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六

合集下载

试验六三轴试验

试验六三轴试验

试验六三轴试验实验六:三轴试验⼀、基本原理三轴剪切试验是⽤来测定试件在某⼀固定周围压⼒下的抗剪强度,然后根据三个以上试件,在不同周围压⼒下测得的抗剪强度,利⽤莫尔-库仑破坏准则确定⼟的抗剪强度参数。

三轴剪切试验可分为不固结不排⽔试验(UU )、固结不排⽔试验(CU )以及固结排⽔剪试验(CD )。

1、不固结不排⽔试验:试件在周围压⼒和轴向压⼒下直⾄破坏的全过程中均不允许排⽔,⼟样从开始加载⾄试样剪坏,⼟中的含⽔率始终保持不变,可测得总抗剪强度指标U C 和U φ;2、固结不排⽔试验:试样先在周围压⼒下让⼟体排⽔固结,待固结稳定后,再在不排⽔条件下施加轴向压⼒直⾄破坏,可同时测定总抗剪强度指标CU C 和CU φ或有效抗剪强度指标C ′和φ′及孔隙⽔压⼒系数;3、固结排⽔剪试验:试样先在周围压⼒下排⽔固结,然后允许在充分排⽔的条件下增加轴向压⼒直⾄破坏,可测得总抗剪强度指标d C 和d φ。

⼆、试验⽬的1、了解三轴剪切试验的基本原理;2、掌握三轴剪切试验的基本操作⽅法;3、了解三轴剪切试验不同排⽔条件的控制⽅法和孔隙压⼒的测量原理;4、进⼀步巩固抗剪强度的基本理论。

三、试验设备1、三轴剪⼒仪(分为应⼒控制式和应变控制式两种)。

(1)三轴压⼒室:压⼒室是三轴仪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由⼀个⾦属上盖、底座以及透明有机玻璃圆筒组成的密闭容器,压⼒室底座通常有3个⼩孔分别与围压系统以及体积变形和孔隙⽔压⼒量测系统相连。

(2)轴向加荷传动系统:采⽤电动机带动多级变速的齿轮箱,或者采⽤可控硅⽆级调速,根据⼟样性质及试验⽅法确定加荷速率,通过传动系统使⼟样压⼒室⾃下⽽上的移动,使试件承受轴向压⼒。

(3)轴向压⼒测量系统:通常的试验中,轴向压⼒由测⼒计(测⼒环或称应变圈等等)来反映⼟体的轴向荷重,测⼒计为线性和重复性较好的⾦属弹性体组成,测⼒计的受压变形由百分表测读。

轴向压⼒系统也可由荷重传感器来代替。

(4)周围压⼒稳压系统:采⽤调压阀控制,调压阀当控制到某⼀固定压⼒后,它将压⼒室的压⼒进⾏⾃动补偿⽽达到周围压⼒的稳定。

实验六——常见非金属离子的定性检验

实验六——常见非金属离子的定性检验

02
硫酸根干扰: 硫酸根也会与 硝酸银反应生成沉淀,但加 入过量硝酸银后,硫酸银沉 淀会转化为氯化银沉淀。因 此,在滴定前需加入足量硝 酸银,确保硫酸根完全转化 为硫酸银。
03
颜色干扰: 如果待测溶液有 颜色,可能会影响滴定终点 的判断。可采用电位滴定法 ,通过测量电位变化确定滴 定终点,消除颜色干扰。
硫酸根离子(SO4²⁻) 的检验:通常使用钡离 子与其反应生成白色沉 淀硫酸钡(BaSO4)。 若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 沉淀,则说明存在硫酸 根离子。
氯离子(Cl⁻)的检验: 一般利用硝酸银溶液, 氯离子与之反应生成白 色沉淀氯化银(AgCl) 。若产生不溶于硝酸的 白色沉淀,则证明有氯 离子的存在。
磷酸根离子
是磷肥的主要成分,也广泛存 在于土壤和水体中。
检验原理和方法概述
化学反应法:利用特定的化学试剂与非金属离子 发生反应,通过观察反应现象(如颜色变化、沉 淀生成等)来判断离子种类。如银盐法可用于检 测氯离子的存在。
电化学法:通过测量离子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行 为来判断离子种类。如电位滴定法、电导法等。
常见非金属离子的定 性检验
目录
• 引言 • 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 氯离子的检验 • 硝酸根离子的检验 • 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 • 结论
01
引言
定性检验的目的和意义
确定离子种类
通过定性检验,可以明确样品中 存在哪些非金属离子,为后续分
析和研究提供依据。
保障生产安全
在化工生产中,某些非金属离子可 能对设备和工艺产生不良影响,通 过定性检验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确 保生产安全。
光谱法:利用非金属离子在特定波长下的吸收或 发射光谱进行识别。如原子吸收光谱法、荧光光 谱法等。

植物学实验 第六章 植物叶的形态和结构

植物学实验 第六章 植物叶的形态和结构

三、实验内容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取三种生态型的叶,做徒手切片并制作水封片,在显微镜 下仔细观察。 (1)旱生植物夹竹桃叶横切面结构
三、实验内容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取三种生态型的叶,做徒手切片并制作水封片,在显微镜 下仔细观察。 (1)旱生植物夹竹桃叶横切面结构
夹竹桃叶横切-示旱生植物叶结构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取三种生态型的叶,做徒手切片并制作水封片,在显微镜 下仔细观察。 (3)水生植物睡莲浮水叶横切面结构
三、实验内容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取三种生态型的叶,做徒手切片并制作水封片,在显微镜 下仔细观察。 (4)水生植物眼子菜沉水叶横切面结构
三、实验内容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五、思考题
2.比较小麦叶和玉米叶的结构特点。
玉米的维管束
小麦的维管束
五、思考题
3.马尾松针叶的结构与其生长环境是如何相适应的?
1、松针中小,表皮细胞壁厚,角质层发达,表皮 下具多层厚壁细胞组成的下皮层,气孔内陷。 2、叶肉细胞的细胞壁内陷,形成许多褶壁,叶绿 体沿褶壁分布,使细胞扩大了光合面积。 3、在叶肉内方具明显内皮层,内皮层上有凯氏带。
五、思考题
2.比较小麦叶和玉米叶的结构特点。
玉米与小麦叶脉的详细结构:
玉米的维管束鞘只有一层薄壁细胞,细胞较大,内含 有比叶肉细胞个大、数多的叶绿体。其外紧密毗连着 一圈叶肉细胞,组成“花环型”的结构----四碳植物。
小麦维管束鞘是两层,外层细胞壁薄,个大,含叶绿 体较叶肉细胞少。内层细胞壁厚,细胞也小,几乎不 含叶绿体。因此小麦没有“花环”结构----三碳植物。
三、实验内容
(一)双子叶植物叶的结构

实验6 电位差计测电压

实验6 电位差计测电压

实验六 利用电位差计测量电压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电位差计的工作原理;2. 掌握用箱式电位差计测量电压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直流稳压电源、电阻箱一个、滑线变阻器一个、万用表一个、箱式直流电位差计一只,导线等。

三、实验原理如图所示,标准电压Es=1.0186V ,调节滑动变阻器1使开关打向左边Es 时I G =0。

此时,流经电阻和滑动变阻器2的电流为:10101.86s E I mA == 当开关打向右边Ux 时,调节滑动变阻器2使I G =0,此时回路1的器件和条件都没发现变化,其电流仍然为10mA ,此时滑动变阻器2的左端电压就等于Ux 的电压。

四 、实验步骤(1)电压的测量1、打开直流是位差计电源开关,将倍率开关K1由“断”放所需档位5上,将功能开关K3旋到“测量”,旋动调零电位器,使检流计初步指零;令电位差计预热5分钟;2、将检流计精细调0;将扳键推向“标准”,旋动工作电流调节旋钮“粗”,“微”,使检流计指0;3、按图2所示,接好电路图;4、用万用表测量100欧姆电阻两端电压;5、按万用表测量数据初步调节读盘数据,被测电阻两端电压按正确极性接在“未知”接线柱上,将扳键开关K2扳向“未知”;调节大小读数使检流计指零,则被测量值等于倍率与3个读盘之和的乘积。

图1 电位差计实验原理图2 电位差计测量电压(2)电位差计的灵敏度电位差计的灵敏度定义为:电位差计平衡后,单位被测电压的变化所引起的检流计指针偏转的变化。

若改变平衡时的补偿电压U的改变量为△U,引起检流计指针的偏转为△n,则灵敏度S为:S=△n/△U =五、实验报告万用表测量电压值为电位差计测量值为电位差计的灵敏度S=。

实验6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6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实验六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重力势能和动能互相转化,但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若物体某时刻瞬时速度为v,下落高度为h,则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为mgh,动能的增加量为12m v2,看它们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是否相等,若相等则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2.速度的测量: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段位移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

计算打第n点速度的方法:测出第n点与相邻前后点间的距离x n和x n+1,由公式v n=x n+x n+12T计算,或测出第n-1点和第n+1点与起始点的距离h n-1和h n+1,由公式v n=h n+1-h n-12T算出,如图所示。

铁架台(含铁夹),打点计时器,学生电源,纸带,复写纸,导线,毫米刻度尺,重物(带纸带夹)。

1.安装置:如图所示,将检查、调整好的打点计时器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接好电路。

2.打纸带:将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物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提着纸带使重物静止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地方。

先接通电源,后松开纸带,让重物带着纸带自由下落。

更换纸带重复做3~5次实验。

3.选纸带:分两种情况说明(1)用12m v2n=mgh n验证时,应选点迹清晰,且第1、2两点间距离接近2 mm的纸带。

若第1、2两点间的距离大于2 mm,则可能是由于先释放纸带后接通电源造成的。

这样,第1个点就不是运动的起始点了,这样的纸带不能选。

(2)用12m v2B-12m v2A=mgΔh验证时,处理纸带时不必从起始点开始计算重力势能的大小,这样,纸带上打出的起始点O后的第一个0.02 s内的位移是否接近2 mm,以及第一个点是否清晰也就无关紧要了,实验打出的任何一条纸带,只要后面的点迹清晰,都可以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测量计算在起始点标上0,在以后各计数点依次标上1、2、3…,用刻度尺测出对应下落高度h1、h2、h3…。

免疫学实验实验六肥达试验

免疫学实验实验六肥达试验
免疫学实验实验六肥 达试验
目录
• 实验简介 • 实验材料 • 实验步骤 • 实验结果分析 • 实验结论
01
实验简介
实验目的
掌握肥达试验的原理 及操作方法。
了解肥达试验在临床 诊断中的应用。
学习通过肥达试验检 测伤寒沙门氏菌的方 法。
实验原理
肥达试验是一种利用已知伤寒沙门氏菌的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以及副伤寒沙门氏 菌的鞭毛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血清中相应抗体的方法。
01
02
03
实验器材
准备试管、吸管、显微镜 等实验器材,确保其清洁、 干燥、无菌。
试剂
配制好所需的抗原和抗体 溶液,确保其质量和浓度 符合实验要求。
样本
采集待检测的血清样本, 确保其无菌、无污染,并 妥善保存。
实验操作流程
摇匀
轻轻摇动试管,使血清、抗原 和抗体充分混合。
离心
将反应后的液体进行离心,分 离出沉淀物。
用于观察细菌形态和计数。
移液器
用于精确移取一定量的菌液和 血清。
试管和吸管
用于配制菌液和稀释血清。
培养皿和培养基
用于细菌培养和计数。
实验动物
小鼠
兔子
用于感染细菌后观察症状和收集血清 样本。
用于感染细菌后观察症状和收集血清 样本。
大鼠
用于感染细菌后观察症状和收集血清 样本。
03
实验步骤
实验前准备
当待测血清中含有相应抗体时,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可见的凝集反应。
通过凝集反应的结果,可以判断待测血清中是否含有相应的抗体,进而推断出患者 是否感染了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沙门氏菌。
实验意义
肥达试验对于伤寒的诊断具有重 要意义,尤其在伤寒的早期诊断 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实验6简单正弦交流电路的研究【精选】

实验6简单正弦交流电路的研究【精选】

实验原理(二)
三压法测φ原理 任意阻抗Z和R串联,如图a所示,则其相量如图b、
利用余弦定律可以计算串联后总阻抗角为φ
实验内容
1. 研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电流大小与相位的关系, 阻抗随频率变化的关系。 按图接线,元件参数如下、C上
的电压,并进行计算,其中I=UR/R。注意,当改
测量流过各元件的电流(采用取样电阻法)数据 记录在下表中,改变元件时重调US=IV。
元件参数C=0.2μF,L=200mH,R=1KΩ,R0=10Ω (取样电阻) 信号源F=800Hz,Us=1V
思考题
当XL=XC=R 时 ①流过 R、L 、C 元件的电流相同吗? ②仅是R 、L 并联时其电流大小是否小于R 、 L 、 C 并连时的电流? ③ LC并联时的电流一定大于仅接 C时的电流吗? 以上三点根据测量数据画出向量加以说明。
电感元件:UL=jXLI ,式中XL=WL=2ΠfL 称为感抗 。 当 L为常数时, XL与频率 f成正比, f越大,XL 越 大,f 越小,。XL越小。理想电感的特征是电流I 滞 后于电压 90
电容元件:UC=-jXCI ,式中XC=1/WC=1/2ΠfC 称 为容抗。当 C为常数时,XC 与 f成反比, f越大, XC越小。. 电容元件的特点是电流I 的相位超前于电 压 90 。
实验报告要求
实验目的。 原理简述。 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电路、表格、数据等。 整理并计算实验数据,检查数据是否与理论值相
符,并加以解释分析。 画出电阻、电感、电容,RC 串联,RL 串联电流
电压的向量图。(共5个) 当频率升高时,阻抗lZ l 的变化趋势,cosφ 的变
化趋势,画出向量图加以说明。

实验六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

实验六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

实验六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实验性质:综合性实验 教学目的和要求:1. 了解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原理并掌握调节方法;2. 观察等倾干涉条纹的特点;3. 测定He-Ne 激光的波长。

教学重点与难点:对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工作原理与等倾干涉概念的理解;本实验仪器的正确调节与使用以及正确记录有效数字。

一.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学生预习报告:内容是否完整,表格是否正确。

二.实验仪器和用具:迈克尔逊干涉仪,氦氖激光器、毛玻璃屏 三.讲解实验原理:(一)实验仪器介绍1. 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构造迈克尔逊干涉仪的构造如图33-1。

其主要由精密的机械传动系统和四片精细磨制的光学镜片组成。

1G 和2G 是两块几何形状、物理性能相同的平行平面玻璃。

其中1G 的第二面镀有半透明铬膜,称其为分光板,它可使入射光分成振幅(即光强)近似相等的一束透射光和一束反射光。

2G 起补偿光程作用,称其为补偿板。

1M 和2M 是两块表面镀铬加氧化硅保护膜的反射镜。

2M 是固定在仪器上的,称其为固定反射镜,1M 装在可由导轨前后移动的拖板上,称其为移动反射镜。

迈克尔逊干涉仪装置的特点是光源、反射镜、接收器(观察者)各处一方,分得很开,可以根据需要在光路中很方便的插入其它器件。

1M 和2M 镜架背后各有三个调节螺丝,可用来调节21M M 和的倾斜方位。

这三个调节螺丝在调整干涉仪前均应先均匀地拧几圈(因每次实验后为保证其不受应力影响而损坏反射镜都将调节螺丝拧松了),但不能过紧,以免减小调整范围。

同时也可通过调节水平拉簧螺丝与垂直拉簧螺丝使干涉图像作上下和左右移动。

而仪器水平还可通过调整底座上三个水平调节螺丝来达到。

图11 ——主尺2 ——反射镜调节螺丝3 ——移动反射镜1M4 ——分光板1G5 ——补偿板2G6 ——固定反射镜2M7 ——读数窗 8 ——水平拉簧螺钉 9 ——粗调手轮10——屏11——底座水平调节螺丝确定移动反射镜1M 的位置有三个读数装置:①主尺——在导轨的侧面,最小刻度为毫米,如图:②读数窗——可读到0.01mm,如图:③带刻度盘的微调手轮,可读到0.0001mm,估读到105 mm,如图:2.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迈克尔逊干涉仪的光路如图2。

实验六 动作捕捉系统实验

实验六 动作捕捉系统实验

实验六动作捕捉系统实验一、实验目的通过动作捕捉实验,熟练运用运动作捕捉系统获取作业过程中的人体参数并进行分析处理,学会对作业者在作业过程中的工作姿态的评价和分析。

二、实验说明不良的作业姿势与不当的受力/施力状态已成为工人疲劳、肌肉骨骼职业疾病的重要原因。

传统的观察、测量、评价方法只能从外界获取工人所处的作业状态,在获取肌肉、骨骼、关节等组织的负荷、角度、速度参数时尚有不足。

本实验中介绍的动作捕捉系统可以实时获取作业过程中的身体姿势、解剖学角度、角速度、扭矩、足底压力等人体参数,对作业姿势的改进、作业方式的再设计提供了有效帮助。

目前动作捕捉系统已经广泛应用于动画制作、步态分析、生物力学、人因工程等领域。

三、实验仪器及原理无线传感运动动作捕捉及力学评估系统(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Biomechanics, FAB)FAB是基于无线惯性传感技术的生物力学及动作评价系统。

系统由13个(标准配置)小巧轻便的传感器组成(根据需要可以扩充到17个)和一套数据分析、显示的软件。

传感器分别装配在头、上臂、下臂、胸、盆骨、大腿、小腿、足底。

通过弹性绷带可以将传感器固定在各个部位。

系统可以输出的人体参数有:扭矩、角速度、角加速度、空间角度、解剖学角度、足底压力、足底重量、力量、功率等。

特点:1、无线实时进行动作捕捉及数据分析;2、误差小准确性高使用范围广;3、体积小重量轻便携性好,安装方便使用简单;4、无线传输最远距离20米(开阔地带可达40米);5、解剖学角度、空间角度、力量、扭矩、角速度、角加速度等数据同步分析;6、数据可以传输存储在记忆卡,可将分析数据以Excel表格的形式导出;7、足底压力及足底重量数据同步采集。

FAB软件主界面该设备摆脱了摄像机的限制,并实现了对数据无损耗的特性,大大优于传统的动作捕捉系统,其能够将测量数据实时反映在计算机软件中,并且系统本身自带存储设备,可以完全远离固定场所,拥有很高的灵活性。

实验6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

实验6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

实验六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一、目的要求:1、了解本体聚合的原理,2、熟悉有机玻璃的制备方法。

二、原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俗称有机玻璃。

有机玻璃广泛用在工业、农业、军事、生活等的各个领域,如飞机、汽车的透明窗玻璃、罩盖等。

在建筑、电气、医疗卫生、机电等行业也广泛使用,如制造光学仪器、电器、医疗器械、透明模型、装饰品、广告铭牌等。

每年全世界要消耗数以百万吨的有机玻璃及其制品。

工业上制备有机玻璃主要采用本体、悬浮聚合法,其次是溶液和乳液法。

而有机玻璃的板、棒、管材制品通常都用本体浇铸聚合的方法来制备。

如果直接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则由于发热而产生气体只能得到有气泡的聚合物。

如果选用其它聚合方法(如悬浮聚合等)由于杂质的引入,产品的透明度都远不及本体聚合方法。

因此,工业上或实验室目前多采用浇注方法。

即:将本体聚合迅速进行到某种程度(转化率10% 左右)做成单体中溶有聚合物的粘稠溶液(预聚物)后,再将其注入模具中,在低温下缓慢聚合使转化率达到 93 ~ 95% 左右,最后在 100 ℃下聚合至反应完全。

其反应方程式如下:甲基丙烯酸甲酯在过氧化苯甲酰引发剂存在下进行如下聚合反应:本实验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有机玻璃。

本体聚合是在没有介质存在的情况下只有单体本身在引发剂或光、热等作用下进行的聚合,又称块状聚合。

体系中可以加引发剂,也可以不加引发剂。

按照聚合物在单体中的溶解情况,可以分为均相聚合和多相聚合两种:聚合物溶于单体,为均相聚合,如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等的聚合;聚合物不溶于单体,则为多相聚合,如氯乙烯,丙烯腈的聚合。

本体聚合的产物纯度高、工序及后处理简单,但随着聚合的进行,转化率提高,体系黏度增加,聚合热难以散发,系统的散热是关键。

同时由于黏度增加,长链游离基末端被包埋,扩散困难使游离基双基终止速率大大降低,致使聚合速率急剧增加而出现所谓自动加速现象或凝胶效应,这些轻则造成体系局部过热,使聚合物分子量分布变宽,从而影响产品的机械强度;重则体系温度失控,引起爆聚。

实验六

实验六

实验6 菜单、工具栏和状态栏
一.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菜单的编辑方法及菜单的属性设置。

(2)掌握工具栏的设置和工具栏事件的编写方法。

(3)掌握状态栏控件的用法。

二.内容和步骤
1:完成如下简易文本编辑器的设计,其中包括窗体布局界面、各项菜单(主菜单、子菜单、快捷菜单、按钮事件等功能(如图6-1和图6-2所示)的设计,而快捷菜单的生成是针对高级文本编辑框而言,即编辑菜单栏:剪切[&X]、复制[&C]、粘贴[&V]。

`
图6-1 程序运行界面1
图6-2 程序运行界面2
2:仿照第8章“简单文件编辑器”的例题,设计实现一个“图片编辑器”。

要求:设计界面包含菜单栏、工具栏、以及状态栏,具有打开、保存等简单功能。

直流稳压电路实验

直流稳压电路实验
第20页/共25页
实验六 直流稳压电路
4直流稳压电源(Ⅱ)—集成开关式稳压器 4.4实训内容 按图4.2.1 接通实训电路,取负载电阻 RL=120Ω。 1. 初测 2. 各项性能指标测试
第21页/共25页
实验六 直流稳压电路
4直流稳压电源(Ⅱ)—集成开关式稳压器 4.5实验总结
1. 整理实训数据,计算S 和R0,并与手册上的典型值进 行比较。
第18页/共25页
实验六 直流稳压电路
4直流稳压电源(Ⅱ)—集成开关式稳压器 4.2实验原理
图4.2-1 CW2575-ADJ可调输出典型应用电路
第19页/共25页
实验六 直流稳压电路
4直流稳压电源(Ⅱ)—集成开关式稳压器 4.3实验设备与器件 1. 可调工频电源 2. 双踪示波器 3. 交流毫伏表 4. 直流电压表 5. 直流毫安表 6. 开关式稳压集成块CW2575-ADJ
第16页/共25页
实验六 直流稳压电路
3 直流稳压电源(I)—串联型集成电路稳压电 源 3.4实验内容 1. 整流滤波电路测试 2. 串联型稳压电源性能测试
第17页/共25页
实验六 直流稳压电路
4直流稳压电源(Ⅱ)—集成开关式稳压器 4.1实验目的 1. 研究集成开关式稳压器的特点和性 能指 标的测试方法。 2. 了解集成开关式稳压器扩展性能稳压电路
2 实验案例操作分析 2.4实验仪器和设备
第8页/共25页
实验六 直流稳压电路
2 实验案例操作分析 2.5实验内容和步骤
按图4.2.1 连接实验电路。取可调工频电源电压为12V, 作为整流 电路输入电压u2。
1. 取RL=240Ω ,测量直流输出电压UL 及纹波电压L,并 用 示波器观察u2和uL波形,记入表4.2.1 。

实验6 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实验6  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实验六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了解气体相对密度法测定CO2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原理和方法;2. 了解气体的净化和枯燥的原理和方法;3.熟练掌握启普发生器的使用;学会气压记的使用技术。

4. 进一步稳固称量操作方法和掌握天平的使用。

5.了解误差的概念,学习实验结果误差的分析。

二、实验用品仪器:启普发生器、洗气瓶、锥形瓶〔250ml〕、分析天平、台秤、气压计、量筒〔100ml〕、大烧杯药品:浓硫酸、盐酸〔6mol·L-1〕、大理石〔或石灰石〕、NaHCO3〔饱和〕材料:橡皮管、导气管、橡皮塞三、根本操作启普发生器1、组成:葫芦状的玻璃容器,球形漏斗,带旋塞的导气管2、原理:启普发生器用作不需加热、由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响制取难溶性气体的发生装置。

启普发生器常用于制取氢气、二氧化碳、硫化氢气体。

启普发生器使用非常方便,使用时,只要翻开活塞,酸即进入中间球内,与固体接触而产生气体。

停顿使用时,只要关闭活塞,气体就会把酸从中间球压入下球及球形漏斗内,使固体与酸不再接触而停顿反响。

可供较长时间反复使用。

3、使用方法〔1〕装配——在球形漏斗颈部及旋塞处均应涂上凡士林,插好球形漏斗和玻璃旋塞,转动几次,使装配严密。

〔2〕检查气密性——开启旋塞,从球形漏斗口注水至充满半球体时,关闭旋塞。

继续加水,待水从漏斗管上升到漏斗球体内,停顿加水。

在水面处做一记号,静置片刻,如水面不下降,证明不漏气,可以使用。

〔3〕加试剂——在葫芦状容器的狭窄处垫一些玻璃棉或橡皮套,再参加块状或较大颗粒的固体试剂,均匀置于球形漏斗颈的周围后,塞上带导气管的单孔塞。

固体量不可太多,以不超过中间球体容积的1/3为宜。

液体从球形漏斗中参加,直至进入容器后又刚好浸没固体试剂,此时关闭导气管上的旋塞待用。

〔4〕发生气体——使用时,翻开活塞即可。

停顿使用时,关闭气体逸出导管的活塞,气体的压力使液体与固体别离即使反响停顿发生;翻开活塞,气体又重新产生。

实验6-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实验6-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

实验六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1、实验目的探究菌株在碳源同化、氮源利用、乙醇发酵和抗生素效价分析等方面不同的生长特性,观察并简要分析不同微生物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其形成机理。

2、实验过程简述2.1 培养基与试剂准备2.1.1碳源同化培养基准备碳源为葡萄糖、半乳糖、蔗糖、麦芽糖、乳糖、棉籽糖、蜜二糖、纤维二糖、海藻糖、松三糖、可溶性淀粉、α-甲基葡萄糖苷的YNB 培养基,放入一根杜氏管。

2.1.2氮源同化培养基准备氮源为硫酸铵,尿素,蛋白胨,硝酸钾,无氮源YNB 的固体、液体培养基。

2.1.3 乙醇发酵用种子培养基:YPD 培养基2.1.4乙醇发酵用发酵培养基葡萄糖,酵母粉,蛋白胨,尿素,磷酸二氢钾,硫酸镁,氯化钙。

2.1.5抗生素效价测定用培养基:LB 培养基2.1.6青霉素:用pH 6.0 磷酸缓冲液配制,浓度为100 mg/ml,0.22μm 孔径过滤灭菌。

2.2 微生物的碳源同化和发酵1、从菌体斜面接一环菌于1 ml 无菌水中,室温静置2 h。

2、取200 μl 菌悬液,分别转接于含杜氏管的小试管中,静置培养48 h。

3、每24 h 观察记录生长和产气情况。

4、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不同菌株对不同碳源的同化或发酵。

2.3 微生物的氮源利用1、从菌体斜面接一环菌于1 ml 无菌水中,室温静置2 h。

2、取200μl 菌悬液,分别转接于上述培养基小试管中,30℃或37℃静置培养48 h。

3、各取20μl 菌悬液,分别划线于不同氮源的固体平板上,待菌液被吸收后,培养皿倒置,静置培养48 h。

4、每24 h 观察记录生长情况,48 h 测定液体培养物的OD 600。

5、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不同菌株对不同氮源的利用能力或偏好性。

2.4 酵母菌的乙醇发酵1、种子液培养:将酿酒酵母从菌种斜面上接一接种环至YPD 种子培养基中,30℃,200rpm,培养18 h。

2、乙醇发酵:按照10%(v/v)的比例将培养好的种子液接入100 ml 发酵培养基中,用无菌塑料布将封口密封,30℃,静置培养,每24 h 手摇1 次,发酵3-4 d。

实验六视力视野和盲点的测定

实验六视力视野和盲点的测定
根据视力视野测定结果,可以判断受试者的视力和视野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受试者的视 觉功能正常。
盲点测定结果分析
生理盲点是正常存在的生理现象,而病理盲点则是由于眼部疾病或损伤引起的异常现象。 在本实验中未发现受试者存在病理盲点,表明受试者的眼部健康状况良好。
结果解读总结
通过本实验的测定结果,可以得出受试者的视力和视野正常,生理盲点位置和大小均在正 常范围内,未发现病理盲点的结论,表明受试者的视觉功能正常且眼部健康状况良好。
盲点
盲点是指眼睛在某一方向上无法看到的区域,通常是由于视神经或视网 膜的缺陷或病变引起的。
03
测定方法
视力视野和盲点的测定通常采用视觉刺激技术,如使用光点、光栅、视
标等,通过观察被试者的反应来判断其视力视野和盲点的大小和位置。
学习测定视力视野和盲点的方法
视力视野的测定
通过观察被试者对不同大小和距离的 视标作出的反应,可以判断其视力视 野的大小和位置。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Amsler网格法、弧形视野计法等。
生理机制
视力视野的生理机制涉及 到眼睛的构造、视觉神经 传导以及大脑对视觉信号 的处理。
盲点的形成原理
盲点
指眼睛无法直接看到的区域,通 常位于视野的边缘。
形成原理
盲点是由于视觉神经在视网膜上 的分布不均造成的,导致某些区 域无法接收到视觉信号。
视力视野和盲点测定的科学依据
科学依据
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可以测定个体的视力、视野和盲点,从而了解眼睛的健 康状况和功能。
视野测定
通过视野计检查,受试者在各个方向上的视野范围均大于90 度,未发现视野缺损或异常。
盲点测定结果
生理盲点
受试者在左右眼分别存在生理盲点, 生理盲点的位置和大小均在正常范围 内。

实验6蚯蚓的横切面观察

实验6蚯蚓的横切面观察
பைடு நூலகம்
四、作业与思考题 绘蚯蚓的横切面图,注明其主要结构名称。
2.肠壁 肠管位中央,肠壁由黄色细胞(脏壁体腔膜)、纵肌、环 肌和肠上皮构成。肠上皮由单层细胞构成,背面下凹成纵槽,称为 盲道。
3.体腔 体壁体腔膜与肠管的脏壁体腔膜之间形成一大空腔,称为
4.其他器官 在肠的背方有背血管,腹方有腹血管和腹神经链,尚 有位于腹神经链下的神经下血管,有时可见小肾管和隔膜。
实验六蚯蚓的横切面观察一实验目的?通过观察环毛蚓的横切片了解环毛蚓的形态结构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实验六、蚯蚓的横切面观察
一、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环毛蚓的横切片,了解环毛蚓的 形态结构,掌握环节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二、实验材料 蚯蚓横切片
蚯蚓的体壁自外往内由角质膜、表皮层、环肌、纵肌和体壁体腔 膜构成。角质膜薄而透明,由表皮的单层柱状细胞分泌而成;体

实验6_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doc

实验6_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doc

实验6_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院系名称: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班级:141715班姓名:武洋学号:14171073实验六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用状态反馈进行极点配置的方法。

2. 了解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

3. 理解系统极点、观测器极点与系统性能、状态估计误差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1. 系统G(s)=10.05s2+s+1如图2.6.1所示,要求设计状态反馈阵K,使动态性能指标满足超调量,峰值时间。

图2.6.1二阶系统结构图2.被控对象传递函数为写成状态方程形式为式中; ;为其配置系统极点为S1,2=-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班级:141715班姓名:武洋学号:14171073实验六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一、实验目的1. 掌握用状态反馈进行极点配置的方法。

2. 了解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

3. 理解系统极点、观测器极点与系统性能、状态估计误差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1. 系统G(s)=10.05s2+s+1如图2.6.1所示,要求设计状态反馈阵K,使动态性能指标满足超调量,峰值时间。

图2.6.1二阶系统结构图2.被控对象传递函数为写成状态方程形式为式中; ;为其配置系统极点为S1,2=:其中维状态反馈系数矩阵,由计算机算出。

维观测器的反馈矩阵,由计算机算出。

为使跟踪所乘的比例系数。

三、实验原理1. 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与系统的特征根密切相关,在状态空间的分析中可利用状态反馈来配置系统的闭环极点。

这种校正手段能提供更多的校正信息,在形成最优控制率、抑制或消除扰动影响、实现系统解耦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在改善与提高系统性能时不增加系统零、极点,所以不改变系统阶数,实现方便。

2. 已知线形定常系统的状态方程为为了实现状态反馈,需要状态变量的测量值,而在工程中,并不是状态变量都能测量到,而一般只有输出可测,因此希望利用系统的输入输出量构成对系统状态变量的估计。

实验六土壤中有机碳的测定:TOC仪测定法

实验六土壤中有机碳的测定:TOC仪测定法

实验六 土壤中有机碳的测定:TOC仪测定法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 掌握利用TOC分析仪测定土壤有机碳的方法2. 了解土壤有机碳在环境科学研究的意义二、实验原理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体中的土壤和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包含多种物质,从简单的糖类,到复杂的大分子蛋白质、脂肪和有机酸等。

土壤有机碳在土壤中含量并不高,一般在5%以下。

土壤中有机碳还是土壤形成的主要标志。

土壤有机碳的复杂组成使其具有许多特性,例如,它与重金属离子和水氧化物相结合,既而形成水溶性和不溶性复合体;可以与粘土矿物和颗粒物相结合;吸附各种污染物;吸收和释放植物营养元素;保持土壤水分等。

因此,土壤有机碳对土壤的性质以及各种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歉意和转化有很大的影响是环境分析测定的基本项目之一。

此外,在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中,碳循环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而土壤有机碳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气二氧化碳的固定或释放有重要影响。

在环境演化研究中,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是重要的气候替代指标。

因此,准确测定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过程包括样品氧化合检测两部分。

样品氧化可有干法氧化合湿法氧化,本实验采用干法氧化,即燃烧法。

干烧法是将土壤样品置于炉中通过高温燃烧,使其中的有机碳氧化成CO2,然后通过滴定法、重量法、热量法、分光光度法和气相色谱技术测定CO2量,并最终计算出TOC的含量。

有机质燃烧不充分时可能产生一定量的CO,为将其完全转化成CO2,经常需要借助一些过渡金属,如Pt、Cu、Ir、Ni等的氧化物进行催化氧化。

当燃烧温度过高时,诸如碳酸盐类矿物会发生分解释放出CO2,因此,在测定前,通常需要去除土壤样品中的所有碳酸盐矿物。

三、仪器、试剂和材料1. 仪器及设备TOC仪、天平、分析筛(100目)、烘箱、样品舟(陶瓷舟)2. 主要试剂盐酸溶液(1 M)量取85ml浓盐酸,边搅动边缓慢倒入500ml水中,用水稀释至1000ml,混匀。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六》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验六》教案

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科学实
验六》教案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完成实验,使学生了解水的几种形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观
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工具和材料
- 水杯
- 冰块
三、实施步骤
1. 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并解释水的几种形态变化。

2. 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冰块的形态。

3. 让学生将冰块放在桌子上,观察冰块的变化。

4. 向学生解释冰块逐渐融化的过程,说明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5. 让学生观察融化后的水,了解液体的形态。

6. 结束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四、实验要点
- 学生应该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并描述出来。

- 学生应该注意实验操作的安全性,避免受伤。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学生可以发现冰块在温度升高的情况下逐渐融化,形成液体水。

这说明冰块和水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处于不同的形态。

六、实验延伸
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延伸活动:
1. 让学生观察水在不同温度下的融化速度是否有所差异。

2. 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融化前后发生了哪些物质变化。

七、实验小结
通过完成本实验,学生了解了水的几种形态变化,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结果验证了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下。

这些知识对理解水的性质和科学实验方法有一定的帮助。

八、教师寄语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保持对科学实验的兴趣,积极探索和实践,发现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名称:步进电机控制实验
院系: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班级:09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董鹏帅
学号:2009041606
指导教师:罗锦彬
完成时间:2012年月日
报告成绩:
评阅意见:
评阅教师日期
步进电机控制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 2812 通用IO 口的使用方法;
2. 掌握 2812 对步进电机的控制。

二、实验设备
1. 一台装有CCS软件的计算机;
2. DSP试验箱的TMS320F2812主控板;
3. DSP硬件仿真器。

三、实验原理
步进电机工作原理,给步进脉冲电机就转,不给脉冲电机就不转,步进脉冲的频率越高,步进控制电机就转的越快;改变各相的通电方式可以改变电机的运行方式;改变通电顺序可以控制步进电机的运行方式;改变通电顺序可以控制步进电机的正反转。

步进电机的控制问题可以总结为两点:
(1)产生工作方式需要的时序脉冲;
(2)控制步进电机的速度使它始终遵循加速-匀速-减速的规律工作。

对于I/O 口有二类寄存器:
1. 控制寄存器和数据方向寄存器,使用方法如下:首先确定引脚的功能,即IO控制器寄存器,为1 表示引脚功能是原模块的功能,否则为IO 功能。

2. 如果引脚被配置为 IO 功能,就需要确定它的方向:输入还是输出,。

为1 表示是输出引脚,否则是输入引脚。

对于IO 功能的输入或输出是通过读写相应的数据方向寄存器来实现。

输入引脚对应读操作;输出引脚对应写操作。

3.步进电机的使用至少需要三个方面的配合,一是电脉冲信号发生器,它按照给定的设置重复为步进电机输送电脉冲信号,目前这种信号大多数由可编程控制器或单片机来完成;二是驱动器(信号放大器),它除了对电脉冲信号进行放大、驱动步进电机转动以外,还可以通过它改善步进电机的使用性能,事实上它在步进电机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一种步进电机可以根据不同的工况具有多种驱动器;三是步进电机,它有多种控制原理和型号,现在常用的有反应式、感应子式、混合式等。

步进电机的速度控制是通过输入的脉冲频率快慢实现的。

当发生脉冲的频率减小时,步进电机的速度就下降;当频率增加时,速度就加快。

还可以通过频率的改变而提高步进电机的速度或位置精度。

步进电机的位置控制是靠给定的脉冲数量控制的。

给定一个脉冲,转过一个步距角,当停止的位置确定以后,也就决定了步进电机需要给定的脉冲数。

在包装机控制中,给定脉冲数的多少,还与机构的参数有关,例如螺杆的直径等。

4.实验电路
5.试验框图
四、实验步骤
1.连接好仿真器、DSP实验箱,计算机;
2. 本实验工程文件(Example_stepmotor.pjt),编译,下载程序到DSP;
3.全速运行,观察步进电机的运转。

五、实验心得
本次步进电机控制实验使我对步进电机控制工作原理的有所了解,对实验进行分析和修改使它与我们的理论相符合,在给步进脉冲时电机就转,不给脉冲时电机就不转,步进脉冲的频率越高,步进控制电机就转的越快。

并改变各相的通电方式可以改变电机的运行方式;在改变通电顺序可以控制步进电机的运行方式;改变通电顺序可以控制步进电机的正反转。

通过本次实验中加深对DSP系统的理解、步进电机的控制方式及工作运行方式。

进一步掌握用C语言编写DSP程序的方法,及编译、除错能力。

附页:实验原程序代码
#include "include/DSP281x_Device.h" // DSP281x Headerfile Include File
#include "include/DSP281x_Examples.h" // DSP281x Examples Include File
void delay_loop(void);
void Gpio_select(void);
short codetab[17]=
{0x0001,0x0002,0x0004,0x0008,0x0008,0x0004,0x0002,0x0001,
0x0001,0x0002,0x0004,0x0008,0x0001,0x0002,0x0004,0x0008,0x0000};
main()
{
short i,j;
InitSysCtrl();
EALLOW;
EDIS;
Gpio_select();
DINT;
InitPieCtrl();
IER = 0x0000;
IFR = 0x0000;
InitPieVectTable();
InitXintf(); // For this example, init the Xintf
GpioDataRegs.GPADAT.all=0;
Reg06=0x00;
while(1)
{
for(j=0;j<400;j++)
{
for(i=0;i<4;i++)
{
GpioDataRegs.GPADAT.all =codetab[i];
Reg06=0x00;
delay_loop();
}
}
for(j=0;j<400;j++)
{
for(i=4;i<8;i++)
{
GpioDataRegs.GPADAT.all =codetab[i];
Reg06=0x00;
delay_loop();
}}
}
}
}
void delay_loop()
{
short i,j;
for (i = 0; i < 1000; i++)
{for (j = 0; j < 10; j++);}
}
void Gpio_select(void)
{
Uint16 var1, var2, var3;
var1= 0x0000; // sets GPIO Muxs as I/Os
var2= 0xFFFF; // sets GPIO DIR as outputs
var3= 0x0000; // sets the Input qualifier values
EALLOW;
GpioMuxRegs.GPAMUX.all=var1;
GpioMuxRegs.GPBMUX.all=var1;
GpioMuxRegs.GPDMUX.all=var1;
GpioMuxRegs.GPFMUX.all=var1;
GpioMuxRegs.GPEMUX.all=var1;
GpioMuxRegs.GPGMUX.all=var1;
GpioMuxRegs.GPADIR.all=var2; // GPIO PORTs as output
GpioMuxRegs.GPBDIR.all=var2; // GPIO DIR select GPIOs as output GpioMuxRegs.GPDDIR.all=var2;
GpioMuxRegs.GPEDIR.all=var2;
GpioMuxRegs.GPFDIR.all=var2;
GpioMuxRegs.GPGDIR.all=var2;
GpioMuxRegs.GPAQUAL.all=var3; // Set GPIO input qualifier values GpioMuxRegs.GPBQUAL.all=var3;
GpioMuxRegs.GPDQUAL.all=var3;
GpioMuxRegs.GPEQUAL.all=var3;
EDI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