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教程】(山东版)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从题型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练习

合集下载

导学教程(山东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五节 第一课时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

导学教程(山东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第二章 第五节 第一课时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

的。 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这一事实现在 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是曾经 让物理学家们感到非常窘困。 ⑥虽然管乐声和 弦乐声独立地进入我们的耳朵,但是这两种声音 的“和声”对我们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却远远大 于这两种乐器的单独作用。
A.④①③⑥②⑤ B.④③①⑤⑥② C.⑤③④①②⑥ D.⑤④③①⑥②
【答案】 D
方法归纳
此种题型是考查的热点,判断顺序的标准一般 以空间先后(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时 间先后、事物发展前后、人们认识规律(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主次轻重为序, 还要注意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的顺序。
排列句序应注意的问题:
1.抓中心
一个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 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 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 就会由暗到明。
①还让人们有了敬马王、打马球、赛马等习俗 ②对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③它 帮人们种地运货,和人们一起南征北战 ④作为六 畜之首 ⑤马是人类的朋友和伴侣 ⑥千里马、老 马识途等故事也十分深入人心
A.③②④①⑤⑥ B.③⑥①④⑤②
C.⑤③②⑥①④ D.⑤④②③①⑥
【审题指导】 ①审清题干,关注关键词“衔 接”“最恰当”,明确考题类型——语言表达连贯; ②粗读所列六句话,从语感角度试找衔接的首句和 尾句。
解析 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通 读材料,可发现文段是“总分”结构,先提出“整 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的观点,然后举音乐的例子 加以说明。⑤“整体可以大于部分之和”直接提出 观点,排在第一位,故排除A、B两项。④紧承⑤谈 物理学家窘困所在,并引出后文,故排除C项。
答案 D
[考点解读]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学案56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学案56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

[关联教材] 陆游一生写过很多教子诗,此处可以参读初中学过的《示儿》一诗。
【关联高考·类题延读】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2018全国Ⅰ卷《野歌》第15题)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 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2.诗题为“书喜”,请结合全诗指出诗人因何而喜。 答案 风调雨顺,春耕得时;桑麻茂盛,织机繁忙;社会安定,丰收可 待;暮年岁月,欣逢太平。
首联中,“雨足郊原正得晴”,以“足”修饰“雨”,以“正得”修 饰“晴”,这说明春天的雨天和晴天都是如此的恰到好处,没有产生 天灾。而正因如此,农人们才能及时展开并忙于春耕。所以,在首联 中,可以看到诗人因风调雨顺、春耕得时而生喜悦之情。颔联中,诗 人想象了夏日因耕种得时而“桑麻暗”的景象,并想象此时辛勤的农 人们,虽农活不忙,却还是勤劳地织布的场景。此处,诗人不仅为桑 麻茂盛、织机繁忙而喜悦,也喜爱着这些辛勤淳朴的农人们。颈联是 对秋日丰收场景的描写。“亭鼓不闻知盗息”说明社会安定没有强盗,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板块六
古诗阅读与鉴赏
理解概括思想内容
学案56
——以意逆志,读懂悟透
复习任务
能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诗歌的诗句含意与内容主旨,并能 提炼其哲理启示。
考情微观
年份 卷别 2023 新高考Ⅰ卷
2022 新高考Ⅰ卷
新高考Ⅰ卷 2021
新高考Ⅱ卷 新高考Ⅱ卷 2020 全国Ⅱ卷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由颔联“为农为士亦奚异”一句可知,诗人教导儿子为人不要太过看 重地位身份,不管是入仕还是务农都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应当秉持 “耕读传家”的优良家风。而颈联“道在六经宁有尽”一句也并非强 调六经中的“道”不可穷尽,大可不读,而是希望儿子可以饱读诗书, 追求其中的“大道”。

导学教程(山东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综合训练(六)综合训练(二)

导学教程(山东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综合训练(六)综合训练(二)

专题综合训练(六)综合训练(二)[限时45分钟]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远[注]杜甫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注] 杜甫因安史之乱于乾元二年(759年)离开秦州,此诗为“不言所送,盖自送”之作。

(1)诗歌首联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的颈联交代了哪些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交代背景。

上句写国家当前的严峻形势,营造了紧张的氛围,“带甲”指全副武装的战士,“满天地”指遍地都是士兵。

②使用疑问语气,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下句写诗人向自己发问:兵乱连天,为何在这样的时刻“远行”?③营造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定下悲凉的感情基调。

诗人在天下动乱时远行,悲凉、孤独之感油然而生。

(2)诗歌的颈联交代了诗人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

诗歌通过描写草木凋零、关河“霜雪”飘洒等萧瑟景象,点明此时正是寒冬时节,表达了诗人的哀伤怅惘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闻邻船吹笛杨基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①,莫教吹落陇头花②。

[注] ①指《折柳曲》。

②指《梅花落》。

(1)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导学教程(山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练习山东

导学教程(山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第一节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练习山东

导学教程(山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第一章第一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练习山东第二局部第一章第一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限时提升练][限时45分钟]一、根底知识1.以下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求!无乃尔是过.与错误B.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访问C.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人质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病解析A.责备;C.作人质;D.痛恨。

答案 B2.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为哪一项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小人..实不才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解析A.那个人;B.自谦之词;D.指父母兄弟等。

答案 C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例句中的加点词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例句: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B.朝.歌夜弦,辇来于秦C.六王毕,四海一.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解析例句中加点的“廷〞,其用法为名词作状语。

A、B、D三项中加点词用法均为名词作状语,与例句相同,分别解释为“当面〞、“在早晨〞、“向上〞,只有C项加点的“一〞,用法为数词作动词,解释为“统一〞。

答案 C4.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哪一项A.以为轮B.故木受绳那么直C.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D.君子生非异也解析A项“〞同“煣〞;C项“知〞同“智〞;D项“生〞同“性〞。

答案 B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勃字子安,太原人,王通之孙也。

六岁善辞章。

麟德初,刘祥道表其材,对策..高第。

未及冠,授朝散郎。

沛王召署府修撰。

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闻之怒,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

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

父福畤坐是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觐,途过南昌。

时都督阎公新修滕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

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

导学教程(山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章 专题二 第四节 个性解读、探究意蕴练习山东

导学教程(山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章 专题二 第四节 个性解读、探究意蕴练习山东

导学教程(山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二章专题二第四节个性解读、探究意蕴练习山东第三局部第二章专题二第四节个性解读、探究意蕴[限时提升练][限时45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等待着风起的日子吴光芒黄栌那鲜红如火的树叶是它生命的最后华章,此前它是黄色的青春,此后它是枯萎的凋零。

它们明明知道自己的最终结局,也要充分展示一番自己的成熟之美,用自己最后的辉煌去迎接死亡,红叶的最后年华犹如天鹅之死。

我迈上太行奇峡群的山门,就一脚跨进了秋天,一脚跨进了由红叶渲染而成的版画之中。

那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一大片一大片艳丽夺目的红叶,就是巍峨太行胸前的装饰,就是铁血太行内心的柔情,更是八百里太行飘逸不散的魂。

站在早晨的山脚于眉间搭起凉棚朝上遥望,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红叶就像给这直插云霄的太行峡谷群,用大写意的手法点缀的朱砂;而中午登上双驼峰扶着栅栏朝下俯视,透过缭绕在群山之间的白云,那一大片一大片的红叶却又像一缕缕红霞。

当我走近它们,看到它们从峡谷的石缝之间顽强执着地攀岩而起,居然全都生长得树干粗壮、枝丫纵横、蓬勃茂盛。

它们每一根枝条都延伸出无数片椭圆形红叶,每一片红叶都迎着轻柔的山风摇摆出它们生命的最后热情,又哗哗作响地留下了无数个细言碎语。

那是它们在与树干作最后的生死诀别。

我从朋友那里得知,这不是红枫而是黄栌,是一种落叶灌木,最高能长至七八米,树冠呈圆形,到了秋天就长出满身的红叶,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红色华盖。

这种树耐得住干旱寒冷和瘠薄土壤,所以它能在太行山生长。

它的叶片呈卵圆形,春夏嫩黄,秋天变红,深秋渐枯。

春天开出黄绿色的小花儿,生出淡紫色羽毛一般的花梗,远远地望去犹如万缕罗纱缭绕,故而又有了“烟树〞之美称,到了夏天果核便会坠满枝头。

毫无疑问,黄栌的一生最引人注目的还是秋天的红叶。

因此,黄栌树又被称为红叶树。

它在太行奇峡群里比比皆是,断崖绝壁,万丈深渊,坡坡岭岭,沟沟壑壑,如火如荼,如血如丹。

它们红遍了情人峰,红遍了赤叶溪,红遍了龙首崖,红遍了流水峡,红遍了神鹰岩。

导学教程(山东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导学教程(山东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一章

• 【审题指导】 ①题干考查有关古今异义的 掌握情况,这是答题的方向;②“意义用法相同” 是题干要求的关键,不要脱离了这一点答题。
• 【答题指导】 A项,行李:古义为出使的 人;今义为出门时带的包裹、箱子、网篮等。中 国:古义是指中原之地;今义是指国家。C项, 儿女:古义是指青年男女;今义是指子女。便宜: 古义是指根据情况,自行决定适当的措施或办法; 今义是指价格比较低。D项,发挥:古义是指衬 托,显现;今义是指表现出内在的能力。感激: 古义是指感动奋发;今义是指受到别人帮过的知识。
• 因为考题涉及的内容大都可以从学过的课文 中找到依据,有的则可以从一些成语、熟语中寻 到影子。比如上述试题中的第⑥句“愿举国为内 臣”,现在我们还在用“举国上下”一词,可联 系这个词语以确定“举”的意义。
• 3.据句意推断,就是根据词语结构、句式结 构、汉字音形义等特点,对题中词句的意义或用法 做出推断。
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 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有的表示范围缩小了,如“丈 夫”,古代指“男子”,现在专指“妻子的配偶”。
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 物。如“慢”,古代是“怠慢”之义,今义与“快” 相对。
4.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 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 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这就是感情色彩发生了 变化。
•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请”字意义相同
的一项是
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②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③可以一战,战则请.
从 ④王好战,请.以战喻⑤军中无以为乐,请.
以剑舞 ⑥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请.其矢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

导学教程(山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章 专题二 第三节 品位语言、鉴赏技巧练习山东

导学教程(山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第二章 专题二 第三节 品位语言、鉴赏技巧练习山东

导学教程(山东)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部分第二章专题二第三节品位语言、鉴赏技巧练习山东第三局部第二章专题二第三节品位语言、鉴赏技巧[限时提升练][限时45分钟]一、(XXXX·银川一中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归于泥土耿立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

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②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到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

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土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

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土充满眷顾。

你离家久了,对故土生分了,故土就成了一种疼痛。

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

故土给你皮肤的红点和瘙痒亦是如此,疼痛使你知觉故土的存在。

故土以另一种方式呼唤你。

③农民和庄稼都是从泥土里生出来的,庄稼是泥土给农民的礼物,农民是泥土给庄稼的礼物,他们是默契的厮守者。

有时一茬庄稼熟了,与泥土厮守的人也熟了;有时庄稼不熟,与泥土厮守的人也会熟。

几千年几万年了,有谁知道有多少茬庄稼熟透了?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人熟透了?应该说泥土是沉默的,总不会絮絮叨叨说三道四,熟了就熟了,没有那么多的文人的牵扯。

④惊蛰了,那么一个响雷陡然在泥土上喊话,泥土经不住这样大的诱惑,于是不管黑土黄土,都不再矜持,先把自己的身子软下来,让一切生灵在自己的怀里蠕动。

惊蛰了,枯了一年的野草又重返人间,那天羊的嘴突然感到了草的多汁,羊的蹄子突然感到了泥土的粘脚。

连囤里的粮食种子也知道了泥土的喊话,于是一垄一垄的种子开始辞别储藏,到泥土里,像褪掉衣服洗澡。

节气到了,该释放的就释放。

⑤我曾看到父亲用手扒开泥土,看泥土的成色,有时他竟然把泥土放在嘴里尝尝咸淡。

故土的泥土不能说每一寸都有父亲的脚印,但每一寸土地都有他注视的目光。

对泥土和节气,父亲一直敬畏,即使他老年病了。

有一次在田野里,我看到父亲用抓钩在地里敲砸土坷垃,一下一下那么专注,有时砸不开,他就蹲下,用手把那土块攥在掌心,一下一下揉搓。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东专用)课件:2-7-6 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内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东专用)课件:2-7-6 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内

解析:C 项,“急切地呼喊着牧童的名字”错,“以声衬 寂”也不恰当。
(2)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答:①直抒胸臆,反衬见意。看到万物皆有所归,归得惬 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诗人既羡慕又惆怅,反复吟咏《式微》,反衬出自己独无所 归、归隐太迟的惆怅,寄托归隐田园的心情。
②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前面诗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初夏傍 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 田夫荷锄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最后两句由写景转向抒情, 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①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②。 注:①雉雊(gòu):野鸡鸣叫。②《式微》是《诗经》中的一篇, 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的第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 气氛。 B.第二句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 “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 C.三、四句写人,野老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呼喊着 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 D.五、六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 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
题型一 概括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以田园风光以及农民、牧人、渔父等为主要 含义
描写对象的诗歌。 ①标题中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②常见 标志 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 柳、明月、渔歌等。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写景 的表现手法有: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 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 常用 技法 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 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3) 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 情(反衬)。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 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寄托 情感 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 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 闷。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东专用)学案:专题一 考点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Word含解析

2021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山东专用)学案:专题一 考点一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Word含解析

专题一语段综合运用题组一全国卷必刷题一、(2019·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

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________,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________了生机。

(),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

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

“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________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________的工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D)A.边缘化获得制约放松身心B.私人化获得制约修身养性C.私人化焕发约束放松身心D.边缘化焕发约束修身养性解析:由第一空后面的句子“甚至被社会遗忘”,可排除“私人化”一词,排除B、C两项。

第二空,与“生机”搭配的词应为“焕发”,可推知应选D项。

“制约”比“约束”语气更重,不符合语境。

“修身养性”指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放松身心”更强调身心放松,没有反省体察之意。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D)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C.音量小是古琴的一个缺点,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的D.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解析:结合语境,从后文可以看出本句叙述的主体为“古琴”,可以确定括号内语句应以“古琴”为主语,故排除B、C两项。

由后文“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可推知,括号内句意应与其相反,且从句式的协调性上来看,应选择D项。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散文的探究

2021版新课标名师导学高考第一轮总复习讲义:散文的探究

散文的探究一、散文探究的相关知识探究是指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通过对阅读文本进行研究、探讨、分析、整合等,进而提出疑问、建议、评价等。

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把握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抓住“情”和“理”两个方面去探究。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在把握作品深刻内涵的前提下,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这类题目的出题方式较多,往往要求考生写一段话谈谈自己的看法,主要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要求考生对问题本身有深入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其考查角度主要有主旨意蕴、手法技巧、时代背景、写作动机等,设题方式也多种多样。

二、散文探究题分类分析句子和段落作用的探究1.探究散文中句子和段落的作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1)内容上,深刻寓意或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化等。

(2)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突出上下文的什么内容)。

(3)表达效果上,艺术手法的运用及给读者的感受等。

2.散文中句子和段落的作用常考的有以下几类:(1)句子和段落位于文章的开头①点明主旨,领起全文(下文)。

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③蓄势(张本,铺垫),奠定感情基调。

(2)句子和段落位于文章的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②由上一轮叙述转向下一轮叙述。

③由写意转向抒情。

④由正面描写转向反面描写。

⑤领起下文或总结上文。

⑥如果是比较长的段落,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形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3)句子和段落位于文章末尾①首尾呼应或总结上文。

②照应开头或深化(揭示)主旨。

③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4)反复出现的句子①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

②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照应等作用。

③在表达上,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有一唱三叹之效。

(5)插入段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生、正反对照、递进烘托等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第二章第四节第二课时从题型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限时提升练][限时45分钟]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刘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 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

②柳士师:柳下惠。

“士师”,狱官。

他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与朋友别后的情景?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是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本诗化实为虚,想象与朋友分别后路途中的情景。

“桂江”两句,设想别后,以虚写实,笔姿灵活。

用“相望”二字,把这一对志同道合又遭遇离别的友人生死不渝的情谊,从彼此两方写出。

寄离情于山水,同怅望以写哀,词尽篇中,而意余言外。

(2)既表达了与朋友依依惜别时的伤感,也表达了自己与志同道合的友人之间的生死不渝之情,基调伤感。

2.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答傅咸①郭泰机皦皦白素丝,织为寒女衣。

寒女虽妙巧,不得秉杼机。

天寒知运速,况复雁南飞。

衣工秉刀尺,弃我忽若遗。

人不取诸身,世士焉所希?况复已朝餐,曷由知我饥![注] ①郭泰机本来希望通过投诗得到傅咸的荐引,却得到傅咸“爱莫能助”的回答。

在满腔孤愤之下,他作了这首答诗。

(1)诗中的“寒女”是怎样的形象?作者借“寒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说“天寒知运速,况复雁南飞。

衣工秉刀尺,弃我忽若遗”最能体现本诗的主旨,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技艺灵巧(才华出众),出身寒门,不被任用,志在兼济天下的积极用世者形象。

作者借“寒女”自况(自比),表达出诗人怀才不被推荐的怨恨及对腐朽门阀制度的辛辣讽刺。

(2)同意。

“天寒知运速,况复雁南飞”两句融情于景,在阵阵凉意中,作者以眼前大雁尚且南飞来写韶光易逝,体现被推荐任用的希望落空的悲伤与无奈。

“弃我忽若遗”活画出“衣工”傲慢的嘴脸,揭露了当权者取士用人标准的违情悖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苏轼东武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

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

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

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

风雨外,无多日。

相将泛曲水,满城争出。

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

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1)上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分析“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表达了词人对春光的留恋、珍惜之情。

作者先叙写了东武南城的美好景色,然后写看到“枝上残花吹尽也”的暮春景色,触发寻芳的意绪,一“觅”一“问”将作者珍惜春光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作者引用典故,通过对晋朝兰亭集会热闹、繁盛景象的遥想,并将其与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的景象进行对比,发出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

4.(2014·大庆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郊外唐庚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1)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描绘郊外的春日景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对比:城内和城外的景色对比;②比喻:莺声像人在说话,草间风吹如药的香味;③多角度描摹: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表现春日景物的特点。

(答出两点即可)(2)①感觉优美却无言表达,表现了诗人对郊外春日景色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②这样写委婉含蓄,富有情趣,收到了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艺术效果。

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陵使至汝州①王建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②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注] ①本诗是王建在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时写的。

汝州,今河南临汝县,离王建的家乡颍川很近。

②寒食,即寒食节。

在清明前一天。

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节。

有的地区清明叫寒食。

(1)这首诗的第二、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麦熟还”仿佛只是客现地交代归家的时间,其实也是写盼归的心情和归途的景物。

“数峰青似染”可以让人想象出天气的晴朗、天宇的澄清和这几座山峰引人注目的美丽身姿。

(2)准确回答此题,要把握“寒食离家麦熟还”“商人说是汝州山”两句诗的内涵。

这两句很平淡的话其实道出了诗人盼归心切和快到家的喜悦。

答案(1)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天气晴朗,麦子一片金黄,山峰青如染出,轮廓鲜明。

(2)诗人出使江陵返回故乡,临近汝州时,看到金黄的麦浪,听到同行的商人不经意地道出远处的青峰便是汝州的山峦,心中涌起了欣慰的喜悦之情(兴奋的情绪和亲切的感情)。

6.(2015·郑州高三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宿府①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

[注] ①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十年,避乱成都,在严武幕府中任职时写下的。

②伶俜:流离失所。

③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任参谋一职,只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

(1)一、二两联是如何来写清秋之景的?试从表达技巧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结合三、四两联,简要分析作者为何发出“中天月色好谁看?”的慨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视听结合,选取视觉形象寒桐、残烛、月色与听觉形象角声,组成一幅“清秋图”。

(从远近结合的角度分析亦可)②以动衬静,以彻夜回荡的角声来反衬四周的清寂。

③拟人,将吹角当人写,角声在悲切地自言自语。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①饱经战乱,与亲朋音信断绝。

②飘零辗转,因关塞战争频发,萧条荒凉,归路艰难。

③苦挨十年,无奈暂依幕府,也只是求得暂时安居,政治抱负仍难实现。

(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7.(2015·太原高三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赠卖松人于武陵[注]入市虽求利,怜君意独真。

欲将寒涧树,卖与翠楼人。

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

长安重桃李,徒染六街尘![注] 据《唐才子传》称,于武陵在唐宣宗大中年间尝举进士,不称意,携书与琴,往来商洛、巴蜀间,或隐于卜中,存独醒之意。

(1)这首诗的第二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对比,“寒涧”与“翠楼”,一个荒寒一个繁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松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以及“松”与“翠楼人”之间地位、境遇的巨大差别,暗示卖松人向翠楼人卖松求利不合时宜,为规劝卖松人做铺垫。

或:比喻(象征、托物言志)、借代,以寒涧树比喻(象征)贫寒之士,以“翠楼人”代权贵之人;把贫寒之士比喻为“寒涧树”,形象地表现了其地位的卑微、境遇的凄凉;而想把“寒涧树”卖给“翠楼人”,委婉地表达了贫寒之士希望得到权贵赏识重用之意。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不识人才、只喜欢趋时媚俗的权贵的讽刺;对像松树那样正直高雅却沦落下层、不被重视的贫寒之士的怜惜;对争荣小人春风得意,正直人士却不得重用这一不公平社会现象的愤懑;以及因对现实有了清醒认识而不求荣利、洁身自好的高洁情怀。

8.(2015·洛阳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独秀峰①[清]袁枚来龙去脉②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③。

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

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④焉。

[注] ①独秀峰:位于桂林市中心,以平地孤拔,无他峰相对,故名。

②来龙去脉:旧时堪舆家(风水先生)以山势为龙,以山势起伏连绵为龙脉。

③南斗:星宿名,在南天。

④伤:妨碍。

(1)请赏析第二句中“插”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细读本诗,说说袁枚通过这首诗写出了自己怎样的处境和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