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南海事件案例1

合集下载

案例一 南海泡沫事件

案例一 南海泡沫事件

案例一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历史背景——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一、案例资料18世纪初随着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扩张,海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

英国政府在银行家的建议下,将发行中奖债券所募集到的资金于1710年创立了南海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盈利前景诱人的殖民地贸易。

南海公司经过了10年的惨淡经营, 1719年政府允许中奖债券的70%(约1000万英镑)与南海公司股票可进行转换。

该年底,一方面政府扫除了殖民地贸易的障碍,另一方面,公司的董事们开始对外散布利好消息,并预测在1720年的圣诞节,公司可能要按面值的60%支付股利。

1719年中期,南海公司股价为114英镑,1720年3月,股价劲升至300英镑。

1720年7月公司老板布伦特实施以数倍于面额的价格发行可分期付款的新股,同时又将获取的现金转贷给购买股票的公众,此时南海的股价扶摇直上,股价高达1050英镑,一场投机浪潮席卷全国。

各种职业的人都被卷入这场漩涡。

《大恐慌》一书描写当时的情形:政治家忘记了政治,律师忘记了法庭,贸易商放弃了买卖,医生丢弃了病人,店主关闭了铺子,教父离开了圣坛,甚至连高贵的夫人也忘记了高傲和虚荣。

其实,1720年6月英国国会已通过了《泡沫经济取缔法》,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继股价高达1050英镑后,外国投资者首先开始抛售南海的股票。

1720年9月28日公司股票下跌到190英镑,1720年12月公司股票下跌到124英镑,1720年底,政府对公司财产清查,其资本已所剩无几,1720年政府逮捕了布伦特,有的董事自杀,相应的地主和商人倒闭。

“南海公司”倒闭的消息传来,犹如晴天霹雳,惊呆了正陶醉在黄金美梦中的债权人和投资者。

迫于舆论的压力,1720年9月,英国议会组织了一个由13人参加的特别委员会,对“南海泡沫”事件进行秘密查证。

在调查过程中,特别委员会发现该公司的会计记录严重失实,明显存在蓄意篡改数据的舞弊行为,于是特邀了一名叫查尔斯·斯内尔的资深会计师,对南海公司的分公司“索布里奇商社”的会计账目进行检查。

国内外经典案例

国内外经典案例

一、南海/查尔斯·斯内尔(一)背景1710年,南海公司成立,主要从事殖民地贸易,但随后10年经营惨淡。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以1000万英镑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互换,其股票价格为114英镑/股。

1720年,南海公司宣称可以按照股票面值的60%发放现金股利。

1720年3月,其股票价格上升为300英镑以上。

1720年4月-7月,南海公司股票狂涨至1050英镑/股,连著名物理学家牛顿也参与购买股票。

1720年,英国国会通过《泡沫公司取缔法》,同年8月25日-9月28日,南海公司股票价格跌至190英镑/股,随即宣布破产。

1720年9月,英国议会组织了13人参加的特别委员会,对“南海泡沫”事件进行查证,同年12月,其股价格跌至124英镑/股。

1721年,查尔斯·斯内尔提交《伦敦市彻斯特莱恩学校的书法大师兼会计师对索布里奇商社的会计账簿进行检查的意见》。

(二)案情公司存在舞弊行为允许转贷资金给投资者购买股票会计记录严重不实(三)后果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1721年,南海公司董事长雅各希·布伦特及其合伙人的全部不动产被没收,其中乔特·卡斯韦尔爵士被关押至伦敦塔监狱1721年-1844年间,股份公司这种财产组织形式在英国被严格禁止(四)警示二、弗雷德·斯特/塔奇·尼文(德勤)(一)背景1923年底,弗雷德·斯特公司(主要从事橡胶进口和销售业务)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

1924年3月,塔奇·尼文会计师事务所对弗雷德·斯特公司1923年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了审计,并发表了无保留审计意见,即认为弗雷德·斯特公司超过250万美元的总资产以及100万美元的净资产是值得信赖的。

厄特马斯公司(主要从事应收账款等金融业务)对弗雷德·斯特公司提供了16.5万美元的三笔贷款。

另外,其他金融机构也对弗雷德·斯特公司提供了总额达30万美元的贷款1925年1月,弗雷德·斯特公司宣告破产。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证券市场泡沫事件,“泡沫经济”一词即来源于此事件。

南海公司于1711年由英国贵族创办,是由英国政府特许的一个贸易公司,具有在南海贸易的特许权,垄断经营。

所谓南海就是现在的拉丁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

1719年英国政府接受了用南海公司股票偿还英国国债的建议,于1720年向公众出售南海公司股票。

当时的英国正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夕,大量的民间企业同样需要筹集资本,当人们看到南海这种泡沫起来后十分赚钱,民间就纷纷组织公司,并开始背着政府偷偷地发行股票。

英国议会在1720年6月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禁止民间组织公司。

《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被民间俗称为“泡沫法”,它的意思是说,“泡沫法”认定了民间股票是泡沫,政府用这部法律去打击民间股票的发行,但同时却助长了南海泡沫的形成。

有半数以上的英国议员是南海公司股票的投资者,连英国国王也禁不诱惑也买了十万英镑的股票,更有甚者就是大科学家牛顿也卷入了漩涡,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的股票价格狂飙。

再由于不断散布谣言夸大南海公司的利润前景,股价从1月的128英镑一路飙升至7月的1000英镑,六个月涨幅达到700%形成了南海泡沫。

随后,内幕人士开始大举抛售股票,股价一落千丈,12月跌至129
英镑,南海泡沫破灭。

“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对英国证券市场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之后上百年左右的时间股票发行都在受
到这个法律的制约,使英国股票市场几乎停滞不前,发展极为迟缓。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英国的工业革命。

南海事件

南海事件

1721年英国“南海公司事件”是注册会计师产生的催化剂。

通过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民间审计的产生就是基于维护所有者利益。

英国的“南海公司”事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710年成立的英国南海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公司的舞弊行为和不真实的会计记录,迷惑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使其股价狂涨,从1719年中的114英镑/股一路飙升到1720年7月的1050英镑/股。

各种职业的人,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都卷入了这场漩涡。

▪1720年,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公司取缔法》,许多公司被解散。

投机热潮开始冷却,而南海公司股价也随之一落千丈,从1720年8月25日的900英镑/股一路狂跌至1720年12月份的124英镑/股。

当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高价买进南海公司的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

▪英国议会特邀了一位精通会计事务的名为查尔斯·斯内尔(Charles Snell)的会计师对南海公司进行秘密查证,于1721年编制了一份题为《伦敦市霍斯特·莱恩学校的习字教师兼会计师查尔斯·斯内尔对索布里奇商社会计账簿检查的意见》的查账报告书,指出了公司存在的舞弊行为,但没有对公司编制虚假账目的目的表示意见。

英国议会根据这份报告书没收了公司所有董事的个人财产,并将一名直接责任经理送进了英国伦敦塔监狱。

▪为此,查尔斯·斯内尔成为世界民间审计的最早先驱者,他编制的查账报告是世界上最早由会计师编制的审计报告。

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民间审计。

▪在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因此必须有一个了解、熟悉会计语言的第三人,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独立检查财务报表,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如果缺少民间审计,经营者就会为所欲为,严重损害所有者利益,从而破坏整个社会的稳定性。

▪2.1844年英国颁布了《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必须设监察人(监事),负责审查公司账目;▪3.1845年修订了《公司法》,规定股份公司账目必须经董事以外的人员审计;▪4.1853年苏格兰爱丁堡创立了第一个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

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及分析

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及分析

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及分析——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审计案例200多年前,英国成立了南海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经营无方,公司效益一直不理想。

公司董事会为了使股票达到预期价格,不惜采取散布谣言等手法,使股票价格直线上升。

事情败露后,英国议会聘请了一位懂会计的人,审核了该公司的账簿,然后据此查处了该公司的主要负责人。

于是,审核该公司账簿的人开创了世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先河,民间审计从此在英国拉开了序幕。

一、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背景在18世纪初,随着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扩张,海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

英国政府发行中奖债券,并用发行债券所募集到的资金,于1710年创立了南海股份公司。

该公司以发展南大西洋贸易为目的,获得了专卖非洲黑奴给西班牙、美洲的30年垄断权,其中公司最大的特权是可以自由地从事海外贸易活动。

南海公司虽然经过近10年的惨淡经营,其业绩依然平平。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总额的70%,即约1 000万英镑,可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

该年底,一方面,当时英国政府扫除了殖民地贸易的障碍,另一方面,公司的董事们开始对外散布各种所谓的好消息,即南海公司在年底将有大量利润可实现,并煞有其事地预计,在1720年的圣诞节,公司可能要按面值的60%支付股利。

这一消息的宣布,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

1719年中,南海公司股价为114英镑,到了1720年3月,股价劲升至300英镑以上。

而从1720年4月起,南海公司的股票更是节节攀高,到了1720年7月,股票价格已高达1 050英镑。

此时,南海公司老板布伦特又想出了新主意:以数倍于面额的价格,发行可分期付款的新股。

同时,南海公司将获取的现金,转贷给购买股票的公众。

这样,随着南海股价的扶摇直上,一场投机浪潮席卷全国。

由此,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股票以及原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股价暴涨51倍,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都卷入了这场漩涡。

英国南海公司案

英国南海公司案

英格兰银行非常不愿意惹祸上身, 英格兰银行非常不愿意惹祸上身,但是在公众众口一词的 要求下,不得不被迫进场试图挽救大局。经过双方的协商, 要求下,不得不被迫进场试图挽救大局。经过双方的协商,英 格兰银行同意为支持公共信用预购300万南海公司的债券。然 万南海公司的债券。 格兰银行同意为支持公共信用预购 万南海公司的债券 而这样的努力仍然未能够挽救南海公司。 而这样的努力仍然未能够挽救南海公司。人们对南海公司的债 务缺乏信心,南海公司的股票继续滑落, 务缺乏信心,南海公司的股票继续滑落,甚至引发了大量的银 行挤兑的现象。英格兰银行抵住了挤兑风暴的冲击, 行挤兑的现象。英格兰银行抵住了挤兑风暴的冲击,但南海公 司却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股票价格跌落到了150英镑,几经动 英镑, 司却遭受了致命的打击,股票价格跌落到了 英镑 荡后跌到了135英镑。英格兰银行在恢复公众的信心,阻止毁 英镑。 荡后跌到了 英镑 英格兰银行在恢复公众的信心, 灭性的潮流方面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灭性的潮流方面也已经无能为力了。 南海泡沫事件令股民猝不及防, 南海泡沫事件令股民猝不及防,成千上万的股民惨遭重创 甚至倾家荡产,在这次事件中损失惨重的科学家牛顿惊叹道: 甚至倾家荡产,在这次事件中损失惨重的科学家牛顿惊叹道: 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英国南海公司案-泡沫形成 英国南海公司案 泡沫形成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 年 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同年年底, 南美贸易障碍的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 南美贸易障碍的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 的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 的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 1720年,南海公司采取拉拢贿赂政府高官的手段获得了除英格兰银行和 年 印度公司的国债以外价值3100万英镑英国所有国债的包销权。南海公司 万英镑英国所有国债的包销权。 印度公司的国债以外价值 万英镑英国所有国债的包销权 股票一夜之间由130英镑涨到了 英镑涨到了300英镑。 英镑。 股票一夜之间由 英镑涨到了 英镑 4月12日,南海公司宣布发行 万新股, 英镑, 月 日 南海公司宣布发行100万新股,每股资本金为 万新股 每股资本金为100英镑,售价 英镑 英镑, 次付款, 为300英镑,可以分 次付款,每次 磅。各个阶层的人们都争相申购, 英镑 可以分5次付款 每次60磅 各个阶层的人们都争相申购, 人们发疯一样涌向交易所,第一次认购的数量就超过了200万股。仅仅 万股。 人们发疯一样涌向交易所,第一次认购的数量就超过了 万股 几天之后,股票的价格涨到了340英镑每股。为了能够将公司股票的价 英镑每股。 几天之后,股票的价格涨到了 英镑每股 格哄抬的更高, 月 日的董事会上 公司宣布夏季发放的股利为10%, 日的董事会上, 格哄抬的更高,4月21日的董事会上,公司宣布夏季发放的股利为 , 所有认股的股东都将享受如此优厚的股利。 所有认股的股东都将享受如此优厚的股利。这似乎更进一步印证了假想 中公司无比光明的盈利前景。然后董事会又决定第二次发行新股, 中公司无比光明的盈利前景。然后董事会又决定第二次发行新股,这次 发行的数量仍是100万,以400%的溢价发行。人们刚刚吃到了股利的甜 的溢价发行。 发行的数量仍是 万 的溢价发行 投资的热情再一次被激发,以至在消息发布几个小时之内, 头,投资的热情再一次被激发,以至在消息发布几个小时之内,人们申 购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150万股。这些投资者来自各个阶层,其中包括 万股。 购的数量就已经达到了 万股 这些投资者来自各个阶层, 半数以上的众参议员,而当时的国王也禁不住诱惑,竟也认购了价值10 半数以上的众参议员,而当时的国王也禁不住诱惑,竟也认购了价值 万英镑的股票。 万英镑的股票。

英国南海公司案例分析-文档资料

英国南海公司案例分析-文档资料
10
其三:公众对股票投资的极端不理性。 在对巨大财富的憧憬中,公众的理性防线彻底崩溃,完 全任由股份公司发布的消息牵引,迷失了方向。当公众不 再考察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再辨别股份公司的经营范 围,只为股价的一时上涨而买入股票时,他们的投资行为 已经演变为一种投机性行为,无论股票的价格多高,无论 它是否已经偏离了公司的基本价值,只要相信它还会继续 涨下去,公众就会不顾一切地买进。在这种欲望的支配下, 公众已经谈不上对股市基本行情的认识,已经不能客观预 期投资所带来的后果。他们的行为只会使股价越来越高, 泡沫越来越大,等待他们的也只能是非理性泡沫的破灭。
7
2、南海公司破产原因:其一:南海公司的信息披露不真实。 信息披露虚假,故意夸大公司的业绩或者经营状况,造成投资 者盲目投资,股票价格发生异常波动,以致不能真实反映公司 的盈利能力。“南海泡沫事件”就是南海公司为了达到圈钱的 目的,故意编制公司的虚假信息,给投资者描绘了一幅金灿灿 的通往“黄金宝殿”之图,其实这幅承载着投资者狂热希翼的 致富之图,最终只能因公司经营的真相被揭穿而成为南柯一梦。 许多效仿南海公司的其他股份公司,也没能逃出幻灭的结局。
通过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例的研究可以看出,股份 公司的存在需要民间审计及公司立法,民间审计发展对公司立 法同样有着客观要求。股份公司的发展对发展资本市场、推动 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若在法律上不加规范、缺乏社 会监督则势必引起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因此,必须制定法案对 股份公司进行社会监督。
4
2.该案件也使政府在充分认识到股份有限 公司利弊的基础上,通过设立民间审计 的方式,将股份公司中因所有权与经营 权分离所产生的不足,予以制约,完善 了这一现代化的企业制度。
5
它是否属于里程碑式的案例?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泡沫事件南海泡沫事件,历史上的著名的金融泡沫.“南海泡沫”发生于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

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英国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

在这种情形下,一家名为“南海”的股份有限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

南海公司成立之初,是为了支持英国政府债信的恢复(当时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欧洲霸主发行了巨额国债),认购了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

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当时,人人都知道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只要能把英格兰的加工商送上海岸,数以万计的“金砖银块”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

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带动股价上升。

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款)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

2月2日,英国下议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涨上了390英镑。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众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

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公司股票价格狂飙。

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

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

人们完全丧失了理智,他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起人说他们的公司如何能获取巨大利润,人们惟恐错过大捞一把的机会。

第一章 案例:南海公司破产事件

第一章 案例:南海公司破产事件

不久,同时几家公司控告南海公司,英国人才恍 然大悟。一切都是骗局。股票价格马上一落干丈,南海 公司宣告破产,从而使数以万计的债权人和股东蒙受损 失。针对这一情况,斯内尔应议会特别委员会的要求, 于1721年编制了一份审计报告书,它开宗明义地表明这 是“伦敦市彻斯特·莱恩学校的习字教师兼会计师查尔 斯·斯内尔对索布里奇商社的会计账簿进行检查的意 见”。接着指出了企业存在的舞弊行为,但没有就企业 出于何种目的编制虚假的会计记录表明自己的意见。
结束 谢谢
由于这项计划的提倡者把美妙的前景吹上了天, 以致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投机狂热。成千上万的人赌博 似地购买有价证券,根本不顾后果。在1720年4-7月 间,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由120镑涨到1 020镑。公司 提倡人利用众人的这股狂热,提出了各种令人眼花缭 乱的计划。当然,其中有些计划确实鼓舞人心,但大 多数是荒唐的或虚幻的。 据英国商业史学家T·G·威廉斯(T.G.Williams) · · T G Williams 介绍,有11种渔业计划;10个保险计划;2个汇兑公司; 4个盐业公司;2个糖业公司;12个美洲殖民或贸易公 司;2个建筑公司;18个土地公司;6个油月旨公司;4 个河港公司;4个专门供应伦敦煤炭、牲畜、饲料和铺 路公司;6个麻业公司;5个丝绵工业公司;1个蚕桑公 司;15个矿业公司;还有60多个莫名其妙的企业。谁 都可以为在一定时间定能实现的目标筹集到款项。
议会根据审计报告,除没收全部董事的个人财产外, 还将一名负直接责任的经理逮捕,押进了伦敦塔;同时, 颁布了《泡沫公司取缔法》,旨在防止不正常的股份投 机、禁止设立舞弊性质的股份公司、禁止非股份公司采 用股份公司形态和禁止股份公司从事特许证规定的业务 范围以外的经营活动。这种抑制股份公司发展的举动表 明,当时的英国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以所有权和管理权分 离为特征的股份公司的经济作用,而且没有制定出一套 科学的维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秩序的管理度。他们只 是简单地通过禁止设立股份公司,来保持资本主义市场 的稳定,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害。

南海事件

南海事件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繁荣期。

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增加,储蓄不断膨胀,而投资机会相对不足,大量闲置的资金急需寻找出路。

就在这种背景下,一家名为南海公司的股份公司登场了。

1711年,一些英国贵族创办了南海公司。

南海公司在英国注册后,认购了总价值近l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

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它对南美的贸易垄断权。

不过事实上,西班牙政府并不允许它的殖民地和外国公司交易,结果南海公司仅被允许从事奴隶运送的交易,而且每年只准运一船,利润还要和西班牙政府分成。

因此在近10年的时间里,南海公司可谓业绩平平。

为扭转局面,1719年,南海公司的董事们找上英国政府,建议用本公司的股票来偿还给英国国债的持有人,并为英国政府所接受。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藏有大量的金银矿产,只要把英格兰的加工厂送上海岸,数以亿计的“金砖银石”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

因此当听说西班牙政府已经同意南海公司在秘鲁开辟基地的消息后,社会公众对南海公司的发展前景无不充满了信心,使得该公司的股票顿时变得抢手起来,价格也不断上涨。

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并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从而吸引了无数投资者,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议员,就连英国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

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该公司的股票行情急剧上扬。

从1720年1月起,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直线上升,从1月的每股128英镑狂飙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镑以上,6个月涨幅高达700%。

由于该公司股票价格持续上涨,就像一个越吹越大的泡沫,因此被称为“南海泡沫”。

在最高潮时,南海公司的股票总值竟是全欧洲现金流通量的5倍!在南海公司股票价格暴涨的示范效应下,整个英国都陷入了疯狂,其他股票也变得抢手起来。

随着股票的不断增值,许多人放弃工作投身股市。

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都卷入了这股漩涡。

审计 案例(第一章)

审计 案例(第一章)

第一章案例【案例分析一】英国南海公司案例――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先河一、英国南海公司的兴衰在18世纪初,随着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扩张,海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

英国政府听取了一位银行家的建议,发行中奖债券,并将发行债券所募集到的资金,于1710年创立了南海股份公司,从事盈利前景诱人的殖民地贸易。

南海公司经过近10年的惨淡经营,表现平平。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总额的70%,即约1000万英镑,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

该年底,一方面,当时英国政府扫除了殖民地贸易的障碍;另一方面,公司的董事们开始对外散布各种所谓的公司利好消息,即南海公司在年底将有大量利润可实现,并煞有其事地预计,在1720年的圣诞节,公司可能要按面值的60%支付股利。

这一消息的宣布,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

1719年,南海公司股价为114英镑。

到了1720年3月,股价劲升至300英镑以上。

而从1720年4月起,南海公司的股票更是节节攀高。

到了1720年7月,股票价格已高达1050英镑。

此时,南海公司老板布伦特又想出了新主意:以数倍于面额的价格,发行可分期付款的新股。

同时,南海公司将获取的现金,转贷给购买股票的公众。

这样,随着南海股价的扶摇直上,一场投机浪潮席卷全国。

由此,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股票以及原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股价暴涨5倍,各种职业的人,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都卷人了这场漩涡。

据说,这些人中,不仅有普通民众,甚至有发现了宇宙运动规律的伟大物理学家牛顿。

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其《大恐慌》一书中这样描绘当时人们购买股票的情形:“政治家忘记了政治,律师忘记了法庭,贸易商放弃了买卖,医生丢弃了病人,店主关闭了铺子,教父离开了圣坛,甚至连高贵的夫人也忘了高傲和虚荣。

”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公司取缔法”。

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过来,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

英国南海股份公司案例

英国南海股份公司案例

吸取了南海公司欺骗股东的教训。英国议会颁 布了公司法,对公司的会计提出严格的要求。 当有限责任公司得到批准后,为了保护外部股 东以及债权人的利益,规定公司的财务报表必 须经过审计。因为公司的财务报表审查过程中 可以聘请会计师和其他人员,所以逐渐出现了 一些独立的,不受雇于任何企业的会计师,他 们接受各种委托,从事账目审查工作。1854 年会计师协会正式受到王室特许,从此注册会 计师成为一门新的职业。
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 案例
组长: 赵霞 (整合,讲述) 组员:吴瑞佳 (资料筛选)麻曼曼 (PPT模板设计)蔡静(资料搜集)
南海公司案例简述
由于民间企业开始发行股票,导致南海公司的 股价下降。南海公司为了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 通过了一项法案,俗称为“泡沫法” 推高了 南海公司的股价,人们争先恐后的购买南海股 票,在股价越涨越高的时候,内部人士的大举 抛售,引发了南海泡沫的破灭。 在调查南海泡沫事件中,国会秘密委员会委任 了查尔斯· 斯奈尔为南海查账,这是国会历史 上首次委托民间第三方独立会计师进行核数调 查,结果成功查得南海公司犯下严重的诈骗及 做假账等等的舞弊行为。成功减低了企业舞弊 的风险,在日后大大促进了特许会计师及审计 行业的长足发展。
南海公司走向衰亡原因
南海公司的信息披露不真实。信息披露虚假, 故意夸大公司的业绩和经营状况,使得投资者 盲目投资,股价异常波动,不能真实反映公司 的盈利能力。 公众对股票投资的极端不理性,在对巨大财富 的憧憬中,公众的理性防线彻底崩溃,在欲望 支配下,公众已经不关注股市基本行情,不能 客观预测投资所带来的后果。他们的行为只会 使股价越来越高,泡沫越来越大,等待他们的 也只能是非理性泡沫的破灭。 英国政府的态度不理智。英国政府态度上并不 理智,从事发前“过度放纵”到事发后“一下 管死”,走向极端。

案例1 南海公司事件

案例1 南海公司事件

• 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了 巨大损失,政府逮捕了布伦特等人,另 有一些董事自杀。“南海泡沫” 有一些董事自杀。“南海泡沫”事件使 许多地主、商人失去了资产。此后较长 一段时间,民众对参股新兴股份公司闻 之色变,对股票交易心存疑虑。
• 这一消息的宣布,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 的预期,促进了债券转换,进而带动了 股价上升。1719年中,南海公司的股价 股价上升。1719年中,南海公司的股价 为114英镑,到了1720年3月,股价劲升 114英镑,到了1720年 至300英镑以上。 300英镑以上。
• 而从1720年4月起,南海公司的股票更是 而从1720年 节节攀高,到了1720年 节节攀高,到了1720年7月,股票价格已 高达1050英镑。 高达1050英镑。 • 此时,南海公司老板布伦特又想出了新 主意:以数倍于面额的价格,发行可分 期付款的新股。同时,南海公司将获取 的现金,转贷给购买股票的公众。
• 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 1720年 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 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 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公司取 缔法》 缔法》。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 开始清醒过来,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 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从7 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从7月份开始,外 国投资者首先抛出南海公司股票,撤回 资金。
案例介绍
英国南海股份公司事件
• 在18世纪初,随着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 18世纪初,随着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 扩张,海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 政府发行中奖债券,并用发行债券所募 集到的资金,于1710年创立了南海股份 集到的资金,于1710年创立了南海股份 公司。该公司以发展南大西洋贸易为目 的,获得了专卖非洲黑奴给西班牙、美 洲的30年垄断权,其中公司最大的特权 洲的30年垄断权,其中公司最大的特权 是可以自由地从事海外贸易活动。

(汇总)英国南海公司案例分析——自己整理.ppt

(汇总)英国南海公司案例分析——自己整理.ppt

1、股份公司开展对民间审计有客观需要:股份公司由于受种种 原因和条件的限制,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不可能直接接触公司 经营的各个方面,要了解公司经营的详细情况必须借助于其会 计报告。这在客观上要求与公司无利益关系的熟悉会计语言的 第三者就公司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出证明。这样一方 面可控制经营者为所欲为,损害投资者利益;另一方面可以使 股东及债权人正确决策。否那么,投资者与经营者的经济责任 关系难以维系,股份公司难以存在和开展。
2、南海公司破产原因:其一:南海公司的信息披露不真实。 信息披露虚假,成心夸大公司的业绩或者经营状况,造成投资 者盲目投资,股票价格发生异常波动,以致不能真实反映公司 的盈利能力。“南海泡沫事件〞就是南海公司为了到达圈钱的目 的,成心编制公司的虚假信息,给投资者描绘了一幅金灿灿的 通往“黄金宝殿〞之图,其实这幅承载着投资者狂热希翼的致富 之图,最终只能因公司经营的真相被揭穿而成为南柯一梦。许 多效仿南海公司的其他股份公司,也没能逃出幻灭的结局。
3、英国“南海公司〞的舞弊案件又提醒了 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天性就是应以独立第三 者的身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通过 对账、证、表等会计资料的审查,来平衡 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 提醒重大错弊行为。这说明注册会计师行 业对于促进经济开展、稳定社会经济秩序 方面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 决定了它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便担负着面向 社会公众的责任,决定它是一门责任重大 的职业。
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造就了世界第一位民间审计 师,同时也揭开了民间审计开展的序幕。在民间审计开 展的200多年历史中,人们研究和探讨民间审计理论及 实务,均将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作为时间起 点,并将此案例作为世界第一起正式民间审计案例。可 见,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对世界民间审计开展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事件发生在1711年,英国政府为了向南美洲贸易扩张而专门设立了一家公司----南海公司。

然而公司成立后的八年间,除了无休止地向南美洲饭运黑奴之外几乎没干过一件盈利的事情。

到了1718年,英国政府的债务总额已经积累到了三千七百万英镑。

为了迅速筹集还债资金,不堪重负的英国政府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卖给公众。

南海公司是英国的一个特许贸易公司,它具有给南海贸易的特许权,属于垄断经营,所谓南海就是现在的拉丁美洲。

南海公司拿到特许权后,它就造势,说拉丁美洲发现了金矿、银矿、香料,如何如何赚钱等等,于是股价猛涨。

在政府的默许下,公司管理层为南海公司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很快人们开始相信了,南海公司海市蜃楼般的利润前景唤起了英国人超乎寻常的狂热。

南海公司是本质上是一家投机公司,为了说不清楚的目的进行融资,没有人知道公司到底要做什幺,只知道这家公司能赚大钱,是很好的投资对象,到处弥漫着一种狂热的氛围,人们就是想要投资,认为南海公司简直就是一部造钱的机器,人们失去了平时应有的理智和质疑不断的投资,尽管当时并没有事实或者是足够的信息来支持公司对投资者们作出承诺。

英国伦敦的柴思胡同里,喧闹而吵杂,挤满了抢购南海公司股票的人们,巨大的骗局使公众失去了理性。

失去理智的大众狂热使南海公司的股价迅速飚升,从1720年1月到6月,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路疯涨到,1月3日南海公司股价为128英镑/股,5月2日升至335英镑/股,6月24日上升至1050英镑/股,该公司因此获利得到巨额盈余。

当人们为南海公司股票而狂热的时候,英国还发生了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1720年初南海公司股价迅速上涨,但是要继续推高股价就需要更多的社会资金涌向南海公司,然而此时的英国正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夕,大量的民间企业同样需要筹集资本,于是民间企业开始背着政府偷偷地发行股票。

但是民间企业发行股票会引起股票供给的增加,这样南海公司的股价就将下来,会损害南海公司的利益。

[精品]案例解读11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

[精品]案例解读11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

[精品]案例解读1.1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1720年,南海泡沫崩溃,南海公司宣布破产。

这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泡沫公司之一。

南海泡沫是指1720年在英国南海公司股票的投机热潮中,投资者对南海公司股价的过度投机行为。

由于当时英国政府对南海公司的支持以及公众对南海公司利润前景的乐观预期,大量资金涌入南海公司股票,导致其股价飙升。

然而,随着市场对南海公司利润前景的怀疑和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调查,南海公司股价最终暴跌,泡沫破裂。

对于南海公司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时英国政府对南海公司的支持被撤回,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对南海公司利润前景的怀疑和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调查。

此外,南海公司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存在大量的内部交易和欺诈行为。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南海公司的破产。

南海公司破产对英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量投资者在这场泡沫中损失惨重,许多人因此破产或陷入贫困。

这使得英国的股票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信心和投资热情。

其次,南海公司破产暴露了英国股票市场和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促使政府加强了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和审查。

此外,这场泡沫的破裂也加速了英国经济由盛转衰的进程。

从南海公司破产案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政府监管是保障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手段。

在当时的情况下,英国政府应该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和审查,以避免类似泡沫的出现。

2.投资者应该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

在投资股票时,应该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市场前景等信息,避免盲目跟风和投机取巧。

3.公司治理至关重要。

南海公司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导致大量内部交易和欺诈行为的发生。

这提醒我们,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和治理结构,以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4.泡沫的破裂是市场自我调节的结果。

投资者应该认识到市场的波动性和风险性,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略风险的存在。

除了以上启示,我们还应该从南海公司破产案中吸取教训:1.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

政府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审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以保障市场的公平、公正和稳定。

案例:“南海公司”破产事件

案例:“南海公司”破产事件
12
h
针对这一情况,斯内尔应议会特别委员会的要 求,于1721年编制了一份审计报告书,它开宗 明义地表明这是“伦敦市彻斯特·莱恩学校的 教师兼会计师查尔斯·斯内尔对索布里奇商社 的会计账簿进行检查的意见”。接着指出了企 业存在的舞弊行为,但没有就企业出于何种目 的编制虚假的会计记录表明自己的意见。
13
h
议会根据审计报告,除没收全部董事的个人 财产外,还将一名负直接责任的经理逮捕, 押进了伦敦塔;同时,颁布了《泡沫公司取 缔法》,旨在防止不正常的股份投机、禁止 设立舞弊性质的股份公司、禁止非股份公司 采用股份公司形态和禁止股份公司从事特许 证规定的业务范围以外的经营活动。
14
h
尽管如此,南海公司破产事件还是孕育了查 尔斯·斯内尔这样一位民间审计职业的最早先 驱。现在查尔斯·斯内尔已经被认为是世界上 第一位受聘对股份公司的会计记录进行审查 的会计师,他编制的报告是世界上最早的由 会计师呈送的审计报告。这也是历史上的第 一次民间审计,即审计假账第一案。
10
h
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 失,政府逮捕了布伦特等人,另有一些董事自 杀。“南海泡沫”事件使许多地主、商人失去 了资产。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民众对参股新兴 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心存疑虑。
11
h
面对舆论的压力,议会组织了一个由13人组 成的特别委员会,调查南海公司破产事件。 经过秘密查证,发现该公司的会计记录严重 失实,明显存在蓄意篡改数据的舞弊行为。
4
h
这一消息的宣布,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 期,促进了债券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 1719年中,南海公司的股价为114英镑,到了 1720年3月,股价劲升至300英镑以上。
5
h

琼民源案例分析 南海公司案例

琼民源案例分析 南海公司案例

琼民源案例分析南海公司案例英国南海公司(the South Sea Company)案例(一)神话大量可实现利润和高达60%股利支付率的传闻,使公司股价从1719年中的114英镑飞涨到1720年7月的1050英镑。

股票热使“政治家忘记了政治,律师忘记了法庭,贸易商放弃了买卖,医生丢弃了病人,店主关闭了铺子,教父离开了圣坛,甚至连高贵的夫人也忘了高贵和虚荣”。

(二)事实真相成立以来惨淡经营、表现平平,在对外贸易方面没有取得多大成功,进行清理时发现实际资本所剩无几。

(三)审计起因与结果1720年9月,南海公司不得不宣布破产倒闭,数以万计的债权人与股东蒙受损失,要求议会调查事情真相。

议会组织了一个13人的特别委员会进行秘密查证,为了进一步查清南海公司的财务状况,聘请了精通会计实务的查尔斯·斯耐尔(Charles Snell)对南海公司账目进行查询和审核。

Charles Snell于1721年提交了一份名为“伦敦市彻斯特·莱恩学校的书法大师兼会计师Charles Snell对素布里奇商社的会计账簿进行检查的意见”,指出南海公司存在舞弊行为,会计记录严重不实。

(四)意义和影响(1)在西方审计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

世界上绝大多数审计理论工作者都认为Charles Snell是世界上第一位民间审计人员,他所撰写的查账报告是世界上第一份民间审计报告,而英国南海公司舞弊案例也被列为世界上第一起比较正式的民间审计案例。

(2)说明了建立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基础上的股份有限公司,必须要由注册会计师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来协调、平衡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经济责任关系。

万里大造林何庆魁中广网呼和浩特4月1日消息(记者郑颖)内蒙古公安厅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内蒙古万里大造林有限公司涉嫌经济犯罪案件侦办情况,目前,万里大造林公司董事长陈相贵等人已经被捕,涉案林地已由各地人民政府负责接管,并得到了正常的管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二《泡沫法案》 • 产生原因:从1720年1月份到6月份期间设立的类 似公司达161家。由于这些类南海公司的设立, 股票供给增加,极大地冲击了“南海公司”股东 的利益,为了规管市场乱局,以及保护南海公司 免受“泡沫公司”打扰,国会在1720年6月9日通 过了别称《泡沫法案》的《1719年皇家交易所及 伦敦保险公司法案》,内容规定股份公司必须取 得皇家特许状才能继续经营。 • 1720年6月11日,通过了“泡沫公司取缔法”, 严格限制股份公司的申请,同时还取消了业已授 予一些公司的特许权。 • 但这些措施并没有挽救“南海公司”,1720年金 融恐慌,最终也波及到了“南海公司”。
所谓双赢
• 这个方案在当时被视为让政府与南海公司缔造双 赢局面,原因是原本市场上的国债持有人享有高 达7%至9%的利率,支付大笔的国债利息对政府构 成沉重的财政包袱,现在经南海公司换取国债后, 利率得以下调,使政府财政压力舒缓。另一方面, 政府又可从南海公司最多取得760万镑的款项,成 为一笔可观的进账。 • 对南海公司而言,由于其股价在当时大受追捧, 公司可趁机以远远高于面值的股票换取回报稳定 的国债,变相赚取丰厚利润;此外,公司还可的客观需要
• 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例的发生,说明建立在所 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基础上的股份公司,其经营具有委托性质。 • 由于受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投资者即公司股东和债 权人不可能直接接触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要了解公司经营 的详细情况必须借助于其会计报告。 • 但是股东和债权人要得到公司真实,准确、客观的会计 信息决非易事,这在客观上要求与公司无利益关系的熟悉会 计语言的第三者就公司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出证明, 以便将客观、可信的会计信息提供给公司股东及债权人。这 样一方面可控制经营者为所欲为,损害投资者利益;另一方 面可以使股东及债权人正确决策。否则,投资者与经 营者的 经济责任关系难以维系,股份公司难以存在和发展。
• 《泡沫公司取缔法》,旨在防止不正常的股份投 机、禁止设立舞弊性质的股份公司、禁止非股份 公司采用股份公司形态和禁止股份公司从事特许 证规定的业务范围以外的经营活动 • 这种抑制股份公司发展的举动表明,当时的英国 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以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为特 征的股份公司的经济作用,而且,没有制订出一 套科学的维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管理制度。 他们只是简单地通过禁止设立股份公司,来保持 资本主义资金市场的稳定,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 利益不受损害。这显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政府的反应及方案实施后果
• 英国政府没有尽监管职责,而是任由南海公司对外吹嘘, 吊足了投资者的胃口。而且,当南海公司以300%甚至400% 的溢价发行股票时,英国政府并没有根据南海公司的实际 盈利能力及时地予以制止,反而,议会的议员甚至连国王 都争相购买了南海的股票 • 一时间南海公司股价扶摇直上,一场股票投机浪潮席卷全 国。由此,170 多家渐成立的股份公司股票以及原有的公 司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股价暴涨 5 — 6 倍,各种职 业的人,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都卷入了这场漩涡。这些后 来被称之为“泡沫公司”的股份公司,大多模仿南海公司 的宣传手法,在市场上发布虚假消息,声称正进行大宗生 意,从而吸引市民购买股票。
1月128英镑每股
2、南海泡沫的形成和发展
• 成立之初: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大量购买政府债券,作为 回报,政府对该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了永 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其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 诱发原因:1719年,政府允许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 换.同年年底,南美贸易障碍扫除,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 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推动股价上升. • 1720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 要逐年向公司偿还,公司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方式购买公 司新股票.2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南海公司的交易(重大利 好),南海公司股票从129英镑上涨至7月份的1000英镑以 上,6个月涨幅700%.
• 《泡沫法案》出台后,股价开始暴跌,12月份跌到124英镑. 泡沫破灭.
投资者的反应
迫切需要投资渠道
• 私人资本集聚,储蓄膨胀,而投资机会不足
对南海股份趋之若鹜 失去理智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
恐慌,抛售,损失惨重,对政府失去信心
对新兴股份公司闻之色变,一个世纪之后, 才走出“南海泡沫”的阴影
最终方案
• 在南海公司与国会达成的最终方案中,南海公司 愿意购入市场总值3,160万英镑的可赎回政府债 券及定期债券,并以南海公司的股票作交换。 • 而公司会无条件支付政府400万镑,再加上有条 件地支付的360万镑,使政府最多可从方案获760 万镑。 • 购入债券后,政府只需向南海公司支付5%的利率, 利率到1727年夏天后会降至4%,那时开始南海公 司所持的所有国债都会变成可赎回政府债券。
由此可以看出, 舞弊需要审计, 舞弊是 审计的前提, 审计的产生是由于舞弊的存在, 是建立在舞弊存在的基础上, 舞弊的存在是 产生审计的直接动因。 17 20 年出现了南海公司舞弊, 这也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 即或当时没有南海公司舞 弊, 也会有其他公司舞弊, 这是由当时英国 泡沫经济发展所决定的。
拓展一:南海方案
简介
• 1719年尾,南海公司向英国政府提出一个名为 “南海计划”(South Sea Scheme)的大型换股 计划,以换取更大利益。 • 1720年,南海公司采取拉拢贿赂政府高官的手段 (其中内阁掌权人巽得兰勋爵及斯坦厄普勋爵更 分别收受南海公司市值50,000镑的股票以及25万 贿款)获得了除英格兰银行和印度公司的国债以 外价值3100万英镑英国所有国债的包销权。南海 公司股票一夜之间由130英镑涨到了300英镑。 • 英格兰银行的计划没有被采纳。
*南海公司表面上是一间专营英国与南美 洲等地贸易的特许公司,但实际上像英格 兰银行一样是一所协助政府融资的私人机 构,分担政府因战争而欠下的债务。
*事实上,南海公司本身的贸易业务平平, 它虽在1711年成立,却要迟至1717年才开 展远航贸易,至於在西班牙的规定下,南 南海公司创办人牛津伯爵 海公司一年其实只可派船三只前往南美贸 易,而贸易本身到1718年更复因英、 西交 恶而中断。
投资
投机
3、泡沫之后
• 1720年底,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理,发现其实际 资本已所剩无几,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巨 大损失。社会舆论随即强烈要求向有关官员及南海公司的 董事展开调查,以追究事件责任。
• 在调查南海泡沫事件中,国会秘密委员会委任了查斯· 斯 奈尔(Charles Snell)为南海查账,这是国会历史上首次 委托民间第三方独立会计师进行核数调查,斯奈尔通过对 “南海公司”会计账目的审核,于1721年编制了一份题为 《伦敦市霍斯特· 莱思学校的习字教师兼会计师查尔斯· 斯 内尔对索布里奇商社会计账簿检查的意见》的查账报告书, 指出了公司存在的舞弊行为,但没有对公司编制虚假账目 的目的表示自己的意见。
4、内幕
南海公司发起人的真正目的是利用人们急于 投资发财的欲望骗取钱财 南海公司其实业绩平平,其股票之所以受公 众追捧是因为: 一方面, 它与政府的密切合作关系,令大 众对之放心 另一方面,公司在推销南海方案时又向大众 谎称,公司将会在南美贸易上赚取极丰厚的利润, 将来股票持有人将会获得可观股息,使得大众深 信不疑。
民间审计的背景介绍
发生于英国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
南海泡沫事件(South Sea Bubble)
与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郁金香狂热并称欧洲早期的 三大经济泡沫 “经济泡沫”一语的起源事件,以南海股价如泡沫快上快 落的情况来形容经济过热而收缩的现象
民间审计的起源
1、南海公司
*南海公司于1711年宣告成立
英国南海事件案例
——民间审计起源
2010级财务管理1班
小组成员: • 洪连(201002160126)
• • • • • 桓福琼(201002160128) 李丽(201002160134) 刘庆(201002160140) 罗熙萍(201002160142) 唐星兰(201002160148)

英国“ 南海公司” 案例说明: 1、审计的产生是查错揭弊的需要
斯奈尔先生在报告中不仅说明了查账的情况, 而且指出公 司存在的舞弊行为。南海公司破产舞弊审计案例说明: 第一, 世界上第一次民间委托审计是舞弊审计。 第二, 世界上第一位民间审计师的审计任务是舞弊审计。 第三, 世界上第一位民间审计师的业务是舞弊审计业务。 第四, 世界上第一位民间审计师所确定的审计目标是确认舞 弊行为。 第五, 世界上第一份民间审计报告是关于舞弊的审计报告。
5、南海事件的启示 • • • • 案发原因 1、南海公司的信息披露不真实。 2、英国政府的态度不理智。 3、公众对股票投资的极端不理性。

民间审计的产生
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开 创了近代民间审计的历史先河,对世 界民间审计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和影响。股份公司的发展孕育了现代 民间审计的产生。英国“南海公司” 破产案造就了世界第一位民间审计师, 同时也揭开了民间审计发展的序幕。
6个月700%的涨幅 6月升到890镑
4月以300镑售出225万股
“政治家忘记了政治,律 师忘记了法庭,贸易商放弃了 买卖,医生丢弃了病人,店主 关闭了铺子,教父离开了圣坛, 甚至连高贵的夫人也忘了高傲 和虚荣。” ——《大恐慌》 “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 法预测人类的疯狂。”(I can calculate the motions of heavenly bodies, but not the madness of people.) ——牛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