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电影论文—苗琳

合集下载

台湾电影复兴浪潮中的纪录片创作

台湾电影复兴浪潮中的纪录片创作

台湾电影复兴浪潮中的纪录片创作于丽娜【摘要】台湾纪录片的创作热潮在台湾已经延续了10年之久,10年来台湾涌现出大量引人关注的纪录片作品,并开始形成一种新的美学风格.本文尝试从台湾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和叙事风格方面来总结这次台湾电影复兴浪潮中纪录片的创作特征,并分析由此反映出来的创作问题.【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年(卷),期】2014(028)002【总页数】6页(P7-11,28)【关键词】台湾电影;纪录片;弱势关注;叙事策略【作者】于丽娜【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5学术界将2008年以来台湾涌现出层出不穷的新导演和新作品的现象,称之为台湾电影的复兴浪潮。

而笔者则认为,在2004年就引起关注而被台湾评论①参见《2005年台湾电影年鉴》中“电影年度现象导语”,“行政院新闻局”出版,2005年9月版,第124页。

家惊呼为“台湾电影新显学”的纪录片创作已经揭开了台湾电影复兴浪潮的序幕。

2004年,《生命》(吴乙峰导演)、《跳舞时代》 (简伟斯、郭珍弟)、《歌舞中国》(彭文淳)引爆了纪录片的创作热潮。

更重要的是纪录片的院线上映预示了台湾纪录片的②2004年9月18日起,全景传播基金会推出《全景映像季》,将《生命》、《天下第一家》、《梅子的滋味》、《部落之音》四部纪录片打包在台湾全省的十几家戏院及灾区巡回放映,创下1500多万新台币的票房纪录。

一种新的存在形态。

当年《生命》系列以1500万新台币勇夺本土影片票房冠军后,《跳舞时代》、《歌舞中国》超过百万新台币的票房继续创造奇迹。

对于只有两千万人口的台湾来说,电影超过百万新台币就算告捷,这个数字是许多剧情片望尘莫及的。

此后的纪录片创作,如《石头梦》(2005,胡台丽)、《翻滚吧,男孩》(2005,林育贤)、《无米乐》(2005,颜兰权、庄益增)等作品,凭借良好的口碑和票房依然延续了这股创作的潮流,2013年青年导演齐柏林的《看见台湾》更以1亿2000万元的票房,刷新了台湾纪录片的票房纪录,显示了台湾纪录片兴起近10年依然锐气不减的创作气势。

《2024年从电影《沙丘》看好莱坞类型化华人形象》范文

《2024年从电影《沙丘》看好莱坞类型化华人形象》范文

《从电影《沙丘》看好莱坞类型化华人形象》篇一一、引言好莱坞电影作为全球电影工业的代表,一直以其多元化的题材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全球观众。

近年来,随着华人在好莱坞的参与度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华人形象出现在银幕上。

本文将以电影《沙丘》为例,探讨好莱坞如何类型化华人形象,并分析其影响。

二、电影《沙丘》背景及概述《沙丘》是一部科幻电影,讲述了在遥远的未来,人类为了争夺沙漠星球上珍贵的资源而展开的斗争。

电影中包含了丰富的种族、文化和科技元素,而华人角色也在其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本节将简要介绍电影的背景和故事情节,为后续分析做好铺垫。

三、好莱坞类型化华人形象的表现在电影《沙丘》中,好莱坞对华人形象进行了类型化处理。

首先,电影中的华人角色往往被设定为具有特殊技能或背景的人物,如科技专家、武林高手等。

这些设定使华人角色在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使观众对华人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刻板印象。

其次,电影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种族歧视和偏见,对华人角色的塑造往往局限于某些固定的特质和行为模式,导致观众对华人的认知不够全面和深入。

四、分析类型化华人形象的影响类型化华人形象对电影的叙事和观众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这种类型的塑造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更加丰富和引人入胜。

其次,这种类型化处理也使得观众对华人形象产生了一定的刻板印象,可能导致对现实中的华人产生误解和偏见。

此外,好莱坞在塑造华人形象时,也应该更加注重多样性和包容性,以展示华人的多元文化和个性特点。

五、建议与展望针对好莱坞类型化华人形象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好莱坞应更加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为华人角色提供更加丰富和立体的形象。

其次,应减少种族歧视和偏见的呈现,使电影更加公正和客观。

此外,好莱坞可以借鉴其他亚洲国家的成功经验,如日本和韩国在电影中展示的多元文化和个性特点,以更好地展示华人的形象。

最后,观众也应提高对电影中种族、文化和性别等问题的敏感度,以促进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谍战剧的叙事策略和创新表达

近年来谍战剧的叙事策略和创新表达

近年来谍战剧的叙事策略和创新表达
苗雨青
【期刊名称】《视听》
【年(卷),期】2023()2
【摘要】近年来,国产谍战剧在叙事策略和自身的美学表达上不断创新,出现了一批精品剧集。

在形式上,谍战剧追求与多剧种类型融合,剧中的主要悬念与次级悬念相
互交织,使剧情跌宕起伏,并摒弃了传统单一线索,设置多线索叙事结构。

在内容上,谍战剧将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结合,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化、身份多元化,关注个人成长、人性伦理、家国同构等多重主题。

谍战剧呈现出百花齐放、多元发展的新气象,深
受观众喜爱。

【总页数】4页(P29-32)
【作者】苗雨青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高低语境文化下的叙事伦理——基于谍战剧《谍战深海之惊蛰》的考察
2.《伪
装者》:国产谍战剧叙事策略探析3.谍战剧《风声》叙事策略探析4.谍影复重重魅力竟何在?——近年来我国谍战题材影视剧热的因由探究5.《潜伏》在谍战剧叙事的“革命”——由《潜伏》浅谈中国谍战剧叙事策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究太行山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探究太行山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探究太行山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张文迪;苗琳
【期刊名称】《花溪》
【年(卷),期】2022()19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历史根基,更是人们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艺术同道路和制度进行比较,其力量更为深厚、持久,支撑着国家永续发展。

冀中南地区太行山传统文化艺术历史发展悠久,内容精神,蕴含着诸多思想和智慧,承载着当地人们深刻的民族记忆,凸显其独有精神特质。

由此,为保证太行山传统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需各方努力、合作,共同发力,以中华传统文化特征为背景,明确太行山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的方向,而后总结具体发展路径,助推太行山传统文化艺术永续流传。

【总页数】3页(P0085-0087)
【作者】张文迪;苗琳
【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
【相关文献】
1.山西民间传统漆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网络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困境与发展路径
3.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傣族葫芦丝在德宏职业学
院的传承与发展4.浅谈传统文化艺术在高校美术教育教学中的传承及发展5.新媒体时代冀中南地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球化、台湾人特性与电影类型

全球化、台湾人特性与电影类型

全球化、台湾人特性与电影类型
左乙萱
【期刊名称】《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1(0)1
【摘要】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纪录片《无米乐》1中描摹的台湾人特性和纪录片观众的情绪和艺术价值等议题。

《无米乐》获得2004年国际纪录片台湾奖首奖、2004年南方影展不分类首奖和观众票选奖、2004年金穗奖纪录片优等奖、2005年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和媒体推荐奖。

电影描述了全球化背景下疆界崩解的例子之一,台湾于2002年进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降低对米的关税,为影片中台南后壁的稻农带来危机。

【总页数】15页(P278-292)
【关键词】全球化背景;电影类型;台湾人;特性;世界贸易组织;纪录片;艺术价值;电影节
【作者】左乙萱
【作者单位】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
【相关文献】
1."空间"与"越界"——论全球化时代好莱坞电影的类型特征与叙事转向 [J], 李显杰
2.全球化背景下类型电影的发展研究 [J], 郝君
3.以类型电影为基础浅谈中国公路电影特性 [J], 赵千华;
4.中国电影分类理念与类型电影特性研究 [J], 周强
5.全球化语境下的类型突围——论香港青年电影导演的类型片创作 [J], 钱春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苗族题材电影与苗族文化影像构建

苗族题材电影与苗族文化影像构建

2020年4月第2期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Apr.2020No.2苗族题材电影与苗族文化影像构建郑淑玉(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兴义562400)摘要:自第一部苗族题材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王为一,1954)问世以来,苗族题材电影共创作出27部影片苗族题材电影在生动反映苗族文化的同时,也积极参与苗族文化的影像建构苗族题材电影集中展现了苗族的图腾崇拜、苗族服饰、苗族民居、苗族舞蹈、苗族民俗等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苗族题材电影;苗族文化;影像构建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673(2020)02—0019—03Miao Theme Films and the Image Construction of Miao CultureZHENG Shuyu(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0ia,Xingy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Xingyi,Guizhou562400) Abstract:Since the first Miao themed film"Caravans With Rring"(Wang Weiyi,1954),there have been27Miao-themed films. Miao theme films not only vividly reflect Miao culture,but als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image construction of Miao culture.The Miao theme movies focus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Miao people,such as totem worship,Miao costumes,Miao houses,Miao dances and Miao folk customs etc.Keywords:Miao theme films;Miao culture;image construction电影是生活的写照,苗族题材电影在生动反映苗族文化的同时,也无不带着导演自己对苗族生活和文化的理解和想象,并以自己的作品参与了苗族文化的影像建构。

透过灾难电影看中西文化差异

透过灾难电影看中西文化差异

透过灾难电影看中西文化差异
透过灾难电影看中西文化差异
谢明希
【期刊名称】《青年与社会》
【年(卷),期】2012(000)007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栽体,电影传承着不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

聚焦灾难电影,西方的灾难电影多出现末日题材,多彰显个人主义、英雄主义,而中国的灾难电影却几乎不出现“末日”这种科幻题材,在叙事中始终体现着传统文化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正是由于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才使中西灾难电影在内容、形态、制作等方面呈现出了不同风貌。

【总页数】1页(299-299)
【关键词】灾难电影;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作者】谢明希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2
【相关文献】
1.从电影《北京人在纽约》中西员工工作餐的不同看中西文化差异[J], 赵治文; 全克林
2.中西电影所折射的中西文化差异 [J], 周引莉
3.从中西文化差异看中国学习者违反礼貌原则所引起的语用失误[J], 袁梦
4.由经典著作的复仇主题看中西文化差异——以《呼啸山庄》与《铸剑》的比。

《高票房国产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接受研究》范文

《高票房国产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接受研究》范文

《高票房国产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接受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蓬勃发展,高票房国产电影已成为社会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接受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

本文旨在研究高票房国产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方式及其在观众中的接受程度,以期为电影创作提供参考。

二、女性形象的塑造1. 类型多样高票房国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涵盖了青春、爱情、喜剧、动作、科幻等多种类型。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具有外在美,还具有内在的独立、坚强、智慧等品质。

2. 角色设定在电影中,女性角色往往承担着重要的任务。

她们或是主角的伴侣,或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甚至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人物。

这些角色设定使得女性在电影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形象塑造手法电影通过服装、化妆、场景、音乐等多种手段来塑造女性形象。

这些手法不仅突出了女性的外在美,还通过角色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等细节来展现女性的内在美。

三、女性形象的接受1. 观众群体高票房国产电影的观众群体广泛,包括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文化背景的观众。

这些观众对电影中女性形象的接受程度受到其自身经历、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2. 接受程度大多数观众对高票房国产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表示认可,认为这些形象具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能够激发女性的自信心和独立精神。

同时,观众也期待电影中能够出现更多类型的女性形象,以满足不同观众的审美需求。

四、影响因素1. 社会文化背景高票房国产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也在不断变化。

电影作为反映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自然会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有所体现。

2. 电影创作团队电影创作团队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创作团队成员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到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个优秀的创作团队应该具备多元的视角和包容的心态,以塑造出更加真实、立体、丰富的女性形象。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高票房国产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接受进行研究,我们发现电影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水平,但仍然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苗族电影的多重民族文化意蕴探析——以《滚拉拉的枪》为例

苗族电影的多重民族文化意蕴探析——以《滚拉拉的枪》为例

苗族电影的多重民族文化意蕴探析——以《滚拉拉的枪》为例近年来,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递着丰富的艺术表达和文化内涵。

其中,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电影作品更是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独特的民族文化画卷。

本文将以代表苗族文化的电影《滚拉拉的枪》为例,探析苗族电影所蕴含的多重民族文化意蕴。

《滚拉拉的枪》是中国导演兼编剧贾樟柯于2002年执导的一部电影,该片深入展现了苗族地区的生活场景,以苗族人民为主角,生动地呈现了苗族历史、风俗和生活状态。

首先,苗族电影《滚拉拉的枪》通过大量的细节,深刻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土地的深深依恋和对自然界的崇敬。

例如,在电影的开头,影片中出现了苗族人民劳作于水中田间的场景,他们手插在田间泥土中,匍匐于水中,展现了他们奉行的种田习俗和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活方式。

这种对土地和自然界的尊重体现了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其次,苗族电影《滚拉拉的枪》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塑造,让观众更加深入了解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传统价值观。

例如,电影中塑造的女主角聂拉拉具有极强的苗族特色,她化身成为一名苗族妇女的缝纫师,传承并发扬了苗族特有的刺绣技艺。

同时,影片中呈现了苗族特有的婚俗和祭祀仪式,以及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使观众对苗族文化习俗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

再次,苗族电影《滚拉拉的枪》通过剧情的展开,揭示了苗族人民面临的现实困境和民族自豪感的觉醒。

电影中的聂拉拉和她的家人共同经历了土地流失、城市化以及文化传统的冲击等问题,这些都是当今苗族人民所面临的挑战。

然而,聂拉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表达了自己对苗族文化的热爱和对国家发展的期待。

这种民族自豪感的觉醒,不仅唤起了苗族人民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也表明了苗族文化的价值。

最后,苗族电影《滚拉拉的枪》在情感和情绪上给人以震撼与共鸣。

影片中人物内心的独白和跌宕起伏的剧情展开,使得观众能够更加容易地代入苗族人民的角色,感受他们的心境和情感。

论台湾“新电影”时期的乡土电影创作

论台湾“新电影”时期的乡土电影创作

代表性人 物。 他 原 名 李 子 达,祖 籍 江 苏 武 进,1930 年 5月 20日生于上海,1948年赴台湾。李行曾执 导过不同题材、类型的影片,如闽南语影片、琼瑶爱 情片、乡土电影等,尤其是乡土电影成就斐然,引人 瞩目。他 和 李 嘉 联 合 导 演 的 《蚵 女》(1963年 出 品),以及自己 单 独 执 导 的 《养 鸭 人 家 》(1964年 出 品)、《路》(1967年 出 品 )、《小 城 故 事 》(1978年 出 品)、《汪洋中的一条船》(1979年出品)、《原乡人》 (1980年出品)等影片,基本上都是以台湾乡土社会 和民情风俗为表现对象,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中 华传统文化的伦理内涵。与李行同时代的导演白景 瑞,1931年生于辽宁营口,1949年赴台湾。他执导 的影片《再见 阿 郎 》(1971年 出 品 ),同 样 具 有 浓 郁 的乡土气息,是台湾早期乡土电影中的优秀作品。
晚于李行、白景瑞的侯孝贤、陈坤厚、万仁、李佑 宁、王童等人,是 台 湾 “新 电 影 ”时 期 乡 土 电 影 创 作 的主力军。侯孝贤 1947年 4月 8日出生于广东梅 县,1948年随家人移居台湾。1973年,侯孝贤进入 电影界,跟随李行导演,先后担任场记、助理导演等 职。1981年,侯 孝 贤 执 导 了 他 的 第 一 部 长 片 《就 是 溜溜的她》,该片与次年执导的《在那河畔青草青》, 虽是爱情 题 材,但 都 弥 漫 着 清 新 自 然 的 乡 土 情 韵。 1983年,侯孝贤 与 曾 壮 祥、万 仁 联 合 指 导 了 集 锦 片 《儿子的大玩偶》(该片包括三个短片,分别是侯孝 贤《儿子的大玩偶》、曾壮祥《小琪的帽子》、万仁《苹 果的滋味》),在台湾电影界引起了较大反响。台湾 “新电影”时期,侯孝贤执导了《风柜来的人》《冬冬 的假期》《童年往事》《恋恋风尘》等多部乡土电影, 体现出与台湾早期乡土电影不同的风格。他的《悲 情城市》和《戏梦人生》等影片,也注重从乡土民间 的日常生活视角呈现底层历史记忆。陈坤厚 1939 年出生于台 湾 台 中,1962年 进 入 台 湾 电 影 界,曾 担 任李行《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原乡人》等 影片的摄影师。陈坤厚执导的《小毕的故事》《桂花 巷》,以及万仁执导的 《油麻菜籽》、李佑宁执导的 《老莫的第二个春天》等影片,都是台湾“新电影”时 期乡土电影的代表作。王童 1942年 4月出生于安 徽太和县,1948年随家人到台湾,1963年进入电影 公司担任美术设计,1981年开始执导影片。王童导

中国电影在韩国

中国电影在韩国

中国电影在韩国
吴宝秀;苏锋
【期刊名称】《文化产业导刊》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电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影近几年发展迅速,2012年,我国全年生产的各类电影总量达到893部,年度观影人次达到4.71亿,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70.73亿元。

中国电影银幕突破万块,其中90%为数字银幕,超过8500块银幕可放3D电影,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电影硬件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国家。

【总页数】8页(P40-47)
【作者】吴宝秀;苏锋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2
【相关文献】
1.困境与生存:韩国电影对中国电影影响 [J], 杜娅
2.困境与生存:韩国电影对中国电影影响 [J], 杜娅
3.韩国电影产业的崛起及对中国电影的启示 [J], 顾建亮
4.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在韩国的传播与拓展 [J], 陈慧
5.韩国电影全球化对中国电影的启发 [J], 袁楚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发展与演变研究

中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发展与演变研究

中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发展与演变研究
申林;李金蔓
【期刊名称】《科技传播》
【年(卷),期】2024(16)5
【摘要】中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蓬勃发展,为观众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形象。

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离不开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纵深发展,其中包括创作类型、创作方式、市场发展、产业变革等层面,这是持续演变且不断进步的过程。

文章从中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发展史切入,阐述其类型化叙事、发展瓶颈以及应对策略,以此分析中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未来发展趋向。

【总页数】5页(P73-76)
【作者】申林;李金蔓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相关文献】
1.近代中国动画电影中神话人物造型演变规律研究
2.新文创视域下中国动画电影的跨媒介叙事——以神话题材改编为例
3.中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创作理念的路径转向
4.21世纪中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特征及其“象征漏洞”
5.中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研究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电影为媒

以电影为媒

以电影为媒
张佳敏
【期刊名称】《中国妇女》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首届中加国际电影节将于9月16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开幕。

作为电影节的创始人和执行主席,康卡迪亚大学艺术学院及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助理教授宋淼希望通过电影的艺术形式促进中国和加拿大两国化的交流。

她说,“把中加艺术义化吁我的计算机技术专业背景结合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张佳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
【相关文献】
1.“媒材在场性”:电影作为一种实验性媒介的潜力空间——模拟技术时期的实验电影研究
2.浅谈新媒环境下微电影的传播特点
3.以春为媒,似潮而归
——聚焦电影《春潮》的女性本体叙事创新4.屏媒文化视角下桌面电影的视听美学研究5.屏媒文化视角下桌面电影的视听美学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影剧作的民族化初探

电影剧作的民族化初探

电影剧作的民族化初探
胡惠玲
【期刊名称】《电影文学》
【年(卷),期】1984(000)004
【摘要】老调新题关于电影的民族化议题,近几年来,似已又谈得不少了。

然而,谈的本身并非目的;仅仅亮出观点,也不能算目的。

目的是什么?“统一认识、付诸实践”,或许还不够。

实践而不问效果,仍非目的之所在。

【总页数】6页(P80-85)
【作者】胡惠玲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53.5
【相关文献】
1.民族化的可贵探索——试论王一民电影剧作的美学特色 [J], 刘中蔚;
2.新世纪“咏春”题材电影的剧作创新初探 [J], 边栎叶
3.新世纪“咏春”题材电影的剧作创新初探 [J], 边栎叶;
4.为电影美学的民族化铺路——李厚基、梁嘉琦《电影美学初探》评介 [J], 李华年
5.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化美学风格初探 [J], 袁慧然[1];胡南南[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身:缺乏比照与烘托

文身:缺乏比照与烘托

文身:缺乏比照与烘托
林小明
【期刊名称】《电影评介》
【年(卷),期】1996(000)003
【摘要】国产彩色故事片《红樱桃》上映后,着实产生了轰动效应,好评如潮。

据说其票房价值也十分可观,创下了国产片票房价值的“奇迹”,加之扮演女主角楚楚的
年轻演员郭柯宇在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荣获最佳女演员奖,于是便有人断
言:“从此,我们有了自己的巨片、巨片导演和巨片演员……”笔者无力对《红樱桃》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评述,也不想人云亦云指摘《红樱桃》中纳
粹分子的坦克军
【总页数】1页(P31-31)
【作者】林小明
【作者单位】海口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对比烘托,彰显神韵——记叙文写作技法之对比烘托 [J], 应学敏;
2.移情于景言近旨远--谈《蒹葭》的烘托艺术移情于景言近旨远——谈《蒹葭》的烘托艺术 [J], 张志诚
3.对比烘托,彰显神韵--记叙文写作技法之对比烘托 [J], 应学敏
4.神圣的消解与自我的迷失——从黎族文身诸说看文身女性角色演变 [J], 黄淑瑶
5.烘托对话——烘托技法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J], 王长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华夏神话与中国幻想类电影的“想象力消费”

华夏神话与中国幻想类电影的“想象力消费”

华夏神话与中国幻想类电影的“想象力消费”
张经武;王雯
【期刊名称】《宁夏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4()1
【摘要】华夏神话是中国文艺创作的精神胎记和灵感触媒,是中国幻想类电影“想象力消费”的原型母题和创意基因。

中国幻想类电影不同程度地烙上了华夏神话色彩。

一方面借助华夏神话中的人象、物象原型符号,以熟悉的传播仪式唤起华夏儿女诸如农耕意识、恋土情结、侠义精神、天人合一观念的集体无意识;另一方面又深耕“通变”之理,响应时代精神号召,带领大众进入“想象力消费”的文化艺术场域,让华夏神话的文化元素获得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总页数】11页(P194-204)
【作者】张经武;王雯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05
【相关文献】
1.“想象力消费”类电影的“中国想象”与文化认同
2.科幻想象力何处寻——《黑客帝国:矩阵重启》与中国科幻电影制作的可能性
3.“想象世界”的内与外:幻想类电影的想象力消费实践
4.电影学的想象力——兼论想象力消费、科幻电影创意与中国电影学派建构
5.科幻电影的神话、技术及后人类想象力消费——以《阿凡达》系列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岸三地)华语电影的融合题目:逐渐幻灭的理想——从《顽主》到《私人定制》主题的转变姓名:苗琳学院:人文学院系:中文系年级:2012学号:102201222023822014年7月逐渐幻灭的理想——从《顽主》到《私人定制》主题的转变摘要:从1989年到2013年的《顽主》、《甲方乙方》、《私人定制》三部影片,不仅是对三十年现代化建设的折射,更是对这30年社会问题的一个反映。

以喜剧为标签的背后却透露着理想的幻灭和现代化梦想的破碎,让喜剧不再喜闹而是具有更加深沉的思考和反省。

从《顽主》到《私人定制》以换汤不换药的形式打造了一批社会青年对梦想实现的渴求,在对比中也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梦想也在变换的现实。

因此,本文致力于通过对三部影片的对比,来分析三部影片主体的转变。

关键字:《顽主》《甲方乙方》《私人定制》现代化一、《顽主》、《甲方乙方》、《私人定制》简介《顽主》是于观(张国立饰)、杨重(葛优饰)和马青(梁天饰)三人在北京开了一家“替人排优、替人解难、替人受过”的三T公司,专门替人解难、解闷、受过。

他们碰到了形形色色的怪人和怪事,啼笑皆非,但都给应付了过去,公司业务兴隆,生意火爆。

1后来,因为在一次照顾病人中有些不妥之处,法院送来传票,勒令三T公司停业整顿,无奈之下只好到处筹钱,最后还是不甘心放弃经营三T公司的梦想,决定重整旗鼓。

最后,终于得到应有的回应,影片最后以又一次成功经营公司结束。

《甲方乙方》这是一部在现实和虚构之间自由切换的电影。

姚远(葛优饰),周北雁(刘蓓饰),钱康(冯小刚饰),梁子(何冰饰)-甲方乙方三男一女,四个善良,智慧又善解人意的自由职业者,在97年夏天开办了一项“好梦一日游”的业务。

工作重点是帮助消费者过一天好梦成真的瘾。

刚开始试营业,立刻引来一批突发奇想的顾客。

在帮助顾客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他们从开心、好玩、甚至有些胡闹1摘自百度百科中,渐渐地投入了自己的真情。

最后也得到了幸福,以喜剧的气氛和令人深思的问题结尾,引发人的思考。

《私人定制》这部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以“替他人圆梦”为业务的公司为客户圆各种“奇葩萌”的故事。

愿望规划师杨重(葛优饰)、情境设计师小白(白百何饰)、梦境重建师小璐(李小璐饰)与心灵麻醉师马青(郑恺饰)四人组成的公司“私人订制”,以“替他人圆梦”为自身业务,专门为不同客户量身订制“圆梦方案”,无论客户的白日梦多奇葩、要求多严格,“圆梦四人组”统统来者不拒,甘愿满足客户的任何需求,正如同“私人订制”公司的口号——“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二、从现代化想象到现代化破碎的过程三部影片的内容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是圆梦系列的三部曲,从《顽主》的替人排难解忧,帮助人能更好的生活,到《甲方乙方》帮助别人实现不能实现的梦想,到《私人定制》各种“奇葩梦”的实现。

从中可以看出梦想的进化与变革,也是对未来的想象不断幻灭的过程。

更是对现代化社会的反射。

从1989年的《顽主》开始,中国的八十年代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年代,人民刚刚从一个吃错药似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下海了,贫富分化刚刚开始;可口可乐来了,健美裤来了,摇滚来了,霹雳舞也来了;由于实用派刚掌权时的“经验不足”,思想控制远没有如今来的那么老练,那么无孔不入,于是文化上百花齐放,嘴巴里畅所欲言。

这是近代中国最好的时代,《顽主》恰恰出现在这个时代的巅峰。

其中反映了几个小故事,如:替人约会、替人举办作家颁奖会、替人照顾快要死去的老人等等。

那些本来是要亲力亲为的事情在这个转型期的时代里已被认为是可以由别人取而代之的,那些高雅的文化已被渐渐抛弃,越是俗的东西却越是被人追捧和喜欢。

比如在《顽主》里的一段对话:——“你们业余时间都干什么?”——“我们什么也不干,看看武打录像、玩玩牌,要不然就睡觉。

”——“找些书看看,书是解除寂寞,消除烦恼,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

”——“我们没什么烦恼,从来不看书,也就不烦恼了。

”可以看出关于读书,在这个年代已被认为是过了时的东西了,书不会挣出来钱,也不会带来快乐,反而不读书才有了快乐和逍遥的生活。

另外,影片中还否定了传统的婚恋关系,肯定了婚前性行为的正当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假假真真,越来越不纯粹;朋友也被分成两种,“可以性交的和不可以性交的。

”在影片的插曲中也可以看到对未来想象的点滴痕迹。

如,插曲《忧心忡忡者说》唱的:我曾梦想现代化都市的生活可现在的感觉我不知该怎么说这里的高楼一天比一天增多这里的日子并不好过拉个朋友在酒馆里随便坐坐录音机里唱着市面流行的歌你是这样想的你却那样的说人人都带着一层玩具面膜二十七八岁的时候我就想去找个老婆后来才知爱情这事有烦恼许多你想做的事情全都无法去做可不想干的事情她却他妈罗哩罗嗦啊~~~在书摊上捡回一些猎奇的小说才知婚姻这事也有丑恶电视上的广告时间越来越多就像你难以把握那黄金时刻人们对未来的幻想越来越接近现实,而这个时代正是现实和幻想冲击的时代。

虽在人物的话语中有喜剧的成分,但在字里行间还是透露出丝丝忧伤。

影片中的人物是迷茫的,他们也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对还是错,但终究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混乱一面,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跟影片中的人物一样,一样的迷茫。

但,他们任然不放弃未来,对未来充斥着应有的幻想。

而在1997年的《甲方乙方》中,现实就与梦想拉开了距离。

片中有一个与《顽主》类似的公司,主打“好梦一日游”。

游的是白日梦,是现实中不能够实现的梦。

人们的梦想在现实中变得越来越遥远,十年之差让一些人的梦醒了,碎了,找不回的失落感只能从“好梦一日游”公司得以实现。

其中,有享受军官的生活的梦想、想过嘴严的一天的梦想、想体验受虐的滋味的梦想、富人想过苦日子、明星想过普通人的生活以及分居夫妇的大团圆的梦想。

这些梦想相对于《顽主》中的梦想要高贵、更难实现一些,是现代人对另一种生活的渴求,对一种异质感觉的追逐。

尤其是影片最后结尾的一句“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更是撩起了顾往之情。

最后一部《私人定制》可以说是《甲方乙方》的再版,无论内容和形式上都是上一部影片的继承,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人的梦想发生了变化,导致影片所要完成的梦想也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对梦想想象的一种破碎。

更值得注意的是,《私人定制》替他人圆梦”为业务的公司圆的梦更能引发现代人的思考,是社会现象的展现。

其中有三个圆梦的故事,分别是:“性本善”、“一腔俗血”和“做个有钱人”。

“性本善”讲的是一个司机,想不明白为什么领导要腐败,决定自己也要尝试一次被诱惑的体验,并且认为无论经历怎样玩命的腐败,自己也能够保持住廉政清明。

但事实是,在经历了一番诱惑之后还是被群众拉下了水,正如影片小段结束时说的,“虽能保持廉洁奉公,但为官一任,虽不腐,但不作为也是一种腐败。

群众若都是省油的灯,干部也不会被拉下水。

”这一情境的再现,正是当下社会政治最敏感问题的再现。

影片采取巧妙的圆梦的手法,随着梦的破碎,展现了社会、批评了现状,达到幽默和深思的双重效果。

“一腔俗血”讲的是一位俗到头的导演,想要体验一番高雅。

结果找寻了半天才发觉,整个社会几乎都是俗的东西,唯一不俗的就是人们谁都不会喜欢的脏乱差的地方。

可兜兜转转了一圈,最后发觉,俗已经深入骨髓了,雅只能使人病入膏肓。

“俗”是改革开放30年来,越来越流行的东西,也是现阶段最推崇的文化,俗不仅深入骨髓还会代代遗传。

影片对俗文化的展现更多的是对其的反讽。

俗已悄然侵蚀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心,高雅已渐渐远离,哪怕是私人定制的圆梦计划,高雅已找寻不回来了。

梦再一次破碎。

第三段故事“做个有钱人”,讲的是过一天有钱人的生活,尤其当一个有钱人买老百姓奋斗大半辈子才能买下的普通房的那段,展现了贫富之间巨大的差别,富人恨不得房价贵点能多花些银子,而穷人是瞅着越来越高的房价不断叹息。

我们总是幻想着自己要是一个有钱人就好了,熟不知,“都是在刀刃上过生活”,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有钱人的梦也再一次破碎了。

但好在影片并不只是单单向我们展示梦的破碎,在最后的“道歉”里,影片向我们指明了一条能快活过生活的道路——道歉。

对别人的歉意,大度,才是自己和他人矛盾缓解的最好方式。

三、现代化元素的展现在三部影片中,都紧扣现代化的主题,使很多现代化元素得以展现。

插曲、服装、社会问题,也让我们看到这30年来,随着时间流逝所带来的一切变化。

红灯酒绿的都市、物欲横流的欲望、江河日下的环境、时刻绷紧的心弦、捉摸不透的人性等等。

值得庆幸的是,三部影片中的人们,都还充斥着梦想,被梦想所羁绊着,幻想着,破碎着,然后继续幻想着。

总之,这就是现代化带来的结果。

其中有一些元素尤为明显:1、音乐在三部影片中都伴随着插曲,插曲所插入的内容是影片主题的再一次展现。

如:上文以提到的《顽主》里的《忧心忡忡者说》,是对现代化进程给人们带来现实冲击的一种展现,人们所憧憬的现代化生活已越来越现实,也越来越背离人们心中的幻想。

再如,《私人定制》里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快节奏的生活已让人们渐渐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等停下脚步回顾从前的时候却不知时间都去了哪里,歌唱空空如也的过来路,增添了不少的思索。

2、人物这一元素在《顽主》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由于《顽主》的出现是在80年代初,刚好是社会的转型期,元素的融合也显得更为多样。

尤其是那段“T台秀”:京剧花脸、时装少女、地主、资本家、红卫兵、健美小姐、迪斯科舞者、解放军同志、国军败兵、交警叔叔......济济一堂,从开始的怒目相对到最后群魔共舞,把80年代的社会百态一网打尽。

3、社会问题在影片中最成功的是它与社会接轨,属通俗文化的范畴,注重的是片子的娱乐性和大众性。

所谓通俗文化是以感性化、通俗化、大众化为基本特征。

2但在片中也不乏严肃文化的成分,只是更趋向于通俗,就像影片中自己说的,“电影就是一个俗。

”在《顽主》中,反映的社会问题较为单一,即社会转型期的一种迷茫。

对未2杨春时,《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50页来的迷茫、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恋爱观的迷茫、对婚姻的迷茫、对文化的迷茫等等。

对于这种迷茫,出现了为人们解忧消难的公司。

在《甲方乙方》中,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种种不满,想要守口如瓶、想要平稳安定的日子、想要尝尝受苦的滋味等等。

而在《私人定制》里,反映的问题就比较多元。

关于人性的贪婪、高层阶级的腐败问题、日益恶化的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等等。

总之,不管影片带来的效应有多大,它都是一个特定时期的一个浓缩和反映,也带给我们很多值得思索的地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