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doc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哎呀呀,八年级物理第五章?那可真是个有趣又有点难搞的家伙!先来说说“力”吧!力就像是个看不见的大力士,它能推、拉、提、压物体。

你想想看,当你踢球的时候,是不是脚给球施加了力,球就飞出去啦?这就好像是一个神秘的魔法,让物体动起来或者改变形状。

“弹力”呢,就像是个有脾气的小精灵。

像弹簧、橡皮筋这些东西,你拉它们或者压它们,它们就会反抗,这种反抗产生的力就是弹力。

你说神奇不神奇?难道这不像是小精灵在闹脾气吗?还有“重力”,它可厉害了!不管你是跳起来还是扔东西,最后都会落回地面,这都是重力在作怪。

重力就像一个超级大磁铁,把我们紧紧地吸在地球上。

你难道不觉得这很神奇吗?要是没有重力,那我们不都飘在空中啦,像气球一样!“摩擦力”也是个调皮鬼。

当你想推动一个很重的箱子,它就会出来捣乱,让你费好大的劲。

但要是没有摩擦力,我们走路都会滑倒,连笔都拿不住!这难道不是很让人头疼又很重要的家伙吗?在做实验的时候,老师让我们测量力的大小,用的就是弹簧测力计。

那东西可好玩啦,一拉一扯,力的大小就显示出来了。

同学小明还因为测量的时候不仔细,结果得出了错误的数据,被老师批评了呢!他红着脸说:“哎呀,我下次一定注意!”还有啊,我们在课堂上讨论重力的时候,小红就问老师:“老师,那在月球上重力是不是就小很多呀?”老师笑着回答:“对呀,小红真聪明!”这第五章的知识点,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和探索。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时候会遇到难题,就像在黑暗中迷路了一样。

但只要我们努力思考,多和同学老师交流,就一定能找到出路,找到那些隐藏在物理世界里的秘密。

总之,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的知识虽然有点复杂,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就一定能掌握它,让它成为我们的好朋友!。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热爱物理学习可以创造奇迹。

如果我们热爱登山,我们可以不顾旅途的危险与劳顿,勇往直前。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透镜1、名词(1)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2)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3)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4)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5)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6)区别: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

2、典型光路FFFF3、填表:名称又名眼镜实物形状光学符号性质凸透镜会聚透镜老花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发散透镜近视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原理凸透镜成像u> 2ffu像的性质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光路图透镜不动时的调整像偏小:物体靠近相机,暗箱拉长像偏大:物体远离相机,暗箱缩短像偏小:物体靠近镜头,投影仪远离屏幕像偏大:物体远离镜头,投影仪靠近屏幕像偏小:物体稍微远离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像偏大:物体稍微靠近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物体不动时的调整像偏小:相机靠近物体,暗箱拉长像偏大:相机远离物体,暗箱缩短像偏小:镜头靠近物体(位置降低),投影仪远离屏幕像偏大:镜头远离物体(位置提高),投影仪靠近屏幕像偏小:透镜稍远离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像偏大:透镜稍靠近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其他内容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像越小,像中包含的内容越多。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投影片要上下左右颠倒放置。

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够在屏幕上成像。

(2)实像和虚像(见下图):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所成的,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真的能记录下所成的像。

八年级物理物体的运动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物体的运动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物体的运动知识点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 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换算关系:1km = 1000m;1m = 10dm;1dm = 10cm;1cm = 10mm;1mm = 1000μm;1μm = 1000nm。

2. 长度的测量测量工具:刻度尺(最常用)、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正确使用刻度尺: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合适量程和分度值的刻度尺。

放:刻度尺要放正,有刻度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读: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 时间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 = 60min;1min = 60s。

4. 时间的测量测量工具:停表(秒表)、时钟等。

停表的读数:小盘表示分钟,大盘表示秒,先读小盘的分钟数,再读大盘的秒数。

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定义: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2. 参照物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说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就说物体是静止的。

三、运动的快慢1. 速度定义: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其中表示速度,表示路程,表示时间。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单位还有千米每小时(km/h)。

换算关系:1m/s = 3.6km/h。

2. 匀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和时间无关。

3. 变速直线运动定义:物体做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这一章是物理学的基础,它涉及到许多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如时间、速度、距离、加速度等。

这些概念和原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学和其他科学学科的基础。

一、基本概念1、时间和速度时间是一段时长,通常用秒(s)或分钟(min)等单位来表示。

速度是描述物体移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2、距离和位移距离是物体移动轨迹的长度,而位移是物体位置的变化量,可以用矢量表示。

位移的方向与物体移动的方向相同或相反,位移的大小是物体移动的距离。

3、加速度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加速度的大小是物体速度变化的速度。

二、运动类型1、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直线方向移动,可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以恒定的速度沿直线移动,而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2、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指物体沿着曲线轨迹移动,如圆周运动、抛物线运动等。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不断变化,需要用矢量表示。

三、运动规律1、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包括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

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具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加速度定律指出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作用力成正比,方向与作用力方向相同;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指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运动学方程运动学方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数学模型,可以描述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通过求解运动学方程,可以获得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规律等信息。

四、实验和应用1、实验: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是物理学实验中的基本实验之一。

通过测量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可以获得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受力情况等信息。

八年级物理运动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八年级物理运动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

八年级物理运动现象知识点总结超详细八年级物理运动现象知识点总结一、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指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状态。

- 静止是指物体位置不随时间变化的状态。

二、速度与位移- 速度是物体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 = 位移 / 时间。

三、加速度- 加速度是速度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

-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 = (末速度-初速度)/ 时间。

四、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是相等的,则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始终保持不变。

五、非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不相等,则称为非匀速直线运动。

- 在非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会不断变化。

六、力和运动-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或形状的原因。

- 力的计量单位是牛顿(N)。

七、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八、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指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 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为:加速度 = 力 / 质量。

九、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任何作用力都会有一个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十、摩擦力- 摩擦力是物体之间接触时产生的一种力。

- 摩擦力有两种类型: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十一、空气阻力- 空气阻力是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受到的一种阻碍力。

- 空气阻力与物体的速度和物体形状有关。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运动现象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1、测量的定义和单位(1)定义: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2)单位:公认的标准量。

2、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1)国际单位制SI:米,符号: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3)换算关系:(4)总结:大单位→小单位,乘以10的正n次方小单位→大单位,乘以10的负n次方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会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或测量范围)⁠量程:一次测量的范围(0-8cm)分度值: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0.1cm/1mm)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

使用前,注意观察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若磨损,可以从其他整数刻度量起。

②会放: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③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④会读: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数值、估读数值和单位组成。

4、长度的特殊测量(1)累积法(测多算少法):测一张纸的厚度、铁丝的直径等(2)平移法:测乒乓球的直径、锥体的高度等(3)化曲为直法:测曲线的长度等5、时间的单位及测量(1)单位:国际单位:秒,符号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2)时间单位的换算1h=60min 1min=60s 1h=3600s(3)机械秒表的读数大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30s,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s。

小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15min,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

注意:读数,先分后秒(先读小表盘,再读大表盘)小表盘中过了半格,则大表盘读第二圈(大圈)6、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②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③改进测量方法。

(3)注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而错误可以避免。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晶都双语学校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苏科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晶都双语学校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苏科版

第5章物体的运动班级:姓名:一、长度和时间的丈量: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秒;速度的单位是米/位是米;时间的单位是秒;2、丈量长度的根本工具是刻度尺,使用刻度尺前,应注意察看量程、最小分度值和零刻度线;丈量时间的根本工具是秒表。

3、达成以下单位换算(1) 5.4×104千米=×109厘米=×107米。

(2)54千米/小时=15米/秒。

(3)升=250厘米3=×10-4米3。

(4)400厘米2=米2=4分米24、在以下数据后边填上适合的单位(1)茶杯的高度约12厘米。

(2)一般公路宽约340分米。

(3)墨水瓶的容积约为60毫升。

(4)课桌的面积约36分米2。

5、用拉长的塑料软刻度尺量衣服的长度时,丈量结果将比真切值小。

6、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丈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丈量值分别是462mm、464mm和463mm,此物体的长度是463mm。

(三次丈量,取均匀值,以减小偏差)7、用刻度尺丈量物体长度时,记录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8、丈量偏差:偏差≠错误①偏差不行防备,而错误是能够防备的;②减小偏差的方法:频频丈量取均匀值;二、速度: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同样行程比较时间;同样时间比较行程。

2、速度的物理意义:描绘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行程〔v:速度s:行程t:时间〕。

公式:V=S/t3、在国际单位中,速度单位是米/秒〔m/s〕,读作:“米每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小时〔km/h〕。

1m/s=km/h例:某物体速度为20m/s,表示的物理意义为:该物体 1s内运动的距离为20m。

4、上海马上建成我国第一条磁悬浮列车铁路线,列车运转时速可达500km/h,假如乘坐这一时速的磁悬浮列车从上海到杭州约200km的行程,需要24分钟。

三、直线运动:1、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不变〕和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

2、匀速直线运动的特色: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行程相等。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第五章:机械运动在八年级上册物理中,第五章讨论了机械运动的各种知识点。

机械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由于力的作用而改变位置的过程。

本章主要涉及了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以及运动图像的描述等内容。

1. 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机械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其中,直线运动是物体沿直线方向运动的过程。

而曲线运动则是物体在空间中不沿直线方向移动的过程。

机械运动还可以根据物体的运动轨迹进行分类。

例如,匀速直线运动指的是物体以相同的速度沿直线轨迹运动;而变速直线运动则是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

2. 速度和加速度速度和加速度是机械运动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速度是描述物体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用V表示。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位移/时间。

在直线运动中,速度可以分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指的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位移与时间之比,而瞬时速度则是物体在某一瞬时的速度。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用a表示。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末速度-初速度)/时间。

加速度可以有正值和负值,正值表示速度的增加,负值表示速度的减小。

3. 运动图像的描述为了更好地描述机械运动的过程,可以通过绘制运动图像来进行说明。

常见的运动图像有位移-时间图、速度-时间图以及加速度-时间图。

位移-时间图用于描述物体在不同时间的位移情况。

在直线运动中,位移-时间图为一条直线。

斜率反映了物体的速度大小,斜率越大表示速度越大。

速度-时间图则用于描述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情况。

在直线运动中,速度-时间图为一条直线或折线。

斜率反映了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斜率越大表示加速度越大。

加速度-时间图则用于描述物体在不同时刻的加速度情况。

在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时间图可为一条直线或曲线。

斜率反映了物体的加速度变化率,斜率越大表示加速度变化越快。

总结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涉及了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以及运动图像的描述等重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物体在空间中运动的过程,并能够通过运动图像进行描述和分析。

八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上册)

八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上册)

第一章一.声音是什么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生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

都可以作为声源。

发声的物体一直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是一种波,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能使人耳鼓膜振动,让人觉察到声音的存在。

它还能使其他物体振动,这表示声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声能。

回声是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形成的。

4.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

声音在气体中最慢,在液体中较快,在固体中最快。

平常我们讲的声速是指,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340m/s,应记住。

二.声音的特性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声音响度与声源振动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是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大小,增大响度的目的是使声音更响亮,听清来更清楚。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

声源振动的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声源振动的频率越低,声音的音调越低。

(振动的快慢常用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表示,频率的单位为赫兹,Hz)女子的音调比男子高。

3.音色:不同的发声器,由于它们的材料、结构不同,即使发生的响度和音调相同的声音,我们还是能分辨它们,这是因为声音的另一因素,音色不同。

三.噪声1.噪声: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

噪声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2.乐音: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

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3.噪声的危害4.噪声的控制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1)控制噪声在声源。

(2)阻断噪声传播。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四.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人耳能听到声波的频率范围通常是20Hz-20000Hz之间,称为可听声。

频率高于20000Hz的称为超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

超声波具有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还能成像等特点。

第二章物态变化一.物质的三态温度的测量1.自然界中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的存在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知识梳理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 物体的运动》知识梳理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梳理【知识梳理】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测量就是将待测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量称为单位.A.长度的单位及测量(1)单位及其换算在国际单位制(SI)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此外还有千米(kin)、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的换算关系可用下图表示:说明:在物理学中数字和单位之间是相乘的关系,在进行单位换算时单位的换与数字的算应双管齐下,不能顾此失彼.大单位换成小单位时,应用大单位前面的数字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换成大单位时,应用小单位前面的数字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2)测量①工具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常用的工具还有卷尺、游标卡尺、千分尺(螺旋测微器)等.②正确使用刻度尺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并估计待测长度,再结合测量要求以选取合适的刻度尺;使用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尽量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且使被测物体的一端对准某一刻度线(不利用已磨损的零刻度线);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值包括准确值和估计值两部分,记录时要带上单位.③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程度由测量的要求决定,测量能够达到的准确程度由测量工具的分度值决定.④常用的一些特殊方法.i.化曲为直法如要测出图甲中曲线的长度,可先用一根针把一段柔软的弹性不大的棉线拨与该曲线重合,再将与该曲线重合的那一段棉线拉直,然后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度.ii.化直为曲法如要测出一段平直公路的长度,可先用一根尼龙绳测出自行车轮子的周长L1,再推着自行车从这段公路的一端跑到另一端,数出轮子转过的圈数n,则这段公路的长L=nL1.iii.化暗为明法如要测出一根玻璃管的内径,可先用一圆规的两只脚伸人管内,再将两只脚张开与玻璃管内壁接触,然后取出圆规,用刻度尺测出两只脚之间的距离.即为玻璃管的内径.iv.化长为短法如要测一楼房的高度,可先测出一块砖的厚度L1,再数出一层楼房砖头的块数m和楼房的层数n,则楼房的高度h=mnL1.V.累积法由于手头测量器材的精确度不够,在测量一些微小量时,可先将一些微小量累积起来,待聚成一个大到可以用手头测量器材来测量的数值后再测出总量,并数出参与累积的微小量的个数,然后用总量除以个数就得出待测量,这种方法叫累积法.一张纸的厚度、细金属丝的直径都可用这种方法测量.vi.平移法对于一些无法直接接触到的长度线,可根据几何学中“矩形的对边相等”的性质,用刻度尺和三角板与待测长度线以及桌面构成一个矩形,从而将待测长度线平移到刻度尺或三角板上,进而测出它,如可用图乙所示的方法测出圆锥体的高度.vii.公式法利用物理、数学知识和公式来间接测量的方法叫公式法.如要测一圆柱体的直径,可先将一纸条紧裹在圆柱体的侧壁上,在纸条重叠处用针扎一个小孔,再将纸条展开平摊在桌面上,用刻度尺量出两小孔间的距离L,则圆柱体的直径d=L/π.当然,间接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远不止上述几种,对于某一具体问题,用不同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往往能设计出多种可行性解决方案,根据简便、准确、安全、节能等标准,对几种可行性方案进行综合比较、评估,可最终敲定最佳方案.⑤误差测得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测量误差.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减小误差.B.时间的单位及测量(1)单位及其换算在国际单位制(sI)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此外常用单位还有分(min)、小时(h)等.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h=60 min 1 min=60 s(2)测量①工具常用工具是钟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古代人用日晷、沙漏等计时;现代人用摆钟、石英钟计时;目前,名为“NIST F—1”的原子钟是世界上最精确的钟.②正确使用停表i.如何给停表上发条?停表在用之前要先给它上发条,上发条的方法是:旋动停表中间按钮的顶端,听到“嗒、嗒……”的声音.在每次使用结束后应让停表继续走动,以使发条放松.ii .认识停表的功能键各种停表的按钮一般都具有启动、暂停、复零三项基本功能.各式秒表的按钮的用法同学们可参照下图:iii .停表如何读数?读数时,应该按先小表盘后大表盘的顺序读取两指针的示数,最后结果应为小表盘读数与大表盘读数之和.2.速度A.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说明:“单位时间”是为了比较运动快慢而统一规定的相同时间,即1 s 、1 min 、1 h 等.(3)公式及其变形式: 公式t s v = 变形式: vs t vt s ==, 注意:公式中的s 、可是同一研究对象相对于同一参照物的两个量.(4)单位及其换算:由速度的公式可知,速度的单位是由长度的单位和时间的单位复合而成的.在国际单位制(sI)中,速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秒,符号为m /s(或m·s -1),读做“米每秒”.常用单位:千米/时(km /h)、厘米/秒(cm /s).换算关系式:l m /s=3.6 km/hB .速度的测量(1)原理: ts v = (2)需要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物体运动的路程s ,物体运动的时间t .(3)通常所需器材:刻度尺、秒表.(4)设计程序:考虑测量原理一确定需测的物理量斗拟定实验步骤.一般来说,测量速度按以下思路来统筹:3.匀速直线运动A.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速度可用ts v =进行计算和测量,但υ不是由s 和t 决定的,可能描述物体在任何位置、任何时刻的快慢情况.(3)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度直线运动的方法:在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前提下,可以:①看在相同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②看在相同路程中,物体运动的时间是否相同;③看物体通过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t s v =是否相同;④利用s-t 或υ-t 图像进行判断.B.变速直线运动(1)定义: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2)平均速度:ts v = 在研究变速直线运动时,可把它看成匀速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描述其运动快慢程度,这种方法叫做理想模型法.平均速度虽然不能精确地反映出物体在这段路程中各个时刻的速度,但它仍具有实际意义.对平均速度的理解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平均速度要和路程段或时间段相对应,因此,平均速度只有指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才有意义.②平均速度不一定等于速度的平均值(想一想,为什么).4.世界是运动的A.参照物用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物.说明:(1)从理论上讲,参照物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但也有个原则,那就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简单清楚.例如,研究地面上汽车的运动时,常选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若研究人在汽车上的运动情况时,常以车厢为参照物,这样研究起来比较简单.但应注意,参照物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否则研究对象永远是静止的.(2)一经选定作为参照物的物体,我们就把它看作是静止的.B. 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我们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C.运动的相对性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可能是运动的,也可能是静止的.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做运动的相对性.如一只小船顺流而下,以水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运动的.D.相对运动速度根据相对运动原理:(1)设A、B两个物体相对于地面速度的大小分别为υ1、υ2,且υ1>υ2,当它们反方向直线运动时,其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速度的大小υ=υ1+υ2,方向与原速度方向相同;当它们同向直线运动时,其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速度的大小υ=υ1-υ2,方向A与原速度方向相同,B与原速度方向相反.(2)如果物体A相对于物体B直线运动的速度为υ1,物体B相对于地面直线运动的速度为υ2,且两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则物体A相对于地面运动的速度大小υ=│υ1〒υ2│,当两者运动方向相同时取“+”号,当两者运动方向相反时取“-”号.在两者运动方向相反的情况下,若υ1>υ2,则物体A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方向与相对于B运动的方向相同;若υ1<υ2,则物体A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方向与相对于B运动的方向相反.E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初二物理第5章知识总结

初二物理第5章知识总结

初二物理第5章知识总结
一、电荷和电场
1.电荷是具有电性质的物体,它受外界电场影响,运动时会产生电场。

2.电场是一种向着电荷发射的力,比如受到外界原子引力的作用,这些作用是电荷之间的电场引力。

3.电场强度是指电场对电荷物体所施加的力,一个电荷物体在某一位置的电场强度称为电场强度E。

4.电场是有特定模式的,特别是外界原子的电场,可以用距离的反比来表示。

二、电容器
1.电容器是用来存储电能的一种器件。

2.电容器由两个平行电极和一层绝缘层组成,电场由电极产生,两个电极之间形成电容。

3.电容可以用电荷和电压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即电容C=Q/V。

4.可以把电容器用来储存电能,从而隔离电路的上升拖动和下降时间。

三、电流、电势差和电动势
1.电流是电子在导体中的流动,i=Q/t,单位是安培。

2.电势差就是电荷在不同处的电势的差值,即两个电极的电势差
ΔV=V2-V1,单位是伏特。

3.电动势就是电流在导体中的能量,单位是焦耳,电动势P=iV,表示电流通过电势差所受到的能量。

八年级上册五章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五章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五章物理知识点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各种物质、能量、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我们的学生生涯中,物理是必修科目,其中八年级上册五章物理知识点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下面就来一起了解这五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量及其测量机械量是物理中的基本概念,它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的物理量。

我们学习的常用机械量有长度、时间、质量、速度、加速度、力、功、能量等。

机械量的测量需要有相应的工具,比如长度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时间用钟表等测量工具,质量用天平等测量工具。

在实验中,需要注意测量误差的产生及误差的分析。

第二章:运动及其描述运动是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位置改变,我们可以通过物体位置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和加速度的变化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不同的物体运动方式,并学习了这些运动方式的描述方法和规律。

第三章: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经典力学的基础,它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一种方法。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通过学习这些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比如摩擦力、重力等。

第四章:静电学静电学是研究电荷和电场的学科,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电荷、电量、电压、电场等概念,并学习了静电力、电容器、静电场等知识。

通过学习静电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的本质和电学知识。

第五章:电路基本原理在这一章中,我们学习了电路的基本电路元件,包括电源、导线、开关、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并学习了电路中的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电功率和电量的关系等。

通过学习电路基本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电路的搭建并进行相应的运算。

总结八年级上册五章物理知识点是我们物理学习的重点,从机械量及其测量、运动及其描述、牛顿力学、静电学和电路基本原理五个方面来学习物理知识。

这些知识点不仅是物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习更深层次的物理知识必不可少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带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单选题1、下图是蜡烛通过凸透镜所成像的示意图,此时,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A.u>2f B.f<u<2f C.u=f D.u<f答案:A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则像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由图可知,蜡烛通过凸透镜所成像为倒立的,且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故物距即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

故选A。

2、小京通过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看到了提示牌上“关灯”两字放大的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关灯”两字放大的像是实像B.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在凸透镜的焦点上C.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0cmD.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0cm答案:C由图可知,像是正立的,所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由于该凸透镜焦距为10cm,所以提示牌上“关灯”两字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0cm,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望远镜里装有一组物镜,物镜的成像原理及其作用类似于()A.放大镜B.照相机C.投影仪D.平面镜答案:B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望远镜中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它与照相机镜头的成像原理相同,这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正好落在目镜焦距内的位置,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4、已知在某物体透过凸透镜在距离透镜25厘米的光屏上成放大的像,若将物体移动到距离凸透镜30厘米处,则此时成()A.放大的虚像B.正立的虚像C.放大的实像D.缩小的实像答案:D在距离透镜25厘米的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则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即25cm>2f可得f<12.5cm将物体移动到距离凸透镜30厘米处,此时物距30cm,则u=30cm>2f所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五章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五章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五章第五章物理力与速度本章主要讲述了物体受力及其速度变化的相关知识,如力的性质和作用、速度的概念和计算等,下面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力的性质和作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物理量,用牛顿(N)来表示。

2. 力的性质:a. 向量量: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可以用箭头来表示,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b. 作用于物体上:力是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需要有物体才能有力的作用。

c. 有杂质:力的大小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改变速度或形状。

3. 力的作用:a. 推力和拉力:推力和拉力都可以使物体发生运动或停止运动。

b. 重力:是物体受到地球吸引力的作用,决定物体的重量。

c. 弹力:是弹簧或弹性体受到压缩或伸长后所产生的力。

d. 摩擦力:是物体在接触面上相互作用的力,使物体受到阻力,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二、速度的概念和计算1. 速度的概念: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是一个矢量量。

2. 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位移 ÷时间速度的单位可以是米每秒(m/s)或千米每小时(km/h)。

3.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平均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b. 瞬时速度:在某一瞬间的瞬时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

三、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两个力的合成力等于这两个力相互作用的力的矢量和。

2.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力,分别称为分力。

分力的合成等于原力。

四、力的效果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受到的合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运动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物体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公式为:F = m * a,其中F为合力,m为物体质量,a为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一对作用力。

五、简单机械1. 机械优势:指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力的改变比,计算公式为:机械优势 = 输出力 ÷输入力。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一节第二节知识点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知识点一: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力的作用总是跟两个物体相互联系(一个是施力者,一个是受力者),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如果离离开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了物体,力是不存在的。

力的概念: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力的作用。

力的性质: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产生不能脱离物体,当发生力的作用是,总有两个物体存在。

一个物体施加力,叫施力物;另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叫受力物。

3.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4.彼此接触的物体之间,如果没有推拉提压等作用,也不会产生力。

5.施力物与受力物是同时成对出现的,不可能只有施力物,而没有受力物。

知识点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力必然涉及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一个是受力物。

施力物对受力物施力的同时,也受到受力物对它的作用力。

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作用力的同时,这个物体也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

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分别同时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上。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有两种方式:一是有物体直接接触作用,一种是物体间的非接触作用4.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没有先后之分。

知识点三: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运动状态改变包括:物体由静止到运动,由运动到静止,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变化。

力的作用效果有时候表现为其中一种,有时候表现为两种都有。

第二节怎样描述力知识点一: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其中一个因素的变化,力的作用效果也将会变化。

两个完全完全相同的力必须是三要素完全相同。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1N=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知识点二:力的示意图:从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图。

初中物理第五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第五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物理第五章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节机械运动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机械运动是一个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它涉及到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内容。

一、机械运动的分类机械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类型。

直线运动指物体沿直线轨道运动,曲线运动则指物体沿曲线轨道运动。

直线运动可以进一步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两种。

二、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1. 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置变化。

2.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即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3. 加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三、匀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1. 平均速度公式:v = Δx/Δt,其中v为平均速度,Δx为位移,Δt为时间。

2. 平均速度恒定的条件下,位移公式:Δx = v × Δt。

3. v = dx/dt,其中dx为位移微元,dt为时间微元。

四、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公式1. 加速度公式:a = Δv/Δt,其中a为加速度,Δv为速度变化量,Δt 为时间。

2. 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关系:v = v₀ + at,其中v₀为初始速度,t 为时间,a为加速度。

3. 位移与时间的关系:Δx = v₀t + (1/2)at²。

第二节动力与能量在物理学中,动力与能量是另外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们描述了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

一、动力的概念动力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它与质量和加速度有关。

动力可以分为合力和分力两种类型。

合力是多个力合成的结果,分力是合力在不同方向上分解的结果。

二、动能动能是物体运动具有的一种能量形式。

动能可以分为动能定理和动能公式两种形式。

1. 动能定理动能定理是描述物体动能变化与受力关系的定理。

它表明,动能的变化等于合力所做的功。

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K = W,其中△K表示动能的变化,W表示合外力所做的功。

2. 动能公式动能公式是用来计算物体动能大小的公式。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5章知识点、易错点清单总结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5章知识点、易错点清单总结

北师版八年级物理上册1-5章知识点、易错点清单总结第一章物态及其变化1、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气态、液态。

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判断物态变化的方法:关键是区分物质的变化前的状态和物质的变化后的状态,再根据定义做出判断。

2、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表示。

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的规定(t):在1标准大气压时,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而把水的沸腾温度规定为100度,把0度到100度之间分成100 等份,每一等份称为1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热力学温度(T):单位是k,T=(t+273)k4、温度计的使用:⑴让温度计与被测物长时间充分接触,直到温度计液面稳定不再变化时再读数,⑵读数时,不能将温度计拿离被测物体,⑶读数时,视线应与温度计标尺垂直,与液面相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⑷测量液体时,玻璃泡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

(上述4个事注意事项,可能出实验题的错误判断或出选择题)5、体温计:量程一般为35~42℃,分度值为0.1℃。

6、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7、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熔点即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

如:金属、食盐、明矾、石英、冰等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变软、变稀变为液体。

如:玻璃、沥青、松香、和蜂蜡。

(记忆并会识别熔化凝固图像)8、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9、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

影响蒸发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面表面空气流通速度。

10、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且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沸腾的现象:从底部产生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气泡中的水蒸气。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液面气压越小沸点越低,气压越大沸点越高。

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第五章5.4运动的相对性

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第五章5.4运动的相对性

八年级物理上册说课稿:第五章5.4 运动的相对性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的第五章 5.4 运动的相对性。

本章主要内容是介绍物体运动中相对位置、相对速度、相对运动方向等概念,并运用相对性原理解释相对位置、相对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相对性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相对位置、相对速度、相对运动方向等概念;•了解物体运动中的相对性原理;•能够运用相对性原理解释相对位置、相对速度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相对性相关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与实验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物体运动中相对性的兴趣与好奇心;•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实验与观察的结果,培养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相对位置、相对速度、相对运动方向等概念的理解;•相对性原理的掌握与应用。

2. 教学难点•运用相对性原理解释相对位置、相对速度的变化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相对性相关的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与复习(5分钟)导入前,老师可以通过两个学生示范一个简单的相对运动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导入阶段,老师可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习与相对性相关的知识点。

2. 概念讲解与实例分析(10分钟)在这个部分,老师可以通过示意图、实际运动的实例等方式,向学生介绍相对位置、相对速度、相对运动方向等概念。

同时,老师可以通过多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概念。

3. 定律总结与讨论(15分钟)在这个步骤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运动实例,并总结相对位置与相对速度的变化规律。

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能力。

4. 练习与实例分析(15分钟)在这个步骤中,老师可以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相对性相关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透镜
1、名词
(1)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2)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3)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4)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5)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6)区别: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

2、典型光路
F
F
F
F
3、填表:
名称
又名
眼镜
实物形状
光学符号
性质
凸透镜
会聚透镜
老花镜
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凹透镜
发散透镜
近视镜
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照相机
投影仪
放大镜
原理
凸透镜成像
u 2f
f
u
像的性质
倒立、缩小的实像
倒立、放大的实像
正立、放大的虚像
光路图
透镜不动时的调整
像偏小:物体靠近相机,暗箱拉长
像偏大:物体远离相机,暗箱缩短
像偏小:物体靠近镜头,投影仪远离屏幕
像偏大:物体远离镜头,投影仪靠近屏幕
像偏小:物体稍微远离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像偏大:物体稍微靠近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物体不动时的调整
像偏小:相机靠近物体,暗箱拉长
像偏大:相机远离物体,暗箱缩短
像偏小:镜头靠近物体(位置降低),投影仪远离屏幕像偏大:镜头远离物体(位置提高),投影仪靠近屏幕像偏小:透镜稍远离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像偏大:透镜稍靠近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
其他内容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像越小,像中包含的内容越多。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投影片要上下左右颠倒放置。

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够在屏幕上成像。

(2)实像和虚像(见下图):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所成的,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真的能记录下所成的像。

这种像叫做实像。

物体和实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3)凸透镜成实像情景:光屏能承接到所形成的像,物和实像在凸透镜两侧。

(4)凸透镜成虚像情景:光屏不能承接所形成的像,物和虚像在凸透镜同侧。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实验:
(1)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
①蜡烛在焦点以内;
②烛焰在焦点上;
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
F分虚实,2f大小,实倒虚正,具体见下表: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应用
倒、正
放、缩
虚、实
u 2f
倒立
缩小
实像
f2f
照相机
f2f
倒立
放大
实像
v 2f
幻灯机
u
正立
放大
虚象
|v| u
放大镜
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
(1)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2)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

(3)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增大
(减小)
像变大
(变小)
(4)成实像时:
物距减小
(增大)
像距减小
(增大)
像变小
(变大)
(5)成虚像时:
(6)当物体从远处向焦点靠近时,像逐渐变大,远离凸透镜
①当u 2f,物体比像移动得快
②当f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眼睛和眼镜
1、成像原理:(1)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

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眼球后部的视网膜相当于胶片(光屏)。

(2)物体经晶状体成像于视网膜上,再通过视神经把信息传入大脑,从而产生视觉。

眼睛的视网膜上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明视距离:25cm 近点:10cm
2、近视眼:(1)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

可以戴凹透镜来矫正。

(2)因为它具有发散光线的性质。

使清晰的图像略向后移,准确地成在视网膜上。

(3)近视原因:晶体太厚,折光能力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用凹透镜矫正)。

3、远视眼(又叫老花眼):(1)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

可以戴凸透镜来矫正。

(2)因为它具有会聚光线的性质。

使清晰的像略向前移,准确地成在视网膜上。

(3)远视原因:晶体太薄,折光能力弱,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用凸透镜矫正)。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都是凸透镜。

2、物镜:作用相当于幻灯机的镜头,成放大的实像。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虚像。

显微镜把物体所成的像两次放大。

3、望远镜有反射式望远镜和折射式望远镜两种。

其中折射式望远镜物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镜头,物镜使远处的物体成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它有拉近镜头,增大视角的作用。

3、成实像的光学元件有:照相机、投影仪、小孔成像;
4、成虚像的光学元件有:平面镜、放大镜、凸凹面镜
利用反射的有:平面镜、水下的倒影、所有面镜;
利用折射的有:所有透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近视镜、老花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