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隐性教育
浅谈中学思想政治隐性教育
问题都看作是思想觉悟方面存在的问题 , 这 导 致 教育 工 作者 无 法 科学 客 观 地 对待 政 治 隐性 教 育 问题 。 场 经济 的 发展 , 市 使得 教 育 者往 往 把 学生 的一 些 行为 动 机 简单 理 解 为 对 物 质的 追 求 , 视 社 会 发 展 对 学 生 精 忽 神 领 域 的 影 响 。 重 视 学 生 的 思 想 动 机 的 只 端 正 和 知 识 能 力 水 平 的 提 高 , 无 视 学 生 而 心 理 素 质 的 加 强 。 师 往 往 把 心 理 问 题 归 教 结 为 品德 、 度问 题 。 至 把心 理 的 问题 同 态 甚 思 想 道 德 品 质混 为 一 谈 , 而 导 致 心 理 问 从 题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化 。 2 4 思想政 治教 育 内容的相 对滞 后 . 普 通 中学 的 思 想 政 冶 教 育 内容 与 学 生 的 身 心 特 点 和 知 识 水 平 、 会 生 活 严 重 脱 社 节 , 乏 针对 性 。 缺 改革 开 放 的深 入 开 展带 来 了市场 经济 的发 展 , 争机 制的 广泛 引进 使 竞 得 社会 生活 更加 丰富 多彩 , 而带 来 了许多 从 新 问题 , 这些 新 问题 要 求学 校思 想政 治 教育 做 相应 的 调 整和 变 革 。 而 , 国 中学 思 想 然 我 政 治教 育和 社会生 活缺 乏联 系 , 导致 思 想政 治 教育 内容 陈 旧单 薄 , 无法 解释 当前 复 杂的 社 会现 象 , 不 能 解决 学 生 的思 想 实 际 , 也 使 得学 生 出现心 理 上的迷 惑 , 对思 想政 冶教 育 内 容无法 理 解 , 想政 治教 育变 成 与学生 实 思 际 不相 干 的 东西 。 法激 发 学生 的 情 感 , 无 使 其 无法 认 同 , 难 促使 其 内化 。 更 2 5 知识灌 输缺 乏实践 性 . 中 学 教 育 在 内 容和 方法 上 缺 乏 训 练 和 实践 磨 练 , 乏 实践 性 思 想政 治 教 育课 程 , 缺 单 纯 的 知识 传授 非 常 严 重 。 就 使 得 学 生 这 往 往成 为 了 “ 言的 巨人 、 动 的矮 子 。 从 语 行 ” 实际上来说 , 实践 性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并 非 追 求 某种 统 一 的 思 想 政 治 认 知 , 在 于 培 养 而 学 生正确的思想形态在实践中的运用 , 培 养 其 积 极 参 与社 会 实 践 的 态 度 和 能 力 。 学 生 参 与各种 校 内 外 活 动 , 中进 行 自我思 从 想政治教育, 在思 想 道德 方面 健康 成 长 。 实 际 中的 预先 安排 、 筹 包 办 或 过 度 保 护 的 统 问题 使 得 学 生 的 “ 行 ” 是 走 过 场 , 践 总 在思 想 政 冶 教 育 实 践 中 无 法 体 现 学 生 的 主 体 性 , 就 导 致 社 会 规 范 要 求 内化 为学 生 的 这 思 想 政 冶 品 德 无 法 实现 , 谈 不上 将 学 生 更 的 思 想 品 德 理 念 外 化 为 品 德n Ea CatO — o J a U ln I nn vsto He sl l— n r d
浅谈德育教学中的隐性教育方法.doc
浅谈德育教学中的隐性教育方法-[摘要]德育教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说教,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如何更好地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成了摆在德育教师面前的一大挑战,试从隐性教育方面谈谈体会。
[关键词]德育隐性教育方法一提到德育教学,很多学生的心里总有一种反感的想法,认为德育教学无非是:教师严厉的表情,耐心而苛刻的讲解,学生在紧张地听,不停地做一叠又一叠的练习,或者是一套又一套的说教。
作为德育教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觉得,隐性教育的做法对德育教学有着非同一般的效果。
所谓隐性教育,即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和教育目的是明确的、显性的,但采用的教育手段是隐蔽的,教育意图隐藏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受教育者本身与教育者本身是一种互动且平等的关系。
教学中,笔者常用的隐性教育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运用形体语言了解学生课堂上听课时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形体语言的运用,即采用无声效应的做法,来表示指责或赞许,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教育魅力。
这种做法更多的适用于那些思想开小差的学生,或是教师新学年所带的新班级。
例如,13年前我所带的一个高一班,经过两周的观察,我发现有位男学生上课时总是习惯性地把身子坐斜,这时,隐性教育法就可以灵活运用了。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每次课堂发出起立口令过后,我都不忙于上课,而是安静地盯住他,当他感到奇怪而回望老师为什么不上课的时候,我便给他一个微笑,在讲课的过程中久不久又特意用微笑的眼神看着他,让他感觉老师随时关注着他。
课余时间或自习课里,我偶尔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提示他要注意。
这种做法持续几周后,该生的注意力得到了较大的集中,听课的劲头也足了。
平时的作业、练习也完成得较好。
有了这个基础之后,当他再犯类似的错误时,只要我略微停顿一下,再微笑着扫看他一眼,他马上就能收回漫游的思绪。
形体语言的恰当运用,在给学生一份自尊的同时,也融洽了师生关系,使得他们乐意接受教师的相应要求,并学会规范自己的行为,学习的目的也就慢慢明确了起来。
浅谈隐性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浅谈隐性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作者:黄丽来源:《家长·下》2018年第02期“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是我在大学的教法课中学过的理论。
从教三十年来,我始终遵循这一原则,不断寻求更有利于学生接纳、更有成效的方法对学生实施教育。
多年的教育实践使我深刻体会到:隐性教育的效果远远高于直白的说教与强硬的要求。
目标教育+信念教育+情感关爱=成功教育。
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拿破仑曾经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这就说明了目标的重要性。
刚参加工作时,只是习惯于对学生进行说教,总是教育学生“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做祖国的栋梁”。
至于做什么样的栋梁?怎样成为栋梁?学生一头雾水,教师一片茫然。
只好学着看,走着瞧,考后定。
最终是教师磨破嘴皮子,学生耳朵听出茧,仍然收效甚微。
学生学习很被动,考试成绩不尽人意。
后来,是生活中的一件事启发了我:我家原来住平房,女儿2岁时搬进了楼房,是二楼。
每天抱着孩子上楼,比住平房吃力了一些。
有几次抱着孩子去住在4楼的同事家做客,中间歇了两次,还是累得气喘吁吁。
当时暗自庆幸:多亏我家没住这么高,不然天天爬四楼我可受不了。
两年后,我家搬进了6楼。
开始时,上楼累得腿发软,下楼转得头发晕,上下班时直发愁。
但是,无论我怎么讨厌爬楼,我都必须爬,因为那里是我的家,是我的目的地。
一个月后,我上到四楼很轻松,爬到六楼刚刚好。
现在,我爬山、爬楼的能力都远远超过同龄人、甚至强于年轻人。
如果我一直住在2楼,可能这辈子六楼都会成为我“不可逾越的楼层”。
这不正说明了目标的重要性吗?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动力,而且,较高的目标会提高你的能力,因为能力和目标是成正比的。
总结出这样的理论之后,我便开始在学生和家长中宣讲,开始在学生中实施。
具体做法如下:1.从高一年级起,每位学生就确定自己高考的升学目标。
2.确定的目标不能只是说说而已,要记在心里,写在纸上,贴在自己经常能看得见的地方,时刻提醒自己。
王志娟浅谈英语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力量
春风化雨了无痕——浅谈英语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力量圣泉中学九年级王志娟教育,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一直觉得在日常教育中有一种温婉的形式,很能打动学生。
教师培训中我听到陈爱苾教授的讲座中提到了“隐性教育”,让我耳目一新。
同时也让我更深了理解了的“教育无痕”。
一.不说教的老师笑容更美1 .有一种期待叫宽容斯宾塞的《快乐教育》里说:“教育者要有效的教育孩子,就必须做一些育的准备:要点钻研,要点机智,要点宽容,还需要自我克制的耐心。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位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时,发现墙角有一把椅子,心想一定是有人不守寺规,越墙出去游玩了,老禅师搬来椅子,蹲在原处等候。
没多久,果然有一个小和尚翻墙而入,在黑暗中踩住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落地时,他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但出乎意料的是,老禅师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用平静的语气说:夜深了,快去加件衣服,小和尚感激涕零,回去后将此事转告其他师兄弟,此后,再也没人翻墙出去闲逛了。
听了这则故事,谁能不被这位禅师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教育而深深折服呢?这位聪明的禅师没有厉声的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但是让人的心灵却受到了很深的触动。
用他那闪耀的智慧教育了小和尚和他的师兄弟,谁又能说他不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呢?一次,我发现班上一名学生的作业有抄袭的痕迹,经过调查,果然是的,我还没与去找他,这同学自己流着眼泪找到我,老师,对不起。
看着他的样子,当时觉得严厉地批评他一顿已经没有必要了,就耐着性子问问原因。
小孩解释说昨天的作业太多,自己写作业的速度很慢,所以就吵了同桌的作业。
这个孩子的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作业速度慢也不是撒谎。
那天下午我想了很多,像我们青年教师,忍忍脾气,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
有一次数学老师在晚自习发现学生写的一张纸条,这下我完了,王志娟明天肯定要找我的。
我看了之后听生气的,觉得学生直呼老师名字不尊重我,但是想想呢,自己小时候也这样喊过,没有想到尊重不尊重的问题,于是我没有找那个吓得半死的小孩。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赵鸿雁
(新乡 学院 中 文系, 河南 新乡 4 3〔0 5 幻 )
摘 要:增强高 校思想政治 教育的实 性, 仅要充分 效 不 发挥课堂 教育的主阵 地作用, 要充分重 性教育资源 还 视隐 的开 发和利用。 前, 性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通过三条途径来实 当 隐 现:一是依托网络平台, 二是构建良 好的校园 环境, 三
动, 弘扬主旋律, 不断满足学生日 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动力, 不断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注重管理和积累, 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 校园文明风尚, 使学生在日 常学习、 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 熏陶和文明 风尚的感染, 好的校园人文、 然环境中成 在良 自
长发展。 ‘ . 5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
4 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 人民 我国 在长期实践中 孕育的 传统美德, 华民 是中 族 生生不息、 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力量。 要把社会 因此, 主义荣辱观与祖国 传统美德有机结合起来, 按照古为今用、 去粗取精的原则, 充分运用它们来熏陶教育大学生, 激发大
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j 3 [ 刘穗燕 .发挥高 会优势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 .中国 校工 观田 劳动关系 学院学 o 7 l 报2o ,) ( .
] 4 [ 秦书 .树 和实 社 主 荣 观 基 途 田 北 生 立 践 会 义 辱 的 本 径 .东 大 学 报 科学 0 ,一 : 学 琳会 阂分 ( 7 1 ) 阎 砚 会主 辱 构 和 会的 想 础 .陕 姚 .社 义荣 观是 建 谐社 思 基 田 西
] l [ 杨宾, 黄志坚.明“ 八荣” 八耻’ 黄志坚教授谈树立 知“ 一
浅谈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
近几年来 , 在教育教学 中笔者运用隐性教育加强对学生 的德育教育 , 所谓 隐
性教育 , 是相对于显性 教育而言 , 是指 教育者通过有 意安排 , 使被教 育者在潜移 默化 中受 到教育。 在新 的历史时期 , 教育者应该掌握 多种 教育方式 , 隐性教育模 式应该成为我们德育教育 的一种必要选择 。
一 等等 , 都是各 自思想 的流露 。
3 . 教师与学生之间表现 出平等相处的关系。 隐性教育是在学生没有意识到 的
情况下开展 的 , 教师与学生之间表现出的最直接的关系是平等相处 , 比如组织学
,
生参观几家企业 , 走访几个 专业 户 , 让他们 了解企业 的发展历史 和前景 , 以及专 业户本人的创业历程 , 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谁在教育他 , 可这种 隐性 的教育是任何
视 , 以, 师有必要通过 尊重、 所 教 理解 学生, 变教 育观 念 , 用隐性教 育 的一 些 转 运
方 法措 施 潜 移 默 化地 去 实施 德 育 教 育 , 德 育 工 作 的 开展 铺 路 垫 石 。 为 关 键 词 : 育 ; 性教 育 ; 性 教 育 ; 性教 育 的特 点 ; 德 隐 显 隐 隐性 教 育 的 目的 ; 性 隐 教 育 的 要 求
就展或其他展 览 , 有计划地进行 春游 、 秋游 、 组织参加集体劳动等等 。 教师与学生
一
起 活动共 同欢乐 , 必能得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 2寓教于情 , . 以情感化 。 的行 为受 到情 感意志 的约 束 , 少年也一样 , 人 青 隐性
教育可 以使其 高高兴兴地接 受教 育 。 爱是教育 的营养 , 没有 爱就没有 教育 ; 没有
0 .6 l 0 80 2
说教所不 能替代 的。
浅谈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如何开展隐性教育
德 育隐性 教育 的根 本特 点在 于具 有隐 蔽性 、 潜在性 , 于通 过无 在 意识 的情境 发 生潜 移默 化 , 到 水滴 石穿 的 积极 作用 。它要 避 免显 起 性 的灌 输 , 免空 洞的说 教 , 启发 受教 育者 的 自觉性 和主 动性 。因 避 要 此, 在新 课程 理 念下 , 据 当代青 少年 学 生的 特点 , 校 的德 育教 育 根 学 必须 重 视开展 隐性 教育 工作 , 增强 德育 教育效 果 。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09 83 (000 -0 3 O 10- 6 121 )90 2一 1
这 就 又一 次 启迪 我 们 : 进 行教 学 工 作 的时 候 , 能忘 记 用 自己的 在 不 “ 言传 身教 ” 为学 生提 供做 人 的榜样 。一 个具有 良好 形象 的教 师 , , 必 须 是 爱 岗 敬业 、 心 好 学 、 持 原 则 、 正 不 阿 、 于 律 己 、 容 大 虚 坚 刚 严 宽 度 、 吐文雅 、 谈 知识 渊博 的人 。因此 , 强师 德建 设 , 高教 师本 身的 加 提 素 质应 是“ 隐性教 育” 的重要 环节 。 三 是 发挥 校 风 班风 的 熏 陶作 用 。校 风 和班 风 具 有 一种 特 殊 的 环 境影 响 力 。校 风 、 风是 指 学 校集 体 和 班集 体 中普 遍 具 有 的 、 班 占 优 势 的言 行 倾 向 ,本 质 上是 一 种 心理 气 氛 。一 所学 校 如 果具 有 团 结、 取、 进 奉献 的 气 氛 , 么无 形 中就 充 满 了凝 聚 力 和 战斗 力 , 那 教育 教学 质 量 绝对 是优 秀 的 ; 个班 级 如 果 具有 团结 、 争 、 明 、 取 一 竞 文 进 的 风气 , 会形 成 一种 良好 的氛 围 。学生 在 这样 的学 校 和 班级 里学 就 习 , 灵 一 定会 得 到 净 化 , 为一 定 会 得 到 规范 , 良的 习惯 得 到 心 行 不 克制 。反 之 , 果 校 风 、 风 不 好 , 会 诱 发 学 生 的 不 良意识 和行 如 班 则 为 。校 风 和 班 风 要 通 过 校 园 文 化 和 班 级 文 化 的 建 设 来 得 到 强 化 , 如 通过 组织 “ 爱 我 校 ” “ 爱我 班 ” 系列 活 动凝 聚 、 成 学 校 精 我 、我 等 形 神 、 级 精神 。 班
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浅谈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
关键词: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隐性教育
中学 思想政 治教育 的 目的是培养 中学生 的分析辨 别能力 和择善而从 能力 ,然 而面对 社 会环境变 化对 思想 政治教 育带来 的冲 击 , 单 一的显性 教育难 以培养学 生具备 日益 复杂 的社 会关系所 要求 的道德 品质和 处理现 实矛 盾 的道德 智慧和 能力 ,这需 要在开展显 性教 育 的 同 时 强化 隐 形 教 育 , 让 学 生 在 取 得 正 式 学 习结 果 的 同 时 , 无 意 识 地 获 得 理念 、 情 感 、 意志 、信仰等 内容 。正如前苏联 教育家 苏霍 姆林 斯基 所说 :“ 教育 者 的教育 意 图越 是 隐 蔽 ,就越 是能 为教育对 象所接受 ,就越能转 化为教育对象 的内心要求 。 u
一
的教 育中实施 隐性教 育的必要性
( 一) 实施 隐性 教育是 应对 思想政 治教 育 所面 临现实挑 战的需要 信 息网络社 会的形成 ,改变和 拓展 了中 学生 接受信息 的渠道 。他 们对新事 物 、新 文 化 的接 受 能 力 和 兴 趣 更 强 , 而 辨 别 和 选 择 能 力则相对 较弱 ,传 统的和 民族 的文化 在他们 身上更容易丧失,使他们的世界观 、人生观 、 价值观 更具有不稳 定性和 多变性 。这 不能不 说是 中学思想道德 教育所 面临的新 的课题 。 隐性教育符合 中学 生心理发展规律, 隐性教育 能够有效地 消除逆 反心理 。在 德育过程 中 , 要 实现人 的思想转化 ,就必须 在搞好显性 教 育 的同时,重视 隐性 教育 。 ( 二) 实施 隐性 教育是 转变 思想政 治教 育 传 统 教 育 模 式 的 需要 随 着 时 代 的发 展 ,现 代 中 学 生 已形 成 了 强 烈 的 自主 意 识 与 思 维 能 力 , 他 们 不 再 满 足 于 单纯 的 “ 灌输 ”教育 。在 “ 灌输 ”教育模式 下, 教 育者讲 了许 多道理 。 但 收效 甚微, 学生有 时甚 至还会 产 生厌烦 情绪 , 造 成逆 反心理 , 起 到相反 的作用 。因此,在 当前 中学 思想政治 教育 中必须 实施 隐性教育 ,对 中学生进 行思 想 政治教育要讲求 “ 春风化雨潜移默化 ” ,避 免 空谈说教和 简单粗 暴。尊重 学生的个 性, 充 分发挥 学生的 自主能动性,多行不言之教, 为 学 生创 造 更 多 独立 思 考 、 自由 选 择 的 空 间 , 在 此基础上再 加 以适 当引导 ,更 有利于 教育 目的的实现 。 ( -) 实施 隐性教 育是增 强 思想政 治教育 实效性的需要 相对于显 性教育而言, 隐性 教育最显著 的 优势就在 于, 它可 以渗透到 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 全 过 程 中 的 任 何 一 个 环 节 、 任 何 一 个 方 面 和 任何一个阶段, 无 处不有、无 时不 在地 发挥着 重 要 作 用 。 隐 性 教 育 可 以不 受 时 间 和 空 间 的 限制, 从 封 闭走 向 开 放 , 由课 内 走 向 课 外 , 随 时 随地对学生进行 教育 , 实现教育覆盖 学生的整 个 生活空间 。隐性教 育是无讲 台教育, 在整个 教 育过程 中, 看不 到居 高 临下 的有 形灌 输, 大 家 既可 以充分发表 自己的意见, 又可 以 自由地 接受别 人的观 点;每个人 都在无 意识之 间受 到 了教 育, 也都在无意 识之 间教育 了别人 。隐 性教育 的这 一特点, 不但有 效激发 了学生 的参 与 意识 , 也 有利 于 实现 德育 工 作从 被动 到主 动 、从观望到渴 望、从消极到积 极的转变, 从 而增强 了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 的吸 引力和 感染 力, 使其 富有时代特色和生机活力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对隐性教育的基本认识,指出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形教育,回归生活,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注重体验,在亲历中培养学生的品行,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隐性教育;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注重体验目前,学校的品德教育主要由道德与法治课程来承担,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这和我们忽视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中的隐性教育有一定的关系。
一、对隐性教育的基本认识隐性教育的概念是从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提出的“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概念中演变而来的。
杰克逊认为,学生在校不仅可以学到各种知识,还能得到了态度、动机、价值及其他心理上的成长,这种“非正式”文化传递即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
所以,隐性教育作为隐性课程的一个上位概念,它使我们的教育视野扩展到校外。
隐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某种经验的传递,不一定是直接的经验,并在科学性方面也是不确定的。
隐性教育逐渐从知识的教学深入到德育领域,进而伸展到整个教育领域,隐性教育可看做是隐性课程内容的扩展和教育意义的提升,其过程有随意性、结果有非预测性、途径有开放性、方式有隐含性、主体有自主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隐性教育机制的特殊性。
我们可以先看一个教育案例:一位父亲带着五岁的儿子去游玩,遇到一个土坑,儿子非要下坑去玩。
当儿子玩得高兴时,父亲坐在不远处,不让儿子看见。
儿子玩够了要上来,开始喊爸爸,爸爸一声不吭,装作没听见。
儿子在哭求爸爸的帮助无果后,开始自己想办法,当借助坑边的土阶梯,手脚并用地爬出坑后,惊喜、自豪地告诉爸爸:“是我自己爬上来的,没有爸爸,我自己也能上来!”这个例子里,爸爸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自立能力,隐藏了他的教育目的。
教育内容是简单的,教育方式也是非常直接的,孩子在这种预设的教育环境中,刚开始显然处于受教育者的无意识状态,在经历了无助的情况后,由最初被动地接受现状,到主动寻求方法改变现状,在这种无意识的教育环境、教育方式中受到了教育,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得以顺利实施,也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浅谈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大学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摘要】现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中坚力量,其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通过介绍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引出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议题。
接着探讨了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概念,内容,方法,以及实施方式,深入剖析了这一教育形式的特点和意义。
结尾强调了加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浅出的探讨,本文旨在引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目标、概念、内容、方法、实施、促进、成长、成才1. 引言1.1 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它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看待世界、尊重他人、珍爱生命,从而成为品德高尚、有担当的优秀公民。
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还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成为具有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通过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人民意识,积极参与国家建设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环节,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行的重要保障。
强化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二、开放性。
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各种思想、观点在这里交流碰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接触不同的观点,进行思想碰撞,不断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开放胸襟。
浅谈隐性教育在高校的实施
果。
所谓人 的作用主要是指教 师和 学生干部在隐性教 育 中的
作用。
其 中, 教 师是 隐形教育 中占主导地位的 因素 , 因此 , 平时就 要 从 点 滴做 起 , 不能马虎, 作 为教 师 , 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六点: 1 . 业务水平的提升。如果想让学生对 自己信服 , 接 受 自己, 就 必须提升业务 水平 。学生对教 师的初步认识就是在授课的课 堂上 , 如 果没有扎 实的业务水平 , 就会 引起 学生对教师的怀疑 , 反感情绪一旦 出现 , 也就谈不上对他们 的教育 了。在我理解. 针 对 学生而言 , 教 师的业务水 平能力主要体现在授课 上 : 一是 对
课 程 教育 研 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年6 月 中 旬 刊
综述 ・ 专著
浅谈 隐性教 育在 高校 的 实施
赵 旭
黑龙 江 佳木斯 1 5 4 0 0 7 )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 学院
高校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 ,虽然生理发育基本成 熟, 但 心理发展还处 于矛盾性、 可 塑性非常 强的时期 这 一时期的大 学生有 自己的 思维和思想 , 愿意独立思考 问题 , 分析 问题和 解 决 问题 , 喜欢争辩 , 不受束缚 , I 1 1 有一 定的逆反心理。针对这一特 性, 我们教 育者必须采用新 的教 育方法 . 更有效 的告知 学生什
【 摘要 】 本 文对 隐性教 育在 高校 实 施 中的两大方面进行探讨 , 阐述 了 教 师和 学生干部在 隐性教 育 中的具体 实施要求 . 以及校 园
环境在 隐性教育 中的影响。
【 关键词 】 隐性教 育 人为作用 环境作用 【 中图分类号] G 6 4 【 文献标识码】 A
浅谈大学教育中隐性教育的特点及影响性因素
、
不同了 ,它是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 式来影 响学生 的,学生对教育 内容 充满了兴趣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这一活动并连 同隐藏其中 的教育 目 标 ,从而达到 “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 的境界 ,教育的效果往往是显性 教育所不能达到的 。 二 、大 学教 育 中 隐 性教 育 的 影 响性 因素
( ) 校 园环 境 一
启 发 ,对 于该 校 大 学 生 的人 生 观 的 发展 将 会 有 重 要 的 意义 。 ( ) 教 育 内容 的渗 透 性 二
教育内容的渗透性是指隐性 教育把教 育内容渗透 到大学生 的社会 实 践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去的教育方法 。俗话说 “ 生活处处 皆学 问” ,隐性 教育就是尽可能地将教育内容隐蔽并渗透在 日常生活周 围 ,以一种 “ 无 声”的方式在生活 中将教 育者 的思想 传授 给大 学 生。采用 渗透式 的教 育 , 究心理上的以情感人 ,以情 动人 ,以情育人 ,教 育效果就会潜移 讲 默化地 、慢慢渗透进行的。因而 能够慢慢进人受教育 者的心灵深处 ,不 知不觉地受到了教育 。 ( 三)教 育效果 的持 久性 。 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是指隐性教 育对 大学生发挥作用 后的影响长期 的 实效 。在大学生中的隐性教育虽然不像专 门进行 的特殊训 练那样容易达 到速成 的效果 ,但 它把教育 内容寓 于物质 载体之 中,形式 上探讨道理 而 不是 一味的唠叨 ,生动而空洞 ,这样 的话那些有 意义 的道 理就会悄悄滋 润大学生的心田 ,在大学 生心灵深处积淀 下来 ,逐渐形 成一些 良好 的道 德品质 、崇高的人 生理想 、坚强 的信念 和另类 的气质 。这些 由于潜移 默 化而得到个 体的改变,会 持续更长 的时 间,这个效果远 比唾沫横飞 的大 摆道理来得 容易,如歌手丛飞资助贫 困学生 的助人为乐 的精 神在人们心 中留下的印象 ,有 的会影 响一些人几十年甚至一生 。 ( 四)教 育方式的 间接性 教 育方式 的间接性是指教育是不直接 言明教育 的内容 、目的,而是 隐藏于各种 活动或 载体中的教育模式 。比如某学 院每年定期 组织学生登 山、旅 游观光 ,在旅游期 间 ,学生就会 放松 自己 ,学生 的心理 放松 了, 情感上 易于得 到共 鸣,教育者在此时 的言行学生会乐于 接受。 比如某些 院系组织学生登 山 ,在这一过程 中,受教育者就会学到 吃苦 的精神及耐 力 的重要性 ,而这些是学生在平时体会不到 的内容 ,教育 者也是通过无 心的举 动达 到了更好 的教育效果 ,可谓是事半功倍 。显性教 育在这方 面 却经 常是以强 迫性 的方式来完成 。 ( )教育 内容的有效性 五 教育 内容 的有效性是指隐性教育能够更好地适大学 生的身心 ,使其
浅谈隐性课程及对幼儿园教育的启示
浅谈隐性课程及对幼儿园教育的启示自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F•Bobbitt)出版了《课程》(The Curriculum)一书,课程理论研究领域从此翻开了新的篇章。
回顾近百年来课程研究所经历的漫漫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对于“隐性课程”研究留下的历史足迹。
尤其是近四十年来,隐性课程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国外有学者甚至认为,隐性课程研究是“继泰勒(R.W.Tyler)领导的早期‘科学化课程编制运动’和布鲁纳(J.S.Brunner)领导的‘学科结构运动’之后课程领域的又一次革命”(田慧生,1988)。
[1]由此可见,隐性课程在课程理论研究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以及其对于教育教学的深远影响。
因此,在对于隐性课程的探讨中,我们不仅要从其发生发展的历史渊源、涵义特点以及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还要将其理论与我国教育的实践有机的相结合,在实际运用中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隐性课程研究的历史渊源英国课程论专家巴罗(R.Barrow)曾指出,隐性课程“从柏拉图时期开始就有记载”。
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实用主义创始人杜威就曾深刻指出,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正规课程,还学到了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
他因而提出“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的概念。
随后,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克伯屈进一步发展了杜威的思想。
克伯屈认为,整体性学习包括三个部分:主学习(primary learning)(即直接学习)、“副学习”(associate learning)(即相关学习)和“附学习”(concomitant learning)(即间接学习)。
“主学习”是指一种对事物的直接学习,直接获得知识与技能。
“副学习”是指由“主学习”而联想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
“附学习”则是比较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它是逐步为学生获得的,一经获得,就将持久地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
[2]这些概念的提出都为后来隐性课程理论的深化总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体育活动中的隐性教育与幼儿亲社会性发展
浅谈体育活动中的隐性教育与幼儿亲社会性发展1 隐性教育内涵隐性教育是学生在学习环境(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 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测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常常表现为获得包括学术性和非学术性的内隐的不公开的学习经验。
无意识性、内隐性、间接性是隐性教育的几大特征,它常常不能直接呈现在课程设计中,也不做为课程资源的规定内容。
刘根本等认为虽然潜学习是无意识进行的,但潜学习也同样是可以控制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潜课程功能的发挥,使潜课程积极功能的发挥达到最佳效果。
可见,隐性教育是客观存在并起到持久、潜移默化作用。
幼儿园体育活动有其特殊性。
体育活动中的动作学习是直接的显性教育,但是,幼儿园体育活动不同于运动员和成人的体育训练,它常常在竞争或合作的游戏中完成的。
幼儿园体育活动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在体育活动中通过无意识模仿、直接体验、间接观察获得亲社会行为的认知、情感,从而促进其合作、帮助、安慰、分享等利他行为的发生和稳定。
因此,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隐性教育是指幼儿园教师按照预定的体育活动教育目的,将合理的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文化要素的总和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以体育游戏为手段,有意识地创设活动条件,引导幼儿动作发展及潜移默化地感受与认知亲社会性,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的过程。
2 研究内容幼儿体育活动内容很多,但是都需要遵守规则。
体育活动中的一些可以单独进行的,但绝大多数的体育活动要求幼儿克服冲动,学会等待和忍耐,并且能够与他人友好合作,还要具有竞争意识和团体意识、责任感等才能完成。
幼儿的亲社会性都可以在各种身体运动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使幼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育活动的器械使用、教学情境设计和体育游戏中。
2. 1 体育活动中的体育器械促进幼儿亲社会性行为发展隐性教育中的某些在显性教育中没有的、不被重视的或是不被认可的信息会出于幼儿获取信息的需要而促使幼儿主动地注意、关心某些事物。
浅谈思政教学的基本原则
浅谈思政教学的基本原则一、隐性教育原则坚持显性教育是近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显著的特质和优势,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课程采用理论灌输的教育方式进行。
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知识来源多样化、内容碎片化,便捷的网络传播使海量的信息交汇构成具有强大渗透性的网络意识形态,强烈冲击着以灌输方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无法满足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领域日益增长的成长需求。
课程思政的提出为高职院校弥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缺陷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思路。
通过精心打磨教学设计,将思政目标隐蔽性地融入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将思政元素以多元化的形式和多样化的方法渗透到各知识点的传授和技能点的培养中,科学构建课程思政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思政的隐蔽性和渗透性,能够让学生在熏陶中感染、在陶冶中认同,能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有效实现价值引领。
二、专业本位原则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厘清“课程”与“思政”的关系。
从结构关系上看,“课程”与“思政”两者之间既不是替代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两者相融于一体、不可割裂的关系,属于同一事物的两面,这个“事物”就是课程本身。
从功能关系上看,“课程”育才、“思政”育人,“课程”为“思政”提供载体,“思政”拓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两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因此,课程思政不等于课程“思政化”,不可片面追求课程教学的“思政味”,为“思政”而“思政”。
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不能消解课程的“育才”功能,专业课程的属性更不能因课程思政而质变为思政课程。
思政元素与所传授的知识或培养的技能应具有紧密相关性。
在推进课程思政的时候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立场,应基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熟练把握,深入挖掘出蕴含的思政元素。
实事求是、尊重知识、尊重逻辑,这本身就是立德树人的表现。
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需遵循专业课程本身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坚持课程本位不变、实践性不变,坚守课程定位,避免因过多注入思政元素而冲淡课程的学理内涵。
浅谈英语语法中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
浅谈英语语法中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1. 引言1.1 介绍英语语法中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的概念英语语法中的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是语法教学中常见的两种教学方式。
显性教学指的是直接教授语法规则和结构,通过解释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语法知识。
而隐性教学则是通过语言输入和语墅环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自然习得语法知识。
在显性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通过解释、演示和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语法规则,帮助他们理解语法知识的逻辑和规律。
这种教学方式注重语法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语法规则,提高语法运用能力。
相比之下,隐性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实际语境中通过模仿和实践来习得语法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更贴近自然语言习得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运用语法知识。
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各有优劣势,教师在选择教学方式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目标综合考虑。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综合运用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2 说明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英语语法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英语语法教学中,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显性教学是指通过直接讲解、示范和练习等方式,将语法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而隐性教学则是通过语言输入和语言环境等方式,让学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语法知识。
研究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深入了解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的优缺点,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把握教学节奏和方法,提高英语语法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本研究旨在探讨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希望通过对比和分析,找出最佳的教学方法,为英语语法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对未来英语语法教学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英语教育的不断进步提供思路和建议。
浅谈“隐性教育”下尊重品格的培养
浅谈“隐性教育”下尊重品格的培养【摘要】隐性教育是一种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人们的品格和价值观念的教育。
重视隐性教育能够帮助个体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素质。
隐性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修养、礼仪规范、人际关系等方面,通过言传身教、模仿榜样等方式进行培养。
实践中应当注重塑造和维护良好的学校和社会环境,加强对学生和社会成员的引导和监督。
培养尊重品格的方法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注重情感关怀和行为引导。
尊重品格对个人能够建立自信、自尊,对社会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和谐发展。
重视隐性教育、培养尊重品格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隐性教育、尊重品格、内容、培养、实践、方法、个人、社会、意义、重要性1. 引言1.1 什么是隐性教育隐性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之外,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个体的思想、情感和品格的教育方式。
与显性教育相对,隐性教育是一种无处不在且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的教育形式。
在日常的言行举止、家庭教育和社交互动中,人们都会受到隐性教育的影响,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和品格。
隐性教育不同于教室上的正式课程,它通常不是有意识地教导某种知识或技能,而是通过模仿、观察和感受他人的行为和态度来影响他人的思维和行为。
隐性教育更注重塑造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品德修养。
在社会关系中,隐性教育更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我们往往更多地受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影响,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品格和道德观念。
1.2 为什么要重视隐性教育隐性教育在培养尊重品格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尊重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准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隐性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而培养出具有尊重他人、宽容待人的品格。
在当今社会,尊重品格已成为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要求。
浅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威望权力在隐性教育中的影响
浅谈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威望权力在隐性教育中的影响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想法设法树立自己在高校的地位和威望,然而却忽视了这种威望在给学生隐性教育过程中所带来的影响。
什么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
什么是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3.个人高校教师虽然科研较忙,但是作为教师他始终是关爱自己学生的。
他也希望每个学生都很优秀,在社会上也都很出色。
但是老师眼中的优秀、出色并不一定就真的优秀、就真的出色。
因为社会的熔炉告诉我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证明什么是好的。
可是老师的主观意识却局限了学生自己的发展。
老师的思想成为了学生的思想模子,老师的人格理想成为了学生的奋斗目标,有什么样的老师就塑造了什么样的学生。
老师成为了主教,学生成为了教徒。
尤其是那些教育理念滞后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过程中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高校教育工作者有效运用威望权力实现隐性教育的对策针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在运用威望权力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状况,我们惟有对症下药,才能有效促使威望权力在隐性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得到提高。
1.修炼“内力”教育工作者的自我提高是有效运用威望权力在隐性教育过程中的决定力量。
如果教育工作者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那无疑会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带动力。
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有效运用威望权力以形成对学生的影响,首先必须修“内力”,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学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種艺术。
那就是需要很好的调动自己的威望权力,自强则自大,自大则足以怡人。
2.借助“外力”社会环境的优化和学校的教育培养是有效运用威望权力的推动力量。
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内因是主导,起决定作用,外因是条件,起推动作用。
如果说高校教育工作者自我素质的提高是有效运用威望权力的决定力量,那么社会环境的优化和学校的教育培养则是教育工作者有效运用威望权力的推动力量。
人是社会的产物,人所从事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舆论环境都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隐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一班090301122
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
它实现教育目的于日常生活中,渗透教育过程于休闲逸致间,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
隐性教育的教育主体体现为“宏观性主导”,或者说隐性教育的“操作者”是“宏观性主导”。
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属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两者范畴对应、作用互补。
那么如何实现隐性教育法的作用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1.通过渗透式教育,强化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
渗透式教育既是显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一条重要途径。
它通过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巧妙地借助语言、文学、体育、艺术等工具,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倡导优良的校风和班风,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使他们在一种不知不觉的氛围中,自我感受和领悟“学什么”和“怎么办”,使道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陶冶式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最好形式。
其主要措施有:①美化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重视舆论导向,加强校风建设。
美的事物、美的情境可使人赏心悦目 ,身心愉快,并自觉约束自己不合乎道德的行为。
相反,肮脏的自然环境、恶劣的文化氛围、单调的生活方式则易使学生懒散、放纵。
所以,道德教育要善于利用多种方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激起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启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德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的道德规范、原则和价值观,而且要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
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来认识、领悟道德规范,达到自我选择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生产劳动、社区服务、军训及多种兴趣活动。
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情感,磨炼意志,形成信念,形成巩固的行为习惯,以达到增强德育实效的目的。
4.抢占网络文化阵地,增强德育实效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
它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能控率低、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等特征。
因此,通过因特网涉足网络文化,获取知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时尚。
对于网络时代的到来,反应最强烈的是青少年,因为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也善于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如果让他们在网上成了腐朽文化的“俘虏”,则是教育的失败。
由此,抢占网络文化阵地,绝不能等闲视之,要让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园地和成才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