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概况_程伟祥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当代中医对黄褐斑的辨证论治研究
随着中医基础理论的不断发展 , 对黄褐斑的认识也更 加全面和深刻, 普遍认为黄褐斑的发生责之肝、 脾、 肾功能 失调 , 部分也与心肺功能失调及气滞血瘀痰湿等有关 , 多采 用脏腑气血辨证论治。 2. 1 从肝论治 王邦才 [ 1] 将黄褐斑分 4 型: 肝郁气滞型, 治宜疏肝理 气、 和营润肤 , 方选自拟逍遥祛斑汤加减 ; 肝郁血瘀型, 治 宜疏肝活血、 祛瘀润肤, 方选自拟活血润肤汤加减; 肝胆湿 热型 , 治宜疏肝利胆、 化湿清热, 方选小柴胡汤加减; 肝血不 足, 治宜养血补肝、 滋水涵木 , 方选自拟杞芍荣肤饮加减。 2. 2 从肝肾论治 张志礼 [ 2] 将黄褐斑分为 2 种类型 : 肝肾阴虚、 气血不和 型, 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 肝郁气滞、 气血不和型 , 方用四逆 散加减。宇傲霜 将本病分 3 型 : 肝郁血瘀型, 治宜疏肝行 气、 化瘀养颜, 方选逍遥散加减; 肾阴虚血瘀型, 治宜滋阴清 热、 化瘀养颜, 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 ; 肾阳虚血瘀型, 治宜温 肾散寒、 化瘀养颜 , 方选二仙汤加减。治疗 41 例 , 治愈 28 例, 有效 10 例, 无效 3 例, 总有效率 92. 68% 。 2. 3 从肝脾肾论治 陈彤云 [ 4] 将黄褐斑分为 5 个证型加以辨证论治。即: 肝郁气滞证、 脾失统摄、 脾失健运证、 肾阴虚证、 肾阳虚证, 但她强调气血瘀滞、 运行滞涩不能上荣于面乃黄褐斑的病 机关键。因此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 无论病在何脏, 都应注 意运用活血化瘀的药物。李英 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关 系甚密, 而气血不能上荣于面, 瘀阻肌肤为主要病机, 将黄 褐斑患者分为肝郁气滞型、 脾虚湿盛型、 肝肾不足型 3 型, 并根据不同证型使用不同基础方治疗。
毒机制作一概述 , 以期为天然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提供参考 。 关键词 : 黄酮 类化合物 ; 中药 ; 抗病毒 ; 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 : R28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3 - 2197( 2009) 09 - 0149 -02
病毒感染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 由于病毒依赖于人体细 胞的生化机器进行复制 , 因此, 欲研究既可以杀死病毒 , 又 不损伤人体细胞的药物非常困难 , 至今仍缺少效果确切的 [ 1] 防治药物。目前, 常用的抗病毒药 包括抗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药、 生物类药物、 核苷类药物、 抗巨细胞病毒药物、 抗疱 疹病毒药物、 抗流感病毒药物等。以上药物多为生物药品、 酶制剂以及化学合成药物, 这些药物均对人体有不良反应 , 因此, 进一步寻找和开发抗病毒有效成分意义重大。近年 来国内外有关抗病毒中药的研究日益增多 , 在寻找有效抗 病毒的中药过程中 , 发现黄酮类化合物是许多中药抗病毒 的有效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芳环 ( A 与 B) 通过三 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 列化合物 , 基本 结构为 C6 - C3 C 6, 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 , 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 苷 , 部分以游离形式存在。从中药中提取的重要的黄酮类 物质有黄羊甙、 芫花素、 芦丁、 槲皮素、 葛根素、 甘草甙等, 是 一类具有多种药理活性的天然多酚类化合物 , 具有广泛的 抑制病毒活性作用。
[ 7]
认为本症发生多与肺经蕴热有关, 故治疗
方法多以清肺散热为主。自拟解毒消斑饮加减, 治疗黄褐 斑 50 例, 总有效率为 92 % 。 2. 6 从血论治 王吉英 将黄褐斑分 4 型 : 血瘀型 , 治疗 重在疏肝理
[ 8]
气、 活血化瘀, 用桃红逍遥散加减; 血虚型, 治疗重在健脾益 气、 养血, 用归脾汤或归脾养心丸加减 ; 血寒型 , 治疗重在温 肾祛寒、 调理冲任; 血热型 , 治疗重在滋水涵木、 清营消斑 , 用六味地黄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2. 7 从瘀论治 杨桂芹 [ 9] 将黄褐斑分 4 型 : 即肾虚致 瘀型、 脾虚致瘀 型、 肝郁致瘀型、 血热致瘀型。在补肾健脾、 疏肝清热的基 础上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2. 8 从脏腑瘀血论治 林资闵 [ 10] 将黄褐斑分为心脾两虚证、 瘀血阻络证、 肝 肾阴虚证 3 型。心脾两虚证主要是由于过度思虑劳神 , 心 脾气血两伤 , 使脾脏生化不及, 心血得不到充盈导致心脾两 虚。若心脾运化失常, 气血不能行 , 则出现瘀滞现象。颜面 肌肤失养, 导致黄褐斑的形成。瘀血阻络证主要由于气滞 血瘀, 瘀血阻络 , 络脉闭阻, 血不养肤, 而致黄褐斑的形成。 2. 9 从脏腑气血热毒论治 许建平 [ 11] 将本病分 3 型: 气滞血瘀型 , 治疗以疏肝理 气、 活血化瘀为主, 方用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 肾亏阴 虚型, 治疗以滋补肾阴、 养血和血为法, 方用六昧地黄汤合 四物汤加减 ; 热毒炽盛型, 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方用清热 化斑汤治疗。 2. 10 从脏腑气血湿热论治 赵凤林 [ 12] 分 4 型辨治, 肝气郁结型用逍遥散加减 , 气 滞血瘀型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肝经湿热型用龙胆泻肝汤加 减 , 肾阳虚衰型用金 匮肾气丸加 减。刘增昌 [ 13] 分 4 型辨 治 , 肝肾郁火型以柴芍地黄汤加减, 肝胆郁热型以芎菊清热 饮加减 , 气滞血瘀型以血府逐瘀汤加减 , 肝肾阴虚型以杞菊 地黄汤加减。 2. 11 从脏腑气血痰论治 吴景东等[ 14] 将黄褐斑分 4 型: 肝郁气滞型 , 治宜柔肝 理气、 疏肝解郁 , 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脾虚痰湿瘀阻型, 治宜
[ 5] [ 3]
收稿日期 : 2009 - 06 - 12
147
第5卷 第9期 2009 年 9 月
亚太传统医药 A sia - P acific T r adit ional M edicine
Vo l. 5 N o. 9 Sep. 2009
2. 4 从心肝脾肾论治 卢晓梅 将本病分 6 型 : 肝郁气滞型, 治宜疏肝解郁、
1 中医古籍对黄褐斑的论述
黄褐斑 , 中医称之为 肝斑、 黧黑斑、 蝴蝶斑 等, 早在 内经 中就有记载 , 如 灵枢 经脉 所言 : 血不流则毛色 不泽, 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 又说 : 十二经脉 , 三百六十五络 , 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说 明五脏六腑之精华均上注于面 , 面部气色的好坏、 皮肤的光 泽或枯槁、 色素斑的形成与脏腑精气的盛衰及其功能的协 调密切相关。隋 巢元方 诸病源侯论 曰 : 面黑 皯者 , 或 脏腑有痰饮, 或皮肤受风邪 , 皆令气血不调, 致生黑 皯。 五 脏六腑 , 十二经血, 皆上于面。夫血之行 , 俱荣表里。人或 痰饮渍脏, 或腠理受风 , 致血气不和, 或涩或浊 , 不能荣于皮 肤 , 故变生黑鼾。认为黑鼾的病因是痰饮渍脏和腠理受风 , 病机为血气不和, 不能荣于皮肤。后世医家亦多取此种看 法。明 外科正宗 对此有明确论述: 黧黑斑者, 水亏不能 制火, 血弱不能华肉, 以致火燥结成斑黑, 色枯不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指出 黄褐斑是由气血不足 , 肾阴虚不能制火, 以致火燥结成黑 斑。清 张氏医通 曰: 面尘脱色, 为肝木失荣。 可见, 古代医家对黄褐斑的认识较统一 , 认为其发病多 与气血、 痰饮, 火热、 肝郁有关 , 以气血不能上承荣于面为主 要病机 , 症结为郁。在治疗上有活血化瘀调经之法 , 如明 普济方 曰: 桃仁散, 主治妇人月水不通 , 年月深远。面上 鼾黯。 有理脾化痰、 清热祛湿之法, 如明 医学入门 曰 : 凡风客皮肤, 痰渍脏腑 , 则面鼾黯。脾肺风湿搏热 , 生疮红 紫或肿者, 俱宜金沸草散倍黄芩, 或升麻胃风汤加减。有补 益气血、 疏肝养肝之法 , 如清 张氏医通 曰 : 面尘脱色 , 为肝木失荣 , 人参养荣汤。有主张脾肾同治者, 如清 外科 证治全书 用加味归脾汤送服六味地黄丸治疗黄褐斑。外 用方面 , 清 医宗金鉴 使用玉容散外涂为代表方。
摘 要 : 中医古籍对黄 褐斑有较多的论述 , 当代 中医普 遍认为 黄褐斑 的发生 责之肝 、 脾、 肾功 能失调 , 部分 也与心
肺功能失调及气滞血瘀痰湿等有关 , 多采用脏腑气血辨证论治 。 关键词 : 黄褐 斑 ; 辨证论治 ; 脏腑气血 中图分类号 : R758.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3 -2197( 2009) 09 - 0147 - 02
[ 6]
健脾益气、 祛湿化痰 , 用归脾汤和二陈汤加减; 肾阴虚型, 治 宜补肾养血、 填精益髓, 以六味地黄丸加减; 肾阳虚型 , 治宜 温肾助阳、 化瘀消斑, 用金匮肾气丸加减。赵晓琴[ 15] 分为 肝郁气滞、 气滞血瘀、 痰湿阻滞、 肝肾阴虚、 气血两虚、 阴虚 内热 6 型, 并认为治疗时应以恢复脏腑功能、 调和气血为 主, 加以活血化瘀之品。 2. 12 从风燥论治 郑建功[ 16] 将黄褐斑分 5 型: 气阴不足、 血虚风燥型 , 治 以益气养阴、 疏风润燥; 心肾不交、 虚火风燥型 , 治疗之关键 在于交通心肾、 滋阴潜阳; 心脾不足、 气虚风燥型, 治疗重在 温补心脾 ; 气郁络滞、 血虚风燥型 , 治宜理气活络、 化瘀润 燥; 肠虚便秘、 津亏风燥型, 治以宣通气机、 益气养血。 2. 13 从脏腑功能失调 、 七情内伤论治 林珍莲 [ 17] 认为面部黄褐斑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 七情 内伤等有关 , 辨证时要注意病人的体质、 神色、 病程 , 因人、 因病、 对症下药, 斑深褐色的多为肾虚所致, 斑浅黄色为肝 郁所致。遂分肾虚血瘀型 , 肝郁血瘀型 , 风热犯肺、 邪郁肌 肤型来辨证治疗 , 总有效率达 94. 4% 。
第5卷 第9期 2009 年 9 月
亚太传统医药 A sia - P acific T r adit ional M edicine
Vo l. 5 N o. 9 Sep. 2009
黄褐斑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概况
程伟祥1 , 刘桂卿2
( 1. 贵阳中医学院 , 贵州 贵阳 550002; 2. 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贵州 贵阳 550002)
参考文献 :
[ 1] 王邦才 . 从肝论治面部黄褐斑 [ J] . 中国 中医药信息杂志 , 2000, 7 ( 14) : 69. [ 2] 张志礼 . 中西医 结合皮肤 性病学病 学 [ M ] . 北京 : 人民 卫生出 版 社 , 1999: 311. [ 3] [ 4] 宇傲霜 . 辨证治疗黄褐斑 41 例 [ J] . 陕西中医 , 2000, 21( 3) : 118. 陈勇 , 曲剑华, 陈彤云 , 等 . 对黄褐斑的辨证论治 [ J] . 中国美 容医 学 , 2005, 14( 1) : 99 -100. [ 5] 李英 . 中医辨证 论治女 性黄褐 斑疗效 观察 [ J ] . 中 国美 容医 学 , 2003, 12( 5) : 470 -471. [ 6] [ 7] 卢晓梅 . 黄褐斑辨治心得 [ J ] . 中医药研究 , 2000, 16( 1) : 27 - 28. 吴元恒 , 张明德 , 牛启 家 , 等 . 解 毒消斑饮 治疗黄褐 斑 50 例疗 效 观察 [ J] .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 2004, 21( 3) : 28. [ 8] 王吉英 . 从血论治黄褐 斑体会 [ J] . 云南 中医中药 杂志 , 2004, 25 ( 3) : 12. [ 9] [ 10] 杨桂芹 . 黄褐斑从瘀论治 [ J ] . 山东中医杂志 , 1998( 6) : 280. 林资闵 , 林资淳 . 从气血论 黄褐斑的 病因病机 [ J] . 山东中医 杂 志 , 2008, 27( 7) : 368.
3 结语
祖国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远远流流长, 积累了丰富的 临床经验。在辨证施治上突出了中医整体观念 , 既强调五 脏六腑的功能失调, 又重在阴阳失衡、 气血不调、 痰瘀凝滞 等的论述。但由于黄褐斑的发病机理复杂, 影响因素众多, 目前关于黄褐斑辨证分型并无统一的标准, 不同医家持有 不同的观点 , 其治疗方法也各有不相同之处, 因此寻求一种 统一的黄褐斑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 制定相应的治疗方 法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
148
第5卷 第9期 2009 年 9 月
亚太传统医药 A sia - P acific T r adit ional M edicine
Vo l. 5 N o. 9 Sep. 2009
黄酮类化合物抗病毒作用研究概况
严 敏, 唐筱露
(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 成都 611137)
摘 要 : 黄酮 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 是许多中药抗病毒的有 效成分 。 就黄 酮类化合物 抗病毒作用 及其抗病
调畅气机, 方用柴胡疏肝散 ; 心脾血虚型, 治宜健脾养血、 宁 心安神 , 方用归脾汤加减; 脾虚湿阻型 , 治宜健脾益气、 化湿 泄浊, 方用参苓白术散合三仁汤加减; 痰瘀交阻型, 治宜化 痰散结、 消瘀通络, 自拟化痰活血汤; 冲任不调型, 治宜调和 冲任、 滋养肝肾 , 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 ; 脾肾阳虚型 , 治宜温 补脾肾、 利水泻浊, 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2. 5 从肺论治 吴元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