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经典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

中华文化经典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华文化经典读书笔记范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华文化经典读书笔记1原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只适合小学生阅读,翻了几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
纵览全书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渊博,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他的阅读对象不应只是中小学生,应该是所有的中华儿女。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书中。
”是的,《老子》是经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转》、《荀子》……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一一品味。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把我们带到千年前的古代尽情翱翔,在传统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轻叩中华传统的大门,我们应该做到“自知”、“自胜”、“自省”,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标,箭头高时就压低一些,箭头低时就太高一些,老师称它为“损有余而补不足”。
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写到:“水不断地滴到石头上,时间长了就可以把石头滴穿”。
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让我们共享经典,引导我们要坚持不懈、任人唯贤、持之以恒,让我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学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思想境界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可惜的是现在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同时会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
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人永远的精神食粮。
中华文化经典读书笔记2这一天,我在家里诵读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这本书。
《中国文化史(上、下册)(国学基本文库)》读书笔记模板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自尊心中国民族
文化史读者佛教国学中国
文化 文化
文物
文化史
制度
革命
学术
进步
变迁
学校
内容摘要
《中国文化史》是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列举了大量的参考书籍,使好学的读者可以依着他的指引,进一 步去寻求他引用的原书,更进一步去寻求他不曾引用的材料。这正是开山的工作。引用资料自六经、诸子、廿五 史、历代各家著述、国外汉学家论著,以至近代报纸杂志、统计报道,无不详为选辑,共有六百余种之多。由于 作者身经清末政治腐败濒于崩溃之际,深慨民族自尊心的丧失、崇洋媚外的奴化思想无从抵制,因此蓄志阐述中 国文化政教源流,以增强我民族自尊心,抉择中国文化的特点,以鼓励青年学习继承和发扬我中国文化的优良传 统。至今依然是中国学术史上绕不开的经典。
作者介绍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下册)(国学基本)》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目录分析
1
弁言
2
绪论
3
第一编上古文 化史
4
第二编中古文 化史
5
第三编近世文 化史
第一章中国人种之起源 第二章洪水以前之制作 第三章家族及私产制度之起源 第四章政法之萌芽 第五章文字之兴 第六章洪水以后之中国 第七章衣裳之治 第八章治历授时 第九章唐虞之让国
第一章中国文化中衰及印度文化东来之故 第二章佛教入中国之初期 第三章诸族并兴及其同化 第四章南北之对峙 第五章清谈与讲学 第六章选举与世族 第七章三国以降文物之进步 第八章元魏之制度 第九章佛教之盛兴
第一章元明时海上之交通 第二章西教之东来 第三章明季之腐败及满清之勃兴 第四章西方学术之输入 第五章清代之开拓 第六章满清之制度 第七章清初诸儒之思想 第八章康乾诸帝之于文化 第九章学校教育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后感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源于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读完《中国古代文化史》这本书后,我深深被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所折服,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之美。
本书通过详实的史料和精彩的论述,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璀璨灿烂的古代中国文化之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本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梳理。
通过对古代文化史的梳理,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不仅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展现在不同地域之间。
比如,中国古代的文化由中原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西北广大少数民族文化、东北族群文化等构成,每个地区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发展路径。
这种多元化和独特性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独具一格。
其次,本书对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历史过程。
一系列文化的传承和变革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面貌。
古代中国人民在继承上古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深入探索和创新,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
比如,在儒家思想的指导下,儒家文化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
与此同时,古代中国的文艺、哲学、科学等诸多方面也都展现出强烈的创新精神和突破性的发展。
另外,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还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价值观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中国古代文化强调和谐、儒雅的价值观念,让人们在生活中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安宁和平衡。
其中,“仁爱”、“和谐”、“中庸”等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理想境界。
这些价值观念渗透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本书对古代文化的变迁与现代社会的联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通过对古代文化的研究和剖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启示,在当代社会中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可以将古代文化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古代中国文化史的研究不仅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更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文化史》是一本由张传燧教授编写的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该教材共分为五个部分: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在先秦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礼乐制度为主导,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
此外,先秦时期还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如孔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大一统为主导,强调中央集权的统治。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史记》等文学巨著,以及造纸术等科技发明。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玄学为主导,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世说新语》等文学巨著,以及山水画等艺术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盛世为主导,强调文化繁荣和对外交流。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金刚经》等文学巨著,以及唐诗、宋词等文学形式。
此外,佛教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发展。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特点是以理学为主导,强调道德规范和思想统一。
在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是出现了《本草纲目》等科技巨著,以及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
此外,儒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发展。
总体来说,《中国文化史》是一本非常优秀的教材,它全面介绍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的文化特点和发展成就。
通过阅读该书,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规律,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一、背景介绍中国文化史是指中国从古至今的文化发展历程。
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包括了哲学、宗教、艺术、科技、文学、社会等方面。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中国文化史》是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的著作,它从古代到现代,从政治、经济、社会到思想、艺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演变和发展。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古代的礼乐文化到现代的科技文化,中国文化一直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还涉及到思想、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发展。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全貌。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在《中国文化史》中,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变革和创新的描述和分析,向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不断变革和创新的历史。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又保留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这种文化传统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
正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中国文化才能够在不断的变革和发展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魅力,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过程。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篇一: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且学术偏好为明清文化史。
冯教授对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诸多论题进行过考究。
20XX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化史》就是由冯教授领衔,并与何晓明教授、周积明教授在中国文化史领域共同创作的研究成果。
冯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华文化史》(以下简称“冯著”)“导论”部分指出,“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
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冯教授认为,文化史是“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总体对象加以研究??”。
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史就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文化史是通过历史视角、借助历史理论和方法来解读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
对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文化史与学术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也有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从理论上讲,撰写通史性著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专门史。
而撰写跨越数千年专门史的难度又大于撰写某一个朝代、某一个阶段专门史的难度。
因为人的学力、精力有限。
具体到“中华文化史”领域,时间跨越数千年,内容包罗万象,如果不是在此领域潜心研究数十载,断然难以写出如此鸿篇巨制。
大概是出于确保著作质量考虑,冯天瑜教授并未独自完成这一课题,而是选择与何天明、周积明等教授合作,以期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冯著洋洋百万言,从“人猿相揖别”的上古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远古时期人类“质朴的精神之花”一直写到毛泽东思想,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
正如作者在全书“题记”中所写的那样:本书以《中国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发展历程。
一、“中华”的概念作者在“题记”中首先对“中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笔记汇编六篇

范文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笔记汇编六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书笔记篇1今年寒假,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作业:品中华传统文化作文明礼仪之星。
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相关的仪式,把中华传统文化通过不同的途径发扬光大。
实践体验表收上来之后,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孩子们的实践内容多种多样,有拜年、写春联、贴春联、收发压岁钱、给老人过寿、祭拜祖先、吃团圆饭、做陶艺、品茗知味.孝子奉茶、看灯展、打灯笼、逛庙会等。
孩子们有的在实践感悟中写到:亲手贴上春联,感觉很有成就感。
很喜欢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很温馨,给爸爸妈妈拜年,更能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辛苦。
有一名给敬老院老人拜年的孩子写到: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还需要更多像这样的实践活动,学校以外的另一种生活。
不仅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意识,而且提高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还有的写到:通过今天给爷爷奶奶拜年,我了解了过年的一些习俗,知道了拜年的许多讲究,要怎么对长辈说祝福语,也让我们在中华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方面得到更多的知识,我以后好好学习,了解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
家长们在评语中也写到: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很多礼仪礼节。
守岁、拜年、待客等都是炎黄子孙非常重视的习俗。
通过过年期间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能够让孩子更好的袭承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的文化精髓,做到知理、懂理、守理,体现孩子良好的素质和素养,也从两一方面反应了家庭教育和家风。
王悦凯的家长写到:在彰显个性,突出自我的时代,礼仪缺失,规矩不再成为一种常态。
在这种总情况下,加强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和礼仪教育尤为重要。
跪拜、叩头这种大礼也只有在春节这种传统节日才能见到,也最能体现出中华文明的尊老爱幼的传统,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业非常大。
但仅仅依靠这种传统节日来维持中华的传统礼仪,还是远远不够的。
希望每个人从每一天、每件事做起来,才能影响整个社会,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王浠宇的家长写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读书笔记

中华传统文化读书笔记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那我们的笔记会如何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中华传统文化,一起来看看。
中华传统文化读书笔记篇1这一书中有一点吸引了我,那就是中国的戏曲。
书中介绍中国戏曲品种繁多,曲调优美,具有地方色彩。
比如中国的京剧,那可是大名鼎鼎,河南的豫剧,浙江的越剧等等。
作为一个安徽人,我不得不说说黄梅戏,它深受家乡父老的的喜爱,大街小巷的人们都能哼唱上几句。
去年学校的艺术节,我们年级排演的节目《黄梅小花》中,我还是领唱的主要演员呢!老师一字一句地教,我们一板一眼地学,每一个唱音,每一个手势,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我都力求做到位,字正腔圆,生怕学走了样。
下>课了,我和几个同学在大厅里练唱,回到家我对着镜子表演,还让爸妈提意见。
为了能唱好《黄梅小花》,我可真是练到如痴如醉,越唱越喜欢,感觉越唱越美,我一定能学会、唱好,咱——家乡的黄梅戏。
掩上书卷,我觉得中国这渊源流传的文化,正深入浅出的引领着我们这些后人,影响着我们这新一代。
我们将寻根溯源,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读书笔记篇2读了中华传统文化这本书我的震撼很大,更深的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之瑰宝,是中华民族的根。
这书介绍了剪纸艺术、戏曲、皮影等内容。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最喜爱手工剪纸了,记得在我很小的时侯,奶奶就教过我剪纸,剪花,剪四瓣花、五瓣花……奶奶还夸我心灵手巧。
读了这本书,我感叹中国的戏曲品种繁多,曲调优美,具有地方色彩。
中华传统文化读书笔记篇3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邓-小-平的名字意味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并和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邓-小-平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半封闭型社会转向开放型社会……“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运动终于奇迹般地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地。
中国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史导论》 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由钱穆先生编写,先生在弁论中首先提出文明、文化二字之区别开言,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文化可以产出文明来,文化可以产出文明来,文明却不一定能产出文化来。
其次对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的根源进行探讨得出自然环境的差别从而影响生活方式,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精神。
再次人类文化分为三种类型: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
游牧、商业文化起于内不足,从而向外需求,因此是流动的、进步的。
农耕文化是自给自足的,是静定的、自足的,是静定的、保守的。
最后对于中国文化。
保守的。
最后对于中国文化。
保守的。
最后对于中国文化。
认为我们应该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指认为我们应该从全部历史之客观方面来指陈中国文化之真相。
陈中国文化之真相。
首先其具有复杂性,首先其具有复杂性,首先其具有复杂性,要学会通视其大体,要学会通视其大体,要学会通视其大体,其二具有完整性,从物质生活其二具有完整性,从物质生活到集体生活以及内心生活,然相互间息息相关,牵一发动全身。
其三具有发展性。
到集体生活以及内心生活,然相互间息息相关,牵一发动全身。
其三具有发展性。
本书共十本书共十篇,以下为自己整理所得各章所言:篇,以下为自己整理所得各章所言:第一章第一章 中国文化之地理背景中国文化之地理背景共阐述以下观点:1、中国文化不仅比较孤立,而且比较特殊。
(独自发展)【1】 地理背景上:中国文化发生在特别大的地面上,有重要的水系,有堪作农耕凭借的灌溉区域........ 气候上:埃及、巴比伦、印度全都在热带,物产丰富,衣食易给,他们的文化,他们的文化大底从多量的闲暇时间上产生,他们的文化大底从多量的闲暇时间上产生,而中国在北温带的较北而中国在北温带的较北地带,黄河流域的气候雨量是不能与其相比的。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是一部阐述中国文化发展历程及其特点的史学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从远古时期的原始文化,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文化,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文化在不断地创新和融合中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中国文化不仅包括了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还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的思想和实践。
在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例如孔子、孟子、秦始皇、汉武帝等,他们在不同的时期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中华文化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感到骄傲和自豪。
同时,我也认识到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学习和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为弘扬中华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导论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史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是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本书《中国文化史导论》,它不仅记录了中国文化史,还包含了中国文化史的主要脉络、涉及的主要学科内容以及相关的文化问题。
《中国文化史导论》从历史的长河中梳理出的的中国古代文化,梳理出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
从以夏商舜禹时期的古代至汉唐宋元明清后的晚期文化,系统性地梳理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使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而《中国文化史导论》也涵盖了包括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历史等各学科领域的内容,使读者可以深入地探究各个学科领域的特点。
从这些学科领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也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层面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性遗存(如宫殿、园林等),而精神层面指的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史学思想、文学思想等。
此外,《中国文化史导论》也带领读者走进中国文化隐藏的深处,从一系列文化问题中探讨中国文化的特点、表现形式,如中国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国的美学以及礼仪文化等等。
本书涵盖的文化问题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宗教、伦理、思想意识形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近现代文化学科的一系列研究内容,使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实践性遗存,从而帮助读者更好的认识和领悟中国文化的内涵。
总之,《中国文化史导论》作为一本关于中国文化史的教材,既全面记载了中国文化史的历史沿革,又能够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各种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当代文化学科的一系列研究内容,从而使读者可以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和领悟中国文化的实质内涵。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

中国文化史读后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它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和传统。
阅读中国文化史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中国文化的丰富多样和博大精深所震撼。
首先,中国文化史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在那个时代,人们已经发展出了文字、农业和礼仪制度等。
这些重要的文明成就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也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化逐渐成熟,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等。
其次,中国文化史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众多的民族文化。
在中国文化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各种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景观。
这种包容性的态度使得中国文化能够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同时保留本土文化的特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魅力。
中国文化史还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面对种种困难和挑战,通过智慧和创造力创造了众多的文化奇迹。
例如,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昆曲等,以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精妙的艺术构思赢得了国际上的赞誉。
此外,中国的科技和制造业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史教会了我们珍惜传统文化,并为其传承而努力。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面临着很多挑战和困境,如摈弃传统价值观念、文化疏离等。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其精髓和特点。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根源,坚守传统的价值观,继承传统文化的优秀血脉。
综上所述,中国文化史是一本令人着迷的书,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元与包容,以及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读后感

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读后感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心里还犯嘀咕呢,这历史书会不会很枯燥啊?结果完全不是。
书里讲咱们中华文明的起源,就像是在说一个超级古老又神秘的家族故事。
从远古的那些部落,什么黄帝炎帝大战蚩尤,感觉就像一场神仙打架,虽然那时候的事儿带着很多神话色彩,但这也正说明了咱们老祖宗的想象力那是相当丰富啊。
而且这也是咱们中华民族开始形成的雏形,就像一颗种子开始发芽。
再往后看,夏商周时期,那礼仪制度可真是讲究得不得了。
感觉那时候的人啊,干什么都有规矩,就像一场超级盛大的、永远不会结束的礼仪表演。
不过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咱们的祖先对秩序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特别是看到那些青铜器,那精美的造型和神秘的纹饰,我就想啊,当时的工匠得有多厉害啊,这简直就是在金属上画画、写诗嘛。
到了春秋战国,那就更热闹了,简直就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大舞台。
各路大神纷纷登场,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就像一群智慧的星星,在天空中闪耀。
孔子到处讲学,想把自己的理念传播出去,那劲头就像现在的创业者想推广自己的产品一样。
而庄子呢,他就像是一个超凡脱俗的大侠,在思想的江湖里自由自在地遨游,什么“逍遥游”,光是想想就觉得酷毙了。
这时候的思想碰撞,就像一场文化的大爆炸,为后来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各种各样的思想基础。
秦始皇统一六国,那可真是个超级霸气的举动。
他就像一个游戏里的终极大BOSS,横扫六国。
然后统一度量衡、文字这些事儿,那意义可太大了。
就好比大家之前都说不同的方言,用不同的度量工具,现在秦始皇大手一挥,都统一起来了,这样整个国家就像被一条无形的线给紧紧地串在了一起。
不过秦始皇也有点太着急了,搞那么多大工程,把老百姓累得够呛,这也告诉我们做事情得循序渐进,不能太心急。
汉朝就像是一个强大的武林门派,文治武功都很厉害。
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把匈奴打得屁滚尿流,那时候的汉朝军队肯定是雄赳赳气昂昂的。
而且汉朝的文化也很繁荣,“丝绸之路”开通后,咱们的丝绸、茶叶、瓷器这些好东西就开始走向世界,感觉就像在国际舞台上闪亮登场,全世界都知道东方有个超级厉害的大汉帝国。
中华文化史读后感

中华文化史读后感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下面请看中华文化史读后感。
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哦!了解历史文学,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必经之路,《中华文化史》为我们讲述了2000年间文学的变迁。
如果回避过去,便迷失了未来的方向,怀疑自己的文明,反过来覆亡了自己,“文化大革命”便是一次血淋淋的例子。
是时候了,我们重拾起旧日时光的彩贝,发掘存在于群体的文化基因,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和规划我们的发展!文明史既是人类的创造史,也是人类的演进史,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分别对应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以及人的心灵世界。
该书展示了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做出了总体性的描述,以突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以及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过程。
在论述中,充分注意文物考古资料与文献资料的结合,力求史笔、议论、才情三者相结合。
该书将中华文明分为四个时期,以中华文化史上重大的转型作为分期的依据,细致地描绘了各个时期文明的特点、亮点,及其承上启下的关系,彰显了那些对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探讨对文明发展起关键作用的各种因素,从而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揭示了若干发展规律和历史经验,力图将中华文明放到世界格局中进行考察,写出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进程中所处的地位。
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有说过:“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
不敢言“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但求对我们的历史多一点微笑。
在如今喧嚣繁杂的快餐文化,阅读这么几卷大部头的学术著作,确实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有史则有国,每每掩卷,总有种热情澎湃于胸中,由衷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我属于缔造这一文明的群体,我应当尽自己的力为她再次赢得荣光!“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
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
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积累而产生。
”——《中国文化史导论》如今西化严重,诚然中国文化或历史当中确有不堪之处,但一味的疑古、西化形成了一个问题,即: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其自信心不断在降低,对中华文明自身的认同感不断在降低。
中国历史文化读书笔记

在阅读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笔记时,我学到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事实。
我发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非常丰富多彩,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包括诸如长城、故宫等著名建筑,以及古代文学、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
我还学习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秦朝的统一、唐朝的盛世、清朝的衰落等。
此外,我还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
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当今中国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笔记,我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丰富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受益匪浅。
中华传统文化读书笔记

中华传统文化读书笔记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传统的文化,有着很多种不同的文化。
在这其中,最古老的读书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读书在中国有着积极而严格的传统氛围,被视为一种精神修养的首要方式。
以至于,每当有了新的读书文化,就会出现一种新的笔记体系,以便下一代的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读书的技能。
自古以来,有不少学者以其独特的读书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读书笔记,其中,有几种写法特别是受欢迎,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把读书当成一种精神财富,而精神财富的价值只有藏在心里,而不是表现出来,所以,严肃的学者们在读书的时候,一般是迅速阅读,而不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把内容细细消化,有的甚至连结性的完善也没有,而是把书中的思想快速的记录下来,以后可以通过这些记录,通过查阅,来复习思想和理论,而这个记录的方法就是笔记,也就是所谓的“读书笔记”。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读书笔记的一种写法就是“摘着笔记”,从“摘”一词可以看出,此种写法以把书中摘录的重点精华为主。
这种笔记法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记取读书的关键点,以便于让随后查阅更加容易。
如果不用摘着笔记,则可能忽视书中的重点,甚至会误入歧途,因为不能准确而全面地理解书中的内容,也就无法发挥读书的作用。
另外,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还有一种常见的读书笔记法,即“书说笔记”。
“书说笔记”比较简单,只需要把书中的原句和其原编写者的思想等写下来就可以了。
这种读书笔记法比较适合于有一定读书水平的人,因为可以通过书中的具体语言去深入理解书中的思想内容,也能够为自身的理解提供依据,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把所读内容变成自身的知识财富。
因为中国文化的历史悠久,有很多种不同的读书笔记法,比如“释文笔记”、“经辩笔记”、“综合笔记”、“总结笔记”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读书笔记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有这些读书笔记,都是中国知识分子以不同的方式,把自己的智慧和思想记录下来的一种方式,有了这些记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让每一个学习者可以从中汲取到智慧。
中华读书笔记上下五千年(通用7篇)

中华读书笔记上下五千年(通用7篇)中华读书笔记上下五千年篇1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读书笔记《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本讲述中国历史文化的书,它记录了中国自黄帝时代以来的历史和文化,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也让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黄帝时代到清朝末期,中国历史经历了长达五千年的漫长岁月。
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变革、文化交流和科技进步,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如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张衡、祖冲之等。
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不仅塑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影响了世界的历史和文化。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中国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文明现象。
中国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家庭、家族、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强调的是道德、伦理和礼仪。
这种文化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至今,并且影响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此外,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不同的文化传统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底蕴不仅是中国人民族自尊自信的基础,也是中国文化在国际上得到尊重和认可的依据。
总之,《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它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和多样性,也让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只有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文化,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中华读书笔记上下五千年篇2《中华上下五千年》读书笔记中华五千年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犹如长城。
在我们华夏儿女的骨髓里流淌着。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第一篇: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且学术偏好为明清文化史。
冯教授对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诸多论题进行过考究。
200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化史》就是由冯教授领衔,并与何晓明教授、周积明教授在中国文化史领域共同创作的研究成果。
冯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华文化史》(以下简称“冯著”)“导论”部分指出,“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
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冯教授认为,文化史是“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总体对象加以研究……”。
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史就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文化史是通过历史视角、借助历史理论和方法来解读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
对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文化史与学术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也有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从理论上讲,撰写通史性著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专门史。
而撰写跨越数千年专门史的难度又大于撰写某一个朝代、某一个阶段专门史的难度。
因为人的学力、精力有限。
具体到“中华文化史”领域,时间跨越数千年,内容包罗万象,如果不是在此领域潜心研究数十载,断然难以写出如此鸿篇巨制。
大概是出于确保著作质量考虑,冯天瑜教授并未独自完成这一课题,而是选择与何天明、周积明等教授合作,以期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冯著洋洋百万言,从“人猿相揖别”的上古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远古时期人类“质朴的精神之花”一直写到毛泽东思想,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
正如作者在全书“题记”中所写的那样:本书以《中国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发展历程。
一、“中华”的概念作者在“题记”中首先对“中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中华文化读书笔记300字

中华文化读书笔记300字《中华文化读书笔记300字》篇一中华文化那可真是博大精深啊,就像一座超级巨大的宝藏,我感觉自己怎么挖都挖不完呢。
前几天读了些关于古诗词的书,那古人写的诗啊,真绝了。
像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就想啊,这瀑布得有多壮观,他老人家可真能夸张,不过这夸张得也太妙了,一下就把那瀑布的雄伟给写活了。
我自己有时候也想学着写写诗,可憋半天也就憋出几句打油诗,还特搞笑。
也许这就是我和大诗人之间的差距吧,那简直就是鸿沟啊。
还有那些传统节日,春节啊、端午啊、中秋啊。
春节的时候,全家老小围在一起包饺子,那热乎劲儿,就像饺子在锅里翻腾似的。
这时候我就觉得,中华文化就是这种家的温暖的感觉。
可是有时候我也疑惑,现在好多年轻人都喜欢过洋节,咱们自己的节日会不会慢慢被淡忘了呢?真希望大家都能多重视一下咱中华文化的这些瑰宝啊。
《中华文化读书笔记300字》篇二中华文化读书笔记300字读关于中华武术的书时,我真的被震撼到了。
中华武术那就是咱中华文化里的一头猛狮啊。
我想起小时候看武侠片,那些大侠们飞檐走壁,拳风呼呼作响,那功夫简直酷毙了。
我还曾经学着他们的样子,在院子里比划,结果摔了个狗吃屎,现在想起来都好笑。
其实武术可不只是打架厉害,它还包含着很多做人的道理呢。
什么尊师重道啊,什么强身健体啊。
可是现在感觉武术离我们普通老百姓有点远了,好多孩子都去学跆拳道啥的。
我就纳闷儿了,咱们自己的武术咋就不那么热门了呢?可能是宣传得不够吧。
但我觉得武术这东西,就像一颗蒙尘的明珠,只要擦一擦,肯定还能闪闪发光。
咱中华文化里这么厉害的东西,可不能就这么悄无声息地被埋没了啊。
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中华文化读书笔记300字》篇三中华文化读书笔记300字戏曲,这可是中华文化里的一朵奇葩。
我读了些戏曲相关的笔记后,真是感慨万千。
我曾经跟着爷爷奶奶去看过戏曲表演,那舞台上的演员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脸上画着精致的妆容,咿咿呀呀地唱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且学术偏好为明清文化史。
冯教授对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诸多论题进行过考究。
200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化史》就是由冯教授领衔,并与何晓明教授、周积明教授在中国文化史领域共同创作的研究成果。
冯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华文化史》(以下简称“冯著”)“导论”部分指出,“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
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冯教授认为,文化史是“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总体对象加以研究……”。
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史就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文化史是通过历史视角、借助历史理论和方法来解读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
对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文化史与学术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也有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从理论上讲,撰写通史性著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专门史。
而撰写跨越数千年专门史的难度又大于撰写某一个朝代、某一个阶段专门史的难度。
因为人的学力、精力有限。
具体到“中华文化史”领域,时间跨越数千年,内容包罗万象,如果不是在此领域潜心研究数十载,断然难以写出如此鸿篇巨制。
大概是出于确保著作质量考虑,冯天瑜教授并未独自完成这一课题,而是选择与何天明、周积明等教授合作,以期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冯著洋洋百万言,从“人猿相揖别”的上古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远古时期人类“质朴的精神之花”一直写到毛泽东思想,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
正如作者在全书“题记”中所写的那样:本书以《中国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发展历程。
一、“中华”的概念作者在“题记”中首先对“中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
作者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
并引用了成书于唐高宗永徽年间的《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似应为《唐律疏议·名例篇》释义——笔者注)中的文字:“中华者,中国也。
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华。
”根据笔者查找,“中华”一词,早在魏晋时期就已出现。
《晋书卷六一·列传第三一》有如下一段文字:“今边陲无备豫之储,中华有杼轴之困,而股肱之臣不惟国体,职竞寻常,自相楚剥,为害转深,积毁销骨。
”又《晋书卷六六·列传第三六》有如下一段文字:“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支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宦,召为舍人。
”但从上下文来判断,此二处的“中华”仅仅指中原汉族政权控制的区域,而不包括边陲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区域。
作者指出,“中华”是一个文化人类学概念,而并非体制人类学概念。
笔者认为,“中华”是一个不断变化中的概念。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的概念可能不包括少数民族政权控制的河北、山西、内蒙等区域,但到了隋唐,“中华”的概念就要宽泛得多,甚至连甘肃、宁夏等地也可以被称为“中华”。
笔者据此认为,当中央政府强大时,“中华”的范围就大,当中央政权式微时,“中华”的范围就小。
笔者认为,作为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显然不是历史上历届中央政权统治范围内的民族之和,而是泛指现在中国国境线内的各民族之和。
这与孙中山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中的“中华”意义仍不相同。
现在我们常用的“中华”更多的是一个政治概念,而不是一个文化概念。
但撰写学术著作,就不能满足于使用政治意义下的概念,而必须由学者自身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
可惜冯著对“中华”概念的界定刚开了个头,就戛然而止,让人稍感遗憾。
二、“文化”的概念和“中华”的概念相比,“文化”的概念更不好把握。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不少语言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一直在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
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
据作者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有近二百种。
为了厘清“文化”的概念。
作者在“导论”中指出,“文化”是一个中国古已有之的词汇。
“文化”作为专有名词出现,则是西汉以后。
作者引用的刘向在《说苑》中的“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一句。
笔者认为,《说苑》中的“文化”仍是用“文治”来“教化”的含义,而不同于今天“文化”的含义。
今天的“文化”一词很难在中国古籍中找到一个可以完全对等的词汇。
所以,我们不必纠缠于中国古代有没有“文化”的提法,而应将注意力集中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哪些属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这些“文化”现象是如何发生,如何变化,如何影响中国人的思想。
冯著在“导论”部分花了大量篇幅介绍了古典进化论者、传播学派、历史地理学派、功能学派、结构学派等对文化的定义。
这些内容对于开阔我们的研究视野,甚至提供新的研究思路都不无裨益。
但并不是每一种定义都能在我们的研究中真正发挥作用。
我们仍需自己从历史学的视角对中华文化进行梳理。
作者指出,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类化,是人类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对象化,是人类创造的文化价值,经由符号这一介质在传播中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包括外在的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人自身心智的塑造。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
笔者对此非常认同。
也正是因为广义的文化包罗万象,才给那些想要撰写中国文化史的学者出了一个难题。
作者还借用了“文化形态学”的相关理论,对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等几个方面。
其中,物态文化层与自然关系更密切一些,而制度、行为、心态文化层则与人自身的关系更密切一些。
随着社会发展,物态文化新陈代谢的节奏较快,而制度、行为、心态文化的惯性较大,带有浓厚的保守性格。
笔者于是联想到1840年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后,清朝统治者先想到的是学习西方的物态文化,即坚船利炮。
后来发现坚船利炮扭转不了清朝的颓势,于是开始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著作。
然而,仅仅学了一些皮毛,清朝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文化史在历史学科中地位的确立和发展诚如作者所言,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文化史获得独立地位的时间却并不久远。
不但在中国史学界如此,在西方情况也大致相同。
把史学从政治史、军事史扩大到文化史、经济史、工商业史、科技史,是启蒙时代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从这时开始,文化史在西方史学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历史学科。
法国启蒙思想大师也因为其贡献被誉为“文化史之父”。
伏尔泰以后的两个世纪,西方涌现出大批文化史著作。
“五四”前后,一批西方人所著的文化史著作被翻译介绍到西方来。
与此同时,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仿效其体例,参酌其史观,自行编撰中国文化史专著。
梁启超可谓这方面的开山者。
后来,顾伯康、柳诒征、陈登原在20世纪30年代分别撰写了几种《中国文化史》。
解放后,我国的史学一度成为单纯的政治史,“重政务,轻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的学术意识开始觉醒,学术视野迅速拓宽,文化史重新获得了其在史学界应有的地位。
“文化生态”界说文化必然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
在第一章中,作者先谈了人类文化诞生的自然环境——地球,接着谈了人与地球的互动关系:人类源于自然,人类受赐于自然,也受制于自然。
同时,人类又能超越自然,并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自然。
人类产生后,人类社会也就相应诞生。
人类社会也是人类文化诞生的社会环境。
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本身就是人类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作者引用了《国语》、《孟子》、《逸周书》、《荀子》、《管子》等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得出“不能违拗自然规律,是中国古代哲人的一贯思想”的结论。
笔者认为,这些记载的背后反映出当时已出现了人破坏自然、人向自然过度索取的现象,当时的哲人出于“持续索取”的考虑才提出保护自然的思想。
“生态”一词(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
简单的说,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
由此可见,“文化生态”是一种借喻手法,借用了生态学上的相关概念。
这种借喻手法也出现在其他领域,如“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等。
文化生态学是以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与天然环境及人造环境的相互关系为对象的一门学科。
但是,作者似乎在有意延续这种“借用”手法,对此做法笔者深不以为然。
在前文本已表述清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又被作者借用物理学上“场”的概念而改成“自然场”、“社会场”,还煞有介事地分析什么是“自然场”和“社会场”。
很快,在本书第9页,作者又将自己创造的“自然场”、“社会场”等概念弃之不用,又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组织环境三个角度剖析人类文化产生的环境。
应该说,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还是站得住脚的。
作者认为,要把握一个民族文化的真髓及其发展历程,必须首先了解这个民族得以繁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并对其进行综合的、动态的考察,也即将文化生态三层次作为一个统一整体,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双向研究。
两组文化生态类型在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大门之前,中华民族长期面对的是位于中原的汉人农业社会和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对比。
这种对比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
《左传》中已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的记载,这说明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裔夷”与“华厦”是作为两种相对立的文化形态出现。
《论语》中“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的记载也反映了孔子对中原农业文明先进性的肯定。
笔者认为,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农业文明确实优于游牧文明。
但如果从人类文化的创造、传承和发展的角度看,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生态。
而且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之间常常通过和平或不和平的手段互相融合,甚至出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建立统一全国性政权的情况。
而19世纪中叶以降,长期带有强烈优越感的东方农业文明,在西方工业文明这个“不速之客”面前却接连吃败仗,不仅割地、赔款,连京师都被人家占领了两次。
中国人逐渐意识到:中国人并非一线单传的天之骄子,而不过是多元世界的普通一员。
至此,中国人获得了一个全新的文化参照系——西方工业文明。
笔者认为,杜亚泉在《东方杂志》上把中西文化的区别视为“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的观点不完全准确,更加准确的表述应为“性质既异,程度也不同”。
在欧洲的工业革命未开始之前,欧洲大陆也普遍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为主。
布罗代尔在《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
由此可见,以定居、农耕为特征的农业文明在工业革命之前曾出现在各个大陆,而当时各个大陆之间的交流非常有限。
李大钊认为西方工业文明高于东方农业文明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的观点也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