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黄土的分布

合集下载

第四纪黄土成分

第四纪黄土成分

第四纪黄土成分
第四纪黄土是指在第四纪地质时期形成的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

它的成分主要包括砂、粉砂、粘土和有机质等。

砂是黄土的主要成分之一,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等矿物组成。

它的粒径较大,通常在0.05-2.0毫米之间。

粉砂是指粒径较小的砂,通常在0.002-0.05毫米之间。

它主要由石英和长石等矿物组成。

粘土是黄土中的主要成分之一,由细小颗粒的矿物粘土矿物组成,如蒙脱石、伊利石和高岭石等。

粘土的颗粒很小,通常小于0.002毫米。

有机质是黄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植物残体和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质经过分解形成的。

有机质的含量会影响黄土的性质和特点。

除了以上主要成分外,第四纪黄土中还含有一些杂质,如矿物碎屑、水合铁氧体和碳酸盐等。

这些杂质的含量和种类也会影响黄土的性质和成分。

黄土的分布

黄土的分布

黄土的分布黄土包括黄土状土层,在世界上有相当广泛的分布。

特别在欧亚大陆上,几乎从大西洋东岸到太平洋西岸成断续带状地分布着。

从全球看,黄土分布区主要位于中纬度干燥或半干燥的大陆性气候环境范围内,即现代的温带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及部分半荒漠地区。

我国境内的黄土,除长江流域某些地点有零星出餺外,大都分布在昆仑山、秦岭和大别山以北。

根据黄土沉积的特点可有以下三大分区:(-)西北内陆盆地区该区在靑海湖和乌鞘岭以西,包括甘肃西部(河西走廊)、青海西北部及新韁全区。

这些地区的黄土呈片状,覆盖在山前的低山和丘陵上,甚至零星散布在海拔相当髙的山坡上。

黄土状土层则分布在山麓洪积-冲积平原和古河谷阶地上,断续成条带,两种黄土的厚度一般在20m以内,最大不超过30m,(二)东部山前丘陵及平原区该区在大兴安岭及太行山以东,包括东北松辽平原、辽西冀北山地、华北平原和山东低山丘陵地。

松辽平原的黄土,特别是黄土状土层,大致在哈尔滨以南、沈阳以北,除一些大河谷地和沼泽外,地面多有出露,而且还覆盖在大兴安岭东麓,尤其长白山、千山西麓的一些地势较离的古地面上。

其厚度中部为20~25m,西部和东部概在10m 以下,局部可达50~60m。

辽西冀北山地的黄土和黄土状土层主要散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大凌河、滦河、永定河等河流的中上游,或堆积于河谷阶地,或*盖于山丘坡面,多呈零散的片状,局部为连续的盖层,一般厚10~20m,最大30^40m。

华北平原与山东低山丘陵的黄土及黄土状土层主要出现在燕山南麓、太行山和伏牛山的东麓、泰山和鲁山的北麓,山东半岛的西北侧,分布零星,厚度一般在10m以内。

(三)中部資河中游黃土离坂区这里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从青海湖、东到太行山。

在这片辽阔的地域上,除一些石质山巔(如六盘山、吕梁山、中条山、黄龙山等)外,基本上构成连续的黄土盖层,尤以晋西、陕北、陇东、陇中等地区黄土堆积厚度最大,一般可达100~200m,最厚可达250~300m,是世界上黄土堆积最厚的地区。

中国第四纪黄土详细资料大全

中国第四纪黄土详细资料大全

中国第四纪黄土详细资料大全中国第四纪黄土分布于中国北纬34~45°地区,主要堆积于海拔2000米以下各种地貌单元上。

堆积区处于北半球中纬度沙漠—黄土带东南部干旱、半干旱区,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于西北、华北等地,以黄河中游最为集中(黄土高原),南界可抵长江下游两岸。

堆积中心位于陕西省泾河与洛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最厚达180~200米。

基本介绍•中文名:中国第四纪黄土•分布:中国北纬34~45°地区•海拔:海拔2000米以下•最大厚度:180~300米•分布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起始时间:258万年前简介,黄土的岩性特征,黄土地层中的古土壤,黄土地层中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遗蹟,简介据考察,兰州附近黄河最高阶地上黄土厚达300米左右。

总面积38万平方公里,并构成世界最大、堆积最厚的黄土高原;此外黄土状沉积物的分布面积有25万多平方公里。

堆积始于距今258万年前,现今沉积仍在进行。

根据沉积特征、古生物、古土壤、地球化学及绝对年龄测定等方面的研究,刘东生等将中国黄土划分为早更新世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离石黄土及晚更新世马兰黄土。

其粒度组成与矿物组合,在空间与时间分布上均有一定规律。

颗粒以粉沙占优势,一般在50%以上,粘土占15~30%,细沙不到30%,>0.25毫米的颗粒极少。

在黄河中游地区,从西北向东南有粗颗粒减少、细颗粒增加的趋势。

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占50%以上,其次为云母、角闪石、长石等,风化程度很弱。

化学成分以SiO 2为主,占50%以上;其次为Al 2O 3、CaO;再次为Fe 2O 3、MgO、K 2O、Na 2O、FeO 、TiO 2和MnO 等。

分布上,从西向东SiO 2、Fe 2O 3、MnO的含量逐渐增加,FeO、CaO、K 2O的含量逐渐减少。

上述变化反映了中国黄土的风成特征。

黄土剖面中出现的数层乃至十几层古土壤条带,是气候相对温和湿润、风力减弱、粉尘堆积停顿时的产物,代表了沉积间断。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

中国的土壤类型与分布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多样的国家,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本文将对中国的土壤类型进行基本介绍,并探讨其分布特点。

一、黄土土壤黄土是中国土壤中最为广泛分布的一种类型。

中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地区。

它的颜色呈黄褐色或暗棕色,质地疏松,富含粘土颗粒和砂粒,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黄土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常常需要进行施肥和改良。

二、红壤红壤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江南、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台湾等地。

红壤的颜色呈红褐色,质地较重,富含铁氧化物。

红壤属于酸性土壤,适宜种植酸性作物如茶叶、柑橘等。

然而,红壤同时也面临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土壤贫瘠等问题,需要适当的保护与管理。

三、盐渍土盐渍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如新疆、甘肃等。

盐渍土的主要特点是含盐量较高,对植物生长不利。

这种土壤类型常常需要进行排盐和淋洗等处理措施,方便农作物的种植。

此外,盐渍土的形成与水分蒸发和排水不畅有关,因此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对改良盐渍土具有重要作用。

四、沼泽土沼泽土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等湿润地带,如黑龙江、云南等。

沼泽土是一种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湿润的环境有利于植物残酷物的分解和富集。

沼泽土常常被用作农田的有机肥料,同时也是某些特殊农作物(如水稻)的理想生长环境。

五、中性土中性土是中国土壤类型中的一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中部地区,如华中平原、华北平原等。

中性土的酸碱度适中,质地较好,富含养分,是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

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区多数是中性土分布区,农业生产较为发达。

六、其他土壤类型除了上述提到的土壤类型之外,中国还有一些特殊的土壤类型,如砂壤、粘壤、石砾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分布范围。

总结起来,中国的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分布广泛。

不同的土壤类型对不同的农作物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需要根据土壤类型选择适宜的农作物和合理的耕作措施。

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划分标准

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划分标准

砂黄土、黄土、粘黄土的划分标准
砂黄土、黄土、粘黄土是三种常见的土壤类型,它们有着不同的划分标准。

首先是砂黄土。

砂黄土是指含砂量较高的土壤,通常砂的含量在50%以上。

砂黄土的颗粒较大,空隙较多,因此透气性和
排水性较好。

砂黄土的肥力较低,但是能够保水保肥,适合生长一些耐旱、耐寒的植物。

砂黄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地区和山地区。

其次是黄土。

黄土是指由风化作用形成的粘性土壤,主要由粘土和少量砂、泥组成。

黄土的颜色通常为黄色或棕色,因此得名。

黄土属于半干旱气候下的产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黄土的透气性和排水性较差,但是肥力较高,适合生长一些喜温、喜湿的植物。

黄土对于水资源的保持和调节有着重要作用。

最后是粘黄土。

粘黄土是指粘性较强的土壤,主要由粘土组成,含有少量砂、泥。

粘黄土的颗粒较细,空隙较少,因此透气性和排水性非常差。

粘黄土的肥力很高,但是容易出现涝灾。

粘黄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地区和长江流域。

除了以上三种常见的土壤类型,还有其他一些类型,如红壤、盐渍土等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于植物的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种植时应该根据土壤类型选择合适的植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土壤条件。

第一节湿陷性黄土

第一节湿陷性黄土

• 2.黄土的结构与构造 • 形成初期,季节性的少量雨水把松散的 粉粒粘聚起来,而长期的干旱使水分不 断蒸发,于是少量的水分以及溶于水中 的盐类都集中到较粗颗粒的表面和接触 点处,可溶盐逐渐浓缩沉淀而成为胶结 物,形成以粗粉粒为主体骨架的蜂窝状 大孔隙结构
黄土结构示意图
由于黄土是在干旱半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形 成的,随着干旱季节的来临,黄土因失 去大量水分而体积收缩,在土体中形成 许多竖向裂隙,使黄土具有了柱状构造。 雨季来临,大气降水将黄土中的水溶性盐 类物质溶解并沿着土中的孔隙下渗,干 旱季节来临时土中的水分蒸发逃逸,溶 解的盐类物质在水分蒸发的同时于下渗 线附近重新结晶并残存下来。
第一节 湿陷性黄土 黄土按成因分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 由风力堆积,又未经次生挠动,不具层 理的为原生黄土。 由风力以外的其他原因而成,常具有层 理或砾石、砂类层,称为次生黄土。 黄土在一定压力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 破坏,这种性能称为湿陷性。湿陷性是 黄土独特的工程地质性质。
• 二、黄土地层的划分 • 我国黄土的形成经历了地质时代中的整个第四纪时 期,按形成的年代可分为老黄土和新黄土 。
计算时土层厚度自基底(初勘时从地面下 1.5m)算起;对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 累计算到其下5m,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 s 0.015 基,根据地区经验确定。其中 的土层不计。
例题
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等级
湿陷类型 非自重湿陷性 场地
计算自重湿 陷量△zs(mm)
自重湿陷性场地
总湿陷量△s(mm)
如基底压力大于300时,仍用实际压力判别 黄土的失陷性。 2、湿陷起始压力和失陷起始含水量
双线法测定湿陷起始压力
黄土的湿陷量与所受压力有关,存在一个 压力界限,压力低于这个数值,黄土浸 水也不会湿陷,这个压力为湿陷其始压 力。 p s s 0.015 曲线上取 所对应的压力作为湿陷其始压力。 黄土的湿陷其始含水量在外荷载或自重作 用下,受水浸湿开始出现湿陷现象时的 最低含水量。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中国黄土及其古气候意义中国黄土是世界上著名的黄土地貌之一,位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地处中国大陆腹地,是中国古老而又独特的土壤类型。

黄土被誉为“地球之肾”,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广泛的古土壤类型之一,它是中国乃至全球古气候研究的重要样本之一,对了解全球古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黄土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受到气候的影响。

黄土高原分布于中国北方内陆,东临黄河,南临淮河,西隔陕山子,北达山西、陕西、甘肃交界处,面积约63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黄土高原,称其为中国黄土高原。

中国黄土地貌主要由黄土黏土岩构成。

在古老的黄土地貌中,人类找到了很多古生物化石和古器物,这充分表明了黄土高原地区曾经是一片水草丰美、动植物生长繁茂的乐园。

黄土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含有丰富的氧化铁,因此呈现出红色或黄色,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黄土地貌的分布,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高原、山地、丘陵地貌等。

黄土高原的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和宁夏三省区。

其所在的地域是亚洲中部干旱带和中国西北地区的区域性中纬度干旱区的交集地带,降水不足,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干旱半干旱的现代气候条件是中国黄土地貌形成的基础环境,同时也是其继续发育的主要气候条件。

就古气候意义而言,中国黄土地貌对于了解古气候变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黄土本身可以记录下数百万年以来的古气候环境,同时也可以反映出地质年代的演化。

通过对黄土剖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地层特征,判断出当时的气候环境,如气温、湿度等,从而推测出当时的植被分布、动物生存状态等情况。

中国黄土地貌是古气候研究的重要窗口,可以为古气候变迁提供宝贵的信息。

中国科学家在长达30多年的研究中,发现了许多古文化遗址和古古气候特征,从而对中国以及全球古气候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黄土地貌中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和古生物化石,可以为研究古气候变迁提供重要的数据。

通过对黄土地貌的研究,科学家们可以重建出几万年前的气候变化过程,从而了解古代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地形地貌类型有哪些

地形地貌类型有哪些

地貌类型七大地形:1、黄土地貌黄土地貌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土状堆积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我国黄土集中分布范围:北起长城,南界秦岭,西从乌鞘岭,东到太行山,地理上称为黄土高原。

2、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

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近代喀斯特研究得名于此。

3、丹霞地貌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

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产状水平或缓倾斜的红色陆相地层中,以广东福建丹霞山为典型。

4、雅丹地貌中国内陆荒漠里,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

是由强大的定向风吹蚀和古河流侵蚀形成。

新疆的雅丹地貌分布最多,除了罗布泊和古楼兰一带的雅丹外,克拉玛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风城”等也都典型。

5、沙漠、沙丘地貌风力堆积作用形成,主要有新月形沙丘、沙丘链、沙垄、沙地。

6、冰川地形地貌在我国中西部高山区地带生长发育的当代冰川,按其主题活动状况可分成二种:大陆性冰川(或称冷冰川)、海洋性冰川(或称暖冰川)。

大陆性冰川受干躁大陆性气候危害,冰温很低,冰舌表层下列的主题活动层温度为-1℃到-10℃,冰内与冰下消溶较差,融水量小,冰流速率低,冰川溶蚀和运送工作能力较弱。

海洋性冰川生长发育地域降雨丰富多彩,冰舌处冰温贴近O℃,冰内和冰下消溶明显,冰川流动性速率大,冰川溶蚀和运送工作能力强。

7、沙尘地形地貌青海省严寒旱灾,坐落于西风带范围内,全年度风靡高处西风,风速强劲。

风蚀地貌以风蚀残丘和风蚀洼地方式普遍遍布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地区,以冷湖一带更为典型性。

黄土的基本知识

黄土的基本知识

50
60
B M
S6' S7 L8 S8
L7 L7
S6 S6' S7 L8 60 S8
S6 S6' S7
B M
B M loess
L8 S8
60
paleosol
B M
S6 70 L7 S6' L7 S7 L8 S8
80
B M
L7
60
Fig. 2 Median grain size records of the Jingchuan, Lingtai, Puxian, Baoji and Pingliang loess sections above S8
黄土的分布 1、沙漠外围 2、冰积物外围 3、海岸附近
沙漠外围的黄土主要分布在东亚、 中亚、澳洲、南美等地; 冰积物外围黄土主要分布在中东欧、 美国中西部; 海岸线外围黄土零星分布于中低纬 地区的沿海区域。 此外,大河谷地也有黄土分布。
第一讲、黄土的基本知识
一、黄土的分布 二、黄土的地貌 三、黄土的风成成因 四、黄土的化学成分 五、黄土的矿物成分 六、黄土的地层与时代 七、黄土的沉积学
Depth (m)
J
75
J
S9-1 S9-2 S10 L11 S11 L12 S12
75 ?L10
85 90 95 100 105
J
75
J
S11 L12 S12
105
80
80
80
L13
L13 S13
L14 S14 L15
L14
85
S14 L15
85
L14
S13 S14
85
L14 S14 L15
90

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区划

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区划

不同土壤类型的地理区划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自然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基础,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土壤类型的地理区划是根据土壤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土壤的性质和特点,将土壤分为不同类型,并进行地理区划的一项工作。

不同的土壤类型在自然、农业和生态环境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黄壤区:黄壤是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之一,分布在辽宁、河北、陕西、山东、安徽、湖北、湖南、江苏、四川等省份。

黄壤是富含有机质、富集养分、透水性好的土壤,适宜发展农业,被广泛用于农田种植。

二、红壤区:红壤是另一种重要的土壤类型,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南方地区。

红壤呈酸性,呈红色或棕红色,透水性较差,但是富含矿物质,适合发展果树种植。

红壤区的地形多丘陵和山地,水文条件复杂,对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保护有较高的要求。

三、盐碱地区:盐碱地区是指由于高地下水位、排水不畅等原因,导致土壤中盐碱含量过高,不适宜农作物生长的区域。

我国盐碱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辽宁等地。

盐碱地的改良和利用是一项重要任务,可以通过引水和改良土壤的方式,将其转换为可以农业利用的土地。

四、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我国独特的地理区域,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等省份。

黄土是由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质地疏松,肥力较低,保水能力较弱。

黄土高原地区长期以来是一个重要的农牧交错区,牧业占据重要地位。

五、沿海河口湿地:沿海河口湿地是指沿海地区的河口、湖口和海湾等地形地貌对湿地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区域。

沿海河口湿地地处陆海相交汇处,受到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影响,土壤类型多样,包括河口滩涂、河口沙洲、海滨沙地等。

沿海河口湿地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六、湖泊滨岸带:滨岸带是指湖泊周围的区域,是湖泊与陆地相交的自然界面。

湖泊滨岸带地区土壤类型复杂,包括湖泊湿地、湖滩、湖沼等。

滨岸带土壤肥沃、土壤湿润,适宜发展农业。

但是湖泊滨岸带的生态环境脆弱,易受人类活动的干扰,需要引起注意。

黄土地貌_精品文档

黄土地貌_精品文档

黄土地貌黄土地貌是指由黄土构成的地貌景观。

它是中国特有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南等省份。

黄土地貌以其独特的地貌形态和丰富的矿物质含量而闻名,被誉为地质宝库。

本文将介绍黄土地貌的形成原因、特征以及其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黄土地貌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黄土高原地区经历了地壳的隆升和沉降,同时受到季风的影响。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地面的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厚厚的黄土层。

黄土层由各种矿物质、有机物质以及粘土等组成,其色泽呈现出黄褐色,因此得名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的特征主要包括平坦、丘陵和峡谷等。

黄土地貌平坦的地形和起伏的丘陵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在平坦的区域,黄土层覆盖着广阔的土壤,形成了宽广的农田和牧场。

而在丘陵地区,黄土地貌形成了起伏的地形,给人一种丰富多样的景观感。

此外,黄土地貌还包括一些陡峭的峡谷和深沟,这些地形是由于长期水流的侵蚀所形成的。

黄土地貌不仅具有独特的地貌形态,还富含着丰富的矿物质。

由于黄土层的形成过程中,大量的矿物质被沉积在土壤中,这使得黄土地貌成为中国的宝库。

在黄土地貌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古代动植物化石和化石矿床,这些发现为研究地质学和古生物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黄土地貌对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黄土地貌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透气性,使得它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黄土地貌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并能够有效保持水分,提高土壤肥力。

其次,黄土地貌还具有重要的水源保护功能。

黄土层的密实结构和较高的含水量能够减少地下水的流失,稳定水源供应。

此外,黄土地貌还为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护了众多珍稀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不合理的利用,黄土地貌正面临着一些问题。

大规模的采矿和土地开发导致了土地的破坏和水源的减少。

不合理的农业耕种方式和过度的牧草放牧也加剧了黄土地貌的水土流失问题。

中国土壤5种颜色分布

中国土壤5种颜色分布

中国土壤5种颜色分布
中国土壤5种颜色分布分别为,黑色土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黄色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红色土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低山丘陵地带,白色土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青色土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中国土壤5种颜色分布
东北平原中土壤中的有机分解较慢,长期沉淀,形成了黑土,与此相反的是黄土里有机物含量较少,多呈现黄色。

在我国东部地区,因为排水系统不良导致农田长期被淹,原本的红土中物质氧化铁遇水反应成氧化亚铁,土壤便形成了青绿色,而在西部地区镁、钠等含量较高的盐碱土呈白色。

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土壤适宜栽种的农作物不同,例如南方盛产水稻、北方盛产小麦等等。

中国土壤5种颜色,是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分别在东、西、南、北方位上,呈现出来的5种不同颜色的土壤,既代表整个中华大地,又体现了中国疆域地大物博。

“黄土”在自然界中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黄土”在自然界中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黄土”在自然界中的形成过程是怎样的?一、地质背景介绍黄土,又称壤土、黏土,是我国土地中最常见的土壤类型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独特的地理分布而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了解黄土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保护土地资源。

二、黄土的形成过程1. 岩石风化阶段:黄土的形成始于岩石的风化。

当岩石表面暴露在空气和水的作用下,经历了物理和化学的变化。

在这个阶段,温度、湿度和氧气的变化对岩石的风化起着重要作用。

2. 侵蚀与运移阶段:在风化过程中,岩石破碎成颗粒,并在水力的作用下由高处向低处流动。

水流中的悬浮颗粒不断碰撞和磨损,逐渐变得更加细小。

3. 沉积阶段:随着水流的减速,黄土颗粒逐渐沉积在沉积盆地中。

在这个过程中,黄土颗粒被分层,形成了厚度不一的沉积层。

由于沉积层的不断积累,黄土的厚度逐渐增加。

4. 成壤过程:黄土形成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与演化,逐渐形成壤土。

壤土是黄土与有机物、微生物等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这一过程中,黄土逐渐富含养分,成为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

三、黄土地质特征1. 颜色特征:黄土的颜色一般呈黄褐色或灰黄色。

其颜色有时还会受到其产地的气候和岩石成分的影响。

2. 颗粒特征:黄土的颗粒大小比较均匀,多呈细砂状。

颗粒的形态多呈块状或颗粒状,表面具有颗粒间的结壳现象。

3. 成分特征:黄土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黑云母等矿物组成。

其中石英含量较高,可以达到60%-80%。

四、黄土的地理分布黄土主要分布于华北、西北和黄土高原地区。

这些地区的地质和气候条件有利于黄土的形成和发展。

黄土地区地势较高,水流速度大,更容易形成黄土。

五、黄土的意义与价值黄土作为我国重要的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黄土可以作为土壤的基础,为作物提供水分和养分,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

其次,黄土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和抗旱性,可以有效地保护水资源。

此外,黄土还可以用于建筑材料的制作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综上所述,黄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从岩石的风化到土壤的形成,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地质和化学变化。

最全黄土高原黄土地貌知识汇总

最全黄土高原黄土地貌知识汇总

最全黄土高原黄土地貌知识黄土地貌黄土地貌一黄土的分布与特性1黄土的分布从全球来看,黄土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干旱或半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地区。

(即:现代的温带森林草原、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区)这是由于内陆干旱荒漠区、半荒漠区的强大反气旋从荒漠中部向荒漠边缘移动,把大量粉沙和尘土吹送到草本灌木的草原地区逐渐堆积下来形成的。

黄土分布相当广泛,特别在欧亚大陆上,几乎从大西洋到太平洋西岸成断续带状地分布着。

我国黄土主要分布在干旱区和半干旱区,位于北纬34-45°之间,呈东西向带状分布。

我国黄土总面积约63.5万平方千米(原生黄土为38.1万平方千米,次生黄土为25.4万平方千米)。

我国黄土高原分布区其中,黄河中下游的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和山西西部是我国黄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不仅分布面积广,而且厚度大(最厚可达200m)。

由于这个地区的地势较高,形成有名的黄土高原。

黄土地貌2黄土的特性黄土:是一种灰黄色或棕黄色的特殊的土状堆积物。

它们具有以下的特性:①质地均一②黄土富含碳酸钙在干燥状态下,钙质可以使土粒固结,但遇水碳酸钙会发生溶解,而使土粒分离,成分散状。

因此,钙质多的黄土层易受水侵蚀。

③黄土结构疏松,多孔性是黄土区别于其他土状堆积物的主要特征之一。

陕西洛川马兰黄土A和离石黄土B结构1:粗粒、2:细粒、3:孔隙④黄土无沉积层理,但垂直节理很发育,直立性很强。

(厚层黄土常因此形成陡峻的崖壁、土柱,并可维持百年而不崩塌)二黄土的成因黄土的成因主要有风成说、水成说和风化残积说三种观点,其中以风成说的历史最长,影响最大,拥护者也多。

1风成说黄土风成说认为,像亚洲中部(包括我国北方地区在内)的黄土,是由内陆干旱荒燥、半荒燥区强大的反气旋风从中部吹向外围,匠心地理整理·把大量的黄土物质吹送到生长草本灌木的草原地带,逐渐堆积而成的,故称荒漠黄土。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的表现来说明:①黄土分布区以北依次出现沙漠和戈壁,三者逐渐过渡,并成带状排列。

黄土地貌

黄土地貌

两个陷穴之间由于地下水流的
串通。
4、 黄土柱
垂直节理进行潜蚀作用和崩塌作用 形成的。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四、 滑坡 崩塌 泻溜
黄土重力地貌
第三节 黄土区水土流失治理
一、黄土区的古老文明和景观的变化
第三节 黄土区水土流失治理
二、水土流失治理 1.坡地截水 2.沟谷造林 3.打坝淤地 4.梯田
黄土裥被流水切割而成的黄土阶地或台 地。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三、 黄土潜蚀地貌
1、 黄土碟
发育在平缓的黄土地面上的碟形洼地。
2、陷穴
黄土陷穴是在地表水容易汇集的沟间地
或谷坡上部,由于地表水下渗进行潜蚀作用形
成的。其形态主要有竖井状和漏斗状。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三、 黄土潜蚀地貌
3、黄土桥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三、黄土的成因 ①分布区以北是戈壁和沙漠,成带状分布,说
明风力搬运和沉积的分选性。 ②矿物成分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③粒度组成,从西北向东南粒度逐渐变细。 ④披盖在多种成因的地形之上,厚度一致。 ⑤多层与原始地形相平行的古土壤层。 ⑥含有大量的陆生草原动植物化石。
第八章 黄土地貌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黄土是以风力搬运堆积未经次生扰 动的无层理、黄色粉质富含碳酸钙 并具有大孔隙的土状堆积物。
黄土不属于土壤,而是一种松散沉 积物。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第一节 黄土的分布与特性
一、 黄土的分布
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纬度半干旱和干旱气 候区。
中国北方的黄土发育最为典型,面积为63.1万 km2,
第二节 黄土地貌类型
2、 黄土梁
梁呈长条形展布,是古代黄土

黄 土

黄   土
防治黄土陷穴的措施有两个,一是对已查明的 陷穴采用开挖回填、夯实的方法,当洞穴较小可灌 注砂或水泥砂浆充填;二是可在工程建筑物附近设 置截水沟、排水沟等地表排水设施,防止地表水流 进建筑场地或渗入建筑物地下,阻止潜蚀作用的发 展。
1.3黄土的工程性质及工程地质问题
(2)黄土陷穴。黄土地区的地下常有 各种洞穴,有由于湿陷和地表水下渗潜蚀造 成的天然洞穴,还有各种人工洞穴,这些洞 穴容易导致上覆土层陷落,称为黄土陷穴。 黄土陷穴能造成路基塌陷、地基失稳,对黄 土地区的工程建设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
1.3黄土的工程性质及工程地质问题
1.黄土的主要工程性质 (1)崩解性。黄土在天然状
态下一般土质坚硬、压缩性小、 强度较高,但是遇水后易于崩解。
湿陷性黄土可分为自重湿陷 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两种 类型。黄土受水浸湿后,在其上 覆土的自重应力作用下发生湿陷 的,称为自重湿陷性黄土;而在 其自重应力与附加应力共同作用 下才发生湿陷的,称为非自重湿 陷性黄土。
1.3黄土的工程性质及工程地质问题
2.黄土的工程地质问题 在黄土地区修建道路、桥梁
和其他建筑物时,黄土的崩解性 和湿陷性将会引起很多工程地质 问题。对于这些工程地质问题, 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和黄土 地基处理方法。
(1)黄土湿陷。当湿陷性黄 土作为路堤填料时,受水后将产生 局部严重坍塌,影响道路交通。作 为建筑物地基,则将可能严重影响 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安全,导致上 部结构墙体开裂甚至破坏。在黄土 地区修筑水渠,初次放水时会产生 地表沉陷,两岸出现与渠道平行的 裂缝。天然条件下,黄土被浸湿有 两种情况,一种是地表水下渗,另 一种是地下水位升高,而且前者引 起的湿陷要大一些。
黄土中含有多种可溶盐,特别富含碳酸 盐,含量达10%~30%,局部密集形成钙质 结核,又称姜结石;结构疏松,孔隙多,有 肉眼可见的大孔隙或虫孔、植物根孔等各种 孔洞,孔隙率一般为33%~64%;质地均一、 无层理,但具有柱状节理和垂直节理,天然 条件下能保持近于垂直的边坡(见图)。黄 土的湿陷性是引起黄土地区工程建筑破坏的 重要原因,但并非所有黄土都具有湿陷性, 具有湿陷性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

5.6黄土地貌

5.6黄土地貌

(5)富含碳酸钙(含量达10~16%);
(6)湿陷性明显(遇水浸湿后,体积缩小,地面发生塌陷); (7)常埋藏有古土壤层。
黄 土 垂 直 节 理
黄土的直立性1
黄土的直立性2
窑洞
延安大学的窑洞宿舍群1
钙 结 核 钙 质 淋 溶
——
古土壤层
古土壤层
古土壤层
黄土
3. 黄土地层的划分 (1)午城黄土
我国黄土最发育,面积 63万km2,其中黄土高原 27万km2 ,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数据库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数据库
水土流失
侵蚀模数(单位面积内每年流失的泥土量)
一般:5000~15000 t/km2
陕北、山西西北高者:15000~30000 t/km2
黄土塬
黄土塬景色2
黄土塬
黄土塬——董志塬
黄 土 塬 原 始 地 面
——
2.
指长条状的黄土高地或丘陵。 黄土梁长数百米至数十公里,宽数十米至数百米,多分 布两条大致平行的沟谷之间。黄土梁顶面平坦,大都是塬面被 沟谷侵蚀分割而成,也可由黄土覆盖在下伏梁状古地形上经流 水作用改造而成。
黄土梁
山西离石
3. 黄土峁
是孤立的穹状黄土丘陵。 峁顶部面积不大,呈浑圆的馒头形,平面图形为圆形或椭 圆形。峁多由梁被流水进一步切割形成,峁梁往往交错分布, 因此常将二者统称为黄土丘陵。
黄土峁1
黄土峁2
黄土峁与梯田
黄土梁、峁1
黄土梁、峁2
黄土梁、峁与沟谷1
黄土梁、峁与沟谷2
黄土梁、峁与沟谷3
2. 水成说 观点:黄土是由多种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或再经黄土化作用形 成。有人认为水成黄土是原生风成黄土经过流水搬运,与当

“黄土”有哪些用途?

“黄土”有哪些用途?

“黄土”有哪些用途?黄土,又称黄色土壤,是一种由黏土、粉砂和细砂组成的土壤类型。

在我国,黄土广泛分布于陕甘宁、青藏高原和河北等地区。

黄土资源丰富,具有多种用途。

下面将从农业利用、工程应用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介绍“黄土”的用途。

一、农业利用1.黄土肥沃,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

黄土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养分,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性能,适宜种植小麦、玉米、黄豆等作物。

黄土作为农田的基质,能够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2.黄土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土保持。

黄土质地疏松,透水性好,有利于水分的渗透和保持,减少洪涝和旱涝灾害的发生。

同时,黄土土壤的胶结性较弱,容易开垦和改造,可以进行水土保持工程,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二、工程应用1.黄土是一种理想的建筑材料。

黄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粘结性,适用于制作砖块、瓦片等建筑材料。

黄土砖块在建筑过程中能够给予适当的吸水和排水性,有利于调节室内湿度和温度。

2.黄土适用于土建工程的填充和加固。

黄土松软易变形,可用于填充地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此外,黄土还可以通过加固措施,如振冲法、灌浆等,提高土体的密实度和强度。

三、文化遗产保护1.黄土陶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黄土陶器制作工艺独特,色泽明亮,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黑色和红色的黄土陶器是黄土陶瓷艺术中的瑰宝,代表着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独特风格。

2.黄土地貌是我国的自然地理特征之一。

黄土地貌以其奇特的地形和独特的地貌景观,成为旅游观光的热点之一。

例如,位于陕西的黄土高原具有丰富的地貌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探索。

总结起来,黄土具有农业利用、工程应用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多种用途。

在农业领域,黄土肥沃、保水保肥性能好,适宜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

在工程领域,黄土具有较好的可塑性和粘结性,适用于建筑材料制作、土建工程填充和加固等方面。

在文化领域,黄土陶器和黄土地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黄土的分布我国黄土分布的广度、黄土的厚度和发育的完整性都是世界罕见的。

我国的黄土堆积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黄土的广泛分布,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景观特征。

(一)黄土的堆积黄土是松散的黄色土状堆积物的习用名称,它是第四纪以来长期的堆积物,颜色由黄至红黄、疏松多孔,粉沙质,质地均一,层理不明显,富含碳酸钙。

钙以各种矿物的外蒙体形式包裹在黄土尘状物表面,使松散状堆积物具有一定的胶结力并导致垂直节理的发育。

黄土层包括早更新世的午城黄土、中更新世的离石黄土和晚更新世的马兰黄土。

其中离石黄土厚度最大,分布广,覆盖在山地之间广阔的各种古地形面上,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

黄土层内含有多层古土壤,以及一、二个剥蚀面。

马兰黄土颜色淡黄,质地松软,厚度虽较小,却罩盖在所有塬、梁、峁上,并散布在一些岩石山地的坡麓,甚至山顶上。

黄土覆盖层的地表高度,其变化趋势取决于下伏基岩地面总的倾斜方向。

在六盘山以西,会宁、通渭间华家岭上的黄土海拔近2000米,自此向西北到黄河沿岸降至1500—1000米,向东南到渭河上游谷地降至1000—750米。

陕北靖边白于山山顶黄土海拔达1800—1900米,向南或向东南经过1000米左右的董志源、洛川塬,至渭河平原降至500米。

黄土的覆盖虽然大大减缓了基底地面的起伏,但未能改变地势总的倾向。

黄土堆积的总厚度在地域上有明显的变化,陇东、陕北、晋西是黄土分布的中心区。

除黄河峡谷两岸地带黄土厚度为60—70米以外,黄土厚度大多在100米以上。

子午岭西侧的董志塬和东侧的洛川源,出现两个最大厚度中心,分别达到200米和180米,六盘山以西,吕梁山以东,渭河北山以南的地区,黄土总厚度减为50—100米。

黄土颗粒成分,从整体看有很大的均一性,以细粉沙(0.05—0.01毫米)为主,次为粗粉沙(0.1—0.05毫米)。

晚更新世黄土的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粘土含量则由西北向东南增加。

从海原向东北,经环县、志丹、绥德、临县至静乐一线;线西北粗粉沙含量高于30%,当地群众称之为“沙黄土”,线东南粘土含量超过15%,称之为黄土。

黄土的堆积是经过风的吹扬、搬运、堆积而成。

黄土堆积之后,又受流水和块体运动影响,发生再搬运,形成黄土状堆积物。

广泛分布的黄土,对华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具有深刻的影响。

厚层黄土被雕塑成特殊的黄土地貌,填造了广阔的华北平原,土壤发育、植被分布、水文特征等都深受黄土的深刻影响。

(二)黄土堆积及其影响1.黄土地貌发育具有特殊的过程黄土高原广大地面被为数众多的大小沟谷切割得十分破碎。

在黄土堆积最厚的中心地区,泾、洛河中游、马连河和蒲河间有几片相对平坦的塬面,如董志塬、洛川塬等,陇中祖厉河中游、晋陕黄河峡谷段延水关到禹门口的黄河两侧、晋东南漳河中游等地保留部分窄条的“黄土残塬”、塬的顶面比较平整,地面坡度一般为1°—3°,四周受沟谷侵蚀,形成陡峻的边坡。

目前,平整的黄土塬已残存不多,塬面已不及黄土覆盖面积的1/10。

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已被分割成千沟万壑的丘陵沟壑区,称为黄土梁峁丘陵沟壑区,其面积约占黄土总覆盖面积的9/10,梁峁分布区地面非常破碎,丘陵顶部面积小,梁的面积很少超过2平方千米,峁的面积一般仅0.25平方千米,顶部坡度3°—5°,或8°—10°,坡面的坡度大到15°—35°,梁与峁在地域分布上无法划定其分带,大体上,陇中梁多于峁的比例较大,那里较多出现具有大面的凹斜坡的长梁。

陕北与晋西梁多于部的比例较小,那里则以具有较大面积的凸斜形坡的短梁居多。

在延水关以北的黄河沿岸及其较大支流的下游,梁、峁面积大致相等。

黄土高原受现代加速侵蚀,被切割的程度和速度十分惊人。

从地面分割度(河沟、干沟和冲沟的合计面积占流域面积的百分数)来看,陇东为24.86%(泾川的王家沟)到27.45%(西峰镇的南小河沟);丘陵沟壑区的陇中为24.60%(会宁的稍岔沟)到25.49%(定西的安家沟);陕北为19.80%(靖边的长渠沟)到42.66%(绥德的韭园沟沟中、下游);晋西为38.84%(兴县的蔡家崖西沟)到43.70%(离石的王家沟)。

从沟道密度(河沟、干沟和冲沟的总长度与流域面积之比)来看,黄土丘陵沟壑区一般可达3.8—8.05km/km2。

上述两项数值高达如此程度,为我国其他地区所罕见。

这样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我国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土地不合理利用所造成的恶果。

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治理黄土高原必须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因地制宜地确定生产方向,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2.黄土搬运、沉积与华北平原的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泥水大部分通过众多的支流汇入黄河。

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对华北平原的形成起着主导的作用。

黄河陕县站的年输沙量达16亿吨,华北其他河流年输沙量约1.5亿吨。

河流中大量的泥沙估计约有3/4淤积在入海口附近,1/4淤积在下游河道里。

这样,河床迅速填高,每到洪水季节,经常造成洪水泛滥,泥沙随洪水泻出河床,在平原上沉积。

据历史资料记载,二千多年来,黄河曾发生过大小决口、泛滥1593次,大规模改道26次。

1484年以前,黄河涉流改道在今黄河道以北,最北曾沿太行山麓北流,再折向东流入海。

1484年筑太行堤阻水北流,迫使黄河南流,夺淮河道入海,历经约400年,直到1855年黄河又在铜瓦厢决口东北流,夺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即今黄河下游河道。

自此以后,人们筑堤防洪,河流泥沙被约束在堤内大量沉积,导致河床日益淤高。

据1949—1960年的测验,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增高0.1米左右。

由于具体河段流速快慢,落差大小,河床宽窄的不同,各处沉积速度略有不同。

秦厂、花园口泥沙沉积速度约为16厘米/年,高村为21厘米/年,泺口为8厘米/年。

现在黄河下游河床一般比堤外平地高出4—5米,有的地段竟达10米以上。

黄河在开封市北的常水位就高出市区3.2米。

河在地上行,下游很少有支流汇入。

河堤成为华北平原的主要“分水岭”,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由于黄河、海河、淮河的涉流、改道,在平原上留下许多纵横交错的古河道、古三角洲和洼地。

使平原区的岗洼交错分布,地表形态和沉积物的结构都十分复杂。

历史时期,华北平原曾经有众多的湖泊。

六世纪初郦道元作《水经注》时,曾有记载。

由于黄河泛滥,堆积加速,湖泊也逐渐淤平。

如河北的大陆泽(大致在今巨鹿、宁晋、束鹿、深县之间)、山东的大野泽(在今巨野、东平、菏泽一带)等都已被淤平。

黄河、海河、滦河等河流将大量泥沙堆积于沿海地带,使长期处于沉降的渤海凹陷不断被充填,平原不断向海湾伸展,堆积物质主要从黄河供给,渤海湾与莱州湾之间,黄河三角洲呈扇状突出。

3.黄土与土壤发育黄土覆盖区,土壤发育深受黄土母质的影响。

黄土具有土层深厚、质地均一、结构松疏多孔等特性。

土层持水性较好,含钙、磷、钾矿物养分比较丰富,碳酸钙含量可达8—19%。

矿物表面裹有钙质胶膜,有利于土壤结构的发育和植物的吸收。

黄土中的石灰质在土体中淀积,形成假菌丝体、管状、针状结晶体、碳酸盐结核等。

在天然植被破坏,缺乏水土保持措施下,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耕作方法,引起土壤侵蚀。

随着土壤的破坏和流失,土壤剖面逐渐被剥蚀,以至黄土母质出露,由于土壤侵蚀不断进行,成土过程多处于微弱阶段。

直接在黄土母质上耕作熟化的黄绵土,分布很广泛,在耕作层下面即为黄土母质层,耕作层厚度仅30厘米左右。

由于自然土壤剖面的消失,使土层变薄,肥力降低,保水保肥性差。

黄绵土有机质含量一般均低于1%,某些营养元素仅为自然土壤的1/2(全氮)和1/3(水解氮),盐基代换量亦由自然土壤的10%以上降到10%以下。

土层上下层的结构、质地、紧实度几无差异。

与自然土壤相比,容重、孔隙率和持水量都明显变差。

水稳性团粒(直径>0.25毫米)的含量减少(一般在10%以下),降低了土壤的抗蚀性。

同时,土壤水分状况恶化,干旱季节,土壤严重缺水。

据测定,土壤耕层含水量仅4—8%,养分释放受到限制,对作物生长甚为不利。

在黄土高原南部平坦的塬地、川地和阶地面上,在原来属褐土类型土壤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施土覆盖,并在不断耕作影响下形成特殊的褐土。

熟化过程是褐土的主要成土过程,同时在土体内还伴随着明显的粘化过程和石灰的淋溶淀积过程。

典型的褐土剖面构造可分为熟化层、粘化层、钙质层和母质层。

褐土分布区是我国古老的农业区,耕作历史悠久。

为防止水土流失,修梯田、施土粪、培土肥田,不断垫高用面,熟化的老耕作层不断地被埋藏,所以有两个腐殖质层。

在黄土高原北部,晋西北、陕北和陇东的地形平坦处,侵蚀较轻的黄土塬区,高阶地上,发育黑垆土。

它也是一种古老的耕种土壤。

剖面深厚,成土作用常达2米以下,全剖面颜色偏暗,表层约有20厘米的耕作熟化层,耕作层之下是腐殖质层。

腐殖质层虽厚,但有机质含量不高,仅1.0—1.5%。

黄土经过侵蚀、搬运,在华北平原等地堆积。

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广泛发育潮土。

潮土仍具有黄土的某些属性,如土壤中游离碳酸钙含量较高,可达10%左右,磷、钾的含量也较丰富,全盐含量小于0.1%。

但剖面发育程度轻,有机质含量少,土壤结构较差。

另方面潮土的机械组成复杂多变,反映了平原区沉积过程的复杂性。

从上述绵土、褐土、垆土和潮土的特性分析,均可反映出黄土母质特性在成土过程中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黄土受强烈侵蚀和旺盛的堆积过程对这些土壤成土过程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