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教学环节
语言课程设计 数据结构课程实验
数据库课程实验
软件实践(Java)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编译课程设计 软件工程课程实验
毕业设计
科研实践
实践教学环节
数字逻辑电路实验
硬件实验
微型机与接口技术 课程实验
计算机系统综 合课程设计
科研实践
毕业设计
请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知识、能力与素质
• 主动学习、概括总结和信息获取能力 • 团队合作能力 • 良好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 • 强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能力与素质
• 思想道德素质 • 文化素质 • 心理素质 • 身体素质
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 面向系统、兼顾应用 • 加强“计算机科学”基础 • 硬件、软件、理论、实践四条线贯彻始终 • 本硕课程体系贯通与共享 • 具有适应性
– 鼓励高年级学生,特别是优秀生,选修研究生课程
双语教学
• 通过软件学院的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推动计算机 系的双语教学
• 双语教学计划:
– 数据结构:已通过调整任课教师落实重新使用英文 原版教材和英文课件计划
– 操作系统:已使用原版教材 – 软件工程:已使用原版教材 – 编译原理:已做计划 – Java程序设计:一直使用原版教材 – 人工智能:已使用原版教材,编写了相应英文课件
• 程序设计基础及语言 • 数据结构 • 编译原理 • 操作系统 • 程序设计语言原理 • 高级数据结构 • 软件基础相关课程设计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设计 –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软件技术课程群
• 软件工程 • 软件体系结构 • 软件测试 • 软件技术相关课程设计
–软件实践
计算机网络课程群
本科教学与研究生教学的衔接模式
• 高年级专业课,特别是专业选修课与研究生课 程贯通,知识点协调
– 相似课程,本科偏重基本概念,研究生课程偏重原 理方法与最新发展前沿
• 高级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 • 计算机网络概论—网络体系结构、局域网与分布式处
理、网络安全 • 软件工程导论—软件开发技术 • 计算机体系结构—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
知识、能力与素质
• 较好的数学基础知识
• 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 了解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 背景和发展方向
知识、能力与素质
• 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一定的计算思维能力 • 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 • 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的能力 • 外语应用能力,能熟练阅读专业科技文献资料
• 离散数学 • 可计算性理论 • 组合数学 • 运筹学 • 模糊数学
计算机硬件课程群
• 模拟与数字逻辑电路 • 计算机组织与结构 • 微型机系统与接口技术 • 计算机系统结构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硬件相关实验、实践
–数字电路实验 、硬件实验 –计算机系统综合课程设计
软件基础课程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翟源自文库庆 yqzhai@seu.edu.cn
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
• 应用型、实用型 — “软件蓝领”
• 创新型—创造性发展应用计算机理论和技术
– 理论基础扎实、研究能力较强 – 了解科学前沿、具有良好综合素质
• 复合型
– 软硬兼施、内外兼修(计算机与其他领域复合) – 能文能武(计算机与管理复合) – 宽口径
课程体系结构
专业 数据库原理 软件工程
主干 微机与接口技术 编译原理
计算机网络 操作系统
大类 学科 主干
计算机组织与结构 电路与信号处理基础
离散数学基础
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基础
通识 基础
数学类课 政治德育文化素质课
物理课 大学英语课
数学类和物理课程
• 作用
– 提供科学思维训练 – 作为计算机学科基础
• 计算机网络概论 • 信息及网络安全 • TCP/IP协议 • 分布式系统设计
数据库课程群
• 数据库系统原理 • MIS与数据库设计 • Web技术及其应用
人工智能课程群
• 人工智能 • Agent技术及其应用 • 模式识别
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群
• 多媒体技术 • 计算机图形学
跨学科课程
• 自动控制原理 • 通信原理
• 数学---计算的本质与数学相关 • 物理---电子线路技术
• 数学类课程
高等数学(数学分析)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几何与代数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
专业课程群
• 八个课程群
– 计算机科学理论 – 计算机硬件 – 软件基础 – 软件技术 – 计算机网络 – 数据库 – 人工智能 – 图形图像处理
计算机科学理论课程群
专业培养目标
• 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 基础扎实(面向系统)、知识面宽(软硬兼施)、 适应发展
• 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 知识、能力、素质共同提高
• “通才”(可从事研究、教学、开发和管理 工作)
专业培养方案
• 加强理论,增强和增加数学类课程 • 面向系统,软硬并重 • 兼顾应用,增加设计类课程 • 根据特色,加强网络类课程 • 根据发展,增强前沿类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