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基本特征与问题分析




摘要: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有五大特征,即黄金非货币化与美元主导、汇率制度弹性化、区域货币合作化、储备货币多元化和货币金融市场一体化。同时存在四大问题,即权利与义务不对称、国际货币体系流动性过剩、汇率过度波动性和国际金融机构的寡头垄断。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来说,努力弱化国际货币的单一性垄断、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组合体系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储备货币
一、前言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国际货币的形成与发展、国际货币制度的创立与维护、国际货币问题的协调与合作等一系列动态关系的总和。Eichengreen Barry(1996)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将各国经济黏合在一起的“黏合剂”。有效运作的国际货币体系能够有效调节国际收支平衡、保障外汇市场稳定有序,并能够为遭受恶意冲击的国家提供必要的国际信用帮助。
近代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历经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三大形态。每种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发展、制度的创立运作上都有各自的特点。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牙买加体系。牙买加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面对动态的国际金融现实,通过长期协商而达成共识。1976年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签署的《牙买加协议》的基础上建立的现行货币体系。《牙买加协议》没有提供公认的规则,可以说牙买加体系是一个缺乏章法的“无体系的体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不断深入,资本流动速度日益加快,资本流动对外汇市场波动影响日益加大,众多国家尤其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外围国家,由于在体系中所处的不利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体系中外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状况
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立在《牙买加协议》基础上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没有明确的本位币,也没有统一的汇率制度安排,各国可以依据国内外经济金融的状况自主作出安排。浮动汇率、固定汇率还是中间汇率制度,在理论上具有充分的自主性,所以现代国际货币体系又称为“无体系的体系”。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事实上是以美元为本位币、美国为体系最主要核心国的国际货币体系。尽管在目前的体系中美元、欧元、日元等共同构成国际储备货币组合,但这些国际货币之间有层次上的差异,美元处于支配地位,是最强大的国际货币即体系中的“关键货币”。美元的稳定性如何将直接影响国际货币的稳定性。美元作为国际“关键货币”是国际贸易的主要

支付货币、计价货币,是一些重要原材料能源产品如石油的计价货币。在全球性贸易中,美元在国际贸易计价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其次是欧元、日元和英镑等。在国际储备货币中,近些年来美元的份额也稳定地占有60-70%。国际货币体系的外围国家与核心国家在体系中的地位具有严重的不对称。为维护经济的健康发展,外围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一定数量规模的外汇储备。大量外汇储备占用了发展中国家的大量经济资源,为维护对外贸易的稳定,为维护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稳定,外围国家运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防止投机资本的冲击,一些国家地区钉住美元或选择以美元为主的一篮子货币作为锚货币甚至实行货币局制度,实行美元化。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长期处于流动性过剩状态,导致世界经济的持续通胀。美元是主权信用货币,根据宏观经济基本理论,信用货币的过量发行将导致通货膨胀。美国的货币政策首先是基于美国利益,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国实施的多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证实了这一点。面对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衰退,美联储无视世界各国的反对,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释放大量流动性,美元大幅贬值以增强美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事实上,美元不仅仅是美国的货币,也是现行的核心货币。美元的主权性和国际性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美元具有世界公共产品的的性质,肩负着提供国际经济流动性的重任;作为主权货币,美元肩负着保证美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任。国家利益和国际利益很多时候难以调和,“特利芬两难”继续存在。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各国运用汇率制度进行自主性国际收支调节。牙买加体系没有对各国的汇率制度进行统一安排,这就为各国自主选择汇率制度留下巨大的空间。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形成以来,国际资本流动数量规模日益增大,流动速度日益加快,国际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各国经济金融开放程度日益加大,汇率政策的灵活性日益重要,汇率制度总体向更有弹性的方向发展。汇率制度弹性的提高,增加了一国经济体对汇率变动的敏感度。当汇率发生变动时,就能使对外经济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调整以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如果汇率制度弹性小,就会对投机冲击失去敏感性,容易因大规模量的冲击而使汇率制度崩溃,同时在维护固定汇率制度过程中承担巨大的经济成本。发达的货币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灵活的汇率浮动机制,使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众多国际性冲击由较具弹性的汇率制度所缓解或隔离,从而减少或阻止对国内经济

的冲击。自主选择的汇率制度,弹性提高的汇率制度,也往往有利于平衡国际贸易。通过贬值或升值调整贸易进出口,使之趋于平衡。汇率调节主要通过货币的升值或贬值来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外汇需求大于外汇供给,本币贬值刺激出口,减少进口,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当国际收支顺差时,外汇需求小于外汇供给,本币升值刺激进口,减少出口,国际收支趋于平衡。同样的事实是,美国等国际货币国家,对外围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有相当大的影响。
三、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黄金非货币化与美元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牙买加体系建立,各国货币不再规定含金量,黄金也不再用于官方结算,黄金的货币使命终结。国际货币体系自国际金本位制建立以来,历经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即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即牙买加体系时,黄金退出历史舞台。黄金的非货币化,成为牙买加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但是仍沿袭布雷顿森林体系时的支配地位,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仍起主导核心作用。牙买加体系成为事实上的美元本位体系。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与黄金的兑换已经切断,美国也不再承担美元与黄金兑换的义务,而当前美元仍然占各国外汇储备的65%左右,国际外汇交易的40%以上,国际贸易结算的50%以上,失去黄金支撑约束的美元,是一种纯粹国家信用货币,但担负着国际核心货币的重任。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保留了二战后创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作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创立就是美国经济金融实力的产物。现行体系中IMF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美国在IMF的实质地位没有质的变化。基于美国强大的经济科技、政治文化、军事实力,美元不但没有边缘化,而且进一步核心化。上世纪70年代牙买加体系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采取钉住美元或以美元为主要货币的一篮子货币组合,甚至出现完全美元化现象。美元对各国的货币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等产生重大影响,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加深,美元的影子无处不在,美元的影响范围在扩大,流通领域在扩展,影响力度在增加。
(二)汇率制度弹性化。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浮动汇率体系。黄金非货币化后,美元的发行失去了黄金基础比价。因而在美元本身浮动的情况下,即使一些国家采取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甚至美元化,其汇率事实上也是浮动的。这样,现行汇率制度在名义或实际上都展现出浮动性。198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各国官方宣称的汇率制度

加以分类,分为钉住汇率制度、有限灵活的汇率制度和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三大类。1999年IMF根据实际汇率制度而非官方宣称的汇率制度进行重新分类。主要分为八大类:无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货币局制度、传统的盯住汇率制度、在水平区内的钉住制度、爬行钉住、爬行区间、管理浮动汇率制和独立活动制。弗兰克尔(Frankel)(1999)按照从严格固定逐步放松到完全弹性的方法,将汇率制度分为固定汇率、爬行钉住、肮脏浮动弹性汇率和无法归类等九大类。
现行汇率制度呈现出弹性化趋势。沈晓晖(2008)认为,在牙买加体系初期,大约有85%的发展中国家实行钉住汇率制度,而到90年代中期,这一比例下降到45%,1997年进一步降至40%。固定汇率制度占比的大幅减少,中间浮动汇率制度国家日益增加,浮动性汇率制度形式的多样化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柯林斯(Collins)(1996)认为,从钉住汇率制度向较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转变,可以减少政治成本,通过汇率变动,当局可以有较大余地应对各种冲击。
汇率制度的弹性化就意味着汇率制度选择上的多样化。各种弹性化程度不同的汇率制度,共同构成现行国际货币多样化汇率制度组合。弹性化、多样化的汇率制度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资本流动量剧增,各国发展特色化的客观要求,外围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开发、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化的过程中,汇率制度的弹性化多样化为其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提供基础前提。
(三)区域货币合作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在80年代,欧洲经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大削弱了美国经济的相对实力。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洲货币一体化要求日益强烈,1999年建立在法德双轴心经济基础上的欧元区正式形成。欧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元主导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局面。欧元作为区域一体化成功形成的货币,是对美元现实和潜在的巨大挑战,也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灵活性、竞争性运作增添活力。
区域经济贸易的一体化是区域货币合作一体化的基础。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把法德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的舒曼计划。1950年6月~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代表在巴黎就舒曼计划举行会议,签署《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7年,六国签署《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正式成立。经过二十多年的经济一体化的实践,欧洲各国经济日益紧密,1979年欧洲货币体系启

动以便在欧共体内部实施固定但可以调整的汇率制度。1989年的《Delors报告》明确提出最终建立欧洲统一货币的具体步骤。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2002年1月1日发行欧元现钞和硬币。除欧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外,美洲、亚洲等区域一体化进程也取得重大进展,集中表现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于1994年形成北美自由贸易区和2010年1月1日正式启动的中国东盟10+1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的形成既定经济一体化的产物,更是深化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乃至货币一体化的关键性步骤。随着世界经济多元化格局的逐步形成,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高速发展和实力的不断增强,伴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多元化,将进一步增加区域货币合作和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客观趋势。
(四)储备货币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是指一国政府持有的可随时自由支配用于国际支付或干预外汇的国际通用货币资金。由于美元在国际贸易和市主要计价支付货币,是众多国家货币的货币锚,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关键货币,美元也就自然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其GDP约占世界GDP总量的1/4,其资本市场金融资产价值约占全球金融资产的30%,美元在各国储备中的占比在65%以上。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中的核心货币与其经济实力是相称的。但是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欧元的诞生消除了欧元区内原货币之间的汇兑成本和汇兑风险,减少了资本跨境流动成本,增加了流动性和便利性,使得区域金融资本市场高度一体化,并以整体经济形态活跃于世界经济舞台。欧元在各国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达25%左右(而英镑、日元只各占约6%)。这样,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储备货币呈现多元化局面,多元国际储备货币分别为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其中美元居核心地位。在可遇见的将来,欧元还无法取代美元,这是由于欧元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财政政策与欧洲央行的货币政策有一定的冲突,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包括希腊在内的债务危机相当严重,一定程度上威胁到欧元区的生存发展,其综合竞争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但是,欧元的诞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美元的霸权,欧元与美元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美国货币当局产生约束。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形成的多元国际储备货币格局,有利于维护一定程度的竞争,从而有利于外围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美元的独霸式垄断,世界各国在外汇储备上可拥有多种选择而减少储备成本和风险,增加储备收益。Eichengreen(2009)认为,截止2008年

4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查66国使用美元为名义锚,27国使用欧元为名义锚。
储备货币多元化可以减少对美元的过分依赖,逐步摆脱美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高度垄断。同时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也减少了外围国家外汇储备的汇率风险。近几年,中国大量美元外汇资产由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遭受的损失风险,从另一个方面表明储备货币多元化对新兴经济国家的益处。多元化的储备货币所减少的外汇储备风险,正是现行货币体系不同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复活、国际金本位制度不可能再现的原因之一。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一定意义上是人类社会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反映,其趋势不可改变。
(五)货币金融市场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是指二战后,尤其是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国内外金融市场在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促进下联系日益紧密、影响日益深入,逐步形成统一的金融市场的动态过程和发展趋势。王旭(2011)认为,金融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以改革“金融抑制”,推进“金融深化”为基本内容;对于发达国家以放松金融监管,实施金融自由化为基本内容。
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发展。跨国贸易、跨国投资是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基础,而跨国经济体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要求相应的金融服务,这就进一步促进跨国金融机构尤其是跨国银行和国际投资融资重要平台即国际金融中心的进一步发展。各国为吸引内外资进一步发展国内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使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交互深入整合一体化。而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数字化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为国内外金融市场一体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基础支持。
上世纪50、60年代,学术界提出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理论,各国尤其是发达经济体将相关理论运用于经济实践,逐步深入推行利率自由化、汇率自由化、银行业务自由化、资本流动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如1980年美国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的Q条例,1985年西方七国主要工业国家的股票和债券交易约2000亿美元,而到1993年达7640亿美元,目前国际金融市场每日流动短期银行储蓄和其他银行证券达7.8万亿美元。金融创新丰富多彩,衍生金融工具如期货、期权和互换大量涌现,规模巨大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减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收益、也增加了交易风险,尤其是金融资产的证券化风险积累直接导致2008年的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一步提升货币市场的效能。国际主要货币之间的交易兑换日益方便,固定

的或单一的储备货币已逐渐被变动的多元的储备货币组合所替代,这一切对对浮动汇率制度的有效运作也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四、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权利与义务不对称。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以美元为本位币的体系。美元取代黄金作为本位币是以一国信用货币取代金属货币,美元能够作为核心国际货币为世界经济提供流动性是由于美国经济实力雄厚,美国是世界中心的核心国,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不仅是货币影响力的不对称,更是所担负的义务与所拥有的权力的严重不对称。尽管牙买加体系对各国的汇率制度没有刻意安排,各国的汇率制度选择在原则上是自主的,但是由于汇率制度的安排是一国理性权衡的结果。基于现实世界美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核心地位,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支配地位,众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选择钉住美元或钉住以美元为主的货币篮子是现实理性的。不合理的现行国际经济秩序形成不合理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即以美元为体系内核,欧元、日元等为体系中心区货币,其他国家货币为外围货币的中心-外围体系。Dooley(2002)认为,美国是“中心-外围”框架的中心国和调节国,既不试图管理汇率,也不积累官方储备。欧洲、加拿大等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外汇储备较小、经常项目持续逆差、资本项目持续顺差,构成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外围部分资本帐户区(Capital Account Region)。中国、马来西亚等表现为经常项目持续顺差和外汇储备的不断积累,构成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外围部分的贸易账户区(Trade Account Region)。
美国货币当局可以基于国家利益进行自主性货币政策操作,而外围国家由于汇率的浮动和资本流动在“不可能三角”下失去独立性。沈晓辉(2008)认为,跨境资本大量迅速流动,外围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货币主权不仅难以独立,而且受到的外围冲击越来越大,越来越广。
货币政策是主权国家的一项重要权利,是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对外围国家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问题是外围国家在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同时还要承担中心国家尤其是美国货币政策自利性所造成的的国际金融问题。美国凭借美元核心国际货币的地位,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大量输出美元,无偿占有外国资源。而其他国家积累的大量美元储备又有相当大的部分重新流回美国投资于低回报率的美国国债,无偿占有外国资金。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是,外围国家的外汇储备会因核心国家为刺激经济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而大量缩水。外围国家

的外汇占款已造成大量宝贵资金闲置,而核心国家的自利货币政策又使这些宝贵资源不断缩水,核心国进一步无偿占有外围国家的资源。目前,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垄断地位为其带来大约100多亿美元的铸币税,外国人购买美国国债导致美元利率下降利于美国人借债等净收益大约900亿元。
总之,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国家享受了铸币税和通胀税的好处,而外围国家承受了通胀、汇率风险和一些资源的无偿转移等成本,权力和义务严重不对称。
(二)国际货币体系流动性过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的发行受美国黄金储备量的制约。各国在一时期的黄金持有量是相对稳定的,加上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国际收支不会持续严重失衡,这一点美国也没有例外。但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成为事实上的本位币,而且失去黄金拥有量的约束,美元的信用扩张首先是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自利行为。理查德·邓肯(2007)认为,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美国就能以没有任何支持的美元和以美元计值的债券作为进口的支付手段。“纸币本位”的时代就这样悄悄地来临了,而流通中的美元数量也开始增长,造成经济过热及资产价格过度膨胀现象。
金本位制度和布雷顿森林体系都内含防止贸易国之间持续失衡的自动调节机制。当一国贸易顺差时,该国的黄金积累就会增加,其货币信用创造会增加,导致物价上涨而通货膨胀。相对物价的上升导致出口竞争力的下降,从而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致顺差减少,贸易趋于平衡。反之亦然。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对美元的流动性需求增加,美元作为主权货币,主要通过美国的贸易逆差方式提供国际流动性。而且,由于美元失去黄金的约束,美国可以这样的方式提供大量的美元流动性以满足国际需求。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所得不得不用于购买美元资产否则将导致国内货币量的大增而引起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的泡沫化,即流动性过剩。美国本身,由于贸易伙伴国大量贸易顺差资本投资于美国资本市场而催热美国国内经济。这样以美元为主要储备支撑的国际信用创造扩展,产生巨大的流动性,导致全球信用泡沫,资产价格膨胀经济持续过热。理查德·邓肯(2007)认为,拥有大额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国家的顺差进入本国的银行启动了如同央行向本国的银行体系注入高能货币一样的信用创造过程,进而催生出经济泡沫。
(三)汇率过度波动性。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各国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理性地权衡而确定汇率,汇率政策成为各国的一项重

要宏观调控的工具,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常常导致竞争性汇率贬值或升值,汇率的急剧波动在所难免。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没有统一的汇率制度安排,同时又放弃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制度,各国的汇率由各国选择安排。由于事实上是美元本位制的中心-外围国际货币体系架构,外围国家往往钉住核心国货币或中心国家组成的货币篮子,而核心国家的货币本身是不稳定的,许多时候核心国家出于发展国家经济或应对本国经济衰退等需要对流动性进行大幅调整,这势必造成钉住核心国家货币的外围国家的汇率出现大幅度波动,外围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肖耿(美,2010)认为,美国汇率的波动导致整个资本价格发生巨大变动,导致资本的投机性流动量非常巨大,就会冲击新兴市场国家。美国量化宽松的预期导致市场的剧烈波动和投机活动的大量增加。
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深入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一体化不断深化,资本流动规模速度剧增,外汇市场的短期资本、投机资本对国内外日益一体化金融市场的冲击出现高频率高能量特征。各国面对大量游资的冲击,往往采取浮动汇率,企图减少对国内经济基本面的不利影响,从而导致汇率高度波动。20世纪末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基于金融创新的大量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使得国际货币资本市场日趋复杂,运行风险日益加大,风险的积累释放往往造成外汇市场的动荡。20世纪90年代,英、泰、俄罗斯等国在国际对冲基金的蓄意投机冲击下所出现的汇率大幅贬值有力地表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各国汇率的极度脆弱性。同时在国内金融市场一体化下,人们的汇率、资产预期将引发大量的资本流动,又通过衍生产品的变幻,外汇波动进一步放大加剧。
(四)国际金融机构的寡头垄断。国际金融机构是指从事国际金融监管和国际金融活动的超国家组织机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浮动汇率制度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七国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机构共同监管,而真正的掌控者为美国。制定IMF规则,召开七国财长峰会的主角也是美国。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最重要的国际金融机构有两个,一个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宗旨是帮助会员国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另一个是世界银行(Word Bank, WB)包括国际开发协会(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DA)和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宗旨是通过提供和组织长期贷款和投资,解决会员国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

金不足问题,资助会员国兴办特定的基本建设工程,以协助其复兴与开发。两大国际金融机构,从制定规则、投票比例、总裁选定等各方面都事实上由美欧等少数发达国家所垄断。杨洁勉(2011)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IMF和WB中的投资权比例分别是42.3∶57.7和47.19∶52.81,少数发达国家的投票权依然占据绝对优势,美国更是分别占有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15.85%和16.74%的投票权。世界银行行长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裁分别由美国人和欧洲人担任已经成为惯例。
重要国际金融机构的寡头垄断是基于国际经济格局中心-外围架构的现实。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在现行国际经济格局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达的金融市场和高技术优势所产生的金融经济的强大竞争力产生巨大的垄断力量。寡头垄断国际金融机构使得这些机构为少数发达国家所掌控,为其垄断利益服务,使得机构成为其获取垄断利益的工具。尽管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尤其是金砖国家力量的不断增强,要求改革IMF和WB的呼声不断增强,但在短期内消除少数国家垄断国际主要金融机构的可能性不大,改革的路途尚远。
五、结论和建议
(一)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中心-外围的不对称体系,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需要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组合体系。美元处于体系的核心,具有支配地位。20世纪末诞生的欧元是美元的最大现实和潜在挑战者,但由于欧元区内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次贷危机以来欧元区出现的债务危机,导致内部困难重重,分离思想和行为持续涌现。美元的主导地位反而有所巩固。如何有效地拯救欧元成为当前区内外绝大多数国家必须重视的问题。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弱化国际货币的单一性、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组合体系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二)充足的流动性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前提,缺乏流动性的经济和流动性过剩的经济都会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国际金本位制退出历史舞台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于黄金作为货币由于受其供给上的约束,无法满足世界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需要。美元是纸币,由纸币提供流动性解决了国际经济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却带来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是由于美元首先是美国的主权货币,然后才是国际货币,美元首先要满足美国的利益诉求,然后才扮演国际货币的角色。角色的冲突往往难以调和,尤其是在美国经济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时,释放大量美元,提振美国的出口竞争力一直是美国的选择,国际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自然无法解决。
(三)汇率制度的多元化、浮动化

成为国际现实,构建资本流动信息预警体系成为重要任务。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汇率制度的多元化、浮动化早已是国际现实,即使是一些货币局制度、美元化制度的国家和地区,由于美元本身的波动性,其汇率事实上也是波动的。也有一些国家宣称固定汇率,其实际行为常常对汇率进行干预调整。在“不可能三角”情况下,随着上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市场一体化的深入,各国进一步开放市场,资本流动加速,为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大部分选择浮动汇率制度。然而,大量投机性短期资本不规则流动又常常导致众多国家汇率意外过度波动。构建资本流动信息预警系统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四)对国际金融组织的垄断是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外围不平等的突出表现,应对国际金融组织进行改革。IMF和WB是沿袭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两大世界金融支柱。改革IMF和WB的呼声由来已久,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不合理的投票制度、总裁行长的选拔制度等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真正民主化改革成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共同要求。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金砖五国”如何有效协调立场共同促进国际金融机构的民主化、平等化进程应是迫切的现实战略步骤。
(文章来源于:科技资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