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治疗黄褐斑研究进展
【摘要】从发病机理方面介绍了中药在治疗黄褐斑上的研究概况,并对前景进行了展望和讨论。

【关键词】黄褐斑发病机理中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575-02
1黄褐斑的病理学研究
黄褐斑是一种获得性色素沉着皮肤病,表现为色素对称性沉着,呈蝶翅状,轻者为淡黄色或浅褐色,点片状散布于面颊两侧,以眼部下外侧多见;重者呈深褐色或浅黑色,主要分布于面部。

本病多发于中青年女性,多数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少数略感不适。

该病与机体的整个功能状态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1.1 内分泌失调
妇女妊娠期、月经周期紊乱、性生活不协调及精神压抑等易造成体内雌激素较大变化,雌激素通过解除谷胱甘肽或-sh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使黑色素形成增加[1]。

1.2 日光照射
紫外线作为一种外源性刺激mc分裂因素,可使照射部位mc增殖。

并且使皮肤中的sh大量氧化而增加tyr的活性,还可直接刺激mc 或通过光氧化作用,使mc及黑素小体数量增加,黑素化程度加深,并可加速其转运。

1.3 自由基增多
研究发现[2],黄褐斑患者体内抗氧化酶铜蓝蛋白升高,导致抗氧化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使氧化反应加速,黑色素形成过多和细胞衰老、破坏。

1.4 局部微生态失衡
研究发现黄褐斑皮损区菌群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主要常驻菌如表皮葡萄球菌活菌数与分离率变化不明显;痤疮丙酸杆菌、微球菌及暂驻菌的活菌数和分离率显著增加,尤其是产生褐色素、桔黄色素的微球菌显著增加[3][4]。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其活菌数增加,产色素加深[5]。

1.5 血液流变学异常
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可导致血液循环障碍,引起末梢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和功能失调等一系列损害,局部的病理损害产生大量ofr,如超氧自由基及其中间产物等,导致巯基(sh)大量被氧化, sh与酪氨酸酶(tyr)二者关系失衡, tyr活性增高,使皮肤中黑素合成增多。

1.6 微量元素的影响
有资料表明[6][7],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铜、锌、铁离子水平较高,镁离子水平下降,说明微量元素含量的改变与黄褐斑形成有一定关系。

徐玉萍等[8]研究发现,无论在孕期还是非孕期,黄褐斑患者血清铜都明显高于无黄褐斑妇女,红细胞锌明显低于无黄褐斑妇女,说明血清铜的升高是黄褐斑发生的原因之一。

遗传因素、服用药物、慢性疾病、应用化妆品不当和精神因素(包
括工作压力、夫妻感情不和、亲人去世等)等都可导致黄褐斑的发生几率上升。

刘冬梅等人采用问卷调查400例门诊黄褐斑患者,并就相关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危险度(rr)由大到小依次为家族史、日晒、不当的美容和精神因素(包括工作压力、夫妻感情不和、亲人去世等) [9]。

2 黄褐斑的治疗
2.1 全身治疗:使用药物包括维生素c、谷胱甘肽与维生素c并用、儿茶素、托吡酯、碧箩芷、原花青素、川芎嗪、灵芝多糖、羟基白藜芦醇等。

2.2 局部外用药治疗:使用的药物有氢醌、壬二酸(aa)、维a酸、曲酸(5-羟基-2-羟甲基-吡喃酮)、酚硫醚、果酸、亚油酸、7%熊果苷、化学剥脱、与化学剥脱剂联合应用的外用制剂(羟乙酸、雷琐辛、曲酸、水杨酸、三氯乙酸(tca) )。

2.3 激光治疗现已使用多种激光治疗黄褐斑,但均未取得显著疗效,仅适用于其它治疗方法无效时,选择激光治疗的原则是对正常色素的破坏性最小。

但现在由于激光治疗黄褐斑效果不确定(可引起色素沉着、瘢痕、萎缩),因此,还未常规应用。

3 中药在黄褐斑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发生多由于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或肝郁气结、肝失条达,郁久化热,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

以养血调经、调理冲任、理气活血、清解郁热、补肾等方法治疗。

近代医家多认为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血瘀、气血亏虚、
情志失调有关,治疗多从肝、脾、肾三脏着手,采用疏肝解脾、健脾益气、调补肝脾、养血和血的原则,以活血化瘀消斑法为主。

3.1 针对内分泌失调的治疗
杨玉峰等[10]采用加味逍遥散(柴胡、白芍、茯苓、当归、白术、生姜、薄荷、丹皮、栀子、甘草)治疗女性黄褐斑58例,对治疗前后及对照组血清性激素水平作了检测,发现患者血清中e2、fsh、lh、泌乳素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后降低;而雄激素治疗后升高。

说明加味逍遥散具有调节内分泌和平衡激素水平的作用。

刘冬梅等[11][12]用养颜青娥丸(杜仲、沙苑子、制首乌、补骨脂、胡桃肉等)和祛斑丸(山萸肉、茯苓、山药、泽泻等)分别治疗肾阳不足型和肾阴不足型黄褐斑患者,并观察了治疗前后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肾阳不足型患者无论治疗组还是对照组中的e2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明显升高,用药后能明显降低e2水平;肾阴不足型患者治疗后,卵泡期血清e2水平明显降低。

说明e2水平的变化是肾阳不足型黄褐斑和肾阴不足型黄褐斑发病机制之一。

万克英等[13]自拟复方活血化瘀汤(当归、红花、生地、五味子、桃仁、阿胶、茯苓、丹参、白芍、黄芪、甘草、柴胡、女贞子等)配合外用3%氢醌霜治疗黄褐斑,结果显示黄褐斑患者血清中e2、fsh、lh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治疗后降低,提示该方可能通过改善内环境,调节内分泌,从而调整色素代谢。

罗小光等[14]采用静脉滴注灯盏花联合口服中药(柴胡、白芍、茯苓、当归、白术、生姜、薄荷、丹皮、栀子、丹参、陈皮等)、外用祛斑中药面膜粉(当
归、白芍、青皮、陈皮、乳香、没药、天花粉、白芷、丹参、白及、白茯苓、半夏、白术等)治疗黄褐斑,结果治疗后患者e2水平明显下降,说明该联合治疗方法可能是通过下降e2水平而达到改善黄褐斑的目的。

3.2 针对自由基的治疗
雷水生等[15]采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黄褐斑,每天静脉滴注川芎嗪注射液160mg,疗程15天,测定治疗后lpo、sod的含量变化,结果治疗后黄褐斑患者lpo含量明显降低, sod活性明显升高,黄褐斑症状也明显改善。

吴艳华等[16]测定了口服补肾疏肝化瘀汤(珍珠母、女贞子、菟丝子、山茱萸、桑椹、郁金、茯苓、素馨花、当归、柴胡、白芷、红花)、川芎嗪静脉滴注配合氦氖激光照射对黄褐斑患者lpo和sod的影响,结果治疗后黄褐斑患者血清中lpo 含量明显降低,sod活性明显升高。

提示口服补肾疏肝化瘀汤、川芎嗪静脉滴注配合氦氖激光治疗黄褐斑,具有抗氧化作用。

陈红等[17]观察了祛斑胶囊(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杜仲、熟地、柴胡、当归、川芎、桃仁、丹参等)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祛斑胶囊治疗组基本治愈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

高进等[18]用养颜青娥丸(杜仲、沙苑子、制首乌、补骨脂、胡桃肉等)治疗肾阳不足型黄褐斑患者,并检测了sod、mda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显示养颜青娥丸能明显降低黄褐斑患者血清中mda 含量,增加sod活性,表明该药具有抗氧化作用,降低色素沉着治疗黄褐斑的作用。

胡军等[19]对黄褐斑患者外用祛斑霜前后血清中sod活性变化,以及外涂祛斑霜的小鼠局部皮肤组织液中s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检测分析。

结果表明,用药后黄褐斑患者血清及实验小鼠用药处皮肤组织液sod活性均明显增高。

说明提高机体sod活性,减少黑色素形成,是祛斑霜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之一。

石玉等[20]测定了祛斑美容胶囊对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sod和mda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祛斑美容胶囊高剂量(4.0g/kg)、中剂量组(2.0g/kg)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和脑组织中过氧化脂质产物mda含量,增加sod活性,低剂量组(1.0g/kg)能降低脑组织中的mda含量。

高慧琴等[21]测定了养颜祛斑颗粒(女贞子、丹参、川芎、当归等)对小鼠肝脏sod 活性及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养颜祛斑颗粒高剂量组(4.54g/kg)和中剂量组(3.03g/kg)能显著提高小鼠
肝脏中sod活性,降低mda含量。

提示养颜祛斑颗粒能提高生物体内sod活性,防止自由基及其代谢产物mda对机体的损害,从而有祛斑美白之功效。

3.3 对血液流变学的治疗
张素洁等[22]对46例女性黄褐斑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及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气滞血瘀型患者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血小板粘附率、纤维蛋白原均增高;肝肾阴虚型患者全血粘度、血小板粘附率明显增高。

说明黄褐斑的发生与血液粘度增加而致使血液瘀滞、微循环障碍有一定关系。

吴艳华等[23]观察了口服补肾疏肝化瘀汤(珍珠母、女贞子,
菟丝子、山萸肉、桑椹子、郁金、茯苓、素馨花、当归、柴胡、白芷、红花)、川芎嗪静脉滴注配合氦氖激光照射对黄褐斑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褐斑患者全血粘度(低切、高切)和血浆粘度检测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治疗后患者全血粘度(低切、高切)和血浆粘度均明显降低。

说明黄褐斑患者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异常得到改善,最终达到消除或改善黄褐斑的目的。

3.4 针对微量元素的治疗
周继刚等[24]研究了自制祛斑胶囊对黄体酮注射液致黄褐斑模
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全血低切粘度、血浆高切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刚性指数明显降低;祛斑胶囊高剂量组(4g/kg)和低剂量组(2g/kg)均能降低大鼠全血低切粘度、全血高切粘度、血浆高切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

说明祛斑胶囊能改善黄褐斑大鼠血液流变学,对黄褐斑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过伟峰等[25]研究了克斑胶囊(枸杞子、菟丝子、川楝子、当归、红花、紫草等)对黄体酮注射液致黄褐斑模型小鼠微量元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克斑胶囊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小鼠皮肤组
织中的铜、锌含量。

说明克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调节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减少色素的合成而达到祛斑的作用。

郝立宏等[26]观察了祛斑霜和祛斑汤(人参皂苷、珍珠粉、白茯苓等)对实验小鼠微量元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纯皮肤外用祛斑
霜,小鼠血清中锌、铁、铜无明显变化,而配合内服祛斑汤后,小鼠血清中锌含量显著降低,以等效剂量组(12.25kg/kg.d)最明显。

提示祛斑霜和祛斑汤合并使用,能降低机体微量元素锌的含量。

3.5 抗紫外线的治疗
周敏等[27]观察了uva和uvb照射后对体外培养的人mc的增殖、tyr活性和黑素含量的影响,并对黄芩甙干预后的细胞进行测定,结果显示:uva使细胞增殖加快,但剂量较大时增殖减慢;uvb使细胞增殖减慢。

二者均可使细胞tyr活性和黑素含量高于对照组。

黄芩甙具有抑制uva和uvb诱导的mc增殖、tyr活性及黑素合成的作用。

提示黄芩甙能抑制uva和uvb诱导的细胞反应,并能通过抑制tyr活性减少黑素合成。

金颂良等[28]研究了川芎嗪(tmp)对不同剂量uvb诱导mc黑素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30mj/cm2的uvb 能诱导mc增殖,增强tyr活性,促进黑素生成,tmp能显著抑制该效应,并呈剂量依赖性,说明tmp不但能抑制低剂量uvb照射诱导的mc增殖和黑素合成,而且还能减轻高剂量uvb照射对mc的细胞毒作用,具有一定的光保护或修复光损伤的能力。

向亚萍等[29]研究了肾着祛斑汤(白芍、白鸡冠花、白茯苓、白术、白僵蚕等)对紫外线诱导的小鼠b-16黑素瘤细胞株黑素合成的影响,结果显示肾着祛斑汤能有效抑制小鼠黑素瘤细胞的生长,同时对uvb诱导的tyr活性增强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降低黑素合成量,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浓度为20g/l时作用最显著。

提示肾着祛斑汤治疗黄褐斑是通过抑制tyr活性减少黑素合成起作
用的。

3.6 外治法
马平勃[30]采用中药面膜治疗,处方包括甘草、白芷、茯苓、川芎、丹皮、丹参、紫草、白僵蚕、桃仁、红花等,治疗3个疗程后,本组病例痊愈18例(占56.3%),显效7例(占21.9%),有效6例(占18.7%),无效1例(占3.1%)。

总有效率为96.9%。

陈明、李孝栋、游曦阂等[31]使用甘草、白蒺藜、白芷、茯苓、白及、川芎、白附子、白僵蚕、桃仁、红花、熊果苷为原料制成剥离型巴布剂治疗黄褐斑,治疗3个疗程后,36个病例痊愈18例(占50.0% ),显效8例(占22.2% ),有效8例(占22.2%),无效2例(占5.6%),总有效率为94.4% 。

吴菊生、王小平、赵志国等[32]外用中药祛斑霜治疗黄褐斑,将105例患者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35例。

治疗组外用祛斑霜治疗,对照组外用迪维霜,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并测定每组治疗前后血清sod值。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29%,对照组为71.43% (p<0.05);两组治疗前后sod值均无明显改变。

证实了中药祛斑霜对治疗黄褐斑有效。

4 问题及展望
中药治疗黄褐斑多使用复方,内治外治相结合,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对黄褐斑进行治疗,从内至外调节人体机能恢复正常,能从根本上治愈黄褐斑等皮肤疾患,具有中药独特的优势。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4.1 基础研究中药的作用机理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薄弱,缺乏
系统科学的研究数据,阻碍了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推广。

应在确保疗效的前提下,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药物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对其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研究。

4.2 处方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中医辨证理论和现代中药理论,对现有验方的药味构成进行系统分析,找出处方共性进行深入研究。

4.3 剂型改革由于需要长期服药,外用于脸部,因此对于中药剂型提出了较高要求。

可根据中药有效成分的特点结合患者的用药习惯,制备适宜的剂型,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最好采用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保证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白艳秋,田静.黄褐斑病因病机述要[j].中医药学
刊,2005,23(12):2243-2244.
[2] kawedaa,shiraishih,asaim,et a1?clinical improvenent of solarlentigines and ephelideswith an all intense pulsed light source[j]?der-matolsurg2002,28(6):504.
[3] 万苗坚,蔡瑞康,张其亮,等?男性黄褐斑皮损区微生态及血
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j].中华医学美容杂志,1999,5(2):32-36. [4] 熊德鑫,祝小枫,盛志勇等.黄褐斑生态治疗和菌群改变的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5,9(2):70-71.
[5] 万苗坚,赵广,蔡瑞康等.黄褐斑患者皮损区微生态改变的探讨[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8,26(2):87-89.
[6] 万屏,梁国华,付雷等.孕期及非孕期黄褐斑患者几种微量元素对比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8,12(5):273.
[7] 林琳华,冯心光.孕产妇血清和脐血血清中6种营养元素的相关关系及孕期营养保健的研究[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
究,1996,3(4):20.
[8] 徐玉萍,王青,贾小燕等.孕期和非孕期黄褐斑患者血清铜、红细胞锌、t3、t4的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
志,2007,17(1):108-109.
[9] 刘冬梅,商进,朱林学等.400例黄褐斑患者发病因素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6,22(4):303-304.
[10] 杨玉峰,杨瑛.加味逍遥散对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23(5):41-42.
[11] 刘冬梅,高进,朱学林,等?养颜青娥丸治疗肾阳不足型黄褐斑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 2007,16(2): 249-251. [12] 刘冬梅,张秋香.祛斑丸治疗肾阴不足型黄褐斑的作用机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07,23(6):509-510.
[13] 万克英,罗丽芳,余广松.复方活血化瘀汤治疗黄褐斑的临
床观察及对性激素的影响[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
志,2004,18(6):368-369.
[14] 罗小光,杨勤.灯盏花素与中药内服外敷联合运用对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
志,2007,13(2):149-150.
[15] 雷水生,朱晓琴,马利尔等.川芎嗪对黄褐斑患者血脂过氧化物、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的影响[j].咸宁医学院学
报,2002,16(3):169-170.
[16] 吴艳华,李其林,杨秀文.中药配合氦氖激光对黄褐斑患者脂质过氧化物、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j].中医杂
志,2007,48(1):29-31.
[17] 陈红,郭渝南,吴元胜.祛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及抗氧化作用研究[j].中草药,2003,34(2):160-162.
[18] 高进,朱林学,倪来生等.养颜青娥丸治疗肾阳不足型黄褐斑的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7,40(2):120-121.
[19] 胡军,孔力,鲁春光等.”祛斑霜”治疗黄褐斑作用机制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0,22(2):112-113. [20] 石玉,王汝娟.祛斑美容胶囊对大鼠血清、脑组织中sod和mda含量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3(19):1779. [21] 高慧琴,吴国泰,楚惠媛,等?养颜祛斑颗粒对小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2,19(4):12-13.
[22] 张素洁.黄褐斑的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6): 63.
[23] 吴艳华,李其林,杨秀文.中医药配合氦氖激光对黄褐斑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5):572-574.
[24] 周继刚,汪鉴植,陈仁美等.祛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实验研
究[j].湖北中医杂志, 2006,28(5):15-17.
[25] 过伟峰,徐立,项晓人等.克斑胶囊治疗黄褐斑的动物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1):43-45.
[26] 郝立宏,鲁春光,孔力等.祛斑霜、祛斑汤对实验小鼠微量元素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1):47-48.
[27] 周敏,李利,周光平.黄芩甙对紫外线诱导人正常黑素细胞黑素合成的抑制作用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
志,2002,31(10):613-614.
[28] 金颂良,苏荣健,朱健伟等.川芎嗪对中波紫外线诱导黑素细胞黑素生成的影响[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9):1001-1003.
[2]9 向亚萍,杨志波,欧阳恒.肾着祛斑汤对紫外线诱导的小鼠b-16黑素瘤细胞株黑素合成的抑制作用[j].临庆皮肤科杂
志,2004,33(1):16-17.
[30] 马平勃. 祛斑面膜的研制[j].时珍国医国
药,2002,13(10):614.
[31] 陈明,李孝栋,游曦阂. 剥离祛斑面膜的研制及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药,2006,37(1):53-54.
[32] 吴菊生,王小平,赵志国等. 中药祛斑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9,43(3):40-4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