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总结(终结版)教学文稿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nThe Development of Wen Bing: Embryonic Stage - From the Warring ___。
Growth Stage -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n Stage - Ming and Qing Dynasties1.The earliest record of the name of Wen Bing - "SuWen · Liu Yuan Zheng Ji Da Lun"2.Ge Hong of the Jin ___ that the main cause of Wen Bing was the n of "Li Qi"3.Xue ___'s first Wen Bing specialized treatise i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 "Wen Yi Lun"4.The four masters of Wen Bing in the Qing Dynasty: Ye Gui (Ye Tianshi)。
Xue Shengbai。
ng Ti (ng Shili)。
and Wang Tu (Wang Mengying)5.Ye ___'s "Wen Re Lun" (the n of Wen Bing theory)。
known as the "Wen Re Master," established the ___ and treatment system of "Wei Qi Ying Xue" and "___," "___"6.Xue Shengbai's "Shi Re Bing Pian" established a specialized n of damp heat disease。
温病学实训报告总结模板
一、实训背景在XXXX学院XXXX专业XXXX级XXXX班的学习过程中,为了深入理解温病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我们组织了一次温病学实训活动。
本次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对温病学的认识,培养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实训目的1. 理解温病学的理论基础,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
2. 掌握温病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3. 学会温病的辨证施治,能够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4. 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良好的医患沟通技巧。
三、实训内容1. 理论学习- 温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原则。
- 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温病辨证方法。
- 常见温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治疗原则。
2. 实践操作- 观察病人,进行望、闻、问、切四诊。
- 分析病例,运用温病学知识进行辨证论治。
- 模拟临床场景,进行医患沟通和治疗方案制定。
3. 案例分析- 选择典型温病病例,分析其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过程。
- 讨论病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实训过程1. 前期准备- 实训前,教师组织学生复习温病学相关知识,并对实训内容进行讲解。
- 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做好实训准备。
2. 实训实施- 实训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每组由一名教师指导。
- 学生首先进行理论学习,然后进行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3. 实训总结- 实训结束后,每组进行总结报告,分享实训心得和体会。
- 教师对实训过程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五、实训成果1. 学生对温病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辨证论治。
2. 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能够熟练进行望、闻、问、切四诊。
3. 学生的医患沟通技巧得到锻炼,能够更好地与患者沟通,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六、实训心得1. 温病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关键。
2. 在实训过程中,要注重观察和分析,不断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温病学讲稿
温病学讲稿同学们好,今天有我来跟大家,共同学习温病学,那么《温病学》是一门什么课程,他是研究温病的病因病机、发生开展规律,以及预防与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温病。
具体来说,温病的病因是什么,病机是什么,温病怎么发生的,发生以后又有什么开展规律,在温病发生之前怎么进行预防,发生之后各个阶段怎么进行辨证论治,是这么一门学科。
什么是温病,简单的说就是外感热病。
他究竟是一门根底课,还是一门临床课。
应该说他是一门临床课。
因为他是对温病进行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
但是,它里面还有很多内容是属于根底学科的内容,所以,我们现在把它放在临床课之前,根底课之后,讲完根底课以后,讲伤寒,温病,然后进入临床,为什么这样,现在是把它作为一门根底临床课来讲。
那么在临床上,究竟它属于哪一个学科,放在内科可不可以?内科放不下。
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的内容不仅是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宫科等。
都有外感发热的疾病,单纯放在内科不适宜。
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
中医对于温病的认识,起源于什么时候,可以说起源于内经。
但是《内经》里面介绍的很少,有零星的记载,并不多。
以后《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这四部经典里面都提到过温病的问题。
但是都没有形成一个辨证论治的体系。
为什么?因为古代首先认识的伤寒,我们现在说见到的《伤寒论》里面,记载最多的是伤寒病。
虽然提到了温病,但是没有形成一个辨证论治的体系。
也正因为如此,温病在后世的开展非常的缓慢。
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而且在这个历史时期中,他的开展也非常的曲折,可以说,温病学是中医学领域里面,最年轻的一门学科,他的形成应该是从叶天士开始,也就是说,它到现在也就是260年的历史,在清朝中期,才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
在温病学硕形成之前,应该说中医学整个理论体系,并不完善。
温病学形成之后,中医理论体系得到了完整的开展。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下面,我就具体的讲一讲,温病学说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开展的,这个内容就是咱们讲义里面绪论的局部。
2024年《温病学》学习心得范本(3篇)
2024年《温病学》学习心得范本学习《温病学》这门课程,让我对中医温病学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研究发热病、暑热病等热性疾病的理论与临床。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温病的发病机理、辨证论治方法等重要知识,并对其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下面将就我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进行分享。
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温病学的学习首先需要对中医基础理论有一定的了解。
这包括了中医的整体思想、辨证方法、经络系统、阴阳理论等等。
温病学是基于中医整体思想体系而产生的,所以对中医基础理论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
在学习中,我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了复习和巩固,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温病的学习内容。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温病的发病机理是非常独特的。
与其他疾病不同,温病的发病机理主要表现为邪气入侵人体,使体内的正气受到侵袭。
根据邪气的性质和侵袭的部位,温病可以分为外感邪热和内伤邪热两种类型。
外感邪热是指外界的病原邪气进入人体,通过传染、病媒或气候变化等途径引发疾病。
内伤邪热则是指由于身体内部的多种因素导致的疾病,如饮食不当、情志不遂、过劳等。
了解了这些发病机理,我更加理解了温病的特点和临床表现。
温病的辨证论治是温病学学习的核心内容。
通过学习温病学,我了解到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解毒、祛风、祛湿、养阴等。
根据病情和病机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还学习了一些常用的方剂和针灸疗法。
这些疗法在实际临床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对这些方剂和针灸手法的应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温病相关的专业术语和标准。
这些术语和标准对于学习和实践都非常重要。
例如,通过识别舌苔、脉象、面色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以及病机的发展趋势。
而对于温病的分类、病程等也有着专业的术语和标准,这些对于临床的辨证论治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术语和标准,我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模板(三篇)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模板一、引言(背景介绍)- 温病学作为中医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研究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内容。
- 学习温病学可以帮助中医医师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温病,提高诊治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二、学习目标设定- 学习温病学的目标是对温病的发病机制有深刻的理解,能够准确诊断和治疗温病。
- 培养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习过程总结1. 对温病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进行了学习。
- 温病是指由温邪引起的疾病,可以分为外感温病、内伤温病、外感内伤温病等不同类型。
- 温病的病因较为复杂,既包括外界的温邪侵袭,也与人体自身的阳气失常有关。
2. 学习了温病的病理机制和病程发展规律。
- 温邪侵袭人体后,会引起人体阴阳失调,从而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病理反应。
- 温病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表里两个阶段,表邪侵袭的是表邪阶段,邪气内伏而发生内伤的是里邪阶段。
3. 学习了温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 温病的辨证要点包括辨证分型、辨证要素和辨证治法等。
- 辨证论治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清热解毒、泻火解毒、温阳通络等。
4. 学习了温病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 温病的预防包括个人卫生的保持、饮食起居的调节等。
- 温病患者的护理要点包括注意休息、合理饮食、保持心情舒畅等。
四、学习心得和体会1. 对于温病的病因和病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 温邪为阳邪,喜燥,易入人体,破坏阳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变化。
- 温病多由外感而来,但也与人体自身的阳气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对于温病的辨证论治方法有了初步理解。
- 温病的辨证要点包括辨病分型、辨病要素和辨病治法等。
-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3. 学习温病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医学的独特优势。
-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 中医学注重辨证施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患者的病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温病学》学习心得(3篇)
《温病学》学习心得《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对温病的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在学习《温病学》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医学的独到之处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以下是我对《温病学》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首先了解到了温病的基本概念和诊断方法。
温病是一种由温邪引起的疾病,主要特点是高热、热毒炽盛和热势壮烈。
而对于温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体温的变化、舌苔、脉象等因素,以及病因、病机和病情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判断。
随后,我学习了温病的病机病机主要有温邪、正气、邪气、正邪交争和脏腑经络等。
其中,温邪是引起温病的根本原因,正气是人体抵抗邪气的力量,邪气是引起疾病的外因,正邪交争是温病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环节,脏腑经络是温病的发病部位和传导通道。
二、温病学的诊断方法在温病学的学习中,我了解到了中医诊断的特点和方法。
中医诊断重视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以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在温病诊断中,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象等;闻诊主要通过闻气、闻声等方式了解患者的病情;问诊主要通过与患者的对话了解病情;切诊主要通过按摩患者的腧穴、经络等,来判断体内的病变情况。
三、温病学的治疗原则温病学的治疗原则是根据温病的病程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在温病早期,应以疏散邪气、解表散寒的方法治疗,如辛凉解表法,以达到驱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的目的。
在温病中期,应以清热解毒法治疗,主要是通过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消除病邪。
在温病晚期,应以温通腑气法治疗,主要是通过温经通络、调和脏腑功能的方法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四、温病学的药物应用温病学的药物应用是温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在学习中我了解到了温病的常用药物和处方。
温病中常用的药物有石膏、阿胶、生石膏、麻黄、柴胡、黄芩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散邪开表、清热利湿等药理作用,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温病患者。
同时,在温病的治疗中,常用的处方有麻黄汤、五苓散、桂枝汤等。
2024年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范本(三篇)
2024年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范本____年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前言:温病学是一门探索温病规律的学科, 通过对温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温病。
作为一名学习温病学的学生, 我在____年度学习期间, 深入学习了温病学相关理论和实践, 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
下面是我对于____年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 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并为未来的学习和实践提供一些建议。
一、温病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学习温病学的第一步是熟悉和理解温病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在____年度的学习中, 我系统地学习了温病的基本知识, 包括温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等方面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 我逐渐建立了对温病学的框架性认识, 能够理解和解释温病的各个方面。
二、温病的诊断和辨证施治学习温病学的核心是掌握温病的诊断和辨证施治方法。
在____年度的学习中, 我通过学习理论知识, 结合实际病例分析, 逐渐掌握了诊断温病的方法和技巧。
在辨证施治方面, 我通过学习和实践, 懂得了根据温病的具体病情和病程, 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达到疗效最优化的目的。
三、温病的防治与调理温病的防治与调理是温病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温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学习, 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治疗温病。
在____年度的学习中, 我了解了温病的一些常见预防方法, 例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过度劳累、及时治疗感冒等。
同时, 我也学习了调理温病患者的方法, 例如合理饮食、保持适度运动、注意休息等。
这些措施对于预防和调理温病都有积极的作用。
四、温病学研究的实践与创新作为一门学科, 温病学的研究离不开实践和创新。
在____年度的学习中, 我积极参与了温病学的研究和实践活动, 通过实地调研和参与课题研究, 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
同时, 我也意识到温病学的研究需要与时俱进, 关注新的疾病变种和治疗方法, 注重科技的应用和创新, 为温病学的研究和治疗做出更大的贡献。
《温病学》学习心得
《温病学》学习心得《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人体内外温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温病学》这门课程,我对中医温病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对《温病学》的学习心得总结。
首先,学习了《温病学》后,我对中医温病的概念有了更加明确的理解。
温病是指由外感温邪入侵人体所引起的疾病,有外感温病、内感温病和中毒温病等多种类型。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温病的病因有外感温邪、内伤纳温、饮食过热等多种原因,病机主要是温病邪气入侵人体,阻络经脉,导致气血运行异常,从而引起各种病症。
其次,学习了《温病学》后,我对温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是四诊合参,即望、闻、问、切及辨证、辩型。
通过望、闻、问、切的综合观察和辨证分型,可以确定温病的病情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热、散寒、祛暑等,具体方法有辨证论治、药物治疗、针灸疗法、食疗等。
通过学习温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我对中医的治疗思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加了对中医临床实践的兴趣。
再次,学习了《温病学》后,我对防治温病的措施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温病的防治不仅包括治疗病情,更要注意预防温病的发生。
首先是要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卫生,避免饮食过热、过冷,注意合理膳食。
此外,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抵抗力,提高人体免疫力。
对于环境中温热的条件,要注意适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过度受寒或受热。
通过加强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管理,可以有效地预防温病的发生。
最后,学习了《温病学》后,我对中医学科的整体认识也有所提高。
中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习温病学不仅可以掌握温病的理论和实践,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认识。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经典、中医诊断、中药学、针灸学等学科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医学体系。
通过学习温病学,我对中医学的整体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4年《温病学》学习心得(2篇)
2024年《温病学》学习心得认识温病是从大一接触《中国医学史》这门课开始的,那时候听老师讲温病四大家的故事,津津有味。
事实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的基本课程之一,无论在中国医学史上还是在临床作用上都有着无可磨灭的作用。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记性外感热病。
温病是在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的较完善的对温病的系统论述。
早在清代就已经有了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的阐述,经过不断发展,到了明清时期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也可以说,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并独立出来的一个体系。
温病在伤寒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热病的更多的创见:病因上突出了致病的季节性,病机上突出了容易化燥伤阴的特点,辨证上尤其注重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病理传变上更加突出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卫气营血不同阶段、三焦不同脏腑的传变规律。
运用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体系以及三焦辨证理论体系来学习温病、认识温病并相辅运用。
这两个辨证理论体系可以说是古人在对温病学的探讨上发展形成了两大理论体系,为温病的辨证论治奠定基础。
卫气营血辨证的实质是气血层次之辨,三焦辨证重点揭示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其实质损害,一定程度上涉及营卫气血的病机变化。
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辨析病变部位层次之浅深,阴阳偏衰之轻重,卫气营血辨证须横向看,三焦辨证须纵向看。
借08中西医____013036谢海旋用《温热经纬》的比喻,即是以三焦辨证为经,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换句话说,以三焦辨证为纲,以卫气营血辨证为目,就可以层次分明地掌握瘟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层次、轻重、缓急,从而正确地施治。
温病有一系列相对独特的治疗方法,依据温病临床特点和辨证论治的要求,清热存阴为温病的基本治疗原则。
详细说来,具体治法有:解表法,具有疏泄腠理、驱邪外出的作用,适用于温病初起,病邪在卫。
解表法有多种,其中辛凉解表,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宣表化湿,适用于湿温初起,湿热之邪郁表之证;疏表润燥,适用于秋燥初起,燥热伤肺之证。
2024年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范本(二篇)
2024年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范本2024年,是一个充满变革和挑战的一年。
我决定学习温病学,这是一门研究人体温度与疾病关系的学科。
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不仅深入了解了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在此,我将分享我在学习温病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思维和研究能力非常重要。
通过系统学习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我逐渐形成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在进行温病分析时客观地评估和解释数据。
同时,通过开展温病学实践,我也学会了如何制定研究计划、设计实验和分析结果。
这些科研技能为我未来更深入的温病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温病学的研究要注重跨学科合作。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我发现这门学科与生物医学、心理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紧密相关。
温病学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释。
因此,在学习中我积极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合作,通过互相借鉴和合作,更好地开展温病学研究。
跨学科合作不仅丰富了我的学习和研究经验,还提升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同时,温病学的研究需要注重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的应用。
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数据分析方法和统计学的知识。
合理的数据分析和统计方法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和解释温度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因此,我在学习中注重培养数据分析和统计学的能力,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实验数据的处理,逐渐提升了自己的数据分析水平。
掌握这些技能不仅对温病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我今后从事其他科研工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我也深刻认识到温病研究的实用性和社会价值。
温度是一个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而温病学的研究旨在探索温度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学习温病学,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并预测一些疾病的传播规律,为疫情防控和医疗资源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这种实用性和社会价值也进一步激发了我在温病学研究中的兴趣和动力。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
绪论温病的发展: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形成阶段——明清时期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3、明末吴又可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第一章温病的概念一、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二、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治疗应以清热保津为原则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湿热疫、霍乱治疗重在化湿透热..3、根据发病初起见证分类: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4、命名:根据季节分:春温、秋燥、冬温;以四时主气分:风温、暑湿、湿温、秋燥:按发病特点:大头瘟、烂喉痧等可能多选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四、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第三章温病的辨证一、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二、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表三、三焦辨证吴鞠通倡导三焦辨证表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主要是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以及辨常见症状一、常见症状:1、发热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哺潮热、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湿温初起、身热夜甚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为热入营份、身热肢厥、夜热早凉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温病后期邪热未净、低热热势地位;持续不退;且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等症..温病后期;邪少虚多;内生虚热2、汗出异常无汗、时有汗出、大汗、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3、口渴口渴欲饮、口渴不欲饮、口苦而渴4、神智异常烦躁不安热扰心神、神昏谵语闭证、实证、昏聩不语痰热阻闭心包、神志昏蒙湿热类病症热郁于气分;多重在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神志如狂、神情呆钝5、痉实证、虚证6、厥脱热厥、寒厥、亡阴、亡阳二、辨斑疹、白培三、辨舌四、验齿五、察咽喉六、诊胸腹、切脉象第五章温病的治疗一、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除温邪 2、扶助正气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二、温病的主要治法一泄卫透表法――开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1、疏风散热银翘散――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2、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4、疏卫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二清解气热法――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适用于温热病卫分之邪已解;气分里热亢盛;尚未入于营血分者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2、辛寒清气白虎汤――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3、清热泻火黄芩汤、黄连解毒汤――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三和解表里法――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适用于温病邪已离表又尚未入里成结;而是郁于少阳或膜原、留恋三焦的半表半里证1、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四祛湿清热法――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适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1、宣气化湿三仁汤――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3、分利湿热茯苓皮汤――湿热郁阻下焦五通下逐邪法――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排除邪毒;给邪以出路适用于热邪与有形实邪如燥屎、湿滞、淤血等互结于肠腑的证候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热结阳明;内结肠腑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便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六清营凉血法——清营养阴;凉血解毒;滋养阴液;散血活络适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分;营热或血热亢盛的证候1、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3、气营血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七开窍息风法——开窍法:清泄心包邪热;芳香清化中焦湿热痰浊;醒神利窍适用于温病邪入心包或痰浊上蒙清窍所引起的神智异常证候熄风法:清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以控制抽搐适用于温病热盛动风或阴虚生风的证候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2、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4、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八滋阴生津法——润燥生津;滋养真阴;壮水制火适用于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增液润肠增液汤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九固正救脱法——益气敛阴;回阳救逆适用于温病中患者正气素虚而邪气太盛;或汗出太过;阴液骤损;阴伤及阳导致气阴外脱或亡阳亡阳厥脱之危急证候1、益气敛阴生脉散2、回阳固脱参附汤、参附龙牡汤十外治法——洗浴法、灌肠法、敷药法、搐鼻法、吹喉法三、温病兼夹证的治疗兼痰饮、食滞、气郁、血瘀四、温病瘥后调理1.正虚未复、2.余邪未尽、3.复证治法——劳复征刚好;过早劳作重新发热、食复征刚好;拼命吃又复发、感复征刚好;又中招染了其他新邪第六章温病的预防一.培固正气;强壮体质二. 及时诊治;控制传染三.预施药物;防止染病第七章温热类温病第一节风温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等一、诊断要点:1、多发于冬、春两季;2、发病较急;初起见发热;恶风寒;咳嗽;口渴;脉浮等肺卫症;3、传变迅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4、病程中以肺经病变为主;也有阳明胃肠病变之证二、辨证治疗原则:辛散凉泄;透邪外达注意辨别证偏于卫表抑或偏于肺经1、邪袭肺卫――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桑菊饮2、热入气分邪热壅肺;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肺热移肠;阳明热盛;阳明热结3、热入心包热陷心包;内闭外脱4、余热未净;肺胃阴伤第二节春温春温是由温热病邪内伏而发的急性热病特点:起病即见里热证候临床表现: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表现;严重者可见神昏、痉厥、斑疹等一、诊断要点:1、多发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际2、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炽盛症状;有发于气分、发于营分之别3、素体阴虚;病程中伤阴突出;后期尤以肾阴阴亏为著4、易出现神昏痉厥证候二、辨证治疗原则:初期:辨在气在营;后期:辨有邪无邪;邪多邪少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透邪外出;顾护阴精小心多选1、气分郁热――苦寒清热;宣郁透邪――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2、卫气同病――解表清里――葱豉桔梗汤加黄芩;增损双解散3、热灼营分――清营泄热――清营汤4、卫营同病――泄卫透营――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第三节暑温暑温是感受暑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临床表现:壮热、烦渴、汗多、面赤、脉洪大等一、诊断要点:1、病发于夏季暑热当令之时2、起病急;初起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较少见卫分过程3、病程中暑热伤津耗气;易见津液欲脱、神昏、痉厥出血等危重证候4、后期多表现为气阴亏虚、正虚邪恋的证候;部分病程中闭窍、动风持续时间较长者;常有痰、热、淤留滞的后遗症二、辨证治疗原则:清暑泄热;顾护津液第四节秋燥秋燥是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的表现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鼻咽干燥等一、诊断要点:1、病发于早秋燥热偏盛时节2、初起除具有肺卫表热证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干燥的见证3、病程中以燥干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变重心在肺;影响到肠胃;病情较轻;传变较少;极少出现邪入营血或下焦肝肾的病变4、后期多见肺胃阴伤之证二、辨证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并重第五节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一、卫分证治1、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桑菊饮2、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二、气分证治一邪热在肺1、肺热壅盛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2、燥热伤肺证――清泄肺热;养阴润燥――清燥救肺汤3、肺热腑实证――宣肺化痰;泄热攻下-宣白承气汤生石膏;杏仁;瓜蒌皮;大黄伤寒;金匮;张仲景二热在胸膈1、热郁胸膈――清宣郁热――栀子豉汤2、热灼胸膈――清解膈热――凉膈散三邪热犯胃――清热保津――白虎汤四邪热在肠1、热结肠腑――软坚功下泻热――调胃承气汤2、肠热下利――苦寒清热止利――葛根黄芩黄连汤五热郁少阳――苦寒清热;养阴透邪――黄芩汤加豆豉玄参六热盛动风——凉肝熄风;增液舒筋——羚角钩藤汤三、营分证治1、热灼营阴――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清营汤2、热陷心包――清心凉营;豁痰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3、内闭外脱――清心开窍;固脱救逆――参附汤或生脉散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四、血分证治1、热盛动血――清热解毒;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2、热与血结――凉血逐瘀――桃仁承气汤五、后期证治1、余热未清;气阴两伤――清热生津;益气和胃――竹叶石膏汤2、阴虚火炽――泻火育阴――黄连阿胶汤3、邪留阴分――滋阴透热――青蒿鳖甲汤4、真阴耗竭――滋养肾阴――加减复脉汤5、虚风内动――滋阴养血;柔肝息风――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第八单元湿热类温病第一节湿温湿温是由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湿热郁遏卫气分为主临床表现:身热缠绵;恶寒少汗;头重肢困;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象偏重、热象不显的表现一、诊断要点:1、多发于长夏和初秋气候炎热雨湿较多之季;即大暑至白露间2、初起以湿热郁遏卫气分见证为特征;亦可见有邪阻膜原之特殊类型;初起阳热征象不显;自始至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3、起病滞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愈后易复发再燃4、病程中可出现蒙上流下;上闭下壅;弥漫三焦的变化..二、辨证治疗原则:辨湿热偏盛程度;辨病位上下深浅;辨证情虚实转化治则――分解湿热;湿去热孤治禁:禁汗、下、滋腻第二节暑湿暑湿是感受暑湿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暑湿阻遏肺卫为主临床表现:身热;微恶风寒;头胀;胸闷;身重肢酸等一、诊断要点:1、发病季节在夏末秋初大暑至秋分;气候炎热;雨湿较盛之时2、起病急骤;初起以暑湿郁阻肺卫证候为主;表寒内郁暑湿者亦多见3、临床上既有发热、心烦、尿赤等突出的暑热内盛症状;又兼有身重、胸痞、苔腻等湿邪内阻症状4、病程中常有黄疸、出血之变证二、辨证治疗原则:清暑热;化湿浊;调气机;和脾胃第三节伏暑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特点: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一、诊断要点:1、发病季节在深秋或冬月寒露前后至大寒前后2、临床表现多为发病急骤;病情较重;初起即见气分热盛或营分热盛证;均可兼卫分表证3、严重者即可出现阴伤尿闭或尿多失固的危重证候二、辨证治疗原则:首辨暑与湿之孰多孰少;次辨暑湿病邪郁发部位;再辨气血阴阳状态治则:早期以清泄里热为主;随后辨证论治第四节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一、卫气分证治1、邪遏卫气――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藿朴夏苓汤;三仁汤2、邪阻膜原――疏利透达膜原湿浊――雷氏宣透膜原法3、卫气同病――疏解表邪;清暑化湿――雷氏清宣温化法;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黄连香薷饮二、气分证治1、湿重热轻;困阻中焦――芳香宣化;燥湿运脾――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2、湿热并重;困阻中焦――辛开苦降;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3、热重湿轻;蕴阻中焦――清泄胃热;兼燥脾湿――白虎加苍术汤4、湿热蕴毒――清热化湿解毒――甘露消毒丹5、暑湿积滞;郁结肠道――导滞通下;清暑化湿――枳实导滞汤6、暑湿郁阻少阳――和解少阳;清热化湿――蒿芩清胆汤7、暑湿弥漫三焦――清暑化湿;宣通三焦――三石汤8、暑湿伤气——清暑化湿;培元和中——东垣清暑益气汤9、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清热化湿;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三、营血分证治1、暑湿内陷心营——清心开窍;涤暑化湿——清营汤合六一散;送服至宝丹2、热闭心包;瘀阻血脉――清心开窍;活血通络――犀地清络饮3、湿热化燥;伤络便血――清火解毒;凉血止血――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味四、后期证治1、湿胜阳微――温肾健脾;祛寒逐湿――薛氏扶阳逐湿汤2、肾虚失固——温阳化气;益肾缩尿——右归丸合缩尿丸3、余湿留恋――轻宣芳化;淡渗余湿――薛氏五叶芦根汤4、余邪留扰;气阴两伤——清泄余热;扶中益虚——薛氏参麦汤5、余热未清——清涤余邪——清络饮第九章温毒类温病第一节大头瘟一、大头瘟是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二、临床特点:多发于冬春;起病急骤;初起憎寒发热;头面焮赤肿痛..三、诊断要点:1、多发于冬春两季2、起病急;初起可见憎寒发热的肺卫表证3、具有特殊的局部表现;头面焮赤肿胀;呈斑块状鲜红突起;灼热疼痛;皮肤发硬;表面光亮;界限清楚..一般先由鼻旁、面颊肿起;向眼、耳、面部蔓延;甚则波及头皮..严重者可出现水疮..四、辩证治疗原则:疏风透邪;清热解毒辨治:邪偏卫表――疏风透邪;解毒消肿毒壅肺胃――清热解毒;疏风消肿毒炽肺胃;壅阻肠腑――清透热毒;攻下泄热局部红肿明显――清热败毒;散结消肿热退津伤――滋养肺胃;清泄余邪第二节烂喉痧一、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二、临床特点: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密布三、诊断要点:1、多发于冬春两季2、多有与烂喉痧病人接触的病史3、具有急性发热;咽喉肿痛糜烂;肌肤布满丹痧;舌红绛起刺如杨梅状等典型的临床表现4、病程中可因热毒深入而见气营血两燔及内闭外脱等危重证四、辩证治疗原则:清泄热毒初期――辛凉清解;透邪外出中期――清火解毒后期――滋养营阴;兼清余邪第三节温毒类温病主要证治一、卫分证治1、风热毒邪犯卫――疏风透表;宣肺利咽――葱豉桔梗汤葱鼓桔栀翘草竹2、温热毒邪犯卫――透表泄热;解毒利咽;凉营透疹――清咽栀豉汤;玉钥匙清咽栀豉汤:豉薄荷牛蒡蝉衣桔梗银花连翘山栀竹叶犀角马勃僵蚕甘草芦根玉钥匙:焰硝硼砂冰片僵蚕二、气分证治1、毒盛肺胃――清热解毒;疏风消肿――普济消毒饮;三黄二香散连柏大黄乳香没药2、毒壅肺胃;热结肠腑——清透热毒;攻下泻热——通圣消毒散;三黄二香散外敷3、毒壅上焦――清气解毒;凉营退疹――余氏清心凉膈散;锡类散余氏清心凉膈散:生石膏连翘黄芩竹叶山栀薄荷桔梗甘草锡类散:象牙屑珍珠青黛冰片壁钱西牛黄焙指甲三、营血分证治1、毒燔气营血——清气凉营;解毒救阴——凉营清气汤2、邪陷心包;内闭外脱——清心开窍;固脱救逆――参附汤或生脉散合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四、后期证治1、胃阴耗伤——滋养胃阴——七鲜育阴汤2、余毒伤阴――滋阴生津;兼清余热――清咽养营汤西洋参二冬生地玄参白芍甘草知母花粉茯神第十单元温疫类温病第一节湿热疫一、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疠气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二、临床表现:寒热交作;苔白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等三、诊断要点:1、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2、起病急;病情重;病初多见邪伏膜原证候3、病程中易见脾胃、大小肠;或留恋三焦气分证候四、辨治治则:清化湿热疫毒疠气遏伏膜原――疏利透达胶闭大肠――导滞通腑逐邪清浊相干――芳香化浊;分利逐邪疫秽郁闭中焦――辟秽解毒;利气宣中疫困脾土――渗利逐邪疫漫三焦;波及营血――芳化解毒;渗利逐邪;清凉并施邪入心脑――开窍复苏阳明热盛――清热生津邪结肠腑――攻下逐邪耗气亡阴――益气养阴;生津救逆阴竭阳脱――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化燥深入营血――清营凉血第二节暑燥疫一、一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即见热毒燔炽阳明;充斥表里、上下、内外;甚至卫气营血几个证候并见二、临床表现:高热、头痛、身痛、斑疹、出血;甚至昏谵、痉厥等一派热毒极盛的表现三、诊断要点:1、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2、起病急;病变发展迅速;病情重3、初起无论是否兼表;皆里热炽盛;邪毒进而充斥表里上下..常常同时出现卫气营血数个阶段证候四、辨治治则:祛除疠气;扭转病情阳明胃热炽盛――清解阳明胃热;解除疫毒燥疫热毒充斥表里――大剂清热解毒热毒亢盛而阴津将绝――大剂苦寒解毒清热护阴邪去正伤――清除余邪;恢复阴液第三节温疫类温病主要证治一、卫气同病――表里双解――增损双解散荆芥穗防风薄荷蝉蜕黄连黄芩连翘栀子姜黄桔梗僵蚕白芍当归石膏滑石大黄芒硝甘草二、邪遏膜原――透达膜原;疏利化浊――达原饮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三、清浊相干——芳香化浊;分利逐邪——燃照汤、蚕矢汤四、秽浊郁闭中焦——解毒辟秽;芳香开闭——玉枢丹、行军散五、疫困脾土——解毒辟秽; 运脾渗利——胃苓汤六、疫漫三焦——解毒逐邪;凉血护阴;清心开窍——甘露消毒丹、神犀丹七、邪传阳明——清热生津或急下存阴——白虎汤、大承气汤八、疫毒充斥――泄热解毒;大清气血――清瘟败毒饮石膏地黄犀解黄连山栀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鲜竹叶九、正气欲脱——亡阴须益气养阴;生津救逆;亡阳则益气固脱;回阳救逆——生脉散、大定风珠;通脉四逆汤、参附汤十、正衰邪恋――扶正祛邪――三甲散鳖甲龟甲穿山甲僵蚕蝉蜕白芍当归土鳖虫甘草补充的:冒暑:冒暑即夏月感冒..本病由暑兼湿邪或挟寒邪引起;肺卫见证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病情较轻;邪势轻浅;病程较短;极少发生传变;预后良好..暑秽:夏季因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而致猝然闷乱、烦躁的病证;称为暑秽..暑秽俗称“发痧”;实亦中暑一类的病证..战汗:是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厥脱:脱证为阴阳耗损至极行将离决的表现;长伴有神志异常和四肢厥冷阴湿:湿未化燥;湿邪伤表;郁遏卫阳;证见恶寒而不发热;症以湿象偏著者为阴湿..阳湿:湿已化热;汗出发热;见症以热象明显者则为阳湿..主客浑受:主指人体营血;客指病邪..指久病正虚;湿热之邪久留与人体营血相混而形成络脉凝瘀的一种病理状态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痧密布..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透热转气:指邪热入营;治宜清营热、滋营阴;馆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药如犀角今以水牛角代之、玄参、羚羊角等;再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以达透热转气的目的..津枯邪滞:湿热化燥;热结阴伤;肝风内动;证见:谵语昏不知人;口渴;苔黄起刺;脉弦囊缩;两手抽搐等..两阳相劫:风与温热俱属阳邪两阳;风与温热相结合为病;风火交炽;势必劫烁津液;而出现清窍干燥等症..浊邪害清:湿浊与热邪相合;湿热蕴蒸而蒙蔽于上;清窍壅塞;临床上可见耳聋;鼻塞、头目昏眩等症..膜原:有指解剖部位;胸膜与膈肌之间;也有指病机而言;即半表半里;实属半上半下.透风于热外:湿热挟风之证;治疗应于清热方中;加入辛散疏解之品;如薄荷、牛蒡使风邪透散于外..渗湿于热下:湿热挟湿之证;治疗应于清热方中;加入甘淡渗湿之品;如芦根、滑石;使湿邪从小便下而排出..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病情较重;病程较长..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圊血:又叫清血..“清”古通“圊”即便血..此指湿热化燥损伤肠络所致..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以疠气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白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等表现..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即见热毒燔炽阳明;充斥表里、上下、内外;甚至卫气营血几个阶段证候并见;临床常见高热、头痛、身痛、斑疹、出血;甚至昏谵、痉厥等一派热毒极盛的表现..本病具有剧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严重威。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范本
学习温病学的心得体会范本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人体受温邪侵袭所引起的疾病及其规律。
通过对温病学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中医学的独特理论和方法,对于诊断和治疗温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深入理解温病的病机病理。
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人体受温邪侵入,干扰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温邪有外邪和内邪之分,外邪主要通过感染等途径进入人体,如外感风温、湿温等;内邪主要是由于内部脏腑经络失调,导致温邪内生。
在病理上,温病可以表现为实证和虚证,具有暴发急症、肺热痰热、血热离绛、痈肿痔疮等不同的病理表现。
了解温病的病机病理,对于准确判断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学习温病诊断的方法与技巧。
温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四诊法进行,即望、闻、问、切。
望诊主要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质、舌苔等表象特征;闻诊主要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情况,了解其病情;问诊主要是向患者了解详细的病史和病情,包括病程、症状等方面的内容;切诊主要是通过脉搏的触诊,了解患者的脉搏情况。
掌握这些诊断方法与技巧,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指导医疗工作,提高诊断准确率。
再次,学习温病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温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解表清热、清内热、清热燥湿等,根据患者病情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清里调气、辩证施治、补虚扶正等。
在具体的治疗上,可以采用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治疗等不同的方法。
中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配制适当的中药方剂,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
针灸治疗是温病治疗的重要补充,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按摩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按摩相应的穴位和经络,促进病情的恢复。
熟练掌握这些治疗原则与方法,可以有效治疗温病,提高疗效。
最后,学习温病需结合实践应用。
通过学习温病学,我了解到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但单纯地停留在书本知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温病学习心得
温病心得很高兴在这一个学期中,开设了《温病学》这一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复习到了原来的相关学科的知识。
比如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同时也学习到了许多新的知识,更可贵的是课堂上老师时常把临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我逐渐学会把理论运用到临床上。
《温病学》是奠定我们走向临床操作的基础和桥梁。
众所周知,大学的学习生活与高中大不相同,我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安排时间,教科老师不在像高中老师那样的严厉。
然而走进《温病学》的课堂,我发现老师对我们非常的严格,每次上课前都会点人回答上一节课的相关问题,而且实行打分制。
课堂上有的同学分数高,有的同学的分数则不是很理想。
这使我们原本松弛的情绪又变得紧张起来,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在上课前抽出时间来复习功课,起初这样的生活让人觉得很压抑,也很枯燥,让人觉得像是回到高中时代。
但是慢慢地,我发现老师的严厉是很有必要的,若没有老师的严格要求,我不会再课后抽时间来看书,也就不会及时的学到相关知识。
此外,老师还经常在课堂上教导我们,医学时一门圣神的行业,来不得半点马虎。
将来,我们是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打交道。
这就要求我们用认真严谨的态度来学好每一门学科。
记得,又一次上课,老师点人回答什么是内闭外脱,由于我们的不认真,好几个同学都没有回答出来。
老师在课堂上严厉的批评的我们。
那时全班的同学都保持着安静。
来到大学还没有一个老师发过这么大的火。
如今想来,老师的当时的话语又在耳边响起,同时也让自己再一次的陷入了深思中。
现在读大三的我们,三年来由于自己的不足,不知道遗漏了多少知识,将来如何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呢?想到这,自己也为自己的将来感到担忧起来,同时也为自己的不认真感到自责。
往后我应该认真的对待每一门学科,学好每一门学科知识,构建牢固的知识框架,为以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温病学》老师,我怀疑感激之情。
因为在课堂上可以看扫老师认真的教学态度。
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的非常详细,重点、难点讲解的非常的有条理。
2024年《温病学》学习心得(二篇)
2024年《温病学》学习心得对温病的理解始于大学一年级的《中国医学史》课程,那时听教师讲述温病四大家的学术贡献,深感兴趣盎然。
实际上,温病作为四大经典学科之一,其在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温病是由温邪引发的急性外感热病,主要症状为发热,且常伴有热象偏重、易燥伤阴的特征。
温病学说是在伤寒学说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独立且完善的理论体系。
清代初期,对温病的病因病机已有初步阐述,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可以说,温病是在对伤寒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独立出来的一个独特体系。
它在伤寒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多关于热病的新见解,如强调病因的季节性,病机的燥热特性,以及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诊断方法,病理变化上更注重功能损伤到实质性损害的演变规律。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是温病学说的两大理论支柱,它们分别从气血层次和脏腑功能失常的角度,为温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卫气营血辨证侧重于辨析病变的层次深浅和阴阳偏衰程度,而三焦辨证则更注重揭示病变的纵向发展,从营卫气血的阴阳属性出发,通过横向和纵向的视角,构建起对温病发病、发展各个阶段的清晰理解。
正如谢海旋在《温热经纬》中所比喻的,三焦辨证为经,卫气营血辨证为纬,形成了一张有序的疾病演变网络,有助于准确把握病情的层次、轻重和缓急,从而实施有效的治疗。
温病的治疗方法独具特色,根据温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论治原则,清热存阴是温病治疗的基本准则。
具体包括解表法、清气法、化湿法、通下法、开窍法、熄风法、清营凉血法和滋阴法等多种治法,每种方法针对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病理变化,以达到驱邪外出、保护阴液的目的。
例如,解表法用于温病初期,清气法用于气分热盛,化湿法用于湿热阻滞,通下法用于腑实热结,开窍法用于神昏窍闭,熄风法用于肝风内动,清营凉血法用于营血热盛,滋阴法用于阴液耗损。
这些方法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对某些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和特定热性病的独特疗效,如对乙肝、艾滋病、肠伤寒等疾病的治疗,中药的运用往往能取得优于西医的疗效。
温病学讲稿-刘景源-07温病学绪论小结;温病的概念;-温病的特点
07温病学绪论小结;温病的概念;-温病的特点同学们好,我们把温病的总论讲完了,主要是介绍温病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给大家介绍了十几部代表性的著作,从上面的介绍,大家可以看出来,温病学派的形成是非常艰难的。
咱们是从内经讲起,战国时期,战国是从公元前475年到221年,咱们不要说从475年算,就从秦始皇统一六国,221年算,这是公元前221点,现在是2002年的,已经是2200多年了,那温病学说的形成到现在,实际上也就260多年的历史,大家可以看出来,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到温病学派的形成,经过了两千年的历史,是非常艰难曲折的。
如果讲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有几次重大的突破,从战国时期中医学的第一部专著《黄帝内经》开始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一直到的今天,《内经》也是我们中医理论的渊薮。
但是,《内经》是不是完美无缺?不是,如果是完美无缺,后世就不可能在发展了,所以在内经以后,中医学有几次大的突破,真正能够算得大的突破的,我觉得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这是一次重大突破,它成书年代大概是公元150到219年间,在这个过程中,距离《内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就是在这几百年,酝酿了一次大的突破,最后由张仲景完成了,著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是中医第一部临床的经典著作,它确立了中医学辩证论治体系,是个了不起的著作,所以它作为经典,点是《内经》之后的又一部经典。
在伤寒论之后,再大的突破,到了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河间的火热论,他是寒凉派、主火派。
李东垣的脾胃论,补土派。
张子和的攻邪派。
朱丹溪的养阴派,这么四大派,这个时候为什么酝酿了一次大的突破,伤寒论的时候,为什么有一次大的突破?这两次之间经历了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一千年的历程,为什么经过这么长的时间才有次突破。
这是个问题。
再之后就是温病学派的形成,这是又一次大的突破,这个学派的突破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实际上最后完成于清朝的中期,我觉得够得上重大的突破的也就这三个阶段。
温病学心得体会(范文)
温病学心得体会(范文)温病学这门课啊,就像一场神秘的医学探险之旅,让我在中医的大森林里发现了一片独特而迷人的天地。
最初接触温病学的时候,那些个概念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我脑袋里四处乱窜。
什么“卫气营血”啦,“三焦辨证”呀,感觉像是复杂的迷宫。
但是呢,随着一点点深入学习,我就像是找到了迷宫里的地图,开始慢慢理出了头绪。
就说这个“卫气营血”辨证吧,简直是温病学里的超级明星。
它把温病的传变规律刻画得细致入微,就像一部温病的成长纪录片。
从卫分证开始,那温邪就像是个不速之客,刚刚侵入人体的边境——卫分,就像在门口试探的小贼,人开始有点发热、怕冷、头痛这些小症状,这时候就像在战争的初期预警阶段。
要是这个邪气没被赶走,就进一步深入到气分了,这时候就像敌军打入了内部阵营,身体里就像燃起了小火炉,发热更高了,还可能口渴、出汗,身体内部的各种机能就像是被打乱了阵脚的士兵,乱成一团。
再接着,如果邪气还很嚣张,就进军到营分了,这个时候就比较危险啦,人的神志开始受到影响,有点心烦、失眠,舌头也变得红绛,就像体内的天空被乌云(病邪)遮住了,开始变得昏暗。
最后到血分证,那就是病邪在身体里大肆破坏的时候,各种出血症状、斑疹隐隐都可能出现,这时候就像是一场大战后的残局,一片狼藉。
理解了这个传变过程,就感觉像是站在了一个制高点,能清楚地看到温病在人体内是怎么一步步兴风作浪的。
还有“三焦辨证”,它就像是从另一个角度对温病进行的扫描。
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就像三层不同的防护网。
温邪来袭的时候,它可能先攻击上焦,让人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就像空袭先炸到了上层建筑。
要是控制不好,就蔓延到中焦,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人就吃不下饭、腹胀难受,这就像中层的后勤补给线被切断了。
最后如果到了下焦,肝肾受累,那就像根基都被撼动了,病情就变得更加严重而且复杂。
这两种辨证方法就像是两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温病诊断和治疗的大门。
在学习温病学的方剂的时候,那也是充满了惊喜和趣味。
温病学终评材料极其齐全。.doc
温病学终评材料极其齐全。
第一章导言一.概念:热病:研究温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预防性诊断方法的学科。
二.发展状况:(一)战国至唐代:胚胎时期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伤寒有五种类型:中风、伤寒、湿热、热病和温病。
”(2)宋、金、元:成长阶段3.朱书《难经·五十八难》在宋代第一次提倡灵活运用经方4.郭指出,《类证活人书》在宋代开创了温病“新感”说。
“冬伤于寒,冬去春发,暖疾;冬天不是伤寒,但春天对那些受风寒和温热之气影响的人也是温和的。
”5.晋代刘河间——一.概念:热病:研究温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预防性诊断方法的学科。
二.发展状况:(一)战国至唐代:胚胎时期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录——《伤寒补亡论》2.伤寒有五种类型:中风、伤寒、湿热、热病和温病。
”(2)宋、金、元:成长阶段3.朱书《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宋代第一次提倡灵活运用经方4.郭指出,《难经·五十八难》在宋代开创了温病“新感”说。
“冬伤于寒,冬去春发,暖疾;冬天不是伤寒,但春天对那些受风寒和温热之气影响的人也是温和的。
”5.晋代刘和建:六经的传导和转化都是热证;所有的六气都可以被加热和融化。
新法律:外部和内部解决方案。
新党:外部和内部是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加上“完全干燥,完全干燥”6.元代王安道反对将温病称为伤寒。
(3)明清时期:形成阶段7.明末,吴有兴撰写了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类证活人书》8.清代温病四大家:(叶·)、(薛·)、吴唐()、王·)9.叶·著有《《伤寒补亡论》》一书,被誉为“温与热之主”,提出了《薛莹》、《辨舌齿》、《辨斑出疹》、《白佩》等辨证论治理论10.薛著《温疫论》,系统论述了上、中、下三焦湿热的辨证论治。
11.吴鞠通写《温热论》,形成了以“齐威薛莹”和“三焦”为基础的辨证体系。
12.王孟英《湿热病篇》(4)现代:在开发和改进阶段一章的末尾:简短的回答1.四位著名的温病学家及其代表的作品是什么?叶石天《温病条辨》;吴鞠通《温热经纬》;薛《温热论》;王孟英《温病条辨》2.吴有科对温病学的贡献是什么?第一部温病专著《湿热论》的作者;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气邪”治疗疾病的理论。
温热类温病总结
温热类温病总结一、概述温热类温病是一种由温热邪气引起的疾病,常见于夏季和秋季。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咳嗽、口渴、喉咙痛等。
本病可通过药物治疗和日常护理得到有效控制。
二、病因温热类温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外界气候的炎热或潮湿,人体正气不足,无法抵御外邪,导致体内热毒积聚,从而引发疾病。
此外,过度劳累、饮食不当等因素也会诱发此病。
三、治疗原则治疗温热类温病应以清热解毒、解表散湿为主。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拔罐等。
在具体治疗方案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体质强弱而有所不同。
对于轻症患者,可采用单方、食疗等方法辅助治疗。
四、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温热类温病,人们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时增减衣物,避免过度疲劳。
饮食方面,宜清淡易消化,少吃油腻辛辣之物。
此外,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也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手段。
五、病例分析张某,男性,45岁。
因近期天气炎热,经常熬夜工作,出现发热、头痛、口渴等症状。
经中医诊断为温热类温病,给予清热解毒中药汤剂口服,同时嘱咐清淡饮食、多喝水。
一周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服药两周后痊愈。
本案中,患者年轻体壮,通过及时就医和正确调养,成功战胜了疾病。
六、总结温热类温病是一种常见的夏季疾病,其发病原因多样。
治疗方法以清热解毒、解表散湿为主,结合个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预防措施包括合理调节生活作息、注意饮食健康、定期体检等。
正确的预防和治疗能使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了解温热类温病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身体健康。
当我们面对温热类温病时,除了积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和适当的运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2.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口腔清洁,避免感染传播。
3.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有助于预防和控制温热类温病及其他疾病。
4. 学习健康知识。
了解疾病的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以便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能够及时就医或自我调理。
温病心得体会模板(2篇)
温病心得体会模板导言:温病是指因感受外邪、内伤或劳倦过度等原因引起的一类疾病。
它以发热为主要症状,常伴有头痛、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
温病虽然常见,但是其病机较为复杂,治疗也相对困难。
通过对温病的临床实践和反思,我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温病的特点1.多发于春夏季节:温病的发病率在春夏季节较高,这与气温升高、细菌病毒活跃有关。
因此,春夏季节要加强对温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
2.以热症为主要表现:温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多伴有头痛、咳嗽、咳痰、胸闷等症状。
同时,温病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自愈。
3.易反复发作:温病容易反复发作,一方面是由于治疗不当导致病根未除;另一方面是因为机体抵抗力低下,抵御外邪能力较弱。
4.病位多见于表浅:温病多见于表浅,即病变主要发生在皮肤、黏膜等体表部位。
因此,在防治温病时,应注重保护和调理表浅。
二、防治温病的策略1.加强预防意识:温病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加强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再次,要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密闭空间;最后,要注重饮食营养,增加免疫力。
2.早期诊断和治疗:温病病程较短,但是早期诊断和治疗十分关键。
早期诊断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阻止病情的发展;早期治疗可以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促进康复。
因此,对于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就诊,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
3.综合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温病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症状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一般来说,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可以选择中药、西药等进行治疗。
此外,还可以采取物理疗法、中医针灸、推拿按摩等辅助治疗手段,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4.强调康复阶段的护理:温病的康复阶段也十分重要,要注重患者的康复护理。
首先,要控制体温,促进排汗;其次,要关注饮食营养,增加营养摄入;再次,要保持良好的环境和气氛,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心理;最后,要定期复查,了解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4年温病心得体会(二篇)
2024年温病心得体会08中西医学员编号:013036在学习《中国医学史》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对温病的认识逐步深入。
温病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课程之一,其在中国医学史上以及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热象偏重、易于化燥伤阴。
温病学是在伤寒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学科,其系统论述始于清代。
历经明清两代的不断完善,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温病学在病因、病机、辨证、病理传变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如强调病因的季节性、病机的化燥伤阴特性,以及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重要性。
在学习温病时,我们应运用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两大理论体系,这两大体系为温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坚实基础。
卫气营血辨证注重气血层次的辨别,而三焦辨证则侧重于脏腑功能失常及实质损害的揭示。
通过这两种辨证方法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温病各个阶段的特点,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温病的治疗方法多样,清热存阴是其基本治疗原则。
具体治疗方法包括解表法、清气法、化湿法、通下法、开窍法、熄风法、清营凉血法和滋阴法等,每种方法都有其特定的适应症。
尽管温病学的辨证治疗目前无法对所有热性病进行有效预防和治疗,但其独特的治疗效果是西医无法替代的。
例如,在病毒性传染病、乙肝、艾滋病等疾病的治疗上,温病学方法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
在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基础上,我们还应结合脏腑辨证,针对温热病邪热入特定部位进行辨治。
这种方法与传统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有所不同,它更注重针对性治疗,以达到辩证用药的精确性。
地处岭南地区,由于当地湿热的水土和人文饮食习俗,成为温病高发区域。
因此,对温病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温病心得体会(二)《温病学》学习心得体会一、深入理解伤寒与温病学的关系及温病学的独特贡献在深入研究温病学时,首先应当明确其与伤寒学之间的联系及区别。
温病学是在伤寒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独立且完整的温病理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总结(终结版)单项60*0.5多选10*1填空10*1名解5*2问答2*5 2*10 病案1*10绪论(时间特点阶段)温病的发展:萌芽阶段一一战国至晋唐时期成长阶段一一宋金元时期形成阶段一一明清时期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一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3、明末吴又可编着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一一《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被誉为“温热大师”,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体系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薛生白蓍《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
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着《温热经纬》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10、学派形成的要素:代表人物、学术思想、一定的人数第一章温病的概念一、温病一一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二、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一一温邪2、多具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共有的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来势迅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三、范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温病条辨》四、分类1、按病证或病因分类温热类温病(有热无湿):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湿热类温病(有热有湿):湿温、暑湿、伏暑2、根据发病初起见证分类:新感温病(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和伏邪温病(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可能名解3、命名:根据季节分:春温、秋燥、冬温;以四时主气分:风温、暑湿、湿温、秋燥:按发病特点:大头瘟、烂喉痧等(可能多选)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病因:感受了外来的温邪1、温邪的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2、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黑体重点1)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易化燥伤阴;变化迅速2)暑热病邪: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3)湿热病邪: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传变较慢,病势缠绵4)燥热病邪:病变以肺为主;易致津液干燥;易从火化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迫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6)温毒病邪:攻窜流走;蕴结壅滞7)疠气病邪:致病力强;传染性强;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有特异的病变定位二、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三、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四、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鉴别表第三章温病的辨证(填空,多选为主)一、 辨证内容:以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为理论核心 二、 卫气营血辨证(叶天士创立) 什么叫卫气营血辨证?根据卫气营血各自的生理特点,把温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以此概 括温病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证候及其病理变化,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称之为 卫气营血辨证。
初起治则 以解表透邪为主三、三焦辨证(吴鞠通倡导)什么叫三焦辨证?根据三焦所属脏腑的生理功能,阐述温病发展中病理变化,以此概括温病的证候类型,传变规律,作为立法处方的依据,称之为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表临床上一般先以卫气营血辨证确定病变浅深层次及其发展趋势,再用三焦辨证确定病变部位。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主要是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以及辨常见症状一、常见症状:1、发热(重点九种证型)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壮热、日哺潮热、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可伴见面色淡黄、足冷等症,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身热夜甚(发热入夜尤甚,灼热无汗,为热入营分)、身热肢厥、夜热早凉(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低热(热势地位,持续不退,且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等症。
温病后期,邪少虚多,内生虚热的表现)2、汗出异常无汗、时有汗出、大汗、战汗(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3、口渴口渴欲饮、口渴不欲饮、口苦而渴4、神志异常(重点原因:心藏神主血,营气通于心,故邪热扰心或深入营血,多表现神志异常)烦躁不安(热扰心神)、神昏谵语(闭证、实证)、昏聩不语(痰热阻闭心包)、神志昏蒙(湿热类病症热郁于气分,多重在脾胃,湿热酿痰蒙蔽清窍所致)、神志如狂、神情呆钝5、痉实证、虚证(名解:痉是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之证,又称“动风”。
临床分为虚痉和实痉两种)6厥脱热厥、寒厥、亡阴、亡阳红活荣润一一邪热外透,气血通畅深红紫赤——热毒极盛色黑光亮——热毒深重,气血尚充色黑隐隐、四旁色红一一火郁内伏,气血尚活色黑晦暗一一热毒锢结,正气衰亡红黑颜色加深,病情加重辨别形态:斑疹松浮朗润,如洒于皮面--- 热毒外泄(顺证)斑疹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热毒锢结(逆证)注意分布:稀疏均匀——热毒较浅(预后良好)稠密融成一片——热毒深重(预后不佳)故叶天士称斑疹“宜见不宜多见”“宜见”指斑疹的透发提示邪热得以外透“不宜多见”指斑疹过于稠密,为热毒深重的表现,提示病情深重结合脉证:热势渐降、神志清宁一一邪热外透,外解里和(顺证)斑出热不退或甫出即隐,发出不齐并见神昏一一正不胜邪,毒火内闭(逆证)重视动态变化:如斑疹色泽由红紫紫黑逐渐加重,反之则病情转轻。
如形态由松浮紧缩有根热毒渐深,毒火郁闭之兆,反之则热毒外达之象。
如斑疹分布由稀疏郎润融合成片热毒转盛之象如急现急隐,或甫出即隐亦为热毒内陷三、辨舌(注意集中特殊的舌)辨舌苔、舌质两部分内容四、验齿五、察咽喉六、诊胸腹、切脉象第五章温病的治疗一、温病的治疗原则:1、祛除温邪2、扶助正气3、急救卫气营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三焦: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二、温病的主要治法(一)泄卫透表法2(驱除在表温邪,解除卫分表证的治法)一一作用为开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适用于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1、疏风散热(银翘散)一一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疏风热煮无过。
2、解表清暑(新加香薷饮)一一夏用感受暑湿,复受寒邪侵犯肌表香薷、银花、连翘、扁豆花、厚朴3、宣表化湿(藿朴夏苓汤)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杜藿香6克真川朴3克姜半夏4.5克赤苓9克光杏仁9克生苡仁12克白蔻末1.8 克猪苓4.5克淡香鼓9克建泽泻4.5克4、疏卫润燥(桑杏汤)——秋燥初起,燥热病邪伤于肺卫桑杏汤中象贝宣,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鼻燥右脉大,辛凉甘润燥能医。
(二)清解气热法V■—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适用于温热病卫分之邪已解,气分里热亢盛,尚未入于营血分者1、轻清宣气(栀子豉汤加竹叶、连翘)——邪在气分,热郁胸肺,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2、辛寒清气(白虎汤)一一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3、清热泻火(黄苓汤、黄连解毒汤)一一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三)和解表里法一一透解邪热,疏泄分消,宣通气机适用于温病邪已离表又尚未入里成结,而是郁于少阳或膜原、留恋三焦的半表半里证1、清泄少阳(蒿苓清胆汤)一一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柩机不利,胃失和降2、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或杏朴苓之类)一一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3、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达原饮)一一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四)祛湿清热法V-—宣通气机,运脾和胃,通利水道适用于湿热性质的温病1、宣气化湿(三仁汤)一一湿温初起,湿蕴生热,郁遏气机2、燥湿泄热(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一一湿渐化热,湿热俱盛而蕴伏中焦3、分利湿热(茯苓皮汤)一一湿热郁阻下焦(五)通下逐邪法一一通腑泄热,荡涤积滞,通瘀破结,排除邪毒,给邪以出路适用于热邪与有形实邪如燥屎、湿滞、淤血等互结于肠腑的证候1、通腑泄热(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一一热结阳明,内结肠腑2、导滞通便(枳实导滞汤)3、增液通便(增液承气汤)4、通瘀破结(桃仁承气汤)(六)清营凉血法v—■—清营养阴,凉血解毒,滋养阴液,散血活络适用于温病热入营血分,营热或血热亢盛的证候1、清营泄热(清营汤)——邪热入营分而未有明显动血者2、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血热炽盛,热瘀交结迫血妄行3、气营(血)两清(玉女煎,化斑汤,清瘟败毒饮)(七)开窍息风法一一开窍法:清泄心包邪热,芳香清化中焦湿热痰浊,醒神利窍适用于温病邪入心包或痰浊上蒙清窍所引起的神智异常证候熄风法:清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以控制抽搐适用于温病热盛动风或阴虚生风的证候1、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2、豁痰开窍(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3、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4、滋阴息风(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八)滋阴生津法V—■—润燥生津,滋养真阴,壮水制火适用于温病后期邪热渐退,阴液耗伤之证1、滋养肺胃(沙参麦冬汤,益胃汤)2、增液润肠(增液汤)3、填补真阴(加减复脉汤)(九)固正救脱法一一益气敛阴,回阳救逆适用于温病中患者正气素虚而邪气太盛,或汗出太过,阴液骤损,阴伤及阳导致气阴外脱或亡阳亡阳厥脱之危急证候1、益气敛阴(生脉散)2、回阳固脱(参附汤、参附龙牡汤)(十)外治法一一洗浴法、灌肠法、敷药法、搐鼻法、吹喉法三、温病兼夹证的治疗(兼痰饮、食滞、气郁、血瘀)四、温病瘥后调理(1.正虚未复、2.余邪未尽、3.复证治法一一劳复征(刚好,过早劳作重新发热)、食复征(刚好,拼命吃又复发)、感复征(刚好,又中招染了其他新邪))第六章温病的预防一•培固正气,强壮体质二.及时诊治,控制传染三•预施药物,防止染病(熏蒸,喷滴,中药,食物预防法)第七章温热类温病第一节风温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特点: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等一、诊断要点:1、多发于冬、春两季;2、发病较急,初起见发热,恶风寒,咳嗽,口渴,脉浮等肺卫症;3、传变迅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4、病程中以肺经病变为主,也有阳明胃肠病变之证二、辨证治疗原则:辛散凉泄,透邪外达注意辨别证偏于卫表抑或偏于肺经1、邪袭肺卫一一辛凉解表,宣肺泄热一一银翘散,桑菊饮2、热入气分(邪热壅肺;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肺热移肠;阳明热盛;阳明热结)3、热入心包(热陷心包;内闭外脱)4、余热未净,肺胃阴伤第二节春温春温是由温热病邪内伏而发的急性热病特点:起病即见里热证候临床表现: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表现;严重者可见神昏、痉厥、斑疹等一、诊断要点:1、多发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春夏之际2、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炽盛症状,有发于气分、发于营分之别3、素体阴虚,病程中伤阴突出,后期尤以肾阴阴亏为著4、易出现神昏痉厥证候二、辨证治疗原则:初期:辨在气在营;后期:辨有邪无邪,邪多邪少治则:清泄里热为主,注意透邪外出,顾护阴精(小心多选)1、气分郁热——苦寒清热,宣郁透邪——黄苓汤加豆豉、玄参方(黄苓、大枣、甘草、芍药2、卫气同病一一解表清里一一葱豉桔梗汤加黄苓,增损双解散3、热灼营分 -- 清营泄热清营汤(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燥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