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小说阅读复习 梳理情节、概括情感变化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中考小说情节梳理专题复习导学案
《中考复习专题--情节梳理》导学案学习目标:复习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的方法。
一、回顾教材,寻找源点。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
1.《故乡》:划出小说中标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完成下图填空。
小说情节梳理方法结论:2.《故乡》:依据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概括故事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小说情节梳理方法结论:3.《我的叔叔于勒》:从事件因果逻辑角度梳理小说情节。
起因:结果:小说情节梳理方法结论:4.《我的叔叔于勒》:从菲利普夫妇心理变化角度梳理小说情节。
小说情节梳理方法结论:5.《我的叔叔于勒》:抓“悬念”梳理小说情节。
悬念1:结局:悬念2:结局:小说情节梳理方法结论:三、以法析文,巩固策略。
自主阅读课文《孤独之旅》,思考: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经历了哪几个“站点”?1.从小说的情节发展角度梳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从人物的心理变化角度梳理:出发:无助,孤独第一站:逃避现实杜小康的心灵站点第二站:现实第三站:现实到达:现实四、以文测法,内化能力。
1.阅读《豪华保险柜》,回答问题。
豪华保险柜[日]星新一①我投入几乎所有的财产,制作了一个无比豪华的大保险柜。
或许有人会说我是一个傻子。
用同样的钱,有人会买一辆汽车,把成倍的时间耗费在上班路上并为此自鸣得意;也有人吊儿郎当却戴着镶钻的高级手表。
人嘛,一旦有了嗜好就会盲目花钱,而且从来都不会后悔。
在这一点上,我也一样。
②我早就把房子卖掉了,现在只能住在一间公寓里。
不过,世界上是不会有人专门偷窃保险柜的,所以即使是出远门我也毫不担心。
③只要有空,我就拼命打磨这个保险柜。
虽然它的质地是钢铁的,可外壁却是贴银的。
我总是仔细打量它、端详它,只要发现一丝暗影就会用软布去擦拭——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犹如触摸娇艳的花朵。
保险柜表面总是熠熠生辉,这让我十分得意。
④惬意的擦拭工作结束后,到了晚上,我在床上面朝保险柜躺下,心满意足地入睡。
这真是太有趣了!⑤“喂,起来。
”⑥一天晚上,我突然被人晃醒,睁眼一看,只见旁边站着一个蒙面人,正拿着刀子威胁我。
九年级语文中考小说情节梳理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专题--情节梳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复习梳理小说故事情节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1.导入语情节就是故事,它是打开小说主题的一扇窗。
透过这扇窗,你能欣赏一路别样的风景,透析作品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挖掘小说的内蕴,感受作者的感情。
梳理情节就是梳理故事发展的步骤、过程、环节、脉络。
2.考点探源(1)请回归七八九年级课本,参考书本课后“思考探究”梳理下表。
(2)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我们发现:①故事情节是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
②情节梳理题的题干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③情节梳理的要求: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那么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来梳理情节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归教材,从课文中寻找解题的奥秘吧!(一)以文析法案例1.《故乡》划出小说中标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梳理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归纳要点:抓时空顺序可快速梳理小说情节。
案例2.《故乡》根据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梳理情节。
参考答案:开端(1-5段):渐进故乡,“我”看到了故乡的萧条景象。
发展(6-52段):插叙了“我”和少年闰土的往事,记述了和杨二嫂的相遇。
高潮(53-77段):“我”和中年闰土相遇,感受到了“我”和他之间深深的隔阂。
结局(78-88段):“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将希望寄托于未来和下一代。
归纳要点:抓事件发展顺序是梳理情节的基本方法之一。
案例3.《我的叔叔于勒》从事件的因果逻辑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从因果逻辑角度分析:故事起因是1-36段“菲利普一家生活艰辛,对发财了的于勒充满期待”,结果是37-49段“在发现真相后,幻想破灭,遂弃于勒而去”。
归纳要点:可从事件的因果逻辑角度小说梳理情节。
案例4.《我的叔叔于勒》从人物的心理变化角度梳理课文的故事情节。
参考答案:1-36段菲利普一家听到于勒发财的消息,都期待他归来解困,但后来在37-49段发现于勒已成为又老又穷的水手,又急又气,害怕背上包袱,明知对方身份却不相认。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复习教学设计
中考小说阅读专项复习【复习目标】1.锁定中考考点,总结命题规律。
2.归纳答题方法,提升答题能力。
【复习过程】一.和中考握手1.师导入:近几年来,小说阅读频繁的出现在全国各地中考试卷上。
去年临沂语文中考也出现了小说阅读。
根据《临沂市语文中考考试说明》,小说属于文学类文本,是中考考查的内容之一,所以小说复习需要认真对待,重点突破!现在就让我们愉快地进入小说复习课堂!我们的复习目标是……(生齐读),那中考中小说考点有哪些呢?语文中考考试说明告诉你,请看大屏幕:2.考点我明白文学类文本阅读(PPT)(师明确生速度考点,并简要解读复习考点内容PPT)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1. 分析综合 C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⑵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⑶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师过度: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有标注红色字体的考点,那正是本堂课我们要锁定的小说考点。
对应小说知识你们能理解相关内容吗?(生答)那考点如何考察呢?就让我们共同走近中考小说阅读,一探究竟。
为了帮助同学们有效完成阅读理解,老师给大家几点建议:(请看大屏幕,一生读)1.答题前,默读文章,不出声,不指读,只视读。
默读要有一定速度,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300字。
2.答题时,审题要仔细,书写要规范,要点要全面,有满分意识。
3.答题后,对照原题和分值,认真检查并归纳答题思路和方法。
. 好,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名人墙》后,思考1---3题并规范的写在答题纸上。
(这三道题是老师根据复习需要改编后的题目。
)二.中考面对面(2016临沂中考)名人墙王伟华哥已经来弟家三天了。
哥终于支支吾吾,把自己的来意讲明了。
弟是将军,是小清河村里走出去的最能的人,也是乡里有名、县里挂号的人。
哥是小清河村村支书,早已退了很多年了。
退了的哥偏偏不肯安生,喜欢乱操心。
中考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小说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2.学生能够分析小说的结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练习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小说的结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分析;2.教学难点: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和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用一段小说开头或者有趣的情节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课堂导入(10分钟)3.教学中心(25分钟)a.结构分析:教师通过示范分析一本小说的结构,包括:开头、承接、高潮和结尾部分。
并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寻找这些部分的内容,分析结构对整个故事的作用。
b.人物分析:教师示范分析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形象描写和与故事发展的关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留意人物的形象描写和行为表现,从而深入了解人物。
c.情节分析:教师示范分析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包括:起因、过程和结果。
并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分析故事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4.练习与应用(20分钟)a.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选择一本小说,分析小说的结构、人物和情节,并写出相关的观察和分析;b.学生互相交换分析结果,进行研讨和分享;c.教师提供五到六个小说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技巧进行解答,并进行讲解和订正。
5.总结与反馈(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总结和反馈,回顾本次课学习到的知识和技巧,并激发学生对小说阅读的兴趣和自我提升的决心。
四、教学资源:1.小说教材或选择性小说摘录2.小组分工讨论表格3.练习题集五、教学评价:1.学生小组讨论小说结构、人物和情节的质量;2.学生对练习题的答案正确率;3.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
中考记叙文(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小说)复习教案复习要点及目标:①概括故事情节②把握人物形象③分析环境描写④理解小说主题第一课时(知识点拨)一、导入: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式样。
是目前最受欢迎的文学体裁之一,在近年的中考中作为叙事类现代文阅读材料被屡屡采用。
二、知识梳理:1、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其中最为典型的题目是概括故事情节,实现整体感知。
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以下三种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我们知道,对事件的完整叙述,我们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万万不能粗枝大叶,丢失了本该有的要素,此为其一;其二,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故事情节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2、人物形象的揣摩。
文学即人学,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更是以写人为中心。
因而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小说阅读专题(情节、人物形象)复习案-中考语文教研活动专题复习
小说阅读专题(情节、人物形象)复习简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梳理、补全小说故事情节的答题思路。
2、掌握人物形象分析的入手点及答题模板。
二、教学过程:1、明确小说常见的考点。
(1)、依据思维导图,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4)、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5)、分析写作方法。
(6)、探究小说主旨。
(7)、标题、段落的作用。
2、结合(2021杭州中考卷)小说阅读《粮食》一文练习题分析并归结“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形象”的答题策略。
(2021杭州卷)真题再现:(1)梳理故事情节,将图表补充完整。
老寿老甘(2).品味下面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的心理。
“有难处,这不假啊!”老寿仍旧两眼瞅着地上。
(3).文中写老寿的老伴是个“硬女人”,你认为她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阐述。
梳理、补全小说故事情节的答题思路:(1)审题干,明要求。
从谁的角度或什么顺序来梳理。
(2)依内容,理层次。
找到已给内容的段落,然后根据空前空后的段落来锁定答案所在的区域。
(3)巧概括,规范答。
在锁定区域里筛选信息(留意关键词句),提炼组合。
分析人物形象的入手点: 向老甘报告敌情并他来拿粮食 (1) 把四袋粮食交给老甘 (2) (3)按约定来到老寿家取粮 只带上两袋粮食离开①找文中直接交代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的句子;②找有关人物描写(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的语句;③抓文中的典型事例;④抓作品中其他人物(或作者)对他的评价(议论)句;⑤通过环境、与他人的关系补充人物性格。
3、学以致用、回炉演练。
学生阅读小说《柳先生的正骨膏》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4、各小组推荐人上台展示,师生点评,总结提升。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11小说阅读-梳理故事情节概括情感变化解析版
小说阅读过关测试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鹅毛压得父亲喘①每到冬季,父亲都要去收鹅毛,此时乡下的养鹅人,都会把鹅毛拔下来卖钱。
父亲便拿着麻袋和扁担,走村串屯地上门去收,早出晚归。
②天一黑,我就跟姐姐站在村口的冷风中,等待父亲的归来。
有一年,父亲身体特别弱,“鹅毛担子”一上肩,就大口大口地又喘又咳,为此每次看到父亲,姐姐便会飞快地跑过去,接过他的担子,父亲便如释重负,一下轻松很多。
年幼的我很是不懂,那鹅毛担子,分明很轻盈,我曾挑过几次,看似鼓囊囊的两麻袋,其实一点都不重,轻如鸿毛呀,可为何在父亲的肩上,却是那般沉重,压得他直喘呢?③晚饭后,父亲拨亮带玻璃罩的油灯,借着灯光,将收来的鹅毛,全部摊放在屋内,然后打开家里的所有门,让阵阵萧萧北风穿屋而过——他要一边拨弄,一边利用那又冷又硬的北风,将鹅毛中最轻,最软,也是最值钱,最有用处的鹅绒,吹分离开来,另作他用,吹不起来的则卖给毛厂。
④如若吹进来的风不够大,父亲就拿扇子去扇,被他扇起的鹅绒,恰似屋外飘扬的雪花,片片雪白,凌空飞舞。
父亲一边扇,一边剧烈地喘着、咳着,形单影只地被一片“雪白”若隐若现地裹挟着,碰触着,吞没着……?他从不让我和姐姐帮忙,而让我们去学习。
⑤父亲为何气喘和咳嗽得那么严重,我从不知其因。
我更不明白,为何村里别的成年男子,都去集体的队里上工,挣工分,可他却不去,而让柔弱的母亲去?⑥母亲白天上工,晚上还要给有钱人做羽绒鞋,好赚些手工费,供我和姐姐读书,父亲分拣出的鹅绒,正是她做鞋时所需的填充保暖材料。
母亲的手很巧,做出的羽绒鞋暖和得很,极受镇上的居民欢迎,尤其是临近春节的腊月,订做羽绒鞋的人很多,母亲要整宿地去做,天快亮时才能和衣躺会儿。
⑦更糟的是,我家的泥墙草屋,也在那年的一场暴雪中坍塌了,一家只能住进一间四面都漏风的草棚里。
晚上归来,母亲仍要在草棚里做鞋,父亲分过鹅绒后,还得去垒房子——取来半干半湿的田泥,赤脚将它们一脚脚地踩熟,踩得有黏性和劲道,之后再用它们去垒墙。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复习 梳理情节、概括情感变化教学设计1
审题干,明要求
定范围,理层次
炼词语,精表达
板书:
错误原因方法
审题不明审题意:对象、结构……
层次不清理层次:时间、地点、人物、线索、情节转折
概括不准炼词语:原词、归纳换用、梯度感
五、学以致用
【任务与意图】
独立完成练习,小组互相评改,讨论并推荐最佳答案,订正本组同学答题中的错误。在运用中实现能力迁移,在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投入度。
教学
目标
1、明白情感类题目失分的原因。
2、掌握快速梳理情节、概括情感变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快速梳理情节、概括情感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快速梳理情节、概括情感变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启发式教学
教具运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教师
分析学情、制作课件、设计教案和准备资料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交流阅读做题习惯,联系小说三要素,了解阅读小说时要从哪些方面去圈点勾画。
3、小组汇报。
(二)练习5.请根据文章情节,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准备补课,被叫去翻地
回家拿书,给学生补课
2、小组讨论:互相评改答案,推荐最佳答案,指出本组同学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展示修改成果。
3、小组汇报,教师总结
(如果时间不够,可在课后完成)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巩固
1、学生与教师一起聊聊阅读习惯。
《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第13题,《歪儿》第15题 ,思考:在审题、层次、概括这几个步骤中,我们如何更好地解决失误?
1、试题一:【20011年•广东】(《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3分)
小说专题复习情节教案
小说专题复习情节教案教案标题:小说专题复习情节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复习小说情节,提高学生对于小说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情节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 分析小说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说情节的创作和改编。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小说教材、复习材料、教学投影仪、白板、彩色笔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一段小说情节的片段,引起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兴趣。
2. 学生回答问题或发表自己对于小说情节的看法。
二、复习小说情节的基本要素(10分钟)1. 教师通过教学投影仪或白板展示小说情节的基本要素,如主要人物、时间地点、起承转合等。
2. 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回顾和总结所学的小说情节的基本要素。
三、分析小说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15分钟)1. 教师通过教学投影仪或白板展示小说情节的发展和转折点的例子,并解释其作用和意义。
2.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自己阅读过的小说中的发展和转折点,并解释其作用和意义。
3. 学生代表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四、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小说情节的创作和改编(20分钟)1. 教师给学生一段简短的情节描述,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小说情节要素和发展转折点的知识,进行创作和改编。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头脑风暴,确定自己的创作方向和主题。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并互相评价。
五、总结和反思(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本节课中的不足和进步之处。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一本自己喜欢的小说,进行情节的分析和改编。
2. 学生可以用创作的方式,将自己的故事情节写成小说或绘制成漫画。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互相评价和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
初中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小说阅读复习教案小说考试内容和目标要求1、理解小说三个基本要素,把握小说故事情节;2、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3、理解小说环境描写作用,学习环境描写方法;4、挖掘作品的主题,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5、品味小说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
复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及提高小说阅读的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师为导体和生为主体的原则。
通过教师的“答题技巧点拨”和学生的阅读训练两个环节,精选典型题目,让学生学得明白、练得明确、做有成效。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提高学生的思想品位和文化修养。
2、帮助学生克服对小说阅读的畏惧心理,增强他们应试的信心。
复习重、难点:引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答题方法及提高小说阅读的综合能力。
授课类型:复习课教法与学法设计:“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讲授+自主、合作、探究+训练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考试内容和目标二、小组合作,回顾知识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3、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4、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5、人物描写的方法(1)正面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细节描写(2)侧面描写自然环境衬托人物心情社会环境造就人物性格用他人的反应认识人物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三、精讲点拨,合作探究(一)考点一:小说要素、故事情节1、三个基本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方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
中考复习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中考复习小说阅读教学设计导语:中考复习是学生们备战中考的重要阶段,而小说阅读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小说阅读能力,巩固知识点,全面备战中考。
一、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小说阅读理解能力;2.加强学生对经典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4.巩固中考要求的相关知识点。
二、教学内容1.选取中考重点小说作为教材,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2.教学重点围绕情节、人物、主题等展开;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中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步骤1.导入:启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可以通过朗读小说片段或分享有趣的小说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重点关注小说中的情节、人物以及主题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3.整体讲解:教师对选取的小说进行整体讲解,介绍故事背景、主要人物以及故事情节等,帮助学生理解整个故事的脉络。
4.重点分析:教师重点突出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解读,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5.角色扮演: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小说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进行扮演,并进行角色演绎,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和情感投入。
6.文学创作:鼓励学生进行与小说相关的文学创作,可以是续写、改编等形式。
通过创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7.小结归纳:教师对整节课进行总结,回顾重点内容,并提醒学生在接下来的复习中重点关注的知识点。
8.课后拓展: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相关小说,拓宽小说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四、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角色扮演、文学创作等环节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小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学生自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3. 小组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对彼此的表现进行评价,互相促进进步。
五、教学反思中考复习小说阅读教学设计通过积极的互动讨论、角色扮演和文学创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中考复习】中考语文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小说阅读教学目的:把握小说的有关知识以及小说阅读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及主题的理解。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如何灵活运用阅读的技巧。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结合所学例文,梳理小说考点: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考点透视二、小说知识的梳理(一)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二)小说考点的梳理1.把握故事情节。
基本题型:(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用填空的方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概括情节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3)某一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①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埋下伏笔,推动情节发展;创设悬念,引人入胜;前后照应,结构完整;)2.分析人物形象。
(1)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理解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一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2)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二,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三,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时代背景、社会习俗等因素的描写,抓住这一点很益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文学类概括情节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文学类阅读专题复习:概括情节》教学设计新兴县实验中学张焕婷复习内容中考文学类阅读专题复习系列之概括情节。
学情分析文学类阅读一直是学生的答题弱项,一是读不懂文段,二是没有掌握答题技巧,三是对混淆语文知识点。
2014年中考文学类阅读的分值由2013年的15分提高到17分,而答题一般都是按点给分的。
所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类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让学生先树立信心,我觉得应该从容易得分的题型入手。
而整体感知题的分值在文学类阅读中一般是4分,而2015年文学类阅读中整体感知题是9分,分量比较重且容易提高。
所以我决定从课文知识引申到课外阅读,综合起来分析整体感知题中的概括情节题的答题要点。
教学目标1. 能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句概括表达。
2. 能理清行文思路,概括故事情节。
3.能提取关键句,领悟文章主旨。
重点难点提高学生对文学类阅读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思路首先,解读中考考纲,了解近三年的中考题型。
其次,让学生根据课文《变色龙》的情节,完成相应的表格,让学生学会筛选信息,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再次,引导学生了解文学类阅读整体感知题的特点及答题技巧,按“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情节”、“提取关键句”等步骤对文学类阅读的整体感知题进行答题指导。
接着,进行迁移练习,完成《儿子的孝顺》《公交车上》整体感知题,进一步提高概括情节题的答题技能。
最后,布置作业,强化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准备老师设计课文《变色龙》整体感知的表格,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引入教学内容。
参考答案:(1)木柴厂门口;(2)开端和高潮;(3)处理“狗咬人”案件;(4)审理结束,讪笑中离开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探究中考文学类阅读题型【任务与意图】让学生了解近三年文学类阅读整体感知题的常见题型,掌握整体感知题的答题技巧。
【过程与方法】了解考纲要求,认识整体感知题的常见题型,总结归纳出答题技巧。
一、明确考纲要求:“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二、出示2013-2015年文学类阅读试题,请学生从中发现整体感知题的特点和命题常见的题型试题一:【2013年·广东】(《天使儿》)4.“天使儿”在文中有哪些含义(4分)参考答案:①指低能儿葵葵。
中考语文阅读课教案 小说阅读
中考语文阅读课教案小说阅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提高学生对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的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小说的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了解小说类型、关注小说、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感悟小说主题等。
2. 小说人物分析:关注人物形象、性格特点、言行举止等。
3. 小说情节梳理:把握故事情节发展、转折点、高潮等。
4. 小说环境描写:分析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5. 小说主题感悟:体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联系现实生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篇中考真题小说阅读题目为例,让学生尝试解答,引发对小说阅读的思考。
2. 讲解:针对学生解答中的困惑,讲解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提供几篇不同类型的小说,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析。
4. 讨论:分组讨论,交流分析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课后作业2. 收集不同类型的小说,进行阅读实践,下周分享交流。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小说阅读方法,分析小说人物、情节、环境等。
2. 学生能够体会小说主题,联系现实生活,提高语文素养。
3. 学生对小说阅读产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小说案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小说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提高分析能力。
3. 练习反馈:及时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反馈,指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效果。
七、教学资源1. 小说文本:选择适合学生阅读难度的小说文本,保证阅读的兴趣和效果。
2. 阅读指导手册:编写一本小说阅读指导手册,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3. 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小说阅读材料和相关知识。
八、教学计划1. 第1-2课时:介绍小说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 第3-4课时: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
3. 第5-6课时:关注小说环境描写和主题感悟。
中考小说阅读复习教案
中考小说阅读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阅读能力;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主题等要素;4.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小说《红楼梦》三、教学重点:1.理解小说的整体结构和主要情节;2.深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语言点和情感表达方式;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说的一些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讲解法:通过老师讲解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一些难点内容;3.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等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4.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回忆小说《红楼梦》的一些情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解:老师讲解小说《红楼梦》的背景和主要情节,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整体结构和主题。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内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4.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5.总结归纳:老师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梳理思绪,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认识。
六、教学反馈:1.通过课堂讨论和问答环节,检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掌握情况;2.布置阅读任务和书面作业,检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定期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情。
七、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2.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团和文学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3.推荐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等作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内容。
八、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讨论和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情况;2.听取学生的学习反馈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3.定期组织考试和测验,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中考语文《散文小说情节概括》学案
散文小说情节概括学案中考文学作品考察知识点一、情节结构的梳理二、文学形象的刻画与揣摩三、环境描写的作用四、作品主题、情感的挖掘五、品味、赏析六、联想、揣摩七、感悟、拓展情节常见题型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
③理解情节的高潮或结尾的作用。
④考查顺叙、倒叙、插叙等的作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解题思路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情节概括应对策略明对象,一般应该是主要人物;明要求,如字数、结构等;明格式:“何时+何地+何人何因做何事+结果怎样”。
散文阅读训练一寿山先生李春雷当年河北省馆陶县寿山寺乡的寿山寺村,原名南彦寺乡南彦寺村。
由于距离县城45里,日本人鞭长莫及,这里的抗日气氛格外浓烈。
小村有一个民兵队,40个人,24条枪,每天在村外的打麦场上唱歌,喊口号,走队列,练习投弹加冲锋。
但最让小村人有底气的是开明财主张寿山。
寿山先生1893年出生,少年从军,曾在湖北督军王占元部下任连长、营长,后来升任湖北煤建局局长。
1926年,王占元败散后,隐退老家,置办庄田,课教子孙。
日本人进占冀南,一些士绅充任伪职,送粮送钱送女人,而他却与八路军交好,不仅自己带头捐钱捐粮,还担任村粮秣委员,秘密为八路军筹粮筹款。
八路军冀南军区的不少高级将领宋任穷、陈再道、邓小平等常常登门拜访。
寿山先生亲近八路的消息被汉奸侦知。
炮楼里传出话来,让他“小心狗头”。
1943年阴历年前,他又为冀南军区新人旅二十三团筹办了一批小麦,正准备送去,形势突变。
部队立即转移,不仅没有带走小麦,还送来一批子弹和枪支,委托他妥善保管。
他二话没说,当天夜里,就和家人把这些物品藏进了村东张家菜园的一眼土井里。
九年级语文中考文学类文本体会作者情感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依文瞻“情”解密码——体会文学类文本作者的情感【教学目标】归纳策略,体会作者的情感。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教材,考点探源1.导入语俗话说“言为心声”,作者无论是叙事、写人、写景还是状物,都饱含了作者的情感。
我们不管是分析景物,把握人物形象,赏析句子,都要把握作者的情感。
2.考点探源(1)回归课本,参考书本课后“思考探究”梳理下表。
①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教材中重要的知识点。
②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在于“情感”的把握。
③常见的题型有①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②文中画线的句子或词语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③分析句子或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态度。
④仔细阅读文章第几段,联系全文,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其实,不仅仅直接考到体会情感的题目,其他各考点的解答,往往也离不开情感的体会。
二、以文析法,归纳策略那么我们要如何把握作者的情感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归教材,从课文中寻找解题的奥秘吧!(一)以文析法1.看标题,是否传达作者的情感。
示例:《秋天的怀念》《黄河颂》2.概括文章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示例:《秋天的怀念》提问:《秋天的怀念》仅仅体现怀念的情感吗?文中记叙了什么内容,体现作者什么情感?明确:文中写了我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母亲忍受病痛小心呵护我,我终于同意和母亲去看菊花时,母亲却永远离开了人世。
表达了母爱的伟大。
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和悔恨、愧疚之情。
3.分析关键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示例:“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问:懂得了什么?明确:懂得了母亲的坚韧与伟大。
懂得了母亲的期望。
懂得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表达了珍爱生命的情感。
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对这种结尾句,有深意的句子,往往有一种称呼,叫它什么?关键句!示例:《回忆我的母亲》“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小说阅读知识梳理
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或作用(表达效果)。
3、
5、理解表现手法,把握文章主题。
★常考考点一:文章内容,故事情节。
常见提问方式: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中写了......的什么冲突?
常见提问方式:1、体会某段画线的句子中加点的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2、品味下边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方法指津:词语本义 感情色彩、修辞手法、人物描写、写作手法 表现的内容或表达的情感
例题: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答:“排”是孔乙己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的样子,表现出他在有了酒资之后的迂腐之气。
特别提醒:记叙文中中间段落除了注意过渡段的作用,还要注意插叙段的作用。插叙段多起补充交代的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更丰满,从而突出中心,为下文作铺垫。
答题格式:插叙了内容,充实了文章内容,丰富了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性格,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突出了文章中心。
★常考考点六: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本文围绕什么讲了几件事?
☆方法指津:
1、在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的格式进行概括。
2、概括故事情节:人物 事件
例题:请简要概括《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的主要故事情节。答:菲利普夫妇盼于勒;菲利普夫妇赞于勒;菲利普夫妇遇于勒;菲利普夫妇躲于勒。
★常考考点二: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1、联系上下文,请说说标题“×××”的作用。
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把握小说的阅读方式。
过程与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与作品分析融为一体。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语文中考总复习《小说阅读专题》教案
语文中考总复习《小说阅读专题》教案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小说考点的梳理(一)把握故事情节。
概括情节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其中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要注意思考的方向。
①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二)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
②分析人物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
(三)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写法:1.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
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2.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
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3.倒叙、插叙的作用: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倒叙的作用是设置悬念,为下文铺设,吸引读者。
插叙是指作者在叙写主要情节线索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插叙的主要作用是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
可以明白某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或了解某一事物的来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了解小说故事情感类题目的常见题型,针对失分原因,掌握概括情感题目的答题技巧。
【过程与方法】
了解考纲要求,认识把握故事情节试题的常见题型,总结归纳出答题技巧。
(一)、了解题型:填空式和概括式。
【2008 年•广东】(《歪儿》)15.随着事件的发展,“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4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炫耀
满足
参考答案:
情节
见儿子迎接
听到哑鞭炮
见四平新楼
决定建新楼
建成新楼房
心情
幸福感动
忧郁难言
闷闷不乐
振奋灿烂
炫耀满足
2、小组讨论:互相评改答案,推荐最佳答案,指出本组同学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展示修改成果。
3、小组汇报。
(二)练习5. 请根据文章情节,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4分)
准备补课,被叫去翻地
回家拿书,给学生补课
7、学生完成练习,并圈划标注,后讨论、展示
8、学生再次回忆步骤和经验
课件内容
一、与学生聊天聊学习习惯。
二、课题
三、学习目标
四、探究失分原因
五、了解题型,掌握答题技巧
六、学以致用
七、课后巩固
八、老师寄语
教后小结
首先让学生通过活动交流阅读做题习惯,联系小说三要素,了解阅读小说时要从哪些方面去圈点勾画。
其次让学生进行活动一:“探究失分原因”,就《鞠躬》的学生答案进行探究,得出失分三大原因“审题不明”、“层次不清”、“概括不准”。
接着运用中考试题引导学生了解概括类题目的题型、特点,引导学生归纳答题技巧,得出答题步骤“审题干,明要求”、“ 定范围,理层次”、 “炼词语,精表达”和思考的角度、答题经验。
事件
歪儿坐庄
歪儿挨骂
歪儿扔
下铁罐
歪儿回来
感情
3.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发展经历了哪些变化?( 3 分) (《核桃压枝低》2014陕西中考试题)
(二)出示一组试题,讨论研究,归纳答题技巧
问题:研究《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第13题,《歪儿》第15题 ,思考:在审题、层次、概括这几个步骤中,我们如何更好地解决失误?
梳理情节、概括感情变化
课题
《梳理情节、概括感情变化》教学设计
文体
小说
执教者(单位姓名)
适用年级
九年级
学情
分析
我校初三4个班级的学生做了小说阅读检测题,得分最高的是人物形象分析,语言品味和分析“张小花鞠躬的原因”则差不多,回答最不完整的题目是概括“张小花的心情变化”,平均得分只有2.88分。此题学生失分主要在第一个空和最后一个空,第一空学生会漏选,表面看是和第一段连接太紧,导致忽视,实际原因是对故事情节的层次不清楚;最后一空学生填的词语中偏向于动作性的多了一点,导致失分。学生失分原因可归纳为:“审题不明”、“层次不清”、“概括不准”。
再接着,进行迁移练习,小组讨论,互相评改答案,进一步提高拓展运用试题的答题技能。
最后,布置作业,强化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以跟学生聊天的形式:阅读的好习惯,导出课题(《梳理情节、概括感情变化》),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
二、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明白情感类题目失分的原因。
2、掌握快速梳理情节、 概括情感变化的方法。
三、评判学生答题,分析错误原因
【任务与意图】小组合作,分析失分原因。通过对他人答案的判断,明确答案中的优缺点以及错误产生的原因。
1、PPT 展示同学的答案,小组合作分析失分原因。
2、请学生个别回答
板书:错误原因:审题不明、层次不清、概括不准
四、了解题型,掌握答题技巧
教 学
目 标
1、明白情感类题目失分的原因。
2、掌握快速梳理情节、概括情感变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快速梳理情节、概括情感变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快速梳理情节、概括情感变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启发式教学
教具运用
多媒体
课 时 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 生
教 师
分析学情、制作课件、设计教案和准备资料
教学思路
事件
歪儿坐庄
歪儿挨骂
歪儿扔
下铁罐
歪儿回来
感情
参考答案:拿他取乐 有点不安 深感内疚 亲密快乐
(二)、课堂引导,归纳步骤和经验
归纳步骤
审题干,明要求
定范围,理层次
炼词语,精表达
板书:
错误原因 方法
审题不明 审题意:对象、结构……
层次不清 理层次:时间、地点、人物、线索、情节转折
概括不准炼词语:原词、归纳换用、梯度感
2、小组讨论:互相评改答案,推荐最佳答案,指出本组同学答案中存在的问题,展示修改成果。
3、小组汇报,教师总结
(如果时间不够,可在课后完成)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巩固
1、学生与教师一起聊聊阅读习惯。
2、学生自己读目标。
3、学生讨论、分析错误原因
4、学生做题,研究规律
5、小组讨论,准备发言
6、在老师引导下归纳方法
1、试题一:【20011 年•广东】(《旧餐桌上的美好时光》)围绕“一条银色的裤子”,母亲对安东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在空格里填上恰当的词语。(3分)
口口——口口——口口
参考答案:拒绝(反对)——理解(支持)——自豪
2、试题二:【2008 年•广东】(《歪儿》)15.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下表。(4分)
五、学以致用
【任务与意图】
独立完成练习,小组互相评改,讨论并推荐最佳答案,订正本组同学答题中的错误。在运用中实现能力迁移,在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和投入度。
【过程与方法】
(一)练习:1、根据小说的情节,以时月为陈述对象,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情节
见儿子
迎接
听到哑鞭炮
决定建
新楼
心情
幸福
感动
闷闷
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