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里的“文物医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禁城里的“文物医院”

东汉铜奔马“马踏飞燕”

莲鹤方壶 CFP供图自开花献桃荷花缸钟。

故宫,武英殿书画馆。几十件自晋唐至宋元、明清的珍罕书画正在展出,其中不乏马远、米芾、“明四家”、“四王”、石涛等人的扛鼎之作。赵孟頫的《浴马图卷》,夏日疏林,奚官浴马,历经百年依然清丽雅致。沈周《溪山晚照图》轴,晚照秀色入画,崇山高瀑、疏林陂陀间枯淡而富含内力。这些流传千百年的画作,早已历遍断裂与残损,今天依然保有完整爽利品相,倚重的是历代古书画装裱修复专家的精湛技艺。“5·18国际博物馆日”,宋纪蓉举办了“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医院"专题讲座。“人们知道故宫藏有1807558件(套)文物,却不知在故宫里,还保存了许多中国古代的传统手工技艺,我把它们称作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说,“在国内的许多博物馆,文物修复人才都是紧缺的。而故宫的文保科技部,有八十几位专业的文物修复工作者。”得天独厚的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加上现代的科学技术,让故宫博物院有能力构建一所有现代科学理念的文物修复“全科医院”。

故宫修复技艺三大传承古字画·古书画·青铜器

故宫内保存的传统文物修复技艺,包括古书画装裱修复、青铜器的修复与复制、古书画的临摹复制、木器类文物的修复复制、纺织品类文物修复、漆器类文物修复、百宝镶嵌类文物修复、古钟表文物修复、文物囊匣的制作与修复以及古陶瓷的修复技术等。

其中,古字画的装裱修复技艺、古书画的临摹复制技艺、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技艺这三项技艺已先后被列入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书画的装裱修复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唐宋时期,宫廷装裱已形成十分严格的样式。《高宗翰墨》记载:“纸书绢素,备成卷帙,皆用皂鸾鹊术锦褫,白玉珊瑚为轴,秘在内府,用大观、政和、宣和印章。”

明清时期,民间形成了以京城为中心的“京裱”和以苏州为中心的“苏裱”两个派别。在宫廷的造办处,则有集两大流派为一体的“裱作”。

“1949年建国以后,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先生把流散在全国各地的装裱修复高手,从上海、苏州、北京请进了故宫,专门建立古书画装裱修复工作室,先后对故宫收藏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韩滉《五牛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等珍稀古画进行了修复。”这就是后来的故宫古书画装裱修复团队。

“我们不仅修复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同时对国内一些有修复难度的藏品,也给予帮助。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徐建华老师傅被请到新疆去,用自己的巧手,把古鞋的底部一层层揭开,发现了很多古文字。揭开之后,再用古纸将古鞋复原。揭出来的文字,有利于研究唐代史。”宋纪蓉说。

春秋时期,青铜器铸造达至鼎盛,青铜器的修复与复制技艺,亦自此而始。明清时期,青铜修复领域出现了“北京派”、“潍坊派”、“西安派”。故宫博物院现在的青铜器修复技艺,源自于“京派”里的“古铜张派”。

古铜张原是一位宫里的太监,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皇帝溥仪迁至后三宫,造办处解散,能工巧匠流落民间。出宫后为了生存,古铜张在琉璃厂建立作坊。赵振茂师傅是古铜张作坊里的学徒。建国以后,他也被王冶秋局长请到故宫,传承青铜器的修复技术,追溯回去已有五代。“故宫的班簋、莲鹤方壶都是经过修复的青铜器。马踏飞燕是甘肃省武威市出土的,当时修不了,送到故宫来,请赵振茂师傅修好了之后,再送回去。”

钟表是故宫博物院的独特收藏,关于钟表的来历,宋纪蓉解释说:“西方工业革命以后,传教士到中国来,他们会研究皇帝喜欢什么,就把当时最新、最好的钟表送到宫里,形成了一类独特的收藏。这类收藏品的修复技艺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机械表需要频繁地上发条、上机油、检修,宫里自然有相关技师。皇帝又爱自己设计、制造钟表,在造办处专设“做钟处”。“现在钟表馆能看到一些大型的、紫檀底座、用最好材质制造的钟表,就是造办处的杰作。”

由于钟表都是实用器,需要持续不断地加以维护,直到1924年,冯玉祥的部下将溥仪赶出宫时,钟表匠人依然留在紫禁城内。“钟表的修复技艺是唯一在故宫里一直绵延下来、没有断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为止也有了四五代传人。”

古书画的临摹复制技术,亦是故宫独有。书画属于有机质类文物,这类文物像人体一样,最终都要降解。为了让几千年后的人们看到文物的原貌,历朝历代都有宫廷画师对古画进行临摹复制。

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是故宫博物院的珍藏。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故宫博物院的古书画临摹专家冯忠莲女士,花了十年时间,临摹了一幅《清明上河图》的摹本。

“这个摹本已经在库房里存了下来,并冠以故宫文物的新字号。或许再过一千年,现在这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打不开了,打开就会掉渣,那幅新字号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就可以展示给大家了。”“临摹是非常严谨、完整的技术。临摹出来的作品,和原件放在一起,肉眼没办法辨别,但是我们有记录。”

现代科技手段介入修复青铜器、丝织品效果卓越

20世纪50年代,故宫博物院组建了文物修复工厂。80年代,文物修复工厂扩建为文保科技部,作为故宫博物院里专门从事文物保护、修复和研究的部门,下设书画复制组、书画装裱组、木器组、金石钟表组、综合工艺组和实验室。

如果传统的文物修复技艺是“中医”,现代的科学技术则是“西医”,要建立拥有现代科学理念的文物修复医院,必须中西医结合,标本兼治。

“比如我们现在运用的低温冷冻消毒等设备。所有文物从地库里拿出来展览,回去时都要通过设备进行灭菌。书画经常出现霉菌感染,霉菌种类也很多,有红霉、白霉、黑曲霉若不经过灭菌,展览完收回去的文物就可能给地库的文物带来危险,危害其他文物。”宋纪蓉介绍。

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尤其显露在青铜器的拼接技术上。出土的青铜器,往往碎裂为许多形状不一的残片,将它还原为整器的过程,简直就是一场智力的历险。

通过计算机里的辅助文物复原系统,采用扫描仪和三维照相技术等现代设备采集数据,把文物碎片的边缘数据输入计算机,便可以无数次地在计算机进行拼接,直到找出应力最小、准确度最高的方案,来完成青铜器的复原。

“河南考古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完全是碎的,当地没法修复,送到故宫博物院里来。我们按照传统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办法,首先利用X光照相技术,发现青铜器的底部有铭文。经过几千年的锈蚀,这些铭文用肉眼无法看到。有铭文就要特别谨慎,绝对不能伤害任何铭文。利用计算机提供的数据,建立修复方案,进行比对修复。修复出来的整器极其精美。”

丝织品修复过程里,也需要现代仪器检测分析。肉眼看到的霉菌,经过五十倍、一百倍的放大,能够呈现出菌丝生长的状态。针对不同的菌丝,确定不同的保护手段。经过保护后,所有的菌丝都被清洗得纤毫不留。

“以前各个国家的医学都是传统医学、经验医学,跟我们中医学一样,医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治病救人。1840年,德国的科学家首先把实验室里的科学仪器引进了医学领域,奠定了现代医学的基础。例如,通过X光,我们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部位,能精准地知道病灶所在,精准地进行手术。”

宋纪蓉说:“在协和医院老楼走廊的墙上挂着一些老照片,照片里有实验室,有研究用的反应瓶、试管、滴定管,有上课的教室、临床的治疗学医学的人同时也要学化学、学生物学。通过这些老照片,可见协和医院在建立之初就有科学的理念指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