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点归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2015学年度(1)学期师范班《教育学》
课程复习提纲
考试题型:单选题(20分)、名词解释(20分)、
简答题(30分)、论述题(30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论
1.概念:教育、教育学
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并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3.制度化教育
4.基础教育
5.义务教育
第二章教育与人
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1.单因素和多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合论)
2.内发论和外铄论
3.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论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3.遗传决定论
也成为生物因素决定论,高尔顿。
(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不起决定作用)
4.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
1.概念:教育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在系统内部表现为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即个体功能;在整体社会系统中,教育用表现为对整个社会发展所起的影响和作用,即社会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教育对巩固和发展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政治关系所起
的重要作用。
2.教育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培养合格公民。
3.教育培养各级各类的政治人才
4.教育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服务于政治
3.教育的经济功能
4.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学校教育,讲人类文化核心中的文化传统、价值观点、思维方式等精神文化代代传承并促使其不断发展创新。
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四章教育的制约性与独立性
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通过国家权力机构对教育实施控制或管理
✓制约教育资源的配置,从经济方面控制和影响教育
(2)社会政治制度决定对受教育者的权利
(3)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教育内容的选择
✓社会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决定所培养的人的社会属性和规格标准。
✓社会政治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解读通常需要向年轻一代教授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主流社会的政治观念、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体现出一定的阶级性。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特点:从影响方式上看具有内隐性;从影响范围上看具有全面性。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制约着教育管理体制的建立
4.教育对人的制约性
1.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个体发展
2.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安排不一样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3.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4.教育要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注关键期教育,做到适时而教
第五章教育目的
1.概念: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学目标
1.教育目的: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与规格的总要求。
广义:人们通过教育活动,使学习者在身心诸方面达到预期效果;狭义:学校教学目的,国家对把学习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2.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学目的,提出教育工作发展的总体要求。
3.教学目标:是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预期效果的规定。
2.教育目的的功能
1.定向功能
1)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教育的定向作用
2)对课堂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定向作用
3)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定向作用
4)对学校管理的定向作用
2.激励功能
3.评价功能
1)评价学校的总体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路线是否正确、是否清晰,是否符合社
会发展的需要
2)评价教育质量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的要求,达到了教育目的规定的规格和标准
3)评价学校的管理是否科学有效,是否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是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
规律,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3.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1.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2.正确理解把握全面发展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六章教育制度
1.概念:教育制度、学制
1)教育制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2)学制: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学生
入学的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育制度的特点
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
制约教育制度的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戌学制。
1)壬寅学制:1902,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学制。
2)癸卯学制:1904,清政府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我国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
学制。
标志着封建传统学制的结束,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壬戌学制:1922,六三三学制,
第七章教师
1.概念: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广义:凡是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别人的人;狭义:仅指学校老师,受过教育科学的专门训练,在学校中从事教育教学并以此为工作的人
2.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集老师的专业知识、专业素养、专业情感于一体的培养过程,更是教师自我加压、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过程。
2.教师职业的特点
3.教师的职业角色和地位
1.职业角色:
1)授业、解惑者
2)学习示范者
3)管理者
4)学生的朋友
5)研究者
6)终身学习者
2.地位
1)政治地位
我国把教师定位为国家干部身份
2)经济地位
教师的经济地位是教师的社会地位最直接最基础的指标。
“依法保证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
3)专业地位
衡量标准为一系列的教师权利义务的保障和落实程度。
4)社会声望
4.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指导评定权、获取待遇报酬权、参与教育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申诉权
义务:遵纪守法、教育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爱护尊重学生、保护学生、提高自身思想业务水平。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和特点
6.教师教育有哪些发展趋势
本科化;多元化;一体化;专业化;信息化
7.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身体耗竭;心智枯竭;情感衰竭;同时关系紧张;消极怠工,责任感丧失
第八章学生
1.概念: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发展
学生的社会地位:指他们作为社会成员应具有的主体地位。
学生发展:指学生在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量、质、结构方面变化的过程与结果。
2.学生的本质特征
1.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
2.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
3.学生是具有发展需要的人
3.学生的义务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重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4.学生发展的规律
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
5.学生发展的相关理论
1.社会心理学论
2.人与环境互动论
第九章课程
1.概念:课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
1.课程: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或者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教学
活动的总和,如课程设置、实训环节、社会调查等;
2.课程目标:根据教育宗旨(目的)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3.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有目的地选择一系列比较系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总和,
是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4.课程评价:根据一定的课程价值观或者课程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方法、途径对
课堂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2.课程目标的功能
导向;激励;测度。
3.活动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1.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
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
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2.地方课程:目的:1)调动地方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的积极性,促进国家课程的有
效实施;2)加强教育与地方的联系,弥补国家课程的空缺。
3.校本课程:目的:1)确保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2)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学生多
样化的需要;3)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持续发展
4.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
1)调整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强调学生整体发展。
2)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充分发挥课程改革成功的各方面力量。
2.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
人性化;生活化;整合化
3.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
1)学校课程的实施得到立法、经费、师资培训等各方面的策略支持,同时课程实施过
程也受到一定的监督和控制
2)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
3)课堂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增多,多媒体的作用日益明显。
第十章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
1.概念: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教学艺术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中,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在某个内容范围内进行工作,实施一
个项目。
小组成员计划并执行他们的工作,通常在结束时有一个可见的产品。
2.任务驱动法: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者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
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通过对教师分配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其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获取,加工和利用,在自主探索和互助学习的过程中,找出完成任务的办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3.教学艺术: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
实践活动。
2.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5.纲目式板书、表格式板书
纲目式:提纲絜领、条理清晰、言简意赅、重点突出
表格式:格式规范、内容精要、文字简明、异同分明
第十一章班级管理艺术
1.概念:班集体、班级管理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班级管理:班主任和教师通过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有效推进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行为的过程。
2.班集体的功能
社会功能;组织功能;教育功能;个性化功能
3.班级管理的内容
4.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
分析观察法;资料分析法;个别谈话法;调查访问法;案例剖析法
5.批评学生的艺术
1.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
2.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和隐私
第十二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1.概念:教学测量与评价
教学测量与评价: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通过系统地收拾各种事实信息,利用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对教学工作及其所达到的效果给予的科学的价值判断的过程。
2.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检查;鉴定;反馈;导向;激励;研究;强化
4.人性化教学评估的特征
1.评价中心学生化
2.评价内涵同理化
3.结果呈现增强化
4.结果解释正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