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专项监测方案、监测数据分析报告编制大纲
海绵城市专项方案编制大纲

浦口区海绵城市专项方案编制大纲1 项目概况1.1 项目简介*1.1.1 项目名称1.1.2 项目位置1.1.3 设计范围及内容1.1.4 项目建设基本信息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占地面积、项目类型、项目性质(如新建、改建)等1.2 区域概况简要介绍项目所在区域自然地理、城市气象、降雨、河湖水系、土壤特性、地下水位等海绵城市相关情况。
1.3 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分析1.3.1 现状条件分析*周边水系的水位(常水位、排涝水位或防洪水位)、周边道路描述。
1.3.2 场地竖向设计*描述设计项目的整体场地设计高程范围、周边道路的设计高程等。
1.3.3 工程地质及地下水位*土壤特性、渗透性能、地下水位。
1.3.4 设计下垫面分析*不同下垫面径流系数取值、项目整体综合径流系数、年径流总量控制计算。
1.3.5 绿化用地分析*分析整个场地的绿化用地特性、可做海绵设施的载体等。
1.3.6 地下空间概述*项目地下空间范围、地下空间顶板的高程范围及顶板覆土、分析对海绵城市的影响。
1.3.7 排水及内涝风险分析*对雨水管网概述(管径、走向、埋深)、小区雨水排口接入市政管道、对比小区与周围道路的竖向关系,分析是否存在内涝风险及积水点等1.3.8 海绵城市建设条件总结*对上述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2 设计依据、目标及技术路线2.1 设计依据2.1.1 国家及地方政策精简出主要的国家及地方的海绵城市相关政策2.1.2 设计依据*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相关专业资料2.2 设计目标2.2.1 上位规划解读*解读主要规划及地方文件、提取本项目相关的设计指标。
2.2.2 海绵城市设计指标*明确本项目相关的海绵城市设计指标,包括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面源污染控制率*、暴雨重现期*、透水铺装率、下凹式绿地率、内涝防治标准、雨水资源利用率等。
3 海绵城市设计方案3.1 海绵城市设计原则及技术路线*结合项目特点,概述本项目的设计基本原则,海绵城市设计的技术路线。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0122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摘要简要阐述该规划关键容,包括:规划背景,城市现状分析的结论,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的现状问题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海绵城市的建设现状;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建设策略;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重点指标;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分期建设时序;近期海绵城市建设区的目标、标准,近期建设的重要项目及投资估算。
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海绵城市组织、制度、资金和能力等保障体系。
第一部分规划概述与现状分析1概述1.1城市概况1.1.1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1.1.2自然地理条件描述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河湖水系等基本情况。
1.1.3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
1.2上位规划概要描述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容,包括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中与海绵城市规划相关的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水系、供水、城市、防洪等规划容。
1.3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供水、排水防涝、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节水、防洪、水系、绿地系统、竖向、道路交通等与海绵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容。
2现状分析2.1基础分析2.1.1降雨分析城市多年平均降雨总量、降雨天数、降雨的年分布情况等基本降雨特征。
采用不小于30年的降雨进行分析,分析论证本市不同降雨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按场次分析,分别分析不同降雨场次频率和不同降雨量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
2.1.2城市下垫面对城市下垫面类型进行解析,按照水体、草地、林地、裸土、道路、广场、屋顶和小区铺装等类型进行分类。
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分类类型。
对城市不透水地面进行分析,确定城市建成区现状不透水地面分布情况与比例。
2.1.3城市面源污染对城市初期雨水污染物的类型、含量、来源等进行分析,分析城市面源污染对河道污染物的贡献率。
2.1.4合流制及其污染识别城市现状合流制区域及排水口、溢流口分布情况,分析城市现状合流制特征及溢流频次等现状合流制溢流污染情况。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教学教材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第一部分规划背景与总则一、项目背景二、规划内容1完善海绵城市规划体系2指导海绵城市设计体系3规范海绵城市管理体系三、规划范围四、规划期限五、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2相关规范标准3相关规划六、规划原则1生态为本2因地制宜3统筹规划4合理分区七、规划目标1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2提高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3缓解城市内涝及提高应对超标降雨的能力4优化城市用地空间八、规划思路第二部分项目概况一、城市概况1城市区位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4水资源状况5水环境状况6水安全状况7水生态状况二、上位规划解读第三部分技术路线第四部分中心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一、中心城区现状概况1自然条件2现状涉水工程体系及设施二、主要问题分析1水环境2水安全3水资源4水生态三、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分析1拟重点解决的问题2海绵城市建设对解决现状问题的优势四、建设目标与指标1水生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水环境地表水体水质达标率雨水面源污染削减率3水资源与水资源利用率污水再生利用率4水安全排水防涝标准城市防洪标准5制度建设五、中心城区海棉系统建设格局1自然生态本底分析2大海绵系统建设格局3生态保护策略六、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1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分区2分区指标计算方法3一级分区指标控制4二级分区指标控制率及建设指引七、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1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2水环境治理目标3水环境综合治理策略4水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减污方案:通过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从源头着手削减污染产生截污方案:完善中途管网收集系统,减少污染溢流频率加快管网不完善地区管道建设工程,提高污水收集率完善合流制管道截污工程,减少污水溢流频率污水方案:通过建设生态净化和工程治污措施,加强末端治理能力建设海绵驳岸建设滨水生态湿地,改善水体水质环境就地解决排水口初雨和污水溢流问题,缓解排水管网压力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行水平,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控污方案:加大排污监管力度,严格限制偷排乱排行为分散污染源整治重点污染产业整治违规排污企业整治八、建设时序1近期建设重点2中远期建设重点九、相关规划衔接建议第五部分分区海绵城市建设指引1现状概况地形地貌与水系现状现状涉水工程设施情况前期工作基础2主要问题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3建设目标4一级分区及指标分解5二级分区及指标分解6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估算第六部分重点项目设计指引1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及其技术特点透水铺装(适用性、优缺点)下沉式绿地(适用性、优缺点)生物滞留设施(适用性、优缺点)湿塘(适用性、优缺点)雨水湿地(适用性、优缺点)蓄水池(适用性、优缺点)雨水罐(适用性、优缺点)植草沟(适用性、优缺点)绿色屋顶(适用性、优缺点)2道路与广场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3建筑与小区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4山体与绿地设计要点雨水控制利用技术流程第七部分保障措施1组织保障成立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部门工作职责2融资机制保障预算内资金安排推进PPP融资模式加强争取政策性贷款3管控制度保障。
海绵城市课题总结报告提纲

海绵城市课题执行情况总结报告提纲一、“十三五”科技计划总体执行情况(一)承担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的总体情况1. 按照国家、部委、省市和各有关单位科技计划的实施分类叙述;2. 填写表1。
由本院承担的“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海绵城市城镇绿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起止年限自2008年03月至口口年12月,课题经费总预算为905万元,其中国拨经费405万元。
课题针对我国城镇绿地建设中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手法,造成水土、植物资源巨大浪费、地方景观特色严重丧失的问题,以城镇绿地植物资源、绿地植物群落营建、绿地雨水生态化滞留利用、循环型、生态型、节能型绿地材料等方面为切入点,运用定性、定量与定位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多学科多领域知识交叉综合的技术路线,通过技术突破和产品开发,结合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进行我国海绵城市城镇绿地建设和管控关键技术研究。
作为城镇居住区景观绿化与热岛效应改善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城镇居住区绿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化植物配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建立居住区绿化植物信息库,筛选不少于150种的我国北方绿化木本植物,提出旨在缓解热岛效应的城镇居住区景观绿化的标准。
表1 承担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的总体情况表填表人:单位负责人:填表时间:口口年 3月3日2(二)科技计划经费获得与投入情况1. 按照国家、部委、省市和各有关单位科技计划的实施分述;2. 填写表1相关内容。
《海绵城市城镇绿地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经费总预算为905万元,其中国拨经费405万元。
截止目前到位国拨专项经费324万元,配套自筹经费403万元,共支出经费386万元。
《城镇居住区绿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化植物配置技术研究》子课题经费总预算为12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45万元。
该课题已结题,国拨专项经费45万元全部到位,配套自筹经费75万元已完成,共支出经费120万元。
(三)人员投入情况1. 按照国家、部委、省市和各有关单位科技计划的实施分述;2. 填写表1相关内容。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0122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提纲摘要简要阐述该规划关键内容, 包括: 规划背景, 城市现状分析的结论, 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的现状问题与海绵城市建设需求;海绵城市的建设现状;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建设策略;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重点指标;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与分期建设时序;近期海绵城市建设区的目标、标准, 近期建设的重要项目及投资估算。
海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海绵城市组织、制度、资金和能力等保障体系。
第一部分规划概述与现状分析1概述1.1城市概况1.1.1区位条件描述城市位置与区位情况。
1.1.2自然地理条件描述区域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河湖水系等基本情况。
1.1.3经济社会概况描述城市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等。
1.2上位规划概要1.3描述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相关内容, 包括城市性质、职能、结构、规模;城市发展战略和用地布局;城市总体规划中与海绵城市规划相关的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水系、供水、城市、防洪等规划内容。
1.4相关专项规划概要重点分析城市供水、排水防涝、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节水、防洪、水系、绿地系统、竖向、道路交通等与海绵城市规划密切相关的专项规划内容。
2现状分析2.1基础分析2.1.1降雨分析城市多年平均降雨总量、降雨天数、降雨的年内分布情况等基本降雨特征。
2.1.2采用不小于30年的降雨进行分析, 分析论证本市不同降雨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按场次分析, 分别分析不同降雨场次频率和不同降雨量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
2.1.3城市下垫面2.1.4对城市下垫面类型进行解析, 按照水体、草地、林地、裸土、道路、广场、屋顶和小区内铺装等类型进行分类。
也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 选择分类类型。
2.1.5对城市不透水地面进行分析, 确定城市建成区现状不透水地面分布情况与比例。
2.1.6城市面源污染2.1.7对城市初期雨水污染物的类型、含量、来源等进行分析, 分析城市面源污染对河道污染物的贡献率。
海口市海绵城市方案设计专篇编制内容清单

海口市海绵城市方案设计专篇编制内容清单完整的设计文件(包含但不限于以下文件)1、方案设计部分:说明书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01 项目概况:明确项目区位、使用性质、红线面积、本地条件等和海绵城市设计相关的要素信息。
02 前期准备:包括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
资料收集:地勘:地基承载力、渗透系数、土壤结构图纸:总平图、建筑、单体给排水、景观、室外排水、周边市政排水管线设计参数:设计目标、暴雨强度公式、降雨资料等03 设计原则说明海绵城市方案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海绵城市方案设计应充分体现建设的自然属性,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渗透,在优先保障节约水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水环境的最大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建设。
设计原则应包括对现状地形态度、对人与自然的考虑等等。
04 设计基本控制目标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
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总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等。
海绵城市方案设计专篇内容应结合项目当地水环境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根据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中的硬性指标和引导性指标,结合规划区发展规模,说明建设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对应设计降雨量、面源污染消减率。
除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污染物消减目标,还应设定其他目标,例如设计降雨目标、水资源利用目标、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下沉绿地率或者峰值控制目标等等。
05 项目基底分析06 总体方案设计:包括设计依据、技术路线、汇水分区划分、总方案设计、方案指标核算、海绵设施大样图,内涝积水点整治等内容。
07 达标校核:需提供水力模型,并详细说明模型构建的过程及参数选择,对比分析各重现期模拟效果出流流量、径流峰值、出流峰值(3年、5年、10年、20年、50年一遇需要做水力分析,100年、200年一遇需要做应急方案设计)。
需提供模拟源文件备查。
08 海绵设施节点设计海绵设施节点设计应参考海口市海绵城市标准图集。
09海绵城市维护方案至少考虑不低于30年的维护方案和海绵城市设施。
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附件2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实施方案编制大纲(供参考)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组织领导、工作机制、政策措施等方面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经验,带动其他城市稳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制定本大纲。
一、基本情况(一)城市基础特征。
简述本市地形地貌、山水格局、水文地质、气候特征等。
(二)城市建设有关情况。
简述本市经济社会、人口、用地情况,以及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等情况。
二、已开展的工作和成效从以下方面简述已经开展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机构或协调机制建立情况。
(二)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相关地方标准制定情况。
(三)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文件制定和实施情况,包括规划建设管控制度、设计施工、工程质量控制、验收管理、运行维护、投融资等方面。
(四)城市内涝治理、防洪达标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提质增效、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方面已开展工作及成效。
(五)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的投融资情况。
包括: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引入、建立收费制度等。
(六)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机制建立情况,评价工作开展情况。
(七)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相关工程项目实施情况和效果。
三、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深入剖析本城市在水方面的问题,从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防洪减灾能力、治理黑臭水体及防止返黑返臭、提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和污染物收集效能、加大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拟通过海绵城市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四、工作思路(一)工作目标。
以海绵城市建设为统领,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城市内涝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收集效能提升,围绕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构建健康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宜居性包容度、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等角度,提出到示范期末拟实现的目标。
(二)指标体系。
因地制宜将工作目标分解形成内涝防治、防洪达标提升、雨水和再生水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海绵城市建设满意度等方面的量化指标,以及制度和机制方面的定性指标。
海绵城市规划编制大纲

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宏观层面:以目标为导向,使海绵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宜居城市和低碳城市相协调统一;以海绵城市为抓手,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水方面问题。
微观层面: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具体问题。
(1)水安全建设:解决城市内涝问题(2)水环境建设和水生态建设:解决城市黑臭水体和环境问题(3)水资源建设:加大雨水资源化,提升非常规水资源利用水平(4)水文化建设:突出本地文化特色,使得城市建设记得住“乡愁”具体落实: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几个方面,落实“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城市建设方针。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编制目的在宏观尺度:明确山水林田湖的保护格局,明确哪里能建、哪里要保护。
在城市尺度:明确海绵城市推进的具体路径;分析城市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提出老城区系统方案(工程、指标);研究城市未来发展方向,以目标为导向提出新城区方案(工程、指标);划定管控分区,提出规划规划管控体系;分析建设适宜性,明确海绵城市适宜设施。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大纲及要点【其中的对应部分请参考住建部印发的“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中第三章第十三条】第一部分规划概述与现状分析【对应:(一) 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
分析城市区位、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现状和降雨、土壤、地下水、下垫面、排水系统、城市开发前的水文状况等基本特征,识别城市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概述1.1 规划背景1.2 城市概况1.3 上位规划概要1.4 相关专项规划概要2 现状分析2.1 基础特征分析:降雨、城市下垫面(不透水面积的空间分布)、城市面源污染、合流制及其污染、土壤、地下水、城市开发前水文特征分析(产汇流,降雨平衡)2.2 问题识别与需求分析: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需求分析2.3 海绵城市建设的优劣势分析第二部分规划总论与总体思路【对应:(二) 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专项监测方案报告编制大纲
1监测区域概况
1.1监测范围
1.2水文特征
1.3产汇流特征
1.4排水管渠现状
1.5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2监测目标
通过对设施、项目或排水分区关键节点的监测,明确监测后可实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目标:
(1)分析场降雨条件下的峰值削减率
(2)分析年降雨条件下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3)分析场降雨条件下的污染物去除率
3监测内容
3.1监测对象
明确监测典型设施、典型项目或典型排水分区中的一项或多项。
3.2监测指标
按照本导则5.1.1的要求,结合监测对象和监测目标,明确适合本次监测的相关指标。
3.3监测点位
按照本导则5.2.1对典型设施、典型项目、典型排水分区及受纳水体监测点位的规定,结合监测区域的监测对象,明确监测点位并绘
制监测点位图,以确定监测设备安装的位置。
4监测方式
按照本导则5.1.1的要求,结合监测目标,考虑数据实用性及可靠性明确监测指标为在线监测或人工监测,同时明确监测频次或采样频次。
5在线监测设备安装与维护
根据监测指标,按照本导则第5章对监测设备的要求,选取合适的监测设备,明确设备技术参数,并根据监测点位图对安装点位进行现场踏勘,确保设备能顺利安装并正常运行。
5.1设备技术要求
根据监测区域的基本情况,确定监测设备的量程、误差、分辨率、防护等满足要求。
5.2设备安装要求
根据监测区域的基本情况,确定监测设备安装的现场实际条件满足要求。
5.3设备维护要求
根据监测区域的基本情况,确定专业人员对监测设备进行维护,维护内容包括定期校准、定期巡检和定期清洗等,明确维护频率。
6数据的质量保证
按照本导则第7章对数据采集及储存的要求,明确数据采集的分析方法,明确数据储存系统的功能。
7监测工作组织
根据监测相关要求制定设备安装计划、人员培训计划、设备运行维护计划、成功质量控制及档案管理等内容。
海绵城市监测数据分析报告编制大纲
1监测区域
给出监测范围图并注明监测设备安装位置,明确监测方式及监测指标。
2监测时间
明确监测数据的时间。
3监测目标
明确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后可实现以下一种或多种目标:
(1)分析场降雨条件下的峰值削减率
(2)分析年降雨条件下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3)分析场降雨条件下的污染物去除率
4监测数据采集与统计
核对每日采集的有效数据及异常数据的数量,并对异常数据如非正常零值、超出正常范围等数据应及时进行核实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如监测点位出现问题或监测设备出现故障,并给出解决办法。
5监测数据分析与应用
根据监测目标和本导则8.2和8.3的相关公式,针对性的对监测数据进行计算,在分析过程中如有不合理的数据或不常规的结果应找出其原因并给出处理办法。
5.1在线监测数据
在线监测的水位和流量数据应分析峰值削减率和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线监测的水质数据应定性分析出水水质变化规律。
(1)计算各场降雨条件下设施及其对项目、排水分区外排的峰值变化、峰现时间、径流体积等,论证设施的收水效果。
(2)计算年降雨条件下设施及其对项目、排水分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比分析设施实施前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否满足实际要求。
(3)定性分析场降雨条件下设施及其对项目、排水分区外排的污染物浓度及其总量的控制效果,即出水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论证设施的除污效果。
5.2人工监测数据
(1)人工监测的悬浮物SS数据应定量计算场降雨条件下设施及其对项目、排水分区的污染物去除率,明确场降雨条件下设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论证设施的除污效果。
(2)人工监测的其他指标数据,应定性分析黑臭水体有无反弹、雨污有无混接等情况。
6结论
在监测时间内,根据统计整理监测数据,通过相关公式计算得出设施及其对项目、排水分区的峰值削减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污染物去除率,通过定性分析得出设施出水水质变化规律,根据相关结论总结海绵城城市建设前后监测区域内海绵指标的变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