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公司案件启示

合集下载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及其教训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及其教训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及其教训一、引言经济危机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其带来的影响和破坏,往往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时间才能逐渐消退。

历史上,人类经历了多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包括南海泡沫、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

本文将着重分析这些危机的原因、影响以及教训。

二、南海泡沫南海泡沫的主要发生时间是1720年,它是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发生的大规模股票投机泡沫。

南海泡沫的起因是英国政府设立的南海公司,该公司获得经营南美洲贸易特权,并且获得了对三家债务公司的股权。

由于南海公司业绩良好,其股票价格不断上涨,随之引发了大量的投机炒作。

最终,在股票价格达到顶峰后,投机者纷纷抛售,导致了股票市场的崩盘和经济恐慌。

从南海泡沫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政府不应强制推行股票市场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持大量的审慎,不要轻易推行股票市场,避免投机者在没有明确的监管下扰乱市场。

2. 股市应该建立安全保障机制在股市情况下,人们的资金很容易遭受损失。

政府应该建立起安全保障机制,许多国家的国家福利金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

3.不要过度泡沫目标当经济走势良好时,我们获得高利润的机会可能很多,但是我们应该认清金融市场的繁荣和泡沫之间的区别,以免陷入投机者的圈套。

三、1929年经济大萧条1929年经济大萧条是人类社会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一次经济危机,它将全球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大萧条的主要起因是美国股市的狂热投机和卖空操作。

由于各种国际因素的相互作用,这场危机很快扩散到了全球范围,引发了世界经济的连锁反应和生产资料的失业问题。

大萧条对全球经济和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从1929年经济大萧条的教训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 保护生产资料,保障就业者利益经济的稳定发展取决于工业品的生产和销售,而生产的前提则是保证就业机会。

因此,政府应该保护生产资料,保障就业者的利益。

2. 金融市场需要完善的监管政府有责任确保国内的金融市场牢靠且规范运作。

海商法法律关系案例(3篇)

海商法法律关系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年某月,我国沿海某海域发生了一起船舶碰撞事故。

事故双方为A公司和B公司,其中A公司拥有并运营一艘货轮,B公司则拥有一艘油轮。

两船在航行过程中发生碰撞,导致A公司货轮严重损坏,B公司油轮部分货物泄漏,造成周边海域环境污染。

事故发生后,双方就责任划分及赔偿问题产生纠纷,最终诉至法院。

二、案件事实1. 事故经过:当天,A公司货轮和B公司油轮均满载货物,在预定航线航行。

由于B公司油轮在航行过程中未及时调整航向,导致两船发生碰撞。

碰撞后,A公司货轮严重受损,B公司油轮部分货物泄漏,造成周边海域环境污染。

2. 事故原因:经调查,B公司油轮在航行过程中存在以下违规行为:(1)未按规定进行航行值班;(2)未及时调整航向,导致与A公司货轮发生碰撞。

3. 损失情况:A公司货轮损失约人民币500万元,B公司油轮损失约人民币300万元,周边海域环境污染损失约人民币100万元。

三、法律关系分析1. 侵权法律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一百一十八条规定,船舶在航行中发生碰撞,造成船舶、货物损失以及人身伤亡的,应当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B公司油轮存在违规行为,导致碰撞事故发生,故B公司应承担侵权责任。

2. 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船舶在航行中发生碰撞,造成船舶、货物损失以及人身伤亡的,应当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

本案中,B公司油轮存在违规行为,导致碰撞事故发生,故B公司应承担赔偿责任。

3. 环境污染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三条规定,船舶在航行中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本案中,B公司油轮部分货物泄漏,造成周边海域环境污染,故B公司应承担环境污染责任。

四、法院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B公司油轮在航行过程中存在违规行为,导致碰撞事故发生,故B公司应承担侵权责任。

同时,B公司油轮部分货物泄漏,造成周边海域环境污染,故B公司应承担环境污染责任。

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及分析

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及分析

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及分析——世界上第一例上市公司审计案例200多年前,英国成立了南海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经营无方,公司效益一直不理想。

公司董事会为了使股票达到预期价格,不惜采取散布谣言等手法,使股票价格直线上升。

事情败露后,英国议会聘请了一位懂会计的人,审核了该公司的账簿,然后据此查处了该公司的主要负责人。

于是,审核该公司账簿的人开创了世界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先河,民间审计从此在英国拉开了序幕。

一、英国南海股份公司审计案例背景在18世纪初,随着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扩张,海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

英国政府发行中奖债券,并用发行债券所募集到的资金,于1710年创立了南海股份公司。

该公司以发展南大西洋贸易为目的,获得了专卖非洲黑奴给西班牙、美洲的30年垄断权,其中公司最大的特权是可以自由地从事海外贸易活动。

南海公司虽然经过近10年的惨淡经营,其业绩依然平平。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总额的70%,即约1 000万英镑,可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

该年底,一方面,当时英国政府扫除了殖民地贸易的障碍,另一方面,公司的董事们开始对外散布各种所谓的好消息,即南海公司在年底将有大量利润可实现,并煞有其事地预计,在1720年的圣诞节,公司可能要按面值的60%支付股利。

这一消息的宣布,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

1719年中,南海公司股价为114英镑,到了1720年3月,股价劲升至300英镑以上。

而从1720年4月起,南海公司的股票更是节节攀高,到了1720年7月,股票价格已高达1 050英镑。

此时,南海公司老板布伦特又想出了新主意:以数倍于面额的价格,发行可分期付款的新股。

同时,南海公司将获取的现金,转贷给购买股票的公众。

这样,随着南海股价的扶摇直上,一场投机浪潮席卷全国。

由此,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股票以及原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股价暴涨51倍,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都卷入了这场漩涡。

南海公司破产案例分析报告

南海公司破产案例分析报告

南海公司破产案例分析报告南海公司破产案例分析报告【摘要】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国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间发生的一次经济泡沫,它与密西西比泡沫事件及郁金香狂热并称欧洲早期的三大经济泡沫。

该事件是审计史与会计史上的重大事件。

它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法制不健全、会计体系不完整、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一次经济泡沫。

其产生的原因,经济学界多归结于狂热与泡沫,会计审计学界则归结于会计舞弊。

本文研究表明,南海公司事件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

它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不公平的产权制度、不合时情的制度设计、不完善的公司治理、不对称的会计信息和不适应的会计技术等多项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

【关键词】南海公司注册会计师分析二、【事件概述】南海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711年的特许贸易公司,1719年该公司拟定了一项计划:以增发股票来帮助政府实现债务转移,获得政府的支持和高额利息,同时赚取巨额股价盈余。

由于南海公司对其好处大作宣传,股价迅速上升。

1720年1月3日南海公司股价为128英镑/股,5月2日升至335英镑/股,6月24日上升至1050英镑/股,该公司因此获利得到巨额盈余。

当人们发现南海公司并无真实资本,便纷纷抛售该公司的股票,南海公司面临破产境地。

许多陶醉在发财梦景之中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损失惨重。

1720年8月25日至9月28日的一个月时间里,该公司股票从每股900英镑跌至每股190英镑,最后被迫宣告破产。

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国会任命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

秘密查证的结果是:南海公司的会计记录严重失实,明显存在蓄意篡改经营数据的舞弊行为。

于是委员会便聘请了精通会计实务的查尔斯•司奈尔先生对南海公司的分公司“索布里奇商社”的会计账簿进行了检查。

经审计,司奈尔发现了该公司管理当局存在着会计欺诈行为。

三、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背景及原因1.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的历史意义及对现代民间审计产生的深远影响。

南海公司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南海公司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南海公司事件案例分析报告班级:审计班成员:姚茜何晓玲周丽丽朱悦刘泽 108 源南海公司事件是世界经济史和会计审计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其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

经济学界多归结于狂热与泡沫,会计审计学界则归结于会计舞弊等等。

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有必要对其中的经济现象作一分析。

基于此,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整合思考,多角度分析了南海公司事件产生的原因,博览群书,希望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避免产生类似问题,保证经济社会的科学有序发展。

一、事件概况:事件起因源于南海公司(SouthSea Company),南海公司在171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仍然进行时创立,它表面上是一间专营英国与南美洲等地贸易的特许公司,但实际上是一所协助政府融资的私人机构,分担政府因战争而欠下的债务。

南海公司在夸大业务前景及进行舞弊的情况下被外界看好,到1720年,南海公司更透过贿赂政府,向国会推出以南海股票换取国债的计划,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股价由原本1720年年初约120英镑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镑以上,全民疯狂炒股。

然而,市场上随即出现不少“泡沫公司”混水摸鱼,试图趁南海股价上升的同时分一杯羹。

为规管这些不法公司的出现,国会在6月通过《泡沫法案》,炒股热潮随之减退,并连带触发南海公司股价急挫,至9月暴跌回190镑以下的水平,不少人血本南海泡沫事件使大众对连着名物理学家牛顿爵士也蚀本离场。

无归,政府诚信破产,多名托利党官员因事件下台或问罪;相反,辉格党政治家罗伯特·沃波尔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混乱,协助向股民作出赔偿,年取得政府实权,并被后世形容为英1721使经济恢复正常,从而在国历史上的首位首相,此后,辉格党取代托利党,长年主导了英国的1750至于南海公司并没有因为泡沫而倒闭,政局。

但事实上,公司在年才正年以后已中止对南美洲进行的贸易业务,它最终维持至1853式结业二、具体介绍南海公司成立背景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

英国南海公司的舞弊案例

英国南海公司的舞弊案例

1.英国南海公司的舞弊案例,被列为世界上第一起比较正式的民间审计案例
2.在该份报告中,查尔斯指出了公司存在舞弊行为、会计记录严重不实等问题,但没有对公司为何编制这种虚假的会计记录表明自己的看法.议会根据这份查账报告,将南海公司董事之一的雅各希·布伦特以及他的合伙人的不动产全部予以没收。

他所撰写的查账报告,是世界上第一份民间审计报告。

首先要有道德素质。

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正义之心是审计人员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要有职业敏感,要有洞察力,要有高度的综合判断能力
3.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承办业务的过程中,未能履行合同条款,或者未能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或出于故意未按专业标准出具合格报告,致使审计报告使用者遭受损失,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南海区公司法律服务案例(3篇)

南海区公司法律服务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科技”)成立于2010年,位于我国南海区,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初期由李先生、张先生和刘先生三人共同出资设立,各占30%的股份。

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李先生、张先生和刘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紧张,最终导致了公司内部的股权纠纷。

二、纠纷起因1. 经营管理分歧:在公司快速发展过程中,李先生、张先生和刘先生在经营管理理念上产生了分歧。

李先生主张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张先生则认为应注重市场拓展,提高销售额;刘先生则主张稳健经营,避免过度扩张。

2. 利益分配不均:由于公司盈利状况良好,李先生、张先生和刘先生在利益分配上存在争议。

李先生认为自己的贡献最大,应获得更多分红;张先生和刘先生则认为,虽然李先生的贡献较大,但公司的发展离不开其他两位股东的共同努力。

3. 股权结构变化: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部分员工通过股权激励获得了公司股份,导致李先生、张先生和刘先生的股权比例发生变化。

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

三、法律分析1. 股权结构问题: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应当按照出资比例享有股权。

本案中,李先生、张先生和刘先生的股权比例为30%:30%:30%,不存在股权结构问题。

2. 经营管理分歧:公司经营管理分歧属于公司内部事务,股东之间可以通过协商解决。

若协商不成,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利益分配不均: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分红应当遵循公平、合理的原则。

若股东之间对利益分配存在争议,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 股权激励问题:股权激励属于公司内部事务,股东之间可以通过协商解决。

若协商不成,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四、解决方案1. 协商解决:律师建议李先生、张先生和刘先生通过协商解决股权纠纷,以维护公司稳定发展。

协商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明确公司经营管理方向和目标;- 确定公司利益分配原则;- 规范股权激励制度;- 加强公司内部沟通与协作。

英国南海公司案例分析

英国南海公司案例分析

英国南海公司案例分析英国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成立于1711年,是一家以贸易为主要业务的英国公司。

该公司在当时的英国金融市场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因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重大的影响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英国南海公司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原因以及背后的教训。

首先,英国南海公司的成功源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

该公司主要从事与南美洲的贸易活动,通过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贸易合作,获取了大量的贸易利润。

同时,公司还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来筹集资金,从而扩大了其贸易规模。

这种商业模式使得英国南海公司在当时的金融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当时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公司之一。

其次,英国南海公司的成功也得益于政府的支持。

在当时的英国,政府对于贸易公司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英国南海公司得到了政府的特许经营权,这使得其在贸易活动中拥有了更大的优势。

同时,政府还通过购买公司的股票来支持其发展,这为公司的资金筹集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可以说,政府的支持为英国南海公司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英国南海公司的成功并非没有隐患。

在公司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其股价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泡沫破裂。

公司的股价一度飙升,但随后又迅速下跌,导致投资者蒙受巨大的损失。

这一系列的股价波动最终导致了南海泡沫的破灭,公司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

这也成为了英国南海公司的教训,提醒人们在投资和经营中要谨慎行事,避免盲目跟风和投机行为。

综上所述,英国南海公司作为当时英国金融市场上的重要公司,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源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政府的支持。

然而,公司的成功也伴随着股价泡沫的破裂和危机的到来,这对于后人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教训。

我们应当从英国南海公司的案例中吸取教训,谨慎经营,避免盲目投资,才能在商业世界中取得长久的成功。

审计 案例(第一章)

审计 案例(第一章)

第一章案例【案例分析一】英国南海公司案例――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先河一、英国南海公司的兴衰在18世纪初,随着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扩张,海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

英国政府听取了一位银行家的建议,发行中奖债券,并将发行债券所募集到的资金,于1710年创立了南海股份公司,从事盈利前景诱人的殖民地贸易。

南海公司经过近10年的惨淡经营,表现平平。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总额的70%,即约1000万英镑,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

该年底,一方面,当时英国政府扫除了殖民地贸易的障碍;另一方面,公司的董事们开始对外散布各种所谓的公司利好消息,即南海公司在年底将有大量利润可实现,并煞有其事地预计,在1720年的圣诞节,公司可能要按面值的60%支付股利。

这一消息的宣布,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

1719年,南海公司股价为114英镑。

到了1720年3月,股价劲升至300英镑以上。

而从1720年4月起,南海公司的股票更是节节攀高。

到了1720年7月,股票价格已高达1050英镑。

此时,南海公司老板布伦特又想出了新主意:以数倍于面额的价格,发行可分期付款的新股。

同时,南海公司将获取的现金,转贷给购买股票的公众。

这样,随着南海股价的扶摇直上,一场投机浪潮席卷全国。

由此,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股票以及原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股价暴涨5倍,各种职业的人,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都卷人了这场漩涡。

据说,这些人中,不仅有普通民众,甚至有发现了宇宙运动规律的伟大物理学家牛顿。

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在其《大恐慌》一书中这样描绘当时人们购买股票的情形:“政治家忘记了政治,律师忘记了法庭,贸易商放弃了买卖,医生丢弃了病人,店主关闭了铺子,教父离开了圣坛,甚至连高贵的夫人也忘了高傲和虚荣。

”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公司取缔法”。

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过来,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

扩展资料1-5英国南海公司事件

扩展资料1-5英国南海公司事件

【案例分析】英国南海公司事件南海公司事件背景:200多年前的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随着大英帝国殖民主义的扩张,海外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

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积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机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有待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在这种背景下,1710年南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该公司以发展南大西洋贸易为目的,获得了专卖非洲黑奴给西班牙、美洲的30年垄断权,其中公司最大的特权是可以自由地从事海外贸易活动。

南海公司事件始末:南海公司经过近10年的经营,其业绩平平。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总额的70%,即约1 000万英镑,可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

该年底,一方面,当时英国政府扫除了殖民地贸易的障碍,另一方面,公司的董事们开始对外散布各种所谓的好消息,即南海公司在年底将有大量利润可实现,并煞有其事地预计,在1720年的圣诞节,公司可能要按面值的60%支付股利。

这一消息的宣布,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

1719年中,南海公司股价为114英镑,到了1720年3月,股价劲升至300英镑以上。

投资者趋之若鹜,到了1720年7月,股票价格已高达1050英镑。

此时,南海公司老板布伦特又想出了新主意:以数倍于面额的价格,发行可分期付款的新股。

同时,南海公司将获取的现金,转贷给购买股票的公众。

这样,随着南海股价的扶摇直上,一场投机浪潮席卷全国。

然而公司的真实业绩与人们期待的投资回报相去甚远,公司泡沫随时都可能破灭。

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公司取缔法》。

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过来,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身上。

从7月份开始,外国投资者首先抛出南海公司股票,撤回资金。

随着投机热潮的冷却,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到12月份最终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由此破灭,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

南海区团体法律服务案例(3篇)

南海区团体法律服务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南海区,作为中国广东省佛山市下辖的一个区,经济发达,尤其是外贸行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知识产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团体法律服务在南海区企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一起典型的南海区团体法律服务案例,旨在展现律师团队能够如何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保护。

二、案件概述某外贸公司(以下简称“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主要从事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产品的进出口业务。

近年来,该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但同时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知识产权侵权问题。

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该公司决定寻求专业的团体法律服务。

三、律师团介入在接到该公司的委托后,南海区某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律师事务所”)立即组织了一支专业的律师团队,对该公司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全面评估。

律师团队由知识产权专家、诉讼律师和顾问律师组成,确保能够从法律、技术和市场等多个角度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四、调查取证律师团队首先对该公司的产品线进行了全面梳理,确定了主要涉及知识产权的领域。

随后,律师团队对市场上的同类产品进行了调查,发现多家企业存在侵权行为,其中包括部分国内知名品牌。

为了收集证据,律师团队采取了以下措施:1. 网络调查:通过网络检索、市场调研等方式,收集侵权产品的销售信息、广告宣传资料等。

2. 实地调查:对涉嫌侵权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收集侵权产品的实物、包装、宣传材料等。

3. 专家鉴定: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侵权产品进行鉴定,确认侵权事实。

五、维权行动在收集到充分证据后,律师团队立即启动维权程序:1. 发送律师函:向涉嫌侵权的企业发送律师函,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经济损失。

2. 行政投诉:向相关行政机关投诉,要求其依法查处侵权行为。

3. 诉讼维权:针对情节严重的侵权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侵权方停止侵权、赔偿损失。

六、案件结果经过律师团队的持续努力,该公司的维权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1. 侵权方停止侵权:大部分涉嫌侵权的企业在收到律师函后,主动停止了侵权行为。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

南海公司“泡沫”事件事件发生在1711年,英国政府为了向南美洲贸易扩张而专门设立了一家公司----南海公司。

然而公司成立后的八年间,除了无休止地向南美洲饭运黑奴之外几乎没干过一件盈利的事情。

到了1718年,英国政府的债务总额已经积累到了三千七百万英镑。

为了迅速筹集还债资金,不堪重负的英国政府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卖给公众。

南海公司是英国的一个特许贸易公司,它具有给南海贸易的特许权,属于垄断经营,所谓南海就是现在的拉丁美洲。

南海公司拿到特许权后,它就造势,说拉丁美洲发现了金矿、银矿、香料,如何如何赚钱等等,于是股价猛涨。

在政府的默许下,公司管理层为南海公司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故事,很快人们开始相信了,南海公司海市蜃楼般的利润前景唤起了英国人超乎寻常的狂热。

南海公司是本质上是一家投机公司,为了说不清楚的目的进行融资,没有人知道公司到底要做什幺,只知道这家公司能赚大钱,是很好的投资对象,到处弥漫着一种狂热的氛围,人们就是想要投资,认为南海公司简直就是一部造钱的机器,人们失去了平时应有的理智和质疑不断的投资,尽管当时并没有事实或者是足够的信息来支持公司对投资者们作出承诺。

英国伦敦的柴思胡同里,喧闹而吵杂,挤满了抢购南海公司股票的人们,巨大的骗局使公众失去了理性。

失去理智的大众狂热使南海公司的股价迅速飚升,从1720年1月到6月,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一路疯涨到,1月3日南海公司股价为128英镑/股,5月2日升至335英镑/股,6月24日上升至1050英镑/股,该公司因此获利得到巨额盈余。

当人们为南海公司股票而狂热的时候,英国还发生了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事情:1720年初南海公司股价迅速上涨,但是要继续推高股价就需要更多的社会资金涌向南海公司,然而此时的英国正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前夕,大量的民间企业同样需要筹集资本,于是民间企业开始背着政府偷偷地发行股票。

但是民间企业发行股票会引起股票供给的增加,这样南海公司的股价就将下来,会损害南海公司的利益。

南海事件的影响

南海事件的影响

南海事件的影响南海泡沫事件是近代世界经济史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有必要对其中的经济现象作一分析。

南海泡沫事件中的金融工具创新现象。

南海泡沫事件实际上缘于金融工具创新,它通过债券兑换股票的方式化解债务危机。

这种金融工具创新理论由法国约翰·劳首创。

与同期的英国一样,法国在18世纪20年代政府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困难,30亿利弗尔的国债的兑付压力、货币与资本大量外流、连年歉收和税收减少。

为了化解财政危机,约翰·劳建议允许用国债的票面值来购买一家贸易公司的股票。

由于国债在市场上的价格还不及其面值的一半,所以绝大多数的债券持有人都迫切地想将手中的债券换成公司股票。

相应地,法国公债骤然减少,政府兑付债券的压力减缓。

约翰·劳的金融工具创新理论应用的成功,很快为面临同样债务危机的英国所借鉴,南海公司的发迹与政府债券向公司股票转换的金融创新工具的运用密切相关。

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减缓政府兑付债券的压力,也拓展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企业没有确定的发展前景和业绩支撑,就会形成泡沫。

政府信用的价值作用。

从深层次看,南海公司股票价值的每一次升值都伴随着政府信用的支持。

于1711年创立的南海公司,最初是以发展南大西洋贸易为目的,从事黑奴买卖和海外贸易活动,虽经近10年的经营,但业绩平平。

到1719年,南海公司开始购买政府债券,政府担保在一定时期内国债的年利率为6%;后以公司股票转换政府债券,并接收全部国债,政府则承诺逐年向公司偿还,而且还由下议院和上议院通过政府与公司交易的议案;到后来又发展到国王购买公司股票,南海公司股票价值的大幅度升值,都与上述一系列经营活动是以政府信用为依托分不开的。

这实际上就是经济学上常讲的信用的价值,特别是政府信用为各类市场主体中信用最高的价值的具体体现。

股票发行市场扩容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股票发行市场的容量直接反映的是股票的供需关系,而供需关系又影响股票的价值。

南海公司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南海公司事件案例分析报告

南海公司事件案例分析报告班级:10审计8班成员:姚茜何晓玲周丽丽朱悦刘泽源南海公司事件是世界经济史和会计审计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

其产生的原因,众说纷纭。

经济学界多归结于狂热与泡沫,会计审计学界则归结于会计舞弊等等。

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有必要对其中的经济现象作一分析。

基于此,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整合思考,多角度分析了南海公司事件产生的原因,博览群书,希望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避免产生类似问题,保证经济社会的科学有序发展。

一、事件概况:事件起因源于南海公司(SouthSea Company),南海公司在171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仍然进行时创立,它表面上是一间专营英国与南美洲等地贸易的特许公司,但实际上是一所协助政府融资的私人机构,分担政府因战争而欠下的债务。

南海公司在夸大业务前景及进行舞弊的情况下被外界看好,到1720年,南海公司更透过贿赂政府,向国会推出以南海股票换取国债的计划,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股价由原本1720年年初约120英镑急升至同年7月的1,000镑以上,全民疯狂炒股。

然而,市场上随即出现不少“泡沫公司”混水摸鱼,试图趁南海股价上升的同时分一杯羹。

为规管这些不法公司的出现,国会在6月通过《泡沫法案》,炒股热潮随之减退,并连带触发南海公司股价急挫,至9月暴跌回190镑以下的水平,不少人血本无归,连著名物理学家牛顿爵士也蚀本离场。

南海泡沫事件使大众对政府诚信破产,多名托利党官员因事件下台或问罪;相反,辉格党政治家罗伯特·沃波尔在事件中成功收拾混乱,协助向股民作出赔偿,使经济恢复正常,从而在1721年取得政府实权,并被后世形容为英国历史上的首位首相,此后,辉格党取代托利党,长年主导了英国的政局。

至于南海公司并没有因为泡沫而倒闭,但事实上,公司在1750年以后已中止对南美洲进行的贸易业务,它最终维持至1853年才正式结业二、具体介绍南海公司成立背景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

[精品]案例解读11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

[精品]案例解读11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

[精品]案例解读1.1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1720年,南海泡沫崩溃,南海公司宣布破产。

这是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泡沫公司之一。

南海泡沫是指1720年在英国南海公司股票的投机热潮中,投资者对南海公司股价的过度投机行为。

由于当时英国政府对南海公司的支持以及公众对南海公司利润前景的乐观预期,大量资金涌入南海公司股票,导致其股价飙升。

然而,随着市场对南海公司利润前景的怀疑和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调查,南海公司股价最终暴跌,泡沫破裂。

对于南海公司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时英国政府对南海公司的支持被撤回,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对南海公司利润前景的怀疑和政府对南海公司的调查。

此外,南海公司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存在大量的内部交易和欺诈行为。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南海公司的破产。

南海公司破产对英国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大量投资者在这场泡沫中损失惨重,许多人因此破产或陷入贫困。

这使得英国的股票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信心和投资热情。

其次,南海公司破产暴露了英国股票市场和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促使政府加强了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和审查。

此外,这场泡沫的破裂也加速了英国经济由盛转衰的进程。

从南海公司破产案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政府监管是保障金融市场稳定的重要手段。

在当时的情况下,英国政府应该加强对股票市场的监管和审查,以避免类似泡沫的出现。

2.投资者应该保持理性和谨慎的态度。

在投资股票时,应该充分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市场前景等信息,避免盲目跟风和投机取巧。

3.公司治理至关重要。

南海公司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导致大量内部交易和欺诈行为的发生。

这提醒我们,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和治理结构,以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4.泡沫的破裂是市场自我调节的结果。

投资者应该认识到市场的波动性和风险性,避免盲目追求高收益而忽略风险的存在。

除了以上启示,我们还应该从南海公司破产案中吸取教训:1.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

政府应该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审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以保障市场的公平、公正和稳定。

案例:“南海公司”破产事件

案例:“南海公司”破产事件
12
h
针对这一情况,斯内尔应议会特别委员会的要 求,于1721年编制了一份审计报告书,它开宗 明义地表明这是“伦敦市彻斯特·莱恩学校的 教师兼会计师查尔斯·斯内尔对索布里奇商社 的会计账簿进行检查的意见”。接着指出了企 业存在的舞弊行为,但没有就企业出于何种目 的编制虚假的会计记录表明自己的意见。
13
h
议会根据审计报告,除没收全部董事的个人 财产外,还将一名负直接责任的经理逮捕, 押进了伦敦塔;同时,颁布了《泡沫公司取 缔法》,旨在防止不正常的股份投机、禁止 设立舞弊性质的股份公司、禁止非股份公司 采用股份公司形态和禁止股份公司从事特许 证规定的业务范围以外的经营活动。
14
h
尽管如此,南海公司破产事件还是孕育了查 尔斯·斯内尔这样一位民间审计职业的最早先 驱。现在查尔斯·斯内尔已经被认为是世界上 第一位受聘对股份公司的会计记录进行审查 的会计师,他编制的报告是世界上最早的由 会计师呈送的审计报告。这也是历史上的第 一次民间审计,即审计假账第一案。
10
h
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 失,政府逮捕了布伦特等人,另有一些董事自 杀。“南海泡沫”事件使许多地主、商人失去 了资产。此后较长一段时间,民众对参股新兴 股份公司闻之色变,对股票交易心存疑虑。
11
h
面对舆论的压力,议会组织了一个由13人组 成的特别委员会,调查南海公司破产事件。 经过秘密查证,发现该公司的会计记录严重 失实,明显存在蓄意篡改数据的舞弊行为。
4
h
这一消息的宣布,加上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 期,促进了债券转换,进而带动了股价上升。 1719年中,南海公司的股价为114英镑,到了 1720年3月,股价劲升至300英镑以上。
5
h

南海公司事件概况及影响

南海公司事件概况及影响

深层原因 (一)不公平的产权交易


可以说南海公司的股东是政府转嫁债务的牺牲品。股东名义上拥有的 南海公司的股权,实际上是应由政府支付的债权,而政府通过被视为 创新的手段将民众持有的以政府信誉担保的国债转化为风险自担的企 业股票。当拥有的对政府债权被转化为对股份公司的股权后,由于南 海公司并无真实资本,投资者对该公司的剩余索偿权就只剩下特许经 营权。一旦特许经营权无法产生效益,股东的产权便成了废纸。政府 高官和议员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了解南海公司经营状况的,但为了转嫁 负担,同时也因他们中的相当部分人接受了南海公司的贿赂,他们只 有牺牲民众的利益。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希望南海公司的股价高涨,以 便更快的减少债务。虽然他们的本意并不是想让南海公司破产,但因 为一场不公平的产权交易使他们难以对南海公司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管 理。


再者是开户银行倒闭。
在股价下跌时,为避免发生清偿危机,南海公司与英格兰银 行约定,英格兰银行以每股400英镑的标准来支持它的股票, 并持有它的有担保债务发行的一大部分。不过,当南海公司 的资金存储机构斯沃德布莱德银行倒闭时,英格兰银行便即 刻毁约,这一保护线也旋即遭到突破。这时,南海公司的股 票已跌至每股190英镑。


3.股份公司规范及民间审计发展对公司立 法的客观要求。
通过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例的研究可以看出,股份公司的存 在需要民间审计及公司立法,民间审计发展对公司立法同样有着客观 要求。股份公司的发展对发展资本市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 作用,但若在法律上不加规范、缺乏社会监督则势必引起社会经济秩 序混乱。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件之后,英政府开始重视对 股份公司的规范。1815年英国第一次出现经济危机,尔后每隔3至10 年重演一次,每次都有大批股份公司倒闭,大量股东和债权人蒙受损 失。面对严峻的现实,英国政府进一步认识到制定法案对股份公司进 行社会监督的重要性,1844年的《公司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制 定的。该公司法明确规定鼓励公司采取股份公司形式,明文规定股份 公司账簿经董事以外的第三者审查。1845年又公布了新的公司法条 款,增设了必要时可以聘请会计师协助办理审计业务的条款。新的公 司法条款为民间审计的发展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南海事件的现代启示

南海事件的现代启示

专栏C O L U M N 文/李炜光十六世纪后半期,英国曾发生过一次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的股票投机事件———“南海泡沫事件”。

南海公司蓄意欺骗投资者,吹出了一个硕大的气泡,而当这个大气泡被刺破的时候,给英国人留下的是蒸发了的巨量财富和一个世代铭记的教训。

重商主义盛行的年代,政府与私人企业互为对方提供逐利的机会和便利,这种在后世绝对被任何市场经济国家裁判违规的现象,在当时却习以为常,1711年成立的南海公司就是这样一家公司。

1720年1月,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案,将3100万英镑的国债管理特权判给南海公司,南海公司开始发行新股。

该公司则不断向市场散布“在墨西哥、秘鲁一带发现巨大金银矿藏”、“金银财宝就要源源不断运回英国”之类的虚假信息,终于唤起了民众的投资热情,争先恐后地抢购南海公司的股票认购证。

票面价值100英镑的股票,在接连不断的“利好”消息的冲击下,疯涨到1050英镑。

然而,无论官方还是市场,都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支持公司对投资者做出的那些承诺。

为了获得更多的现金和融通债务,南海公司分三次向公众提供股票预约认购,总共发行了87500股,还承诺所有持有国债的人都可以把尚未兑换的国债年金转换为南海公司的股票,结果有52%的短期年金和64%的长期年金被转换成了南海公司的股票。

这些举动给南海公司的股票投机大开了方便之门,轻而易举地筹集到一大笔资金。

为了维护南海公司的垄断利润,英国议会在1720年6月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宣布在没有议会法案或国王特许状给予的法律权利的场合,禁止以公司名义发行可转让股票或转让任何种类的股份。

此举表面看是为股票热降温,实际上,许多投票赞成法案的议员是南海公司的董事和股东,目的不过是为了让投资者抛弃其他公司,而转向南海公司。

几乎与英国南海泡沫的同时发生,同样作为政府特许的法国公司也在利用证券市场的投机特性哄抬股价,最终导致股市暴跌、千百万人破产,这就是著名的“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国南海公司的舞弊案例影响和启示

国南海公司的舞弊案例影响和启示

审计失败即审计人员没有遵循审计准则而导致发表了错误的审计意见。

认定为审计失败至少应满足两个条件:首先,从审计结果来看,出具的审计意见是错误的;其次,从审计过程来看,没有遵循审计准则。

这两个条件应是因果关系,即因为没有遵循审计准则,所以才出具了错误的审计意见。

东方电子认定审计失败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审计工作未达到审计目标。

对独立审计来说,审计目标主要有第一是就公司财务报表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的要求真实公允地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发表审计意见;第二是揭露财务报表中可能存在的重大欺诈舞弊行为和非法行为。

可见,若未出具一个正确的审计意见,未能揭露重大的错误、舞弊和非法行为,就是未达到审计目标。

就会认为审计工作是失败的。

2、审计人员未履行审计职责,应承担法律责任。

审计责任包括审计的职业责任(和法律责任两部分。

首先,审计职责与审计目标密切相关,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职责,审计的职业责任在于“运用恰当的审计技术和方法保质保量地实现审计目标”。

围绕审计目标,审计职责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审计人员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是否按《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法规的规定编制,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反映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作出正确的评价;第二,审计人员必须揭露出对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的错报、漏报和舞弊行为。

否则,有可能被认为审计是失败的。

其次,若被认定为审计失败,审计人员一般要承担法律责任。

对于因缺少应有的合理的谨慎而给他人造成的损害,审计人员应承担普通过失或重大过失责任;对于以欺骗或坑害他人为目的的故意的错误行为,则要承担欺诈责任。

3、在审计过程中,采用的审计方法不当或没有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在运用一定的审计方法获取审计证据的基础上才能表示审计意见,审计失败往往跟采用不恰当的审计方法联系在一起。

审计方法一般包括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几种。

审计方法运用不当会给被审计单位的舞弊行为留下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海公司事件启示1、英国政府方面①政府信用的价值作用从深层次看,南海公司股票价值的每一次升值都伴随着政府信用的支持。

南海公司一系列经营活动是以政府信用为依托。

南海泡沫的破灭让神圣的政府信用遭到了彻底的粉碎,英国人没人再敢问及股票,此后整整一百年间,英国再也没有发行过一张股票。

②政府立法通过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例可以看出,股份公司的存在需要民间审计及公司立法,民间审计发展对公司立法同样有着客观要求。

股份公司的发展对发展资本市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但若在法律上不加规范、缺乏社会监督则势必引起社会经济秩序混乱。

因此政府通过制定法案对股份公司进行社会监督有着重大的意义。

③政府监管应有“度”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前,英国政府过度地纵容南海公司,任由南海公司对外吹嘘。

而且,当南海公司以300%甚至400%的溢价发行股票时,英国政府并没有根据南海公司的实际盈利能力及时地予以制止,反而都争相购买了南海的股票,以致当南海公司的股票出现在短短十个月时间由暴涨到狂跌的动荡局面时。

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通过了“泡沫法案”,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泡沫的再次出现,但却对股份公司实行封杀,严重抑制了股份公司的发展。

2、股份公司应该真实披露财务状况,诚信经营股份公司作为公众性公司,披露信息是其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最基本形式。

股票价格的形成是建立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的。

如果股份公司信息披露虚假,故意夸大公司的业绩或者经营状况,就会造成投资者盲目投资,股票价格发生异常波动,以致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

3、公众应持有理性的投资态度。

在对巨大财富的憧憬中,公众的理性防线彻底崩溃,完全任由股份公司发布的消息牵引。

当公众不再考察股份公司的盈利能力,不再辨别股份公司的经营范围,只为股价的一时上涨而买入股票时,他们的投资行为已经演变为一种投机性行为,公众已经谈不上对股市基本行情的认识,也不能客观预期投资所带来的后果。

他们的行为只会使股价越来越高,最终泡沫必然会破灭。

4、审计方面①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的历史意义及对现代民间审计产生的深远影响。

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开创了近代民间审计的历史先河,对世界民间审计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和影响。

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随之诞生和发展,在股份公司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将审计的发展纳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可以说,股份公司的发展孕育了现代民间审计的产生,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造就了世界第一位民间审计师,同时也揭开了民间审计发展的序幕。

②股份公司发展对民间审计的客观需要。

英国“南海公司”破产审计案例的发生,说明建立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基础上的股份公司,其经营具有委托性质。

由于受种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投资者即公司股东和债权人不可能直接接触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要了解公司经营的详细情况必须借助于其会计报告。

但是股东和债权人要得到公司真实,准确、客观的会计信息决非易事,这在客观上要求与公司无利益关系的熟悉会计语言的第三者就公司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出证明,以便将客观、可信的会计信息提供给公司股东及债权人。

这样一方面可控制经营者为所欲为,损害投资者利益;另一方面可以使股东及债权人正确决策。

否则,投资者与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关系难以维系,股份公司难以存在和发展5、金融创新工具要应用得当南海公司的发迹与政府债券向公司股票转换的金融创新工具的运用密切相关,这种金融工具创新理论,很快被面临债务危机的英国政府所借鉴。

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减缓政府兑付债券的压力,也拓展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企业没有确定的发展前景和业绩支撑,就会形成泡沫。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回顾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迷途,不仅使我们了解一段历史,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当今日新月异的公司制度、证券市场发展以启迪,同时也给政府、企业经营者、社会公众以警示,不让类似的历史事件重现。

二、南海公司事件产生的原因南海公司事件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原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

它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由于以下种种原因(自我推测,可能不全)产生的,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1、“债转股”等股权政策对经济的盲目推动。

当时,随着政府新政策的推出,尽管当时并没有事实,或者是足够的信息来支持公司对投资者们做出承诺。

失去理性的大众狂热,使南海公司的股价迅速飙升。

泡沫式的经济随着政府法案的颁布和人们理性的回升使得一时间大量抛售股票,造成泡沫经济的破灭,2、高级管理人员舞弊与套利。

据当时特别委员会调查显示,该公司会计记录严重失实,存在舞弊行为。

同时,该公司管理当局还涉嫌操纵股市,并通过多种手段调节股市,以期靠信息欺诈来维持股价。

例如当1720年8月股价开始波动时,该公司承诺在以后的12年间,公司每年将支付50%的红利,特别是在股价涨至1020英镑左右时,公司管理当局又提出了一系列迷人而又荒唐的发展计划。

3、投资者对股票投资的极端不理性。

在对巨大财富的憧憬中,公众的理性防线彻底崩溃,完全任由股份公司发布的消息牵引,迷失了方向。

、他们的投资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投机性行为。

公众已经谈不上对股市基本行情的认识,已经不能客观预期投资所带来的后果。

他们的行为只会使股价越来越高,泡沫越来越大,等待他们的也只能是非理性泡沫的破灭4、政府对经济的监督管理不利南海泡沫事件发生前,英国政府过度地纵容南海公司,使南海公司为日后高额发行股票的圈钱活动创造了“信誉”。

公司股票价值的每一次升值都伴随着政府信用的支持。

例如1719年,南海公司开始购买政府债券,政府担保在一定时期内国债的年利率为6%;后以公司股票转换政府债券,并接收全部国债,政府则承诺逐年向公司偿还,而且还由下议院和上议院通过政府与公司交易的议案等等。

事件发生后,英国政府束手无策,只得通过“泡沫法案”对股份公司进行强行压制。

在整个过程中,政府缺乏有力的监管。

5、不对称的会计信息和不适应的会计技术等多项因素综合作用。

当时的会计等相关人员徇私舞弊,会计记录不真实,信息不对称,使得很多投资者不能及时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导致了事件的发生。

6、投资渠道单一,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

当时英国投资者没有别的投资渠道,当他们看到买股票挣钱后,不假思索的陷入疯狂的股市,因此酿成了悲剧。

三、南海公司事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1、必须遵循经济规律。

股票发行市场的容量直接反映的是股票的供需关系,而供需关系又影响股票的价值。

上市公司在发行股票及推行新的鼓励政策时,应遵循经济规律。

2、政府信用的价值作用对经济发展的稳定至关重要。

我国政府应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实施合理有序的宏观调控,严厉打击官员操控市场的情况,树立良好的信用,为经济发展起到指引作用。

3、健全相关的法律,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

在南海公司案例中,相关法律的缺失为不法分子和公司创造了发展的空间,最终导致泡沫经济的产生和破灭。

以史为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法律等配套设施必须跟上,防患未然,长期发展。

4、完善市场的信息机制,努力使政府、企业、投资人信息对等,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5、会计人员应正确填制报表,披露报表,确保报表真实性、可靠性。

审计人员科学审计、严谨工作,相关部门严格守法,司法部门公正执法,共建经济和谐社会。

6、作为投资人,理性出发。

股票市场有一句话“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有时也许会出现海市蜃楼般的繁荣,但作为投资人,受伤害的总是我们自己,因此,必须理性出资。

这一点,对于我们大学生尤为重要。

必须多学习知识,了解经济才能创造财富。

7、正确运用金融创新工具。

南海公司的发迹与政府债券向公司股票转换的金融创新工具的运用密切相关。

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减缓政府兑付债券的压力,也拓展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但是,如果运用不当,企业没有确定的发展前景和业绩支撑,就会形成泡沫。

8.、拓展多层次、多领域的科学合理的投资渠道,既有利于投资者致富。

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稳定的投资环境,防止金融“惨案”发生。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回顾英国股份公司发展的迷途,不仅使我们了解一段历史,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当今日新月异的公司制度、证券市场发展以启迪,不让类似的历史事件重现。

我相信我们的祖国!“南海泡沫事件”在资本市场历史上是著名的事件,长期以来对该事件的评价大都是负面的,然而深入地研究分析该事件的产生、发展和处理过程中的经济现象,会挖掘出许多有益的东西。

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英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

长期的经济繁荣使得私人资本不断集聚,社会储蓄不断膨胀,投机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有待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

在这种背景下,1711年南海公司成立。

通过与政府交易以换取经营特权并以此谋取暴利,是南海公司的经营策略。

当时英国战争负债有一亿英,为了应付债券,南海公司与英国政府协议债券重组计划,由南海公司认购总价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

作为回报,英国政府对南海公司经营的酒、醋、烟草等商品实行永久性退税政策,并给予对南海(即南美洲)的贸易垄断权。

1719年,英国政府允许中奖债券与南海公司股票进行转换,随着南美贸易障碍的清除,加之公众对股价上扬的预期,促进了债券向股票的转换,进而又带动股价的上升。

次年,南海公司承诺接收全部国债,作为交易条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偿还。

为了刺激股票的发行,南海公司允许投资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新股票。

当英国下议院通过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议案后,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从每股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而当上议院也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又涨到每股390英镑。

投资者趋之若鹜,其中包括半数以上的参议员,就连国王也禁不住诱惑,认购了10万英镑的股票。

由于购买踊跃,股票供不应求,因而价格狂飙,到7月,每股又狂飙到1000英镑以上,半年涨幅高达700%。

然而公司的真实业绩与人们期待的投资回报相去甚远,公司泡沫随时都可以破灭。

1720年6月,为了制止各类“泡沫公司”的膨胀,英国国会通过了“泡沫法案”,即“取缔投机行为和诈骗团体法”,自此,许多公司被解散,公众开始清醒,对一些公司的怀疑逐渐扩展到南海公司。

从7月份起,南海股价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镑,南海泡沫由此破灭。

南海泡沫事件是近代世界经济史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

从以史为鉴的角度,有必要对其中的经济现象作一分析。

南海泡沫事件中的金融工具创新现象。

南海泡沫事件实际上缘于金融工具创新,它通过债券兑换股票的方式化解债务危机。

这种金融工具创新理论由法国约翰·劳首创。

与同期的英国一样,法国在18世纪20年代政府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困难,30亿利弗尔的国债的兑付压力、货币与资本大量外流、连年歉收和税收减少。

为了化解财政危机,约翰·劳建议允许用国债的票面值来购买一家贸易公司的股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