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

合集下载

唐代的楷书

唐代的楷书

唐代的楷书
楷书是我国书法艺术中的一种重要书体,起源于汉朝,至唐代达到巅峰。

唐代的楷书,以独特的魅力和高度的艺术价值,成为书法史上的瑰宝。

一、唐代楷书的背景与特点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盛的时代。

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尤其是在楷书方面,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唐代楷书讲究规矩法度,笔画工整,结构严谨,姿态优美。

它吸收了汉魏碑刻和晋代书法的精华,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楷书风格。

二、唐代著名楷书家的作品及影响
在唐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楷书大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

他们的作品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等,都是楷书艺术的瑰宝。

这些作品在当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楷书在唐代的繁荣与传承
唐代楷书的繁荣,不仅体现在书法家的艺术成就上,还表现在书法教育的普及。

当时的书学教育,把楷书作为基础教材,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书法家。

此外,楷书还广泛应用于碑刻、墓志、摩崖石刻等领域,使得楷书艺术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扬。

四、楷书在现代的启示与应用
虽然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书法逐渐失去了实用性,但楷书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义。

楷书的规范、严谨和优美,可以启发我们在生
活和工作中追求规范、严谨的态度。

此外,楷书的学习与练习,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总之,唐代的楷书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它凝聚了无数书法家的智慧和才华。

颜真卿楷书书法笔法讲解

颜真卿楷书书法笔法讲解

颜真卿楷书书法笔法讲解引言颜真卿(709年-785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被誉为”欧洲字帖之父”。

颜真卿楷书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其书法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对颜真卿楷书的笔法进行讲解,带领读者深入了解颜真卿楷书的艺术之美。

一、颜真卿楷书的起源与发展颜真卿楷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

在唐代,楷书开始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形式,而颜真卿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他的楷书结构稳定,字形丰满,笔画有力,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艺术感染力。

颜真卿的楷书在后世影响深远,被广大书法家们所学习和借鉴。

二、颜真卿楷书的特点颜真卿楷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1. 动势奔放颜真卿的楷书笔画生动活泼,富有韵律感。

他充分利用笔画的形态和递进关系来表现字体的变化和节奏感,给人以视觉冲击和美感享受。

2. 书法骨法明确颜真卿的楷书在构造上非常讲究,骨法明确。

他注重字形的稳定性和结构的均衡,每个字的笔画相互关联,整体呈现出和谐的美感。

3. 灵动的笔墨运用颜真卿善于运用磨笔、点墨、水墨晕染等技法,使楷书作品呈现出丰富的笔墨变化。

他的作品色调丰富,线条流畅,充满了艺术魅力。

颜真卿的楷书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字迹挺拔刚劲,富有雄浑之美。

无论是篆书还是隶书,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颜真卿楷书的笔法颜真卿楷书的笔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用笔清瘦颜真卿的楷书用笔清瘦,每个字的笔画线条精细而细腻。

他在书写时注重笔画的轻重缓急,字体的笔画结构清晰可见,给人以精细严谨的感觉。

2. 抓笔力度颜真卿在书写时抓笔力度恰到好处,刚柔并济。

他的字画厚重有力,同时又不失柔美姿态。

这种力度的掌握使得字体的书写更有层次感和韵律美。

3. 控制笔划厚度颜真卿的楷书笔画厚度变化精准,控制得恰到好处。

在书写中,他能够灵活运用笔画的粗细和线条的变化,使得字体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装饰性。

4. 运用水墨变化颜真卿在书写时善于运用水墨的变化来表现文字的形态和结构。

试述唐代楷书重要成就及其审美取向的差异

试述唐代楷书重要成就及其审美取向的差异

试述唐代楷书重要成就及其审美取向的差异唐代楷书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其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取得了重要成就,并展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审美取向。

本文将从唐代楷书的重要成就和审美取向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唐代楷书的重要成就1. 书法风格的多样性:唐代楷书在继承前代楷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格。

其中,骨力雄浑的颜真卿、章草气势磅礴的颜真卿、工整精美的欧阳询等,都展现了唐代楷书的多样性。

2. 纸张和笔墨的改进:唐代楷书的发展离不开纸张和笔墨的改进。

唐代楷书在纸张上的表现更加丰富细腻,同时,墨的制作也更加精细,使得书法作品的线条更加流畅自然。

3. 传承与创新并重:唐代楷书在传承前代楷书的同时,也不断进行创新。

唐代书法家在传统基础上进行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法,为后世书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唐代楷书的审美取向的差异1. 以笔墨厚重为主:唐代楷书追求笔墨的厚重感,通过墨的浓淡变化和线条的粗细处理,展现出书法作品的力度和气韵。

唐代楷书注重墨色的层次感和纸张的质感,使得作品更具立体感和观赏性。

2. 以形式美为主:唐代楷书追求字形的规整美和结构的完美。

唐代楷书家注重字形的工整和结构的准确,追求字形的美感和整体的协调性。

他们注重笔画的精确和字形的规范,使得作品具有美的几何结构感。

3. 以意境为主:唐代楷书追求作品的意境表达。

他们注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的表达,通过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造型,表现出作品的情感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他们借助笔墨的力度和形态来表现作品的意境,使观者能够产生共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总结:唐代楷书在书法艺术的发展中取得了重要成就,并展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审美取向。

唐代楷书的重要成就主要体现在书法风格的多样性、纸张和笔墨的改进以及传承与创新并重等方面。

而唐代楷书的审美取向主要表现在以笔墨厚重为主、以形式美为主以及以意境为主等方面。

这些成就和取向的差异,丰富了唐代楷书的艺术内涵,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楷书字体的字形变化和演变过程

楷书字体的字形变化和演变过程

楷书字体的字形变化和演变过程楷书字体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其字形变化和演变过程源远流长。

本文将就楷书字体的字形变化和演变过程进行探讨。

一、起源和发展楷书字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隶书,经过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代等历史时期的不断发展和演变。

从起初的刚劲有力、角度分明到逐渐平和、圆润流畅的变化,楷书字体表现出了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和书法家的个性风格。

二、字形特点1. 丰满圆润:楷书字体的字形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丰满圆润的笔画,筆法圓潤、寬厚、穩健,篆與隸的細線化特點減少,筆画结构純熟。

字体的字眼较长,字形较为稳定,字与字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

2. 袖珍简洁:楷书字体在书写过程中,注重笔画的简洁和连贯性。

避免了一些繁杂的笔画结构,使得字形整洁美观,具有一定的简约之美。

3. 内外合一:楷书字体追求笔画的内外结合,并在书写过程中注重勾、撇、捺等部位的相对关系,使得字形更加完整和协调。

4. 适宜书写:楷书字体的字形变化和演变过程中,不断优化字体的可书性。

排列整齐,字形间距适中,便于书写和阅读。

三、楷书字体的演变过程1. 隶书到楷书:楷书字体最初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隶书,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隶书笔画结构的繁复性逐渐得到简化和规范化,逐渐演变成了楷书字体。

2. 秦汉到南北朝:秦汉时期的楷书字体继承了秦朝的隶书风格,笔画更加简练,粗细有力。

南北朝时期,楷书字体发展出了不同的风格,北朝楷书字体注重笔画的粗细对比和书写速度,而南朝楷书字体则更强调笔画的流畅和书写的舒适性。

3. 隋唐到宋代:隋唐时期是楷书字体发展的重要时期。

隋朝楷书注重笔画的整体效果,形成了端庄稳重的风格。

唐朝楷书字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笔划舒展、精细的风格。

宋代楷书字体注重字形的规范和书写的规矩,成为晚期楷书字体的基础。

四、楷书字体的影响和应用楷书字体作为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字体之一,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代楷书字体广泛应用于书法、印刷、广告设计等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符号。

探讨唐代楷书多元风格

探讨唐代楷书多元风格

探讨唐代楷书多元风格唐代楷书是中国文化历史上一座巅峰,其风格多元,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对当代楷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传承和发展。

不同时代需求、书法家的不同个性的,让书法字体形成了独特的面貌和风格,加强对唐代楷书风格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传承发展中国书法文化,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

一、唐代楷书的发展历史楷书源自汉末,钟繇作为楷书之祖,开创了楷书这一全新的字样,在其基础上,王羲之对其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奠定了楷书在中国书法界的地位。

在由隶书转入楷书的过程中,经过了无数的实践和创新,直到唐代,楷书登上了历史的巅峰,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出现了很多楷书名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这些人的风格各不相同,也正是这些书法家,他们在融合南北、隋朝楷书风格的基础上,让楷书朝着多样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并且将楷书推上了顶峰。

李唐王朝的历代帝王对书法都十分重视,也正因为如此,才创造了灿烂的唐代文化,尤其是唐太宗,他非常推崇王风,并且将王羲之称为“天下第一”。

也正是因为这种极力的推崇,让楷书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眼前。

唐代科举制度更是将唐楷确定为官方书体,因对楷书的书写要求严格,书法成为文人才子晋升仕途的关键渠道,由此也掀起了书法狂潮。

不仅如此,唐朝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也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儒、道、释几家思想都在唐朝时期得到了发展,而文化作为影响书法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的多元化也让书法得到多元发展,儒、道、释三教的格局的特色,在唐朝开放的环境中得到共存融合,也让书法艺术得到了全新的发展。

二、唐代楷书的艺术特色由上可知,唐代楷书书法创作受到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楷具有楷正工整的意思,这也是楷书的原意,同时楷书也具有典范、法则的意思,现如今,学界将楷书写整体艺术特点总结为“尚法”,总的来说,就是唐楷字体工整、方正,笔画、结构、章法规整,书写时连笔动作较多,转折提按非常明显。

唐代及后世关于笔法的继承与衍生

唐代及后世关于笔法的继承与衍生

空间较为疏朗;《初月帖》中的“山”字(图7)笔画之间的笔势紧凑,中侧锋并用,笔毫铺开形成块面感,而《书谱》中的“山”字(图8)则受到定式的影响,加强了“三过折”笔法的装饰性,块面意识较弱。

唐楷笔法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点画头尾和折点的顿挫以及用笔的变化。

至中唐时期,以颜真卿楷书为代表的提按笔法成为此后笔法的主流。

唐代行书受到楷书的影响,形成以提按和强化起收笔的留驻为主的笔法。

邱振中先生指出:“唐代楷书是楷书发展史,也是整个书法史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像是一道分水岭,在它之前,笔法以绞转为主流,在它之后,笔法以提按为主流。

”[1]颜真卿是促成这道分水岭的关键人物。

苏轼曾说:“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2]颜真卿的“变法”是针对初唐时期欧、虞、褚等人形式的笔法定型化问题。

颜体行书笔法用“篆籀气”恢复了魏晋时笔法中的“书写性”,使初唐笔法中规范化的一面减弱。

正如董其昌所谓:“唐时欧、虞、褚、薛诸家,虽刻画二王,不无拘于法度,惟鲁公天真烂漫,姿态横出,深得右军灵和之致,故为宋一代书家渊源。

”[3]张旭、怀素和颜真卿同属于一个笔法传授系统,且都是古典笔法的革新者。

相比魏晋小草中的魏晋笔法,张旭和怀素草书在点画起止的界限已经消失,以提按代替了绞转笔法。

以中锋为主的唐代及后世关于笔法的继承与衍生文_朱文哲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容提要:笔法是书学中的核心内容,而魏晋时期的笔法在其中是最具高度的。

经过历代书家的自我实践,笔法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发生了很多衍生。

魏晋时期的笔法在经历唐宋的流变之后,日渐式微。

至清代碑学兴起,笔法被极大地拓宽,近现代的书家也对笔法进行了新的探索。

本文试图梳理笔法在唐代及后世的流变情况,希望在对这一脉络进行梳理的同时取得进一步的认识。

关键词:笔法;法度;意趣;流变一、帖学体系对笔法的继承与改变唐代是书法史上出现的一次大规模探索笔法高潮的时期。

楷书字体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

楷书字体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

楷书字体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楷书字体,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与智慧传承。

其历史悠久、流派丰富,并在当代得到了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从楷书字体的起源与发展、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当代创新与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起源与发展楷书字体,又称“正楷”,起源于汉朝,当时的秦始皇统一文字后,汉代书法家颜之推广普通楷书的模范字,为楷书的前身。

随着朝代替换,楷书的起源与发展也渐渐丰富与完善。

楷书字体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等人为楷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柳公权的《白马篇》等作品,成为了后世楷书发展的经典典范。

二、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1.颜体颜真卿是楷书字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以“骨力雄健、笔势遒美”的书风著称。

他的《颜勤礼碑》字迹磅礴有力,检讨楷书的标杆之作。

2.柳体柳公权是楷书字体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唐代著名的《白马篇》中创造了一种柳体楷书,成为了后来柳体楷书的代表。

3.欧阳体欧阳询是楷书字体的另一位重要代表。

他的楷书作品独具韵味,以造型稳重、笔画厚实而著称。

《九成宫醴泉铭》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丰富的线条描绘,展现出楷书字体的艺术魅力。

三、当代创新与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楷书字体在当代也得到了创新与应用。

电脑字体领域的发展使得楷书字体可以通过数字化方式生成和应用。

许多设计师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发了各种颇具创意的楷书字体。

此外,楷书字体在当代书法艺术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

许多书法爱好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入现代元素,创作出独具个性的作品。

他们通过楷书字体的笔画优美和书法作品的独特构思,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与创新。

总结楷书字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代依然保持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意义。

楷书字体不仅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现代创意设计和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楷书字体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要在当代探索创新的可能性,使其继续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唐代楷书的特点有哪些艺术特征

唐代楷书的特点有哪些艺术特征

唐代楷书的特点有哪些艺术特征唐代的楷书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唐代楷书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唐代楷书的特点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

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

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

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楷书的三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321—379),字逸少。

祖籍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

曾任东晋政府右军将军,人们称他“王右军”。

他的书画都有很高的美术价值,尤以书法著名。

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都造诣很深,尤其擅长隶、草。

他的书法自南朝以来就被朝野所重视,唐太宗李世民尤为酷爱,因而流行愈广,世称“书圣”。

《兰亭序》《兰亭序》又称《兰亭帖》,行书字帖,王羲之33岁那年,与一些好友宴集会稽山阴之兰亭时所写。

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

颜真卿: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官至殿中侍御史。

安禄山叛乱后,曾联络堂兄杲卿起兵抵抗,附近17郡响应,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

后入京,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

他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学张旭,善于推陈出新。

他的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开创了新风格,对后世影响极大,人称“颜体”,与柳公权并称“颜柳”。

范文澜《中国通史》中说:“初唐的欧、虞、褚、薛,只是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书体的继承人,盛唐的颜真卿,才是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

”颜真卿是一位多产的`书法家。

据说书迹有18种之多。

留存至今的仍然不少。

《颜氏家庙碑》《多宝塔感应碑》是他的代表作。

柳公权:柳公权(778—865),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人。

对唐代书法变化的认识

对唐代书法变化的认识

对唐代书法变化的认识
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1. 风格多样化:唐代书法在继承前代书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种
不同的风格。

初唐时期,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为代表的书法家,其书法风格严谨端庄,结构严谨,笔画刚健;中唐时期,以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代表的书法家,其书法风格雄浑壮美,笔画粗壮有力;晚唐时期,以怀素、张旭等为代表的书法家,其书法风格狂放不羁,
笔画流畅奔放。

2. 技法创新:唐代书法家在技法上进行了创新,如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怀素的“狂草”等,都是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进
行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3. 书法理论的发展:唐代书法理论也得到了发展,如孙过庭的
《书谱》、张怀瓘的《书断》等,都是唐代书法理论的重要著作,对
后世书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 书法教育的普及:唐代书法教育得到了普及,不仅在宫廷和士
大夫阶层中广泛开展,而且在民间也得到了普及。

唐代的书法教育注
重技法的传授和理论的学习,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书法家。

唐代书法的变化是多方面的,其风格多样化、技法创新、书法理论的发展和书法教育的普及,都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楷书笔法问题辨正

唐代楷书笔法问题辨正

唐代楷书笔法问题辨正
青山绿水几度春光,伊人曾在此赏芳菲;唐代楷书笔法沐浴在江南古韵之中,彰显出大唐文化的繁荣,为后世置树一副楷书经典。

然而,因历史的流逝,世代影响,今日的唐代楷书笔法与古代虽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疏漏、差异也是屡见不鲜。

考察古代楷书与现阶段相比,笔划、用笔、书法形体的偏差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仍存在,如点劃的脚和尾的符号书法中,古代都比较圆润,而今日的更多是速写,不能彰显出古代书法的婉约风格。

因此,我们在学习唐代楷书笔法时,要结合古代文献资料确定笔画的根据,不仅具备“虚中有实、从繁到简”的特点,而且要注重传统书法圆滑有加、小篆松散等方面的规则。

当然,加上经验积累,才能正确把握书写风格,改造书法与表述形式,实现原汁原味的书写规范。

通过古人的总理文辨,可以使我们学习古书法的融会贯通,在整理古书法特点的同时,才能正确认识以及掌握书法的历史,懂得如何使用古代楷书笔法来传承优秀文化,把握书法发展的规律,才能进一步弘扬楷书文化,把经典古书法推向世界,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楷书的精髓,为进一步传承唐代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唐代颜真卿楷书赏析

唐代颜真卿楷书赏析

唐代颜真卿楷书赏析摘要:一、引言二、颜真卿及其楷书简介三、颜真卿楷书的艺术特点四、颜真卿楷书的实用性分析五、颜真卿楷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六、结论正文:【引言】在中国书法史上,唐代堪称巅峰时期,众多书法大家辈出,其中颜真卿便是佼佼者。

他的楷书作品堪称传世之作,至今仍为世人所推崇。

本文将对颜真卿的楷书进行赏析,分析其艺术特点及实用性,并探讨在现代社会的价值。

【颜真卿及其楷书简介】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唐代著名书法家。

他的楷书在传统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颜真卿的楷书代表作有《颜勤礼碑》、《多宝塔碑》等,传世至今,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颜真卿楷书的艺术特点】1.结构严谨:颜真卿的楷书结构稳重,笔画舒展,比例协调,法度严谨。

其作品中的每个字都经过精心布局,展现出楷书的规范之美。

2.笔画独特:颜真卿的楷书笔画圆润,线条流畅。

在笔画转折处,他善于运用提按、顿挫等笔法,使线条富有变化,富有立体感。

3.意蕴丰富:颜真卿的楷书作品不仅具有形式美,还富有深厚的意蕴。

他的字体端庄大气,透露出一种庙堂之气,为后世所敬仰。

【颜真卿楷书的实用性分析】1.教育价值:颜真卿的楷书作品堪称书法教材,对于学习楷书的人来说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其字体规范,符合书法教学的要求,适合初学者入门。

2.审美价值:颜真卿的楷书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其笔画优美、结构严谨,深受人们喜爱。

世人常将其作品作为欣赏和收藏的对象,以弘扬传统文化。

【颜真卿楷书在现代社会的价值】1.文化传承:颜真卿的楷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2.艺术交流:颜真卿的楷书作品在国际艺术交流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可以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了解。

3.书法创作启示:颜真卿的楷书作品为现代书法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可以激发书法爱好者的创作热情。

【结论】颜真卿的楷书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

通过对颜真卿楷书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创作灵感。

笔法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笔法是这样传承下来的

笔法是这样传承下来的学习书法,就一定要知道笔法。

说到笔法,那笔法的事我们学习书法的人就有必要多了解一些。

笔法是谁发明创造的呢?这里有一个故事,据传说笔法是蔡邕最先得到的,蔡邕是三国时期的人,隶书写的好,蔡邕就是蔡文姬她爹,蔡邕曾做过曹操的老师,还曾经做过“左中郎将”这么个官,但他这个官是大奸臣董卓提拔的,董卓被点了天灯之后,蔡邕可能也是出于报恩,到现场鼻涕一把泪一把地哭了一通儿,这个举动把司徒王允给惹急了:“好你个蔡邕,敢跟我反着来,嘿嘿!你这是屁眼儿拔罐子找作死啊!来呀,把他送大狱里去!”后来蔡邕死在监狱,可惜就这么挂了!关于书法的笔法,传说是有一个神人把笔法告诉了蔡邕,当然了,这种说法是后人编的,但后面的故事却是真事儿。

蔡邕得到笔法之后传了两个人,一个是崔瑷,崔瑷最初是搞文学的,得了蔡邕笔法之后,成书法家了;第二传给了闺女蔡文姬,蔡文姬一般人都知道,大才女一个,创作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23岁被匈奴虏去12年,最后是被曹操给接回汉朝的。

蔡文姬又把笔法传给了钟繇,也就是楷书的老祖宗钟繇。

钟繇传给了卫夫人,卫夫人就是中国古代第一号女书法家卫烁。

卫烁传给了中华千古书法第一人王羲之,王羲之乃“书圣”,他就是中国书法的泰山北斗、元始天尊。

王羲之传给了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王献之不用说了,书法水平一点不次于他爹。

王献之传给了他外甥羊欣,姥爷、舅舅书法都那么厉害,羊欣书法能次吗?羊欣曾编了一本书叫《古来能书名人录》。

羊欣传给了王僧虔,王僧虔是王导的玄孙,也就是王导孙子的孙子,王导是王羲之的堂叔。

这帮人都是亲戚!王僧虔又把笔法传给了萧子云,萧子云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萧子云是当时的史学家、文学家。

萧子云把笔法又传给了隋朝和尚智永。

智永在中国书法史上可是大大有名,他本名叫王法极,是王羲之第七代孙子,王羲之第五个儿子王徽之的六代孙子,也就是说,智永是王羲之孙子的孙子的孙子。

看看,传出去又传回来了!王羲之最有名的《兰亭序》就是智永当时带到法门寺保存起来的。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xx【专题名称】造型艺术【专题号】J7【复印期号】2011年06期【原文出处】《文艺研究》(京)2011年8期第117~125页【英文标题】The Origins and Continuation of Tang Dynasty’s Kai Calligraphy:Revisited【作者简介】xx,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内容提要】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除了通常所说的对唐楷产生深远影响的王羲之体系之外,北方书风的影响其实不容忽视,故唐代楷书笔法来自于南北书风的融合。

唐代前期楷书的笔法传承有两条路线,这两条线在张旭身上归结,通过张旭的弘道布法,传于徐浩、颜真卿,又演变为两条线路,从而对晚唐五代以后书法产生广泛影响。

唐代楷书笔法的传承对于唐代楷书笔法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楷书在唐代的定型与成熟、唐代笔法与结构理论的繁盛,以及对于宋代及后世的影响,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有唐一代,政治昌明,经济发展,书艺亦盛隆。

古人言“唐人尚法”,意指唐代楷书,当无异议。

“我们说唐朝的楷书发达,以至登峰造极,这是由于:一、楷书发展到唐朝已彻底成熟。

构成楷书书体的各种质的要素充分展开,完全摆脱了篆、隶、草体残留,形成了完全独立的本身体系。

在定型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身的规范,有了完备的法度作准绳。

二、出现了众多的楷书大家,他们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艺术宝库,在古代书法史上,成就空前”①。

笔法是书法艺术的核心问题之一,故楷书笔法的传承发展对于唐代楷书风格的定型、成熟具有莫大的关系。

一、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关于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传承与发展,本朝人已有这方面的描述。

南宋陈思编《书苑菁华》所收录唐人卢携的《临池妙诀》对唐代的笔法谱系做了详细的列叙: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

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

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

携按:永禅师从侄纂及孙涣皆善书,能继世。

楷书字体的书法传承与发展

楷书字体的书法传承与发展

楷书字体的书法传承与发展楷书字体作为中国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楷书字体经历了繁荣与衰落,但始终没有断绝,而是在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文将探讨楷书字体的传承与发展,并分析其对当代书法艺术的影响。

一、楷书字体的起源与传承楷书字体起源于秦汉时期的隶书,是由秦朝的封建制度和行政需要推动产生的。

初期的楷书字体以秦汉经典文献内外篆为基础,经历了两汉隶书的演变和魏晋隶书的改造,形成了初步的楷书风格。

此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家王羲之和颜真卿等人对楷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创新,使其达到了高度的成熟。

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字体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文人士大夫必学的一种书写方式。

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家对楷书字体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进,为后世书法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宋代及以后,楷书逐渐演化成今天所称之为“楷书”的书写形式,其规范性和清晰性进一步提高,成为主流书写方式。

二、楷书字体的发展历程楷书字体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点和贡献。

1. 唐宋时期: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等书法家对楷书进行了系统研究和创新,使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宋代的米芾、蔡襄等书法家在继承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楷书规范和结构,使其成为宋代主要的书写方式。

2. 元明清时期:元代的赵孟頫、杨凝式等书法家对楷书进行了改进和发展,使其线条更加流畅,结构更加均衡。

明清时期的文徵明、唐伯虎等书法家在传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拓展了楷书的艺术表现形式。

3. 当代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楷书字体不断在传承中发展壮大。

一方面,一些书法家对传统楷书进行复兴和颠覆性改造,注入了现代感和个人风格,提升了楷书的艺术表达力。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电脑字体的出现使楷书字体的传播更加广泛,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学习楷书字体。

三、楷书字体对当代书法艺术的影响楷书字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当代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楷书盛行的原因

唐代楷书盛行的原因

唐代楷书盛行的原因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代, 也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全盛时代和鼎盛时代。

唐朝在楷书艺术上成就之高,楷书大家之众, 楷书佳作之富,流派之多, 影响之深,在古代书法史上都是空前的。

楷书在唐朝登峰造极, 这是历史的必然。

就楷书沿革论之, 汉末为创建期, 魏晋六朝为继承发展期, 隋唐在前人基础上始集大成。

这是楷书本身发展的规律和要求。

楷者, 法也、式也、模也, 是指笔画端方, 波磔势少的书体, 由古隶之方正, 八分之遒美, 章草之简捷脱化来的。

篆书在秦朝开始“隶变” , 到西汉夭汉年间分书不断成熟,同时也出现了楷书。

“西汉之末, 隶字石刻间杂为正书”(《宣和书谱》)。

三国时的钟繇继承分书的书法特色, 独立成家, 所书《贺捷表》为正书之祖。

到魏晋二王父子又创立本家楷法, 风靡后世。

南北朝以魏碑最胜。

隋朝楷书承上启下, 初唐几位楷书大家便是直接继承智永, 取法六朝。

楷书到唐朝前夕, 已有了较好的基础。

唐以前的书家对楷书进行了探索、创造, 取得了一定成果, 这是唐朝楷书家得以创造提高的前提。

钟繇、二王、智永等人对唐朝楷书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三国时的《谷朗碑》为由隶入楷之先驱, 正楷入碑以此为最早。

北魏《张猛龙碑》兼备当时各碑之美, 开欧阳询、虞世南之先导。

隋碑极品《龙藏寺碑》, 是六朝集成之碑, 欧、虞、褚、薛、陆(柬之)传其遗法。

欧阳询《九成宫》和《化度寺碑》中流露出刚劲之风, 主要是受北书的影响斧而这两碑结体谨严, 法度井然, 则又是吸收隋代书艺特色加以发展所至。

虞世南彻底继承王派书艺, 所书《孔子庙堂碑》, 笔笔主法, 能代表唐朝王派楷书的艺术特色。

褚遂良创造性地发展王书, 独立成派, 可谓别子为祖。

薛稷是学褚成就最大的唐代书家。

初唐四大家欧、虞、褚、薛继魏晋南北朝之后, 完成了楷书的最后样式。

以颜真卿为代表的中唐书家便在楷“法”的必然王国中, 追求意态的自由王国, 开创了新的书风,有创新精神。

楷书字体的历史发展

楷书字体的历史发展

楷书字体的历史发展楷书字体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本文将回顾楷书字体的历史发展,并探讨其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一、楷书字体的起源楷书字体起源于汉朝,当时的楷书以清秀、端庄的风格著称。

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逐渐演变为一种具有规范化笔画、平直栏条和丰富变化的字形特点的字体。

二、楷书字体的发展与创新1. 唐代楷书在唐代,楷书开始追求规范化和标准化。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以其工整规范的楷书字体而被後人推崇。

同时,其他书法家如虞世南、刘公权等也对楷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 宋代楷书宋代是楷书发展的重要时期。

赵孟頫以其楷书字体的流畅、平稳而享有盛誉。

他的字体注重结构与笔画之间的和谐,并在字形上增加了一些独特的变化。

3. 元代楷书元代楷书在传承前代楷书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创新元素。

赵孟頫的学生王铎,注重勾、点、折等笔画的运用,使楷书字体更加生动有力。

4. 清代楷书清代的楷书字体承袭了前代的传统,但注重书法与文学之间的结合。

钟义耳、邓石如等著名书法家在楷书字体的继承与创新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三、楷书字体的艺术价值楷书字体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的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首先,楷书具有较高的辨识度,其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字形特点使得文字更加清晰易懂。

其次,楷书注重笔画的平直与流畅,通过精心的构图和用笔技巧,能够表达出文字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最后,楷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传承的责任,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义。

四、楷书字体的现代应用楷书字体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

无论是书法艺术的创作,还是设计、印刷等领域的文字排版,楷书字体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规范化的字形特点使得楷书文字易于辨认和传播,成为了广告、商标、标识等方面常用的字体之一。

同时,楷书也经常用于书法教育和文化传承之中,成为了培养人们审美能力和书法艺术修养的重要手段。

总结:楷书字体作为中国传统书法中的重要分类之一,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已成为独具特色的字体艺术形式。

楷书有关的知识点总结

楷书有关的知识点总结

楷书有关的知识点总结一、楷书的历史渊源楷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据传最早的楷书出现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宣传活动,秦始皇开始推行小篆来统一文字。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篆在日常书写中逐渐变得繁琐难懂,无法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因此出现了楷书作为一种更为实用的书写形式。

楷书的出现对当时中国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历史的长河中,楷书一直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代,颜真卿的“颜体”楷书成为当时书法的典范,被誉为“至尊至正”。

宋代以后的楷书则更加注重笔法的准确和工整,表现出更加端庄稳重的特点。

到了明清时期,楷书在书法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书坛的主流之一。

二、楷书的书写规范楷书书写的规范主要包括构字、笔画、结构和比例等方面。

构字是指汉字在楷书书写中结构的规范,包括横平竖直、方中有圆、左低右高等。

笔画是指楷书中各种笔画的书写技法,包括顿挫、虚实、点勾等。

结构是指楷书字体在排布上的规范,包括上下左右对称、大小合适等。

比例是指楷书字体中各部分的尺寸比例,包括字高、字宽、笔画粗细等。

这些规范是书写楷书时需要遵循的基本要求,也是保持楷书字体优美端庄的关键。

在书写楷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法:1. 用笔需轻重相济,取舍有度。

在画直笔时,要认真拿捏毛笔,使笔势有力,但不粗犷;在画弯曲、弓形的笔画时,要写得顿挫分明;在画的状方形时,要有“有九角无七角”的圆滑感。

2. 结构严整,既要管控笔画的起落,也要兼顾构件之间的关联。

在写旋型的笔画时,要尽量避免出现拖泥带水的痕迹。

3. 要注意文字的对称,横平竖直。

横画一般要有扶助的斜度,竖画要有上下的位置。

要使左部与右部,上部与下部相若,产生共鸣。

4. 在用笔的时候,要维持笔锋的一致性,切忌骤然变形。

5. 在书写的时候要力求笔画的顿挫分明,避免潦草的模样。

严格控制笔画的长度,方能取得洗练的效果。

以上是书写楷书时需要注意的一些技法,准确把握这些技法将使楷书字体更加准确和美观。

砥砺深耕 笃行致远楷书体

砥砺深耕 笃行致远楷书体

砥砺深耕笃行致远楷书体楷书,作为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重要字体,经过了千百年来的发展和演变。

它以其清晰、规整的特点,成为广大书法爱好者追捧和学习的对象。

本文将介绍楷书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相关的艺术欣赏。

一、楷书的历史渊源楷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而最早的楷书代表作品应该是刘德升的《王羲之碑跋》。

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书写规范和风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楷书家是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和宋代的米芾等。

二、楷书的特点楷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规整端正:楷书的笔画流畅,结构严谨,每一个笔画都得体且匀称,整体呈现出一种规整、端正的形态。

2.笔法工整:楷书运笔稳健有力,线条细腻,每一笔都恰到好处,形成了一种优美的视觉效果。

3.字形端庄:楷书每个字形都非常稳定,字的上、中、下三部分分布均匀,整体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

4.表达清晰:楷书的文字排版工整,每个字之间的距离合适,每一行之间都有明确的间隔,确保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三、楷书的艺术欣赏楷书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形式,它的艺术欣赏是通过对作品的字形、气势、布局和结构等方面的观察和欣赏展开的。

以下是一些楷书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欣赏重点:1.颜真卿的《颜勤礼碑》:这是一幅典型的楷书作品,字形端庄圆润,笔画饱满且有力度,展现了颜真卿刚劲有力的个人风格。

2.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柳公权是唐代楷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楷书作品以笔画纵横交错、结构精巧而著称,给人以独特的观感。

3.米芾的《自叙帖》:米芾是宋代楷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浑厚雄浑、气势磅礴为特点,充满了阳刚之气。

在欣赏楷书作品时,我们应该关注字形的端庄与秀丽、笔画的工整与有力、结构的合理与稳定等方面。

同时,还可以通过观察字体的风格、表达的情绪以及整体的布局等来感受艺术家独特的艺术意境。

综上所述,楷书作为中国传统书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通过对楷书的欣赏和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美妙与魅力。

唐代及后世关于笔法的继承与衍生

唐代及后世关于笔法的继承与衍生

渐 情 微 况 式 ,
头尾和折点 的顿 挫以及用笔的变化 。至中 唐时期 ,以颜真卿楷书为代表 的提按笔法
成为此后笔 法的主 / l , i b 。唐代行 书受到楷书 的影 响 ,形成以提按和强化起 收笔的留驻
图7
的 清


经 碑 这 历 学 过 兴 咏 一
图5
文 趣 夺 ; 试
图 理 笔
心 的



是是 啼带

容 法 梳
魏 晋
空间较为疏朗 ; 《 初 月帖 》中的 “ 山”字
( 图7) 笔画之 间的笔势 紧凑 ,中侧锋 并
历 法 唐 在
用 ,笔毫铺开形成 块面感 ,而 《 书谱 》中
的 “ 山”字 ( 图8) 则受 到定式 的影 响 ,
感 随之 降 低 。如 《 行穰 帖 》中的 “ 当”
者 。相比魏晋小草中的魏 晋笔法 , 张旭和
在 用笔 上 ,唐人 的 研究 也走 向细微 字 ( 图5) 块面感 极强 ,而 《 书谱 》中的 怀 素草 书 在 点画 起止 的 界限 已经 消 失 化 和定 型 化 。相 对魏 晋 笔法 而 言 ,唐 朝
加强了 “ 三过折 ”笔法的装饰性 , 块面 意
识较弱 。
图1
时 宋 唐 期 的 代 的 流 及 笔 变 后 法 之 世 其 后 在 . 的 流 图 2
中 日 变
图3
图4
唐楷 笔 法 的主 要特 征 ,是 强调 点 画

高 度 至 希 望

是 具 蔽
“ 当 ”字 ( 图6) 注重 单个笔 画的形状 ,
以提 按代 替 了绞 转笔 法 。以中 锋为 主 的

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认知研究

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认知研究

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认知研究
刘超
【期刊名称】《艺术评鉴》
【年(卷),期】2022()24
【摘要】唐代作为楷书发展的巅峰时期,不仅形成了独特的书写风格,还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特征。

了解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可知,其既继承了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
又在当代楷书创作中产生了新的特征。

在这一阶段,由于书法艺术家的个性差异较大,所以他们在追求艺术精神升华的同时,创作出了更多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优秀作品。

在现代科学技术革新发展过程中,我国书法艺术研究目的逐渐从实用性转向了审美性,只有对唐代楷书笔法变化和传承过程进行深层探索,才可以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唐
代楷书的特殊风貌,从中获取更多创作资源。

本文在了解唐代楷书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唐代楷书的笔法内容,深层探讨如何在现代书法教育中学习传承其优良传统,以此充分展现这类书法艺术的传承价值。

【总页数】5页(P38-42)
【作者】刘超
【作者单位】山西师大临汾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1
【相关文献】
1.唐代楷书笔法问题辨正
2.从《九成宫醴泉铭》看欧阳询楷书笔法的渊源与传承
3.赖少其与新安画派、黄宾虹的艺术渊源——\"笔墨传承——新安画派、黄宾虹、赖少其艺术渊源研究展\"在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展出
4.笔法与结构对楷书文字美学品质影响的量化研究
5.鲁西南剪纸艺术的历史渊源及当代传承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唐代楷书笔法渊源与传承的再认识蔡显良【专题名称】造型艺术【专题号】J7【复印期号】2011年06期【原文出处】《文艺研究》(京)2011年8期第117~125页【英文标题】The Origins and Continuation of Tang Dynasty’s Kai Calligraphy: Revisited【作者简介】蔡显良,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内容提要】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除了通常所说的对唐楷产生深远影响的王羲之体系之外,北方书风的影响其实不容忽视,故唐代楷书笔法来自于南北书风的融合。

唐代前期楷书的笔法传承有两条路线,这两条线在张旭身上归结,通过张旭的弘道布法,传于徐浩、颜真卿,又演变为两条线路,从而对晚唐五代以后书法产生广泛影响。

唐代楷书笔法的传承对于唐代楷书笔法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楷书在唐代的定型与成熟、唐代笔法与结构理论的繁盛,以及对于宋代及后世的影响,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有唐一代,政治昌明,经济发展,书艺亦盛隆。

古人言“唐人尚法”,意指唐代楷书,当无异议。

“我们说唐朝的楷书发达,以至登峰造极,这是由于:一、楷书发展到唐朝已彻底成熟。

构成楷书书体的各种质的要素充分展开,完全摆脱了篆、隶、草体残留,形成了完全独立的本身体系。

在定型的基础上形成了本身的规范,有了完备的法度作准绳。

二、出现了众多的楷书大家,他们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书法艺术宝库,在古代书法史上,成就空前”①。

笔法是书法艺术的核心问题之一,故楷书笔法的传承发展对于唐代楷书风格的定型、成熟具有莫大的关系。

一、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关于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传承与发展,本朝人已有这方面的描述。

南宋陈思编《书苑菁华》所收录唐人卢携的《临池妙诀》对唐代的笔法谱系做了详细的列叙: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

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

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

携按:永禅师从侄纂及孙涣皆善书,能继世。

张怀瓘《书断》称上官仪师法虞公,过于纂矣。

张志逊又纂之亚。

是则非独专于陆也。

王叔明《书后品》又云虞、褚同师于史陵。

陵盖隋人也。

旭之传法,盖多其人,若韩太傅滉、徐吏部浩、颜鲁公真卿、魏仲犀。

又传蒋陆及从侄野奴二人。

予所知者,又传清河崔邈,邈传褚长文、韩方明。

徐吏部传之皇甫阅。

阅以柳宗元员外为入室,刘尚书禹锡为及门者,言柳公常未许为伍。

柳传方少卿直温,近代贺拔员外惎、寇司马璋、李中丞戎,与方皆得名者。

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见也。

②抛开偶或出现的传抄舛误,此篇关于唐代楷书笔法授受与传承的文献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关于书法笔法授受与传承的问题,古人极其重视,“古人编织出这么一个在他们看来很严密的谱系,其中一个观念就是想证明凡是书法大家,都是得到口传手授的书法真诀的人。

对于口传手授古人确信不疑,而且态度很肯定,可见这个观念在他们心中扎根很深,不可动摇。

笔法传授谱系是以书法名家系连而成,他们之间或是师徒关系,或是家族血缘关系。

谱系之内口传手授、脉系不断,源流井然。

这个谱系内部自成体系,对外则有一定的封闭性。

在古人眼中笔法具有私密性、宗派性的特点”③。

但是只有卢携此篇明确是特指楷书笔法的谱系递传,而他论皆泛指书法笔法,比如唐人韦续的《墨薮》第八篇《用笔法并口诀》、晚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收入的《传授笔法人名》以及宋代朱长文《墨池编》卷一的《古今传授笔法》等。

卢携文中所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

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显然是受到唐初崇王观念的影响,认为唐代楷法的渊薮是羲献父子。

其言非虚,但并不全面。

其实唐初独享盛名的书家并非虞世南,而是欧阳询,他综合南北之长,无论结体还是用笔上,都自成一家,史称“询……笔力险劲,为一时之绝,人得其尺牍文字,咸以为楷范焉。

高丽甚重其书,尝遣使求之”④。

其时虞世南书名未著,凡王公大臣诸碑志大都出于欧阳询之手,欧阳询书出大令,后掺入章草笔意,敛入规矩,且改用北朝结法,以合唐初铭石之书仍沿袭齐周遗绪的时尚,终于传六代之精华,启三唐之奇峻⑤。

以欧阳询书法“戈戟森然”的用笔特点来分析,显然是受到北魏直到北周的北方书风影响。

而其“秀骨清相”的艺术意境,又保存了南方书派的艺术成分。

欧楷是魏晋六朝北碑南帖在唐时第一次深刻集中的结晶,对南帖的继承即为对“二王”书体的发扬;对北碑的继承,于笔法方面,我们可以从三国吴《天发神谶碑》、北魏的龙门四品和《张猛龙碑》中获得颇多启发。

这些碑刻在笔画上皆以方折笔法完成,其基本运笔线路最突出的特点是骨力峻拔,有如截铁。

欧阳询看中其骨力特点,变方折为略含柔和的三角折,一方面确保了“骨力”不失,一方面又增加了“神气冲和为妙”的轻灵意味⑥。

清人阮元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欧阳询书法方正劲挺,实是北派,试观今魏齐碑中,格法劲正者,即其派所从出。

”⑦因此,唐代楷书之源应当还有北派书风的影响。

可能有这样的质疑:欧阳询在上述卢携的笔法谱系当中并未涉及,或许只是流行一时从而得到后人的褒奖而已,在唐代楷书笔法的传承过程中并无影响与作用。

其实非也,且不论《新唐书·本传》说“(欧阳)询初效王羲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其书法笔法通过被刘熙载誉为“唐之广大教化主”⑧的褚遂良,得以广而大之也,褚遂良“早期楷书多具隶笔,与欧阳询同调,并出自章草法,或当受欧阳询的影响”⑨。

史载贞观元年太宗诏集五品以上京官子弟二十四人入弘文馆学书,“敕虞世南、欧阳询教示楷法”⑩,次年国子监设书学博士收徒讲学,又别置校书郎二十人、楷书手一百人入秘书省缮写校对四部图书的情况,褚遂良作为当时分判课写工程的秘书郎,其书法受到当时楷书家尤其是欧阳询以及虞世南的影响,自是可以想见。

褚遂良晚年楷书用笔在欧、虞的基础上多见“二王”行法,作为“陶铸有唐一代”(11)的褚遂良楷书,其笔法来源显然与欧阳询一样,也是南北书风交融的结果。

卢携亦未言及褚遂良在唐代楷书笔法传承中的作用,实际上,褚遂良在其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正如清人毛凤枝在《石刻书法源流考》中所谓:“自褚书既兴,有唐楷书,不能出其范围。

显庆至开元各碑志,习褚书者十有八九,诸拓俱在,可复案。

”(12)盖唐世诸家,学褚字者甚众,设若薛曜、薛稷、魏华、钟绍京(13)、魏栖梧等人,盛唐时的著名书家颜真卿、柳公权早年亦学褚字,可见褚遂良的楷书笔法影响之广。

其实卢携也对唐代楷书的北法之源有清醒的认识:“《书后品》又云虞、褚同师于史陵。

陵盖隋人也。

”史陵,两《唐书》不载。

首见张怀瓘《书断》云:“有骨直,伤于疏瘦也。

”赵明诚《金石录》云:“陵善正书,笔法精妙,不减虞、欧。

”明人丰坊亦从卢携之说,与薛道衡、丁道护、赵文深并归隋代,想其书风当属隋代南北兼容的风格,唐太宗以及汉王元昌、虞世南、褚遂良皆师从之,按照卢携的说法,虞世南是唐代传承笔法的首要人物,而褚遂良如上所述又是唐代楷书发展成熟的关键人物,那么唐代楷书的北法之源当为显见的事实。

唐代楷书笔法的渊源来自于南北书风融合的原因很简单,实因为杨隋一代结束魏晋南北朝纷争局面,南北书风亦随之渐趋融合,开启初唐门户,诚如清代杨守敬所言:“隋代混一南北,其书法亦有整齐气象。

《龙藏寺》、《贺若谊》已开虞、褚之先声。

”(14)明赵崡《石墨镌华》亦云《龙藏寺碑》“碑书遒劲,亦是欧、虞发源”。

且勿论《龙藏寺碑》是否开启影响了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侪辈书法,隋代书法上承魏晋下启唐代当是事实。

隋书兼有东晋南朝书法的疏放妍妙、北朝书法的方整遒劲,尤其是《龙藏寺》作为隋碑第一,整碑气脉相贯,风格统一,无一懈怠处。

上承六朝碑石之余意,追锺繇之遗风,下开唐楷之先声。

用笔上汇南北笔法于一体,方圆结合,在魏晋南北朝随意旷达自由的书风与唐代严谨平和典雅的书风之间架起了一座必然的桥梁,对于初唐大家的影响自在情理之中。

二、唐代楷书笔法的传承(一)张旭之前唐代楷书笔法的传承(15)从上文看,卢携勾画出了唐代楷书笔法传承的脉络:智永得羲献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世南传陆柬之、上官仪,陆传子陆彦远,而陆彦远是张旭的堂舅,故又传之于他。

张旭传韩滉、徐浩、颜真卿、魏仲犀,又传从侄野奴、蒋陆、崔邈,崔邈传褚长文、韩方明。

徐浩传之皇甫阅,皇甫阅传柳宗元、刘禹锡。

柳宗元又传于方直温、贺拔惎、寇璋、李戎。

这条线索应当是比较清晰明朗的。

虞世南书法圆融遒逸,外柔内刚,唐太宗经常与他论书谈艺,以他为师:“太宗乃以书师世南。

然常患…戈‟脚不工。

偶作戬字,遂空其落戈,令世南足之,以示魏徵。

徵曰:…今窥圣作,惟戬字戈法逼真。

‟”(16)虞世南书法师承智永,沿袭“二王”,在唐初崇王思潮当中自然得到皇帝及朝野的关注,尽管其时欧阳询声誉正隆,却也挡不住虞世南书法的后发继响。

虞世南奉敕和欧阳询一起都主持书学于弘文馆,在笔法传授上有着特殊的贡献,褚遂良当是受益者之中极重要的一位。

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初唐四大书家”的薛稷,“其师承血脉,则于褚为近”(17),唐人说“买褚得薛,不失其节”,足见他“书学褚公……可谓河南公之高足,甚为时所珍尚”(18)。

然薛稷在外祖父魏徵家见到虞世南和褚遂良的书迹,即锐意临仿,不久遂以书法名扬天下。

可见他的书法用笔纤瘦,结字疏朗,亦孳乳虞世南楷法也。

虞世南传授笔法给他外甥陆柬之:“陆学士柬之受于虞秘监,虞秘监受于永禅师,皆有法体。

”(19)陆柬之有《文赋》、《五言兰亭诗》书迹传世,有婉雅之趣,可见虞世南之流韵。

陆柬之子陆彦远,传其家法,时称“小陆”:“时谓…小陆‟,传父书法,以传张旭。

”(20)陆彦远又把楷法传给他的外甥张旭。

张旭所遗楷书《郎官石柱记》以及1992年河南洛阳出土的《严仁墓志》,颓然天放,精劲自然,均颇有虞体风采。

这条线索归结在张旭身上,使张旭成为一个极其关键的人物:上承初唐楷法,下启徐浩、颜真卿,进而通过徐、颜影响到晚唐书风。

张旭善于总结创新:“旭常云:…或问书法之妙,何得齐古人?曰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其次识法,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变通适怀,纵合规矩;其次纸笔精佳。

五者备矣,然后能齐古人。

‟”(21)韩方明《授笔要说》谓唐代楷书“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

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22)。

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是扩大了古法,做了补充和系统化的工作”(23)。

可见张旭虽号为“草圣”,其楷书亦端正有法,规矩谨严,黄山谷誉为“唐人正书无能出其右者”。

史传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似乎并非虚言。

故古人书论著作如蔡希综《法书论》、颜真卿《述长史笔法十二意》、陆羽《怀素别传》中“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一节,包括上述卢携《临池妙诀》、韩方明《授笔要说》等,都把张旭作为传授笔法的关键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