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完美整理版)
杂诗十二首(其二)ppt课件全面版
拓展延伸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合作探讨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课堂小结
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阮籍 说“夜中不能寐,起坐弹 鸣琴”;李白说“花间一 杯酒,独酌无相亲”,他 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 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 因而都难容于世,陶渊明 率先选择隐居山野,但在 归隐的同时也有着时光易 逝、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 无和音的寂寞,对此我们 对他们应该报以深深的同 情。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永夕。 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 中夜枕席冷 • 不眠知夕永 • 挥杯劝孤影 • 日月掷人去 • 有志不获骋 • 念此怀悲凄 • 终晓不能静
1、居家读书时期 (29岁前)
2、三仕三隐时期 (29岁至41岁)
3、彻底归隐时期
(41至62岁)
躬耕田园的隐者
——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
江 西 九 江 陶 渊 明 墓
江西九江陶渊明纪念馆
杂诗其二
体会独特的艺术特色
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 素的语言、白描的手 法,直率地抒写而出, 使人感到自然、亲切, 情感真挚,没有任何 人工雕琢的痕迹,可 以引导读者去体味其 中悠然冲淡的情致, 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 境中
【高中语文】杂诗十二首(其二)ppt精品课件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 2、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欧文 3、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4、追求理想是一个人进行自我教育的最初的动力,而没有自我教育就不能想象会有完美的精神生活。我认为,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是一种 最高级的技巧和艺术。——苏霍姆林斯基 5、没有时间教育儿子——就意味着没有时间做人。——(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6、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且点燃一把火。——叶芝 7、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8、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亚里士多德 9、教育的目的,是替年轻人的终生自修作准备。——R.M.H. 10、教育的目的在于能让青年人毕生进行自我教育。——哈钦斯 11、教育的实质正是在于克服自己身上的动物本能和发展人所特有的全部本性。——(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2、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赫尔巴特 13、教育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实,并在此基础上在自己身上确立美的品质。——苏霍姆林斯基 14、教育不在于使人知其所未知,而在于按其所未行而行。——园斯金 15、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马卡连柯 16、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 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苏霍姆林斯基 17、教育能开拓人的智力。——贺拉斯 18、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19、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班主任广博的爱 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夏丐尊 20、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陶行知
杂诗十二首(其二)ppt课件精选教学PPT课件
知人论事: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 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 理想难以化为现实。直到二十九岁他才出仕为官,但 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 芝麻小官,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到三十九岁时,其 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娱以求心 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 终因“不为 五斗米折腰”而解印挂职而归,从此,他结束了仕途 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了归田之路。
我们也有悲伤的痕迹,第一次牵手,第一次的接吻,离别后的眼泪滑过脸庞的痕迹,虽然表面也许常常不然,但你知道你是无法忘怀,即使你认为你已经彻底忘记,但在某个雨后的日子,会令你如此的伤感,你会轻轻的问自己,也不知道他过得怎样啦,过得还好吗,但之 后就是一场长叹。
也许你们的相识是一个错误,或许根本就没有开始,或许他的来去都是那样的匆匆,一开始你总是在寻找各种各样他离去的理由,总是在内心祈祷着他的到来,但等到最后,一切都无法挽回,你也许会放弃自己的骄傲和坚强去寻找,但逝去的东西怎么还会可能回来哪,其 实,你该懂,早该懂的,无所谓放不放弃,因为他已经将你放弃,到最后只有悲伤陪伴自己。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永夕。 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 中夜枕席冷 • 不眠知夕永 • 挥杯劝孤影 • 日月掷人去 • 有志不获骋 • 念此怀悲凄 • 终晓不能静
爱和恨到底谁才是最好,正是因为不知道和分不清而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糟糕,总是用一些微不足道的消息来麻醉自己,总是喜欢一个人在无助的夜,静静的哭泣,去想他的模样,去幻想他还能回来的样子,但不去想今后自己的将来是什么样,爱的太深,让人无法自拨,但 爱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脆弱,是因为他的离去,还是他在山盟海誓后给你留下的那一点温存,但你可曾想过,他既然能给你承诺他也能给别人承诺,只是他承诺后,会把它忘记,因为他是不肯为爱而停留的人,不要问爱为什么变得如此脆弱,是因为他对爱变得坚强,坚强让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素材《杂诗十二首(其二) 》写作特色赏析
高中-语文-资料-打印版
《杂诗十二首(其二) 》写作特色赏析情景交融。
陶渊明青年时代曾有过“大济于苍生”的宏愿,自言“少时壮且励,抚剑独行游”。
虽因“性本爱丘山”,与污浊的官场格格不入,终至拂衣归耕,但是他并未真正淡忘于世事。
本篇即展示了他的这种心情。
这首诗由时节的变易发端,以暗示岁月无情的流逝,进而引出诗人“有志不获骋”的深切悲愤。
在这个月白风清的静夜,他孤独地品尝着心底的悲凉,只得对影独酌,聊以自遣。
清旷的夜景与压抑沉重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人有志难酬的悲哀和世无知音的寂寞之情,与清旷的夜景交相融合在了一起。
精心校对版本。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杂诗十二首(其二)》课件2 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知人论事:
•
陶渊明少年时代受家统和儒经的影响,怀有兼济天下,
大济苍生的壮志。但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其理想难以化为现
实。直到二十九岁他才出仕为官,但终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
过是祭酒、参军、县丞一类芝麻小官,济世的宏志无法施展。
到三十九岁时,其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转向躬耕自给自劳自
娱以求心灵的宁静与澹泊。此后,他又为彭泽令, 终因“不为
• 〔译文〕 • 夕阳沉落下西山,皓月渐升出东岭。 • 万里遥遥洒清辉,空中旷荡明夜景。 • 寒风吹入房门内,夜半便觉席枕冷。 • 风冷才知节气变,失眠方晓秋夜永。 • 欲言无有人交谈,举起酒杯劝孤影。 • 日月匆匆弃人去,平生有志却难成。 • 念及此事怀悲凄,彻夜心中不平静。
•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
•1、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反思自我时展示了勇气,自我反思是一切思想的源泉。 •4、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5、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6、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失败。2022年1月2022/1/192022/1/192022/1/191/19/2022 •7、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2022/1/192022/1/19January 19, 2022 •8、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2022/1/192022/1/192022/1/192022/1/19
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
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
杂诗十二首其二答案
杂诗十二首其二答案【篇一:21 《杂诗十二首》学案】>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终晓不能静。
一、知人论世: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
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 辞赋家,散文家。
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
他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
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对生活充满幻想,希望通过仕途实现自己“大济苍生”的宏愿。
自29 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
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 多天就辞官回家,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
从此“躬耕自资”,直至62 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
他长于诗文歌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含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恨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虚无的“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等,则表现了他的政治抱负,颇为悲愤慷慨之音。
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他用客观的记叙方式虚构了一些情节,塑造了一个美好的世外桃源,并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和追求和平的生活愿望,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陶渊明的诗文兼有平淡与爽朗的风格,语言质朴自然,又极为精炼。
有《陶渊明集》。
二、整体把握:诗中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属于材料的部分是。
试着概括本诗的主题。
三、导读:1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沦”意为,“西河”意为,“景”意为。
首四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思考:首四句写日落月出,昼去夜来,这为下文的哪句话埋下了伏笔?。
2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上四句写昼去夜来,暗示“日月掷人去”。
而“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杂诗十二首其二
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
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
(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
整理ppt
16
不为五斗米折腰
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 (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 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 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 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 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 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 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23
杂诗十二首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 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 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 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整理ppt
24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 荡荡空中景。
落下
西河,西阿,阿,山曲。
整理ppt
18
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父亲早死,因家贫,曾做 过几年的官,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 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 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园生活。
自小体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称 自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 “家贫,不能常得”;日子虽然过得很艰苦(见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 空”),他却能安贫乐道,忘怀得失“不戚戚于 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六 十岁左右去世。
古代诗歌赏析陶渊明《杂诗十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6题。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笔四句,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光明澄澈,展现开一幅无限阔大光明之境界,这也是陶渊明襟怀之体现。
B.“风来入房户”是对自然的客观叙写;“冷”字表面上写的是半夜时分睡觉的枕席让人觉得寒冷,实际上是写诗人心境的寒冷。
C.七、八两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气变”“时易”总括前六句,以“悟”和“知”引人到下文的抒怀。
D.李白“独酌无相亲”“对影成三人”诗句与陶诗“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内容、情感有相通之处,且两诗风格一致。
16.诗人在尾联直抒胸臆,表明“悲凄”,他为何“悲凄”?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明代的胡东皋,字汝登: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一语。
清代的奚疑,字子复:亦出自此文中“____________”一语。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宋荣子能够分清自我与外界的区别,辨清荣誉与耻辱的界限。
(3)杜甫《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乐景写哀情,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衰落,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D (“两诗风格一致”错。
陶诗深沉,李诗飘逸而豪放。
)16.参考答案:(1)感叹人生孤独。
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其交谈。
只有借酒“劝孤影”,欲解寂寞。
(2)慨叹时光飞逝。
“气变悟时易”“日月掷人去”,时节变换,时间飞逝,令人伤感。
《杂诗三首·其二》鉴赏
《杂诗·其二》鉴赏《杂诗三首·其二》鉴赏《杂诗三首·其二》描写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情形的话。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杂诗三首·其二》鉴赏。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杂诗三首·其二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创作背景王维在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诗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鉴赏这首诗通篇运用借问法,以第一人称叙写。
四句都是游子向故乡来人的询问之辞。
游子离家日久,不免思家怀内。
遇到故乡来人,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中情事。
他关心的事情一定很多,其中最关心的是他的妻子。
但他偏偏不直接问妻子的情况,也不问其他重大的事,却问起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似乎不可思议。
细细品味,这一问,确如前人所说,问得“淡绝妙绝”。
窗前着一“绮”字,则窗中之人,必是游子魂牵梦绕的佳人爱妻。
清黄叔灿《唐诗笺评》说:“‘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 体味精妙。
而这株亭亭玉立于绮窗前的“寒梅”,更耐人寻味。
它或许是爱妻亲手栽植,或许倾听过他们夫妻二人的山盟海誓,总之,是他们爱情的见证或象征。
因此,游子对它有着深刻的印象和特别的感情。
他不直接说思念故乡、亲人,而对寒梅开花没有这一微小的却又牵动着他情怀的事物表示关切,而把对故乡和妻子的思念,对往事的回忆眷恋,表现得格外含蓄、浓烈、深厚。
王维深谙五言绝句篇幅短小,宜于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艺术特点,将抒情主人公交集的百感一一芟除,只留下一点情怀,将他灵视中所映现出的故乡种种景物意象尽量删减,只留下窗前那一树梅花,正是在这净化得无法再净化的情思和景物的描写中,透露出无限情味,引人生出无穷遐想。
陶渊明《杂诗其二》原文翻译与鉴赏
陶渊明《杂诗其二》原文翻译与鉴赏陶渊明《杂诗其二》原文翻译与鉴赏引导语:下文是陶渊明的《杂诗其二》原文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
《杂诗其二》年代: 魏晋作者: 陶渊明白日沦西阿[1],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2]。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3],挥杯劝孤影[4]。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5]。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注释】[1]:音“婀”,大的丘陵。
[2]:通“影”。
[3]:音“贺”,对答。
[4]:指月亮。
[5]:意“伸展”。
【简析】这是陶渊明《杂诗十二首》的第二首。
写诗人中夜不眠时的情怀,抒发了事业无成的感慨。
其二(1)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2)。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3)。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4)。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5)。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6)。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7)。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8)。
〔注释〕(1)这首诗写秋夜之景与凄凉的.感思,“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是诗人孤独苦闷、心怀悲凄的原因所在。
(2)沦:沉,落。
西阿(ē):西山。
阿,大的丘陵,逯本阿作“河”,今从何校宣和本、陶本改。
素月:皓月,皎洁的月亮。
(3)辉:逯本作“晖”,今从李本、曾本、焦本改。
荡荡:空旷广远的样子。
景:同“影”,指月光。
(4)户:门。
夜中:即夜半。
(5)气变:气候的变化。
悟:意识到。
时易:时节改变。
时,指时令,节气。
永:长。
(6)无予和(hè 贺):即“无和予”,没有人同我相交谈。
挥杯:举杯。
(7)掷:抛弃。
不获骋(chěng 逞):不得施展。
(8)终晓:彻夜,通宵达旦。
不能静:指心情不能平静。
〔译文〕夕阳沉落下西山,皓月渐升出东岭。
万里遥遥洒清辉,空中旷荡明夜景。
寒风吹入房门内,夜半便觉席枕冷。
风冷才知节气变,失眠方晓秋夜永。
欲言无有人交谈,举起酒杯劝孤影。
日月匆匆弃人去,平生有志却难成。
念及此事怀悲凄,彻夜心中不平静。
陶渊明诗歌鉴赏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白日沦西阿》赏析《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此中之二。
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
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存中,他觉得取得了自由,心思舒服,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
然而他终非“周身静穆”,这首诗正透显露其中消息。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
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
《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万里国土一片平静寂然,掩盖在月光之下。
望着这浩大辽阔的气象,墨客的心被激动了。
此处魄力宏壮,正是“爬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浩渺漫空,星转斗移,又一次策动起墨客潜伏的豪情。
接下来四句,“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凉风入户,使墨客感悟到季候的替代、年华的流逝,思路万千,通宵难眠。
这四句诗承先启后,由此转入悲伤的格调。
墨客本怀有广大的理想,少年时即有济百姓之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
但是屡次的战乱、昏暗的政界,使这位志高行洁的墨客愿望破碎了,只能归耕园田,独善其身。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他的心终于得到了平静。
然而济世之志未泯,它像一股暗潮在诗人心底涌动着,撞击着。
在这样一个晚上,无边的月色,高远的漫空,又把它从诗人心底牵引出来。
想起少年时的广大志向,中年的政界灾难,直到行将老矣的如今,怎能不让墨客感喟万千呢!然而“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漫漫长夜里,只听到墨客独自叹息的声音。
这种痛楚的孤单感,并不光为夜深无人语而来,我们从屈原的“环球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阮籍的“夜中不克寐,起坐弹鸣琴”,以至自后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等等诗句中,都不难找到共鸣。
杂诗十二首 其二
杂诗(其二)
教材设问
有人说隐居后的陶渊明已经找到了他 心中的“桃花源”,不复苦恼和忧愁, 这首诗中却依然流露出矛盾和痛苦, 这是为什么?
知人论世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 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 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 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这就是所谓“知人论世”的欣赏方 法。
——鲁迅
合作探究 宇宙永恒,生命渺小,当如之何?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我世 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作业
阅读《杂诗十二首·其一》《杂 诗十二首·其五》,以“以意逆 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 读诗歌。
杂诗十二首 (其二)
学习目标
细读文本,体会本诗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熟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作者感情
时光流逝——伤老 有志难酬——悲志 世无知音——寂寞
以意逆志
我们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 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 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 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 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 的本意。
陶渊明官场经历
任官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历任官职 江州祭酒 桓玄幕僚 镇军参军 建威参军 彭泽县令
任官年限 ? 三年 一年 五个月 八十多天
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 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 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 “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 整夜的飘飘然。”
杂诗十二首(其二)
由天地之广阔感到人类的渺小 由时空的永恒感受人生的短暂
悲哀、无奈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 无穷。 ——苏轼《赤壁赋》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李白
作者如何度过这个夜晚?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冷,身寒,心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不眠,夕永,心中痛苦
杂诗十二首· 其二
陶渊明
由文品人:陶渊明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象
陶渊明作品:《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 先生传》《饮酒》《归去来兮辞》等
淡泊名利,超脱世外,品质高洁的隐士
陶渊明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 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 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 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 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少年时期的陶渊明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立下了“大济苍生”的宏伟志向,积极入世,想 要有所作为。早年的陶渊明有过三隐三仕的经历。 但是当时的社会官场黑暗,社会动荡,他难 有实现志向的途径,品行的高洁也使得他不愿与 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因此在41岁时,他辞官归 隐,转投到他喜爱的田园生活当中。这首诗就写 于他归隐十年之后。
暖 睡
温暖
安闲
鸳鸯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风 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 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 动(画面)。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画面特点)。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 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情感)。
小结: 正是在这样一个孤独的不眠之夜里,作者感 受到了自身的渺小,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 由此触发了他心中深藏的壮志难酬,世无知 音的愁思。
《杂诗十二首》(其二)p
❖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 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 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 他们而 组织起 来。2021/6/272021/6/272021/6/272021/6/27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杂诗十二首 (其二)
陶渊明
咏怀诗
主要有《饮酒》、《杂诗》、《咏贫士》、 《读山海经》等,围绕出仕与归隐矛盾,表现了 壮志未遂的苦闷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 格,也曲折暴露了黑暗。
还有一些借咏史而咏怀的作品。咏史也是咏 怀,不过是借史实为媒介而已。如《咏荆轲》、 《拟古》等。
《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 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 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 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 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计 ,莫如 树木; 终身之 计,莫 如树人 。2021年6月2021/6/272021/6/272021/6/276/27/20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未
0419 1755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原诗译诗
白日沦西河(阿),素月出
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
终晓不能静。
太阳徐徐落入西山,明月缓缓走出东岭。
万里明月清辉四射,浩荡夜空闪闪发亮。
丝丝寒风轻轻叩门,夜深才觉枕席寒冷。
气候变化始知换季,难以成眠才晓夜长。
倾吐愁思无人应和,独自举杯与影对饮。
无情日月弃我远去,空有壮志无处施展。
耿耿于怀忧伤悲泣,捱到天亮内心动荡。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这种体验,即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
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育的。
《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索月出东岭。
迢迢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阿者,山丘。
素者,白也。
荡荡者,广大貌。
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
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体现。
由此四句诗,亦见陶渊明笔力之巨。
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
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
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
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入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
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
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
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
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
“欲言无予和,挥杯
劝孤影。
”和念去声,此指交谈。
挥杯,摇动酒杯。
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
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
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
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
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进而豪放,风味不同。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
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
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陶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
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
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
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
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
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
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
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土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一结苍凉无尽。
陶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
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呈露。
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
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
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
陶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选自《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第580—58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