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案例分析
货币银行学 第八章 货币供给
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极为重视利率和货币 需求对货币供给的影响。(2)强调非银行金融中介机 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返回
【案例分析】
设一个国家流通中现有货币是100亿元,在考察 期间内商品、服务增长率与货币增长率均为0, 但商品价格水平却提高了100%。显然,原有的 100亿元货币就只以能实现流通中商品、服务的 50%。当把市场出清看成是最佳状态时,这个 国家这一期间的货币存量显然严重不足,即整 整少了一半。原因是,面对实际不变的商品、 服务供给,实际的货币供给却由100亿元减到:
返回
三、货币供给新理论
与传统的货币乘数理论不同,货币供给新理论认为将存 款创造过程描述为一个拘泥为银行准备金的乘数过程, 并不能反映真正的存款创造过程,真正的存款创造过程 应是一个反映银行和其他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内生过 程。在批判主流经济学货币乘数理论的同时,他们主张 以广义的货币定义(M3或M4)作为理解货币与经济之间 关系的基础,并以此来阐述货币供给决定机制。
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
货币供给量由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决定,其关系式为: Ms = m·B 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基础货币 (一)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二)基础货币的的定义及其决定 (三)控制基础货币 二、货币乘数 (一)货币乘数的概念 (二)货币乘数的决定因素 (三)货币乘数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1)定期存款利率 (2)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3)收入或财富的变动 定期存款比率的变动对货币乘数从而对整个货币
供给量的影响是相当复杂的,既有直接影响,又 有间接影响。而在直接影响中,又将因货币定义 的不同而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货币供求及其均衡》课件
货币供应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反之则可能引发通货紧缩。
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经济增长波动
货币供求失衡可能影响经济增长,导 致经济波动。
金融市场稳定性
货币供求失衡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动荡 ,影响市场稳定性。
货币政策的调控手段
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 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
货币供应量
指经济中可用于交易和流通的货币总 存量,主要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创 造。
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经济周期波动
经济扩张时货币需求增加,经济衰退时货币需求减少,导致 供求失衡。
政策干预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政府宏观干预措施可能导致货币供求 失衡。
货币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国际因素
国际收支、汇率波动等国际因素也可能影响国内货币供求。
广义货币供给
除狭义货币供给外,还包 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 。
货币供给的来源
中央银行发行现金
中央银行通过印制和发行 现金来创造基础货币。
商业银行创造存款
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等业务活动创造 存款货币。
非银行金融机构
如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给的影响因素
货币需求
指商品流通和支付过程中,社会 成员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
货币供求与经济的关系
货币供求是经济运行的反映
货币供求状况的变化会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同时经济运行状况也会影响货币 供求。
货币供求对经济运行的作用
货币供应量过多或过少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从而影响经济增长、价 格水平等。
货币供求的均衡与非均衡
会影响国内货币供给。
CHAPTER
03
货币需求
2022年人民币宏观经济案例
2022年人民币宏观经济案例2022年,疫情反复、全球通胀、美欧货币政策收紧和民粹主义思潮抬头等将是世界经济复苏和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四大挑战。
其中,美联储2022年加息提前将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经济运行偏热和通胀压力高企将推动美联储在3月Taper结束后推进加息进程,预计美联储可能在5-6月加息一次,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范围上调至0.25%-0.5%。
但由于劳动参与率低下及政治因素的制约,美联储加息的幅度和节奏可能不会过于激进,是否继续加息取决于美国经济环境变化,仍有变数。
在诸多政策利好因素的加持下,2022年有望成为中国的“基建大年”。
一是信贷投放力度加大,项目审批适度放松。
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表示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建投资。
二是优质项目逐步增加。
预计将重点投向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向。
此外,还将聚焦促进区域和地区协调发展的短板领域和涉及重大民生的城市管网建设等。
三是专项债发行具有“前置效应”。
从专项债发行到实物工作量的形成有时间差,一般大约需要一到两个季度,这意味着2021年四季度专项债发行提速将在2022年的一季度逐步显现其效应。
在专项债发行节奏前置的基础上,2022年全年基建投资都能有较好表现。
2022年,房地产市场可能由全面下行走向逐步企稳。
房地产市场发展将凸显“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的新定位,可能呈现五方面的变化:一是商品房销售放缓,2022年预收款增速从9%降至6.6%。
二是土地市场呈现量跌价升的态势,预计2022年全国土地购置面积同比下降逾三成,土地成交价格同比大幅上涨。
三是新开工或将触底反弹,明年上半年新开工情况依旧不容乐观,而下半年新开工有望在开发贷边际改善的推动下有所回升。
四是房地产投资增速将进一步放缓,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约15.59万亿,(名义)同比增长4.5%,两年平均增速降至5%。
我国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
我国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1. 财政赤字的定义及其影响2. 货币供给的定义及其影响3. 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4. 影响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的因素5. 如何平衡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财政赤字是指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中支出大于收入的情况,而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间内,国家中央银行向市场提供的货币量。
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它们相互制约,影响经济发展和稳定。
因此,探究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对于完善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财政赤字的定义及其影响财政赤字是政府在财政年度内支出超过收入,最终导致财政平衡状况不良的一种现象。
财政赤字的主要影响是对经济产生负担。
一方面,对于政府而言,财政赤字会导致政府借债增加,随之带来的利息支出加重了国民财政的负担;另一方面,国家的债务增加,会使得国际信用等级下降,进而影响外部投资和贸易流动,导致经济的不稳定。
二、货币供给的定义及其影响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间内,中央银行向市场提供的货币量。
货币供给的总量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如果货币供给增加超过了市场需要,通货膨胀就会出现。
反之,若货币供给减少,将会导致通货紧缩。
这些作用不仅是对商品价格有影响,同时也会对国内贷款利率和汇率产生影响。
三、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存在密切的联系。
财政赤字如果得不到合理控制,就会产生货币过多,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可以引起某些人减少存款,避免存款价值贬值的风险。
这将导致银行不得不提高存款利率,增加贷款利率,导致整个贷款市场的利率上升。
因此,财政赤字对货币供给影响很大。
四、影响财政赤字和货币供给的因素影响财政赤字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环境、政策环境和个人行为特征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将影响财政赤字的大小。
货币供给的影响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分别是物价水平、债务负担和汇率等;影响货币供给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地位、国家税制、政府债券和外汇储备等。
金融学案例与分析第十三章: 货币供给
第十三章货币供给案例13-1:2004年前三季度中国货币供给状况及金融宏观调控一、基本原理(一)金融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性1.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措施是一国政府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做出的重大决策。
宏观调控主要依托于一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配合和协调。
对货币政策来说,如何实现货币供给的合理、稳健是保证货币供求的真正、持久平衡和实现整个宏观调控有效的关键所在。
2.货币政策宏观调控要走市场化路子,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走向市场化,才能充分运用市场调控手段,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功能,通过企业的市场反应实现对宏观经济的有效调控,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结构、结构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问题。
反过来,一国金融宏观调控模式的基本特征,主要取决于该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尤其取决于一国金融组织结构、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
(二)金融宏观调控具有复杂性1.对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难度要有充分认识。
特别是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经济加速发展时期,经济生活中的问题有其特殊的复杂性,解决这些问题也需要有个过程。
所以在具体实施中的手段运用、成本与收益、目标之间以及短期长期等方面必须做出合理且可行的权衡。
2.宏观调控从表面看来是央行和财政当局的事,实际上它牵涉到方方面面、上下左右,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资源利用、投资项目审批和清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速度和质量的统一、保护环境、企业改革、加强信息化建设等等一系列问题。
所以说,宏观调控不仅是中央的事,不仅是财政银行高层的事,它对地方、部门和企业来说既是挑战和压力,也是机遇和动力。
3.要用积极的办法科学合理地进行调控。
要坚持实事求是,对症下药。
宏观调控中要注重“调整结构”,不要“只压总量”;要“点刹车”,不要“急刹车”;要“切一刀”,不要“一刀切”。
要做到全面分析,准确把握,顺势而为,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狠抓落实。
货币供求案例分析
一、单选题
1. 凯恩斯提出的人们货币需求的第三个动机是()。
A.交易动机
B.预防动机
C.投资动机
D.投机动机
2. 中外学者一致认为,划分货币层次的重要依据是金融资产的()。
A.稳定性
B.还原性
C.兑换性
D.流动性
3.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非常重视()。
A.恒久收入的作用
B.货币供应量的作用
C.利率的主导作用
D.汇率的主导作用
4. 凯恩斯主义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不稳定,因而货币政策应是()。
A.当机立断
B.相机行事
C.单一规则
D.适度从紧
5. 如果人们预期利率上升,则()。
A.多买债券、少存货币
B.少存货币、多买债券
C.卖出债券、多存货币
D.少买债券、少存货币
6. 经济学意义上的货币需求是一种()。
A.心理学意义上的需求
B.一厢情愿的占有欲
C.有支付能力的需求
D.主观愿望
7. 增加货币供应的唯一闸口是()。
A.财政部门
B.企业
C.居民
D.银行
8. 以下哪个因素削弱商业银行的派生存款能力( )。
A.原始存款增加
B.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
C.提现率下降
D.降低贴现率
9. 通货膨胀是一种()。
A.社会现象
B.心理现象
C.政治现象
D.经济现象
10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区别在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首先发生在( )。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案例分析
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供求理论案例分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供求关系无处不在,它影响着商品的价格、数量以及市场的运行。
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为我们理解这些经济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下面,让我们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深入探讨供求理论的实际应用。
案例一:苹果市场的供求波动假设在一个小镇上,苹果是当地居民喜爱的水果之一。
在某个丰收的季节,苹果的产量大幅增加。
根据供求理论,供给的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
因为果农们收获了大量的苹果,市场上的苹果供应充足,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果农们不得不降低价格。
与此同时,由于苹果价格下降,消费者的需求会增加。
原本可能觉得苹果价格有点贵而减少购买的消费者,现在会因为价格实惠而购买更多的苹果。
这就是供求理论中的需求法则:价格下降,需求增加。
然而,如果连续几个季节苹果都丰收,导致市场上的苹果供过于求,价格持续下跌。
一些果农可能会因为利润减少而减少苹果树的种植,或者改种其他水果。
随着苹果的供给逐渐减少,价格又会开始回升,直到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案例二:房地产市场的供求变化在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中,供求关系的影响也十分显著。
当城市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增多,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时,对住房的需求就会增加。
如果此时房地产开发商没有及时增加住房的供应,就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导致房价上涨。
高房价可能会让一些购房者望而却步,但对于那些有强烈购房需求和经济实力的人来说,他们仍然会购买,从而进一步推高房价。
相反,如果城市的经济发展放缓,人口流出,对住房的需求减少。
而房地产开发商在之前的繁荣期建造了过多的房屋,就会导致供大于求。
为了尽快出售房屋,开发商可能会降低价格,引发房价的下跌。
案例三:石油市场的供求冲击全球石油市场是一个复杂但又典型的供求关系案例。
当国际政治局势紧张,或者某些主要产油国的石油产量下降时,石油的供给减少。
这会导致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
例如,中东地区的战乱可能会影响石油的生产和运输,从而减少全球石油的供应。
货币供给案例分析
第九章货币供给案例分析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之谜自2006年初以来直到目前,流动性过剩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因为央行在最近几年虽然不断奋战过剩的货币流动性,却出现了越战越多的结果,也因为巨大的过剩货币正在强劲地推动中国的资产价格上涨,从而开始酝酿出日益扩大的资产泡沫风险。
为了防范这个风险,政府一方面在加强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力度,一方面在努力打压地产和股市的泡沫,这些做法无疑都是对的,但要“治本”还得从消除产生过剩货币流动性的根源入手。
我不是研究金融和货币问题的学者,但也希望搞明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可是我在经过一番研究努力后,对流动性产生的原因不是更明白了,而是更糊涂了,因为围绕流动性产生的原因,有太多的谜团。
说出来请教大家,特别是从事金融货币理论研究的学者。
谜题之一:货币乘数之谜从货币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源头看,可能是货币乘数的上升,即每单位基础货币所派生形成的广义货币倍数上升了,因此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始终是各国央行消减货币流动性的重要工具。
为了抑制中国货币流动性的增长,近几年央行除了不断扩大对冲操作业务,也在不断提高存款准备率金,从2003年到2007年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从6%提升到9.5%,连续提高了7次,但是根据央行的报表计算,中国的货币乘数却从2003年末的4.23上升到了2006年末的5.3,为什么在央行大幅度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的条件下,货币乘数会不降反升呢?根据货币乘数公式,货币乘数不仅与存款准备金率有关,也与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有关,而且这两者也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样,和货币乘数成反比关系。
所以,如果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升而超额准备金率或现金比率下降的时候,就会抵消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作用,甚至导致货币乘数上升。
从2003年以来的实际情况看,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比率的确有下降的情况。
2006年末与2003年末相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抵消掉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现金比率的下降后,仍然实际提升了1.1个百分点,按照这个结果,根据货币乘数公式计算,本应使货币乘数下降6.1%,但实际结果却是到2006年末,货币乘数反而上升了25.3%,这个结果,当然会导致货币过剩流动性的急剧增长。
津巴布韦通货膨胀案例分析
津巴布韦通货膨胀案例分析电子商务113班叶敏2011014756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非洲的“菜篮子”和“米袋子”的津巴布韦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到了2008年4月4日,继2008年1月津巴布韦中央银行发行最大面值为1000万津元后,又发行了当今世界上面额最大的2.5亿津元纸币,可仍旧有人提议要发行更高面值的纸币。
在津巴布韦,人们对货币的使用早已不是论张,而是论“堆”或用秤来“称量”。
被称之为津巴布韦化。
津巴布韦是世界上百万富翁最多的国家,然而它又却是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如果在津巴布韦乘坐出租车,即使全用五万面额的纸币付费,数钞票付给司机所要花费的时间也差不多与路途全程所用时间相当,其2008年通货膨胀率高达220万%。
每一个到津巴布韦旅行的游客,都会摇身一变成为百万富翁。
从2000年起,总体穆加贝开始推行土地改革,这一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黑人获得更加公平的土地分配。
在津巴布韦宣布独立的20年后的2000年,占总人口1%百人农场主仍然控制着70%最肥沃的土地,在百人农场主和黑人之间爆发了严重的暴力冲突,引发了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导致外国资本人大量撤出,使得该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日趋混乱。
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在我们看来似乎是不可思议和无法想象的,通货膨胀的原因与政府的货币供给量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价格的持续上涨的过程,成为了津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
而津巴布韦通货膨胀的起因之一是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减产供应不足导致了最初的通货膨胀。
而粮食减产主要是因为土地改革导致土地废弃。
其二,津巴布韦政府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津巴布韦的财政支出用于土地改革,对白人农场主的压制及政府支出。
津巴布韦商品供应能力下降,而社会上流通的货币与原来一样多,而供应商品能力下降了,必然导致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导致政府系统开支增大,在政府收入不变的情况之下,为了不使财政赤字,政府发行更多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
然而新增的货币又产生了新的一轮的物价上涨。
需求与供给分析案例
手机款式为什么变化这么快
在通讯市场上,各商家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以获取市场的 占有率不断的提高手机的功能、款式和型号。我身边很多赶 时尚的人,也经常的变换手机。
从经济学的理论看消费者连续消费某一款式的手机给消费 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如果企业连续只生产一种型 号的手机,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 支付的价格就低了。因此,企业的产品要不断创造出多样化 的产品,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 用递减。
我国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说明了什么
世界粮农组织公布的调查数据,恩格尔系数:印度51%,以 色列21.0%,日本17.8%,德国17.7%,法国15.2%,澳大利亚 14.6%,英国是11.5%,美国是10.9%。
我国城镇居民由1995年的49.9%下降到1999年的41.9%, 农村居民则由58.6%下降到52.6%,综合起来看,到2005底, 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将降到50%以下。2007年北京市统 计局公布的资料表明,从1978年到2006年,北京市城市居民家 庭恩格尔系数由58.7%下降到30.8%。特别是1996年至2006年 之间,恩格尔系数降速明显加快,下降了15.8个百分点。这意 味着北京人的生活正由温饱向富裕迈进。
雪天的杂货店
1967年,一场大暴雪使得芝加哥市区的交通瘫痪,外面的 生活必需品难以进入,某住所附近有两家杂货店,一家杂货店 慈悲为怀,坚但如此低的价格难以使其以高价向外界继续采 购新的商品,这家店很快就关门大吉。
另外一家杂货店则将所有的商品和价格暂时提高到原来的 两倍,同时这家杂货店的老板出高价请当地的孩子乘雪橇从外 地运进当地市民需要的各种商品。涨价的杂货店因为能够支付 较高的雇佣雪橇拉货的成本,一直在雪暴过程中保证了对居民 的基本供应,同时高的价格也自然促使居民根据新的价格状况 理调整自己的需求,将自己采购的物品控制在自己能够承担的 范围内,而且也是必需的范围内。
案例:货币危机与经济大危机
货币危机与经济大危机1929年中开始的那次经济萧条,对美国来说,是一次空间规模的灾难。
在1933年,经济降低到最低点之前,以美元计算的国民收入减少了一半。
总产量下降了1/3,失业人数上升到劳动力总数的25%这一空前水平。
这次萧条对于世界其他地方也是一场灾难。
萧条逐渐扩及其他国家,各国的产量下降,失业人数增加,人民遭受饥饿和苦难。
一般认为,大萧条开始于1929年10月24日。
那天是星期四,纽约的证券市场崩溃了,其间几上几下,最后证券价格在1933年跌到1929年水平的1/6。
其实,在此之前,企业活动在1929年8月(即证券市场崩溃前两个月)就已达到了顶峰,到10月时已经大大减少了。
崩溃反映了经济困难的不断增加,反映了无法维持的投机活动破产,当然,一旦发生崩溃,它就会在企业界人士和其他曾对新时代的到来寄予无限希望的人们中间散布忧虑。
它使消费者和企业经营者都不愿花钱,而是增加他们的流动储备以备急需。
联邦储备系统的做法,更加重了证券市场崩溃所造成的影响,使危机进一步加深。
当崩溃发生时,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几乎是出于斯特朗时代养成的条件反射,立即自行买进政府公债,来缓和冲击。
这使商业银行能够向证券市场上的公司提供额外的贷款,并从他们那里和其他受到崩溃的不利影响的公司那里买进证券,以缓和冲击。
但是,斯特朗已经死了,联邦储备委员会想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
它迅速采取行动,要纽约联邦储备银行遵守纪律,后者屈服了。
此外,联邦储备系统的做法同它在20世纪20年代早先的经济衰退中的做法大不一样了。
它不是积极的放松银根,使货币供应量多于平时,以抵消收缩,而是在整个20世纪30年代中,听任货币供应量慢慢减少。
在1930年末到1933年初的这段时间内,货币供应量减少了1/3,与此相比,1930年10月前货币数量减少的幅度仍显得很少,仅仅减少了2.6%。
不过同以往相比这个幅度却很大。
的确,同以往的衰退相比,无论是在衰退期还是在衰退以前,几乎哪一次货币也没有减少这么多。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案例分析
局宣布,在1999年财政年度里,联邦政府的财政
盈余达1230亿美元,大大高于1998年692亿美元
的水平。就此而言,克林顿的财政政策是卓有成
效的。
3
货币政策及其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 1、灵活的货币政策 所谓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管理全国的货币 供应量,以保证信贷的供应在数量和利率 方面与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相适应。
9
7
第三,调整贴现率
• 贴现率一般是指商业银行以其所持有的政府债券 作担保向中央银行借款所应付的利息。当经济处 于萧条时期,降低贴现率,以促使商业银行向中 央银行增加借款,这就意味着增加了货币供给量 和降低了利率,促进企业投资,增加总需求。当 经济过热时,限制或减少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的 借款,使商业银行减少贷款。货币供应量减少和 利率提高,导致企业投资减少,总需求缩减
4
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在:
• 第一,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 这是当今许多国家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的重要措施。 在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从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增加 了货币供应量、借以支持商业银行降低利率,扩大对企业 贷款来促进经济发展。而当经济过热、出现通货膨胀时, 中央银行则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这时无论个人或企 业,均可开出支票从中央银行购买债券,但支票的付款银 行必须向中央银行支付现钞。这样,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 券,就会导致整个银行系统的存款额多倍紧缩,从而导致 投资支出减少和生产缩减。
率和通胀率为战后最低水平。导致这一巨大变化
有其国内外诸多方面的主客观因素。其中最关键
的因素是克林顿政府的财政政策和美联储的货币 政策及其协调配合。
1
紧缩的财政政策
• 克林顿于1993年2月17日在国会参众两院联席会 上提出了他的振兴经济计划,其主要内容:
货币政策案例
货币政策案例一: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抑制通货膨胀2010年一月份提高准备金率,这是自2008年6月份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间隔一年多之后的首次准备金利率的上调。
我们认为三大原因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首先,经济已无后顾之忧。
公布的我国2009年12月出口增长17.7%,远超预期,这也是14个月以来的首次增长,这提供了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证据。
其次,通胀压力已经明显。
根据申银万国最新的报告显示,预测09年12月通胀率在2%,今年全年通胀率为3.2%,通胀压力上升。
最后,央票利率上升的调控作用及其规模,不足以达到政府控制风险的目的。
从此,开始了中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到2011年6月接连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紧流动性,以抑制通货膨胀。
具体调整历程如表一:表一:图一:货币政策案例二:1998年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分析背景介绍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控制,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三次调低存款利率。
这些措施增强了金融机构信贷供给能力,有利于扩大货币供应,同时,也促进了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信贷总量的调控向间接方式的转变,相应也就迫切需要建立起能够代替规模管理进行总量控制的间接货币政策工具。
从货币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自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办以来、银行间同业市场不断发展,交易主体不断增加,交易日趋活跃,利率弹性增强,已逐步成为商业银行调剂头寸的首选和主要场所。
特别是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的债券种类和数量大量增加,为中国人民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提供了必要条件。
为保证1998年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
作为1998年重要的货币政策措施之一,中国人民银行于当年5月16日恢复公开市场业务,加大操作力度,灵活有效地管理基础货币,保证商业银行增加贷款的资余需要,支持经济发展。
基本操作情况中国人民银行于1998午5月26日恢复公开市场业务债券交易。
案例分析[3]_中国1993-1994年的通货膨胀
中国1993-1994年的通货膨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经济一直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1991年的经济增长率为8%,1992年为13.2%,1993年为13.4%,1994年为11%,工业总产值达到42572.7亿元。
但是,1994年的通货膨胀率也是历史上最高的:全国商品零售物价指数涨幅高达27.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高达24.1%。
从货币投放量来看,我国1994年的货币投放并未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数量。
全年国家银行贷款余额为3160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1994年末市场货币流通量约为72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与年工业总产值增长率21.35%的增幅相差不太大。
但是,1992年流通中的货币量比上年增加了36.4%,1993年则增加了35.3%,两年的增长率均高于经济增长与物价上涨幅度之和。
它们累积起来的影响滞后到1994年,最终导致零售物价和居民生活费用的上涨。
另外,当时正值我国价格改革迈出一大步之际,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和石油、煤炭等生产资料价格有明显提高。
这本是对计划经济中不合理定价方式的调整,但在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随后,中央又出台了税制改革和汇率并轨,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企业也进行了工资套改,这些都加重了各种企业的成本负担,最终造成物价上涨。
从投资需求看,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也开始呈现明显的膨胀。
1985年,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为2543亿元,1990年增至4451亿元,1993年猛增至11829亿元,1994年竟达16000亿元。
就固定资产投资率来说,1993年已高达39.7%,1994年增速虽略有回落,但也仍然高达36.5%。
投资结构本身也不够合理,这主要表现是:农业投入连年下降,工业的投入则猛增;高速增长的工业投入有与消费需求脱节之处,一些产品超过了市场需求(市场容量),造成生产能力过剩,其中尤以耐用品为突出。
其中,汽车的生产能力过剩量达3/4,冰箱达2/3,彩色电视达1/2,空调达1/2,洗衣机达1/3,棉毛纺达1/3。
国际收支案例分析(二)
国际收支案例分析(二)案例2案例名称: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案例适用:汇率及汇率政策理论案例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案例内容以下是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历程。
1.1949--1952年,建国初期中国的汇率制度1949年--1952年,新中国政府逐渐稳定了局势。
当时经济发展速度快,年平均经济发展速度约为19%,然而外汇收入短缺,外}[收入主要靠私营企业和海外汇进的侨汇,其中侨汇约占外汇收入的一半左右。
由于当时物价变化极为猛烈,所以为了使创汇企业和依靠侨汇收入的人民不至于亏损和生活困难,政府以内外物价,主要是国内物价为依据,不断地调整人民币汇率。
2.1953--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外汇管理体制1953年起,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由国营对外贸易公司专管,外汇业务由中国银行统一经营,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计划控制的外汇管理体制。
国家对外贸和外汇实行统一经营,用汇分口管理。
外汇收支实行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外汇收入必须售给国家,需用外汇按国家计划分配和批给。
国际收支平衡政策“以收定支,以出定进”,依靠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办法保持外汇收支平衡。
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不借外债,不接受外国来华投资。
人民币汇率作为计划核算工具,要求稳定,逐步脱离进出口贸易的实际,形成汇率高估。
3.1979--1993年,经济转型时期外汇管理体制从1979年起开始实行外汇留成办法。
为调剂外汇市场需要,1980年10月起中国银行开办外汇调剂业务。
1988年3月放开汇率,由买卖双方根据外汇供求状况议定,中国人民银行适度进行市场干预。
1978年到1993年,是人民币贬值时期。
从1:1.7到1:8.7,贬值了550%,这期间国内物价上涨了两倍。
4.1994年到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外汇管理制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994年1月1 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并轨时的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合8.70元人民币。
经济学原理与案例分析练习题
经济学原理与案例分析练习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原理无处不在,从我们购买商品时的决策,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策略,再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都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学知识。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练习。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需求与供给的原理。
假设在一个小镇上,苹果的市场价格为每斤 5 元。
当苹果丰收时,市场上的供给量大幅增加,如果需求不变,根据供求关系,价格就会下降。
反之,如果小镇上突然来了一群游客,对苹果的需求增加,而供给不变,价格就会上涨。
这就是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再来看一个关于边际效用递减的案例。
假设你非常喜欢吃巧克力,当你吃第一块巧克力时,你获得的满足感非常高。
但随着你吃的巧克力数量增加,每多吃一块巧克力给你带来的满足感会逐渐减少。
当你吃到一定数量后,甚至可能会感到腻烦,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
接下来是机会成本的案例。
比如说,你有一个周末的时间,你可以选择去看电影,花费 50 元并享受两个小时的娱乐时光;也可以选择参加一个培训课程,花费 200 元但能提升自己的技能。
如果你选择了看电影,那么参加培训课程所能带来的提升就是你看电影的机会成本。
现在我们来看一个关于弹性的案例。
假设汽油价格上涨了 10%,对于那些必须开车上班且没有其他替代交通方式的人来说,他们对汽油的需求可能相对缺乏弹性,即使价格上涨,他们也不得不购买差不多的量。
但对于那些可以选择公共交通或骑自行车出行的人来说,他们对汽油的需求就更有弹性,可能会因为价格上涨而大幅减少汽油的消费。
在企业经营中,也有很多经济学原理的应用。
比如成本效益分析。
一家制造企业在考虑是否引入新的生产设备时,需要计算设备的购置成本、运营成本以及预期的产量增加和质量提升所带来的收益。
如果收益大于成本,那么引入新设备就是划算的;反之,则需要重新考虑。
再比如,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时,需要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弹性。
如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大,降低价格可能会带来销量的大幅增加,从而增加总收益;如果需求弹性较小,提高价格可能不会对销量产生太大影响,从而增加总收益。
宏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16:日本人的高储蓄率日本是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这个事实对理解日本经济的短期与长期状况是重要的。
一方面,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人的高储蓄率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中经济迅速增长的关键。
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日本人的高储蓄率对日本20世纪90年代期间的停滞也是有作用的。
高储蓄率意味着消费支出低。
低消费支出变为低总需求并减少了GDP。
为什么日本人收入中的消费比例会大大低于美国人呢?一个原因是,在日本,家庭借贷较为困难。
面临借贷限制约束的家庭的消费小于没有借贷限制的家庭。
因此,一个借贷限制普遍的社会往往有较高的储蓄率。
另一个原因是,在美国,一个人通常可以首付10%以下的房款就能买下一所房子。
日本的买房者首付40%的房款是常见的,而且,日本住房价格极高,主要是因为土地价格高。
如果一个日本家庭想要有自己的房子,它就必须大量储蓄。
日本的税收体系通过对资本收入征收极低的税而鼓励储蓄。
此外,文化差别也会引起消费者对现期与未来消费偏好的差别。
一个著名的日本经济学家写道:日本人是与别人不同的,他们更加厌恶风险和更加节俭。
(资料来源:汪祥春主编《宏观经济学》(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51页)案例17:20世纪30年代的银行倒闭与货币供给在1929年8月到1933年5月间,货币供给减少了28%。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种货币供给的大幅度减少是大萧条的主要原因。
但是,我们并没有讨论为什么货币供给减少会如此之多。
下表表示1929年和1933年决定货币供给的三个变量――基础货币、准备金-存款比率,以及通货-存款比率。
你可以看出,货币供给的减少并不能归咎于基础货币的减少。
实际上,在这一时间,基础货币增加了18%;相反,货币供给减少是由于货币乘数下降了38%。
货币乘数下降是因为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都大幅度上升了。
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因素大多数经济学家把货币乘数的下降归咎于30年代初的银行大量倒闭。
《货币金融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货币供给”为例
2018年6月第15卷第6期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un.2018Vol.15 No.6《货币金融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以“货币供给”为例彭"(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摘要:“货币供给”是《货币金融学》这门课程比较难学的一章。
将翻转课堂模式运用到这一章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时解答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和能力拓展。
精心设计好课前课中课后活动,是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
本文以《货币供给》这一章为例,探讨《货币金融学》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货币供给!、弓|言在《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货币供给”这一章 由于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常常感到有 一定的难度。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其本质是 “学生前置自主学习(知识传授"”+“师生课堂互动学习(知识 内化r,教师的角色则转变为学生身边的引导者和学习促进 者。
转课堂 于“货币供给”这一章的教学,有于师生 难点问题进行深入互动,促进启发式、研讨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的 ,帮助学生 知识的内化,进而这一章的教学 。
二、“货币供给#迭一章的特点分析货币供给主研究由供货币、提供什么货币、怎样提供货币和提供多少货币等问题,引出了货币供给的主、货币的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的 等诸多理论与实际问题。
这一章具有 主要特点:(一) 章 知识 的内在“货币供给”这一章,与“货币”、“”、“中央银行”等章在的。
理 章内容,需要对前章 的知识 进 的,货 币的,中和的、其 ,中的等。
比如,在一章“货币”中,货币次的 。
性的强,货币 为M0、M1( 货币)和M2( 货币)等 。
货币供给对通货紧缩的影响
货币供给对通货紧缩的影响近年来,通货紧缩成为全球经济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通货紧缩指的是经济中货币供给的大幅度减少,从而导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普遍下降,经济活动放缓的现象。
货币供给在形成和影响通货紧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货币供给对通货紧缩的影响,并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提出可行的对策。
一、1. 价格水平下降:当货币供给减少时,经济中的货币数量减少,购买力也相应下降,导致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普遍下降。
这种价格下降可能导致企业利润下降,投资和雇佣减少,从而造成经济活动的放缓。
2. 债务问题加剧:通货紧缩使得债务额度不变,但债务的实际偿还成本增加。
因为通货紧缩使价格水平下降,人们需要支付的货币数额变少,这就意味着实际负债增加,给债务人带来了经济负担。
3. 消费和投资下降:由于价格下降和购买力减少,人们的消费能力减弱。
消费和投资的减少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导致整体经济活动的衰退。
二、货币政策对通货紧缩的应对1. 扩大货币供应:当面临通货紧缩的情况时,央行可以通过扩大货币供应来应对。
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增加购买力,缓解价格下降的压力,促进经济活动的恢复。
2. 降低利率:央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刺激借贷和投资活动。
低利率可以降低借款成本,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投资,提高经济活动的水平。
3. 实施财政刺激政策: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提高政府投资水平,实施财政刺激政策可以推动经济增长,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
4.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相互配合,形成政策协调效应。
央行和财政部门的合作可以更有效地应对通货紧缩的挑战。
三、案例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日本曾经经历了长时间的通货紧缩。
1990年代的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央行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价格长期下降,经济增长乏力。
这个案例表明,当货币供给过度紧缩时,可以给经济带来长期的负面影响。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货币供给对通货紧缩的影响不是绝对的,其结果取决于特定的经济环境和货币政策的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货币供给案例分析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之谜自2006年初以来直到目前,流动性过剩始终是一个热门话题,不仅因为央行在最近几年虽然不断奋战过剩的货币流动性,却出现了越战越多的结果,也因为巨大的过剩货币正在强劲地推动中国的资产价格上涨,从而开始酝酿出日益扩大的资产泡沫风险。
为了防范这个风险,政府一方面在加强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力度,一方面在努力打压地产和股市的泡沫,这些做法无疑都是对的,但要“治本”还得从消除产生过剩货币流动性的根源入手。
我不是研究金融和货币问题的学者,但也希望搞明白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可是我在经过一番研究努力后,对流动性产生的原因不是更明白了,而是更糊涂了,因为围绕流动性产生的原因,有太多的谜团。
说出来请教大家,特别是从事金融货币理论研究的学者。
谜题之一:货币乘数之谜从货币流动性过剩产生的源头看,可能是货币乘数的上升,即每单位基础货币所派生形成的广义货币倍数上升了,因此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始终是各国央行消减货币流动性的重要工具。
为了抑制中国货币流动性的增长,近几年央行除了不断扩大对冲操作业务,也在不断提高存款准备率金,从2003年到2007年初,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从6%提升到9.5%,连续提高了7次,但是根据央行的报表计算,中国的货币乘数却从2003年末的4.23上升到了2006年末的5.3,为什么在央行大幅度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的条件下,货币乘数会不降反升呢?根据货币乘数公式,货币乘数不仅与存款准备金率有关,也与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和现金对存款的比率有关,而且这两者也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一样,和货币乘数成反比关系。
所以,如果当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升而超额准备金率或现金比率下降的时候,就会抵消提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部分作用,甚至导致货币乘数上升。
从2003年以来的实际情况看,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和现金比率的确有下降的情况。
2006年末与2003年末相比,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抵消掉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现金比率的下降后,仍然实际提升了1.1个百分点,按照这个结果,根据货币乘数公式计算,本应使货币乘数下降6.1%,但实际结果却是到2006年末,货币乘数反而上升了25.3%,这个结果,当然会导致货币过剩流动性的急剧增长。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货币乘数不降反升呢?如果不搞清楚这个问题,很可能会导致央行依据传统货币理论所进行的消除货币过剩流动性的种种努力付诸东流。
谜题之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而货币过剩增加在货币供给量正常的情况下,如果货币的流通速度提升,也会使货币流通量相对于经济运行的正常需要量而富裕,因而产生货币流动性剩余。
但是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也是下降趋势,表二是根据GDP与M2的比率所计算的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
自2003年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显著增强以来,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是在不断下降的,按理说这种变化趋势,本应是会导致货币流动性的减少,具体地说,如果按照2002年的货币流通速度,到2006年末货币的流动性本应是减少2万亿元,但结果却是流动性过剩更加显著。
所以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不仅不能解释货币流动性过剩产生的原因,反而增加了更多的迷雾。
谜题之三:生产过剩和贸易顺差与货币流动性过剩并存目前中国存在着巨大的生产过剩与贸易顺差,是一个既存事实。
按照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双重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当一国在国内存在商品供给过剩的时候,在货币市场必然存在着货币供给不足,因为IS曲线与LM曲线是呈“X”型的反向交叉图形,所以在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中,某一方出现供给过剩,另一方必然是供给不足。
现代国际经济学也说明,一国的贸易收支不平衡,必然与该国的货币市场不均衡并存,或者说,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国内货币市场存量不均衡的反映,当国内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的时候,就会出现贸易顺差,反之则会出现逆差。
所以,当一个国家有贸易顺差的时候,该国的货币市场必然会存在着货币流动性不足,而不是过剩。
这种理论分析也好理解。
货币供给代表着国内需求,如果货币供给不足,就会导致国内需求不足,从而导致国内的商品市场出现供过于求,进而形成贸易顺差。
所以贸易顺差不是国内货币供给不足的原因,而是货币供给不足的结果。
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货币供给过剩,就会导致国内需求过旺,从而引起进口大于出口,形成贸易逆差。
但这都是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对目前的中国经济已经不适用了。
中国经济的现实是,在贸易顺差不断放大的同时,也出现了巨大的货币流动性过剩。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货币乘数之谜和货币流通速度之谜是谜题,那么中国的生产过剩和贸易顺差与货币流动性过剩之谜,就是更大的谜题了,因为这个谜题说明了目前中国的经济运行机理,已经与传统的经济运行机理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了。
如果我们仍然沿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框架,还沿用基于传统理论而产生的宏观经济调节工具,就不会有显著效果,甚至可能是在进行逆调节。
在中国是贸易顺差与流动性过剩并存,那么在贸易逆差最大的美国,是否会与中国相反,是贸易逆差与流动性不足并存呢?情况好象并非如此,因为如果在美国经济中存在流动性不足,就不会在美国出现世界最大的股市与房地产泡沫。
此外,自“9•11”以来,美国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约为3%,而广义货币的年均增长率约为7%,货币增长率大约是经济增长率的2.3倍。
在此期间,中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在10%左右,货币增长率在17%左右,货币增长率大约是经济增长率的1.7倍,由此可知美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程度应该比中国还严重,也说明在美国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关系,仍然与传统理论相符。
再看与中国类似的俄罗斯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也都存在着在出现大幅度贸易顺差的同时,股市和地产都异常繁荣,反映出在这些国家也都存在着贸易顺差与流动性过剩并存的事实。
这说明在商品与货币市场关系中,与传统理论相悖的情况,主要是发生在受新全球化浪潮影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然而,如果有巨大贸易顺差的发展中国家,和有巨大贸易逆差的发达国家都存在巨大的流动性过剩,这是否就是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根源呢?谜题之四:中国为何会形成如此之大的货币存量到2006年末,中国的广义货币M2已达34.56万亿元人民币,按当年汇率折算,相当于4.3万亿美元,当年中国GDP总值为20.94万亿元人民币,折合2.6万亿美元,货币存量相当于GDP的1.65倍。
根据世界银行和美联储的数字,20 06年美国GDP总值为12.9万亿美元,12月末的M2为7.1万亿美元,美国货币存量相当于GDP的55%。
中国的货币存量已相当于美国的60.6%,GDP总值却仅相当于美国的20.2%,如果换算成同等经济规模,中国的货币存量就是美国的3倍,或比美国整大出2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存款的年均增长率为23.5%,90年代以来,广义货币的年均增长率为21.5%,大幅度高出美国与欧盟同期年均6~7%左右的年均增长率。
以前年份中国货币供给的高速增长,被解释为市场化的推进与商品货币关系的深化,但是在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具备了市场经济形态,广义货币仍以年均17%的速度递增,并且货币存量相对于经济总产出,已经是发达市场经济体的3倍,就令人感到迷惑不解了。
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经济产生了远大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货币需求呢?如果其他受新全球化浪潮影响深刻的发展中国家也如同中国一样,呈现出货币对经济总产出的高比率,也还可以用全球化的影响来解释,但情况并非是如此。
货币规模显著大于经济规模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在主要发展中国家中,只有中国一个国家,这说明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发生机制具有特殊性。
到了货币流动性已经严重过剩的今天,我们已经应该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和经济运行机制的深度,重新认识与探讨中国货币供给合理增长率的边界了,否则若仍以目前的速度增长,每六年中国的货币存量就会比美国大出1倍,过剩货币对经济运行的压力就会不断攀升到新高度。
以上四个问题可能是由于我知识不够和孤陋寡闻,所以想不出答案,但我也的确没有看到过有关的有深度的分析文章。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只分析货币流动性的现象和影响,不深入分析过剩流动性产生的源头,对宏观调控来说是绝对不行的。
我的初步认识是,这是一个新全球化浪潮的结果。
比如,大量外资流入就是一个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
因为国外资金流入中国的银行体系后,会立即参与中国的货币创造过程,产生与中国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同样效果。
而贸易顺差的放大,只要不沿用央行以基础货币收购贸易顺差所形成的外汇收入的方法,就仍然不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长(因为出口商品在国内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央行已经为此投放了等量的货币,可能体现为商业银行向出口生产企业的贷款,出口企业在获得出口收入后,又归还了这笔贷款),货币流动性就不会因为贸易顺差的增长而增加。
但是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热钱”的流入则不同,会增加中国银行体系内的资金总额,所以是货币流动性增长的直接原因。
2003~2 006年,中国外汇储备新增额为7798.9亿美元,而同期的贸易顺差额为3369.5亿美元,仅占43.2%,同期的非贸易顺差外汇流入则占到了56.8%,为4429.4亿美元,央行为此需要投入超过3.6万亿元的基础货币,按5倍的货币乘数计算,形成了18.2万亿元的广义货币,比同期广义货币16.1万亿元的增长还大出2万亿元,可见非贸易顺差的外资流入,是中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当然过剩流动性产生的原因可能还远不只这些,还需要做更多的深入研究。
中国存在巨大的过剩货币,不管原因如何以及是否合理,已经是一个客观现实。
货币资本的特性是必须寻找到更高的回报,所以仅仅靠“堵”是堵不住货币资本对资本市场的冲击的,所以在努力回收过剩流动性的同时,对已经存在的巨大货币存量,也必须加以合理的疏导。
特别是以中国的存量货币规模对中国的经济规模而论,已经是美国的3倍,而美国在以中国1/3相对货币规模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超过GDP200%股市规模,并已形成了全球最大的地产泡沫,可见中国的货币规模对资本市场的压力有多大。
思考题:请你就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谜题谈谈看法。
提示:中国存在巨大的过剩货币的原因,下面这些解释有否道理,如,黑灰经济占款—黑色、灰色交易占用现金,产值却未计入GDP,货币相对官方产值过剩;两极分化僵住了钱包—收入分配两极分化,钱多的人不需花钱,钱少的人不敢花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