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液压悬置
汽车底盘液压悬挂系统的设计与优化
汽车底盘液压悬挂系统的设计与优化一、引言汽车底盘液压悬挂系统作为车辆悬挂的一种重要类型,具有较好的减震性能和稳定性,能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提供稳定的支撑力,对于提高汽车的行驶性能、减少行驶过程中的颠簸、延长车辆寿命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篇文章将介绍汽车底盘液压悬挂系统的设计原理及其优化方法。
二、汽车底盘液压悬挂系统的设计原理1.液压悬挂系统结构液压悬挂系统主要由液压活塞、油缸、液压管路、阀门、积液罐等组成。
其中,液压活塞将车辆的重量转移到油缸上,油缸与底盘连接,起到支撑底盘的作用。
液压管路通过管道将油缸内的液体输送到活塞上,通过阀门控制液压缸的位移速度和阻尼。
2.液压悬挂系统原理液压悬挂系统的原理是通过液体流动的方式来传递和调节车辆的重量和惯性力,使车辆在不同道路条件下能够保持平稳。
当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遇到路面不平时,液压悬挂系统会调节阻尼和弹簧的刚度,通过液体的顶压来吸收路面的震动,避免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跳跃和颠簸。
三、汽车底盘液压悬挂系统的优化方法1.减少悬挂质量悬挂系统的质量直接影响其响应速度和阻尼效果。
因此,在设计和制造液压悬挂系统时,应尽可能减轻其重量。
使用轻量化材料、优化结构、减少油缸直径等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悬挂的质量。
2.优化悬挂减震效果悬挂减震是液压悬挂系统最为重要的功能之一。
通过调节液压缸、阀门等组件的参数,可以优化悬挂系统对路面震动的阻尼效果,获得更佳的行驶稳定性。
3.提高悬挂适应性液压悬挂系统应能够适应不同的路况和驾驶情况。
为了提高悬挂适应性,在设计时应考虑车辆的种类、所处地区的道路情况、驾驶习惯等因素。
同时,系统应支持多种工作模式,如手动、自动等,以便根据不同驾驶环境合理调节悬挂的刚度和阻尼。
4.增强悬挂可靠性悬挂系统是汽车中较为耐磨损的部件之一。
为了保证悬挂的可靠性,应在设计和制造时采用高品质的材料和零部件,并在使用过程中进行定期检测与维护。
此外,在开发过程中还需要进行模拟分析和实际试验,以确保其性能和耐用性。
汽车发动机附件简介
3.发动机冷却系统
3.1 冷却系统的分类
(1)风冷式 (2)水冷式
3.2 冷却系统的要求
(1)具有足够的冷却能力,保证在所有工况下发动机出水温度低于 所要求的许用值; (2)应考虑除气,并在规定时间内排除系统内的空气; (3)应考虑膨胀空间,其容积占系统容积的4%-6%; (4)具有较高的加水速率,其数值满足规定的要求; (5)在发动机高怠速运转、散热器或系统加水盖打开时,水泵进口 应为正压; (6)有一定的缺水工作能力,缺水量应满足规定的要求; (7)设置水温报警装置; (8)密封良好,不得漏气漏水;
1.6基于现成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设计 (1)根据动力总成型号查找车型;
目前的开发模式以整车厂提供自有的动力总成产品或整车厂指定动力总成的类型及排 量,由设计公司到市场上寻找匹配为主;
(2)根据参考车确定悬置布置形式和结构;
(3)根据布置位置设计悬置支架及连接机构; 设计中应确定各悬置的压缩量,零件应做成橡胶未压缩的自由状态,装配应 做成压缩后的实际装车状态;
3.4.4 风扇双速热敏开关: 当冷却液的温度过高,如超过 95℃时电机自动转入高速,低于 95℃就在低速 运转
3.4.5 风扇护罩: 使风扇的风的流向引导到整个散热器面上,同时将风的流向集中,防止散射, 有利于对发动机外表的散热。
1.7 新动力的悬置系统设计
发动机附件(二)
2.发动机供油系统
2.1 供油系统的分类
燃
汽油机供
料
油系统
供
给
系
统
柴油机供 油系统
喷射式
进气管 喷射
缸内直 接喷射
化油器式(基本已 淘汰)
单点喷 射
多点喷 射
机械式 喷射
主动液压悬架工作原理
主动液压悬架工作原理宝子们,今天咱们来唠唠汽车里超酷的主动液压悬架的工作原理。
咱先想象一下啊,汽车在各种路面上跑,就像人在不同的地形上走路一样。
如果路面坑坑洼洼的,没有个好的“减震装备”,那可就颠得难受死了。
这时候,主动液压悬架就像汽车的贴心小助手一样闪亮登场啦。
主动液压悬架呢,它主要有几个超级重要的部分。
有传感器,这就像是汽车的小眼睛和小耳朵。
传感器可机灵啦,它能随时感觉到路面的情况。
比如说,当车轮压到一个小坑的时候,传感器马上就能察觉到这个震动,就像你不小心踩了个小石子,脚能马上感觉到一样。
它能检测到车身的高度变化、速度、加速度啥的好多信息呢。
然后呢,就轮到控制器出场啦。
控制器就像是个超级聪明的小脑袋。
它拿到传感器传来的那些信息后,就开始分析啦。
它就想啊,“前面这个坑洼得这么处理呢?”它会根据预设好的一些程序和算法,快速地做出决定。
这个决定就是要怎么调整悬架,让车里的人感觉最舒服。
就好像你要根据不同的路况,决定是大步走还是小步挪一样。
再说说液压执行机构吧。
这个部分可就是真正干活的啦。
它接到控制器的指令后,就开始对悬架的高度和刚度进行调整。
比如说,如果传感器告诉控制器前面有个大坑,控制器就会让液压执行机构把悬架变软一点,这样车轮掉进坑里的时候,就不会把那种剧烈的震动直接传到车里。
就好比你从高处往下跳的时候,有个软软的垫子接住你,就不会摔得那么疼啦。
如果是在高速行驶的时候,控制器可能会让液压执行机构把悬架变硬一些,这样车子就会更稳定,不会因为风啊或者路面的小起伏就晃来晃去的。
而且啊,主动液压悬架还能根据不同的驾驶模式来调整呢。
如果是舒适模式,那它就会更倾向于把悬架调得软软的,就像坐在云朵上一样。
要是运动模式呢,悬架就会相对硬一点,这样车子在转弯的时候就会更灵活,就像运动员在赛场上做各种灵活的动作一样。
咱再举个例子哈。
比如说你开着车去自驾游,在那种乡间的小土路上,路面坑洼不平。
这时候主动液压悬架的传感器就忙个不停啦,到处收集信息。
发动机液压悬置
图1
无解耦膜的液压悬置图
图2
惯性通道-解耦膜式液压悬置图
液压悬置是由许多部件组成的复杂装置, 目前经济型轿车使用最 多的液压悬置是惯性通道- 解耦盘液压悬置。这种类型的液压悬置 可能在具体的元件形式和液体介质等方面略有差别, 但基本结构和 功能都一致, 典型的液压悬置结构如图3所示。
(2)理论分析 理论分析的直接目的是建立精确的仿真模 型,在此基础上通过仿真计算分析液压悬置 的动刚度、阻尼的频变特性和幅变特性,找 出影响悬置动特性的关键设计参数,进而进 行结构参数的优化匹配。
Hale Waihona Puke 5发动机液压悬置存在的问题
(1)液阻悬置历尽40多年的发展,其结构形 式有了很大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液阻悬置不断 出现。但由于悬置减振性能、制造成本、系统 复杂性和占用空间等方面的原因,现在实车上 采用较多的还是惯性通道活动解耦盘式液阻悬 置。 (2)目前研究中对低频、大振幅激励下液阻 悬置集总参数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分析较 多,而对高频、小振幅激励下液阻悬置集总参 数对其动态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较少。
研究方法
(1)试验分析 液压悬置的试验包括悬置元件试验和内部组 件试验。悬置元件试验的目的是获得悬置在不 同的激励频率和振幅下的三向动刚度和滞后角 特性,为仿真分析的验证和悬置的优化设计提 供数据参考。组件试验的目的是分析单个组件 在整个悬置元件中的作用,测试主要组件的特 性参数值,如橡胶主簧的弹性系数kr, 阻尼系 数br, 上、下液室体积刚度kv、kb和橡胶主簧 的等效泵压面积Ap等。具体试验包括:悬置元 件及橡胶主簧动刚度和阻尼测试,上、下液室 体积刚度测试, 惯性通道阻尼系数测试,液体 物理参数测试以及悬置结构参数测量等。
奔驰液压悬架怎么操作方法
奔驰液压悬架怎么操作方法奔驰液压悬架是奔驰汽车配备的一种先进的悬挂系统,它可以根据车辆所处的环境和路况自动调节悬挂硬度,提供更加稳定和舒适的驾驶体验。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奔驰液压悬架的操作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常驾驶情况下,奔驰液压悬架是自动调节的,无需手动操作。
系统会根据车辆的速度、角度和路况等多种因素进行实时的悬挂调节,为驾驶员提供最佳的悬挂设置。
不过,奔驰液压悬架也提供了一些手动操作选项,以供驾驶员根据个人需求进行调节。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1. 悬挂硬度调节:在车辆驾驶模式选择按钮或中控屏幕上,可以找到“悬挂硬度”选项。
通过选择不同的悬挂硬度模式,可以调节悬挂的硬度。
一般包括“舒适”、“标准”和“运动”等不同模式可选。
舒适模式适用于平稳和舒适的行驶,标准模式适用于一般路况下的行驶,而运动模式适用于追求更高操控性能和稳定性的驾驶。
2. 悬挂高度调节:奔驰液压悬架还可以通过调节悬挂高度来适应不同的路况和驾驶需求。
一般情况下,悬挂系统会自动根据车速和路况进行高度调节,但在特殊情况下,驾驶员也可以手动调节悬挂高度。
通过操作按钮或中控屏幕上的功能选项,可以选择不同的悬挂高度模式,如“标准”、“高速”、“越野”等。
选择合适的悬挂高度模式可以提高越野性能、提高通过能力以及提高车辆的稳定性等。
3. 空气悬挂系统调节:奔驰液压悬架还具备空气悬挂功能,可通过调节空气悬挂系统来改变悬挂的硬度和高度。
驾驶员可以通过中控屏幕上的功能选项或操作按钮来调节空气悬挂系统,以适应不同的驾驶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奔驰液压悬架进行手动调节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并遵循操作手册上的具体说明。
不正确的操作可能会导致悬挂系统损坏或驾驶安全风险增加。
总结起来,奔驰液压悬架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调节悬挂硬度、调节悬挂高度和调节空气悬挂系统。
驾驶员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悬挂模式和调整悬挂参数,提升驾驶体验和行车安全。
使用操作手册中的具体说明,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奔驰液压悬架的操作方法。
液压悬置参数对其动特性的影响
液压悬置参数对其动特性 的影 响
岳跃 珍 黄 鼎友 ( 苏大学 汽车 与交通工程学 院 , 江 2 2 0 ) 江 镇 12 0
Th f e c fh d a l u t y t m o t e d n m i h a t r t e i l n e o y r ui mo n s e t h y a c c ar c e i i n u c s sc
中图分类 号 : H1 ,H1 2 文献 标识码 : T 2T 3 A 1日 吾 J I
22工 作原 理 .
.1 2 发动机通过悬置弹性连接在车架上 。 发动机悬置系统的理想 2 .静 止状 态 当发动机处于熄火状态 , 液压悬置只承载动力总成部分的静 动特性是 : 悬置 系统具有较高 的静刚度 , 以支承动力总成重量和 态载荷即动力总成的重量。 其中, 主要由橡胶主簧承受载荷 , 液压 输出扭矩 。 低频时应具有大阻尼高刚度的特性 , 以衰减汽车启动、 悬置内部上下两腔液体保持相对静止 , 无液体交换1 4 ] 。 制动 、 换档以及急加速、 减速等过程中, 因发动机输 出扭矩波动引
2 液压悬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1 . 液压悬置的结构特点
液压悬置结构简图, 图 1 如 所示。 目前 , 液压悬置的结构形式
图 1样车液压悬置结构简图 1 . 橡胶主簧 2 冲限位器 3 . 缓 . 惯性通道体上压盖 4 性通道体 顺 5 . 惯性通道体下压盖 6 . 底膜 7 . 下底座总成 8 . 联接螺栓 9 . 金属骨架
第 4期
岳 跃珍等 : 液压 悬置参数 对其 动特性 的影响
9 1
使得液柱具有的动能在解耦 通道 的人 口和出口处被损失掉了。 因 频 、 振 幅激 励 下 的情 况 。 大 此, 解耦盘的存在 , 降低了液压悬置的高频动刚度 , 同时消除了动
汽车新技术第7章 发动机液压悬置
7.1 概述 7.2 发动机悬置的功能和基本要求
7.3 液压悬置结构和工作原理
7.4 液压悬置的发展方向
7.1 概述
发动机悬置:即是指连接发动机与车架间的支撑块(体)。 汽车的舒适性(即NVH性)是汽车,特别是轿车的主要性能指标。引起 汽车振动的振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汽车行驶时的路面随机激励;二是发动机工 作时的振动激励。
7.3 液压悬置结构和工作原理
图7-5 静刚度示意图
7.3 液压悬置结构和工作原理
图7-6 解耦式液压悬置的动特性曲线
7.4 液压悬置的发展方向
被动式液压悬置元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合理地设计橡胶主簧的结构和形状,以改善橡胶主簧内部的应力分布, 提高其疲劳寿命,或者获得合理的刚度特性组合(垂向刚度、体积刚度)。 (2)研究具有不同结构的液压悬置的动刚度和阻尼的频率特性,并研究结 构参数对其动特性的影响规律。 (3)针对不同车型和具有不同转速特性的发动机,以力传递率或位移传递
成低频振动。
(4)悬置应在25Hz附近具有较低的动刚度,以衰减怠速振动。 (5)悬置在高频范围内(>50Hz),具有小阻尼、低动刚度特性,以降低振 动传递率,衰减高频噪声,提高降噪效果。 (6)能够适应发动机舱的环境,造价合理。 从上述要求看到,对发动机悬置的要求很复杂,有些要求之间互相矛盾。 传统橡胶悬置是无法满足这一要求的,液压悬置较好地满足了这一要求。
7.3 液压悬置结构和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 当液压悬置受到低频、大振幅的激励时,如果橡胶主簧被压缩,上腔体积 减小,压力升高,迫使液体流经惯性通道被压入下腔;如果橡胶主簧被拉伸,上
腔体积增大,压力减小,下腔内液体流经惯性通道被吸入上腔。这样,液体经
惯性通道在上、下腔之间往复流动。当液体流经惯性通道时,惯性通道内液柱 惯性很大,在惯性通道的出、入口处为克服惯性通道内液柱的惯性损失了大量 的能量,称之为“惯性能量损失”。它使得液压悬置能很好地耗散振动能量,
典型液压悬置及结构特点
典型液压悬置及结构特点典型的液压悬置有圆锥形、梯形、长腰型以及衬套型以下几种,每种结构都有其性能特点,下面就逐一进行介绍。
1、圆锥形液压悬置一般作为左右支撑悬置使用。
图1 典型圆锥型液压悬置结构优点:1、三向刚度比例可调范围大,X:Y:Z=(0.6-1):(0.6-1):1,动静比在1.3~1.7之间。
2、三向限位要求容易实现,X、Z可限位,一般Y向有两个方向限位3、液压元件(流道、底膜(皮碗)、解耦膜(盘)、节流盘(拉头)比较容易实现共用。
图2 圆锥形液压悬置剖视图4、阻尼角峰值频率易于调整,解耦效果比较容易实现;5、如果有节流盘的解耦,可以在较大频率范围(200HZ或250HZ以内)实现小振幅解耦;局限性:1、需要较大的Z向空间,如果需要对上跳进行限位,则对Z向空间尺寸要求更高。
2、组件数量多,装配工艺复杂,需要注意产品的尺寸链控制避免出现液体泄漏问题。
3、需要对密封筋的装配变形尺寸和空间进行仔细核对,还要注意皮碗在水下灌装是的工艺问题。
4、注意零件极限变形时底膜(皮碗)与下盖的空间关系,避免在预压时就顶死底座,导致动刚度升高。
同时还要注意底盖排气孔的位置和毛刺方向。
5、成本相对较高。
图3 皮碗顶死底座导致动刚度过大的整改案例6、零件承受较大侧向载荷时,需要注意结构件的强度能否满足要求。
2、梯形液压悬置一般作为左、右悬置支撑使用。
图4 典型的梯形液压悬置结构优点:1、阻尼角峰值频率易调,解耦效果容易实现2、能够承受较大的纵向冲击载荷;3、三向静刚度比例易调,X:Y:Z=(0.7-2):(0.6-0.8):14、限位:X、Z可限位,一般Y 向只一个方向限位5、容易在零件上搭载其他附件(如膨胀箱,蓄电池)6、能够在车身大梁较小的Y向空间条件下实现零件布置局限性:1、侧向刚度较小调整范围有限,可能会导致动力总成Y向刚体模态偏低,2、侧向限位比较不好实现;3、液压元件的共用性相对差;4、托臂跟部的设计强度和工艺缺陷需要特别关注;5、密封筋的装配变形尺寸和空间需要仔细校核;6、关注底膜的最大变形空间是否会产生干涉;7、梯形液压悬置一般不会设置节流盘,所以高频动刚度硬化频率较低(130HZ);8、金属骨架以铝件为主,成本相对较高。
车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结构及类型
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结构及类型一、悬置结构及发展历史常见的悬置类型按发展历程来分有橡胶悬置、液压悬置、半主动悬置、主动悬置。
见图1所示。
图1 悬置的结构、性能及发展历程二、橡胶悬置橡胶悬置按结构分,可以分为衬套型悬置,方块形橡胶悬置以及楔形橡胶悬置衬套型橡胶悬置的橡胶元件位于内外两个圆筒形的金属管(内芯和外管)之间,橡胶可以用于承受压力或剪力,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衬套型橡胶悬置按主簧结构的形状还可以分为八字形,一字型以及X 型(见图2)。
每种类型的衬套型悬置三向刚度比例不一样,适应不同的整车要求。
图2 衬套型橡胶悬置结构图方块形橡胶悬置主要用在前置后驱车的左右悬置上,形成一对V型悬置组,可以通过调整安装角度获得更好的整车状态下的解耦及频率分布效果(见图3)。
具体计算过程的可以参照我发表的在汽车技术杂志上论文《基于动力总成质心位移及转角控制的悬置系统优化设计》。
图3 V型布置悬置系统及块状橡胶悬置结构图楔形橡胶悬置的橡胶元件硫化在金属两侧,主要用于承受剪切力,通常用在前置后驱车的变速器悬置上。
图4展示了两种楔形悬置的结构。
在分析中对于拉得比较开得悬置可以作为两个悬置来计算,相当于又形成了一对V型悬置组。
图4 楔形橡胶悬置结构图三、液压悬置液压悬置按结构分为筒形液压悬置以及梯形液压悬置,一般美系和日系车用筒形液压悬置的较多,欧系喜欢用梯形液压悬置。
液压悬置内部布置有解耦盘/膜,以及形成惯性通道的流道板。
流道板和橡胶主簧之间形成上夜室,底膜(皮碗)与流道板之间形成下液室,用于存储液体。
筒形液压悬置为了降低高频动刚度硬化还装有节流盘。
具体结构见图5所示。
而梯形液压悬置由于结构的限制一般不设节流盘。
被动式液压悬置的发展一共历经了三代,这一部分内容将在后续的文章中做具体的阐述。
图5 筒形液压悬置结构图四、半主动悬置半主动悬置的控体系统由电子控制单元、电磁阀、带有活动阀的悬置主体构成(可以是橡胶悬置或液阻悬置)(见图6),其工作原理为:电子电子控制单元监控发动机转速并在怠速时发出信号开启电磁阀;电磁阀开启后,发动机进气歧管内的负压力促使勾当阀开启,打开节流孔。
发动机液压悬置动特性分析
发 动 机 液压 悬 置 动 特 性 分 析
陈 种 蒋友进 赵艳杰 , ,
(. 1 西华大学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 , 四川 成都 6 0 3 ; . 10 9 2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 , 湖北 十堰 4 2 0 ) 4 0 0
摘
要: 根据典 型液压悬置的物理结构建立数学模 型和仿 真模 型 , 并对其 动特性进行 仿真计算 与试验 验证 , 试
道出、入 口 处为克服液柱惯性而产生的局部能量损
1 液压 悬置结构及工作原理
液压悬 置 是 由许 多 部 件 组成 的 复杂 装 置 , 目前
1 5
经济型轿车使用最多的液压悬置是惯性通道 一 解耦 盘液 压悬 置 。这种类 型 的液 压悬 置 可能在 具体 的元
件 形式 和 液体 介质 等 方 面 略 有 差别 , 基 本结 构 和 但
s i h w t a h t e t a d smu ain mo e o rc n e i l .L s ,t e e e t fv r u o o e t aa tr n t e u t s o h tte ma mail a i l t d li c r ta d f a b e a t h f c ai s c mp n n rmee so s h c n o s e s o o p h
汽 车设计 向轻 型化 、 济 化发 展 , 用小 型 、 经 采 大
内往复 流 动 。当液 体 流 经 惯 性 通 道 时 , 由于 惯性 通 道 内液 柱 的运动 产生 较 大 的沿程 能量 损失 和惯 性通
功率发动机和轻量化的汽车材料使得发动机振动激 励增大 , 车体刚度减小 , 从而导致车内振动和噪声特 性恶化。传统的橡胶悬置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汽车 减振降噪的性能要求 , 为改善汽车内部的振动情况 , 液压 悬置 因其 具有 良好 的 隔振性 能 现在被 广 泛应 用 于汽 车 中。
汽车液压悬架的工作原理
汽车液压悬架的工作原理
汽车液压悬架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组成
液压悬架系统主要由弹簧、减震器、液压作动缸等组成。
2. 工作原理
当车轮遇到路面颠簧时,会带动液压工作缸活塞运动,从而压缩或展开高压室中的油液。
3. 压力控制
通过调节溢流阀,可以控制压力,进而改变悬架的刚度和减震特性。
4.自适应优点
液压悬架可以根据车辆行驶状态和路面情况,自动调节减震特性,实现自适应控制。
5.负反馈
车体震动可以即时反馈调节液压系统,形成负反馈,有效抑制和消除车辆颠簧。
6.节能
当车辆处于直线匀速行驶时,液压系统不再工作,达到节能目的。
7.Fail-safe设计
液压系统出现故障时,汽车可以依靠剩余的机械弹簧起到基本减震作用。
总体上,液压悬架系统通过自适应调节和动力分配,实现了车辆的理想减震和平顺性,从而确保驾乘舒适性和车轮更好的路感。
发动机悬置系统研究与优化设计
而 可 简 化 为 二 自 由 度 悬 架 振 动 系 统 。 垂 直 振 动 、俯 仰 振 动
与 俯 仰 振 动 引 起 的 车 辆 纵 向 水 平 振 动 都 是 和 车 辆 行 驶 平
顺 性 有 关 。
2.缸 体 受 力
车 辆 发 动 机 总 成 由 机 体 组 、活 塞 连 杆 组 和 曲轴 飞 轮 组
其 结 构 方 式 和 工 作 原 理 可 以 分 为 :控 制 节 流 孔 开 度 的 半 主 总 成 位 移 ,u为 控 制 力 ,对 悬 架 动 悬 置 、电流 变 液 体 半 主 动 悬 置 、磁 流 变 液 体 半 主 动 悬 置 的 能 量 输 入 。
等 几 种 。
由微 分变 换得 出悬置 系统
主 簧
上 液 室
解 耦膜 惯 性 通 道 下 液 室 底 膜
发 动 机 悬 置 数 学 模 型 ,汽 车 在 行 驶 过 程 中 ,发 动 机 正 常 激 励 下 ,对
简单 节流 孔 式
可 能 影 响 车 辆 NVH 性 能 的 因 素 进 行 研 究 和 优 化 。
一 、 发 动 机 悬 置 系 统 分 类 和 结 构 组 成 1.橡 胶 悬 置 最 初 ,动 力 总 成 不 是 经 弹 性 元 件 ,而 是 直 接 用 螺 栓 刚性
图 2 液压 悬置 主 要 结 构 形 式 1.路 面 激 励 汽 车 是 一 个 复 杂 的振 动 系 统 ,假 定 左 右 车 轮 受 到 的 路 面 激 励 对 称 于 纵 向 轴 线 且 相 等 ,此 种 情 况 下 ,汽 车 振 动 系 统 可 简 化 为 I/2车 辆 模 型 。 当 质 量 分 配 系 数 接 近 l时 ,进
上 。 其 中 主 要 包 括 有 气 体 作 用 力 、运 动 质 量 的 惯 性 力 、旋
发动机液压悬置解读
6
2 发动机液压悬置的结构
液压悬置按控制方式可以分为被动悬置、 半主动悬置和主动悬置三种。半主动悬置和 主动悬置虽然在隔振降噪性能方面要优于被 动悬置,但由于它们的结构比较复杂、成本 较高、系统稳定性较差等问题,而使得它们 没有被广泛使用。现在的汽车上使用最广泛 的还是被动式液压悬置。
早期的液压悬置内部被分为上、下两个液室,两 液室之间通过一个简单的阻尼孔或者螺旋型的惯性 通道连通,如图1所示。
为了改善液压悬置高频时的隔振性能可以在两液 室之间加入解耦膜,这就是目前应用非常广泛的惯 性通道-解耦膜式液压悬置,如图2所示。
图1
无解耦膜的液压悬置图
图2
惯性通道-解耦膜式液压悬置图
液压悬置是由许多部件组成的复杂装置, 目前经济型轿车使用最 多的液压悬置是惯性通道- 解耦盘液压悬置。这种类型的液压悬置 可能在具体的元件形式和液体介质等方面略有差别, 但基本结构和 功能都一致, 典型的液压悬置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液压悬置结构示意图 1. 联结螺栓 2. 金属骨架 3. 橡胶主簧 4. 限位支撑 5. 金属外罩 6. 惯性通道入口 7. 惯性通道上半部 8. 惯性通道 9. 解耦盘 10.下腔室底膜 11. 底座 12. 定位销 13. 联结螺栓 14. 气孔 15. 惯性通道下半部分
3 发动机液压悬置的原理
我国对发动机液压悬置的应用始于20世 纪90年代,1991年液压悬置随一汽Audi轿 车引进而进入我国,随后国内各大汽车厂 和研究院所不断引进新车型,并开展相关 研究,研究成果较好的有吉林工业大学、 清华大学和长春汽车研究所等单位,但没 实现国产化。
4.2 液压悬置的研究现状
研究单位 从事悬置研究的单位很多,国外的既有如美国通用公 司、日本三菱公司,德国奔驰、大众公司等著名汽车生 产商,也有如德国 Freudenberg 公司这样专门从事汽车 悬置系统设计和悬置元件开发的公司,还有如美国俄亥 俄州大学、西北大学、北达科他州大学等专业科研单位。 国内从事悬置研究的单位主要有一汽、二汽神龙汽车、 吉林工大和清华大学等。相比之下国外开展液压悬置研 究的时间较长,对悬置的减振机理和动特性的研究比较 深入,研究的重点以悬置的设计创新为主。国内的研究 起步比较晚,重点主要以消化吸收国外同类轿车的悬置 系统布置方式和研究现有悬置产品的动特性为主。
汽车底盘的液压悬挂系统构造与工作原理解析
汽车底盘的液压悬挂系统构造与工作原理解析在汽车工程领域,汽车底盘的液压悬挂系统是一个关键的技术部件,它能够有效提高车辆的悬挂性能和乘坐舒适性。
本文将从液压悬挂系统的构造和工作原理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汽车技术。
一、构造分析1. 液压悬挂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液压油箱、液压泵、液压缸、控制阀门和液压管路等。
2. 液压油箱:液压油箱一般位于车辆底盘的前部或后部,用于储存液压油,并通过液压泵将液压油送入液压缸中。
3. 液压泵:液压泵是液压悬挂系统的动力源,它通过转动产生液压油的压力,推动液压缸的活塞进行工作。
4. 液压缸:液压缸是液压悬挂系统的执行元件,它接受液压泵输送的液压油,通过活塞的升降来调节车辆的悬挂高度。
5. 控制阀门:控制阀门用于控制液压油的流动方向和流量大小,从而实现对液压悬挂系统的操作和调节。
6. 液压管路:液压管路将液压油从液压泵输送至液压缸,是液压悬挂系统的液压传动通道。
二、工作原理解析1. 液压悬挂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压油的压力来调节车辆的悬挂高度,以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和乘坐舒适性。
2. 当车辆行驶在不同路况下时,液压悬挂系统通过感应车轮的运动和车身的倾斜角度,实时控制液压泵的运转,调节液压缸的工作压力。
3. 在车辆通过不平路面或急转弯时,液压悬挂系统可以实现自动调节悬挂高度,使车辆底盘与地面保持适当的间隙,有效减少冲击力对车身的影响。
4. 液压悬挂系统还可以根据车辆的载重情况自动调节悬挂高度,保持车身的平稳性和通过性,提升驾驶体验。
通过以上对汽车底盘液压悬挂系统的构造与工作原理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的汽车技术,并认识到其在提高车辆行驶性能和驾驶舒适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对液压悬挂系统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汽车生产和维护中。
发动机液压悬置隔振技术
减速等过程中因发动机输出扭矩波动引起的动力总成低 频振动;悬置应在7~12Hz范围内具有较大阻尼,以迅速 衰减因路面、轮胎激励引起的动力总成的低频振动,悬 置应在25Hz附近具有较低的动刚度,以衰减怠速振动, 悬置在高频范围内(>50Hz),具有小阻尼、低动刚度特 性,以降低振动传递率,提高降噪效果。 从上述看到,对发动机悬置的要求很复杂,有些要 求之间互相矛盾。仅传统橡胶悬置是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的,液压悬置较好的满足了这一要求。
结构分析
弹性支承部分 液压减振部分 液压悬置的密封
工作原理
当橡胶主簧承受动态载荷上下运动时,产生类似于活塞的泵吸作用。当 液压悬置受到低频、大振幅的激励时,如果橡胶主簧被压缩,上腔体积减小, 压力升高,迫使液体流经惯性通道被压入下腔;如果橡胶主簧被拉伸,上腔 体积增大,压力减小,下腔内液体流经惯性通道被吸入上腔。这样,液体经 惯性通道在上、下腔之间往复流动。当液体流经惯性通道时,惯性通道内液 柱惯性很大,在惯性通道的出、入口处为克服惯性通道内液柱的惯性损失了 大量的能量,称之为 “惯性能量损失”。它使得液压悬置能很好地耗散振 动能量,从而达到衰减振动的目的。 由于橡胶主簧有一定的体积刚度,在压力增加时,会膨胀变形,占用一 部分液体体积;同时,有一小部分液体经解耦通道、补偿孔流入下腔,这两 个旁流对低频大振幅振动时的惯性能量损失有一定的负影响。 在高频小振幅的激励下,惯性通道内液柱的惯性很大,液柱几乎来不及 流动。此时,由于解耦盘在小变形时刚度特别小,解耦通道内的液柱与解耦 盘高速振动,上下腔的压力克服解耦通道内液柱的惯性力而使得液柱具有的 动能在解耦通道的入口和出口处被损失掉了。从而可以降低液压悬置高频动 刚度,消除动态硬化。
液压悬置的静、动特性
解耦盘—惯性 通道式液压悬置如 下图所示。特性实 验是在吉林工业大 学测试中心引进德 国SCHENCK公司 生产的高频电液伺 服激振系统上进行 的。测定了液压悬 置的静刚度、动刚 度和损耗角。试验 温度为15~20°C。
发动机液压悬置
第四节 理赔工作的主要流程
• (26)停车场收据正本; • (27)权益转让书; • (28)盗抢车辆报告表; • (29)公安报案受理表; • (30)公安刑侦部门60天未破案证明,失窃车辆
牌证注销登记表;
• (31)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 • 五、赔案制作 • 包括责任审核,费用核定,赔损计算,综合报告,
第7章 发动机液压悬置
7.1 概述 7.2 发动机悬置的功能和基本要求 7.3 液压悬置结构和工作原理 7.4 液压悬置的发展方向
7.1 概述
发动机悬置:即是指连接发动机与车架间的支撑块(体)。 汽车的舒适性(即NVH性)是汽车,特别是轿车的主要性能指标。引起 汽车振动的振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汽车行驶时的路面随机激励;二是发动机工 作时的振动激励。
卡原件;
第四节 理赔工作的主要流程
• (6)驾驶证复印件; • (7)修车发票; • (8)必要的、合理的施救费发票; • (9)事故证明,由保险公司确认的事故,也可由
事故单位自行证明;
• (10)事故责任认定书; • (11)事故调解书; • (12)第三者身份证复印件; • (13)伤者诊断证明; • (14)残疾鉴定报告; • (15)出院小结;
• 一、出险受理 • 包括受理报案,查抄底单,登记立案等。 • 保险公司接到被保险人的报案后,要立即查抄底
单,登记立案。
• 二、现场查勘 • 包括现场调查和施救保护。 • 保险公司理赔人员在登记立案后,要立即赴现场
进行查勘,并进行必要的继续施救工作,以减少 损失。
第四节 理赔工作的主要流程
• 三、损失确认 • 在现场查勘中,保险公司理赔人员要取得被保险
• (1)资金投入大、工作效率低、经济效益差。 • (2)理赔业务透明度差,有失公正。 • (二)物价评估 • 即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委托物价部门强制定
被动式三代液压悬置介绍
被动式三代液压悬置原理介绍现代汽车发展有两个趋势,第一是发动机功率越来越大,这样发动机启动时产生的冲击变大;第二是汽车的车身结构轻量化的追求,这种结构承受振动和冲击的能力降低。
所以必须有更好的隔振器才能平衡着一对矛盾。
实践证明,液压悬置抗冲击能力比橡胶悬置好很多,并大大提高了汽车的舒适性。
另外,液压悬置的刚度也比较容易调节。
液压悬置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有被动式,半主动及主动式液压悬置之分,本文将给大家介绍被动式三代液压悬置的特点及功能。
第一代液压悬置第一代液压悬置,又称为非解耦型液压悬置,常见有两种结构,一种是节流孔型液压悬置,一种是惯性通道型液压悬置。
节流孔型液压悬置如图1所示,由橡胶体、上液室、下液室、液体和节流孔构成。
上、下液室经节流孔相连,液压悬置在振动作用下压缩时上液室受泵动,液体经小孔流入下液室,拉伸时上液室体积增加产生真空度,下液室的液体又经过小孔被吸入上液室,由于节流直径较小,液体流动时产生较大阻尼,消耗振动能量。
图1 节流孔型液压悬置惯性通道式液压悬置如图2 所示,其与节流孔型液压悬置最大的区别在于连接上、下液室的不是节流孔而是惯性通道,这种液压悬置受到振动激励时,上、下液室产生压力波动,引起液体经惯性通道流动,于是通道内形成振动液柱,液柱在运动中产生惯性阻力。
此惯性阻尼效应远大于外形尺寸相同的节流孔型液压悬置。
图2 惯性通道式液压悬置图3 非解耦型液压悬置与橡胶悬置刚度及阻尼比较从图3可以看出,节流孔型及惯性通道型液压悬置这两种非解耦型液压悬置,在低频大振幅下,可以提供较大的动刚度和阻尼,但高频小振幅下,动刚度仍然很大,且随着振幅越小,动刚度越大;因此对高频隔振不利。
第二代液压悬置第二代液压悬置叫解耦式液压悬置,与第一代相比仅仅在上、下液室之间多了一个解耦结构,可以是一个薄钢板或者压铸铝做成的解耦盘,也可以是一个橡胶膜片,有固定解耦膜式和浮动解耦盘式。
结构如图4所示。
图4 第二代液压悬置1.惯性通道--解耦盘或解耦膜式液压悬置为第二代液压悬置,解耦盘式液压悬置为一盘状结构(金属或塑料),可以在小范围内上下移动,一般低频大振幅激励时,解耦盘处于上极点或下极点,此时流体仅能通过惯性通道在上下液室流动;而在高频小振幅下,惯性通道自锁,解耦盘将在小位移范围内上下运动,上下液室的流体一方面可以通过解耦盘的上下运动而达到压力平衡,另一方面上下液室的流体也可以通过解耦盘的外沿流通.2.解耦膜式液压悬置也是第二代液压悬置,低频大振幅下,解耦膜被拉伸到较大位置,刚度较大,流体仅能通过惯性通道流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stitute《汽车新技术》课程结业论文论文题目:汽车发动机液压悬置指导教师:姚胜华张庆永学校名称: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发动机液压悬置摘要:发动机液压悬置是非线性很强的隔振元件,其动特性因激振频率和激振振幅的改变而改变。
试验分析和理论研究是研究液压悬置的两种基本方法。
文中通过分析典型液压悬置的结构特征,全面总结液压悬置的试验方法、理论模型和优化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采用系统参数识别方法对液压悬置进行研究的可行性,并探讨了最优试验设计准则。
关键词:发动机液压悬置振动噪声发展发动机液压悬置是连接发动机与车体之间的支承隔振元件,它能隔离发动机的振动和噪音向车厢内的传递,明显提高整车车内的舒适性。
液压悬置主要应用于中高档轿车的发动机支承。
发动机通过悬置弹性连接在车架上。
悬置元件既要隔离发动机在正常工作范围内产生的振动和高频噪声向车体的传递,又要保证汽车在振动、突然加减速、转弯等工况下,发动机始终保持在设计位置,使整个动力总成不因发动机与车架之间的相对运动过大而受损。
为此,发动机悬置应在高频振动激励(大于25Hz)下,具有低刚度和小阻尼的特性,以减小振动的传递和高频噪声,一般认为这时的激振振幅很小,为0.1mm级;同时在低频振动激励(1~25Hz)下,具有高刚度大阻尼的特征,以有效衰减车架的低频振动对发动机的影响,这时的激振振幅较大,为1mm级。
因此理想的发动机悬置是一个动特性随激振振幅和振动频率变化而变化的元件。
液压悬置因其具有良好的隔振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现在的汽车上。
本文从介绍液压悬置的基本结够,从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两方面对液压悬置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对液压悬置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液压悬置的基本结构和性能评价指标。
按控制方式分,液压悬置可分为被动式、半主动控制式和主动控制式。
后两种控制方式的液压悬置虽然在隔振、减振、降噪性能方面均优于被动式液压悬置,但由于结构复杂、成本高、系统稳定性差等问题,还没有被广泛使用。
目前中低档轿车普遍使用的。
早期的被动式液压悬置在上、下液室之间只有小孔连接,靠液体流过小孔的节流阻尼来衰减发动机振动,其大阻尼特性在低频振动时可以控制发动机的位移,但高频时会恶化隔振效果。
后来开发的悬置增加了解耦膜结构,阻尼演变成了环形和螺旋型的惯性通道,解耦膜的加入很好地解决悬置在高、低频理想特性之间的矛盾,大幅度降低了高频振动传递率。
新的发展趋势是在上液室中加入节流盘结构,试验分析表明,节流盘加入使悬置在更宽的频带内具有良好的隔振特性。
但对节流盘理论分析现在还鲜有文献介绍,研究中一般忽略节流盘,直接分析与其对应的惯性通道膜式液压悬置的动态特性。
因此惯性通道解耦膜式液压悬置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类悬置产品。
橡胶主簧液压悬置的主要承力构件,不但承受发动机的静载和大部分动载,而且还应具有一定的抗过载能力。
解耦膜、惯性通道体与橡胶主簧围成上液室,与下部橡胶膜围成下液室。
液室内充满不可压缩的粘性液体。
液体受橡胶主簧泵压作用,在两腔内流动。
当激振频率较低、振幅较大时,解耦膜随振动靠向一侧的挡板,阻止液体流过。
液体只能通过惯性通道在上、下液室流动。
惯性通道中液体的振动惯性力产生的阻尼可起到显著的减振作用;当激励频率较高、振幅较小时,惯性通道中的液体流动减弱,解耦膜会产生微小的轴向刚体振动位移,有效减轻上液室压力波动,有利于降低悬置的高频动刚度,防止“动态硬化”的发生。
1.联结螺栓;2.金属骨架;3.橡胶主簧;4.缓冲限位盘;5. 解耦盘;6.惯性通道入口;7.惯性通道上半部;8.惯性通道;9. 惯性通道下半部分; 10.下腔室底膜; 11.底座; 12.定位销; 13.联结螺栓; 14.空气室 15.气孔; 16.补偿孔目前,液压悬置的结构形式很多,但这些悬置基本的结构和功能是一致的。
典型的液压悬置具备以下几个特点:①具有橡胶主簧,以承受静载和动载荷。
同时具有过载保护结构。
②至少有两个独立的液室,能使液体在它们之间流动。
③液室之间有能产生阻尼作用的孔或惯性通道对于有解耦作用的液压悬置,还应有解耦盘或解耦膜。
本文的研究对象还包含补偿孔。
④液压悬置内部有液体工作介质,有多室式液压悬置内部还有气室。
⑤液室与外部应有良好、可靠的密封。
研究表明,液压悬置主工作腔内部最高能达到3个大气压,任何泄露都将导致液压悬置的性能的降低甚至失效。
基本结构分析,弹性支承部分—联接螺柱是连接发动机支承臂与悬置的关键联接件,要尽量加大螺柱的强度和刚度,并进行表面处理以提高其耐腐蚀性。
在其与铝芯的镶嵌中,采用了防止钉自转和Z向相对运动的措施。
金属骨架2—用来将橡胶主簧和联接螺柱连接起来为了减轻橡胶主簧动载荷,金属骨架选用铝合金材料。
联接螺柱与金属骨架通过铸造成为一体,保证了它们之间的密封。
为弥补橡胶主簧刚度不足,橡胶主簧内部有一个薄的杯形骨架,一般采用含硅、锰的钢,以保证强度要求。
它的存在保证了橡胶主簧的形状,并且提高了液压悬置的侧向静刚度。
正确地设计金属骨架和杯形骨架的形状对于改善橡胶主簧内部的应力分布、避免粘接处的应力集中很有意义。
橡胶主簧3—是液压悬置的主要承力构件,要承受动力总成的垂向和侧向的静、动载荷,并且它的体积刚度对液压悬置的动特性有重要影响。
由于橡胶主簧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因而要求橡胶材料有耐-40~100℃温度性能、高的耐疲劳性能、可靠性、耐臭氧、耐龟裂、耐腐蚀性和耐油性等,还要求有良好的与金属的粘接性,所以大多采用天然橡胶或者丁腈胶。
缓冲限位盘的功用是控制橡胶主簧的压缩极限位置。
它使得液压悬置向静刚度呈强非线性。
当汽车起动、停车、突然加速以及高速行驶突然制动时液压悬置要承受很大的动载荷橡胶主簧变形大,缓冲限位盘可能碰到惯性通道体的上表面,从而限制发动机过大的位移。
可知在缓冲限位盘的下端粘接有约一层3mm厚的橡胶块,保证了缓冲限位盘与惯性通道体之间较为平滑的接触。
底座是另外一个承力构件,也是液压悬置密封的关键零件,它同时保护底膜免受损坏。
要求底座刚性好,具有足够的高频隔振性能。
一般选用铝合金材料,以尽量降低液压悬置本身的自重,同时提高它的耐腐蚀螺栓13通过点焊与底座固联,它的松动也引起了悬置的失效。
底座上有通气孔15,与大气相通。
有的液压悬置底座上没有通气孔,从而封闭了一定数量的空气,增大了下腔的体积刚度12。
联接螺柱1—用来安装发动机,联接螺栓13用来将动力总成固定到车体上。
联接螺柱1和联接螺栓13之间有8°的角度,这是为达到V型布置而设计的。
V型悬置系统相对于平行布置系统有如下的特点13:具有较大的刚度,又具有足够的横摇柔度;并且能使垂向、横向和横摇之间解除弹性耦合;便于调整其弹性中心,使动力总成的第一阶刚体模态为绕扭矩轴的单纯横摇振动模态;使动力总成的六个刚体模态相对集中,便于与汽车其它子系统之间的合理匹配。
底膜呈波纹状,其体积刚度比橡胶主簧体积刚度小很多,几乎可以看作是自由变形。
它用来吸收上液室的体积变化,惯性通道体用铝合金材料制,质量轻,耐腐蚀性好。
它包括上、下两部分,它们通过过盈配合紧紧地被压在一起,并形成惯性通道,解耦盘被紧紧地压在中间。
隔板上开有中心孔,与解耦盘一起形成了解耦通道。
解耦盘与惯性通道体的限位内表面之间有机械间隙δ。
它使得解耦盘的向上或向下的位移小于δ时,解耦盘的刚度特别小。
解耦盘中的补偿孔用来降低低频空穴噪声。
在低频大振幅的激励下,当橡胶主簧向上运动时,由于液体的粘性和惯性,来不及对上腔作流动补偿,于是在上腔产生真空度,产生空穴噪声,采用补偿孔是消除空穴噪声的有效措施,但以牺牲低频大振幅时的隔振能力为代价,液压悬置的密封液压悬置相当于是在橡胶悬置的基础上并联了一个液力减振器。
如果密封不可靠,液体泄露,将会导致液压悬置失效,因而,密封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试验分析液压悬置的试验包括悬置元件试验和内部组件试验。
悬置元件试验的目的是获得悬置在不同的激励频率和振幅下的三向动刚度和滞后角特性,为仿真分析的验证和悬置的优化设计提供数据参考。
组件试验的目的是分析单个组件在整个悬置元件中的作用,测试主要组件的特性参数值,如橡胶主簧弹性系数,阻尼系数上、下液室体积刚度。
和橡胶主簧等效泵压面积。
具体试验包括:悬置元件及橡胶主簧刚度和阻尼测试,上、下液室体积刚度测试,惯性通道阻尼系数测试,液体物理参数测试以及悬置结构参数测量等。
悬置元件的动刚度和阻尼测试可在实车上进行,也可在试验台上进行。
实车测试应选择水平地面且远离振动环境,变速器挂空挡,发动机转速从怠速800r/min到4000r/min。
由加速度传感器拾取各试点振动信号,并经计算得到悬置元件的减振特性。
台架测试多采用稳态正弦激振和位移控制方法测试悬置在不同激振频率下的动刚度和阻尼参数。
悬置的三向特性试验表明,液压悬置的切向动特性取决于橡胶主簧特性,与液力减振部分基本无关。
因此在对悬置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时,主要针对悬置的动特性。
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是目前对悬置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但二者自身都有局限性。
试验研究的局限性表现在:a.试验的数据不具有广泛性。
由试验数据拟合的特性曲线只适用于特定悬置元件。
b.悬置试验对设备的要求高。
悬置研究需进行的高频小振幅试验对试验台的性能要求很高,对于细致的组件试验,还需要另行设计试验设备。
c.悬置中的某些特性无法测量。
如液压悬置在高频激励下、上液室内流场分布和压强分布液室内气液混合等。
这些因素往往导致液压悬置动特性恶化,因此不能仅通过试验来了解悬置特性还要结合合理的理论分析。
结合精确的数学模型和匹配发动机的振动特点及基本性能,可以对悬置元件的部分几何参数进行优化设计,使整个隔振系统的隔振特性更加优良。
目前对悬置元件的优化设计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多数研究停留在分析悬置内部关键参数对悬置动特性的影响上。
文献介绍了利用位移传递率曲线上的不动点位置进行液压悬置内部优化的方法。
优化变量为等效液力弹簧弹性系数与橡胶主簧弹性系数比,优化变量比较抽象,优化结果不利于直接指导液压悬置的结构设计为满足发动机悬置理想特性的要求,更好地提高液压悬置的频变特性幅变特性,应该成为发动机悬置优化设计的目标总之,发动机液压悬置在中国以及国外已经广泛的使用,为改善轿车的舒适度和噪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在价格和各方面影响下,发动机液压悬置只能普及些高档汽车,不过在不久的未来中国市场上会更好的利用和普及液压悬置,也会在未来使得液压悬置发展的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1] 王利公等.汽车动力总成液力悬置.汽车工程,1994,16(1)[2] 吕振华等.汽车发动机液阻悬置动特性仿真与试验分析.汽车工程,2002,24(2)[3] 裘新等.轿车动力总成液压悬置及副车架系统隔振性能的研究.汽车工程,1999,21(3)[4] 赵艳杰. 汽车动力总成液压悬置特性研究[D].西华大学交通与汽车工程学院.2009[5] 秦民等.汽车液压悬景系统动态特性研究.汽车工程,2001,23(6)[6]张国旗.浅谈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研究发展[期刊论文]-黑龙江交通科技 2009(4)[7] 吴岳樊文欣.汽车动力总成液压悬置的研究发展[期刊论文]-机械管理开发,2006(2)[8]沈彤潘双夏杨礼康.汽车发动机液压悬置研究方法探讨[期刊论文]-浙江大学.2004(4)[9] 裘新.轿车动力总成液压悬置非线性特性和隔振性能的研究[学位论文] 1996[10] 王凌云.汽车动力总成液压悬置隔振降噪特性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11] 谢金法苗贺柳杨.液压悬置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期刊论文]-矿山机械 2006(8)[12] 王立公.Audi100轿车动力总成液力悬置动特性的试验分析 1994(12)[13] 史文库.发动机液压悬置隔振性能及对轿车舒适性影响的研究[学位论文] 1996[14] 秦民林逸马铁利等.汽车液压悬置系统动态特性研究[J].汽车工程 2001.1(6)[15] 陈翀蒋友进赵艳杰.发动机液压悬置动特性分析.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6] 史文库郑瑞清闵海涛.发动机电致伸缩液压悬置隔振特性的仿真研究[J].系统仿真学报,2005(10)[17] 吕振华罗捷范让林.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隔振设计分析方法[J]. 中国机械工程, 2003,3(14)[18] Yu Yunhe A Literature Review of Automotive Vehicle Engine Mounting Systems 2001(01)[19] Gun Kim A Study of Passive and Adaptive Hydraulic Engine Mount Systems with Emphasis on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s 1995[20] Jazar G N Nonlinear Modeling,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a Hydraulic Engine Mount 20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