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拉维尔的肌筋膜触发点手册
下肢肌筋膜疼痛和机能障碍触发点手册
触发点的定位通常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但《下肢肌筋膜疼痛和机能障碍触 发点手册》提供了一种易于理解的方法,帮助读者自我诊断并定位触发点。通 过了解身体的解剖结构和肌肉的走向,我们可以准确地找到疼痛的源头。
处理触发点的方法包括拉伸、按摩、热敷或冷敷等。然而,《下肢肌筋膜疼痛 和机能障碍触发点手册》强调了这些方法的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因此,需要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自我护理 技巧,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缓解疼痛。
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极高。书中不仅有理论知识,还有许多实际的操作方法。作 者们通过图表和插图,清晰地展示了如何自我检测和缓解下肢的肌筋膜疼痛和 机能障碍。这些方法不仅易于理解,而且易于操作,使得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 中轻松地应用。
再者,这本书的内容具有前沿性。珍妮特·特拉维尔和大卫·西蒙在书中引入 了最新的医学知识和研究成果,使得我们能够了解到最新的下肢肌筋膜疼痛和 机能障碍的治疗方法和理念。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下肢肌筋膜疼痛和机能障碍触发点手册》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内容摘要
它提供了详细的步骤和方法,包括身体检查、病史询问、触诊和特殊测试等。本书还配以大量的 插图和图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诊断过程。 本书的第四部分重点介绍了触发点的治疗方法。它详细介绍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注射治疗和 手术治疗等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和效果。本书还强调了综合治疗的重要性,以及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书的最后部分包含了一系列下肢肌筋膜疼痛和机能障碍的病例研究。这些病例研究展示了如何 将本书所介绍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应用于实际临床情况。通过这些病例研究,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 肌筋膜疼痛和机能障碍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常用治疗方法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常用治疗方法无论是触发点的诱发或引发因子,还是易感或维持因子,在治疗肌筋膜触发点时都应考虑去纠正或消除。
另外,还需注意由其他疾病引发的继发性触发点,如骨科疾病,只有治愈这些疾病才能阻断疼痛触发点的复发。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就是以各种方法灭活触发点,使肌肉内的挛缩肌束松开,使机体或各关节的生物力学处于一个正常平衡状态。
本着这个原则,只要能灭活疼痛触发点,任何治疗方法均可被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最好将牵张疗法作为各种疗法的辅助疗法在临床中加以应用,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1 针法各种针都可用来穿刺定位的触发点。
准确刺到触发点,肌肉会有抽搐反应(跳动)或扎(针)牵涉痛。
目前有4种方法:湿针疗法:即对触发点反复穿刺,尽量引出肌肉的跳动。
当患者感觉难忍的酸胀痛时,给予0.1-0.2 mL局部麻醉剂,以减轻穿刺时的疼痛。
一般情况下用Ф0.4 mm的注射针头可以减少针后的针眼处的疼痛感。
此法对于任何急慢性疼痛触发点综合征效果最好。
注射浸润疗法:一些患者无法忍受或过于敏感穿刺时的酸胀痛,选择此方法。
一旦引出抽搐反应,注射大约 0.5 mL的局部麻醉剂,然后对局部用手指轻柔地按摩,使麻醉剂在局部浸润开。
这种方法可以显著地避免患者的治疗时的疼痛,但施针后的效果不能长久,因此需要一个较长时间反复的治疗过程。
干针疗法:不加任何局部麻醉剂进行针刺触发点,可以反复针刺,引出跳动;但是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这种干针疗法可以用Ф0.3 mm 的细针,引出抽搐反应后,留针8-15 min,反复应用较好。
小针刀疗法:在触发点的治疗中,小针刀仅被用于对增厚和挛缩的触发点上的肌筋膜横向切割予以松解,也可直接穿刺触发点。
同时可以在局麻下用于对肌肉附着处触发点和附着处粘连以及挛缩硬化关节囊和韧带进行松解。
热凝射频疗法:治疗肌筋膜疼痛很有效,因为触发点可以在温度45 ℃左右可被灭活,但前提是最好能定位触发点,使针尖进入触发点。
一种肌筋膜疼痛活化触发点定位的方法介绍
一种肌筋膜疼痛活化触发点定位的方法介绍
金哲;黄秋华
【期刊名称】《体育科技》
【年(卷),期】2017(038)005
【摘要】肌筋膜触发点的定位是肌筋膜疼痛诊断的关键步骤.文章介绍一种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定位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在肌筋膜疼痛部位施加外力按压,肌肉运动牵涉痛减轻和关节活动角度的增加作为诊断依据,具有操作简便、定位准确的特点.【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金哲;黄秋华
【作者单位】广西体育运动创伤专科医院康复科,广西南宁530031;广西壮州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广西南宁53002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疼痛护理对腰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影响 [J], 张红色;郑耀珍;覃华;谭树生;龙佳佳;黄金艳;
2.灰阶超声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J], 尹莉;宓士军;马秀清;刘会民;彭玉荣;郭瑞君
3.疼痛触发点定位注射及护理在女性盆底肌筋膜疼痛中的应用研究 [J], 黄丽华; 麦爱芳; 骆颖红
4.对腰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进行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的效果研究 [J], 吴昊峰
5.冲击波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J], 梁木荣;石慧芳;龚声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肌筋膜触发点及其小针刀治疗的研究进展
肌筋膜触发点及其小针刀治疗的研究进展作者:王永志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3年第30期[摘要] 肌筋膜组织源性疼痛属于人体骨肌系统病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体力活动的减少,此类疾病发生率不断增高。
半个世纪以前,Janet Travell教授对肌筋膜组织源性疼痛的病症进行了归纳,提出“触发点”概念。
直至今天,其病因病理及可利用的研究方法仍不明了。
在对国内外近20年来大量相关文献研读基础上,本文对此病的主流研究方向及方法进行了总结,同时对国内盛行的小针刀疗法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软组织;张力;触发点;小针刀[中图分类号] R2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0(c)-0028-04肌筋膜触发点是一种局部疼痛综合征,以存在扳机点为特征,其定义最早由美国风湿病科医师Janet Travell教授首次描述,同时提倡将各种肌筋膜组织源性疼痛病症归类统一为肌筋膜触发点疼痛,简称触发点,例如:肌筋膜炎、肌筋膜综合征、肌筋膜疼痛综合征、肌疲劳综合征等[1]。
在临床中,可以观察到这些肌筋膜部位的疼痛与该处的软组织张力存在着密切关系,软组织张力增高在慢性劳损性疾病所产生的疼痛中已经成为主要的病因之一[2]。
1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MTrP)的定义及临床特征目前最常用的肌筋膜触发点的定义由Travell等[3]和Simons等[4]所描述,即临床医师可以在骨骼肌纤维中触及紧张性的结节(taut band),该结节具有高度局限和易激惹的特点。
Travell等[3]和Simons等[4]所描述的MTrP常见临床症状和体征有:①点按触发点可以诱发出局部疼痛,或者诱发出牵涉痛,此类诱发的疼痛感觉和患者自己主诉的疼痛感觉相类似,按压的同时可以加重已经存在的疼痛;②快频率按压MTrP可导致局部肌肉发生颤搐反应,该反应是结节内部及围绕结节的肌纤维的快速收缩,快速用针刺入也能诱导出该反应;③紧张性的结节及其周围的肌肉张力明显增高;④MTrP周围肌肉尚未发现明显萎缩现象;⑤患者一般伴有自主神经系统现象,可出现出汗、血管收缩、竖毛反应、过度分泌等症状;⑥触发点有两种类型,分别是活动触发点和潜在触发点,活动触发点具有自发性疼痛或机体运动时有反应的特点,潜在触发点则仅在按压时才有疼痛或不舒服的感觉[5]。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讲稿
名词
肌肉激痛点 肌肉激发点 肌筋膜触发点 扳机点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Myofacial trigger points Myofacial pain syndrom
历史沿革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历史沿革(2)
Janet Travell MD(1901-1997)
风湿科医师 + 临床药理学家
历史沿革(History )
David Simons MD(1922-) 电生理学家,康复医师
历史沿革(History)
•1984 – Hong
甲状腺素低下、甲状腺机能减退与慢性疾病和病危的关系 、逆转T3的角色、生长激素缺陷
营养缺乏症:
维他命B12缺乏是最常见原因,内源性合成减低,15-20%的65岁以上年纪多见。而维他命B12减少吸收和代谢活 动变异发生导致B12的体内缺乏。叶酸可以帮助纠正B12缺乏的贫血,但无法纠正神经肌肉发生的问题;
引起肌筋膜触发点的因素:
1、结构性的致病因素
• 运动系统的各种、各部位的急慢性、直接和间接创伤和损伤; • 运动系统结构性改变,如退行性病变,畸型(先天和后天); • 长期的不良姿势改变了机体运动系统生理性和生物力学的平衡; • 工作和运动中保护措施不良和工作动作不当,造成骨骼肌正常张 力状态改变; • 骨骼系统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排序和位置改变,以至于骨骼肌的异 常张力,等。
加重 矛盾运动控制
产生
肌肉内本体传入冲突
肌筋膜疼痛详解
肌筋膜疼痛详解人体疼痛75%是由激痛点引起的肌肉结节和肌肉紧绷带——引起牵涉痛。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trigger point)是一个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位置,通常可在这个位置上摸到一个拉紧的带和条索样结节,挤和触压时疼痛;并且能引起远处的牵涉痛、压痛和交感现象,包括临床上所涉及到许多头颈、躯干和四肢的疼痛。
一块受累的肌肉常有几个不同的固定疼痛点,每一个疼痛点都有自己固定的触发牵涉痛区域。
一个原发疼痛点可触发另一个邻近疼痛点,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又称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常引起腰背痛、颈肩痛、腰腿痛以及关节周围痛的一个常见的慢性疼痛病。
-------去掉真皮层后的浅筋膜筋膜的解剖结构及作用机制所谓筋膜,是人体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一覆盖在肌肉与肌腱周围的表面一层菲薄膜性结构,遍布全身,根据其位置的深浅可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2种: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内含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及脂肪等,有些局部还可有乳腺和皮肌,浅筋膜对其深部的肌、血管和神经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某些部位的浅筋膜对外来加压能起缓冲作用。
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的深面,它包被体壁、四肢的肌和血管神经等,深筋膜与肌肉关系密切,随肌肉的分层而分层,在四肢,其插入肌群间,并附着于骨,构成骨间隔;并包绕血管、神经形成血管神经鞘,在肌数目众多而骨面不够广阔的部位,还可供肌的附着或作为肌的起点;肌肉较发达的地方,其深筋膜就显得特别发达,强厚而坚韧。
具有保护肌肉免受摩擦和约束肌肉的活动,并分隔肌群或肌群中的各间肌,以保证肌群和各间肌能单独进行活动。
深筋膜在腕踝部可增厚形成支持带,对经过其深部的肌腱有支持和约束作用,并能改变肌力的牵引方向,以调节肌力的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筋膜可潴留脓液,限制炎症扩散。
由于血管和神经都沿着肌间或肌群之间的筋膜间隙行走,这对于诊断血管神经及肌的病变,有很大的帮助。
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第六章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与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由肌筋膜触发点引起的一个临床上常见的肌肉疼痛问题。
根据临床观察和科学研究的证实,肌筋膜触发点的存在已被广泛的接受。
证明1.对MTrP的按压会再次引起和加重病人经常疼痛部位的疼痛。
消除(更恰当的方法,使失活)MTrP可以缓解任何不舒服的症状.2.对不同病人的每个肌肉的MTrP进行按压可以引出相类似的牵涉痛.3.对MTrP高强度的刺激(包括深度按摩和针刺)可以抑制疼痛.4.在MTrP区域针刺微小的位点(疼痛感受器,即敏感的位点或是局部抽搐反应位点)可以减轻疼痛和牵涉痛,而且LTR可以用肌电图描记记录出.5.如果在针刺MTrP时可以引出局部抽搐反应,那麽立即消除MTrP疼痛是可以.6.所有的MTrPs都位于终板区域内,而且MTrP区域上的终板噪音比正常的肌肉组织上的更多地被记录到.7.电子显微镜和超声波研究提供了形态学证据即MTrP区域上(终板区域)绷紧带和挛缩的结节。
MTrP已经被定义为是骨骼肌纤维绷紧的带上应激性过度的结节。
潜在的MTrP(压痛,但是不是自发性疼痛)可以变成由病理病变继发的活动的MTrP(压痛和自发性疼痛)。
在对病理因素进行恰当治疗后,活动的MTrP会被抑制成它的失活状态。
但是,MTrP不会永久消失,它只是从一种活动的状态转变为潜在的形式。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潜在的MTrPs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转变为活动的MTrPs而引起的疼痛现象,包括微小肌肉的慢性重复性损伤,不正确的姿势,系统性疾病,或是骨骼肌神经损伤(例如损伤,扭伤,创伤,关节炎,或是椎体椎间盘病变)。
通过对肌筋膜触发点的病因学、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尽管这些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但是,根据临床的观察和治疗研究,以及对临床治疗有效性调查,我们还是可以把许多临床现有的、以疼痛为主体、较为混淆病症和综合症常可以归类到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综合症或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理念中去。
从大的方面讲,例如:纤维性肌痛、纤维组织炎或肌炎、肌风湿病、肌筋膜炎或肌束膜炎、骨髓病、脊神经根炎、等;其实都与肌筋膜触发点有关。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课件
项目
说明
1 血清铁
组织内储存需要血清内铁浓度在15-20mg/ml以上
2 血清B12
血清B12低于350mg/ml,可以造成损伤。测试血清 甲基丙二酸和高半胱氨酸,无论那一个抬高都能说 明B12的缺乏。
3 血清和红细胞叶酸 叶酸代谢与B12功能密切相关。
4 促甲状腺激素(TSH) 正常一般低于2.5ISU。病史和体格检查都支持甲状 腺功能低下,而且TSH的水平高于正常范围。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
引起肌筋膜触发点的因素:
1、结构性的致病因素
• 运动系统的各种、各部位的急慢性、直接和间接创伤和损伤; • 运动系统结构性改变,如退行性病变,畸型(先天和后天); • 长期的不良姿势改变了机体运动系统生理性和生物力学的平衡; • 工作和运动中保护措施不良和工作动作不当,造成骨骼肌正常张 力状态改变; • 骨骼系统因各种原因造成的排序和位置改变,以至于骨骼肌的异 常张力,等。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MPS)
?
纤维组织炎、 肌炎(Fibrositis or
Myositis)
肌筋膜炎、肌 束膜炎(Myofascitis
Myofibrositis)
纤维肌痛
( Fibromyalgia)
肌风湿病
(Muscular Rheumatism)
• (MTrPs are usually caused by or associated with
other neuro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and can be perpetuated or aggravated by some medical
特拉维尔的肌筋膜触发点手册
原文:在可触摸的紧绷肌带的结节上有圆周状的点状压痛,并且患者对于施加压力在压痛点上所诱发出来的疼痛指认是他所熟悉的----摘自肌筋膜疼痛與機能障礙肌痛點手冊IX分析:当我们在需要进行按摩的肌肉上发现粗大的条索状阳性反应物的时候,其中将有一个最核心的治疗区如上描述,在该点上按压能够诱发出引起患者难受的症状,而对该店的静态持续按压超过90秒时间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或相关症状。
肌痛点的活性小点:在肌肉的一个小区域内出现自发性电位活动的地方,它可能会或也不可能会展现单纤维动作电位特征性的尖峰。
活动性肌筋膜肌痛点:会导致临床疼痛抱怨的肌筋膜肌痛点,它总是压痛的,会阻碍肌肉被完全地伸展,弱化肌肉的强度,在直接压迫时还会引出患者确定的疼痛,而如果刺激够强的话,会引起肌肉纤维抽搐反应,在患者疼痛忍受限度内压迫的话,会在它的疼痛引传区域内产生压痛,以及引传性运动现象和自主神经现象。
----摘自触发点治疗手册摘要P1分析:什么是我们需要进行分筋力筋手法的区域,是有上述问题的区域,这种按压先是诱发了疼痛并按照一定的方式传到如经络传导,同时可能会诱发出运动出现,如果一个区域不具备上述特征,我们可以放弃,因为它可能不是我们要选择的关键性治疗点。
关联性肌筋膜激痛点:一块肌肉上的激痛点会和另一块肌肉上的激痛点同时发生,这些关联性激痛点可能由一个引发出另一个,也可能两个都来自于相同的机械性或神经性源头。
分析:康复中提倡治疗的时间的叠加,空间的叠加,传统针灸讲究配伍,往往我们在治疗部分疼痛性疾病时,往往要清除不同区域的阳性反应点,或者整体性调整脊柱,这些关联性的疼痛的存在应该存在着合理有效的规律,而在掌握不到其中的规律,仔细寻找肌筋膜激痛点,全面的清除应该可以提高治疗疗效,在临床中发现坐骨神经痛不仅在梨状肌上出现肌筋膜激痛点同时在斜方肌上也出现肌筋膜激痛点,二者同时治疗加强疗效,而肩井配合环跳的针灸配伍在古代早有,因此合理的辨证在我们分析的取穴的区域上仔细探查是否有关联性激痛点,并给与合理的解决,将帮助我们提高疗效,而如果我们的预估区域上没有肌筋膜激痛点,将提示我们反思诊断是否正确,这个位置是否需要针灸或者压揉?附着性激痛点:位于肌肉肌腱结合处或肌肉骨骼附着处的激痛点,会造成肌腱附着点病,那是来自于中央性激痛点其特征之紧绷带所无法缓解的张力所致----摘自触发点治疗手册摘要P2分析:在反阿是穴医术中,详细描述了肌肉的起点\止点—肌腹上都存在可能解决问题的阳性反应点,而二者在治疗中所赋予的意义不同,因此如果一个肌肉是我们疑似的损伤区域,如果在肌腹上没有阳性反应点,则应该仔细探寻两端的骨性机构,将力垂直与骨膜按压下如果诱发处症状,可以采用压揉手法或者关节松动结束给与处理。
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其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其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导读:本文通过系统总结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其在运动员损伤疼痛的治疗、运动功能受限的康复、运动疲劳的消除等方面中应用,为我国运动医学科、康复科、骨科、及体育运动队医生在运动员伤痛的诊断、治疗与康复、运动能力的恢复等方面提供更多非手术性治疗的新思路和实践依据。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旧称扳机点,又称为激痛点或激发点,是慢性肌筋膜炎的主要病因[1]。
它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Travell于1942年提出的,可分为潜在MTrPs 和活化MTrPs[2]。
一般状态下,骨骼肌上会存在一些因慢性损伤都可引起潜在的MTrPs,这些MTrPs长期处于隐性状态,并不会引起自发的疼痛或只有轻微局部疼痛[3]。
但是它们可以被某些致病因素活化转变成为活化MTrPs,例如:运动创伤、肌肉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营养物质缺乏等[4]。
这些活化MTrPs在骨骼肌上会出现异常挛缩结节样的病理性肌纤维,而且活化MTrPs常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并可激发局部或远处牵涉痛,针刺和触压这些MTrPs时会引发肌肉局部抽搐反应[5-8]。
当前,依据国际公认的肌筋膜触发点临床诊断标准,确定活化的疼痛触发点,并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治疗措施灭活这些触发点可以有效解决多种运动康复中的临床实际问题,这些治疗措施包括针刺技术(干针、湿针、小针刀)、自我牵张技术、推拿、理疗、SET悬吊训练技术等[3]。
研究发现,应用该理论体系处理常见急慢性运动损伤以及患者关节功能障碍的康复等问题具有独特且显著的优势,它可以避免外科医生采取更多开放性手术的治疗,尤其在骨骼肌疼痛、运动功能的受限与障碍、运动疲劳的消除等方面被广泛应用,受到欧美国家物理治疗师的大力推崇,因此应用该理论体系解决常见的运动康复疾病也成为了国外运动康复治疗师主要工作之一。
本文通过综述该理论及其相关技术手段在运动康复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阐明其在解决运动员伤痛治疗、关节功能改善、运动疲劳消除、运动能力提升等运动康复临床实践问题中的效果,以期为当前运动损伤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提供更多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触发点疗法:精准解决身体疼痛的肌筋膜按压疗法》笔记
《触发点疗法:精准解决身体疼痛的肌筋膜按压疗法》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述 (2)1. 肌筋膜疼痛的基本概念 (3)2. 触发点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4)二、肌筋膜疼痛的常见原因与症状 (5)1. 肌筋膜疼痛的常见原因 (7)2. 肌筋膜疼痛的主要症状 (8)三、触发点疗法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 (8)1. 触发点的定义与特点 (9)2. 触发点疗法的基本原理 (10)3. 触发点疗法的操作步骤与技巧 (11)四、肌筋膜疼痛的临床应用与案例分析 (13)1. 肌筋膜疼痛的临床应用 (14)2. 触发点疗法在特定人群中的应用 (15)3. 案例分析与讨论 (16)五、触发点疗法的注意事项与风险防范 (17)1.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9)2. 治疗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20)六、触发点疗法的疗效评估与长期管理 (21)1. 治疗效果的评估标准 (23)2. 长期管理的策略与方法 (24)七、总结与展望 (25)1. 触发点疗法在疼痛管理领域的价值 (27)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建议 (28)一、内容概述这本书主要介绍了一种专门解决身体疼痛的肌筋膜按压疗法——触发点疗法。
这是关于运动损伤修复和疼痛管理领域的重要知识,其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巧。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感其内容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对于理解身体疼痛的原因和寻找解决方法具有极大的帮助。
书中首先介绍了触发点疗法的概念、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
触发点是指肌肉中紧张、疼痛的区域,这些区域可能引发全身性的疼痛。
通过按压这些触发点,可以有效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
书中详细解释了触发点的识别和定位方法,使读者能够初步掌握寻找触发点的技巧。
书中详细阐述了触发点疗法的具体实施方案和步骤,这些内容包括如何进行按压、按压的力度和频率、按压的时间和顺序等。
这些内容对于想要学习并实施触发点疗法的人来说,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
书中还介绍了与触发点疗法相关的其他疗法,如肌肉拉伸和热身运动等,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的疼痛解决方案。
肌筋膜触发点图解(多图,慎入)
肌筋膜触发点图解(多图,慎入)来源:文章源于网络,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
本微信平台转载的所有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不愿被转载的原作者或老师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进行删除。
肌筋膜触发点(trigger point)是骨骼肌肌肉能够激惹疼痛的某一特定位置,这个位置通常可以摸到一个疼痛结节和绷紧肌纤维痉挛带,触压时有疼痛加重和局部肌肉颤搐以及可能引起的远处牵涉痛。
触发点则是指来自肌筋膜痛的敏感点,压之可诱发整块肌肉痛,并扩散到周围或远处部位的放散痛。
激痛点的形成起初是肌肉功能失调,继之生理组织营养不良,局部代谢增加而血流相对减少,结果在肌肉中产生不能控制的代谢区,代谢物中的神经激活物质如组织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类物质使血管严重收缩,这些局部反应通过中枢或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使肌肉束紧张,并出现感觉痛区。
按压或针刺激痛点可引起不同形式的感应痛点,激痛点可诱发植物神经症状,如血管收缩、局部肿胀、头痛、头晕、耳呜等。
触发点除了引发疼痛及放散痛外,并会增加肌肉的紧张度,使肌肉缩短,缩短了的肌肉又会拉紧不同结构组织,所以肌肉缩短是引起肌筋膜痛的关键,亦是引致其它软组织及关节痛症的主要原因。
肌肉缩短使附着肌肉的其它结构受到机械性的张力,增加肌腱的损伤,如肌腱炎、腱鞘炎,如果腱内有籽骨,则会引致软骨磨损和疼痛,若脊椎旁之肌肉缩短,则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最终导致椎间盘退变或椎间盘脱出,肌肉缩短可引起肌肉排列的改变和关节话动异常,从而又可引起关节疼痛及退行性变化,肌肉对神经的压迫可引起神经压迫症状。
所以有学者认为,肌筋膜疼痛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人们习惯上根据痛处位置来定名,例如“肱骨外上髁炎”、“跟腱炎”等等,但其根本原因都是因为肌肉缩短所致。
图中“×”字处为触发点的位置,红色区域是它关联痛的区域。
来源:文章源于网络,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
本微信平台转载的所有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不愿被转载的原作者或老师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进行删除。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疼痛的诊断与治疗
肌筋膜触发点(激痛点)疼痛的诊断与治疗引言根据近年来的对临床观察和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肌筋膜触发点的存在已被广泛的接受。
一个触发点区域通常存在许多个活化的触发点。
而一个触发点则由两部分组成:敏感小点(有局部抽搐反应:LTR locus)和活化部位(终板噪音:EPN locus)。
基础研究表明,敏感小点是致敏的神经末梢,而活化部位是功能失调的终板,并伴有过渡的乙酰胆碱的释放。
乙酰胆碱的过渡释放导致终板区域的肌纤维局灶性收缩,渐而渐之局部形成肌筋膜疼痛特点之一的紧张带。
几乎在每一块正常的骨骼肌我们能够发现触痛点,即潜在的触发点(有触痛,但无自发性疼痛)。
这个潜在的触发点在出现一些病理损害时被激活变为活化的触发点(有自发性疼痛或活动时疼痛)。
当这个病理损害得到恰当的治疗后,活化的触发点能被抑制失活。
而这个触发点不会消失,只是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肌筋膜疼痛综合症就是一种因潜在触发点受一些病理条件(如慢性反复的微小劳损、不良姿势、全身系统性疾病或软组织撕裂伤等)的作用后活化,从而引起疼痛。
所以触发点疼痛治疗的基础也就是对这个基础病理的治疗。
肌筋膜疼痛的治疗方法已经有比较全面的描述,本文的重点是对肌筋膜疼痛治疗的基本原则进行综述。
几乎每一个人都经历过肌肉疼痛,有时还会引起严重的临床问题。
急性损伤可以直接引起肌肉疼痛,例如:挫伤、贯穿伤、撕裂伤、牵拉伤、过用伤、等。
如果这些急性疼痛得不到良好的治疗和彻底治疗,就可以发展为慢性骨骼肌疼痛。
更常见是,这种慢性骨骼肌疼痛以后不需要有肌肉本身的损伤,只要对机体无论任何组织和结构有损伤,都可以被引发。
在临床上,这种情况被称为慢性肌肉疼痛综合征或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而这种疼痛综合征都是由肌筋膜触发点(Myofacial Trigger Points: MTrP)所引起的。
这个病名术语是Travell在1942年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治疗后首先提出的。
然后,近20年被医务界广泛接受,认为MTrP是一个局部可辨别的疼痛或对疼痛敏感的骨骼肌上的结节。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讲稿
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劳累:在治疗过程中避免过度使用腰背肌筋膜以免加重病情。
遵循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不要自行更改治疗方案。
注意保暖: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避免腰部受到寒冷刺激。
保持正确的姿势:在治疗过程中要保持正确的姿势避免不良姿势加重病情。
治疗后的康复和护理
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复查
,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讲稿大纲
目录
P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rt Two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概述
Prt Three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的诊断
Prt Four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的治疗
Prt Five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的预防
Prt Six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的注意事项
添加章节标题
PRT ONE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概述
触诊:医生通过触摸腰背部肌肉感知肌肉的紧张度和异常变化
影像学检查:如X光、MRI等可以辅助诊断腰背部筋膜异常
鉴别诊断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与腰椎管狭窄症的鉴别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与慢性腰痛的鉴别
பைடு நூலகம்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与脊柱侧弯的鉴别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
腰背肌筋膜触发点的治疗
PRT FOUR
物理疗法
适当进行运动增强腰背肌肉力量
注意保暖避免腰部受到寒冷刺激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久坐或弯腰
预防复发和持续关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坚持治疗直至完全康复
注意调整生活习惯避免久坐、长时间弯腰等不良姿势
肌筋膜触发点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PPT
临床特点
触发点(trigger point)
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 痛的位置
在这个位置上可摸到一个 拉紧的带(条索样结节), 挤和触压时疼痛;并且能 引起远处的牵涉痛、压痛 和交感现象,包括临床上 所涉及到许多头颈、躯干 和四肢的疼痛。
临床特点
一块肌肉常有几个的固定疼 痛点,每一个疼痛点都有自 己固定的触发牵涉痛区域
潜在的触发点常处于休眠状态,还可引起受累的肌 无力、骨骼肌的牵张范围减小和关节运动受限,并 持续多年和被某些原因激活,例如创伤、急性过牵、 超用疲劳、劳累、受凉和反复感冒
诊断
诊断标准
首先排除疼痛是否来自器质性和其他 的病变
病史:突然发作的肌肉过用或跟随发 作的疼痛;反复和慢性过用受累肌肉 而引起的肌痛;无明原因的肌痛
一个原发疼痛点可触发另一 个邻近疼痛点,第二个疼痛 点又可触发更远处的疼痛点, 从而造成远距离牵涉痛
牵涉性的头痛可造成失眠和 精神焦虑
各个触发点引起的临床症侯 群都有各自的特征
临床特点
正常人体的每一块肌肉都可以因某些慢性损伤而引 起一个或多个潜在的触发点,这些潜在的触发点仅 有局部的疼痛
被某些原因至痛后变为活动触发点而患病,然后触 发远处的牵涉痛和局部的其他症状
冷喷雾和牵拉
治疗
随意性收缩与放松
等长收缩后放松 交互性抑制 收缩放松技术 肌肉能量技术
激痛点压力放松术
缺血性压技术 物理治疗
超声波 电刺激
治疗
激痛点注射
麻醉剂注射 干针(dry needling) 肉毒素注射
肌筋膜触发点及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美国Janet Travell教授首先发现众多的来自非器质性 神经肌纤维的疼痛综合征都是由于肌筋膜痛性触发 点所造成的
肌筋膜疼痛详解
肌筋膜疼痛详解人体疼痛75%就是由激痛点引起得肌肉结节与肌肉紧绷带—-引起牵涉痛。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trigger point)就是一个受累骨骼肌上能够激惹疼痛位置,通常可在这个位置上摸到一个拉紧得带与条索样结节,挤与触压时疼痛;并且能引起远处得牵涉痛、压痛与交感现象,包括临床上所涉及到许多头颈、躯干与四肢得疼痛。
一块受累得肌肉常有几个不同得固定疼痛点,每一个疼痛点都有自己固定得触发牵涉痛区域、一个原发疼痛点可触发另一个邻近疼痛点, 肌筋膜触发点疼痛又称为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常引起腰背痛、颈肩痛、腰腿痛以及关节周围痛得一个常见得慢性疼痛病。
—-—----去掉真皮层后得浅筋膜筋膜得解剖结构及作用机制所谓筋膜,就是人体结构得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一覆盖在肌肉与肌腱周围得表面一层菲薄膜性结构,遍布全身,根据其位置得深浅可分为浅筋膜与深筋膜2种: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位于真皮之下,包被全身各部,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内含浅动脉、皮下静脉、皮神经、淋巴管及脂肪等,有些局部还可有乳腺与皮肌,浅筋膜对其深部得肌、血管与神经有一定得保护作用,某些部位得浅筋膜对外来加压能起缓冲作用。
深筋膜,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位于浅筋膜得深面,它包被体壁、四肢得肌与血管神经等,深筋膜与肌肉关系密切,随肌肉得分层而分层,在四肢,其插入肌群间,并附着于骨,构成骨间隔;并包绕血管、神经形成血管神经鞘,在肌数目众多而骨面不够广阔得部位,还可供肌得附着或作为肌得起点;肌肉较发达得地方,其深筋膜就显得特别发达,强厚而坚韧。
具有保护肌肉免受摩擦与约束肌肉得活动,并分隔肌群或肌群中得各间肌,以保证肌群与各间肌能单独进行活动、深筋膜在腕踝部可增厚形成支持带,对经过其深部得肌腱有支持与约束作用,并能改变肌力得牵引方向,以调节肌力得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筋膜可潴留脓液,限制炎症扩散、由于血管与神经都沿着肌间或肌群之间得筋膜间隙行走,这对于诊断血管神经及肌得病变,有很大得帮助。
《无痛一身轻》(中文版笔记)
我的偶想(baohanyi):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妇幼保健医院疼痛科主任张文良副主任医师,将宣老和韩老回他的信在网上公布后,我为张医生开阔的胸襟而折服,现将我本人阅读的《无痛一身轻》中文版的笔记也同诸位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宣老生前,我曾请教过他,压痛点(tender point)同激痛点(trigger point)的区别,他回答道:“压痛点在骨骼肌附着处(起止点),激痛点在骨骼肌的肌腹上(肌筋膜),压痛点是原发痛,激痛点是继发痛,治疗过程中,应该先治疗原发痛再治疗继发痛(如果引起继发性无菌性炎症的话),因为附着处(起止点)是应力的集中点,最容易损伤,针对激痛点而言,肌腹不易损伤,要治痛必须先治疗原发痛,否则在作镇痛疗法,疗效将大打折扣,病情将反复发作,缠绵得很,只有目标明确,心中有数,才能打准靶点,事倍功半,切忌本末倒置,不妨作一比较”。
以上这就是宣老对压痛点和激痛点所作的精辟阐述,值得我们思考,同时,我将宣老专著中第十九章的有关内容附上,全部笔记内容也在本专栏中刊登——宣蛰人软外专著精选,建议诸位在阅读《无痛一身轻》时,结合宣老的软外理论,必将有更大的收获。
第十九章椎管外软组织损害性压痛点和传导痛的介绍及其检查方法(P303——P381)一、概述一、压痛点(tender point)1、特定部位的压痛点在人体某个疼痛部位的出现,不是孤立的一个压痛点,而是由不少具有规律的一群压痛点。
2、一群压痛点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在人体某个疼痛部位构成一个立体致痛区域——软组织损害性病变区。
3、压痛点的解剖特点:在软组织(特别是骨骼肌、筋腱)骨骼附着处。
4、压痛点病理特点:存在无菌性炎症病变。
5、压痛点同激痛点(区)的区别:前者在肌肉筋膜等起止点的骨骼附着处,后者在神经肌肉的运动点上。
6、人体疼痛部位出现的压痛点应有原发和继发之区分。
原发性痛点散发出来的疼痛会波及病变区周围的正常软组织,形成一疼痛反应区,出现与主诉痛不相上下的早期反应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在可触摸的紧绷肌带的结节上有圆周状的点状压痛,并且患者对于施加压力在压痛点上所诱发出来的疼痛指认是他所熟悉的----摘自肌筋膜疼痛與機能障礙肌痛點手冊IX分析:当我们在需要进行按摩的肌肉上发现粗大的条索状阳性反应物的时候,其中将有一个最核心的治疗区如上描述,在该点上按压能够诱发出引起患者难受的症状,而对该店的静态持续按压超过90秒时间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或相关症状。
肌痛点的活性小点:在肌肉的一个小区域内出现自发性电位活动的地方,它可能会或也不可能会展现单纤维动作电位特征性的尖峰。
活动性肌筋膜肌痛点:会导致临床疼痛抱怨的肌筋膜肌痛点,它总是压痛的,会阻碍肌肉被完全地伸展,弱化肌肉的强度,在直接压迫时还会引出患者确定的疼痛,而如果刺激够强的话,会引起肌肉纤维抽搐反应,在患者疼痛忍受限度内压迫的话,会在它的疼痛引传区域内产生压痛,以及引传性运动现象和自主神经现象。
----摘自触发点治疗手册摘要P1分析:什么是我们需要进行分筋力筋手法的区域,是有上述问题的区域,这种按压先是诱发了疼痛并按照一定的方式传到如经络传导,同时可能会诱发出运动出现,如果一个区域不具备上述特征,我们可以放弃,因为它可能不是我们要选择的关键性治疗点。
关联性肌筋膜激痛点:一块肌肉上的激痛点会和另一块肌肉上的激痛点同时发生,这些关联性激痛点可能由一个引发出另一个,也可能两个都来自于相同的机械性或神经性源头。
分析:康复中提倡治疗的时间的叠加,空间的叠加,传统针灸讲究配伍,往往我们在治疗部分疼痛性疾病时,往往要清除不同区域的阳性反应点,或者整体性调整脊柱,这些关联性的疼痛的存在应该存在着合理有效的规律,而在掌握不到其中的规律,仔细寻找肌筋膜激痛点,全面的清除应该可以提高治疗疗效,在临床中发现坐骨神经痛不仅在梨状肌上出现肌筋膜激痛点同时在斜方肌上也出现肌筋膜激痛点,二者同时治疗加强疗效,而肩井配合环跳的针灸配伍在古代早有,因此合理的辨证在我们分析的取穴的区域上仔细探查是否有关联性激痛点,并给与合理的解决,将帮助我们提高疗效,而如果我们的预估区域上没有肌筋膜激痛点,将提示我们反思诊断是否正确,这个位置是否需要针灸或者压揉?附着性激痛点:位于肌肉肌腱结合处或肌肉骨骼附着处的激痛点,会造成肌腱附着点病,那是来自于中央性激痛点其特征之紧绷带所无法缓解的张力所致----摘自触发点治疗手册摘要P2分析:在反阿是穴医术中,详细描述了肌肉的起点\止点—肌腹上都存在可能解决问题的阳性反应点,而二者在治疗中所赋予的意义不同,因此如果一个肌肉是我们疑似的损伤区域,如果在肌腹上没有阳性反应点,则应该仔细探寻两端的骨性机构,将力垂直与骨膜按压下如果诱发处症状,可以采用压揉手法或者关节松动结束给与处理。
肌腱附着点炎:在肌肉复发性收缩的压力下,引起发炎并且有肌肉纤维化与钙化的强烈趋势时,发生在肌肉附着点处的外伤性疾病,本书中所提到的肌腱附着点病可以随时间而演变成肌腱附着点炎。
肌腱附着点病:一种在肌肉肌腱交接处或者肌腱与韧带附着到骨头或者关节囊处的疾病过程,它也局部压痛为特征,随着时间也有可能演变成肌腱附着点炎。
-----触发点治疗手册P3捏钳式触诊以拇指和手指象钳子一样抓住要触诊的部位,使肌肉纤维群在指尖之间来回滚动,以侦测出纤维的紧绷肌带,及确认出激痛点小结或肌肉的压痛点,并诱发出抽搐反应。
惊跳现象:当压力施加在激痛点上时,病人所表现出的一种整体的疼痛反应,会有畏缩、哭叫、逃避的反应。
主要肌筋膜激发点:负责激发一个或多个卫星型激发点,临床上主要激痛点的确认,在于当它被去活化的时候,能同时将其他卫星型激痛点也一并去活化。
肌筋膜激痛点:一个骨骼肌上易受激发的点,通常与紧绷带上可触摸的过渡敏感点有关,这个点被压迫后会疼痛,并产生特征性的引传痛,引传压痛,运动障碍和自主神经现象,肌筋膜激痛点的形式包括:活动性的、关联性的、附着性的、中央性的、主要的、潜伏性的、原发性的以及卫星型激痛点。
任何一个区域肌筋膜激痛点必须分出是表皮型的、韧带的、骨膜的或其他非肌肉性的激痛点。
分析:这段话与中医传统辨证名病在皮不伤肉,在肉不伤筋,在筋不伤骨,病在何处治在何处有异曲同工之秒,只有明确需要治疗的激痛点或者我们传统所说的阳性反应点在什么层次区域,才能有针对性的给与合理的刺激消除,并避免对非病理性区域的损伤,典型的是急性扭伤,有经验的医生只有进行浅层的轻柔的按摩有效,而重力的按压反而会造成新的出血和肌纤维的撕裂就是明证。
引传性自助现象:在激发点所在之处意外的区域,产生因为该激痛点所引起的一些现象,包括:血管收缩变苍白、发冷、发汗、立毛反应、眼睑下垂、以及腺体过渡分泌、这种现象一般会出现在与该激痛点之引传疼痛区域相同的地方。
分析:血管收缩变苍白、发冷、发汗、立毛反应、眼睑下垂、以及过渡分泌在临床上主诉多见,并难于解决多归结于植物神经紊乱,而植物神经又产生特定的脊髓平面的症状,以糖尿病为例,个人理解在胸8—12胸椎旁可触及激发点,这个激发点的持续存在造成胰腺的持续分泌胰岛素,并造成胃的蠕动亢进,排空能力增强,而合理的消除该区域的激发点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引传痛:由激发点所引起的疼痛,但是感觉却在远处,通常完全远离它的根源处,引传痛的再生与它的原发部位有关,激痛点引传痛的分布区域很少与周边神经或者皮结区分布区域完全一致。
卫星型肌筋膜激痛点:中央型肌筋膜激痛点的生成,是经由主要激痛点致神经性或机械性的刺激所致,,当对主要性激痛点给与去活化时,同时也能对卫星型激痛点去活化,那么两者的关系就得以确认,卫星型激痛点可以发生在主要激痛点的引传区内,发生在代偿含有主要激痛点肌肉之过渡负荷的协同肌上,发生在对抗主要肌肉张力增加时的拮抗肌上,或发生在和只要激痛点有神经源性相同的肌肉上。
(弹拨式触诊:手指尖放在肌肉的紧绷带上,与肌带的走向成直角方向,当手指往后回收的同时突然往下压,使下方的肌纤维在手指下滚动,(这个动作就像拨吉他弦一样,只是手指没有滑越过皮肤,而是与皮肤一起动)激痛点压力放松:给与慢慢增加的,无痛的压力在激痛点上,直到感觉有组织阻抗力的屏障,持续的施压,直到组织屏障松解,在继续施加压力,达到另一个新的屏障,以去除激痛点的张力与压痛。
分析:激发点存在持续的肌纤维的短缩,因此刺激手段要激活高尔基腱,在刺激的特点上要注意几点:第一持续缓慢,如果给与快速的拨动,则激活的时肌梭反而诱发痉挛的加重,这是一条,另外这种刺激的强度以0---10为评估,0为没有反应,10为患者所能承受的极限,太低没有治疗效果,抬高则反而诱发保护性痉挛加重挛缩,刺激量以患者能够接受的阈值为适中,在0—10中应该介于6、7为好,层层剥离,并慢慢的将激发点消失,选准激发点特别是原发性的核心激发点是解决症状的关键,而良好的处理手段将保证目标的有利的实施。
激痛点是如何被激活的激痛点可以由急性的过渡负荷,过渡工作的疲乏、直接撞击性的伤害,和神经根病变而被直接地激活化,激痛点的活化经常会和肌肉某种程度的持续性滥用有所关联,形式可以是急性的,持续性的,与反复性的肌肉过渡负荷,让肌肉保持在短缩的位置上,可以把潜伏性的激痛点转化为活动性的激痛点,而且这样的过程会被大大地加强,如果肌肉在短缩的状态下收缩的话,会导致可辨认的神经病变肌电图变化的神经压迫程度,,和活动性激痛点数目增加会有关联,这些激痛点可能会被链接在神经元与终板之间的微管收到扰乱而被激活化。
只有活化性的激痛点才能引发出症状,而潜伏性的激痛点会特征性的造成肌肉张力的或许增加,以及被动牵拉的限制,什么是引传疼痛形式的强度与范围的原因?是决定在激痛点活化的程度而不是在肌肉的大小,在小块不明显或变异性的肌肉上的激痛点,也可以和大块肌肉上的激痛点一样引起患者非常的困扰分析:所谓,在小块不明显或变异性的肌肉上的激痛点是指位于稳定性肌群上的那些附着在骨的周边,起到稳定性作用的短小的位置肌群如髋关节的稳定性肌群—臀中肌,而大块的肌肉则为启动肌群如髋关节伸展肌---臀大肌。
激痛点所诱发出来的症状---疼痛不是唯一,还包括麻木、感觉异常,血管收缩变苍白、发冷、发汗、立毛反应、眼睑下垂、以及过渡分泌都可以理解为有潜在性激痛点被活化后而诱发的症状,其他还有由激痛点引起的相关的本体感受性失调,包括不平衡,眩晕,耳鸣和举起物体时重量感知的紊乱,异常的出汗,持续的流泪、持续性的卡他性鼻炎、过渡的流涎,睡眠失调。
状态:由激痛点所引起的运动性机能失调,包括其他肌肉的痉挛,受侵犯肌肉功能的无力,相关肌肉之间协调性的丧失,以及受侵犯肌肉之工作耐受度的降低,激痛点的特点:一、剧痛性收缩:当拥有活动性激痛点的肌肉对着固定的阻抗力做强力的收缩时,此时患者会感到疼痛,这种效应在肌肉处于短缩状态下尝试着要收缩的时候最为显著,因此通过特定的抗阻可以确定活动性激痛点所在的位置,结合触诊检查将更加明确其位置,二、无力,肌电图研究表明,具有活动性激痛点的肌肉在疲乏状态下开始作用,会比一般正常的肌肉更快出现疲乏的现象,会更早产生耗竭的现象。
当给与右侧比目鱼肌上的激痛点施加压力的时候,会使右侧腰部脊椎旁的肌肉诱发出强烈的痉挛反应,在肱三头肌的长头的激痛点上施加压力,只在施加的20秒内就会在同侧的上斜方肌力诱发出强烈的运动单元反应,在对肱三头肌的激痛点给与去活化后,这种反应就不在发生。
--摘自P26分析:上述的电生理研究表明,一个区域的激痛点可以诱发远端的全息激痛点(姑且这么理解,这就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在斜方肌上部寻找疼痛点可以解决坐骨神经痛的原因,符合中医的远端取穴的原则,而这种相关性的激痛点之间存在合理、有序的关系,如果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名曲这种相关性,则可以便于我们在临床上迅速找到能够解决问题的远端位置,而这种区域的存在应该非常符合中医的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腰方肌的激痛点被去活化后,臀部肌肉群的正常功能就得到恢复,部分功能低下的肌肉并不是肌肉缺乏力量,而很可能是来自于腰方肌激痛点的神经性抑制作用。
分析:在肌肉矫形按摩一书中提出下交叉综合症的概念,臀大肌---腹肌构成的稳定性平面不会与竖脊肌—髂腰肌构成的平面同时存在,当一个人在竖脊肌上存在压痛点的时候,则在臀大肌上不会存在压痛点,因此提高臀大肌的功能有2种方法,第一单独训练臀大肌的向心性收缩的功能,或者进行在其体表投影点环跳的针刺补法,如果没有效果可以考虑其拮抗平面上是否存在肌筋膜触发点如竖脊肌或者髂腰肌上是否有这种痉挛的易敏化的肌筋膜激痛点。
抑制与促通并行是康复的第一概念,而名虚实,损有余,补不足更是老祖宗的多年的精华!确认潜伏性激痛点后者活动性激痛点的标准主要性指标:1可触摸的紧绷带(如果是肌肉是可以直接触到的)。
2在紧绷带上有剧烈点状压痛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