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禹锡诗词的人格魅力
论刘禹锡诗词的人格魅力
论刘禹锡诗词的人格魅力
刘禹锡(772-842),字士元,初名休,号仲淹,晚号西陵清太史。
他是唐代开元年间著名的诗人,也是宋诗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刘禹锡的诗词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其情感深厚,语言优美,生动而富有人格魅力。
刘禹锡的诗歌抒发的思想多元,表现出他对社会正义与人生真谛的深切思考,他多次发出呼吁,要求权贵树立正确的道德榜样,崇尚仁义。
此外,他写的诗歌有着浓厚的泼辣与愤怒色彩,他不断地抗议当时的社会现实,指责官僚统治者对社会统治力度过大,声讨政治上的腐败。
刘禹锡还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表现了他优美的语言,海洋般的想象力。
他的诗歌中深刻的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刻思念,唱给他的家乡一曲盛大的挽歌,他的诗歌有着表达忧愁、怀旧与爱国情怀的深刻内容。
刘禹锡除了在思想深刻的表达上表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他的诗歌中还充满了温柔慈祥、自然逸趣、婉转动人的特点。
他的诗歌内容繁复精致,有着深刻而优美的意境,充满了异国梦幻之境。
他的诗歌还抒发出他善解人意、慈悲为怀的品质,可以说是一部表现他优雅、温柔与热情的人格精神的诗篇。
总而言之,刘禹锡的诗词具有很强的人格魅力,他的作品充满了他对正义与真理的深刻思考,他的诗歌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他善解人意、情深义重、慈悲为怀的品质,表现出他优美的语言,
海洋般的想象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深深的印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美好印象。
谈谈刘禹锡的人格魅力
谈谈刘禹锡的人格魅力谈谈刘禹锡的人格魅力诗人刘禹锡唐朝著名诗人,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刘禹锡少年时就怀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一生积极进取,勇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论在朝还是被贬,他都丝毫不与权贵妥协。
他入仕后,努力为革新出力,为百姓谋利,为国家尽责;被贬时也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生活艰难,他与朋友唱和成为一代文豪;缺医少药,他自读医书成为良医。
在他跌宕起伏的一生里,他以豁达面对生活,以傲然面对权贵,以真情面对朋友。
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年轻时的刘禹锡就怀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他出身儒学世家,自己又勤学苦读,使刘禹锡“弱冠即有文名”,并且22岁就考中进士。
但当时的唐王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已是一个民不聊生、朝不保夕的颓废朝廷,他入仕之后积极进取,想要改变朝廷现状,得到了王叔文的欣赏与提携。
贞元二十一年唐顺宗即位,改元“永贞”。
在新皇的支持下,以王叔文为首发动了一场力图复兴的革新运动,史称“永贞革新”,刘禹锡参与其中,他支持新政,着手改革,成为核心人物。
可是这场运动没过多久就以失败告终,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被贬的行进途中,又接到朝廷的圣旨,加贬为朗州司马,并且下诏“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他关注底层百姓,进行改革,每遇灾荒都上书请求减免赋税。
在朗州任上他写下了《砥石赋》,其中“雾尽披天,萍开见水。
拭寒焰以破毗,击清音而振耳。
故态复还,宝心再起。
即赋形而终用,一蒙垢焉何耻?感利钝之有时兮,寄雄心于瞪视”,让人看到了他百折不挠的劲节、待时而起的雄心。
二、不与权贵妥协的勇气刘禹锡忠心为国,却无端被贬,并且一贬再贬,他却不与权贵妥协。
当和他命运极为相似的柳宗元在寓所写下了一些阿谀权贵的书信以期回京之时,刘禹锡却是宁折不弯。
遭受了十年的磨难,终于迎来了返还的机会,但是十年的艰辛并未磨去他的锐气,回京后他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探析
刘禹锡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探析刘禹锡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探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说到诗歌,大家确定都不生疏吧,诗歌节奏上鲜亮有序,音谐韵美。
那么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刘禹锡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探析,盼望对大家有所关心。
刘禹锡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刘禹锡在《竹枝词·序》中说:“虽伧伫不行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
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
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扬之。
”沈德潜说:“大历后诗,梦得高于文房,与白傅唱和,故称刘白。
夫刘以风格胜,白以近情胜,各自成家,不相肖也。
”(《唐诗别裁》)其文也别具特色,柳宗元称其“文隽而膏,味无穷而炙愈出。
”(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引)刘禹锡在诗歌创作论和观赏论方面,提出了几个颇具审美价值的理论观点:一是认为“文章与时高下”;二是提出“遭罹世故,益感其言之至”;三是认为“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四是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着名论断;五是认为“义与言”的关系是“义得言丧”。
刘禹锡论诗,将创作和观赏、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作统一观照,主见内容与形式并重,明显地有别于“意为先”或“气为主”的传统说法,彰显了其诗歌理论的独特审美价值。
一、文章与时高下“文章与时高下”是刘禹锡从文学与时代、文学与当时政策的角度,对文学进展外部客观环境的探讨。
他在《唐故柳州刺史柳君集纪》中说:“八音与政通,而文章与时高下。
三代之文至战国而病,涉秦汉复起;汉之文至列国而病,唐兴复起。
夫政庞而土裂,三光五岳之气分,大音不完,故必混一,而后大振。
”刘禹锡以为文学的富强与衰落是受社会兴衰制约的,并以三代之文至南北朝而衰,至唐又复兴为例,证明“文章与时高下”的规律。
他尤以唐德宗贞元年间文学富强的现状,从时代政策的角度探究文学的进展。
他说:“贞元中,上方向文章。
刘禹锡诗歌艺术特色
刘禹锡的诗歌艺术特色
刘禹锡的诗歌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清新自然:刘禹锡的诗歌风格以清新自然为主,他注重描写自然景象和人物形象,用词
精练准确,富有形象感和生动性。
他的诗歌语言流畅自然,节奏明快,表现出淳朴的感情和自然的景象。
2.感性表现:刘禹锡的诗歌常常以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为素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
表现手法,表现出作品的情感深度和感染力。
他的诗歌以感性表现为主,注重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3.涉猎广泛:刘禹锡的诗歌涉及广泛,涵盖了人生哲理、风景描写、历史事件、政治意义
等多个方面。
他在表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问胚时,常常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思想性。
他的诗歌主题多样,表现出了他博学多才的一面。
4.政治讽刺:刘禹锡性格豪爽倔强,他的诗歌风格也是清新俊朗,刚毅奔放,被白居易称
为诗豪。
他这方面广为人知的代表作品就是《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后来续写的《再游玄都观》等。
这些诗歌中充满了对政治和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评。
5.豪迈雄奇:刘禹锡的诗歌还具有豪迈雄奇的特点,他的诗歌气势磅礴、雄浑有力,表现
出一种豪放不羁的精神风貌。
他在表现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问题时,常常使用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描写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震撼的力量。
总之,刘禹锡的诗歌艺术特色十分鲜明,他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感性表现、涉猎广泛为主,同时又充满了豪迈雄奇的气势和强烈的政治讽刺。
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他独特的诗歌风格,影响了唐代文学的发展和后世文学的创作。
现代人对刘禹锡的理解
现代人对刘禹锡的理解
现代人对刘禹锡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人格魅力:刘禹锡是一位具有高尚人格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2.爱国情怀:刘禹锡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表达了对国家、民族、人民的热爱和关注。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展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
3.人生哲学:刘禹锡的诗歌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人生、命运、幸福等的思考和感悟。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展现了他独特的人生哲学。
4.艺术成就:刘禹锡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他的诗歌作品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传颂和赞誉。
总之,现代人对刘禹锡的理解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他的人格魅力、爱国情怀、人生哲学等方面,还包括他的艺术成就等方面。
刘禹锡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和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发展。
论刘禹锡诗歌的精神美个性美及其成因
论刘禹锡诗歌的精神美个性美及其成因文章,与遭遇有关,然与性格更有关。
同时代,同遭遇,而文章判然有别,性格实左右之。
柳(宗元),先世显赫,少年好胜,偶遇挫折,几乎一蹶不振,陷于绝望之境。
他的性格脆弱,文章多反省之言,虽亦成家,其风格乃大不相同。
"刘禹锡与柳宗元一起进京应试,同榜登进士第,同朝为官,一起共事,后又因革新失败双双一贬再贬。
最终聊宗元以47岁之壮年病死他乡,而刘禹锡终于高唱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笑到最后。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一言以蔽之:性格使然。
首先,饱经磨难的少年生活锻炼了刘禹锡的意志和毅力。
刘禹锡小时候身子虚弱,家里的人常常要抱着他四处求医问巫,服石吞药。
而稍值年长,便能自读医书,琢磨处方、磨炼体质,并经过多年积累,编成《传信方》一书。
这种特殊的经历,不但没有养成他的娇气,相反成为了他战胜宿命和软弱的契机,培养了他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特别倔强的性格。
作为匈奴族的后裔,他豪爽的性格也许还有着遗传基因的先天秉赋。
他在诗中屡屡说自己:"我本山东人,生平多感慨"、"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在《上杜司徒书》中也说自己"少年气粗"。
少年生活赋予的这种豪扩气质、刚强秉性,使他在以后的坎坷人生中不轻易屈服于困厄与穷愁。
这样的生活经验,对于他后来在《天论》中表述的世界观都应是有着深刻影响的。
第二,是刘禹锡心理调节能力强,能主动地应付逆境适应新环境。
中国古代的谪臣常常会面临生活环境的巨变,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自然很难把自己的情绪和生活状态调整过来,不是忧郁生病就是愤懑而死。
一般用来调节心理和生活的方法多是寄情山水,傲啸林泉;或流连诗酒,倚红偎翠;或折节读书,红袖添香;或吃斋念佛,访僧问道……这些方法,刘禹锡在遭贬乃至贬后的整个人生中都试用过,但他不偏执一端,溺于一法。
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与众不同的调节方法是,尽可能地把自己融进当地的百姓与民俗中去。
刘禹锡诗文特点
刘禹锡诗文特点
刘禹锡诗文的特点如下:
一、文学思想内涵丰富
1、具有豪迈雄壮的气势:刘禹锡在创作中把心中丰富的文学思想倾注
于诗文之中,表达出豪迈、雄壮、宏大、恢弘的场面,彰显出他的大
气和慷慨;
2、富有哲理性深刻的学问:从刘禹锡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他丰富的学问,也可以发现其诗中的哲理思想,赞颂政治、责罚腐败,充满了智慧和
深刻的思想意蕴;
二、表现形式绚丽多彩
1、娓娓芳香的抒情:刘禹锡的诗文有着浓重的抒情色彩,叙述细腻而
深入,从诗人对爱情和友情的向往,到对故乡的思念,都表达出了无
限的美好;
2、诗性壮阔的见解:刘禹锡的诗歌有着强烈的阐释和现实性,既体现
了诗人坚毅的态度,又在形式上给予了一定的虚构,以情趣柔软的诗
词升华了激情的思想;
三、韵味风格独特
1、艺术风格细节加工精细:刘禹锡的诗文主要以以咏物诗、写景诗为主,他注重艺术风格的表现,从细节处处精雕细琢,别有一番情趣;
2、运用修辞组效极强:刘禹锡运用了元韵、绰韵、尣韵,字句精确,
句式严谨,交融动静,使用修辞手法深入人心,彰显着他辩论的高低、妙趣横生,使得其诗文增色不少。
晴空一鹤排云上——浅论刘禹锡诗文折射出的人格魅力-作文
晴空一鹤排云上——浅论刘禹锡诗文折射出的人格魅力摘要:唐代诗文名家辈出,李杜更是名家群山中的高峰,所以赵翼有李杜诗篇万口传的感叹,然而在唐朝这座诗歌的森林里,不仅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等参天大树,更有诗豪刘禹锡这等不老松,诗豪刘禹锡的诗文气度恢宏,骨力豪劲,抒发了他虽屡遭贬谪,仍傲岸不屈、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以及奋发白励的乐观精神,其诗文更折射出具有独特性质的人格魅力,使得其诗豪之衔名副其实。
关键词:刘禹锡;贬谪;魅力;影响;折射刘禹锡(公元年—年),汉族,字梦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
生于嘉兴(今属浙江)的诗人。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有《刘宾客文集》。
中唐时期着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优秀散文作家和杰出诗人;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刘禹锡不仅在文学史上成绩斐然,在哲学史上,刘禹锡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也是独树一帜。
毛泽东也为此做过评价。
他在年月日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柳宗元是一位唯物主义哲学家,见之于他的《天对》,这篇哲学论着提出了‘天与人交相胜’的论点,反对天命论。
其文章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可与韩愈、柳宗元媲美(《陋室铭》)可为例证)。
他的诗歌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
他的诗现存。
余首,大致可分为讽喻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
二十三的贬谪经历是刘禹锡的人生低谷期,但乐观旷达的诗豪刘禹锡不仅以宽敞的胸怀直视生活,而且采取各种方法丰富充实生活。
在他的笔下,别样的人生情怀也呈现出别样的流光溢彩,其人格魅力也是在其诗文中尽显,二者相互辉印。
刘禹锡的诗词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抒发了他虽屡遭贬谪,但仍傲岸不屈、屡败屡战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以及奋发自励的乐观精神,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可谓旷古烁今。
一、桀骜不驯、屡败屡战永贞革新在历史上可谓是一件不得不提的人文大事件,唐顺宗时期,永贞元年(公元年)这批敢于迎新并挑战礼教的文人志士,主张打击宦官势力、革新政治。
刘禹锡的性格特点与作品的风格
刘禹锡的性格特点与作品的风格刘禹锡的性格特点与作品的风格中唐文坛繁荣兴盛,出现了很多文豪,刘禹锡是这个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刘禹锡的性格特点与作品的风格,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绚丽多彩的唐诗艺术长廊中,刘禹锡处于比较引人注目的地位。
他异于流俗,在当时声势浩大的韩孟、元白这两大诗派之外,自立一格,赢得了“诗豪”的美誉。
而在另一个领域里,他还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这方面的成就同样名垂千古。
1.刘禹锡的性格特点1.1刘禹锡简介刘禹锡,字梦德,其祖籍在河南洛阳,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唐武宗会昌二年。
他对外自称是靖王刘胜的后代,自小在江南生活。
对于刘禹锡的仕途,我们可以这样看待:在唐德宗贞元九年,刘禹锡考中进士,而在同一年,登博学宏词科,之后的两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
在贞元十六年的时候,他在杜佑徐泗濠节度使和淮南节度使幕中任掌书记,此后相继任京兆渭南主簿、监察御史和监祭使。
五年后,刘禹锡参与了“永贞革新”,在失败后被贬为连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朗州司马。
之后仍避免不了被召回及再次被罢免的命运,会昌二年的时候,刘禹锡在洛阳病逝。
1.2刘禹锡的性格特点刘禹锡生活在中唐时期,在繁盛的中唐诗坛中具有颇高的影响力。
他与各大文豪都有密切的交往与联系,但是从来不与任何一个派别有依附关系,自己别具一格,在文坛上多有创新。
刘禹锡在性格中的一大特点是“猛”。
当时的改革,以刘禹锡和柳宗元为代表的青年官员极力支持改革,在改革中风光了一年,但后期却因此而蒙受贬谪。
根据历史记载,刘禹锡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年轻气盛,暗中被人嫉妒,树敌很多。
王叔文经常把刘禹锡请入宫中商议国事,对于他跟柳宗元提出的意见很是赞同。
这就更加坚定了他们改革的念头。
当时的“猛”,为后期的连续被贬官埋下了伏笔。
在做官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特色的贬官生涯。
对于官员的生命来说,贬官是一次人生的挫折,也是人生中经历的大不幸。
这些经历造就了刘禹锡旷达的情怀。
论刘禹锡诗词的独特魅力(一)
论刘禹锡诗词的独特魅力(一)刘禹锡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其文章可与韩愈、柳宗元媲美,《陋室铭》可为例证;诗歌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白居易曾这样称赞他:“刘梦得诗豪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
”刘禹锡现存诗词700余首,大致可分为讽喻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诗风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独特的魅力。
刘禹锡诗词的人格魅力(一)傲岸不屈、顽强斗争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在那里过了十年谪居生活后,被召回长安。
初回京师,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表现了他的傲岸不屈: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用桃花比喻朝中新得势力的权贵,用看花人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奔走权门之徒。
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更是令他的政敌难以忍受,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们,你们哪一个不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后才爬上去的!此诗传出,执政者当即以“语涉讥讽”再贬刘禹锡等为远州刺史,实际是靠镇压永贞革新起家的宪宗不愿起用他们,因为起用他们则意味着自我否定。
刘禹锡以诗获罪,三月又远去连州。
如果说,刘禹锡在被贬十年后能写下这样富有战斗性的篇章是很可贵的话,那么更为可贵的是,他因写《戏赠看花诸君子》被贬十四年后,重回京城,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锋芒不减当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时的玄都观,百亩庭院已半是青苔,往日那灿若红霞的千树桃花已荡然无存,代替它的是不足以观赏的菜花,那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而上次因看花题诗被贬的刘禹锡却又重返长安,旧地重游!作者还是用桃花比新贵,用种桃道士比喻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
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就连皇帝也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刘禹锡作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表示丝毫不为十四年前因诗得祸而悔恨,不会因屡遭贬谪而屈服,而为再题笔赋诗而欣喜,而且说题为《再游……》是为了“以俟后游”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傲岸不屈。
刘禹锡诗风赏析
xx诗风赏析刘禹锡的诗歌有着跌宕、豪健、俊朗、旷达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本文试着分析这种诗风的形成原因及其诗歌风格特点的具体表现。
刘禹锡诗歌文风的形成与其二十三年贬谪远州的坎坷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且与众不同的个性是刘禹锡豪壮诗风形成的根本原因,而这种个性,与刘禹锡饱经磨难的仕途经历有关。
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
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但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跳动着一颗斗士的灵魂:刘禹锡的性格十分倔强,有一种认准了理不回头的精神,长期的贬谪并没有改变他的政治立场。
贬官十年后他被召回长安,在游玄都观欣赏桃花时,写了首诗《元和十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正是他因对满朝志得意骄的新贵,徒有其表,并无实才,轻薄如桃花的不平而鸣——他们都是我刘郎被赶出长安后补的空缺啊。
此诗用“桃千树”、“去后栽”之句影射当朝执政权贵,由于“语涉讥讽,执政权贵见而恶之”(《旧唐书》),得罪了执政权贵,自然没有好果子吃,所以回京师没几天,他就又被贬往连州。
这一贬时间更长,过了整整十四年才返回长安。
诗人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可满园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草苔藓。
刘禹锡目睹玄都观今昔盛衰变化,思量当年“桃花”虽红极一时,但随着“种桃道士”的离去,如今是“荡然无复一树,唯菟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刘诗引文),“桃花净尽”矣——那被喻为“桃花”的执政权贵全都销声匿迹。
他感慨万千,内心波澜不平,那股倔劲又上来了,又鸣一首《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歌是上一篇的继续,但讽刺意味比上一篇更为辛辣。
曾经满园盛开的桃花,现在被一片荒草替代,当年那些志得意骄的新贵们,现在又到哪里去了呢?我这个当年被贬斥的刘郎,今天不是又回来吗?诗中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屡遭打击始终不屈的意志。
刘禹锡的诗词特点
刘禹锡的诗歌有哪些特点刘禹锡的称号有刘宾客、诗豪。
“诗豪”还是很能概括刘禹锡的整体风格的,不管是从性格,还是风格。
同时,刘禹锡的“诗豪”之风也是能够自成体系的。
1刘禹锡为什么是诗豪刘禹锡被奉为“诗豪”,一方面是因为诗风“豪”:雄浑壮阔,豪气冲天;另一方面是因为性格“豪”:刚毅坚强,洒脱豪迈。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的诗人、文学家、政治家,为人正直,刚毅,对待事情,有着自己的坚持与认知。
刘禹锡本人夜市很支持永贞革新的,即使在失败侯,还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面对权臣。
并且,能够奋勇直抒,坚持自己的看点。
是一位少有的豪杰英雄,在后人眼中就是豪杰,所以,就被称为“诗豪”。
总体说来,“诗豪”还是很能概括刘禹锡的整体风格的,不管是从性格,还是风格。
同时,刘禹锡的“诗豪”之风也是能够自成体系的。
首先,这个“豪”能够代表一种“雄浑苍老,沉着痛快”的风格,比如说,刘禹锡的《后村诗话》等等,其次,这个“豪”也能表示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即使被贬,也要乐观坚强的活着,这样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2刘禹锡诗歌特点1、刘禹锡及其诗风颇具独特性。
他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屡屡讽刺、抨击政敌,由此导致一次次的政治压抑和打击,但这压抑打击却激起他更为强烈的愤懑和反抗,并从不同方面强化着他的诗人气质。
2、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
3、刘禹锡的诗有一种傲视忧患、独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奔腾流走的生命活力和弃旧图新面向未来的乐观精神,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刘禹锡出生于文学世家,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在早期大都是简洁明快,透着哲学家的睿智。
比如说:“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始闻秋风》)这类诗句,让人读完能够积极向上,传播的满满的正能量。
论刘禹锡诗词的人格魅力
论刘禹锡诗词的人格魅力引言刘禹锡,唐代文人,他的诗词作品被誉为优美精炼,展现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刘禹锡诗词的人格魅力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坚持真实感受的人格魅力真挚情感的表达刘禹锡在他的诗词中,经常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深深的爱国之情、忧国忧民的心声。
例如他的《陋室铭》一诗中写道:“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些词句展现了刘禹锡内心深处的真挚感受,令读者感受到他对独特哲思的思考和真实人生的感慨。
生活细节的写照刘禹锡的诗词中,也有许多通过生活细节的写照来展现人格魅力。
他善于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将日常琐事与自己的内心体验相结合。
比如《钱塘湖春行》一诗中,他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春天钱塘湖的景色,再通过对人物的细腻描写,将自然景色和人的情感融为一体,深入人心。
深刻思考的人格魅力对时代问题的思考刘禹锡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时代问题的深刻思考。
他以批判的眼光审视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他的《陋室铭》中,他对于官场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辨析,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展现了他对时代问题敏锐的洞察力。
哲学思辨的表达刘禹锡的诗词中也有许多抒发了他深刻的哲学思考。
他善于通过深入的思考和抽象的表达,探讨人生哲学、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比如《竹枝词》中,他借景抒怀,通过描绘竹枝婉转摆动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短暂性的感叹。
乐观向上的人格魅力对生活的热爱刘禹锡的诗词中常常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自然的赞美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他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他以饱含深情的笔调写下了对于自然景色的赞美,展现了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对困境的豁达态度刘禹锡的诗词中也反映出他对困境的豁达态度。
在他的《庐山谣》中,他虽然描绘了一个困苦贫穷的景象,但对于困境中的乐观豁达态度也是显而易见的。
他通过描写行乐时的欢乐氛围,表达了对于困境中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诗词鉴赏刘禹锡的文人风度与抱负
诗词鉴赏刘禹锡的文人风度与抱负刘禹锡,唐代文学家,他的诗词被誉为唐代后期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文人风度与雄心壮志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他的诗词作品中探讨他的文人风度和抱负。
刘禹锡的诗词作品多以描写自然风光、咏史抒怀和倾诉个人情感为主题。
他善于用色彩斑斓的文字描绘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比如在他的《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样的比喻使人们感受到了自然的奇特和美妙之处。
他还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情绪,比如《秋夜将晓》一诗中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哀愁和思绪万千。
在他的作品中,他对历史的咏史抒怀也表现出了他的文人风度。
他善于用古典修辞手法,如典型手法和比喻来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描绘,使作品带有一种古朴而明快的韵味。
比如《浪淘沙·北斗七星高》一诗,他以北斗七星来比喻忠义之士的精神和坚定,彰显了他对美好人性的赞美和追求。
这种咏史抒怀更加突出了他的文人气质和品味。
另外,刘禹锡的诗词中也不乏对个人情感的倾诉。
他通过描写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让读者共鸣和共情。
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时光流转的感叹和对人生苦短的思考。
他常常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对历史的借鉴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对追求幸福的渴望。
比如《秋夜将晓》中的“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这样的描写让人感到他所处的世界的幽静和自省的氛围。
虽然刘禹锡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激昂的抱负,但这些抱负往往并不是带有过多功利和政治目的。
他更多地是通过对自然、历史和个人情感的表达来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和追求真善美的愿望。
他的抱负是为了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满足,而非追逐名利或权力。
总之,刘禹锡的诗词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人风度和广阔的抱负。
他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咏史抒怀和倾诉个人情感,通过诗词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他的作品不仅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艺术品味,更是一种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
刘禹锡诗词的独特魅力
刘禹锡诗词的独特魅力刘禹锡诗词的独特魅力刘禹锡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其文章可与韩愈、柳宗元媲美,《陋室铭》可为例证。
刘禹锡现存诗词700余首,大致可分为讽喻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诗风清新,宛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的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独特的魅力。
刘禹锡诗词的人格魅力(一)傲岸不屈、顽强斗争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在那里过了十年谪居生活后,被召回长安。
初回京师,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表现了他的傲岸不屈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用桃花比喻朝中新得势力的权贵,用看花人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奔走权门之徒。
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更是令他的政敌难以忍受,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们,你们哪一个不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后才爬上去的!此诗传出,执政者当即以“语涉讥讽”再贬刘禹锡等为远州刺史,实际是靠镇压永贞革新起家的宪宗不愿起用他们,因为起用他们则意味着自我否定。
刘禹锡以诗获罪,三月又远去连州。
如果说,刘禹锡在被贬十年后能写下这样富有战斗性的篇章是很可贵的话,那么更为可贵的是,他因写《戏赠看花诸君子》被贬十四年后,重回京城,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锋芒不减当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时的玄都观,百亩庭院已半是青苔,往日那灿若红霞的千树桃花已荡然无存,代替它的是不足以观赏的菜花,那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而上次因看花题诗被贬的刘禹锡却又重返长安,旧地重游!作者还是用桃花比新贵,用种桃道士比喻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
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就连皇帝也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刘禹锡作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表示丝毫不为十四年前因诗得祸而悔恨,不会因屡遭贬谪而屈服,而为再题笔赋诗而欣喜,而且说题为《再游……》是为了“以俟后游”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傲岸不屈。
但是,这个“再游”又引起执政者的“不悦”。
刘禹锡的品质
刘禹锡的品质刘禹锡的品质刘禹锡的品质是什么呢?有怎样的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呢?我觉得从他的作品中就能看出来这个人是个斗士是个坚贞不屈的斗士而且积极向上乐观受贬谪受排挤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以一种坚韧不拔的性格写下很多经典的诗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进黄沙始到金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人格很有魅力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刘禹锡被贬后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秋词》等仿民歌体诗歌。
刘禹锡生平刘禹锡,字梦得,汉族,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
刘禹锡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晚年住在洛阳,与白居易唱和较多,时称“刘白”。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
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谢白居易,再遭贬朗州司马。
落魄不自聊,吐词多讽托幽远。
蛮俗好巫,尝依骚人之旨。
倚其声作《竹枝词》十余篇,武陵溪洞间悉歌之。
居十年,召还。
将置之郎署,以作玄都观看花诗涉讥忿,执政不悦,复出刺播州。
裴度以母老为言,改连州,徙夔、和二州。
久之,征入为主客郎中。
又以作重游玄都观诗,出分司东都。
度仍荐为礼部郎中,集贤直学士。
度罢,出刺苏州,徙汝、同二州,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禹锡素善诗,晚节尤精。
不幸坐废,偃蹇寡所合,乃以文章自适。
与白居易酬复颇多,居易尝叙其诗曰: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他们“刘白”。
论刘禹锡诗词的人格魅力
论刘禹锡诗词的人格魅力
韩富军
【期刊名称】《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刘禹锡的诗词气度恢宏,骨力豪劲,抒发了他虽屡遭贬谪,仍傲岸不屈、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以及奋发自励的乐观精神,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总页数】2页(P34,82)
【作者】韩富军
【作者单位】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论刘禹锡诗词创作的现实性
2.毛泽东诗词与人格魅力
3.对刘禹锡贬谪时期诗词的研究
4.搜出千山景化为满腹诗
——论徐世珩诗词之美及人格魅力5.刘禹锡夔州诗词写作特色论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一个人的诗作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志向、性情,你从诗中看到了怎样的唐朝诗人刘禹锡?
从一个人的诗作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志向、性情,你从诗中看到了怎样的唐朝诗人刘禹锡?所谓“文如其人”,一个人的诗作里,当然暗藏着他的心性和灵魂。
刘禹锡得名“诗豪”,绝非浪得虚名,一个“豪”字,性情已有三分跃然纸上。
大家最熟悉的刘禹锡的代表作,往往是《陋室铭》,垂髫小儿,也能背得出那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严格说来,《陋室铭》其实不是诗作,而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骈体铭文。
仕途历来畅顺的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到安徽和州县担任通判。
通判本是个小官,但按照唐朝的吏制,也该住在县衙里,有座三间三厢、还算敞亮的房子。
但和州知县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从城南临江的破宅子到县城中部转身困难的斗居,强迫他搬了三次家——你越超然淡定,我越浑身不爽。
小房子住着舒服是吧,给你往小里换。
刘禹锡再惟吾德馨,也忍不下这口没来由的窝囊气。
他的反击方式,是着人在斗室前立了块石碑,上面刻的,正是传唱千古的《陋室铭》。
这位知县大概没有想到,此一举,成就的既是刘禹锡的千古美名,也是自己的历朝骂名。
比起毕竟还透露着几分文人清高和愤懑的《陋室铭》,答主其实更喜欢他在被贬路上写下的那首《秋词》。
看看古人都是怎么写秋天的,宋玉云“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李煜写“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白居易说“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到了刘禹锡这里,提笔几句,一扫消沉颓唐,气象顿起,私以为,只此一首,足见他心中有朗朗乾坤——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他的一生其实算不上大道通达,虽少时成名,一度位极人臣,但三起三落后,最终辞官隐退。
好在,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那些格调激越、爽利达观的诗篇,留下了他的气度和诗名,万古不朽。
诗词人物刘禹锡:内心强大之人,就是无所畏惧
诗词人物刘禹锡:内心强大之人,就是无所畏惧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关于刘禹锡的生平: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从事淮南幕府,入为监察御史。
王叔文用事,引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
叔文败,坐贬朗州刺史,在贬官期间,在扬州碰到白居易,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答谢白居易,再道贬朗州司马。
湖南常德历史学者、收藏家周新国先生《武陵藏珍》记载: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湖南常德市委市政府为了纪念朗州司马刘禹锡,现专在柳叶湖边建有“司马楼”。
关于刘禹锡的诗作: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
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如《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石头城》、《蜀先主庙》等都是名篇。
《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刘禹锡诗词的人格魅力韩富军摘要:刘禹锡的诗词气度恢宏,骨力豪劲,抒发了他虽屡遭贬谪,仍傲岸不屈、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以及奋发白励的乐观精神,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人格;魅力;影响刘禹锡(公元772年一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生于嘉兴(今属浙江)。
的诗人。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有《刘宾客文集》。
中唐思想家、哲学家,优秀散文作家和杰出;刘禹锡有朴素的唯物论思想。
其文章在中唐异彩纷呈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可与韩愈、柳宗元媲美(《陋室铭》)可为例证)。
他的诗歌与自居易齐名,并称“刘白”;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
他的诗现存。
700余首,大致可分为讽喻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
刘禹锡的诗词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抒发了他虽屡遭贬谪,但仍傲岸不屈、百折不回的斗争精神以及奋发自励的乐观精神,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
一、傲岸不屈、顽强斗争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在那里过了十年谪居生活后,在元和十年二月被召回长安。
初回京师,游玄都观,写了《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表现了他的傲岸不屈: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人用桃花比喻朝中新得势力的权贵,用看花人比喻那些趋炎附势、奔走权门之徒。
于戏谑之中,暗藏讽意。
一句“尽是刘郎去后栽”更是令他的政敌难以忍受,句中之意很明显: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们,你们哪一个不是我刘禹锡被排挤后才爬上去的!此诗传出,得罪权贵,执政者当即以“语涉讥讽”再贬刘禹锡等为远州刺史,实际是靠镇压永贞革新起家的宪宗不愿起用他们,因为启用他们则意味着自我否定。
刘禹锡以诗获罪,三月又远去连州。
如果说,刘禹锡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十年,初回京师,能写下这样富有战斗性的篇章,是很可贵的话,那么更为可贵的是,他因写《戏赠看花诸君子》被贬十四年后,重回京城,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锋芒不减当年: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时的玄都观,已是无人游赏,那百亩庭院已半是青苔,往日那灿若红霞的千树桃花已荡然无存,代替它的是不足以观赏的菜花,那种桃的道士也不知所终,而上次因看花题诗被贬的刘禹锡却又重返长安,旧地重游!作者还是用桃花比新贵,用种桃道士比喻打击当时革新运动的当权者。
这些人,经过二十多年有的死了,有的失势了,就连皇帝也由宪宗、穆宗、敬宗而文宗换了四个,现在有的只是“菜花”。
刘禹锡作这首诗,是有意重提旧事,表示丝毫不为十四年前因诗得祸而悔恨,不会因屡遭贬谪而屈服,而为再题笔赋诗而欣喜,而且说题为《再游……》是为了“以俟后游”又一次显示了他的傲岸不屈。
但是,这个“再游”又引起执政者的“不悦”。
他又被派出长安,到东都洛阳做“太子宾客”这一闲散的官。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许多诗人面对政治上的逆境不屈不挠,但采用的态度和方式却不尽相同。
陶渊明说自己误落尘网,一旦挣脱,便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表现的是一种傲岸;李白也曾遭受“赐金放还”和“流放夜郎”的打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的是他豪迈不羁的个性,失意后的决绝,也是一种傲岸,而刘禹锡则与众不同,从游玄都观这两首诗来看,时间上贯联诗人二十三年的被贬生活,可谓时间之长,但从诗中看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进步的政治思想,从未在逆境中向当权者屈服,并且一直以笔作为战斗的武器,显示了他百折不回、傲岸不屈的杰出的品格,自居易说他“其锋森然,少敢当者”实际上也是对他人品的评价。
二、追求执着、意志坚定刘禹锡的许多诗篇都表现了他执着追求的坚定意志。
他的《浪淘沙》其一中这样写道: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白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此词为诗人久历风波之后所作。
作者借“银河”喻指政治清明的理想境界。
黄河喻指当时黑暗现实,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直上”,实现自己的理想。
在《浪淘沙》其八中作者还这样写道: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开首两句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现象。
或者说,谗言如浪深,迁客却未必是沙沉。
遭受不公正待遇的迁谪之客逆境中也不都会如沙沉江底。
也有的还会努力奋争搏击不已,明白表露了他的坚强意志。
联系刘禹锡的政治生涯看,谗言明显是指那些诋毁永贞党人的谰言,以及对他百般挑剔的流言。
接着又以沙里淘金这一具体事理联系到正义之身,历尽千辛万苦终归会经受住磨难而显出英雄本色,为天下所知。
这种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的豪迈信念是刘禹锡一贯思想品格的反映。
很多诗人有自己的政治理想,比如李白,他“欲上青天揽明月”,也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但更多地表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且想的更多的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借此来逃避现实,摆脱苦闷。
与刘禹锡相比,李白多了一些对社会的失望,而刘禹锡则比李白多了一份坚定与执着。
刘禹锡可谓“真金”,令世人景仰。
三、奋发自励的乐观精神1、直面现实,勤奋进取刘禹锡虽备受打击,长期谪居,却坚强不屈,直面现实,勤奋进取。
他在<昼居池上亭独吟》中写道: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人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这首诗形神兼备地写出了刘禹锡的高尚情操。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作者通过看和想,很受教益。
“蜜蜂”繁布金房,垒构玉室。
咀嚼华滋,酿以为蜜,一生何尝偷闲?对于敌害,它们群起而攻,万死不辞,临战何尝退却?这就引起诗人深沉的思考。
诗人积极参加政治革新,并写了大量讽刺权贵的诗篇,这一切都是问心无愧的。
但历遭打击,也曾产生过消极退隐的念头。
这里…蜂教诲‟三字,说明诗人从蜂的勤奋勇敢中受到启示。
我国古代有…圣人师蜂‟的说法。
师蜂自励,表现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诗人又崇尚“鹤仪形”,勤奋修德,心存社稷。
虽然诗人的理想和现实有矛盾,作者也深感苦闷,但他仍借饮酒,清琴陶冶性灵,表现了诗人直面现实,不甘沉沦,在寂寞中力求振拔的精神。
2、逆境不衰、老境不颓刘禹锡这位有“宰相之器”的诗人,被贬前后共达二十三年之多,身处逆境的他并没有意志衰退,却依然不屈。
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到: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首诗是他逆境不衰的最好写照。
“永贞革新”失败,打击沉重,且二十三年谪居“巴山楚水凄凉地”,这么漫长的岁月,这么凄凉的巴山楚水,既“寂寞”,又“蹉跎”,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令人精神颓废,万念俱灰.o但刘禹锡以他坚韧的品格,不屈的意志没有“似沙沉”,纵然“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他始终不改初衷,逆境不衰。
诗人以“沉舟”、“病树”白比,虽感惆怅,但又相当达观。
因为作者明白,这仅仅是个人的沉滞,生活的新陈代谢规律却不会停滞,沉舟侧畔,有千帆竟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诗人满怀信心,以昂扬的精神,饱满的热情迎接属于他的春天。
古人常说:“人生不满百,常作千岁忧”。
而刘禹锡面对衰老,却不象许多人那样消极悲观,他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写道:“莫道桑榆晚,彩霞尚满天”,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概。
他晚年写的一首《始闻秋声》,“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诗人面对衰老、多病,激情不改,抒发了老当益壮的情感,事实上晚年的刘禹锡也的确精华不衰,以其风骨赢得了“诗豪”的美誉。
总之,刘禹锡诗词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不畏“衰节”,唱出意气豪迈的秋歌;不畏“播迁”,唱出正气凛然的壮歌;不服“老迈”,唱出朝气蓬勃的暮歌。
他的傲岸不屈、逆境不衰,令人肃然起敬,精神为之一振,而刘禹锡在诗中所表现出的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节操的自我捍卫,更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当今社会有些人自觉生不逢时,牢骚太盛,不思进取,平淡的日子、平凡的工作把胸中的远大抱负渐渐淡化,青年时代的指点江山、飒爽英姿不复存在。
面对刘禹锡、我们应感到惭愧,应检讨自己,我们也应守住自己的意志,坚定信念,为理想奋斗拚搏,有志者应奋勇前行,重新扬起远航的风帆,也将会拥有满天彩霞。
参考文献[1]萧瑞峰.彭万隆.刘禹锡自居易诗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吕薇芬.张燕瑾.隋唐五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3]程郁缀.唐诗宋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刘维治.唐宋词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初旭.中国古典文学鉴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7]游国恩.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作者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