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因简约而更美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因简约而更美丽
语文课堂,因简约而更美丽
江苏扬州市汶河小学(225003)万晓霞
语文课程内涵丰厚,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承载着过多的职责与使命。在面对教材文本时,教师往往“深挖洞,广积粮”,致使语文教学陷入了繁琐分析、面面俱到,甚至无休止纠缠的泥潭之中。那语文课堂如何才能高效呢?
一、不绕弯子,在直接中践行简约之美
(一)导入简洁,开门见山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要激活学生的情感,如磁铁般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的语言要干练简洁,开门见山,这样才能富有实效。否则,繁琐冗长的导入不仅不能有效地链接学生与文本,反而阻碍学生对文本的有效解读,起到适得其反的反作用。
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教师这样导入:“对兵马俑你们了解吗?”这一问题有效地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即将教学的文本对接起来。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了解了学情,为随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可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又补充了秦始皇的相关资料,并告知学生秦始皇为什么要建造兵马俑。显然,这些内容与文本描绘兵马俑的特点关系不大,使得整个导入环节花费5分钟以上,明显得不偿失。
因而,准确考量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满足学生的阅读诉求,才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二)删繁就简,有的放矢
古语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价值的问题不仅能够成为解构文本的钥匙,
也是联系教师、学生与文本的有效桥梁,更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助推器。有些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直接告知学生,或者适当地引导以促发学生的自我感受。但很多教师却偏偏不明就里,硬让学生在细枝末节中自主探究,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扣”字的意思,教师直接抛出工具书上的几种解释供学生选择。由于语境的缺失,加之对解释的意思学生理解不清,学生的选择不正确。这样教师只能对工具书上的解释再次逐一解释,最终得出结论。其实,这一“扣”字本身并不复杂,只要教师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联系语境来理解,便可水到渠成。
花招越多,范畴越窄。只有在简洁的环节中,学生才能获取更为丰厚的认知体验。
二、不卖关子,在轻松中践行简约之美
(一)在起点考量中激发共振
情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元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入手,从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结构出发,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在此基础上合理遴选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以学生喜欢的策略引领他们进行文本阅读,促发语文能力的形成。
例如,《鞋匠的儿子》一文写了参议员对林肯的嘲笑。为了让学生体验这种嘲笑对一个即将任职的总统的羞辱,教师采用了现场采访的方式,以“你的嘲笑蕴含着什么”采访上课的学生。在角色置换中,学生对嘲笑进行了诠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现场采访以其新颖性、独特性将教学设定在学生的生活视角下,唤醒了学生表达的欲望。
(二)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提升
语文能力的形成有其自身客观存在的规律。教师切不可违背这一规律,一厢情愿地“牵引”学生跳跃式发展。否则,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反而会让学生在挫折中折戟沉沙,丧失信心。因此,教师要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引领学生由浅入深,走实每一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于永正老师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对学生的概括进行了这样的引导:“走进祖父的园子,你看到什么?”让学生从文本中提炼相应信息,尝试对事物进行概括分类;接着,他又提出要求:“你看到什么,先概括,再分说。”这样让学生进行有条理的表达。
这一教学设计简洁,思路清晰,让学生在“走入”“迈出”“再走入”的过程中准确地把握文本内容,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概括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不打幌子,在质朴中践行简约之美
(一)语言文字训练——咬定青山不放松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教学恒久不变的主题。语文教学应该创设各种情境、采用各种策略给予学生直面文本语言的机会,经历种种语言训练,夯实学生语文感知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经典古诗时,教师并没有完全借助多媒体展示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而是紧扣李白笔下的描写,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对“飞流直下”一词,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瀑布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气势,并从形态、声音等维度进行体验;接着,让学生想象比较“飞流直下”与“银河落九天”的情境;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场景。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在品味文字、想象体验中,理解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
妙,感受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人文情愫体验——湖光秋月两相和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切不可人为地割裂开来,进行所谓的专门的人文性或工具性的训练。
例如,在教学《生命桥》一文的最后,教师以“我想对老羚羊说:________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说话训练。这既是对文中老羚羊高贵品质的赞美,同时也是对学生语言文字感悟运用的训练。一箭双雕,在教师简洁的引导下,学生不断迈向语文教学的本质。
“删繁就简三秋树”。只有不断地剔除非语文内容,语文教学才能在简洁之中凸显其应有的本质,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在简约中获得提高。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