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简答题附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简述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是指把来自各方面的教育影响组织协调,使相互配合、协调统一,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1)统一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2)统一个方面的社会力量,争取家长和社会配合,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3)处理好衔接工作,使德育工作经常性、连续性、系统化、制度化
2.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第一,阶段性与连续性
第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第三,不平衡性
第四,差异性
3.简述增进师生沟通的心理学原则
(1)同理心。
这是与学生沟通的前提,包括三个条件:站在对方的立场去理解对方;了解导致这种情形的因素;让对方了解自己对其设身处地的理解
(2)真诚。
自由地表达真正的自己,表现出开放与诚实,用真诚唤起学生的信任感
(3)纳与尊重学生。
但不对学生进行无理性的溺爱与迁就。
4.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主要有集体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6.简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7.简述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1)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教学的能力
(4)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
(5)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
(6)教育机智等
8.教育的广义及狭义定义、本质属性
(1)教育的广义:凡是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2)教育的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3)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9.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呈现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3)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类型的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的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10.教育学的创立过程
培根首提出
缪斯来实现(《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巴特去规范(《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康德首教学
(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
教学原则: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
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2)赫尔巴特
一个原则:教育教学原则
二个理论:伦理学和心理学中心
三个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四个阶段:教学过程分成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教育目的:培养良好公民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代表人
三个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教育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和核心)
学校即社会
从做中学
五步教学法: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疑难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够解决这个疑难、验证这个假设
1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1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3)通过教育制度,实现对受教育者的阶级或阶层的选拔,使原有的社会政治关系得以延续和发展,或者
加速改变旧的社会政治关系
1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拔苗助长”、“陵节而施”(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
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身心发展得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
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可能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互补性也存在于心里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得个别差异性
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发展1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15.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16.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
(2)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更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
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调高教师的道德素养
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学校管理,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育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7.课程标准的概念、结构和作用
概念: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组织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作用:课程标准时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8.形势教育与实质教育
(1)形势教育:代表人物洛克、裴斯泰洛齐,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开设希腊文、拉丁文、逻辑、文法、数学等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2)实质教育: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是指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训练和培养。
19.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社会主义世界观。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0.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做好三个计划: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22.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实物、模像、语言只管
(2)启发性原则:
(3)循序渐进教学原则
(4)巩固性原则
(5)量力性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8)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
23.班级授课制
(1)定义: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中教学组织形式。
(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每一个教学班里的学生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且人数固定
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
进行课程划分,按课教学
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3)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优越性: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有利于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局限性:
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究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24.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25.防止遗忘的方法
第一,复习方法多样化
第二,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复习
第三,及时复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复习
第四,反复复习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第五,做到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第六,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在识记后不久,复习的次数要多一些,时间间隔要短一些
26.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1)发现问题: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发现问题是其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和方案,选择恰当的问题解决操作步骤,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
(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检验假设分为直接检验和间接检验,间接检验的结果是否正确,最终还要有直接经验来证明。
27.学习动机理论
(1)行为主义强化理论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2)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
(3)自我效能感
代表人物:班杜拉
(4)需要层次理论
代表人物:马斯洛
(5)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韦纳
28.激发和维持内在学习动机的措施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29.简述学习策略的类型 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1)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
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2)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
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帮助学生有效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
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30.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31.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格的跨时间的持续性,二是人格的跨情境的一致性。
(3)整体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 (4)功能性:面对挫折和失败时的态度是不同的 (5
)社会性 47.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里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里特征,即脾气秉性。
气质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
32.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分为八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发展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33.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地社会功能。
心里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里疾病;二是有积极发展的心里状态。
34.品德的心里结构
品德的心里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里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道德认识: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规范,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爱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直觉的道德情感、想象的道德情感和伦理的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到的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
道德行为:实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道德意义的实际行动。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35.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1)依从:依从包括从众与服从两种。
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
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一致。
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36.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基本观点:皮亚杰通过一些对偶故事的观察实验,揭示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把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两种水平,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37.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
38.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中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其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
39.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40.中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因材施教
(4)知行统一: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5)尊重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8)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相结合的原则
41.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
(1)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2)言语表达的能力
(3)组织教学的能力
(4)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
(5)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
(6)教育机智
、
42.福勒等人提出的教师成长的三个阶段
福勒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2)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认为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
(3)关注学生阶段。
能够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这一阶段,教师能考虑到学生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求,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
43.学习策略的分类
(一)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1)复述策略: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各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2)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
(二)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44.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1)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作出全面的安排,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学科开设的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
(2)课程标准。
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编订的,有关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化,也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材料。
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主体部分,故人们把教科书和讲义统称为教材。
45.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教学原则,是指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给学生,同时要注重结合知识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深入挖掘教学情况和教材中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4)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46.简述人格的特征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
具有(1)特征性(2)稳定性(3)整体性(4)功能性(5)社会性
47.简述品德的心里构成
品德的心里构成包括四种成分
(1)道德认知,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成分
(2)道德情感,是对他人或自己的道德行为评价时产生的内心体验
(3)道德意志,是指一个人为了一定的道德目标,调整行为、克服困难、表现人的信心、决心、恒心。
(4)道德行为,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表现出对他人或社会具有一定意义的道德意义的实际行动。
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48注意转移与注意分散
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所吸引。
由此可知,注意的转移是主动地、有意识的行为;注意分散是被动的、无意识的。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1) 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
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
简言之,也就是使人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2) 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毕生发展观全面发展观
简述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3)劳动(4)共青团活(5)班主任工作
简述教师职业的功能?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继承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者。
2)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3)教师是社会所需人才的造就者,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引路人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和谐亲密、共享共创。
良好师生关系的创建策略: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建立教师威信,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是自己的言行复合社会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望。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孙俪进行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直来那个的重要指标,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帮助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教师职业素养的内容
一:专业知识素养①精神的学科专业知识②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①②为“主体性知识”③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条件性知识
二:专业才能素养——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①教学技能②教学能力(1组织教学的能力2对教育影响的传导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③教研能力
三专业精神素养主要包括专业道德专业利息专业情操专业人格专业自我
怎样建立良好的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教师的教育能力
1教师的教育能力2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3教师的教学能力4教师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教师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的传播者,在社会延续和发展中其桥梁和纽带作用;(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3)教师是人类潜能的发掘者,对人的智力开发其奠基作用
3、简,学习迁移发生的条件有哪些?答:不同的学习对象具有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发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2)已有经验的泛化水平。
(3)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4)智力水平。
4、简,简述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答:(1)远景性学习动机教育与近景性学习动机教育相结合。
(2)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求知欲。
(3)充分利用反馈与评价作用。
(4)科学运用奖励与惩罚。
(5)合理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6)引导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积极归因。
5、简,为什么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答:因为:(1)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是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2)学习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4)教育可以激发和发展被教育者的潜能。
(5)教育对各种环境加以一定的控制和利用,能按照预定的目的选择和提炼有利于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克服和排除那些不利于人发展的因素。
6、简,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
(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依据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3)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的。
6、简,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什么?答:(1)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2)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由于生产力不仅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也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要求,因而在任何社会形态里,在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上都大体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8、简,什么是学习迁移?根据迁移的性质,迁移可分为哪几种?答:学习迁移就是用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或学习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和解决新问题所产生的一种影响;或者说是将学得的经验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