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合集下载

科学知识点五年级下册新版

科学知识点五年级下册新版

科学知识点五年级下册新版科学是一门探索自然界和宇宙奥秘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周围的世界,并解决我们面临的各种问题。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将带领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现象。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科学知识点,它们是新版教材中可能会涵盖的内容:一、自然界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了解地球上不同种类的生物,它们如何适应各自的环境。

- 生态系统: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过程。

- 物质的性质:密度、硬度、溶解性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物质的行为。

三、力和运动-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以及它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 摩擦力:当两个表面接触时产生的阻力,以及它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四、能量转换- 能量的类型:机械能、热能、电能等,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转换的。

- 能量守恒:能量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五、地球和宇宙-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球的自然现象。

- 太阳系:太阳和围绕它的行星,以及它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六、科学探究方法- 观察:如何科学地观察自然现象,记录数据。

- 实验:设计实验来测试假设,分析结果。

- 推理:基于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

七、科学与社会- 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科学如何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 科学伦理:认识到科学探究中的道德和责任。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们不仅能够获得关于自然界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这些内容能够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并鼓励他们继续探索和学习。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

五年级下学期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素材)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是许多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但需要一定的条件。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必须相同。

我们可以从阳光、空气、水分、土壤和温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例如,研究绿豆种子发芽是否需要土壤时,一组有土壤,另一组没有土壤,其他条件相同。

使用至少3粒种子进行实验,可以避免种子自身不能萌发的可能性,减少偶然性的发生,让实验更严谨。

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以保障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

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绿豆种子的发芽不需要土壤。

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温度的关系时,一组放在冰箱内,另一组放在常温下,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阳光的关系时,一组用黑纸包裹的杯子盖住,另一组用透明的杯子盖住,放在同一个地方,其他条件相同,实验结果得出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

绿豆种子的发芽需要充足的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绿豆苗的生长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改变时,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植物的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阳光下的绿豆苗茎更粗壮、矮小,呈紫色或绿色,叶片呈绿色,看上去更健康;黑暗处的绿豆苗茎细长,是白色或泛黄,叶片是黄色的,看上去处于病态。

绿豆苗的健康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肥料等。

生物的形态、生活性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

香蕉树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叶于宽大;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叶形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退化成了刺,基肥限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分,与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

这三种植物的形态说明植物的器官形态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形形色色的植物生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环境会影响植物,植物能够适应环境。

植物的茎具有向光生长的特性。

4.蚯蚓的选择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里。

2.在研究蚯蚓适宜生活环境时,可以采用对比实验和模拟实验的方法。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2.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 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要保持相同。

4.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生存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5. 动物会通过改变自身的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冬眠、迁徙等。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

1. 船的发展经历了从独木舟到摇橹木船、帆船、蒸汽船、内燃机船再到现代轮船和潜艇的历程。

2. 浮的材料可以制作船,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让船更加稳定。

3. 船的载重量与船的体积大小、结构以及所使用材料的性能有关。

4. 给小船装上动力时,要合理安装,减小阻力。

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

1. 地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所需的空间、环境和资源。

2. 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

3. 减少垃圾的方法有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4. 淡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要节约用水。

第四单元热。

1. 热是一种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2. 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3. 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对流。

4. 物体由于热胀冷缩而产生的体积变化现象,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

第五单元环境与我们。

1. 许多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人类的活动也能够改善环境。

2. 保护地球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等。

简单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简单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简单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下册是一个涵盖广泛科学知识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1.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至关重要,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植物的生长条件- 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包括阳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 植物的生命周期:从种子发芽到成熟、开花、结果直至死亡的过程。

3. 动物的分类- 动物的分类依据:根据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习性等特征进行分类。

- 常见的动物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鱼类等。

4.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等。

- 物质的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酸碱性等。

5. 力和运动- 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 运动的类型: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

6.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 能量转换: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如化学能转换为热能。

-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既不会被创造也不会被消灭,只会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7. 地球和宇宙- 地球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 太阳系的组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带和彗星等。

8. 环境与保护- 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 环境保护措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9. 科学探究方法- 提出问题: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提出问题。

- 收集信息:通过观察、实验和研究获取信息。

- 制定假设:基于已有信息提出可能的解释。

- 实验验证:通过实验来检验假设的正确性。

- 分析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10. 科学与生活- 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家用电器、交通工具、医疗设备等。

- 科学与健康:了解健康饮食、运动和个人卫生等科学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五年级的学生可以建立基本的科学概念,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概述一、宇宙与地球1. 太阳系的构成:介绍太阳、八大行星及其特点。

2.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对季节变化和昼夜更替的影响。

3.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概念。

4.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5. 天气与气候:温度、湿度、风、降水等气象要素的基本知识。

二、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固态、液态、气态的特征及其转换。

2. 物质的性质:密度、溶解性、酸碱性等基本概念。

3. 能量的形式:机械能、热能、电能、光能等。

4.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能量在不同形式间的转换,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初步理解。

5.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原理和应用。

三、生命与生物多样性1. 生物的分类: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

2.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3.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种子的结构、发芽、光合作用等。

4. 动物的生命周期:昆虫的变态、哺乳动物的繁殖等。

5. 遗传与进化:遗传的基本概念,物种的进化过程。

四、人体健康与环境1. 人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认识。

2. 人体的消化系统:食物的消化过程,营养的重要性。

3. 人体的呼吸系统:呼吸过程,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4. 人体的循环系统:血液循环,心脏的功能。

5. 环境保护:垃圾处理、水资源保护、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的探讨。

五、科学探究方法1. 科学观察:观察的方法和技巧,如何记录和分析观察结果。

2. 实验设计:如何设计实验,控制变量,进行科学探究。

3. 数据分析: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4. 结论提炼:如何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5. 安全与伦理:科学实验中的安全操作和伦理问题。

六、科技与社会1. 科技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发明到现代科技的演变。

2. 科技与日常生活: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3. 科技与环境保护:科技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4. 科技与未来: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和思考。

五年级下册科学必考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必考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必考知识点一、物体的运动。

1. 机械运动的概念。

-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例如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汽车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这就是机械运动。

2. 参照物。

- 定义: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这另外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

-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例如坐在行驶汽车里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以路边的树木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3. 运动的快慢。

- 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公式为v = s/t(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1 m/s = 3.6 km/h。

4. 物体的运动方式。

- 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的运动。

如电梯的上下运动。

- 曲线运动:物体沿着曲线的运动。

如抛出的铅球在空中的运动。

二、热现象。

1. 温度与温度计。

-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 温度计:- 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 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分别用0和100表示。

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2. 热传递。

- 定义: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热传递。

-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 传导:热沿着物体传递,如用金属棒一端加热,另一端会变热。

- 对流:通过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递热,如烧水时水的上下循环流动使整壶水变热。

- 辐射:热由物体沿直线向外射出,不需要依靠任何物质,如太阳的热传递到地球。

3. 物质的热胀冷缩。

- 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例如温度计里的液体受热膨胀,液柱上升;遇冷收缩,液柱下降。

但水在0 - 4℃之间有反常膨胀现象,即水在这个温度范围内是热缩冷胀的。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全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包括4个单元共12个章节,具体的科学知识点整理如下:第一单元:动力与能量1.动力的概念:力是物体运动或改变形状的原因;功是力对物体做的功;机能是将物体移动或改变物体形状的动力。

2.力的作用方式:直接作用力、间接作用力、弹力、摩擦力、重力。

3.动力的传递:力的传递通过物体的接触或力的传递介质实现。

4.动力的转化:机械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电能的转化(电能与动能、电能与热能)。

5.能量的守恒:能量可以转化,但是总能量守恒。

第二单元:物质的四态变化1.物质的四态:固态、液态、气态、等离子态。

2.物质的凝固: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可以通过降温或增加压力实现。

3.物质的沸腾: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4.物质的蒸发: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加热或增加表面积实现。

5.物质的熔化: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可以通过升温或减少压力实现。

6.物质的溶解:溶质在溶剂中均匀分散,形成溶液。

第三单元:暖和和生命1.温度和测温:温度是物体热量的度量,可以通过温度计测量。

2.温度的传递:热量可以通过导热、对流和辐射的方式传递。

3.温度与物体热胀冷缩:物体在加热时热胀,退热时冷缩。

4.生命体的特点:生物的结构、组成和功能。

5.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物与其他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依存关系。

第四单元:保护环境1.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环境污染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垃圾的分类和处理:垃圾的分类和回收利用。

4.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节约能源、水资源、食物等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1.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实验来验证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

在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我们要研究的条件), 同时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3.实验: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1)准备两个玻璃皿。

(2)在其中一个玻璃皿里铺上土壤, 另一个不铺。

(3)在两个玻璃皿里各放3粒绿豆。

(4)定期给两个玻璃皿里浇同样多的水。

4.在实验中, 设置两组进行对比, 是为了通过对比实验效果来分析改变的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5.在实验中, 每一个玻璃皿中至少放3粒种子是为了减少实验的偶然性,使实验结论更准确。

一粒种子可能会因自身原因不能发芽, 影响实验结果。

第2课比较种子发芽实验1.在绿豆种子发芽和土壤的关系的实验中, 两组种子都发芽了, 说明土壤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2.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1)常温组有两粒种子未发芽, 低温组有1粒种子发芽了,这属于实验中的偶然现象。

(2)常温组多数种子发芽了, 而低温组多数种子未发芽,这说明温度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3.绿豆种子发芽和光照的关系有光组和无光组的种子都发芽了, 这说明光照(阳光)不是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4.比较种子发芽实验说明:(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

(2)阳光和土壤不是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

第3课 绿豆苗的生长1.研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1)改变的条件:光照。

(2)不变的条件:水、温度、土壤、空气等。

(3)实验记录(4)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 但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

2.光合作用:在光照条件下, 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 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3.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植物能适应环境, 降水量大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大(如芭蕉), 降水量小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的叶片会很小(如松树), 有的甚至会退化成刺(如仙人掌)。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一、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土壤和适宜的温度。

3.动物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如食物、水、空气、栖息地等。

4.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例如,食物链中的生物之间就是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

5.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

二、光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不同颜色的物体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白色物体反射能力最强,黑色物体吸收光的能力最强。

4.光可以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可见光包括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5.凸透镜具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透镜具有发散光线的作用。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主要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2.地球内部的运动和外力作用会引起地形的变化。

3.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4.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球表面的地形产生影响。

四、运动和力1.物体的运动方式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动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3.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因素有关。

4.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

五、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重量、体积、材料等因素有关。

2.改变物体的重量、体积或材料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状态。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六、热1.热可以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传递。

2.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金属的导热性能较好,塑料、木头等材料的导热性能较差。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是由于物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收缩引起的。

七、时间的测量1.人类发明了多种计时工具,如日晷、水钟、摆钟等。

2.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的速度越慢;摆长越短,摆的速度越快。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在我们的生活中,生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探索生物是如何适应和影响它们所处的环境的。

首先,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种子的发芽离不开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比如说,在寒冷的冬天,种子往往不会发芽,因为温度太低了;如果把种子放在水里泡着,却没有足够的空气,它也难以发芽。

接着,绿豆芽的生长对环境是有要求的。

绿豆芽喜欢在阴暗的环境中生长,如果受到阳光直射,它可能会长得不好。

同时,土壤的湿度、肥力等也会影响它的生长。

然后,我们来看看蚯蚓的生活环境。

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

如果土壤太干燥或者太硬,蚯蚓就会很难生存。

动物的生存也依赖于环境。

比如,候鸟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迁徙,夏天在北方,冬天就会飞到南方,这是因为它们需要适应不同的气候和食物条件。

生物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比如蜜蜂为花朵传粉,花朵为蜜蜂提供花蜜;有些小鸟会在大树上筑巢,大树为小鸟提供了栖息之所。

植物的生长会改变土壤的性质。

比如,种植豆类植物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因为豆类植物的根瘤菌能够固定空气中的氮。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船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从古至今,船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最早的时候,人们使用独木舟。

独木舟简单轻便,但稳定性不太好,载重量也有限。

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竹筏。

竹筏的面积比独木舟大,稳定性有所提高,能承载更多的物品。

后来,又有了帆船。

帆船依靠风力前行,但是受风向的影响较大。

再往后,蒸汽机的发明让轮船出现了。

轮船使用燃料驱动,不再完全依赖自然力量,航行速度和可控性都大大提高。

现代的船种类繁多,有货船、客船、军舰等。

货船用于运输大量的货物;客船则是专门运送乘客;军舰用于保卫国家的海域。

在设计船的时候,需要考虑很多因素。

船的形状要能减少水的阻力,让船行驶得更快更稳。

材料要坚固耐用,还要能防水。

船的载重量、稳定性和动力系统也是设计时要重点考虑的。

我们还可以通过制作小船来探究船的一些原理。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

一、第一章生命起源的探究1.生命起源的研究方法:考古学和人类学2.动物和植物的共同特点:生长,繁殖,呼吸,运动,感受3.生物体内的呼吸器官:肺(人类),鳃(鱼类),气管(昆虫)4.植物的无性繁殖:分株,扦插,细胞分裂,花粉传播5.植物体内的运输系统:根,茎,叶,木质部和韧皮部二、第二章动植物对环境的适应1.环境对动植物的影响:水分,光照,温度,土壤2.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呼吸器官,消化器官,触角,爪和牙齿3.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根的形状,茎的高度,叶的形状和颜色4.植物的有性繁殖:花,花粉,花蜜,载粉者5.动物的有性繁殖:雌雄异体,生殖器官,受精,胚胎发育三、第三章物质的三态变化1.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气体2.物质的性质与三态变化的关系:温度,压力3.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浓度:搅拌速度,温度,溶质的类型4.物质的分子理论:分子的结构和运动5.物质的升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四、第四章电能与磁能1.物体的带电情况:正电荷,负电荷,中性2.电能的实验和应用:电池,导线,灯泡,开关3.磁铁的有关知识:磁性物质,磁场,磁力4.电能的输送:电线,变压器,电能的节约五、第五章光的传播和折射1.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2.镜子的使用和不同的反射特点:平面镜,凹镜,凸镜3.折射与颜色的关系:折光,三原色的合成4.纸和水的折射:光的传播路径,折射率六、第六章机械能1.机械能:动能,势能2.升降机的工作原理:重力,摩擦力3.物体的重力和弹力:物体的重量,弹簧的弹力4.摩擦力和滑动摩擦:静摩擦力5.斜面和滑轮的应用:斜坡、滑道、滑轮组七、第七章水的利用和保护1.水的利用: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2.水的供应和净化:自来水、水库、净水厂3.水的环境保护:河流,湖泊,海洋,水污染4.水的循环:蒸发,凝结,降水八、第八章空气和天气1.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2.空气的运动和大气压强:风的形成原因,气压计3.大气现象:晴天,多云,阴天,雨天,雾4.气温的测量和变化规律:温度计,四季和气候九、第九章星球和月球1.太阳系的组成和行星运动:太阳,八大行星,行星运动2.月球的形状和运动:月相,日食,月食3.星座和它们的使用:星座的形状,星座图谱4.卫星和人造卫星:地球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下册第一课搭建生命体的“积木”1.显微镜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取镜2.显微镜看到的物体图像是:放大了的倒像。

3.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4.目镜X物镜=显微镜的放大倍数5.这些在显微镜下像积木一样的小格子,就是组成生命体的细胞。

动物、植物等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6.大多数细胞都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

但有些细胞却很大,如动物的卵黄。

7.英国科学家胡克,用显微镜观察软木薄片,把他们成为细胞。

8.胡克证明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9.手背皮肤(动物细胞)VS洋葱鳞片细胞(植物细胞)区别: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10.洋葱鳞片内表皮细胞里的“小黑点”是细胞核,形状是长方形11.根尖细胞是方形、茎细胞是管状、神经细胞呈放射状、骨细胞杆状、红细胞呈双面凹的圆盘状、肌细胞是纺锤形、白细胞无稳定的结构第二课微小的生命体1.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它们没有头、足、眼睛,也没有根、茎、叶,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楚。

2.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生活着微生物。

有的微生物还能生活在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地方,如火山、岩石里。

3.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第一次发现了微生物的存在,为人类敲开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

4.有些微生物并不微小,如蘑菇、木耳,因为它们的生存方式与某些微生物相似。

5.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以及小型原生生物。

6.引起疟疾的疟原虫是线状、酸奶中的乳酸菌是杆状、病毒是球状皮肤上的葡萄球菌是球状、海洋中的硅藻是椭圆状第三课发霉与防霉1.霉的相同点:呈丝状,由霉菌组成不同点:颜色、形状都不同2.发霉的条件: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3.防霉:①真空包装(隔绝空气)②放干燥剂(减小湿度)③烈日暴晒(减小湿度)④空调除湿(减小湿度)⑤低温保存(减低温度)⑥消毒柜杀菌(杀死了霉菌菌种)第四课微生物的“功”与“过”1.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2.消灭细菌或病毒方法:①高温煮沸②紫外线照射③喷洒消毒液④涂碘酒3.防护措施:①戴口罩②勤洗手③不聚集④及时接种疫苗第五课生物的启示1.生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生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人们从中获得很多的启示。

五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的知识点目录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五年级科学知识点五年级下册的科学知识点梳理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沉和浮1、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改变。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 ;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3、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4、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情况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5、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增大。

8、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9、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0、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1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13、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14、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15、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6、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7、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8、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

19、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是靠改变自身的重来实现沉浮的。

20、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科学下册五年级知识点

科学下册五年级知识点

科学下册五年级知识点五年级的科学课程通常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和地球科学等。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五年级科学下册课程中的知识点:生物学1. 生物多样性:了解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包括不同种类的动植物。

2. 生态系统: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 食物链和食物网: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植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植物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和果实,并了解它们的功能。

5. 动物的分类:了解动物的分类系统,包括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物理学1. 力和运动:学习力的基本概念,如重力、摩擦力和推力,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

2. 简单机械:介绍杠杆、滑轮和斜面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3. 能量的转换:探讨能量的不同形式,如动能、势能和热能,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4. 光的性质: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包括反射、折射和色散。

化学1. 物质的状态:学习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

2. 化学反应: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方程式。

3. 原子和分子:理解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以及它们如何组成物质。

4. 元素周期表: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布局和元素的分类。

地球科学1. 地球的结构: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2. 岩石的类型:学习不同类型的岩石,如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3. 水循环:研究水在地球上的循环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径流。

4. 天气和气候:了解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

科学探究技能1. 观察和记录:学习如何观察自然现象并准确记录数据。

2. 实验设计:了解如何设计简单的科学实验来测试假设。

3. 数据分析:学习如何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

4. 科学沟通:练习如何清晰地表达科学发现和结论。

这些知识点为五年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科学基础,帮助他们理解自然界的基本原理,并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1课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按照光源的特征,可以将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是自然存在、没有经过人类加工和改良的光源;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

4、判断某种光源是自然光源还是人造光源,关键是判断某种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5、可见的“发光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

6、蜡烛发光过程︰蜡油受热熔化并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7、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8、光是一种能量,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2课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第3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的。

6、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第4课七色光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光的色散原理是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的。

3、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4、白光可分散成不同色光,而且不同色光能混合成白光或其他颜色的光。

可以用彩光手电筒和分色圆盘陀螺来验证。

第5课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2、热传导时,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3、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

科学五年级下册知识点一、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例如,用同一种塑料制成的实心物体,不管大小如何,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一样的。

-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 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体积、形状等都有关系。

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 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觉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 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它受到的重力。

-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3.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 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改变它在水中的沉浮状态。

例如,把橡皮泥捏成船形,它能排开更多的水,从而能漂浮在水面上。

4. 造一艘小船。

- 用一定量的材料,造一艘尽可能大的船,它的载重量就大。

这是因为大船排开的水量大,受到的浮力大。

5. 浮力的应用。

- 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重量来实现沉浮的。

它有多个蓄水舱,当蓄水舱注水时,潜水艇变重下沉;当蓄水舱排水时,潜水艇变轻上浮。

- 鱼鳔可以控制鱼在水中的沉浮。

鱼鳔变大时,鱼排开的水量增大,浮力增大,鱼上浮;鱼鳔变小时,鱼排开的水量减小,浮力减小,鱼下沉。

二、热。

1. 热起来了。

- 我们身体的热量主要来自食物。

吃不同的食物提供的热量不同,如油脂类食物提供的热量较多。

- 加穿衣服会使我们感觉热起来,但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起到的是保温的作用,阻止身体的热量散发出去。

2. 给冷水加热。

- 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这种性质叫做热胀冷缩。

其他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酒精、煤油等。

- 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第一单元1.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质量和体积时,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会改变。

2.物体的沉浮与其质量和体积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则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质量相同,则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4.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加减水来改变轻重,实现沉浮。

6.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称为排开的水量。

7.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可能会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大,越容易浮,装载量也会增大。

9.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在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10.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是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11.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称为水的浮力。

12.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13.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4.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会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会下沉。

15.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16.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18.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他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

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9.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0.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

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21.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知识点汇总
1. 物种的数量与生态平衡:
- 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之间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 生态平衡的破坏可能导致物种数量减少或过度增加,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污染、环境破坏、过度捕捞等可能导致生态平衡破坏。

2. 农作物的生长和保护:
- 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土壤、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 农作物需要适宜的养分供应,包括氮、磷、钾等。

- 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病虫害的侵袭,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3. 动物的分类和生存特点:
- 动物可以根据结构和形态特征进行分类,如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 动物根据其获得食物的方式可以分为食肉动物、食草动物和
杂食动物等。

- 动物根据生存环境的差异,有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
物等。

4. 健康与预防:
-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

- 保持良好的卫生惯和饮食惯有助于预防疾病。

- 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保持室内通风等。

5. 天文知识:
-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有自转和公转的运动。

- 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源来源,提供光和热能。

- 太阳系中有八大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下册必背的知识点汇总,希望能帮助到你。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考点归纳、复习必备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整理、考点归纳、复习必备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整理1、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有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2、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潮湿的环境里。

3、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4、生态瓶中的小动物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是因为水中有食物和氧气等,这些物质的制造者是植物。

5、入秋后因为气候、日照及食物等因素的变化,丹顶鹤要从东北迁飞到南方越冬。

6、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的养料,并释放出氧气。

7、在做绿豆种子发芽与土壤的关系的实验时,我们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获得实验数据,在做这个实验时只能有一个不同条件。

8、适当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数量后,每分钟内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将减少,因为水生植物为动物提供的氧气增多了。

9、对比绿豆苗在有阳光和无光照的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可以发现有光照的绿豆苗的植株高度更高,茎更粗,叶的颜色更绿。

10、为了保护好丹顶鹤以及他们的生存环境,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一批自然保护区。

1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他们的需要时,他们才能够生存下来,当环境改变时,生物需要适应他们所在环境来维持生存,各种生物之间也有着许多复杂的关系。

12、对比实验只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在只改变一种条件的同时,一定要保证其他条件不变。

13、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14、绿豆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空气等,不同环境里的植物,对阳光、水分等条件的需求不同。

15、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在光照条件下,植物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在绿色叶片中制造生存所需要的氧量,并释放出氧气。

16、动物都喜欢生活在各自适宜的环境里,如青蛙适宜生活在潮湿的环境里,蜥蜴适宜生活在干燥的环境里,天鹅适宜生活在湖泊沼泽等有水的地方,企鹅适宜生活在冰天雪地里,雪狼适宜生活在寒冷的环境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第一单元沉和浮姓名:家长签字:一、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一种)材料构成的实心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和(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3、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不变)。

4、在水中沉的物体有:砖块、小石块、回形针、橡皮、湿木头等。

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泡沫、塑料块、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干木头等。

二、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1、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2、(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有关系。

3、当体积相同时,(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当重量相同时,(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沉,(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在水中容易浮。

4、探索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况,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它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的。

要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重量的关系,应选用一组(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材料;要研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体积的关系,应选用一组(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材料。

5、实验表明:当体积相同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有关;当轻重相同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

所以,同样大小的物体,可以通过改变它的(重量)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与浮;同样重量的物体,可以通过改变它的(体积大小)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与浮。

6、带盖的空瓶会(浮在水面上),装1/3瓶水会(上浮),装1/2瓶水会(悬在水中),装满水会(下沉)。

往空瓶子里逐渐加水,空瓶子会慢慢地(往下沉)。

7、(潜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在水中的沉浮状况的,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潜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三、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1、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2、虽然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实心形状,但是它的(轻重)和(体积大小)并没有改变,因此它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不变),仍然是(沉)的。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5、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同一块橡皮泥:沉的形状是实心的,排开的水量(小);浮的形状是(船或碗)状空心的,排开的水量(大)。

6、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是什么原因呢?(铁块的体积小,排开的水量小,所以容易沉;而钢铁造的大轮船体积大,排开的水量很大,所以容易浮,还能装载货物。

)7、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四、造一艘小船1、造一艘小船需要的材料:(香皂盒、香皂、橡皮泥、竹签、纸),或用(泡沫塑料、牙签、纸),或用(筷子、细线、竹签、纸),或用(橡皮泥、牙签、纸)。

我们用(把船的空间造得尽量大)的方法来增加船的载重量,用(货物配平)的方法来保持船的平稳。

五、浮力1、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觉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2、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他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3、在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的时候,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他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我们可以用(钩码)代替小滑轮,也可以用其他可以使线穿过的物体代替小滑轮,但都要用(橡皮泥)固定在水槽的底部。

4、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主要与物体(排开的水量)大小有关。

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所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5、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松手后,泡沫塑料块所受到的浮力大于它所受到的重力,所以泡沫塑料块就上浮。

)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1、实验验证“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研究的问题:下沉的物体是否会受到水的浮力我们的猜想: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需要的器材:弹簧测力计、砖块、水槽、水实验方法: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测出砖块的重量实验现象:砖块在水中轻些,在空气中重些实验结论:下沉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2、从井水中提水时,同样盛满水的桶,离开水面要比在水中感觉重很多,这是因为(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了水的浮力)。

3、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4、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5、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七、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1、同一个马铃薯,在一个杯中沉,在另一个杯中浮,原因是(马铃薯放在了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

将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取一滴滴在铁片上加热,变干后出现了(白色)的痕迹。

2、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浓盐水的浮力比清水的浮力(大),所以马铃薯在清水里会(下沉),在浓盐水里会(上浮)。

3、并不是只要在水里溶解了其它物质,就一定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只有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如盐、糖、味精等,才有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4、人在死海里不会下沉,是因为(海水中溶解了大量的盐,同体积的人比海水轻)。

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只有(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6、把马铃薯放入清水中会(下沉),当逐渐加入食盐并搅拌,会看到马铃薯(慢慢浮起来);要使马铃薯再沉下去,可以加入(清水)并搅拌。

八、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1、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2、物体的沉浮与同体积液体的(重量)有关。

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3、酒厂里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比重计)。

4、塑料块在清水中会(浮),在浓盐水中会(浮),在食用油中会(沉)。

一般情况下,同体积的液体(越重),其产生的浮力就会(越大),所以铜可以漂浮在水银表面上。

5、在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试验中,为了便于操作我们将马铃薯换成了(钩码)来进行研究,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

6、(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单元热姓名:家长签字:一、热起来了1、我们用双手捂住一个装有热水的杯子,手会慢慢地(热)起来;要是握住一块冰,手就变得越来越(冷)。

我们平时说的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它很容易“跑来跑去”。

当两个物体接触时,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2、当我们觉得手冷时,用力搓一搓手,就会感觉(热)起来了,这是因为两只手互相(摩擦)产生了热。

3、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晒太阳、泡温泉、烤火、开电暖气等是(外界物质给予的热量);吃食物是(外界物质吃进身体产生的热量);跑步等运动是(血液循环加快产生的热量)。

4、加穿衣服、盖被子会使人感觉到暖和,但并不是衣服、被子给人体增加了热量,衣服、被子(不能)产生热量,其作用是(保温,阻止热量散发,阻挡冷空气进入)。

二、给冷水加热1、我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将一杯冷水变成热水。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而重量(不变);水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而重量(不变)。

2、把密封的冷水袋放入热水里会(下沉),是因为(同体积的冷水比热水重);把密封的热水袋放入冷水里会(上浮),是因为(同体积的热水比冷水轻)。

3、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重量)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水在变热的过程中,如果(体积大小)发生了变化,它的沉浮也可能发生(变化)。

4、将装满冷水的试管用气球皮蒙住口,插在热水杯里,气球皮会(鼓起来),这是因为水受热体积(膨胀)了;将装满热水的试管用气球皮蒙住口,插在冷水杯里,气球皮会(瘪下去),这是因为水受冷体积(缩小)了。

三、液体的热胀冷缩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但水在(4℃)以上是热胀冷缩的,在4℃以下是(热缩冷胀)的,冬天里自来水管或水表冻裂,就是(管子里的水结冰体积膨胀)而引起的。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3、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4、往一个杯子里倒入热开水,等冷却后,液面会(下降)一点;给锅里或茶壶里的冷水加热,液面会(上升)。

5、将一瓶常温下的水放入装满水的盆子里:如果瓶子里的液面下降,这盆水是(冰水);如果瓶子里的液面上升,这盆水是(热水)。

6、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而制成的仪器。

7、啤酒瓶或饮料瓶里的啤酒、饮料都不会装得太满,而留有一定的空间,这是为了(防止液体受热膨胀而挤爆瓶子)。

四、空气的热胀冷缩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3、在烧瓶口套上小气球放入装有水的烧杯里,过一会儿:如果气球很鼓,说明烧杯里是(热水);如果气球有点鼓,说明烧杯里是(常温下的水);如果气球很瘪或往里缩,说明烧杯里是(冰水)。

4、把瘪了但未破裂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使里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将凹进去的部分顶起来,这是利用了(气体热胀)的原理。

5、夏天,给自行车轮胎加气不能打得太足,这是因为(夏天气温高,为了防止轮胎内的空气受热膨胀而引起轮胎爆破)。

五、金属热胀冷缩吗1、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2、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了,这是因为(铜球加热后体积膨胀了);冷却后的铜球又(能)通过铜环了,这是因为(冷却后的铜球体积缩小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