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极其妙双峰并立_重评宝钗与黛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年3月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Mar.2002 第39卷第2期Journal of N orthwest N 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V ol 139N o 12 

[收稿日期]2001203207

[作者简介]宋子俊(1946—

),男,甘肃兰州人,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从事古代小说戏剧及理论研究各极其妙 双峰并立

———重评宝钗与黛玉

宋子俊

(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红楼梦》中的宝黛形象,是“红学”研究的焦点之一。长期以来见仁见智,厚此薄

彼,甚至势同冰炭。而近几十年间看法渐趋一致,褒林贬薛,几成定论。但笔者认为,评价仍欠公允。本文从小说文

本的实际描写出发,并参照曹氏之论和前人评语,认为作者原意只是“如实描写,并无讳饰”(鲁迅语)。书中的钗、黛堪称各极其妙,无所轩轾,所谓双峰并立,两水分流。这是《红楼梦》写实特色和现实主义成就的具体体现。文中对评论古代作家和作品中人物的原则也进行了理论探讨。[关键词]宝黛形象;红学;评论

[中图分类号]I 2071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9162(2002)022*******

如何认识和评价《红楼》人物,这是自此小说问世以来的“热门”话题,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即使是对同一人物,也是见仁见智,争议不休,势同水火。综观近五十年的“红学”研究,对书中主要人物的认识评价虽然渐趋一致,但笔者认为,仍有欠妥之处。表现一:对其中有些人物有溢美倾向,评价过高(如贾宝、林黛玉、晴雯等),对有些人物则有溢恶倾向,评价过低(如贾政、王熙凤、

薛宝钗、花袭人等)。表现二:分析、评论人物不够

全面和实事求是,有先入为主、取我所用的现象。

造成上述评论人物有所偏颇的原因,窃以为有三:

一是评论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小说文本中的实际描写,论者的主观思想情感色彩较浓。学术研究的“实际”是什么?就是第一手材料。对小说而言,即是作品文本,是文章中的具体描写。如果我们脱离小说文本的文字材料(或者实际描写),或多或少凭自己的主观思想、主观感情去看事物,势必会偏离客观实际。

二是评论未能把人物放在一定的历史范围去考察,以今日之需要,去评论小说中的“古人”。研究一个作家、一部小说和其中的人物,要知人论世,必然与特定的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典章制度、伦理道德、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相关联,否则难免会发生认识、评论上的偏差。因此,《红楼梦》的作者及书中的人物,也应放在清代这样一个历史

环境中去考察,方能做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三是有些论者未能把作者的主观思想(包括创

作意图)与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客观意义区分开来,

而混为一谈。马克思说:“把某个作家实际上提供的东西和只是他自己认为提供的东西区分开来是十分必要的。”①

这对研究古代作家、作品尤为重要。分析、评论《红楼梦》中的人物,亦应坚持这“两点”论,既要搞清楚曹雪芹对笔下每个人物所倾注的思想情感、褒贬态度和所寄寓的审美意义,又应看到他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外延和客观意义,把二者综合起来,进行评价,而不宜顾此失彼,只强调某一方面。如此,是否会更为科学和公正些?

根据以上原则,这里就《红楼梦》中宝钗与黛玉形象谈些己见:

《红楼》人物中,历来争议最大而又势同冰炭者莫过于此二人了。或扬林抑薛,或扬薛抑林,甚至有人为此“几挥老拳”。也有人认为黛玉、宝钗乃“双峰对峙,两水分流”,堪称“双美”者。谁是谁非,自清代二百年来说法歧异,难以定论。但从近几十年间的“红学”研究看,似乎褒林者大有人在,贬薛者比比皆是,扬林抑薛占据上风,成为一种定势。

究竟如何认识和评价林、薛二人?曹雪芹的本意是否就是扬林抑薛?笔者认为,仍应遵从前述三

点原则来作分析。

首先,从小说文本看,曹雪芹对她们的描写是同中有别,各极其妙。钗黛相较,不仅其年貌、地位大致相当。而且,论人品才学,一个有“停机德”,一个有“咏絮才”;一个是“山中高士”,一个是“世外仙姝”。可谓双峰对峙,不分高低。论性格为人,一个虽有城府,自云“守拙”,但敬上爱下,宽厚大度,随分从时,恪守闺范,博得了贾府众人的赞许和好感;一个虽心重量小,说话尖刻,但品质高洁,感情纯真,性格率直,追求理想,超凡脱俗,故能赢得贾宝玉的垂青,视为知己。可谓两水分流,各得其所。若论婚姻,一个是“金玉良缘”,一个是“木石前盟”,前者为天缘,后者系人愿,亦可谓旗鼓相当,平分秋色。如此等等,可以看出,曹雪芹笔底的钗、黛,原来是各有所美,无所轩轾。即使此二人的最终结局也同样悲戚,一个是“泪尽”而亡,一个是独守空房。由此亦可知曹雪芹心地之真诚、公正和善良。在他看来,宝钗和黛玉都是难得的世间“双美”,她们各有千秋,又各有其“病”(前者喜说“混账话”,后者爱耍小性儿),本着“人无完人”,各具其性的生活实际,写出了她们令人又爱又恨、堪怜堪叹的性格和命运。概言之,笔者认为:曹雪芹塑造钗、黛形象,原本无所妍媸,而是各极其妙,且让他们与贾母的“心头肉”、王夫人的“命根子”、荣国府的嫡传继承者贾宝玉构成恋爱、婚姻关系,成为“宝二奶奶”的当然候选人。作者还写宝玉对钗、黛别具一种情感,一度在二人之间流连神往。按照曹雪芹的设计,宝玉先倾心于黛玉(因为她不说“混账话”),但其寿不永;之后,宝玉又娶了宝钗。最后,宝玉因看破红尘,了断世缘,出家做了和尚。也正因为薛、林二人在作者心目中地位均等,所以小说中写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所阅之正册头一页上钗、黛并列,在同一幅画和一首判词中暗示他们的性格、命运;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怜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里,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一借乐羊子妻事赞宝钗之贤,一借谢道韫事赞黛玉之才。而“可怜”、“堪叹”二语共同表露出对薛、林二人命运的同情和感伤。

再看《红楼梦十二曲》之《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

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

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有不少论者以为此曲曲意表明:宝玉厌弃宝钗和金玉良姻,钟情黛玉和木石前盟。应当承认,此论尽管有理,但不全确切。因为封建时代虽然是“一夫多妻制”,但按照规定宝玉只能选妻一人(其余为妾),他只能从此“双美”中择一而娶。由于黛玉进贾府较早,又都受贾母宠爱,和宝玉日夕相处,就比其他姊妹更为“亲密”、“熟惯”些,特别是黛玉与宝玉一样天性率真,二人志趣相投,宝玉自然对林更另眼相看。黛玉死后,宝玉思念之,“终不忘”之,自是情理中事。正因上述原因,宝玉虽娶了宝钗,却心中难免抱憾,“到底”(到头来)“意难平”(心情不平静)。这正是宝玉情之“痴”处。对此,我们不能说曹雪芹认为孰优执劣,褒谁贬谁,只能说贾宝玉面对自己的婚姻大事,“双美”之中首选谁,既然首选之人已死,自然是“空对”后者,觉得“美”中不足了。

总之,笔者认为,在小说文本中,尽管写贾宝玉最终更垂青于林黛玉,但在作者笔下,对宝钗并无贬斥之意。曹雪芹只是用现实主义的笔法,按照生活实际写出两个性格迥异而命运相同的少女,以及她们与带有“异端”色彩的贵族公子的感情纠葛和婚姻悲剧罢了。至于二人之高下,实难判分。清人中已有持此见者,如涂瀛说:“或问,‘宝钗与黛玉,孰为优劣?’曰:‘宝钗善柔,黛玉善刚。宝钗用屈,黛玉用直。宝钗徇情,黛玉任性。……不知其他。’”又有人问:“子之处宝钗如何?”涂氏答:“妻之。”又问:“处黛玉如何?”曰:“仙之。”②钗、黛在其心目中的性格、地位于此可见。又,张新之也指出:“是书中叙钗、黛为比肩,袭人、晴雯乃二人影子也。凡写宝玉同黛玉事迹,接写者必是宝钗;写宝玉同宝钗事迹,接写者必是黛玉。……写黛玉处处口舌伤人,是极不善处世、极不自爱之一人,致蹈杀机而不觉;写宝钗处处以财帛笼络人,是极有城府、极圆熟之一人,究竟亦是枉了。这两种人都作不得”。③涂、张之评《红楼》,虽有些不当之处,但也有中肯之见。又鲁迅先生亦认为:“黛玉失恃,又善病。”“薛宝钗较长一年,颇极端丽,宝玉纯朴,并爱二人无偏心,宝钗浑然不觉,而黛玉稍恚。”④因此,窃以为后来新红学时期有人提出的“双美”并立、“钗黛合一论”亦不无道理。因为事实如此。岂能视而不见呢?

其次,如果我们把宝钗、黛玉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去评价,就会发现,她们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