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石山金矿详查20144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6.1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6.1.1矿区自然地理概况
6.1.1.1地形地貌
铜陵亮石山金矿位于铜陵市南东115°方位,直距约14公里处的铜陵县朱村境内,隶属安徽铜陵县天门镇辖区。矿区中心地理座标为:东经117°57′15″,北纬30°52′22″。矿区地处长江中下游沿江丘陵地带,属沿江丘陵区。区域上地势为“两沟夹一脊”,东部为盛冲,有盛冲河与盛冲水库组成一沟,西部为棋子冲,有朱村河与东风水库组成一沟;中间为低山~丘陵剥蚀~侵蚀地貌。矿区地势中间高、两侧低,山体多呈北东走向,与区域构造线一致。矿区内最高点为亮石山标高316.8米,最低点外郞坑村口标高48.1米,相对高差269.7米。地表分水岭总体呈北北东向,约呈“S”型弯曲,分水岭东侧以碳酸盐岩为主,山顶圆滑、常见岩溶洼地和比较大泉眼(如盛冲泉),地表水系呈树枝状,为岩溶地貌;西侧以碎屑岩为主,山顶相对尖,山脊窄,山沟(水系)呈格子状,如棋盘,所以叫棋子冲,为风化剥蚀地貌。矿床位于次级分水岭亮石山的南西坡。矿床最低排水基准面标高64米。
6.1.1.2水系
本区域属长江水系的顺安分支水系系列。矿区内南北各一条水系,于2013年7月4日观测量8.08l/s;南侧水系(再生选矿厂和堆浸选矿厂的下游小桥下)于2013年7月4日观测量23.47l/s;两条水系汇集朱村河—羊河—顺安河,最终注入长江。上述河溪当山洪暴发时,流量骤增数倍至数拾倍,具有明显山区河流特点,为矿区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泄洪通道,也是地下水最主要的排泄通道。矿区最大的地表水体分布在矿床的南西侧,主要为东风水库和朱村河,是当地农田灌溉水源地。
6.1.1.3气候
矿区地处亚热带的北缘,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类型,雨量丰沛,四季分明,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无霜期240天,湿度大,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气温16.2℃,
平均最冷气温3℃(1月),极端最低气温-14.3℃(1969.2),平均最高气温28.8℃(7月),极端最高气温41.2℃(1968.7);多年相对平均湿度78%,历年最小相对湿度6%;年均降水量1244mm(集中于4-8月),最大年降雨量1941.0mm(1983),最小年降雨量697.9mm(1978)平均降雨天数136天,最大日降雨量173.4mm (1983.6.20);受冷暖锋交汇影响,极端气候条件如雷雨天气出现频繁,年雷暴日数40天,其他还有连阴雨,干旱低温及局部冰雹、龙卷风等。干旱最严重的年份在1978年6月~10月,无雨日百余天。暴雨时限一般在4至9月,以7、8月最多。
6.1.2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6.1.2.1区域地下水分布
本区大地构造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坳,贵池~繁昌凹断褶束的中段的大成山背斜南西段的南东翼,属大城山背斜蓄水单元。大成山背斜受一系列北西向断裂破坏,轴向变化较大,南西段为70°~80°,中段则转成30°左右,约呈“S”型弯曲。区域上出露一套碎屑岩建造和碳酸盐岩建造,地层自志留系至三叠系及侏罗系和始新系、近新系。碎屑岩建造多为裂隙水为主,富水程度弱~极
-Ca·Na为主;碳酸盐岩建造多为岩溶裂隙水~弱,局部中等,水化学一般以HCO
3
溶洞水为主,富水程度弱~中等,局部富水程度强。同时,区域地下水分布于褶皱、构造直接相关,背向斜一般在转折收敛部位富水,向斜核部蓄水;构造、裂隙复合地段导水与蓄水。
6.1.2.2区域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区域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大部分大气降水沿地表径流、排泄汇集地表水体,一部分沿构造、裂隙、风化带、岩溶现象等通道入渗补给地下水。东部发育碳酸盐岩,总体上地下水由西向东径流,直接排泄于盛冲河,或泉水(当地有名的盛冲泉)的形式排泄盛冲河,补给、径流、排泄条件较好。西部(大城山背斜核部)以碎屑岩类为主,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差。
6.2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6.2.1含水岩组特征
矿区范围内呈单斜构造,地层从西东为志留系中统坟头组、上统茅山组、泥盆系上统五通组、石炭系下统高骊山组、中统黄龙组、上统船山组、二叠系下统栖霞组、孤峰组及第四系和郎坑花岗闪长岩岩体出露。
根据含水介质、赋存空间和含水性的差异等条件,将矿区含水岩组划分为五
种类型: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构造角砾岩含水带及侵入岩隔水岩体。其中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主要分布在含金矿区,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主要分布在水泥用石灰岩矿区。各含水岩组分布规律及其特征如下:
(一)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Q
4
)
主要为第四系残、坡积~洪积层,厚度0~24米不等。残、坡积由棕红色亚粘土夹碎石块组成,分布在麓坡及缓坡地带,洪积层主要分布在水系及河床两侧,具“二元结构”上部为灰黄色亚粘土,底部含砂粉土,中部为褐黄色粘土,下部含砂粘土夹细砂层,底部为含砾粘土。残、坡积层结构松散,孔隙比相对较大,易于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因而雨后多出现间歇性下降泉,土体一般干—稍湿、可塑—硬塑状态,渗透系数K=0.02~0.58米/日,渗透能力极差,富水性弱。
根据民用井水质分析,pH值介于7.2~7.4,为中性水。水温介于18~20℃,
多属冷水。矿化度介于0.151~0.447克/升,多属淡水。水化学类型:HCO
3
-Ca 型。
(二)碎屑岩类裂隙含水岩组
按含水介质、成因类型、赋存空间、补给条件分二个亚组:硅质岩、硅质页岩含水亚组、粉砂岩、石英砂岩含水亚组。
1、硅质岩、硅质页岩含水亚组(P
2d、P
2
l、P
1
g)
分布于矿区西部。包括二叠系上统的大隆组、龙潭组和二叠系下统茅口组,总厚度大于200米。岩性为灰黑色含钙质硅质岩、硅质页岩夹页岩、炭质页岩夹煤层、粉砂质页岩、泥质粉砂岩、粘土岩、黑色燧石层、含锰页岩,含磷锰矿及磷结核,其中大隆组下部夹灰岩透镜体。据区域地质及邻近矿区资料,渗透系数
K=0.003~0.06米/日,富水程度弱。水化学属HCO
3-Na·Ca或HCO
3
·SO
4
-Na·Ca·Mg
型水,矿化度0.30~0.54克/升。
2、粉砂岩、石英砂岩含水亚组(S
1g、S
2
f、S
3
m、D
3
w、C
1
g)
主要分布矿区北西侧,包括志留系下统高家边组、中统坟头组、上统茅山组、泥盆系上统五通组、石炭系下统高骊山组,总厚度大于1500米。其中D
3
w为主
要含金赋矿层位,S
3m为次要含金赋矿层位,C
1
g局部夹小矿体。主要岩性中厚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