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心理学论文

合集下载

中医心理疗法在心身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心理疗法在心身疾病中的应用

中医心理疗法在心身疾病中的应用【摘要】中医学中虽然没有心理学一词,但却有着极为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和实践经验。

中医学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中起的作用。

特别是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理因素一样都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

故在两千多年来创造、发展了多种中医心理治疗法既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也丰富了中医学体系,成为中医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医心理疗法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指一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但具有躯体症状和表现的一类疾病,并伴有肯定的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的变化。

[1]心身疾病在病因学上重视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产生和变化中的作用,认为“即使是单纯的生物理化因素引起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心身因素的参与”。

[2]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疾病谱的改变以及对复杂疾病的深入研究,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对人的生理与心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认识;对生理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和健康中的作用,很早就有记载。

中医理论中的“形神合一”、“整体观念”、“情志与五脏相关”等学说都蕴涵着丰富的心身医学理论和思想,并体现在疾病的诊治与预防等各方面,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也得到公认。

心身疾病重视的是心理社会因素和生物如何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强调的是“心”“身”同治。

除了运用生物医学的各种技术和方法祛除躯体不适外,合理的心理疗法的使用也是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而中医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依据中医学基础理论创造和发展了多种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疗法,其实用性和有效性经过实践检验后也得到了肯定。

以下就简要概述中医心理治疗常用的方法。

1 以情胜情疗法以情胜情疗法是在中医阴阳五行学说及情志相胜等理论指导下,医生有意识地运用一种或多种情志刺激,以制约、消除患者的病态情志,从而治疗由情志所引起的某些心身疾病的一种心理疗法,常用的有怒胜喜、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等。

浅谈中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分析论文

浅谈中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分析论文

浅谈中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分析论文浅谈中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分析论文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是古代心理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的产物,文章主要探讨中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现实意义与理论基础,中医学中心理学概念的表述及心理与发病、诊断、治疗、养生的关系。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边缘科学。

而医学心理学则是一门将医学和心理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它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探索和解决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主要研究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变化过程中的规律,从而发挥防病治病及养生保健的作用.中医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思想内容,非常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

1探讨中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的现实意义及理论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交往日益频繁,竞争更为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些都会产生社会、心理及体制代谢、免疫等因素所致的心理病症,慢性综合性疾病急剧增多,致使人类疾病谱发生了重大变化。

原来一些威胁人类健康的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疾病,由于广泛地使用预防接种、杀菌灭虫和抗生素等,虽使许多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但随之而来的副作用却造成很多慢性综合性几疾病.如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调查资料表明:门诊患者中的求诊原因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的高达65%—76%,其中35%的患者与情志反映有关,即使由于躯体不适而来就诊的患者中,也有15%与情志问题有关,疾病构成谱的这一极大改变,使现代医学科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难题,根本无法进行有效的治疗,而在这方面中医学却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医学一直把人体作为一个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整体来认识,在这个有机整体系统中,各组成部分和功能是相互协调,不可分割的,体现出形神间相互联系、辨证统一的关系,从而构成了中医学的形神整体观:所谓的形神整体观,是这样来解释的,形是指有形物质、机体、肉体;神是指运动生命机能、精神、形神关系就是指物质与运动、机体与生命机能、肉体与精神的相互依赖关系.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其所著的《类经》中总结说:"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可以看出形与神俱,相互联系、相互辩证统一的关系,是生命活动赖以正常进行的基础,这正是从中医角度谈心理学的理论基础.2中医学对心理概念的表述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人的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中医心理养生对睡眠障碍的影响分析论文(共2篇)

中医心理养生对睡眠障碍的影响分析论文(共2篇)

中医心理养生对睡眠障碍的影响分析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论述中医心理养生对睡眠障碍的影响睡眠障碍是指在合适的的睡眠环境中不能进行正常的睡眠,主要表现为人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过早觉醒和睡后无恢复感,可引起躯体功能障碍或明显不适感。

据报道,15%~30%的成年人和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人睡、再人睡困难及早醒等睡眠问题。

由此可见,睡眠障碍在我们身边轻易可见,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影响深大,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一个健康问题了。

目前,西医对睡眠障碍的治疗以药物为主,副作用大。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医心理养生在人类的心身健康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中医心理养生方法对睡眠障碍的影响也受到了很多人们的关注。

所谓心理养生,就是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中医心理养生对睡眠障碍的影响,为预防和治疗睡眠障碍提供参考依据。

一、睡眠障碍治疗现状(一)西药治疗目前,用于治疗失眠症的西药主要有苯二氮卓类药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褪黑色素类药物及抗抑郁药物等。

(二)中药治疗现今在中医治疗角度,主要从辨证论治、专方治疗和单味中药治疗这三个方面治疗睡眠障碍。

辨证论治较多的体现在临床应用上,可以称得上是中医学的特色了。

从其辨证思想看,中医对睡眠障碍进行治疗的基本方法为,首先就是调和营卫,然后根据而实者则是对其采用祛痰、化湿、清热等方法,进行分型论治[5]。

专方治疗是指在了解睡眠障碍的主要病因病机后,选择对应的主方主药进行治疗,贺弋等对中老年睡眠障碍患者采用酸枣仁合剂进行治疗,并设置了安慰剂组借以对照,研究结果发现,酸枣仁合剂即可以提高睡眠时间、也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同时,还能适度缓和患者的收缩压、脉搏和呼吸频率。

单味中药治疗就是说只采用某种单味中药制剂对睡眠障碍进行治疗。

中医心理学的临床护理实践论文

中医心理学的临床护理实践论文

中医心理学的临床护理实践论文中医心理学的临床护理实践论文第1篇:中医心理学的临床护理实践运用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医师依据中医理论给患有种种认识、情绪和行为不良的患者进行非药物的心理治疗,取得了显着效果。

中医学和心理学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医心理学,它来源于医疗实践,又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运用中医心理学理论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Ⅱ型糖尿病46例均为本院内分泌科住院患者,男25例,女21例,38~65岁,平均53岁,病程6个月~7年,平均2年3个月.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诊断标准。

1.2中医辨证分型及临床表现(1)肺胃热感型:11例,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色黄,舌质红苔黄,脉洪数;(2)脾肾阴虚型:20例,主症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口干多饮,舌质红,苔少,脉细数;(3)肝肾主虚型:15例,主症尿频量多,尿液混浊,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口干舌红,无苔,脉沉细。

2心理护理2.1以情胜情就是有意识地使用另一种情志活动,去战胜、调节因某种情志刺激而引起的疾病,从而达到愈病的目的。

由于人有五志,分属五脏,五志、五脏间存在着五行制胜的原理,故在应用时根据情志对气机影响的规律,根据机体病情灵活运用。

例如,忧悉者气闭塞不行,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因而设法使患者喜悦,欢畅,以期治疗忧愁、思虑、悲哀等精神刺激所致的病变。

在运用以情胜情疗法时,应选择适应证,以精神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而身形病变不突出者为宜。

同时要掌握刺激的强度,即用作治疗的情志刺激,要超过致病压力的情志因素。

形体尚壮实者可用突然的强刺激,形体虚弱者则采用持续的强大刺激。

再者要采用有针对性的刺激方法,如怒与恐、悲与喜、惊与思、喜与怒、怒与思等之间在病理、生理上构成了矛盾,因而可以相互调节控制,以平衡阴阳,起到治病的作用。

2.2移情易性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点从疾病转移于他处,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患者脱离不良刺激因素,或改变患者内心虑恋的指向性,使患者从某种情感转移于另外的人或物上,称之“移情'通过学习,交谈等活动,扫除其内心的杂念,或改变其错误的认识与情绪|1],或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与思想情操等,称之为“易性”,移情易性的具体方法颇多,临床上可根据病情,患者的思想状况、文化修养,以及环境条件等采取措施。

中医心理学发展研究

中医心理学发展研究

藏象经络理论
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阐述了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为中医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理 论基础。
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通过刺激经络可以调节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七情五志理论
七情
中医将喜、怒、忧、思、悲、惊、恐视为七种基本情绪,这 些情绪的过度或不足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五志
五志是指肝志、心志、脾志、肺志、肾志,分别对应酸、苦 、甘、辛、咸五味,不同味道的食物也会影响五志。
《中医心理学发展研究》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 中医心理学的应用 • 中医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 中医心理学面临的挑战 • 中医心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中医学科体系完善、提高临床治 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心理学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内 经》等古典文献,其中涉及心理生理 学、心理病理学、心理诊断学等多个 方面。
中医心理学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定 的发展和突破,如隋唐时期的“天人 合一”思想、宋元明清时期的“养心 ”观念等。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通过对中医心理学发展历程的梳理和现状 分析,探究其发展规律和特点,为中医心 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中医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不足
中医心理学需要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和医学发展的 需求,但目前中医心理学的创新发展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新的理论和方法。
06
中医心理学未来发展趋势
实证研究加强
实证研究的重要性
实证研究是中医心理学发展的关键,需要加强对其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及对临床实践的深入探讨。

中医心理学(精)

中医心理学(精)

中医心理学(精)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结合了中医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独特学科。

它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健康,还深入探讨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中医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

中医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的五行理论、经络学说等,都可以用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

例如,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抑郁;而心主神明,心火亢盛会引发焦虑和失眠。

在中医心理学中,治疗心理问题不仅仅是依靠药物,还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情绪等。

中医的养生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都有助于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心理学还强调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现代研究表明,心理压力、情绪波动等,都可能导致身体机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心理学通过调整心理状态,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中医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的学科。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心理学(精)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结合了中医理论和心理学知识的独特学科。

它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健康,还深入探讨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中医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

中医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的五行理论、经络学说等,都可以用来解释人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

例如,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会导致情绪抑郁;而心主神明,心火亢盛会引发焦虑和失眠。

在中医心理学中,治疗心理问题不仅仅是依靠药物,还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饮食、情绪等。

中医的养生方法,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都有助于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

中医心理学还强调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现代研究表明,心理压力、情绪波动等,都可能导致身体机能紊乱,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中医心理学通过调整心理状态,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中医心理学是一门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的学科。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解决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

在中医心理学的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与心理学

中医与心理学

中医与心理学导言:中医与心理学是两个看似迥然不同的领域,一个注重身体健康,一个关注心理健康。

然而,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医与心理学的关系以及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旨在促进人们对综合治疗方法的认识与了解。

1. 中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身心的统一整体。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

情绪的波动、压力的积累都可能导致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进而影响身体机能。

中医通过调节体内经络和气血的流动,以及使用中药材治疗一些心理疾病,从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2. 心理学对中医的影响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学科,通过了解人的思维过程、情绪变化以及行为表现,为中医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示。

心理学强调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进而促进身体康复。

此外,心理学的干预手段也可以配合中医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3. 中医与心理学的综合应用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临床治疗表明,中医与心理学的综合应用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采用中医药物治疗帮助调节患者的情绪,同时结合心理治疗能够加速心理疾病的康复。

此外,中医的养生理论也可以用于心理健康的预防,如通过饮食调理和运动保持身心平衡。

4. 对中医与心理学融合的思考中医与心理学的融合给传统医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而心理学更加注重个体差异和观念演化。

通过综合运用两者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提升医疗效果。

此外,加强中医与心理学的交流与合作,也有助于推动两个领域的发展。

结语:中医与心理学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两者的融合为未来的综合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医与心理学的结合将会为人类的健康带来更大的福祉。

注:本文尊重题目要求,没有使用"小节一"、"小标题"等词语,同时尽量切合中医与心理学这一主题,并严格控制字数在3000字以内。

中医行业的中医药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

中医行业的中医药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

中医行业的中医药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注人的身体健康,也注重心理健康。

在中医行业中,中医药心理健康与心理治疗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中医药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并介绍中医药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效果。

一、中医药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中医药认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密不可分,平衡身心是维持健康的关键。

中医药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气血流畅、脏腑功能正常等方面,促进心理健康的维护。

首先,中医药强调阴阳平衡。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事物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中医药通过采用中草药、针灸等方法,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从而促进心理平衡。

其次,中医药提倡气血流畅。

中医药认为,气血的流动直接影响心理状态。

通过调整人体的气机和血液循环,中医药可以改善精神状态,增强心理抵抗力。

最后,中医药注重脏腑功能的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脏腑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与情绪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中医药的调理,可以改善脏腑功能,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二、中医药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效果中医药心理治疗是中医药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治疗方法。

它通过中医的理论和技术,以及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缓解精神压力。

中医药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心理疗法。

药物治疗是中医药心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草药中含有多种对心理健康有益的成分,如黄芪、丹参等,它们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

针灸治疗是通过针刺经络,调节气血流通,改善心理状态的治疗方法。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活化身体的自愈机制,对心理压力和情绪问题有显著疗效。

心理疗法是中医药心理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心理疗法,患者可以与医生进行深入的心理沟通,识别和解决心理问题。

常见的心理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催眠治疗等。

中医药心理治疗的效果有目共睹。

许多患者在接受中医药心理治疗后,都明显改善了心理健康状态,缓解了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医心理学研究生

中医心理学研究生

中医心理学研究生
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中医理论与心理学理论相结合的学科,旨在探讨中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提出中医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作为一名中医心理学研究生,我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我的研究。

首先,我将研究中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是由于身体内部的阴阳失衡或气血不畅所引起的。

通过调理身体,恢复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可以改善心理问题。

我将深入研究中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探索中医理论如何作用于心理问题的治疗。

其次,我将探讨中医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中医具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如草药调理、针灸、推拿等。

我将通过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探索中医治疗不同类型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和策略,比如对抑郁症、焦虑症、睡眠障碍等常见心理问题的中医治疗方案。

同时,我还将结合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将中医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探索中医心理治疗的综合模式。

最后,我将研究中医心理学在心理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心理问题普遍存在,而传统的西方心理治疗方法在一些人群中可能存在适应性差的问题。

因此,探索中医心理学在心理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中的应用非常重要。

我将通过开展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设计中医心理健康干预计划等方式,探索中医心理学在维护心理健康和预防心理疾病中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总之,作为一名中医心理学研究生,我将致力于研究中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医治疗心理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以及中医心理学在心理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中的应用。

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希望能为发展中医心理学做出贡献,为心理健康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策略。

中医心理学论文

中医心理学论文

中医心理学论文1三神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1、1识神-主司意识思维活动“识神”原是佛教的概念,指轮回思想中接受世间因果报应的灵魂实体。

道家借来表示思虑、意识等心理活动,故也称其为“思虑之神”,《医学衷中参西录》“: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

盖用识神则落于后天,不能返虚入深,实有着迹象之弊。

”它是以元神为基础产生的一种活动,产生后还可以扰乱元神。

故道家养生,多排斥“识神”。

现代医家多认为识神是在大脑中形成的可以控制生命体行为的意识体,也是大脑皮层神经电化学活动的体现。

大脑具有加工各种生物信息的功能,且大脑功能与信息能量之间可以产生能量旋机,形成大脑思维,然后通过不断复制、演化、创造和提炼新的信息,使大脑内的信息快速膨胀,信息能量也随之增大,形成信息能量场,具有能量感应性。

这种感应性不断增强,又产生在大脑中,最终与大脑机能一起合成了具有分辨功能和控制身体功能的意识体,这就是识神。

1、2欲神-一种本能性的欲望所谓“欲神”,泛指人源于其个体生物本能的一类欲求冲动及相应的行为,食、色、性及趋利避害是其主要体现,它与人类的生存和种族的延续紧密相关。

从实质上说,此种行为在动物中多为生理性的,是在无意识下引发的,多数情况下,机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类冲动的萌发,并借助意识作出相应调控,同时还伴有一些情绪体验。

2三神与心身关系层次2、1从“身”到“心”关系层次-欲神这是一个低层次的身心关系,在这层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要素多是躯体方面的。

相关研究也表明,控制这类行为的调节中枢位于古皮层、旧皮层,也称边缘前脑。

可以说本能性的欲求冲动多为这些系统的功能所控制。

然而,传统理论多认为:“识神”可以诱发或抑制“欲神”。

从生理原理来看,则是大脑皮层的感知及意识等活动所伴有的皮层神经电化学反应对皮层下较低层次中枢调控的结果。

本质上,这种关系是皮质电化学反应对边缘系统功能的下行性作用,这是“身”与“身”之间的相互作用。

此外,一些医学家则认为“欲神”亦可以沿着神经通路向上扰乱元神,影响大脑皮层的精神心理活动,但从侧重的要点来看,上行性有可能次于并弱于识神对欲神的把握。

中医心理学论文

中医心理学论文

中医心理学期末论文题目:男女心理之异同学院: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男女一生是变化发展的,他和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反应亦处于动态的流变之中口如同《内经》作者已深刻地注意到生物学上生长壮老已的一生变化,从而有著名一的“七七”、“八八”说一样,对于心理行为上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古贤也给予了关注。

如《论语·季氏》中记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是针对男子而言的,虽言“戒’,,实是对该年龄最易出现的行为偏差的防范。

青少年易纵欲,青壮年易攻击,老年常贪食,,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阶段的部分行为特点。

王冰注释《素问》时亦说:“年之长者甚于味,年之少者劳于使,年之壮者过于内”。

青少年好动,易过于劳役而病,中青年常容易性生活太过;老年人容易纵肆口腹,贪食而病。

此说虽与孔子说稍异,却也不无依据,且亦是针对男子而言的。

胎儿与婴儿期:此时男孩比女孩要脆弱得多,易流产、易夭折、死亡率也较高。

因产程或遗传因素所导致的新生儿先天愚型亦以男孩居多。

幼儿时,男孩更易出现身心发育障碍,在智力和动作发展方面落后于女孩。

此外男婴对疼痛的敏感性低于女婴,也就是说女孩更易出现疼痛反应。

此时,男孩常爱哭闹,较活跃,不像女孩那样较易形成生活节律,麻烦事较女孩多。

男孩对陌生环境的反应亦钝于女孩,故女孩常更早的对陌生环境产生害怕、焦虑等,愿更多的与妈妈在一起。

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长或周围环境有意无意的给男女幼儿以众多引导或限制,从而他们的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了一些差异。

如男孩女孩玩耍时对玩具和游戏方式的选择常有明显不同,男孩多选汽车、枪类,女孩喜欢布娃娃、办家家等;男孩被鼓励要勇敢好胜,女孩被教导要文静爱整洁。

诸如此类,也就成了他和她之间较稳定的差异。

学龄期:进入学龄期后,男女逐渐出现一些两极趋势。

例如,男孩在人格的外倾性和倔强性方面,胜于女孩;而女孩则在情绪性和掩饰性方面超出了男孩;女孩显得更合群,更多的与老师在一起,而男孩则较活泼、捣蛋,不服管教,对老师敬而远之,至于同龄小伙伴一起玩耍。

中医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医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医心理学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再论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框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7期.王克勤.[2].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07年5期.王米渠.谭从娥.李世通.[3].中医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初探.《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5年1期.薛清梓.[4].中医药与心理应激亚健康状态的调节.《中医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2年9期.张孝娟.严灿.高敏.[5].中医心理学相关概念辨析.《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1年5期.李世通.吕学玉.张鑫.王冠英.王米渠.汪卫东.[6].中医心理学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运用.《中国全科医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4期.阮鹏.[7].论情志致病中的意志因素.《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1年7期.董少萍.[8].大学生抑郁倾向的特点及中医心理干预.《吉林中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0年9期.谭曦.张靖.吴朝阳.杜渐.孔军辉.[9].中医心理学的非线性混沌理论.《世界中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3年4期.李桂侠.洪兰.吕学玉.杜辉.李世通.黄艳影.王亚娜.汪卫东.[10].世界中联中医心理学第六届学术年会暨世界中联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年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医心理学·睡眠医学高峰论坛.《世界中医药》.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3年10期.世界中联中医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世界中联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二、中医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先秦诸子与《黄帝内经》“神气”术语的研究.被引次数:5作者:金丽.中医医史文献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学位年度)[2].朱震亨中医心理学思想.被引次数:1作者:高巧林.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山东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3].基于失眠症代表性案例分析的中医心理辨治规律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李世通.中医基础理论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学位年度)[4].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及在中医妇科临床中的应用.被引次数:1作者:孙巍.中医妇科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6(学位年度)[5].基于失眠症代表性案例分析的中医心理辨治规律研究.作者:李世通.中医基础理论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学位年度)[6].《黄帝内经》中个性类型的整理研究.被引次数:4作者:周丽波.医史文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2006(学位年度)[7].中医治疗消化系统心身疾病的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王芳.中医医史文献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2007(学位年度)[8].滋水清肝饮加减结合中医心理学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肾虚肝郁(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次数:1作者:杨苗苗.中医妇科学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学位年度)[9].中医心理治疗医案整理与图解.作者:孔婵.中医内科学贵阳中医学院2009(学位年度)[10].冠心病中医证型分布特征及与相关个性特征、心理状态的初步研究.被引次数:2作者:徐莲香.中医内科学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医心理学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ARandomized,controlledStudyofEfficacyandSafetyonMildtomoderate InsomniaintervenedbyChineseMedicineintheIntegratedProgram. YanLiBiyunXuShuhuiChenPengLiuAihuaOuYanXuZehuaiWenBiyangOuRuiyuXuZhao zhangWeiLiangZeng2011[2]TheSuccessorRepresentationandTemporalContext.Samuel,J.GershmanChristopher,D.MooreMichael,T.ToddKenneth,A.NormanPer ,B.Sederberg《Neuralcomput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6[3]ARandomizedcontrolledStudyofEmotionandQualityoflifeonMildtoMod erateInsomniaintervenedbyChineseMedicineinIntegratedProgram. YanLiBiyunXuPengLiuAihuaOuYanXuBiyangOuRuiyuXuZhaozhangWeiLiangZengRu nruMaiJianbinChenWenZhouHuimeiZengJialeZeng[4]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asaBasisforTreatingPsychiatricDisord ers:AReviewofTheorywithIllustrativeCases.StevenK.H.AungHeatherFayRichardF.HobbsIII《Medicalacupuncture》,20136[5]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sychologyTherapies. WangFangHongLanWangWeidong《Alternative&complementarytherapies:anewbimonthlypublicationforh ealthcarepractitioners》,20136[6]ComprehensionoftheuniquecharacteristicsoftraditionalChinesemed icine.Xutian,S.Cao,D.Wozniak,J.Junion,J.Boisvert,J.《TheAmericanjournalofChinesemedicine》,被SCI收录SCI.20122[7]CharacteristicsofaU.S.ObstetricAcupunctureClinicPatientSample. ElizabethSolidayPatriceHapke《Explore:thejournalofscienceandhealing》,被SCI收录SCI.20142[8]Integrativemedicinefortreatingdepression:Anupdateonthelatestev idence.Luberto,C.M.White,C.Sears,R.W.Cotton,S.《Currentpsychiatryreports》,20139[9]IsViagraaviableconservationtool?ResponsetoHoover,2003. WILLIAMVONHIPPELFRANKA.VONHIPPEL《EnvironmentalConservation》,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41[10]Illustratingthemultiplefacetsandlevelsoffidelityofimplementat iontoateacherclassroommanagementintervention.Reinke,W.M.Herman,K.C.Stormont,M.Newcomer,L.David,K.《Administrationandpolicyinmentalhealth》,20136四、中医心理学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心理学从整体观三角理论认识中医心理学发展. 张孝娟.余瑾.鲁新华.李莉.林华景,2010第十四届亚洲心身医学大会[2]中医心理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观.彭旭,2011第四届世界中医心理学术大会[3]研究中医心理学的现实意义.粱凯讴,2010第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4]中医心理学十一五发展概况与十二五展望.汪卫东,2011第四届世界中医心理学术大会[5]浅谈中医心理学与压力管理策略.李英,2011第五届中国心理学家大会[6]中医心理学中“心主神明”的内涵探析.杜渐.王昊.邵祺腾.李黎.王克勤.杨秋莉,2013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7]中医心理学应当重视“元神"的研究和开发.王克勤,2011第四届世界中医心理学术大会[8]生物反馈与中医心理学的对比.贺平.牛婧.闫海金.王启.吴韬.何红艳.杨超,2010北京国际肛肠大会暨第二届世纪坛国际结直肠肛门病论坛[9]中医心理学整体医疗模式的继承与创新.刘沛妤,20082008年全国中医学方法论研讨会[10]中医心理学初探.廖传德,2009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术研讨会。

中医心理学病例分析

中医心理学病例分析

中医心理学病例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一名患有抑郁症的患者进行中医心理学分析,探讨了中医心理学在心理疾病治疗上的应用价值。

通过患者的情况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对于轻度抑郁症患者,通过中医心理学方法可以快速缓解症状;对于中度抑郁症患者,结合中医药与心理治疗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对于严重抑郁症患者,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治疗。

正文:本例患者张女士,年龄35岁,已婚有两个孩子,患有抑郁症。

经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到她常常感到情绪低落、失眠和食欲不振,生活中没有任何乐趣,对自己失去信心,带着绝望的情绪生活。

同时,还出现了身体上的不适症状。

在西医治疗后,情况略有好转但远未达到痊愈状态。

我们运用中医心理学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认为,情志与身体是密切相关的,情志不畅容易导致身体不适。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讲,情志方面的调节至关重要。

针对张女士的情况,我们运用了以下中医方法:1. 调理情绪针对患者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我们采用了“五神调心汤”、“安神定志颗粒”等中药方。

此外,我们还建议患者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并且在日常中保持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态。

并鼓励她加入练瑜伽、太极拳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

2. 调理体质中医认为,情志失调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因此,我们还要对患者调理体质。

根据张女士身体状况,我们建议她进行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增强体魄的针灸疗法。

此外,按摩头部、四肢也有改善身体状况的作用。

治疗过程中,我们注重在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关注患者的每一个细节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张女士的症状明显缓解,情绪愉悦,身体状况得到了改善。

总结:中医心理学的特点是综合分析,综合治疗。

对于轻度、中度抑郁症患者,尤其适用。

通过中医心理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调节患者的情绪,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使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摆脱疾病的困扰。

对于抑郁症患者,心理治疗的同时,还应重视中医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心理学;抑郁症;中药治疗;心理治疗;针灸疗法。

中医心理学与情绪调节

中医心理学与情绪调节

中医心理学与情绪调节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独特而古老的学科,它结合了中医理论与心理学的知识,研究人的心理健康与情绪调节。

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中医心理学的研究与应用变得愈加重要。

本文将探讨中医心理学与情绪调节的关系,以及中医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中医心理学简介中医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基于中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讨人体心理活动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中医心理学强调平衡和谐的思维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借助中医的药物、针灸、贴敷等技术手段,对心理问题进行调理和治疗。

二、情绪调节的重要性情绪是人的主观体验和心理反应的表现,它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着重大的影响。

过度的负面情绪会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对身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情绪调节对于维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三、中医心理学的情绪调节理论中医心理学认为情绪与人体内脏器官密切相关,人体脏腑的不同反映出不同的情绪状态。

中医将情绪分为七情六欲,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食欲、色欲、声欲、气欲、志欲、意欲,这些情绪与欲望在过量或不足的情况下均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中医心理学强调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及脏腑功能的协调来实现情绪的平衡。

针灸、中药以及食疗等方法可应用于情绪调节,例如镇心安神的艾灸、疏肝解郁的太冲穴按摩等。

此外,中医药材的气味和颜色也有助于调节情绪,例如橙色和柠檬香味可以舒缓焦虑、紧张的情绪。

四、中医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中医心理学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心理学通过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脉象以及问诊等多种方法,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师会综合运用药物治疗、针灸、按摩、气功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调理。

此外,中医心理学也倡导生活方式的积极调整,包括健康饮食、适度运动、良好的作息等,以促进心理健康。

在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中医心理学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培训等活动,向公众传授中医心理学的知识,提高他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与关注,增强调节情绪的能力和方法。

探究心理学与中医的奇妙联系(两篇)2024

探究心理学与中医的奇妙联系(两篇)2024

引言概述:心理学和中医作为两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分别研究和应用于人类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随着探索和发展,人们发现了心理学和中医之间存在着一些奇妙的联系。

本文将继续探究心理学与中医的奇妙联系,并分别从情绪、思维、行为、健康和治疗等五个大点进行阐述。

正文内容:一、情绪1.情绪对心理和身体的影响:心理学和中医都认识到情绪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情绪不良可能引发身体上的疾病。

2.情绪调节的方法:心理学和中医分别提供了一系列的情绪调节方法,如心理疏导和中药调理,旨在帮助人们平衡情绪、减轻压力。

二、思维1.思维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学和中医都认识到思维方式对人的心理健康及幸福感的重要性,积极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人们处理压力和困难。

2.思维方式的塑造和改变:心理学研究了塑造和改变思维方式的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而中医注重调整五脏六腑的平衡,从而改变人的思维方式。

三、行为1.行为对心理和身体的影响:心理学和中医都认识到行为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不良行为可能导致身体疾病和心理问题。

2.行为改变的方法:心理学和中医提供了行为改变的方法,如认知重建和针灸治疗,帮助人们克服不良行为,找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健康1.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心理学和中医都强调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之间的紧密联系,两者相辅相成。

2.治疗心身疾病的综合方法:心理学和中医通过综合运用心理治疗和中医治疗方法,有效地治疗一些心身疾病。

五、治疗1.心理治疗与中医治疗的结合:心理治疗和中医治疗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常常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提高治疗效果。

2.针灸与心理疏导的联合应用:针灸疗法和心理疏导常常被联合应用于一些心理疾病的治疗中,提供综合的治疗效果。

总结:心理学和中医的奇妙联系体现在情绪、思维、行为、健康和治疗等方面。

两者都认识到情绪、思维、行为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提供了各自的调节、改变和治疗方法。

心理学和中医在治疗心身疾病时也存在着结合和互补的机会,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心理学的论文范文

中医心理学的论文范文

心理学论文范文 1500字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分析摘要: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正如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可以从大学生的整体来研究他们存在的种种问题,但是相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分析,影响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原因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经济因素,要解决这些障碍,就要从这几个因素分析,另辟奚径,,不仅有赖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更依赖于教育教学活动模式的变革。

还要加强人际关系的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注重人际交往的技能培养,重塑个性。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其今后事业发展与人生幸福的基石。

中文常指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也被称为“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

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有:1.人与人之间相互认知,因而产生的吸引或排拒,合作或竞争,领导或服从等关系。

2.指在某一段时间里与某人经常保持的社会接触。

3.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借由思想,感情,行为表现的相互交流,而产生的互动关系。

4.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广义的人际关系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过程方面亦是社会关系。

5.人际关系可说是人与人之间,在一段过程中,彼此借由思想、感情、行为所表现的吸引、排拒、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互动之关系,广义的说亦包含文化制度模式与社会关系。

首因效应启迪我们一方面要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另一方面又要在以后的交往中纠正对他人第一印象的不全面的认识。

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最近一次交往的印象对我们的认识所产生的影响。

最近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印象。

一般而言,熟人之间的交往近因效应会发挥较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平时应该注意给人留下良好的最近印象。

中医与当代心理疗法对比的论文.doc

中医与当代心理疗法对比的论文.doc

中医与当代心理疗法对比的论文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收集20059~20066年来北京武警总医院初次就诊新发现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2例。

患者既往均无原发性高血压史,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和心、脑、肾严重并发症。

42例患者中男21例,女21例,年龄42~60岁;高血压1级30例,2级12例;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方法分配到A组(中医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组)、B组(现代医学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组)、C组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组);每组14人。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间有均衡性。

12治疗方法在治疗期间,三组患者生活方式的调整方法完全一致,如避免重体力劳动,适当休息,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戒烟酒,调整睡眠,保持大便通畅等。

A组(中医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组):①中医意疗:意疗主要采用语言开导疗法、情志疗法、开导疗法、顺情纵欲疗法等。

20~3次/周,4周为一个疗程。

②针灸治疗:针刺患者足三里、太冲、曲池、合谷;手法:平补平泄,留针半小时,每十五分钟捻转一次,3次/周,4周为一个疗程。

③气功(放松功)、推拿、音乐疗法等。

具体操作如下:a气功法:姿势取平坐式或站式,以三线放松为主,每次练习先做叩齿、咽津等诱导功,然后按三线放松法,最后以五指梳头、鸣天鼓、搓手洗面结束练习。

每次30分钟,3次/周,4周为一个疗程。

b推拿疗法:主要按摩头部督脉、膀胱经、胆经三条经脉的穴位。

每次20分钟,3次/周,4周为一个疗程。

c音乐疗法:根据以情胜情、补母泻子的规律选择音乐处方。

如以肝阳上亢为主者,宜选用微调音乐以泻之。

肝肾阴虚明显者,当选用羽调水性音乐治之,如轻快、柔美、舒展的音乐。

每次30分钟,3次/周,4周为一个疗程。

每个病人同时使用上述方法的一种或几种。

4周为一个疗程。

④口服卡托普利(湖北华中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次25mg,每日3次。

B组(现代医学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组):①现代心理治疗:给予松弛治疗、支持疗法、心理咨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的七种情绪和五种精神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不会使人发病。

但在突然、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又不能适应时,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为内伤七情。

七情做为致病因素,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人有七情,属于精神活动范畴,包括喜,怒、思、忧、悲,恐、惊等情志情绪的变化。

通常情绪的波动一般不会危害人的健康。

但强烈的情绪波动,或长期消极情绪能引起过度的或长期的精神紧张,使人的健康受到影响,并可引发一些疾病。

中医认为:七情与人的五脏密切联系,与五脏的生理、病理变化相关联,喜与心、怒与肝、思与脾,忧悲与肺、恐惊与肾—一相对应。

七情波动能影响人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运行。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保证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

剧烈的情志变化,可以使阴阳平衡失调,影响人的气血正常运行,导致气血功能紊乱。

正如《素问·举痛论》指出的:“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中医认为七情分属于五脏,为五脏所主。

正常情况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忧)为肺志,恐(惊)为肾志。

我国的中医理论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会对人体内脏功能产生影响。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这不但明确地指出了情绪可致病,而且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东莞康华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林庆医生认为,所谓最健康的养生之道,不是饮食也不是运动,而在于心静。

调整好心态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预防疾病的措施,其次才是其他。

大喜可能导致精神失常
情志:喜
对应脏腑:心
范进中举,因喜而癫,其岳父一个大巴掌就治好了这突如其来的癫狂——这就是“恐胜喜”的运用。

林医生称,喜对应的是心脏,喜极气则缓,大喜的时候,气不流动,会让人窒息而死。

一些人在打麻将的时候因拿到一手好牌激动过度而休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过喜”或“暴喜”会使心气消耗过度。

注意力下降,头晕,心悸,入睡不深,时常惊醒。

严重时可引起精神失常,或突然晕倒。

因此,时常出现这种情绪的人,
应该多去推拿按摩心经或心包可使血脉通畅,心气充沛,神志安宁。

发怒能引发疾病亦能治病
情志:怒
对应脏腑:肝
有些人受惊吓后,大小便失禁,是“恐则气下”的表现。

而有人发怒,面色通红,是“怒则气上”。

人的意念活动和心情波动对人体内的气血变化有定向的生理效应和病理效应。

如:当人总是觉得窝囊、委屈、冤枉时,肝部就会受气血变化而产生一定的病理效应。

中医学称,怒伤肝,怒则气上,发怒的时候眼睛会发红,脸会变红,因此会有怒发冲冠这一说,容易动怒的人会引发高血压、头痛等病症。

发怒时会导致肝气亢奋,过度消耗肝血,使肝血不足,从而出现阳亢而阴不足的病理状态;不过,林医生认为,不良情绪在正常情况下是伤脏腑的,也会导致疾病,但有些病却需要发怒来治疗。

林医生举例,清代杰出的医学家叶天士就曾利用激怒的方法使一位久患抑郁症的太守把心中的郁闷发泄出来,从而为其治好顽疾。

这就是中医中所说的五脏对五行,相克相生。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在,肝气逆行,使得血液运行失常,消化功能出现障碍,常出现腹胀、腹痛、腹泻。

严重时还可出现吐血、中风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治疗抑郁运动好过服药
情志:忧
对应脏腑:肺
忧伤的情绪对应的是肺,愁忧、情绪抑郁导致肺气闭塞。

忧愁的刺激量过大,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使气机闭塞而致病。

内伤脏腑的病理表现:肺气阻滞,导致胸闷、气短、呼吸不利,进而出现喘促、咳嗽等症。

著名案例就是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她因长期处于忧郁的情绪最终导致肺病严重,最后不治身亡。

对抑郁症的治疗已广为人知:咨询心理医生和服用抗抑郁药物。

回报要远比情绪好转高得多。

头脑恢复到最佳状态,你的身体也会随之恢复。

很多心理医生都推荐用锻炼的方法治疗抑郁,据研究显示,每周3次,每次45分钟的运动治疗忧郁症的效果和抗抑郁药物差不多。

而通过锻炼治好抑郁的患者比较用药物调理的更不容易复发。

另一项研究显示,参加攀岩、皮划艇等能够刺激肾上腺素分泌的运动,能够大大提高身体对付压力的能力。

为什么运动对于调整情绪、缓解焦虑具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专家认为,当我们运动时,大脑会分泌出一种类似吗啡一样的物质,它可以让人感到兴奋和愉悦。

不论是有氧运动还是无氧运动,集体运动还是个人运动,只要能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运动,即令人感到愉快和有趣,就可以达到调整情绪的效果。

“思虑”过多容易腹胀
情志:思
对应脏腑:脾
“很多因为腹胀就医的患者,他们都以为是消化不良导致的不适,后来在医生的检查下得知,其实是因为他们长期思维高度集中,思虑过多所致。

”林医生说,思对应脏腑脾。

中医中所谓思是指思维长时间的高度集中,思虑太过。

气血受阻,郁结在一处,不能通畅运行到周身而致病。

它通常会导致气机郁结则脾胃功能失常,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下降,食后腹胀,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症状。

严重者则会有贫血、水肿、严重营养不良。

医生建议,脾胃不适者可利用推拿按摩胃经腧穴达到强健脾胃功能的作用,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保证气血在经脉内正常运行。

尤其足三里穴,是人体重要的保健穴,疗效显著。

过度惊恐可
导致死亡
情志:惊恐
对应脏腑:肾
我们所知道的是,过度的惊恐会让人休克甚至死亡,但是,恐惧的危害并不仅于此。

林医生告诉记者,由于惊恐对应的脏腑是肾,过度的恐惧不仅会伤到肾气,还直接损伤肾精,惊伤心神,使诸脏气血失调。

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神经衰弱、人体免疫力紊乱或低下、心悸、甚至休克、痴呆等症状。

但是,惊恐并不是直接伤害到肾的,而是先通过心的感受,继而由肾承受。

通过本学期中医心理学的学习,我了解到:人的情绪与人的五脏是有联系的,人大悲或大喜,都会对人的器官有影响,也会引起一些病症。

所以我们平时应保持有好的心情,使自己的心情舒畅。

这样不仅能使自己有好的人缘,还能让自己有一个好的身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