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读书笔记1000字

合集下载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浮士德》是一部好处深远的著作,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学东西做事情,时光与精力是有限的。

以下是店铺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店铺。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

”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

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

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就应学的。

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期望。

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做一个用心向上的人。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

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

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务必选取,而且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使自我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作品中还有些东西,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与思考。

比如说,文章中学生说,我要欣喜地投入学问,要怎样才能和学问相亲,先生?靡菲斯特说,远的不必去过问,先看你如何选取课程?学生:我期望做一个饱学诗书,既想学地理,也想学天文,一面研究人文,一面研究自然。

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学东西做事情,时光与精力是有限的。

不要把一切想得过于完美与浪漫,就应客观评价自我,正视自我。

在学好学生阶段要求学习的科学知识外,其他的就根据自我的兴趣爱好有选取性地学习,不能好高骛远,否则最后只会得不偿失。

在学习的过程中,当遇到难题与疑惑时,我们就要学浮士德一样,用心进取,自强不息,虚心向智者学习,这才是理性的学习方式,也才会拥有充实快乐的人生。

经过一番磨难,一番生活的历练,不管成功与否,天堂幸福之门就会向你开启。

浮士德的读书笔记五篇

浮士德的读书笔记五篇

浮士德的读书笔记五篇【篇一】浮士德的读书笔记《浮士德》是歌德根据流传于民间的有关浮士德的故事而写成的一部悲剧。

这部民间故事蕴含着强烈的悲剧因素,反映了新、旧时期宗教与科学、理性与情感、神性与人性、事业与追求的冲突。

歌德的浮士德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形象。

他痛恨宗教和传统给他的桎梏,向往生命,不断进取,不断追求人的价值实现和生命本质。

在浮士德身上有着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纯洁,这种活力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意义进行锲而不舍的探求,就是在不断克服错误和过失中去追求真理,最后走上正途。

就在对“最高存在”的意义的探索中,他要把全人类的苦乐集于一身,要在个人的内心中领略人类的全部感情。

他冲破了知识的牢笼,摆脱了官能的享受和情的羁绊,走出了“小世界”,而进入了“大世界”。

在这个“大世界”中,他曾为帝王服务,曾同古代的美结合,但这给他留下的是一片空虚和一场幻景。

最后,他在为人类的利益和征服自然的伟大斗争中感到最大的满足,得到了智慧的最终答案。

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后答案无疑是积极的,但有着空想的性质。

离开改造社会单纯地改造自然,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幻想。

瞎眼的浮士德把魔鬼挖掘坟墓的场景看作是他手下人与大海搏斗的壮丽场景,这为这种幻觉提供了一个范例。

这也正是浮士德悲剧意义之所在。

我特别欣赏书中浮士德所说的一句话:“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奔波,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车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虽然浮士德是一个悲剧人物,但是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积极的进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篇二】浮士德的读书笔记“一度我也曾英俊像个少年,但那时我生涩的诗脆弱不堪,我的诗神也很苍老,现在我已苍老且患风湿,形体不值一顾,但我的缪思却年轻起来了,我甚至相信,她永恒地向青春的岁月前进像,使维登堡灵视所见的那些天使一样。

——叶芝”看过了《少年维特之烦恼》,那是在我大一时,看的是歌德25岁时的作品。

《浮士德》中学生读书笔记1000字五篇

《浮士德》中学生读书笔记1000字五篇

《浮士德》中学生读书笔记1000字五篇《浮士德》是用诗剧形式写成的,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浮士德》中学生读书笔记1000字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浮士德》中学生读书笔记1000字五篇(一)歌德这个老头子聪明得过分,他还永远有18岁的小姑娘的可爱,这倒罢了,可18岁的小姑娘也爱他。

怪不得他垄断了欧洲的爱情。

我总觉得浮士德有些强迫症(歌德老先生你不要骂我啊!)当然了,他的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效仿的。

可我偏偏就是喜欢那个老和浮士德捣乱的靡菲斯特。

靡菲斯特实在是太酷啦!我私心里觉得他应该是披着斗篷,带着兜帽,时而戏谑,时而冷笑,时而骂娘,时而跳脚的大酷哥一枚。

他应该是冷笑地说:“尊贵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生活的金树常青。

”OMG,实在是太给力了!我尤其振奋于他即将带领浮士德开始访问小世界时说:“我祝贺你开始这段新的人生旅程!”哇哇,每次看到这句话我的小宇宙就燃烧了,激动之情不能自已!恨不得也和靡菲斯特签个契约。

歌德你实在是太伟大了!创造出这么酷的男二号!深深后悔自己不学无术,如果勤奋些不就早一点读到这么棒的书了么?哎,相见恨晚啊!我太失败了,学外国文学可现在才读经典,惭愧啊!另外我觉得浮士德对玛加蕾特示爱时说的话太有水平了!“唉,我就不能在你怀里安安静静呆上个把小时,胸贴着胸,灵魂搂着灵魂?”OMG,以后我要是有儿子,他追女孩写情书的时候我一定要强烈建议他写上这段话!最后,我觉得我的这篇文章配上上面的这个题目实在是太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大放华彩啦!《浮士德》中学生读书笔记1000字五篇(二)《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

浮士德读书笔记[推荐5篇]

浮士德读书笔记[推荐5篇]

浮士德读书笔记[推荐5篇]第一篇:浮士德读书笔记《浮士德》——读后感假如浮士德博士的旅行是由地狱到天堂的旅行,那让我们看看地狱炼狱天堂都有些什么。

地狱:“人类只有通过种种磨难和考验才能通往胜利的彼岸。

”浮士德的社会就是歌德的社会。

歌德在文学、绘画、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不断追求真理,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中积极奔走,并在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深化认识,成就了思想的高度和深度。

歌德的社会封建专制摧残人性;作品中,浮士德“枯守这个牢笼......塞满大堆书本,被灰尘笼罩。

”与世隔绝的钻研却不能发现知识对改造生活用处;少女马加雷特饱受等级观念毒害,对浮士德尊称之为“小姐(贵族女士才能拥有的称号)而惊奇;一群青年甚至学生在酒吧里唱着粗俗的歌;教会对未婚生子的女性的极度不公的惩罚......而人间地狱的另一部分则是人性的欲望和罪恶。

恶行者、伪善者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心惊胆颤!冥冥苍天,炯炯神眼,原罪的显现、欲望的暴露。

听!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泪的众生相。

浮士德因为爱欲而酿成爱情悲剧;对腐朽王朝,虚幻世界的执着终究化为泡影。

达尔丢夫敢于在神明面前犯罪终下场不善。

”金庸笔下的四大恶人最终难逃惩罚......这些小说人物都取材于现实,具有典型性和客观性,而作者对其加工处理不仅是增添小说的可读性也是对世人敲响警钟!再次让已惴惴不安的恶行者心惊。

有多少二战战犯逃过死刑灵魂却终生受着煎熬,午夜梦回的是一具具腐尸和阴惨凄厉的催命声;一些侥幸出逃的贪官常与亲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担心被“一锅端”又忍受思亲之苦;因嫉妒而道人是非的长舌妇会因心胸狭窄失去朋友孤独一生......宗教观念认为以上恶行足以下十八层地狱,最轻拔舌,重则刀锯。

“善恶在一念之间,存善念则化为天堂善神,存恶意则化为地狱恶鬼。

”意大利人文主义诗人但丁也讽刺作恶者“形状多么狰狞,姿态多么凶恶。

”而那些迫切希望灵魂救赎的作家,艺术家则总能把人类最深处的劣根性表现在作品中。

炼狱:其象征苦难,象征忏悔。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1《浮士德》追求中所涉及的社会现实只是一个方面,其中还有另一个重要内容即“人”的主题。

浮士德不断追求的动因不是来自社会矛盾的召唤,也不是有些文章认为的来自魔鬼的诱惑,而是来自浮士德内心的不平衡,是他的内心痛苦促使他不断追求。

他的痛苦不是源自他对外界与物质的不满足,而是源自他对自身状况的不满足,他想改变自己生存方式中的各种缺憾,追求更符合人性、更为理想与健全的人格。

只有从“人”的主题看《浮士德》,才能还《浮士德》以完整性;只有从“人”的主题人手,才是找到了打开《浮士德》的钥匙。

浮士德的每一次追求都是不了了之的,因为他不是为了寻求社会矛盾的解决,而是追求一种健全而完美的人格。

他否定了不完美人格的各个阶段,最后找到了最健全、最完美人格状态的生存方式。

“人”的主题,是18世纪德国美学所探讨的主题,也体现了歌德本人的美学思想。

如果说现实的内容在《浮士德》中是零散的、被分割的,那么“人”的主题则是一贯的、整体性的,这才是《浮士德》作为一个整体的统一所在。

它也极符合歌德本人的创作思想。

歌德曾指出,“艺术家应该通过整体向世界说话”,而这一整体“他在自然中是找不到的,而是他自己心灵的产物”。

根据这段话,我们认为浮士德的活动可以被划分,现实可以被分割和组合,但歌德要表达的思想应该是统一的,浮士德形象应该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出现的。

这是符合歌德对人的看法的。

他曾说:“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联系着的能力的统一体。

艺术作品必须向人的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

”如果我们仍然说,浮士德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应该说,这只说出了浮士德形象的象征意义。

《浮士德》读书笔记

《浮士德》读书笔记

《浮⼠德》读书笔记《浮⼠德》读书笔记范⽂(精选5篇) 当细细品完⼀本名著后,相信⼤家都积累了属于⾃⼰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篇⾛⼼的读书笔记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浮⼠德》读书笔记范⽂(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浮⼠德》读书笔记1 在年轻时,歌德说他的作品包含着他⽣活中的全部欢乐和痛苦,⽽且——完全像靡⾮斯特⼀样——他是在利⽤⾃⼰的艺术,把⾃⼰那恶魔般的本性,⾃⼰的那颗灵魂转述给周围世界。

“抱怨⼈类的命运,我已经厌倦于这么做了,我只是在实实在在地描绘⼈,好让⼈们从他⾝上看到⾃⼰。

如果他们看到以后感到不安,那么怎么办,那就让他们去更加不安好了。

” ⽣命的整和。

浮⼠德⽼博⼠在书斋晚年中,只感到迷茫和空虚,那些脱离现实的知识,⼜只使他获得了⼀副博学的头脑,却没有使他获得⽣存的⼒量,这是⽣命中的⽼年。

靡⾮斯特为了获得与天帝打赌的胜利,步步引诱浮⼠德,将年⽼的浮⼠德变得年轻,让他经历了两次爱情、宫廷、美的幻梦,征服⾃然,⼀次⼜⼀次的失败,这是⽣命中的年轻时代。

⽡格纳创造的精神世界是完整且智慧还强于常⼈,只是没有得到实体的⼩⼈,应该算是⽣命之初。

这三部分的整和,创造了⼀个完整的⽣命过程。

其中的特质内容不尽相同,下⾯谈谈⾃⼰的浅见: 作品以⼀个⼈类普遍关注的问题——⼈类对⾃⾝的迷惘为启,⽽这种深省多是⼈⾄重重暮年时所发。

深思的结果也只能是对⽣命的⽆奈。

所以,这种⾃然贴近⽣活,关于你我的问题让读者也将⾃⼰的⽣命融⼊,⼀起来思考,共同来关注,发现问题,寻求启发。

⼈的⼀⽣涵盖了许多,回过头来想想却⼜寥寥。

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达成协调⼀致,应该说是⼈类追求的⽬标。

⽽理想的“我”越飞越⾼,让另⼀个“我”不停地追赶,永远不满⾜,似乎也永远不会达到理想中的“我”。

⼈们正是这种不断的执着的追求中认识⾃⼰。

⽣命在哲学意义上的长短应该是由这种追求所带来的价值决定。

⽣命的意义在于实现理想,证实价值。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一)第一部1773年开始写,1808年出版;第二部1832年临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

中间跨越六十年,花费其毕生心血。

《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

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

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

主人公浮士德是16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

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

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

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

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但歌德并不因此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可以容忍的。

《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

”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因此是绝对必要的。

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

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

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

《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

浮士德名著阅读笔记5篇

浮士德名著阅读笔记5篇

浮士德名著阅读笔记5篇浮士德名著阅读笔记1《浮士德》这个故事包含强烈的杯具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 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 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 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我: 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我不明白的东西;…… 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期望.他对自我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 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期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应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浮士德名著阅读笔记2开始看了《浮士德》.认认真真推敲每一句话的意思,看了两个钟头,才把书的序言.献诗.舞台序幕和天上序曲给看完.这书是难懂的,以往看过一遍,是大二的时候,喜欢打手电熬夜看书,每一天也就能安静地看个2.3个小时吧,所以效率不高.记得老早的时候,看名著只为了情节,直到此刻依然有这种观念,大凡故事不够吸引人的,蕴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会有兴趣去读.所以吧,说到底我不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个《浮士德》其实满神奇的,首先它的写作方式是舞台剧本的形式.其次,故事十分具有想象力,完全天马行空.第三,〝歌德〞这个名字很能满足某种小小的虚荣心.第四,看着看着,就会发现里面有好多似曾相识的看法.观点或者景象.所以,尽管很艰深,我依然憧憬着再一次阅读它.去年暑假把书买回来一向搁置着,趁着最近立志读书的机会决定先把它给啃下来.一开始看小说喜欢把自我觉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这些被我相中的,多数都不是什么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而仅仅是在资料和情感方面和我有共鸣的.比如在看贝多芬的书籍时,一般把贝多芬夸张的描述成神灵的语句是我最中意的佳句.呵呵,常常再回头看这些摘抄的时候觉得当时自我很幼稚,一页书看看可是1.2分钟,有时为了抄几句话就要花费5分钟的样貌,这样等到再回过来读的时候,常常已经没有先前那种活力和如饥似渴的感觉了.所以之后开始改成某伟大领袖的做法,在书边做批注,比如哪一句好,自我怎样想的,或者是看到某个很文学的字词去查字典,然后在书边写上拼音与解释.这样做似乎还不错.可缺点是仅仅适用于自我的书本.到之后偷懒了,什么都不写,习惯看书的时候拿只木头铅笔,看到喜欢的就划下来,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不费力,所以每每有一点点的感动就摘下来,以至等读完一本书以后,发现每一页都是一片狼籍.想想都是RMB换来了,这么糟蹋,以后看第二遍的可能性基本就为0了.总不能哪天心血来潮真的拿块橡皮把所有的铅笔印统统擦去吧?哎,可怜了我那本……了.并且更主要的是,习惯边划边看的过程后,自我对于资料的理解就不再深刻了,因为句句都是〝重点〞,我又何须体会文章的内涵,结构呢?于是,读书的时候,思考就少了.此刻看这个《浮士德》,新的问题又产生了.我最厌恶的事情就是一页书上一半是资料,下一半是很多小字体的解释,而通常这些解释又和种种圣经故事.希腊文化联系起来,一看就是一大串.这种情景下,不看就无法了解作者的意思,看了又容易打断自我的思路,真的是很麻烦.所以只好这样,每看一章之前先把解释全部看一遍,有个大概的印象,这样呢,等看正文的时候就能够比较通畅的理解资料,也不用再回过来看厌恶的注释了.好啦,晚了,看来今日是补不出个读后感了,明天继续.这篇么,就当是个〝读书有感〞吧,呵呵,本来因为故事情节,取名叫〝今日心境相当沉重〞的.浮士德名著阅读笔记3荣格以往这样评价〝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的四大名著.《浮士德》是我看的晦涩难懂的几部书之一.经过读了三遍原文,查阅了一些解析,我才看明白了一些.《浮士德》是歌德根据_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杯具.它描述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主人公经历了书斋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历中,我看到了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是_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则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_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主人公浮士德被塑造成有血有肉,善良与邪恶的矛盾体.他对学识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放弃了自我:〝为此,我才向魔法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是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探自我不明白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对自我的知识感到不足,对学的热爱已经不可自拔.〝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他还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所以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他的精神是向上的,对学的追求和热爱还有期望,都是我们学生应当学习的,我们要和他一样,善学.乐学.爱学.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上进的人,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进取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善良与恶相生相克,当我们认识到自我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浮士德名著阅读笔记4比较中西文化精神的差异,总觉得对浅薄如我者来说,无疑是老虎咬天——无处下嘴.人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英雄,然而一来这不是螃蟹;二来它不是没开垦的处女地;三来这不是简单的形而下的吃螃蟹式的英雄.那么,剩下来的人便有尝试,如履薄冰.浮士德精神最大众化的理解无疑是对现实永不满足的精神;永远追求.永远实践.永远开拓.永远前进的精神及追求一种永恒,与宇宙极限抗衡的精神.这种追求包括从知识到感情,从感情到政治,从政治到艺术,从艺术到事业等各个领域.并且每一个领域的追求都不是浅尝辄止,而是一种极致的追求,这便决定了杯具色彩的必然性,因为绝对完美的境界是人所不能及的(随便提一下,关于浮士德捕捉海伦时发生爆炸,有人认为这〝象征现实与美的永恒距离不可能一下子消失〞,我的意思是,更确切的象征应当是对于终极的东西,人只能无限的接近,而无法实现零距离,似乎这才跟全剧的旨意一致).正因为如此,西方人笃信: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在永恒的上帝面前,人类是无知的,不够理性.不够完美的,上帝时刻高举着鞭子在抽打着人类.浮士德在追求知识时,充满着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在追求感情时,面临着爱与被爱的抉择;在从事政治时,陷入了主宰与被主宰的无奈;在膜拜艺术时,承受瞬间与永恒的痛苦;在创造事业时,直视着礼貌与野蛮的冲突.在理解浮士德的无限追求时,或许,我们会走入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浮士德与糜非斯特契约的虚假履行,容易让我们误认为假如铁锹声不是小鬼为浮士德掘墓的声音,而是填海造田的声音,似乎浮士德的永恒追求就实现了.我觉得即使那声音真是填海造田的声音,也并不意味着浮士德无限追求的实现,因为一来浮士德无限追求的本性必然促使他产生新的追求;二来人本身是多元的,这就决定了人的追求必定是多元化的,这点全剧中浮士德〝追求——实践——不满足〞的无限循环的三部曲即为佐证.事业可是是多元中的一元.所以,当他喊出〝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时,并不证明这就是他终极追求的全部资料,也所以糜非斯特不可能赢得最终的胜利,并且这大概也是作者写浮士德〝从天堂经过人间再到地狱〞,而描述的却是天堂的情景的原因所在.第二个误区是灵魂在〝旧情人〞玛甘泪的灵魂的引导下不断飞升时,容易误认为在天界的会合是全剧情节的结束,其实剧情是在两者不断继续飞升中结束的(此点参考余匡复的《浮士德——歌德的精神自传》),这样的结局才和全剧及浮士德无限追求的本性相吻合,浮士德不仅仅现实中追求无限并且灵魂上也永不停息.与浮士德无限追求.不断向外发散与扩张的精神构成鲜明比较的是,中国人向往的是一种相对稳定.平和与节制的东西,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明确主张〝知足者长乐〞,这与浮士德永不知足的精神相比,简直是〝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式不统一,二者似乎永远找不着共同话题.我比较同意辜鸿铭的观点.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生活,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心灵.一种灵魂趋向,它是一种心境,或用诗的语言来说,一种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这种能使我们洞悉物象内在生命的安详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更是富于想象力的理性,便是中国人的精神(参考黄兴涛的《文坛怪杰——辜鸿铭》及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正因为如此,有人说西方礼貌是一种肉质礼貌,东方礼貌是一种灵质礼貌(比如方克力).以往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有个人半夜心血来潮,突然吩咐家奴备船雪夜探访一位他景仰已久的高人,到了那里时,已是凌晨,主人还在睡梦之中,于是他又立刻让家奴荡舟回家,家奴觉得可惜,问道既然已经来了,为什么不敲门或者干脆再等几个小时呢他说我要的是想来那里,此刻我目的已经到达了,至于见与不见,又有什么关系呢故事简洁明了,但恰恰反映了中国人追求的是一种心灵生活.下头我将从中西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尝试对此作浅薄的分析,因为〝灵〞的来源我觉得有且仅有两个:一是自然;二是心.中国人崇尚自然,更多的是让灵魂融入自然,用自然的〝灵〞来抚慰心的〝灵〞,到达二者的和谐与共鸣.西方走入自然不是满足心灵上的需要,而是为了从自然中实现追求,在自然中获得物质上的成功,对她们来说自然是与〝书屋〞相对的(即理论与实践的对抗).说好听一点西方人接触自然是为了顺从现实的需要,不好听点是为了贪婪地从自然中攫取.浮士德的〝海滨开发区〞,就是为了在自然中实现自我的价值.菲列蒙.鲍栖丝夫妇.无辜旅客.教堂及菩提树的悲惨命运,又证明西方人在实现自我的价值时不但对自然贪婪,并且对社会.对人民也是无情的.即使在单纯地应对人与自然时,中国人也显然是更彻底地把人融入自然,把人与自然化为一体.老子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把一切都归到自然的囊括之中,而中国文化的要基很大程度上源于此.稍稍注意中西绘画的比较,就能够发现中国国画里面,山水花鸟为主体,人物画不多,并且在人与自然的画中,人只是是画中象征性的一个小黑点,画家已经彻底地把人融入自然之中,人在中国人的精神里可是是万物中的一个灵长而已.而西方的绘画与雕塑却恰恰相反,十分突出人,且更是干脆地直接原原本本的拷贝人,像罗素的雕塑作品《施洗者约翰》.《吻》.《巴尔扎克》.《老妓女》及众所周知的《思想者》等无不是现实的一种原本记录,虽然罗素也主张作品要有灵性,但他的作品是建立在〝形〞的基础上,他十分注意追求作品与实物的比例百分之百的一致性与精确性(参考罗丹的《罗丹艺术论》,沈琪泽译,_78年版).再说说音乐,中国人好〝天籁之音〞,何谓〝天籁〞即大自然的声音.《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寒江残雪》.《琅琊神韵》.《枫桥夜泊》……哪一首古曲不是在窥探大自然的灵气中国的乐器更是体现了与大自然的和谐,拿中国竹笛来说,大自然恩赐的一根纯天然的竹子,而与此构成鲜明比较的是西洋长笛,它是用人造的铜管加上繁琐的.机械的键.在演奏上,中国竹笛的非全音是由人的手指控制的,大自然的发声频率往往并不那么恰巧就是个半音,而西洋长笛加键后,半音就是半音,全音就是全音,典型的标准化.机械化生产,谈何自然如果说上头形而下的分析带有个人情绪化的普遍特征,并且没有理论的高度的话.那么,下头我将不得不故弄玄虚地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借鉴别人的论证进行简单的探讨.既然如此,下头的文字可能会像《老妓女》般干涩,但得出的结论还是一样,这是毫无疑问的.邵建明先生在《中国文化精神》中讲到,西方文化虽然认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看到了与自然的统一性,但西方文化认为人类出现后,人与自然分为两极,所以主要从人与自然对抗的立场来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成主体,把自然界看成客体,在思维上属于〝主客二分〞式.而中国文化精神中的自然意识引申为以下两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诗经》中处处蕴涵着这样一理念:劳动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流转生机的性情与自然的性情相交融合.和谐统一;生活就是人与大地万物的相互依托;辛苦的劳作之后的舒畅心境犹如雨后天晴.大家熟悉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让我们看到了〝顺物自然〞;管子告诉我们〝山泽虽广,草木毋禁;壤地虽肥,桑麻毋数〞,在那里我们懂得了对大自然的切制;荀子曰:〝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在那里我们明白了与大自然的和谐.二是人与自然的本质同元.庄子明确指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并且庄子自我身体力行地贯彻了这一理念,《庄子·至乐》中说庄子妻死,庄子并不悲观,反而〝鼓盆而歌〞,以为人死是回归自然,像四时运转一样,何必悲伤呢《庄子·列御寇》中记载:〝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淮南子·原道训》里论述道:〝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故以天为盖,则无不覆也.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不使也.阴阳为御,则无不备也.〞.〞先人运用形象的比喻,把天地四时,阴阳造化比作一套齐备的车辆,苍穹在上,大地居下,遨游宇宙,出入六合.《易传·系辞》认为〝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样的话语简直是一语破天机,把人的本源阐释得一览无余.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里处处承载着这样一个理念——天人合一.〝尽齐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陆九渊先生认为这也许是从道德的意义上对〝天人合一〞的最早表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其实,到之后中国文化里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由〝天人合一〞发展到〝天地人合体〞.在汉代文学里多处展示着一幅〝天地人合体〞的画面.班固《西都赋》:〝其宫室也,体象乎天地,经纬乎阴阳,据坤灵之正位,放太紫之圆方.〞(《文选》卷一)坤灵指地神.太紫,指星宿的太微宫和紫微宫,古人想象天帝的居住之所.刘向《七略》:〝明堂之制,内有太室,象紫宫;南出明堂,象太微.〞这是说宫室建筑取法乎天地之象,顺应阴阳之理,依据地神的正位,模仿天宫的形制.宫殿的形制与天地之象是同构关系,人活动于宫殿之中,于是便构成了〝天地人合体〞的境界.在蔡邕眼里,中国的毛笔体现了乾上坤下的自然序位;体现了一年四季的新陈代谢;体现了人间方圆规矩的中和之德.总之,凡举天上地下人间最基本的秩序规则与结构形式,都蕴涵在小小的毛笔里.体积微小的一支笔,竟然把宇宙的模式包容,是〝天地人合体〞的微缩景观.以上简单零散的分析似乎跟中国人〝灵〞性的精神无多少直接联系,但从自然的角度切入,我想还是行得通的.理由前面已经讲过,〝灵〞的来源有两个:自然与心.既然如此,心代表的是人,当中国人在崇尚自然的灵性,从而为了使自然的灵性与人身心的灵性结合产生和声效果时,还能说中国人的精神不是一种心灵状态.一种灵魂趋向.一种心境,或用一种诗的语句来说,一种恬静——如沐天恩的心境吗东拉西扯,不知所云.成此一文,却不成体统.掩纸细思,发现〝浮士德〞不经意间不知被我〝浮〞到哪里去了.至于〝精神〞,压根没说到点子上,大概唱歌跑调惯了.浮士德名著阅读笔记5第一部_73年开始写,__年出版;第二部_32年临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中间跨越六十年,花费其毕生心血.《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花了我整整两个多月的时间,还是仅读了个大概.诗体哲理杯具《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_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梦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进取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但歌德并不所以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能够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所以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所以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杯具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到达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所以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我〝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能够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

《浮士德》读书笔记

《浮士德》读书笔记

《浮士德》读书笔记《浮士德》读书笔记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浮士德》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浮士德》读书笔记1《浮士德》是歌德根据流传于民间的有关浮士德的故事而写成的一部悲剧,这个民间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交替时期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神性与人性、因循与追求的各种冲突。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文艺复兴时代一个巨人的形象,他厌恶宗教和传统加于他身上的束缚,渴求生活,不断进取,为实现人的价值、生活的真谛而不停地追求。

在浮士德身上有着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和纯洁,这种活力就是对人的存在的意义进行锲而不舍的探求,就是在不断克服错误和过失中去追求真理,最后走上正途。

就在对“最高存在”的意义的探索中,他要把全人类的苦乐集于一身,要在个人的内心中领略人类的全部感情。

他冲破了知识的牢笼,摆脱了官能的享受和情的羁绊,走出了“小世界”,而进入了“大世界”。

在这个“大世界”中,他曾为帝王服务,曾同古代的美结合,但这给他留下的是一片空虚和一场幻景。

最后他在为人类造福、征服大自然的宏伟斗争中,感到了最大的满足,得出了智慧的最后答案,浮士德所得出的最后答案无疑是积极的,但有着空想的性质。

离开改造社会单纯地改造自然,到头来也只能是一个幻想。

失明的浮士德把魔鬼为他挖掘坟墓的场面当作是他的人民与大海搏斗的壮丽景象,为这种幻想提供了一个例证。

这也正是浮士德悲剧意义之所在。

我特别欣赏书中浮士德所说的一句话:“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奔波,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车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虽然浮士德是一个悲剧人物,但是从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积极的进取、追求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浮士德》读书笔记2“一度我也曾英俊像个少年,但那时我生涩的诗脆弱不堪,我的诗神也很苍老,现在我已苍老且患风湿,形体不值一顾,但我的缪思却年轻起来了,我甚至相信,她永恒地向青春的岁月前进像,使维登堡灵视所见的那些天使一样。

浮士德读书笔记3篇

浮士德读书笔记3篇

浮士德读书笔记3篇本文是关于浮士德读书笔记3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在年轻时,歌德说他的作品包含着他生活中的全部欢乐和痛苦,而且——完全像靡非斯特一样——他是在利用自己的艺术,把自己那恶魔般的本性,自己的那颗灵魂转述给周围世界。

“抱怨人类的命运,我已经厌倦于这么做了,我只是在实实在在地描绘人,好让人们从他身上看到自己。

如果他们看到以后感到不安,那么怎么办,那就让他们去更加不安好了。

”生命的整和。

浮士德老博士在书斋晚年中,只感到迷茫和空虚,那些脱离现实的知识,又只使他获得了一副博学的头脑,却没有使他获得生存的力量,这是生命中的老年。

靡非斯特为了获得与天帝打赌的胜利,步步引诱浮士德,将年老的浮士德变得年轻,让他经历了两次爱情、宫廷、美的幻梦,征服自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是生命中的年轻时代。

瓦格纳创造的精神世界是完整且智慧还强于常人,只是没有得到实体的小人,应该算是生命之初。

这三部分的整和,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其中的特质内容不尽相同,下面谈谈自己的浅见:作品以一个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对自身的迷惘为启,而这种深省多是人至重重暮年时所发。

深思的结果也只能是对生命的无奈。

所以,这种自然贴近生活,关于你我的问题让读者也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一起来思考,共同来关注,发现问题,寻求启发。

人的一生涵盖了许多,回过头来想想却又寥寥。

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达成协调一致,应该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而理想的“我”越飞越高,让另一个“我”不停地追赶,永远不满足,似乎也永远不会达到理想中的“我”。

人们正是这种不断的执着的追求中认识自己。

生命在哲学意义上的长短应该是由这种追求所带来的价值决定。

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理想,证实价值。

老浮在听到人们拥颂他后,希望以后自己的能力拯救病苦中的人们,他说:“今天即将结束,明天还要开始,假如我有凌霄的翅膀,能去追随太阳,将眼前的景致永远留住,那有多好!可是,太阳不因我的美梦而隐退,肉体不因我的渴求而长出羽翼。

浮士德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

浮士德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

浮士德读书笔记1000字范文浮士德读书笔记1000字1这书是难懂的,曾经看过一遍,是大二的时候,喜爱打手电熬夜看书,每天也就能宁静地看个2、3个小时吧,所以效率不高。

记得老早的时候,看名着只为了情节,直到现在依旧有这种观念,大凡故事不够吸引人的,蕴涵的道理再深刻我也不会有爱好去读。

所以吧,说究竟我不是个爱读书的孩子。

一开头看小说喜爱把自己觉得好的句子摘抄下来。

这些被我相中的,多数都不是什么辞藻华丽,对仗工整的,而仅仅是在内容和情感方面和我有共鸣的。

比如在看贝多芬的书籍时,一般把贝多芬夸张的描述成神灵的语句是我最中意的佳句。

呵呵,经常再回头看这些摘抄的时候觉得当时自己很稚嫩,一页书看看不过1、2分钟,有时为了抄几句话就要花费5分钟的样子,这样等到再回过来读的时候,经常已经没有从前那种激情和如饥似渴的感觉了。

所以之后开头改成某宏大领袖的做法,在书边做批注,比如哪一句好,自己怎么想的,或者是看到某个很文学的字词去查字典,然后在书边写上拼音与解释。

这样做好像还不错。

可缺点是仅仅适用于自己的书本。

到后来偷懒了,什么都不写,习惯看书的时候拿只木头铅笔,看到喜爱的就划下来,这样的结果是,由于不费劲,所以每每有一点点的感动就摘下来,以至等读完一本书以后,发觉每一页都是一片狼籍。

想想都是RMB换来了,这么糟蹋,以后看其次遍的可能性基本就为0了。

总不能哪天心血来潮真的拿块橡皮把全部的铅笔印统统擦去吧?哎,可怜了我那本……了。

而且更主要的是,习惯边划边看的过程后,自己对于内容的理解就不再深刻了,由于句句都是“重点”,我又何须体会文章的内涵,结构呢?于是,读书的时候,思索就少了。

好啦,晚了,看来今日是补不出个读后感了,明天连续。

这篇么,就当是个“读书有感”吧,呵呵,原来由于故事情节,取名叫“今日心情相当沉重”的。

第一部1773年开头写,1808年出版;其次部1832年临死前才完成,死后才出版。

中间跨越六十年,花费其毕生心血。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5篇)

浮士德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5篇)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浮士德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浮士德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1《浮士德》是“天才诗人”歌德毕生的大作,从二十五岁到八十二岁,这部悲剧的写作贯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时期,是他八十多年的生活和思想的结晶,具有极深刻的哲学内容,充分反映了歌德当时所处的德国社会生活。

《浮士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浮士德》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巨作。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主与恶魔之间的赌约。

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恶魔自信能够引诱浮士德堕落,把他的灵魂劫往地狱,而天主坚信“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动,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

”,并且认为“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因此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

”因此接受了恶魔的赌约,也允许恶魔进行破坏活动。

他相信浮士德可以得到最终的拯救,并且认为梅菲斯特进行的干扰活动反而可以激励浮士德在追求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与前行,永远不断地进行更高的活动。

这体现了歌德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思想。

以浮士德为代表的善与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恶是一对矛盾,他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在本剧中,恶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

《浮士德》之所以被称为一部悲剧,是因为剧中体现了浓烈的悲剧色彩,但是在歌德的版本中,浮士德的灵魂最终升上了天国,体现了永恒的天主之爱。

这部悲剧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

第一部讲述了浮士德对于知识学问的无力感到失望而乞灵于恶魔梅菲斯特,追求官能的享受,但是浮士德发现官能上的享受包括男女之爱也并不能使他满足,结果以格蕾辛的悲剧告终。

第二部中浮士德先是转向追求以海伦为代表的古典美,即古希腊文化和艺术之美。

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象征着古希腊文化与北欧文化的结合,但结果又以海伦的悲剧结束,意味着两种文化融合的失败。

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5篇

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5篇

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5篇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1歌德著的《浮士德》,我总算把它看完了,这是我今年读书计划的第三本书.看完这本书,我大口大口地喘着气.这不仅仅是因为这本书厚得像砖头一样,让人望而生畏,还在于书中有许多我不甚理解的地方.幸亏有郭沫若在翻译完此书时写的〝‘浮士德’简论〞,让我稍微有了一点头绪.此刻我就把我的读后感写出来,和大家一齐分享这部诞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伟大作品.《浮士德》的故事情节大致是这样的:老年歌德在中世纪的书斋中烦闷苦恼,和弟子瓦格讷出外郊游,遇到一条黑色的尨犬.原先这尨犬是天上降下来的恶魔靡非斯特匪勒斯所变成的,他和上帝打过赌,先做浮士德的仆人,解除浮士德的心中烦闷.如果浮士德感到满意了,那么浮士德便不能成为主人,反而为恶魔所有.于是靡非斯特便把黑色外套变成一朵浮云,载着浮士德和他一齐云游世界,去完成他精心设计的任务.他们首先来到了莱普齐市的一家酒店里,参与了一些无聊大学生的胡闹.之后被引进〝魔女之厨〞,嗑了一剂魔汤,于是浮士德便返老还童,变得年青了.之后就是和可怜的玛甘泪的恋爱,并且生了一个私生子.玛甘泪把私生子溺死,自我也最终被丢进牢里.浮士德在经过一段〝林窟〞的幽居生活,又领略了一次〝瓦普几司之夜〞后,最终杀进牢里,欲救玛甘泪.玛甘泪不从,受到审判——死刑.第一部分告一段落.故事最难解的还是在于第二部分.在现实和虚幻之间,浮士德一觉醒来,来到了一个〝风光明媚〞的地方,并且感到精神百倍.他去谒见皇帝,皇帝荒淫无耻,一天到晚想着寻欢作乐.皇帝想见古代美人海伦,结果海伦真的来了.在〝骑士厅〞的表演场合,是海伦和巴黎斯的恋爱.浮士德吃醋,把魔术的钥匙触到巴黎斯身上.精灵们都爆炸了,化成了烟雾,浮士德晕倒,失去了自觉.舞台回到了第一部开篇的中世纪的书斋中,一切的陈设原封不动.在那里,原先受过靡非斯特训示的〝学生〞如今变成了〝学士〞,如今反而把靡非斯特训斥了一顿.浮士德的弟子瓦格讷守着中世纪的炼金术,在那儿制造着〝人造人〞,公然造出了一个小仔仔何蒙古鲁士.但他只能蜷缩在一个玻璃瓶里,在玻璃瓶里蜕化不出来.在〝古典的瓦普几司〞之夜,何蒙古鲁士想蜕变,想发育,〝希图放恣情欲〞而把玻璃瓶撞破,闪烁,燃烧,然后变成了一团火焰,消失掉!浮士德追求海伦,在靡非斯特的诱导下,最终成功,并且生了一个儿子叫欧福良.他是一个〝天才儿〞,放荡不羁,追逐〝少女〞,飞求战争,结果是〝纵身于空中〞,坠地毁灭.海伦也因悲苦而消逝,同时把浮士德带到了空中.在空中浮士德和靡非斯特对谈,表示他想填海.浮士德因为帮忙了那位骄奢淫逸的皇帝,皇帝给了他一带沿海的地面,让他去填海,结果填海成功.在填海成功的土地上有一对老夫妇,但浮士德因为不满他们坐在这老式的小礼拜堂里,于是便想用新的房子和土地和他们交换,但两位老人不从.浮士德便让靡非斯特去把他们赶走,因为态度骄横把两位骇死两位老人.浮士德不免为此〝忧愁〞,被〝忧愁〞对着他的眼睛一吹,使得浮士德双目成盲.在倒下去的那一刻,因为有了开拓疆土的行为,使得他感到了满足,并且喊出了〝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按照契约的规定他不得不为靡非斯特所有,但天界的仙使们却把浮士德救出.,在天上,遇到了那位玛甘泪,她要用心把他指导.天上的至尊者是一位光明圣母,歌德在最终喊出了:〝永恒之女性,领导我们走.〞全剧结束.这就是《浮士德》大致的故事经过,看完全剧,我不得不为歌德那高超的写作技法而啧啧钦佩.他把现实和虚幻,古代和现代,如此巧妙地掺杂在一齐,确实让人叹而观之.其次,歌德写作此剧前后用了整整六十年的时间,从_73年歌德25岁时的〝原浮士德〞开始写起,一向到__年歌德〝浮士德第一部〞完成,那时正是青年歌德的〝狂飙突进〞时期.歌德写作第二部是在_97年歌德49岁开始写作的,一向到_31年,也就是歌德逝世前一年时才完成第二部的写作.从25岁一向到83岁,这部作品伴随着歌德从青年时代开始一向到壮年.老年时代,这期间的时代跨度,是我不得不叹而观之的第二个原因.因为有了这部伟大.宏大的作品,才确立了歌德在世界文艺界中的不朽地位.同时我也对这部作品的翻译者郭沫若先生怀着深深的敬意.郭老是在__年中国的〝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期间开始翻译此作品的,那时郭老28岁,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又恰好和歌德的〝狂飙突进〞运动十分相似,一向到_28年郭老译完《浮士德》的第一部.再过二十年,也就是在_47年郭老56岁时翻译完《浮士德》中的第二部.从28岁一向到56岁,时间跨度差不多三十年.翻译一部作品,前前后后竟然化了差不多三十年的光阴,这是我对郭沫若先生怀着深深敬意的第一个原因.其次,在翻译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为了和原文的意思更加接近,有时为了一.两行诗句的正确翻译,竟然要花费郭老大半天的时间,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怪不得郭老在翻译完此书时会生一场大病.搞翻译工作的人,其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是我们一般人能够想象到的.这也是我对郭老怀着深深敬意的第二个原因.看完《浮士德》如此恢弘的巨作,显然有些地方还有我不甚了解的地方.郭老提议会德文的朋友最好是原版的和中文的对照一齐来读.可惜我对德文一窍不通,同时对西方的历史以及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等方面的知识,显然我掌握得还不是十分丰富.虽然有这么多的缺陷,但并不妨碍我对这部伟大作品的热爱,因为这确确实实是一个伟大的人写出来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再经过郭沫若这样的文学大家的翻译,使得我备加珍惜我此刻的阅读时机和动机.我也相信,即使再过几十年,到了我年老的时候,也会和歌德.郭沫若一样,随时翻出这本书,在现实和浪漫中,找到自我的精神支柱.让我们怀着朝圣般的热情,用心体会这部伟大作品带给我们心灵上的震撼吧!不仅仅是此刻,并且是在将来当我们都年老了的时候.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2《浮士德》是我迄今为止看的最为晦涩难懂的一本书.诗体哲理杯具《浮士德》是伟大诗人.作家.思想家歌德最重要的代表作.它与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名著.主人公浮士德是_世纪德国历史书和民间传说中的人物,通占卦.天象.巫术.炼金术.歌德在《浮士德》中,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浮士德和魔鬼靡非斯托的形象,展现了一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生活的发展史.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他若不断地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梦想,会上升到灵的境界;如果他贪图享乐,胸无大志,庸碌无为,且执迷其中不能醒悟,将坠入魔道,走向堕落.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进取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但歌德并不所以看轻魔性在浮士德追求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歌德首先承认魔性只能被暂时克服,却不能被永久根除,因它是能够容忍的.《浮士德》中上帝的话其实道出了歌德悟出的智慧箴言:〝人要奋斗,失误免不了.〞歌德同样看到,魔性与神性相对相生,所以是绝对必要的.浮士德的一生是神性和魔性矛盾斗争的过程.他奋发进取.永不满足的精神是他上升的内在动力,靡非斯托利用浮士德身上的魔性诱使他堕落,然而浮士德的神性使他能够吸取教训,不断克服魔障.正是在这种辩证发展之中,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日益深厚,境界日益提升.《浮士德》的结尾是光明的.浮士德喊出了〝你真美呀,请稍稍停留!〞表面上看,他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这满足,靡非斯托所以要攫走他的灵魂,但上帝派天使把浮士德的灵魂带到了天堂,因为〝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正可谓天道酬勤,上帝嘉许之.既然如此,为什么《浮士德》仍然被看成是一部杯具呢?这主要是因为,歌德相信人类追求至善是没有止境的,但个体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这生命仍然有限,所以不可能到达终极的目标.他探索的五个阶段,远没有穷尽人类的精神生活.人的精神容易懈怠,贪图安逸,所以上帝造出魔鬼,来催人惊醒.奋进.魔鬼对浮士德而言,就不只是一个引诱者,他也发挥着督促和警策的作用.魔鬼说自我〝老想作恶却总是把善促成,我便是这种力量的一部分〞,发挥的就是这一层意思.他主观上在引诱浮士德走向堕落,客观上却起到了推动浮士德前进的作用.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能够说靡非斯托是浮士德身上另一个自我的外化形式,或者说靡非斯托和浮士德共同构成人类天性的双重性,乃至上帝的两面性.总之,二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克,才使造化臻于完形.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 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 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 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 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我: 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明白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我不明白的东西;…… 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期望.他对自我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 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当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期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3《浮士德》是歌德用六十年时间铸成的大作,全书以剧本的形式讲述了浮士德一生的奇闻异事,其中对话犹如诗律,时而激荡时而温婉.浮士德是个传奇的人物,他与魔鬼梅菲斯特定下契约,用灵魂做赌注,若他被享乐所迷住,对某一瞬间说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他就甘愿毁灭,他的灵魂将堕落,恶魔将给他的灵魂套上枷锁,置于魔鬼的桎梏.而这一生的赌约,也是让浮士德不断学习.不断净化的过程,从迷茫中醒悟,从黑暗中升华,忏悔自我的过错,从堕落边缘得到救赎.经过这些历练,最终浮士德的人格将得到完善,他也登上了更高更完美的境界,魔鬼梅菲斯特终究夺不走人性的完美善良.天主认为:〝人在奋斗时,难免迷误.〞浮士德就曾误入迷途,但此后也受到内心谴责,忏悔自身.就如杯具第一部中,他受梅菲斯特诱使,返老还童,爱上格蕾辛,却酿成了格蕾辛杯具,与她幽会,让她给母亲安眠药却意外害死了母亲.其中歌德在梅菲斯特的语言中就善用典故讽刺当时社会的麻木,以及不良现象,或者说,这整部作品中就有歌德对梦想世界的追求和对当时社会的鄙视与不满.就比如情节中之后格蕾辛因惧怕生下私生子后要收到的耻辱而溺死了自我的孩子,遭法院审判,格蕾辛被绞死.而当时确有这条法律:少女私通要当众身穿囚服对神父忏悔,于是因害怕羞辱而杀死私生婴儿的情景也屡见不鲜,歌德后提议废除了此法.在《浮士德》中,象征隐喻和铺垫的手法也有巧妙运用.在浮士德问梅菲斯特有没有礼物让他送与情人,梅菲斯特说:〝我确实看到一件东西,像是穿着珍珠的丝线.〞他的话暗示了格蕾辛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被处于绞刑审判,丝线象征处刑的绳子,而珍珠象征着眼泪.作品中,歌德常涉及到神论,引用圣经中的典故.故事的起因,天主与魔鬼梅菲斯特打赌,也很容易看出是受圣经《约伯记》中耶和华和和撒旦的赌约启发,不一样的是约伯是受苦被苦难考验,而浮士德是受享乐被诱惑考验.同时,比较手法也被灵活运用,光明与黑暗.真理与世俗.科学与迷信.惰性与追求,其中也包含了歌德的抱负以及梦想.梅菲斯特的奸计,在情感上的诱惑满足,以杯具第二部,海伦追随儿子的死亡而告终,浮士德对美的追求转而走上社会政治的道路.他为建功立业,杀了无辜老人百姓,他又一次于心不安,受到谴责,愧疚忧愁.但经过这些经历,他开始想建造梦想的人类社会,不懈努力,追求经过自身奋斗劳动来造福社会.争取梦想.当这一梦想实现,浮士德要对那一瞬间说:〝停一停吧,你真美丽.〞.于是他便毁灭了.似乎魔鬼得到了胜利,但当时浮士德所说的是他被享乐迷惑,而此时,他是渴望自由,进取奋斗,想继续向前永不停滞.所以尽管肉身不在,但灵魂却得到救赎,他的无私.渴望造福人民的梦想是接近天国的境界.虽说是杯具作品,但魔鬼并未得逞,浮士德精神永在,不懈追求.争取的热血永在.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4《浮士德》是〝天才诗人〞歌德毕生的大作,从二十五岁到八十二岁,这部杯具的写作贯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时期,是他八十多年的生活和思想的结晶,具有极深刻的哲学资料,充分反映了歌德当时所处的德国社会生活.《浮士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浮士德》是一部蕴含了深刻哲理的巨作.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天主与恶魔之间的赌约.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恶魔自信能够引诱浮士德堕落,把他的灵魂劫往地狱,而天主坚信〝善人虽受模糊的冲动驱动,总会意识到正确的道路.〞,并且认为〝人类的活动劲头过于容易放松,他们往往喜爱绝对的安闲;所以我要给他们弄个同伴,刺激之,鼓舞之,干他恶魔的活动.〞所以理解了恶魔的赌约,也允许恶魔进行破坏活动.他相信浮士德能够得到最终的拯救,并且认为梅菲斯特进行的干扰活动反而能够激励浮士德在追求人生意义的道路上不断摸索与前行,永远不断地进行更高的活动.这体现了歌德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思想.以浮士德为代表的善与以梅菲斯特为代表的恶是一对矛盾,他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并且在必须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所以在本剧中,恶也成了神力的一部分.《浮士德》之所以被称为一部杯具,是因为剧中体现了浓烈的杯具色彩,可是在歌德的版本中,浮士德的灵魂最终升上了天国,体现了永恒的天主之爱.这部杯具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第一部讲述了浮士德对于知识学问的无力感到失望而乞灵于恶魔梅菲斯特,追求官能的享受,可是浮士德发现官能上的享受包括男女之爱也并不能使他满足,结果以格蕾辛的杯具告终.第二部中浮士德先是转向追求以海伦为代表的古典美,即古希腊文化和艺术之美.浮士德与海伦的结合象征着古希腊文化与北欧文化的结合,但结果又以海伦的杯具结束,意味着两种文化融合的失败.最终浮士德转向了为人民的自由与幸福进行创造的活动.他带领人民征服自然,围海造田,并且从中得出了〝智慧的最终总结〞——〝要每一天争取自由和生存的人,才有享受两者的权利〞.当他想到人们因为他的奉献而享受着更好的生活时,他就找到了人生最大的价值.《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__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__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梦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浮士德》构思宏伟,资料复杂,结构庞大,风格多变,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炉,将真实的描述与奔放的想象.当代的生活与古代的神话传说杂糅一处,善于运用矛盾比较之法安排场面.配置人物.时庄时谐.有讽有颂.形式多样.色彩斑驳,到达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5《浮士德》被称为欧洲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诗剧,分上下两部,共一万二千余行.浮士德本是十六世纪德国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在传说中,浮士德是一个追求世俗享受而把灵魂卖给魔鬼的术士.歌德借用这一题材,把浮土德塑造成一个德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形象.作品写浮士德一生从书斋.市民社会小世界走向政治.历史大舞台的过程,其中经历了求知生活.感情生活.政治生活.艺术生活.改造大自然这五个阶段,从而总结了诗人自我一生的生活经验,也概括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历史.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象征性形象.可是他有鲜明的个性,那就是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精神.他的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满足现状,享受现世幸福,另一方面不断追求更高的梦想.他一生中有过迷惘,有过错误,可是由于他的自强不息,所以能够不断前进,最终能够找到人生真理的答案,要做一个〝每一天争取上进和生存的人〞,并被天使接到天堂,见到了圣母.魔鬼在诗剧中作恶造孽,引诱浮士德堕落,但实际上却促进了浮士德的前进与成长.套用苏格拉底的话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这个世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正是他帮忙浮士德走出书斋,投身于实际生活,也是他促使浮士德在克服自身错误的同时摸索前进,魔鬼其实成为了浮士德在前进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歌德的创作过程长达六十年.他从青年时代起即构思此诗,直到临死前不久才告完成.)能够说,这本身即是一种追求,对文学的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使歌德在晚年仍不断地学习新事物,探索新问题.而《浮士德》正是这种追求所带来结果的最好验证,能够说,是这种追求造就了《浮士德》几百年来的经久不衰.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使目己的人生高度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得到提升.每个人在人生追求中都会遇到各种无法逃避的问题,必须选择,而不断追求,自强不息,勇于实践和自我否定的性格,将使其免遭沉沦的厄运,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和梦想.也许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浮士德,但每一个人都不能缺少浮士德顽强向上.热爱生活.寻找属于自我的人生的品质.浮士德作品读书笔记。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3篇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3篇

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精选3篇(一)浮士德读后感1000字:《浮士德》是一部由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著名戏剧,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这部戏剧以浮士德这个形象丰满的主人公为中心,展现出了人类欲望、知识追求和道德挣扎之间的紧张对抗。

读完《浮士德》,我不禁陷入了沉思。

这部作品以诗意的表达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示了浮士德内心的纠结与挣扎。

浮士德是一个渴望追求知识和力量的理想主义者,他对人类认识的渴望使他不断追求知识,甚至与魔鬼签订了契约,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了魔鬼墨菲斯托费勒斯。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浮士德发现拥有无限的知识并不能让他得到真正的满足和内心的安宁。

他始终感到内心的空虚和无聊,怀疑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作为读者,我深深地被浮士德的情感所触动和思考。

他的追求是人类普遍的,人们都希望能够拥有更多的知识和力量,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世界的现状。

然而,浮士德的失败告诉我们,知识和力量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

真正的满足和内心的安宁是无法从外部获得的,它只能在内心深处寻找。

我们需要思考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而不是盲目地追逐权力和欲望。

另外,我还被《浮士德》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所吸引。

墨菲斯托费勒斯这个角色不仅是一个象征邪恶的魔鬼,也是浮士德内心欲望的化身。

他的出现使得浮士德的追求变得扭曲和失去了原本的真诚。

他用种种诱惑和恶意来引诱和诱使浮士德,使他不断地追求物质和欲望的满足,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

这个角色的存在揭示了人类内心的黑暗面和欲望的力量。

我们需要警惕和抵制这些诱惑,保持内心的纯洁和正直。

总的来说,《浮士德》是一部深度而复杂的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人类的困境和挣扎,也启发了人们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反思。

浮士德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人类欲望的无止境和追求的虚无,以及追求知识和力量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我们应该关注内心的真实需求,追求精神和心灵的自由。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满足和内心的安宁。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7篇)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7篇)

浮士德读后感(优秀7篇)浮士德的读后感篇一诗剧《浮士德》以欧洲三千年的历史为背景,记录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并根据十九世纪初的社会发展状况对人类未来做出了展望。

全诗以浮士德精神的发展为线索,主人公先后经历了五种追求。

而伴随其始终的便是那种“追求真理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勇往直前”、“重视实践和现实,永不满足于现实,不断追求真理”的“浮士德精神”。

(一)深化的原点精神《浮士德》是以“献词”、“舞台的前戏”、“天上的序曲”作为它的序幕,然后由“悲剧?第一部”、“悲剧?第二部”组成。

可以说这个宏伟的诗剧,是以个人与社会、宇宙的关系的“生”为主线,网罗了“生”的各式各样的场面。

歌德在完成这部巨著后曾说:“我这一生的今后岁月可以看作一种无偿的赠品,我是否还工作或做什么工作,事实上都无关宏旨了”因此,从其中一种意义说,《浮士德》是将歌德的青春时代的坐标轴以一生心血不断加以深化的、歌德的激荡生涯的象征。

歌德花费了五十六年完成了巨著《浮士德》,他那持久的创作热情,异乎常人的创作激情是常人所无法想象的。

这便是一种宝贵的出发点,原点精神。

法国的文学家瓦莱里在《歌德颂》中说:“在歌德身上,最惹我注意的是,他那异乎寻常的长寿”。

这里的长寿不仅仅指歌德的高龄,更是知这种一以贯之的原点精神。

它使伟大艺术家超越了时间的沧桑,空间的寂渺,以追求艺术的最高峰为目标。

一八二三年九月十八日歌德在与艾克曼的谈话中说道:“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世界是那样丰富多彩?我的诗全部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社会,从现实社会中得到坚实的基础。

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

”歌德用他的一生孜孜以求这种坚实的基础,只有拥有异乎寻常的创作寿命与持久力,只有不断坚持深化“生命的原点”,足以决定他的人生的、各自牢固的出发点和光源,才能在现实中去发现艺术的精髓,带他奔向伟大的高度,完成生命的蜕变。

(二)理性主题《浮士德》所揭示的理性主题更多的表现在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浮士德》读书笔记(精选多篇).doc

《浮士德》读书笔记(精选多篇).doc

《浮士德》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浮士德读书笔记《浮士德》——读后感假如浮士德博士的旅行是由地狱到天堂的旅行,那让我们看看地狱炼狱天堂都有些什么。

地狱:“人类只有通过种种磨难和考验才能通往胜利的彼岸。

”浮士德的社会就是歌德的社会。

歌德在文学、绘画、自然科学的学习中不断追求真理,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中积极奔走,并在运动的失败中进一步深化认识,成就了思想的高度和深度。

歌德的社会封建专制摧残人性;作品中,浮士德“枯守这个牢笼......塞满大堆书本,被灰尘笼罩。

”与世隔绝的钻研却不能发现知识对改造生活用处;少女马加雷特饱受等级观念毒害,对浮士德尊称之为“小姐(贵族女士才能拥有的称号)而惊奇;一群青年甚至学生在酒吧里唱着粗俗的歌;教会对未婚生子的女性的极度不公的惩罚......而人间地狱的另一部分则是人性的欲望和罪恶。

恶行者、伪善者表面风光无限,实则心惊胆颤!冥冥苍天,炯炯神眼,原罪的显现、欲望的暴露。

听!慈悲的天神歌;看!流泪的众生相。

浮士德因为爱欲而酿成爱情悲剧;对腐朽王朝,虚幻世界的执着终究化为泡影。

达尔丢夫敢于在神明面前犯罪终下场不善。

”金庸笔下的四大恶人最终难逃惩罚......这些小说人物都取材于现实,具有典型性和客观性,而作者对其加工处理不仅是增添小说的可读性也是对世人敲响警钟!再次让已惴惴不安的恶行者心惊。

有多少二战战犯逃过死刑灵魂却终生受着煎熬,午夜梦回的是一具具腐尸和阴惨凄厉的催命声;一些侥幸出逃的贪官常与亲人分居世界各地,既担心被“一锅端”又忍受思亲之苦;因嫉妒而道人是非的长舌妇会因心胸狭窄失去朋友孤独一生......宗教观念认为以上恶行足以下十八层地狱,最轻拔舌,重则刀锯。

“善恶在一念之间,存善念则化为天堂善神,存恶意则化为地狱恶鬼。

”意大利人文主义诗人但丁也讽刺作恶者“形状多么狰狞,姿态多么凶恶。

”而那些迫切希望灵魂救赎的作家,艺术家则总能把人类最深处的劣根性表现在作品中。

炼狱:其象征苦难,象征忏悔。

读《浮士德》有感1000字

读《浮士德》有感1000字

作为歌德的代表作,也作为西方诗剧的典型,《浮士德》有太多的奥秘和争议。

但谜团掩不住它的光辉,它依旧引来年轻人的痴迷。

作为一个思想尚未成熟的高中生,我只能用直觉与常识揣测它的深意。

中世纪时,浮士德博士厌倦了经院生活,将灵魂卖给了魔鬼,条件是魔鬼带他看遍世界、经历人生百态。

然后,他看到了酒徒的潦倒生活、皇帝的幽深宫廷,参与了魔鬼的省会和王位战争,先后爱上了玛格丽特与海伦的幽灵,最终在获得封地、建成城池后,在忧愁中死去。

全书文采飞扬、想象空灵,洋溢着浓厚的神话气息与宗教情感。

然而最令人着迷的是在中世纪与古罗马的外壳下,暗中激扬的新哲学、新宗教。

一切,都要从浮士德本人说起。

浮士德首先代表了一种自我解放。

浮士德研读哲学、法学、医学、神学四大传统学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炼金术、炼丹术,成为德高望重的大学者。

然而凝固的学术并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千篇一律的赞扬满足不了他的渴望。

他精通神学、笃信上帝,却将灵魂卖给魔鬼,只因为他渴望变革与快乐。

在中世纪黑色地层的重压下,即使如他这般禁锢已久的思想,都渴望着解放——尽管这“解放”在本人看来危险而罪恶。

这种求变求新的热望,属于承压的囚徒也属于施压领袖。

歌德用这种极端方式展现了自我解放的力量。

之后,浮士德历经相思、自责等折磨,悔恨愤怒,却唯独不后悔离开经院,反而催促魔鬼带他走向更远。

这种执着的“奋发向上”的意志,恰恰是人性中最独特的部分。

浮士德虽投靠撒旦,但最终却上了天堂。

这又代表了一种新的宗教观。

与但丁的死板相对,歌德安排的这位内心向上的主角,虽然也曾罪孽深重,依然得到宽恕。

这里的“救赎”已不是天主教廷的考评等第,而是以教为纲、从善如流、符合时代脉搏的新的评价标准。

它与我们今天在欧美文化中体会到的宽容宗教相一致,是人文主义和新教的创造,这种宗教将信、善、望保存,把狭隘和偏激去除,使欧洲文化更为光彩夺目。

从更高层次上讲,浮士德也许代表了整个近代西方人的灵魂。

求变,即面临信仰崩溃、无可凭依的危险;求新,即面临失望、迷失、犯罪的可能,也许会迎来毁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浮士德浮士德是歌德的著名长诗,这部作品花费了歌德大半生的努力,直到歌德垂暮之年才真正完成。

浮士德的故事其实在德国广为流传,浮士德可能是中世纪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他能力过人,发明了各种在当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器具。

当时愚昧的人们无法理解他的神通,就传言他和魔鬼有着交易,是有魔鬼在暗中相助。

“魔鬼交易”这一故事类型也就大致在此后流传开来,大致内容都是:“某人为了得到知识、永生、权力等等而将自己出卖于魔鬼,昧着良心替魔鬼干各种肮脏的勾当。

”当然,这类故事受到中世纪宗教愚昧(如“猎巫运动”)的影响,在今天看来是有一些可笑和不可理喻的。

久而久之“魔鬼交易”就成了浮士德故事的起源。

到了歌德的时代,情况就已经大有不同了。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是欧洲波澜壮阔的年代:牛顿定律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展开、资产阶级革命的风起云涌、工业化的浪潮、自由资本主义的兴起、拿破仑的征服、德意志的统一,在这样一个时代中,传统的宗教力量大大减弱,自然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取代了罗马教廷和道德教条,人们开始相信自己改造自然的力量,并且在国际舞台上开始勇于去追求权力、相信自己的理性、践行自己的意志。

此时的人们甚至不愿意再去理会理性主义时代那些陈腐僵化的教条,而要求实现自我、实现意志的解放。

于是,伴随着艺术界的狂飙突进运动,浪漫主义时代到来了。

而歌德的《浮士德》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我们可以在浮士德中看到欧洲自文艺复兴后几百年的发展历程的缩影,比如在《浮士德》中,歌德宣扬“人难免误入歧途,但是只要执着追求,总会到达天堂”,这也正是资本主义崛起后“个人奋斗”、“自由选择并自我负责”观念的体现;比如在《浮士德》中,浮士德斥责故纸堆,追求实践、有意义、有活力的生活,也代表了工业文明兴起后,迂腐的观念、僵硬的思想观念受到了人们的抛弃。

总之,《浮士德》诞生是的时代与《悲剧》已经很不同了。

浮士德全书由上下篇组成,外面由一个套子套起来,套子的内容是:魔鬼梅菲斯特和上帝打赌,贬损人的尊严,说要把一个人引入歧途证明给上帝看看。

上帝则对人充满了信任,相信人一定能自我救赎,从答应了梅菲斯特的赌约。

梅菲斯特找到了不愿意沉迷于故纸堆的浮士德,还给他青春,带着他四处游历《浮士德》上篇是全书最精彩、戏剧冲突最复杂的一部分,也是最常被引用、改编的一部分,上篇主要介绍浮士德和少女玛甘泪的爱情悲剧:浮士德爱上了玛甘泪,玛甘泪为了与之幽会而给妈妈下了安眠药,失手毒死了妈妈。

他们的爱情被玛甘泪的哥哥发现,为了杀人灭口,浮士德杀死了玛甘泪的哥哥,然后逃走。

后来玛甘泪怀孕生子,因为害怕事情败露而淹死了婴儿。

最终事情事发,玛甘泪被判死刑,浮士德赶回来相救,但玛甘泪拒绝了。

她死后,被上帝接进了天堂。

这个故事之所以非常吸引我,是因为这样的爱情悲剧至今仍在各处上演着。

在今天的报纸上,我们仍然能经常看到诸如“少女怀孕杀婴”、“男生为爱情斗殴而杀人”、“叛逆少年误杀父母”之类的人间悲剧,而此类题材也经常成为“残酷青春”类型艺术作品的素材。

很多人认为这是“每个青春期少年长大成人必经的阶段”,当然我是不太赞同这种评价的,成长不需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但是刚刚长大的人确实不懂得很多事情的分寸,做事情超过了必要的限度,不论是多了还是少了,都最终会害人害己。

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让玛甘泪上了天堂,并让浮士德从罪恶感中解脱,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罪行而对他们进行道德审判。

这说明浪漫主义时代的人更加注重的是人内心的感情,对符合人性但不符合道德的感情和行为有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正如《悲剧》一文中一样,《浮士德》的上半篇借着浮士德的悔悟、玛甘泪对自身罪恶的恐惧,深刻地描写了人类的内疚感和恐惧感。

其实内疚感是性格悲剧的本原,与命运悲剧那种极力抗拒外界力量却不得相比,性格悲剧通常都是当事人因为性格的某些缺陷或者行动的某种过失而导致了自己不想要的结果。

当人做错事的时候会感到内疚,所以内疚感就成了性格悲剧“悲剧感”的来源——一种对自身行为憎恶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情。

《浮士德》的下篇是歌德垂暮之年才发表的,凝结了歌德一生的经历,所以它有了更多历史和哲学的内涵,也有了更多的情节。

但是垂暮之年的歌德却不再有青春时代的激情,所以相比起上篇而言,这篇在戏剧冲突方面要逊色得多,在文艺史上的影响也要弱得多。

在这篇中,歌德让浮士德为国王工作,通过发行纸币而解决财政危机。

浮士德让梅菲斯特造出了人造人,并在他的带领下回到了古希腊和海伦结婚。

后来浮士德又想要填海造陆,无奈魔鬼暴力“强拆”一对老夫妻的房子,浮士德愁瞎了双眼,最后终于满足地倒下了。

浮士德死后,上帝将他带去了天堂与挚爱玛甘泪相见。

在浮士德的下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欧洲当时的影子。

浮士德滥发纸币来解决财政危机的行为可能是当时统治阶级常用的做法;后来浮士德搞“人造人”、要回到古希腊,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子,其中也有着现在科幻小说中“克隆人”、“时空隧道”的影子,人们的科学意识已经取代了宗教意识。

浮士德下篇中最重要的就是最后的两段:浮士德和海伦结合,生了一个儿子,这个儿子爱好飞翔,最后摔死在浮士德眼前。

这段明显是出自古希腊伊卡洛斯的神话,有人认为这是在影射拜伦的死亡。

这段标志着:浪漫也好、理性也好,实际上它们都是靠不住的。

从文艺复兴到浪漫主义时代,欧洲人一直崇拜古希腊古罗马,可是歌德认为:古希腊和古罗马都已经过去了,古希腊的复兴并没有拯救被基督教统治了一千年的欧洲,欧洲要寻求于一种新的文明——一种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文明,那就是大工业时代。

于是就有了浮士德最后试图填海造陆的一幕。

浮士德想要征服大海,让他的人民在新的土地上幸福地生活,最后他终于满足了。

这也代表了大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而那两个被害死的老夫妇也代表了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无情地征服。

《浮士德》中的几个人物都有着明显的象征意味。

浮士德代表着永无满足的实践、浮士德的助手代表着当时迂腐的经验主义哲学、梅菲斯特则代表着虚无主义和犬儒主义、玛甘泪是一个无知的少女。

他们并没有明显的善恶之别,其实他们都是人性的一部分,歌德的《浮士德》其实就是人性的大杂烩。

把所有人和在一起,就是整个人类。

黄山学院12级戏剧影视文学王瑞涵 2014.6.23篇二:《名人传1000字读后感》罗曼 ? 罗兰是《约翰 ? 克里斯朵夫》的作者,在他的笔下始终贯穿一股英雄主义的激情,讴歌那些为理想而飞蛾扑火似完成自我实现的人物。

《名人传》是他为三位在不同艺术领域里取得巨大成就的卓越的艺术家作的简要的传记,有乐圣贝多芬、画圣米开朗琪罗以及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 ? 托尔斯泰。

与一般记述名人生平的传记不同,罗曼 ? 罗兰在这部三人传记里运用了史诗风格的写作手法,并未局限于对人物事迹的简要介绍,而是重点突出了对他们人生中的苦难的描述,以及面对苦难时所抱持的态度。

读过才知道,在这样三位于各自领域内做出过令后辈高山仰止的成就的英雄心中,居然埋藏了那么多不为人知的痛苦。

贝多芬的失聪,让他遭受了作为音乐家的最大的打击,他曾不只一次地陷入绝望,以至在成功指挥了一次音乐会后看到观众热情地向他祝贺,竟兴奋地昏了过去。

米开朗琪罗一生的悲惨命运更多来自于他软弱的性格,罗兰形容他的创作灵感就像天才爆发一样,几乎不需要特别的触动和培养,他就拥有了常流不竭的创作潜力。

但米开朗琪罗除了捍卫他的艺术才能本身外,一生都在受别人的摆布,陷入过派系的纷争,还屈从于教皇反复无常的旨意,虽然在绘画和雕塑上都有惊人的作品问世,但就米开朗琪罗本身的想法来说,他未能将头脑里完美的构想真正地付诸实践。

个人想法的局限和外在的条件始终牵着他由一件作品的开工转向对另一件作品的注意,对不断追求完美的艺术家来说,草草收尾总是一种失败。

更令他生活地雪上加霜的是,他个人的际遇也没有进入到一个安详平和的境地,纵有非凡的才华,手头却时时拮据,还要经常关照他不成器的孩子和侄子们,这个天才被平常琐事占去了大部分的精力,世俗的赞誉似乎也无力将他解脱出来,临到人生的终了他也觉得留下了太多遗憾。

人生总是这样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享誉文坛并被同时代的读者顶礼膜拜的列夫 ? 托尔斯泰也摆脱不了自身固有的矛盾,甚至在他成名后前来拜访他的崇拜者们把他随口说的一句话都奉为神谕时,托尔斯泰还没有追索到心中希求的境界。

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永无止境地更新自己、超越自己甚至否定自己,就像歌德笔下的《浮士德》那样寻求一个终极的完善。

托尔斯泰可以说是那个时代超越民族局限放眼人类生存命题的大家了,他甚至启发了甘地施行了20世纪震动世界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他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和《安娜 ? 卡列尼娜》这样的巨著,尽管后者的艺术水平较前者达到了更完善的境地,达到托尔斯泰成熟期小说创作水平的顶峰,但遗憾的是两部作品还是带有托尔斯泰式理想的局限性。

不定,索性投入到对宗教信仰的热望中去,这是源于思想基础的痛苦,同样折磨着名人在艺术完善的道路上必然要遭遇困境重重。

《名人传》给我们展示了被视为远景的艺术家的内心世界里挣扎的矛盾,一生里承受的思想纠结的压力,遭受到来自外界环境的挫折,有贝多芬的来自身体生理上的,有米开朗琪罗的来自性格和周围压力的,有托尔斯泰的来自内心追求与现实情形的矛盾的,困苦的形式有许多种,承受的心态却一往如常,只能解开心里的郁结,才进而可以突破强势的藩篱,由此也可见作用于内心的痛苦虽在表面上很少留下痕迹,但对这种矛盾的解脱还是要靠自己的逐渐撤限。

献身于艺术的名人可能更难做到这一点,要亲手打破辛勤建立起来的局限的确有如切肤之痛,也当然地和名人的品性有关。

如何看待突如其来或悄然成长起来的苦难,也能决定名人们在艺术的道路上能走多远,前人的经验,值得借鉴。

篇三:《浮士德》读书笔记《浮士德》读书笔记读了不少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也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是歌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部悲剧。

其悲剧意义不在于从书斋到爱情再到政治和事业的复杂情节,而在于人作为一个无从选择的生灵,被上帝和魔鬼所控制的近乎宿命式的悲凉。

人只是个傀儡而已,绳索一会儿交给上帝,一会儿交给魔鬼。

到底控制我们的是上帝还是魔鬼,又有什么实在意义呢?对于一只蚂蚁来说,死在大象脚下还是人脚下,有什么分别呢?人理应相信并尊重真理,但是如果真理是像石头一样握在谁的手中,那么它就不再是可敬的;倘若上帝以慈悲的名义占有我们的灵魂,那么我们应该向这位顶礼膜拜并接受它施舍的羽翼飞升天堂,还是牵着魔鬼的手义无返顾地下地狱呢?我想,这也是《浮士德》留给我们的并不难回答的问题。

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是每个人心中的向往,《浮士德》也至始至终贯穿并隐约流露这个主题。

浮士德与魔鬼签订契约,在皇宫荒唐地享乐无一不体现着他的追求。

就在浮士德即将长逝的时候,还预言着自由自主的幸福生活,呼喊着:“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浮士德也在预言中得到了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