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合集下载

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范本

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范本

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范本近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切实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我们迫切需要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的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

在此,我向各位领导汇报我部门制定的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范本,请予以审阅和指导。

一、战略目标及原则1. 保护优先原则:将环境保护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前,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2. 综合治理原则: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整体推进环境保护,注重源头防治,提高治理效益。

3. 法治原则:加强立法工作,健全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4. 公众参与原则:倡导广泛的公众参与,提高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策略和措施1. 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1)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全国性监测网络,实时监测环境状况。

(2)加大环境评估力度,对重点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推行环境质量评价制度,对各地环境质量进行科学评估和排名,倒逼地方政府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2. 控制污染排放和资源利用(1)加强对大气污染的控制,推行清洁能源、源头减排等措施,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

(2)加强水环境治理,严控排污,并大力推广水资源节约利用技术。

(3)加强固体废弃物的管理,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制度,促进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

3. 加强环境法制建设(1)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严厉惩罚力度。

(2)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激励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有效维护环境合法权益。

(3)加强环境监管执法力量建设,提升执法水平和效能。

4. 增强环境意识和教育(1)加强环境教育,推动环保知识进校园,引导学生养成环保习惯。

(2)举办环境宣传活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公众形成绿色生活理念。

(3)加强环境宣传渠道建设,利用媒体、互联网等方式广泛传播环保知识。

5. 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1)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环境保护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问题,共享环保经验和技术。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11.24•【文号】国发〔2016〕65号•【施行日期】2016.11.24•【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国务院2016年11月24日“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录第一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第一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第二节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机遇与挑战第二章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主要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三章强化源头防控,夯实绿色发展基础第一节强化生态空间管控第二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节强化绿色科技创新引领第四节推动区域绿色协调发展第四章深化质量管理,大力实施三大行动计划第一节分区施策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第二节精准发力提升水环境质量第三节分类防治土壤环境污染第五章实施专项治理,全面推进达标排放与污染减排第一节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第二节深入推进重点污染物减排第三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节加快农业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第六章实行全程管控,有效防范和降低环境风险第一节完善风险防控和应急响应体系第二节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力度第三节提高危险废物处置水平第四节夯实化学品风险防控基础第五节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管理第七章加大保护力度,强化生态修复第一节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第二节管护重点生态区域第三节保护重要生态系统第四节提升生态系统功能第五节修复生态退化地区第六节扩大生态产品供给第七节保护生物多样性第八章加快制度创新,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节健全法治体系第二节完善市场机制第三节落实地方责任第四节加强企业监管第五节实施全民行动第六节提升治理能力第九章实施一批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大工程第十章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第一节明确任务分工第二节加大投入力度第三节加强国际合作第四节推进试点示范第五节严格评估考核第一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0.06.27•【字号】浙政[2000]6号•【施行日期】2000.06.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浙政[2000]6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现将《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二000年六月二十七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根据国家的要求和省委。

省政府的部署,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在进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了《浙江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规划依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基本精神,从浙江实际出发,统筹考虑陆域生态环境和海洋生态环境,并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同时,注意与“中国21世纪议程——浙江行动计划”的制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大决策相衔接。

一、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建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人民励精图治,艰苦奋斗,为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计划地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强化农田基本建设,重视水土保持;建设标准堤塘等防洪工程,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稳步发展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污染治理,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使我省的生态环境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到目前为止,全省现有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50多万公顷,封山育林75.7万公顷,1840公里的大陆沿海基干林带基本合拢,全省森林覆盖率近60%,名列全国前茅;建立自然保护区22处(面积11.65万公顷),森林公园54个(面积25万公顷),省级及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46个,临安天目山自然保护区、平阳南麂岛海洋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9万平方公里,修造水平梯田9.74万公顷,累计整修加固江堤海塘7000多公里,建设水库3780多座,总库容350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85亿立方米,年开发利用的水资源总量达200多亿立方米,并已建成141个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累计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43处,容积1.82万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6243处,容积16.82万立方米,推广农村省柴灶912万户;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有了进展,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的所有市县以及其余市一级和重要县(市)的污水处理工程已列入国家1998年和1999年的国债项目,进入实施阶段;建设省级绿色小城镇164个,并在一批县市和村镇进行了生态示范建设,其中奉化滕头村、绍兴夏履镇、鄞县上李家村等被联合国命名为“全球生态500佳”。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增进经济增加方式转变成中心,以北京市生态环境计划为依据,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法规为保障,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工程办法与生物办法相结合,治理与防护相结合,牢牢围绕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修养水源、净化水质等重点问题统一计划,分类指导,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分区推动,增进我区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构筑首都第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做出贡献。

(二)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原则一、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节约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增加。

二、坚持统筹计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从实际动身,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处置好全局与局部、久远与当前、北京与房山和不同建设部门间的关系,优先安排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和防风固沙等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3、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原则。

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从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大局动身,以生态环境建设区划为基础,以重点工程为骨干,通过实施重点整治工程,成立山区水源修养及水土维持、平原治沙与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化美化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

4、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则。

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原则动身,对准国内外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水平,充分利用首都的人材优势,增强房山区的国内国际交流,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整治的先进经验,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的精品示范工程。

五、景观生态多样性原则。

针对房山区自然环境优美、旅游景点众多的特点,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景观生态多样性的原则,不仅要表现生态功能,而且要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

六、治理、建设、保护并重的原则。

以保护水资源、丛林资源和农田环境为目标,以造林绿化、建设绿色屏障为核心,生物、工程、农业办法相结合,治理、建设、保护并重,在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基础上,全面整治房山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一)规划编制背景“十一五”时期,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核心,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国民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基本实现了“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计划确定的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淮北市建设新型工业化城市的重要时期,实现“加快发展、争先进位、率先崛起”的战略意图。

在发展中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解决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环境问题。

根据淮北市关于“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的总体部署,在科学把握淮北市市情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的基础上,编写《淮北市“十二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未来五年淮北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和应完成的主要任务。

规划力求促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规划指导思想淮北市“十二五”期间的环境保护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根本,继续推进生态市的建设,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双赢,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督、提高环境管理能力,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的方针,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使我市城乡环境质量再上新的台阶。

(三)规划基本原则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市建设为载体,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②坚持突出政府职能、明确事权的原则:切实履行政府赋予环保部门的公共职责,和其他部门明确事权。

通过指标和任务来规范县、区人民政府的事权,尽可能明确和减少需要市政府直接干预的领域,充分发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保护环境的主导作用;③实事求是,突出重点,便于操作的原则:合理确定“十二五”的目标和任务,规划指标的选择体现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做到科学合理、重点突出、易于操作、利于考核。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指导思想:
1. 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 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社会、环境的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3. 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发演化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原则:
1. 综合施策:采取全面、系统、综合的措施,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2. 先预防为主:注重事前预防,加强源头治理,防止环境问题愈演愈烈。

3. 责任共担: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

4. 科学决策:依据科学数据和专业评估,科学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项目。

战略目标:
1. 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

2. 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

3. 资源利用优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4.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公民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强化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3. 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加强对大气、水、土壤等各类污染的治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4. 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5.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鼓励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清洁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

6. 强化环境监管与执法: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严格执法监督,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确保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7. 促进科技创新与合作:加大环保科技研发投入,推广先进环保技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重点任务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大气污染防治:加大工业废气、交通尾气、扬尘等污染物的治理力度,改善空气质量,减少雾霾等污染现象。

2. 水污染治理: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治理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污染,保障饮用水安全,保护水生态系统。

3. 土壤污染防治:开展土壤污染调查与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防止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4. 生态系统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推动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5.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资源浪费。

6. 应对气候变化: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推动低碳发展和可持续能源转型。

7. 环境风险防范:加强对化学品、危险废物等环境风险源的监管,完善环境应急响应机制,防范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8. 公众参与和教育: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未来。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严峻的挑战面前,制定一份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理念、目标、措施等方面探讨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规划。

一、规划理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

同时,规划应以人为本,注重生态和社会的协同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二、规划目标(一)生态保护目标1.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功能。

2.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3.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二)环境治理目标1.控制污染物排放,实现环境质量改善。

2.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做好环境风险防控工作。

3.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降低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强度。

(三)社会发展目标1.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

2.增加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促进绿色经济的壮大。

3.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三、规划措施(一)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等形式,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规范环境污染治理行为,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

(二)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投入资金和人力资源,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提高监测预警、污染治理等技术水平,为规划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循环经济模式的应用,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四)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理解,引导公众形成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促进社会全面参与保护工作。

(五)加强跨区域合作生态环境保护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更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加强国际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共同解决跨国界的环境问题。

四、规划实施(一)落实责任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责任,建立健全环境监管机制,加强执法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的通知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11.01•【文号】环发[2011]129号•【施行日期】2011.11.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的通知(环发[2011]12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解放军环境保护局,各直属单位:为指导和推进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环境保护部“十二五”规划总体安排中关于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等相关要求,我部组织编制了《“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附件:“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二○一一年十一月一日附件:“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规划目录一、“十一五”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基本情况(一)环境保护法规建设1、主要进展2、存在问题(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1、主要进展2、存在问题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规划原则(三)主要目标三、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一)环境保护法规建设1、做好《环境保护法》修订2、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3、推动环保行政法规进程4、加快环保部门规章步伐5、积极参与其他领域立法6、大力支持地方环保立法7、推进环境经济政策法制化8、开展环境立法后评估9、探索环境司法保障机制10、创新环境立法模式(二)环境经济政策建设1、推动现有税制“绿色化”2、完善环保收费制度3、改革环境价格政策4、深化环境金融服务5、健全绿色贸易政策6、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7、构建生态补偿机制8、完善公共财政支持环保政策9、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综合名录10、推进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协调(二)加大经费保障(三)建设人才队伍(四)强化培训宣传(五)扩大公众参与为指导和推进全国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和环境保护部“十二五”规划总体安排中关于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体系,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等相关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

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

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来源:农牧业局点击次数:843内容概括正文生态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是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大问题。

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保护、建设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的重大决策,1998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草原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的实际,制定《全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规划》。

一、草原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3%,占全国国土面积的41.7%,在我国农田、森林和草原等绿色植被生态环境中占63.7%,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因此,草原生态的保护建设是全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草原作为绿色屏障,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及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草原生态的保护建设有利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天然草原是一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物质和能量,而且具有较强的固沙防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

我国地形西高东低,草原大都位于黄河、长江、淮河、珠江等几大水系的源头和上中游地区,面积大,分布广,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生态屏障,对减少地表水土冲刷、大江大河泥沙淤积,降低水灾隐患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我国草原退化严重,已沙化和表土覆沙的草原达8000万公顷,这些沙化草原位于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上风头,冬春季节,植被稀疏,风起沙扬,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和尘源地。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对减少土地裸露、地表径流和防止沙尘暴等,从而对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大环境具有显著的作用。

(二)草原生态的保护建设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组成部分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央提出,西部开发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争用5到10年时间,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突破性进展,西部开发有一个良好的开局。

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生态保护目标与措施

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生态保护目标与措施

环境保护目标与措施生态保护目标与措施在当今时代,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环境和生态系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我们必须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也要确立生态保护目标并付诸相应的行动。

一、环境保护目标1、空气质量改善首要的目标之一是显著提高空气质量,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这意味着要降低颗粒物(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浓度,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和国际规定的健康标准。

人们能够呼吸到清新、干净的空气,减少呼吸道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2、水资源保护与治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质的良好是至关重要的环境保护目标。

这包括减少水污染,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回用率,保护水源地不受污染,维持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的生态平衡。

让人们能够用上清洁、安全的水,保障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的需求。

3、土壤质量维护保护和改善土壤质量,防止土壤污染和退化。

减少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控制重金属和有机物对土壤的污染,加强土壤的修复和改良工作,以保障土地的肥力和生态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坚实的基础。

4、固体废弃物管理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提高垃圾分类的普及率和准确率,加强垃圾焚烧、填埋和回收利用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土地资源的占用。

5、降低噪音污染努力降低城市和工业区域的噪音水平,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噪音排放标准。

采取隔音、降噪措施,为居民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减少噪音对人们身心健康的影响。

二、环境保护措施1、加强环境法规和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建立健全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能源政策和税收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2、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

生态文明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实施方案
2.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绿色转型;
3.增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4.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高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本实施方案旨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指南,各级政府及部门应结合实际,细化实施措施,确保方案的有效实施,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加强水环境治理,保障水安全;
-强化固体废物污染治理,防范环境风险。
5.加强环境治理能力建设:
-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监测预警能力;
-加强环境执法监管,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强化环境科技创新,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相关工作;
-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保障土壤环境行动,控制工业排放和机动车尾气;
-深化水环境治理,推进污水处理和水源地保护;
-强化固体废物分类收集与无害化处理,防止环境污染。
5.环境治理能力提升:
-完善环境监测网络,提高监测数据准确性和时效性;
-加强环境执法监管,提升环境违法行为查处效率;
-支持环境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环保技术。
四、实施步骤
1.前期准备:
-组织专家团队,开展生态环境现状评估;
-制定实施方案的具体计划,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
2.项目实施:
-依据实施方案,分阶段、分区域推进重点工程;
-实施动态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优化措施。
3.效果评估:
-定期开展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确保目标实现;
2.推进绿色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消费;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目录一、基础和形势(一)成绩和基础(二)问题和压力(三)战略机遇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主要目标(四)分区保护重点三、确立水资源利用上线,妥善处理江河湖库关系(一)实行总量强度双控(二)实施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三)严格水资源保护四、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生态保护与修复(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二)严格岸线保护(三)强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四)开展生态退化区修复(五)加强生物多样性维护五、坚守环境质量底线,推进流域水污染统防统治(一)实施质量底线管理(二)优先保护良好水体(三)治理污染严重水体(四)综合控制磷污染源六、全面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建设宜居城乡环境(一)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二)推进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防治(三)加强农村农业环境整治七、强化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应对,严格管控环境风险(一)严格环境风险源头防控(二)加强环境应急协调联动(三)遏制重点领域重大环境风险八、创新大保护的生态环保机制政策,推动区域协同联动(一)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机制(二)创新上中下游共抓大保护路径(三)强化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环境管理措施九、强化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完善环境法治(三)加大资金投入(四)加强科技支撑(五)实行信息公开(六)严格评估考核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总书记多次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理念要先进,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思路要明确,建立硬约束,长江生态环境只能优化、不能恶化。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守住长江生态环保这条底线。

X高丽副总理强调,要保护好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负责。

为切实保护和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编制《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环境规划》电子教材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原则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谋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生产力持续发展及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2.规划原则(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相同步的原则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这是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的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

使环境建设以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为指导,综合考虑人口、资源、发展、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它标志着中国的发展战略,从传统的只重发展速度与规模忽视环境保护,向环境与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地发展的战略思想的转变。

(2)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环境与经济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密切联系,经济发展要消耗环境资源,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物,并产生环境问题。

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污染防治需要的资金、人力、技术、资源和能源,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力的制约,在经济与环境的双向关系中,经济起着主导的作用。

因此,环境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环境规划必须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的总要求。

(3)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区域自然环境结构和自然资源的特点不同,人类利用自然环境发展经济的方向、方式也不一样,引起的环境问题也各不相同。

因此,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方向、途径和措施也有明显的差异。

所以进行环境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结构和自然资源的特征。

遵循生态规律,防止开发过度造成恶性循环。

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广东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省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也是实现我省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大决策。

因此,在世纪之交的重要发展时期,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通知》(国发〔1998〕36号)要求,在全省林业等生态环境建设专题规划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制定具有长期指导作用的全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本规划从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全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进行规划,主要包括生态公益林建设、水环境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农业及海洋环境建设等。

一、生态环境建设状况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努力奋斗,我省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取得进展。

一是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

198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五年种上树,十年绿化广东”的目标,并于1993年提前两年基本实现绿化达标。

90年代以来,为巩固和发展绿化成果,林业建设实施森林分类经营。

1998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关于组织林业第二次创业,优化生态环境,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的决定》,全省各地在加快林业产业体系建设的同时,狠抓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以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沿海防护林、农田防护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环境风景林为主体的生态公益林骨干工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形成了我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框架。

截止1999年,全省有林地面积达924.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6.8%,划定生态公益林340.13万公顷。

二是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一定成效。

1986年以来,通过实施韩江上游、北江上游、东江中上游、江河整治等四个有关水土保持议案,将流失区划为533个小流域进行治理和开发,采用生物、工程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方式,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7150平方公里,年均拦截泥沙13373立方米,减少流入河流水库泥沙334万吨,治理区河床有所下降。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生态环境建设是指在保护和提升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基本保证,具体如下:一、指导思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为此,必须全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和生态协同发展。

二、原则1、保护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生态优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可持续发展,协同发展。

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需求,注重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同发展。

3、全方位、全周期、全程控制,建立全过程管控机制。

全方位搜集、分析、处理信息,从制定政策、建设工程开始全面规划、统筹、预防生态灾害,把管控当作整体策划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4、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优化资源和环境结构。

通过生态流域、污水、噪声和大气治理获得环境治理,实现生态系统功能倒逼经济、人口、交通等等发展趋势,特别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结构调整标准化。

三、战略目标1、建设美丽中国。

依靠自主创新和绿色技术,构建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新格局。

统筹考虑自然资源、城市、乡村综合治理等方面,建立美丽中国管理制度体系。

2、控制污染和恢复生态环境。

提高环境质量,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恢复,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

3、重视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

加强生态系统与自然环境的维护和保护,有效防止生态安全事件的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生态文明体系。

4、实现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

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清洁生产和低碳发展,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的转变。

总之,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略目标,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并重的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同发展,构建美丽中国的新格局。

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战略目标

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战略目标

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战略目标一、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1、实施更加有效、细致化的污染防治措施,整治水污染、大气污染,抓好废弃物处理。

2、落实天然林保护制度,强化破坏森林、草原和生态系统的惩戒,维护生态环境稳定。

3、提高环境保护方式,守住蓝天、绿水、净土的底线,持续治理和改善良好的生活环境。

4、积极投资开发环境治理技术,推进环境治理与发展的结合,构建绿色发展理念。

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1、加强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体系,着力完善湿地保护网络。

2、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形成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促进城市植被恢复及其生态功能完善。

3、持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生态和农业经济结合发展模式,完善粮食作物种植格局等。

4、大力发展国家公园,构建休闲度假旅游生态系统,建立可持续的生态旅游发展体系。

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1、积极推进和完善科技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机制,探索和实施技术创新路径,以科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2、以法治建设为抓手加强国家强制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整合发展资源优化布局,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3、以哲学文化为支撑,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公众生态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发展氛围。

4、着力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健全环境治理机制,强化环境标准制定和修订,优化环境管理行政保障体系。

四、强化生态文明示范1、加快绿色低碳的文明发展,提高节能降耗能力和节约物品利用能力,科学合理保护自然环境。

2、推动可持续发展,探索绿色发展模式,转变产业结构,建立新动力和新模式。

3、实施环境保护技术攻关,推进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明,代代相传。

4、发挥主体力量,提升社区绿色文明素质,普及科学文明知识,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什么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什么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什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并确定了以下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原则:1. 生态优先原则: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

2. 保护为主原则: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措施,加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源头治理,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恢复,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不良趋势。

3. 依法治理原则:依法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和执法,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提高法律法规的刚性执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 全民共治原则:凝聚全社会力量,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广泛参与,培育生态文明新风尚,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

二、主要目标:1. 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逐步实现优良的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 保护生态系统:积极保护现有的生态系统,恢复破坏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功能完善。

3. 促进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发展,推广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大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 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改善人居环境,构建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5.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和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风尚,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总结起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是生态优先、保护为主、依法治理和全民共治;主要目标是提高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方案

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方案

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造成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如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好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采取行动进行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二、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目标1. 实施生态保护工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2. 促进生态系统平衡,避免生态环境破坏,加强生态系统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

3. 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生态资源利用效益,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三、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内容1. 水土保护工程(1)加强水土流失治理,采取植树造林、草本植被覆盖、梯田水土保持等工程措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资源。

(2)推行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水资源利用结构,有效解决工农业生产用水难题。

2. 大气污染治理工程(1)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和应用,采取喷雾冷却技术、燃料改造技术、工业污染物治理等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2)建设大气监测系统,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对空气污染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3.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1)加强生态恢复与修复工作,采取保护野生动植物、建设生态保护区、推广生态用地等措施,增加生物多样性。

(2)推进生态修复和恢复工程,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促进濒危物种的繁衍和生长。

4. 海洋环境保护工程(1)建设海洋环境保护设施,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对水质、底质、生物等进行监测。

(2)采取国家海域使用管制、重点海域环境综合治理和港口航道环境保护工程等措施,对海洋环境进行有效保护。

5. 绿色能源工程(1)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加大力度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绿色能源。

(2)加快煤改气工程,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 生态农业工程(1)推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推广有机农业、节水灌溉、无公害农产品等生态种植方式。

(2)加强农田补饲、绿肥、生态耕作等措施,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方针、目标及指标管理方案控制办法

环境方针、目标及指标管理方案控制办法

环境方针、目标及指标管理方案控制办法环境方针、目标及指标管理方案控制办法一、环境方针我们的环境方针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致力于建设美丽的家园。

具体环境方针如下:1. 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标准和规范。

2. 降低资源消耗和排放的环境影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积极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增强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

4. 预防和控制污染,注重环境安全管理,确保员工和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5. 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发展低碳、环保的产品和服务。

二、环境目标1. 能源目标:在未来五年内,实现能源消耗量减少20%,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至少10%。

2. 水资源目标:在未来五年内,实现水资源消耗量减少15%,提高废水处理率至少10%。

3. 废物目标:在未来五年内,实现废物产生量减少20%,提高废物回收利用率至少10%。

4. 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在未来五年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30%。

5. 环境安全目标:在未来五年内,没有重大环境事故发生。

三、指标管理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环境目标,我们制定了一系列的指标管理方案。

1. 能源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能源管理制度,对每个部门和岗位进行能源消耗的台账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能源浪费问题。

制定节约用能标准,在组织各类培训和宣传活动的同时,设立奖励措施,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能源节约活动。

2. 水资源管理建立水资源管理制度,包括水资源使用和废水处理的规范,加强对水资源消耗的监测和控制。

通过节水设备改造和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减少水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3. 废物管理制定废物管理制度,落实分类收集和妥善处理的责任。

建立废物处理台账,定期审核污染物排放情况,并制定减少废物产生及提高废物回收利用率的具体措施。

4. 温室气体管理建立全面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定期监测和报告。

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提倡员工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推广低碳生活方式,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总结报告/工作计划
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战
略目标
(一)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八届六次全会为指导,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北京市生态环境规划为依据,以科技为先导,以法律法规为保障,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与防护相结合,紧紧围绕水土流失、风沙危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等重点问题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分区推进,促进我区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为构筑首都第三道绿色生态屏障做出贡献。

(二)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的原则
1、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利用、
节约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长远与当前、北京与房山以及不同建设部门间的关系,优先安排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水资源保护、天然林保护和防风固沙等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

3、坚持生态环境建设的系统原则。

在系统论的指导下,从永定河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的大局出发,以生态环境建设区划为基础,以重点工程为骨干,通过实施重点整治工程,建立山区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平原治沙与生态农业和城市绿化美化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体系,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整体优化。

4、突出科技创新的原则。

从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三高”原则出发,瞄准国内外生态环境建设的先进水平,充分利用首都的人才优势,加强房山区的国内国际交流,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整治的先进经验,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建设生态环境整治的精品示范工程。

5、景观生态多样性原则。

针对房山区自然环境优美、旅游
景点众多的特点,生态环境建设应遵循景观生态多样性的原则,不仅要体现生态功能,而且要构建合理的景观空间格局。

6、治理、建设、保护并重的原则。

以保护水资源、森林资源和农田环境为目标,以造林绿化、建设绿色屏障为核心,生物、工程、农业措施相结合,治理、建设、保护并重,在重点治理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的基础上,全面整治房山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全区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

7、坚持生态环境整治与加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房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力求将房山区建成环境优美、城镇居民、农民富足和社会稳定的新郊区。

(三)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
房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目标是:按照国家和北京市的统筹安排,围绕建设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环境建设的总任务,积极组织全区人民,运用政策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经过三十年的努力,形成完善的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旅游观光风景林、农田防护林的森林防护体系;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网络系统,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
行。

全面治理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得到控制,有效遏制风沙、山洪、泥石流的发生,使各类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城镇地区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烟尘排放及固体废弃物的治理达到国家标准,主要城镇地区实现园林化。

确保房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到2030年,房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

1、近期目标(2001—20XX)
到20XX年,基本控制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水源保护区水质得到改善和提高。

主要奋斗目标是: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增加林地面积14967.68公顷,其中人工造林增加林地面积8301.08公顷,封山育林增加林地面积5333.3公顷,飞播造林增加林地面积1333.3公顷,更新、新植改造林带280公里,基本农田区全部实现林网化,林网完好率达到95%以上。

治理沙荒地1333.3公顷,部分森林得到有效的抚育;自然保护区增加666.7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50%以上。

干鲜果品产量达到7500万公斤,森林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5%以下,防治率达到95%
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病虫检测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城镇绿地面积由883公顷增加到1033公顷,绿化覆盖率由40.1%增加到42%,人均公共绿地由9.0平方米增加到15平方米,绿地率为36.7%,新增城市隔离片林133公顷,拆房建绿增加绿地9公顷。

集中力量治理22个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示范小流域,治理标准达到全国“十、百、千”示范工程的验收标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使房山区山区的土壤侵蚀模数由规划治理前的950吨/平方公里.年减少到250吨/平方公里.年。

通过修建各种工程措施,使得水土流失治理区(小流域)的缓洪拦沙效果达到70%以上,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达到可抵御20年一遇4小时暴雨,一般设施防洪标准达到可抵御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80%以上的治理面积达到部颁标准,泥石流得到基本控制。

发展平原节水灌溉面积3333.3公顷,挖排水沟20公里;发展山区6666.7公顷山区散生果树和山地农田果园配套节水灌溉设备;年处理猪鸡粪便理能力达到50%,加工有机肥能力达到30%。

针对房山区山区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力争用五年时间,逐步实现集中供水,重点解决贫困地区人生活用水问题。

首先在南窖乡、大安山乡、十渡镇、长沟镇搞试点,然后在山区其它乡镇推行,达到山区全部实现集中供水的目标。

2、中期目标(20XX—20XX)
新增林地8333.3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55%以上。

新植、更新林带400公里,建成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农田防护林网体系。

风沙危害得到彻底治理;自然保护区增加林地666.7公顷;水源涵养林体系基本建成;干鲜果总产量达到1亿公斤。

林业总产值达到3.6亿元。

巩固和完善近期治理成果,继续治理14个小流域,使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39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到彻底治理,区内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山区、丘陵区的生产建设项目做到水土保持方案率和审批率达100%。

山洪泥石流得到综合防治,地表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或二级水体标准;发展山区集雨工程,推广山区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示范工程。

充分利用房山区优美生态环境发展无公害农、林业,实现城市建设、社会经济与水土资源保护的协调发展。

新增园林绿地面积343.8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50%,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5平方米,绿地率为42%。

农业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大力推广生物及物理防治病、虫、草害的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

粮菜果有机肥施用率达到50~70%。

在平原农业区,无公害绿色粮菜果面积达到13333.3公顷。

在处理好猪鸡粪便的同时增加牛羊等粪便的处理,达到100%,加工有机肥能力达到80%。

再配套6666.7公顷节水灌溉设备;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333.3公顷,挖排水沟10公里。

搞好生态型城镇建设。

为把房山建设成生态优美的区域,争取在规划的七年时间里,把自然环境较优越的十渡、张坊、蒲洼、霞云岭四个乡镇建成生态型城镇,并搞好20个生态型试点村的建设。

3、远期目标(20XX—2030)
实现林种、树种结构布局合理、林分稳定的生态系统。

林木覆盖率达70%以上;城镇绿化实现树种、种群结构布局合理,人均公共绿地达到4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70%以上;在抓好街道、居住区、公共场所、城镇片林绿化的同时,通过拆房建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屋顶花园、垂直绿化等措施,不断提高绿化覆盖率,使北京西南部生态屏障向多层次、高质量、体系化方向发展。

水土流失、山洪、泥石流得到有效控制,水土保持措施
保证率达90%以上。

建设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型农业生产发展体系。

生态区域内无公害绿色粮菜面积率达到70~100%,农作物全部实行平衡施肥和施用有机肥,确保全区土壤和水源无污染并达到国际标准。

农作物以生物、物理技术综合防治为主,减少农药使用量50~60%;粪便处理和加工有机肥100%。

推广旱作农业6666.7公顷,建示范田13333.3公顷;水利排灌标准化、农作技术规范化、免耕覆盖、两茬秸杆还田率达到100%。

建成完善的生态环境预测和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对全区的生态环境有效、快速的监测与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