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禹锡诗词的人格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刘禹锡诗词的人格魅力
韩富军
摘要:刘禹锡的诗词气度恢宏,骨力豪劲,抒发了他虽屡遭贬谪,仍傲岸不屈、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以及奋发白励的乐观精
神,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人格;魅力;影响
刘禹锡(公元772年一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的诗人。世称刘宾客、刘尚书。有《刘宾客文集》。
中唐思想家、哲学家,优秀散文作家和杰出;
刘禹锡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其文章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可与韩愈、柳宗元媲美(《陋室铭》)可为例证)。
他的诗歌与自居易齐名,并称“刘白”;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他的诗现存。700余首,大致可分为讽喻诗、感遇诗、咏史诗
和民歌体诗。刘禹锡的诗词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抒发了他虽屡遭贬谪,但仍傲岸不屈、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以及奋
发自励的乐观精神,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傲岸不屈、顽强斗争
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在那里过了十年谪居生活后,在元和十年二月被召回长安。初回京师,游玄
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表现了他的傲岸不屈: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用桃花比喻朝中新得势力的权贵,用看花人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奔走权门之徒。于戏谑之中,暗藏讽意。一句“尽是
刘郎去后栽”更是令他的政敌难以忍受,句中之意很明显: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们,你们哪一个不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后才爬
上去的!此诗传出,得罪权贵,执政者当即以“语涉讥讽”再贬刘禹锡等为远州刺史,实际是靠镇压永贞革新起家的宪宗不愿
起用他们,因为启用他们则意味着自我否定。刘禹锡以诗获罪,三月又远去连州。
如果说,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十年,初回京师,能写下这样富有战斗性的篇章,是很可贵的话,那么更为可贵的
是,他因写《戏赠看花诸君子》被贬十四年后,重回京城,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锋芒不减当年: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时的玄都观,已是无人游赏,那百亩庭院已半是青苔,往日那灿若红霞的千树桃花已荡然无存,代替它的是不足以观赏
的菜花,那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而上次因看花题诗被贬的刘禹锡却又重返长安,旧地重
游!作者还是用桃花比新贵,用种
桃道士比喻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就连皇帝也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
宗换了四个,现在有的只是“菜花”。刘禹锡作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表示丝毫不为十四年前因诗得祸而悔恨,不会因屡遭
贬谪而屈服,而为再题笔赋诗而欣喜,而且说题为《再游……》是为了“以俟后游”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傲岸不屈。但是,这个“再
游”又引起执政者的“不悦”。他又被派出长安,到东都洛阳做“太子宾客”这一闲散的官。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诗人面对政治上的逆境不屈不挠,但采用的态度和方式却不尽相同。陶渊明说自己误落尘网,
一旦挣脱,便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表现的是一种傲岸;李白也曾遭受“赐金放还”和“流放夜郎”的打击,“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的是他豪迈不羁的个性,失意后的决绝,也是一种傲岸,而刘禹锡则与众不同,从
游玄都观这两首诗来看,时间上贯联诗人二十三年的被贬生活,可谓时间之长,但从诗中看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进步的政治
思想,从未在逆境中向当权者屈服,并且一直以笔作为战斗的武器,显示了他百折不回、傲岸不屈的杰出的品格,自居易说他
“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实际上也是对他人品的评价。
二、追求执着、意志坚定
刘禹锡的许多诗篇都表现了他执着追求的坚定意志。他的《浪淘沙》其一中这样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此词为诗人久历风波之后所作。作者借“银河”喻指政治清明的理想境界。黄河喻指当时黑暗现实,表示要迎着狂风巨
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直上”,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浪淘沙》其八中作者还这样写道: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开首两句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现象。或者说,谗言如浪深,迁客却未必是沙
沉。遭受不公正待遇的迁谪之客逆境中也不都会如沙沉江底。也有的还会努力奋争搏击不已,明白表露了他的坚强意志。
联系刘禹锡的政治生涯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
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所知。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
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反映。
很多诗人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比如李白,他“欲上青天揽明月”,也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但更多地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且想的更多的是“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借此来逃避现实,
摆脱苦闷。与刘禹锡相比,李白多了一些对社会的失望,而刘禹锡则比李白多了一份坚定与执着。刘禹锡可谓“真金”,令世
人景仰。
三、奋发自励的乐观精神
1、直面现实,勤奋进取
刘禹锡虽备受打击,长期谪居,却坚强不屈,直面现实,勤奋进取。他在<昼居池上亭独吟》中写道: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
亭。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法酒调神气,清琴人性灵。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这首诗形神兼备地写出了刘禹锡的高尚情操。“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作者通过看和想,很受教益。“蜜蜂”繁布金
房,垒构玉室。咀嚼华滋,酿以为蜜,一生何尝偷闲?对于敌害,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何尝退却?这就引起诗人深沉
的思考。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并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篇,这一切都是问心无愧的。但历遭打击,也曾产生过消极退隐
的念头。这里…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中受到启示。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
的说法。师蜂自励,表现出一种
积极的生活态度。诗人又崇尚“鹤仪形”,勤奋修德,心存社稷。虽然诗人的理想和现实有矛盾,作者也深感苦闷,但他仍借饮
酒,清琴陶冶性灵,表现了诗人直面现实,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
2、逆境不衰、老境不颓
刘禹锡这位有“宰相之器”的诗人,被贬前后共达二十三年之多,身处逆境的他并没有意志衰退,却依然不屈。他在《酬乐
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到: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
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是他逆境不衰的最好写照。“永贞革新”失败,打击沉重,且二十三年谪居“巴山楚水凄凉地”,这么漫长的岁月,这
么凄凉的巴山楚水,既“寂寞”,又“蹉跎”,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令人精神颓废,万念俱灰.o但刘禹锡以他坚韧的品格,不屈
的意志没有“似沙沉”,纵然“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他始终不改初衷,逆境不衰。诗人以“沉舟”、“病树”白比,
虽感惆怅,但又相当达观。因为作者明白,这仅仅是个人的沉滞,生活的新陈代谢规律却不会停滞,沉舟侧畔,有千帆竟发;病
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诗人满怀信心,以昂扬的精神,饱满的热情迎接属于他的春天。
古人常说:“人生不满百,常作千岁忧”。而刘禹锡面对衰老,却不象许多人那样消极悲观,他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