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颂》 苏轼 欣赏
猪肉颂文言文翻译
嗚呼!豬肉,世之美味也。
自古至今,無論貴賤,皆愛食之。
豬之育於豬圈,飲於江湖,食於五穀,體肥肉滿,其味醇厚,宜人之口,豈非天地之賜也?豬肉之美,在于其味。
肥而不腫,瘦而不柴,入口即化,味美無比。
噫!其美,如春之柳,嫩而不艱;如夏之梅,甘而不澀;如秋之菊,香而不濃;如冬之梅,醇而不薄。
此豬肉之所以能輝耀於世,享譽於民也。
豬肉之用,廣泛無垠。
蒸、煮、燉、炒,各顯神通。
蒸之則潤,煮之則香,燉之則軟,炒之則脆。
其味能調諸味,使百味調和,無一不適口。
噫!豬肉之用,不僅如此,更可烹調為各種佳肴,如豬肉湯、豬肉燉飯、豬肉炒菜,皆為世人之所喜愛。
豬肉之養,有益健康。
豬肉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補中益气,滋陰潤燥。
常食豬肉,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噫!豬肉之養,實為民生之寶。
豬肉之養育,亦為世人之所敬。
豬之育,需精心照料,飼以精料,使之肥滿。
此間,豬之辛勞,豬之慈愛,皆可見於其體。
噫!豬之育,豈非天地之仁,人間之善?豬肉之價值,豈可限量?夫豬肉者,民生之必需,家庭之常食,宴席之珍品。
其價格公道,適合各層人們之口味。
噫!豬肉之價值,豈止於味美,更在于其關乎民生,關乎家庭。
嗚呼!豬肉之美,美在於其味,美在於其用,美在於其養,美在於其育。
此豬肉之所以能稱為“天下美味”,豈非天地之賜,人間之福?豬肉,吾國之寶也。
自古至今,人皆愛之。
吾輩當珍惜之,愛護之,使之永續於世。
噫!豬肉之美,永世不衰,吾輩當共謳之,共歌之,以譽於後世。
(此篇《豬肉頌》以文言文形式,對豬肉之美味、用途、養育及價值進行頌揚,以期傳達對豬肉之敬意及對民生之關懷。
)。
有个诗人写了一篇关于肉的文章
有个诗人写了一篇关于肉的文章
文豪苏轼的饮食
人生余光中先生曾经在文章中写道: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哈哈,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可能是因为苏轼的人生个性签名是这样的——“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没错,就是“人间有味是清欢”,因为,对于苏轼来说,无论在哪里,哪里都有美味。
甲《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1]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注】:[1]罨:掩盖,掩覆。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
轼《猪肉颂》诗歌赏析黎烈南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注解:铛:音chēng,铁锅。
罨:音yǎn,掩盖,掩覆。
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
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中国人对于餐桌上的一道菜——“东坡肘子”,有时美餐一回,都津津乐道;其实,现在我们所吃的东坡肉,比起当时轼的做法,已有很大改进。
像现在用的雪豆、葱、绍酒、、盐啊,等等,在轼时代,不可能有这么多花样。
然而,今天与当初东坡的作法,有一点却是未变的——慢慢用微火煨炖。
现在眉山的东坡肘子,要移到微火上煨炖约3 小时,直至用筷子轻轻一戳肉皮即烂为止。
东坡在煨炖时,用多少时间,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们从轼的这首《猪肉颂》里,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核心语句:“柴头罨烟焰不起”——你看,这不就是强调用微火来煮炖的意思吗?慢火煨炖,这是东坡肘子的精髓,没有了这微火煨炖之法,也就失去了东坡肘子的“灵魂”。
这是轼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结果。
若是用急火,不但容易将猪肉煮焦,而且肉与作料的味道,不能全部煮出。
只有用微火,渐渐地煮烂,不但吃起来好消化,而且口感佳,五味俱全。
所谓“少著水”,目的在于:当肉煮烂了,水也刚好没有了,这样,软软的、鲜嫩可口的煮肉,就可入口品尝了。
或问,答案有了,东坡肘子是微火炖出来的——尽人皆知。
除了美食家的素质与创新之外,还另有什么名堂不行?东坡肘子的出世,除了掌握了烹调之规律外,还另有(“软实力”)的因素。
首先,请品味一下轼煮肉及作此诗时的心态——一个在艰难困窘中的诗人的心态。
须知,轼在炖煮东坡肉之前,经历了一次生死的大考验。
猪肉颂——精选推荐
猪⾁颂——读苏东坡《猪⾁颂》运⾏管理部现⾦中⼼王寅列苏轼是宋代⽂学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与⽗苏洵,兄苏澈合称“三苏”,均为“唐宋⼋⼤家”之⼀。
元丰三年(1080年)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了苏轼乌台诗案。
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
御史台⾃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认难逃死罪。
最后终能幸免⼀死。
是年⼗⼆⽉⼆⼗⼋⽇,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从史实上看,王安⽯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
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变法。
所以,苏轼才会在仕途有所不顺。
在黄州谪居的这段⽇⼦⾥,苏轼躬耕东坡之上,放浪⼭⽔之间,⾜迹遍及鄂东⼤地,亲⾝体验了艰苦的⼈⽣。
不要以为苏轼在黄州全部写下了《念奴娇·⾚壁怀古》“⼤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等等这样浩荡江流,千古⼈事的豪壮之词,其实,他也是凡⼈⼀个,也要⾷⼈间烟⽕,《猪⾁颂》就是他的⽣活体验,现在⼈们称之为“东坡⾁”就是这样来的,当然,现在改进了不少。
诗词中这样写到“净洗铛,少著⽔,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熟莫催他,⽕侯⾜时他⾃美。
黄州好猪⾁,价贱如泥⼟。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起来打两碗,饱得⾃家君莫管”。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把锅⼦洗得⼲⼲净净,少许放⽔,燃上柴⽊、杂草,抑制⽕势,⽤不冒⽕苗的虚⽕来煨炖。
等待它⾃⼰慢慢地熟,不要催它,⽕候⾜了,它⾃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价钱贱得像泥⼟⼀样;富贵⼈家不肯吃,贫困⼈家⼜不会煮。
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如何在逆境中⽣存?如何调整巨⼤落差的⼼态?苏轼从“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到“团练副使”(相当于副科级),我们看到,在逆境中的苏轼迅速调整了状态,耐⼼地研究起猪⾁的烹调艺术来了。
“净洗铛”——把锅⼦洗得⼲⼲净净,表明作者的⼀丝不苟,和他对烹调的极其执着、投⼊的⼼态。
苏轼东坡肉的诗句
以下是关于苏轼关于东坡肉的诗句及译文:
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猪肉颂》
译文:这首诗是苏轼在黄州时,对当地猪肉的赞美。
他描述了炖肉的方法,强调了火候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猪肉价贱、无人欣赏的遗憾。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译文: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提到了各种春天的食材,包括刚刚上市的河豚。
苏轼的描述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以及各种食材的生机。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译文:这首诗描绘了春天野餐的场景,提到了各种新鲜食材如蓼茸、蒿笋等,表达了对清淡食物的喜爱。
牛粪火中烤黄芋,茅柴火里烧山药。
农夫的乐趣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自种自吃的食物味道最好。
——苏轼《纵笔三首(其一)》
译文:这首诗描述了苏轼在海南岛的生活,展示了他的乐观态度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半夜起来给孩子喂奶,灯照破壁虱乱爬。
想烤几片干巴吃,又耽误了拨火。
——苏轼《子由生日》
译文:这首诗是苏轼为其好友子由生日所作的祝词,表现了苏轼对子由的深厚友谊和生活的热爱。
猪肉颂里描写东坡肉的口感的语句
猪肉颂里描写东坡肉的口感的语句
摘要:
1.引言:介绍东坡肉的来源和历史
2.东坡肉的口感描述:引用《猪肉颂》中的语句
3.分析东坡肉的口感特点:肥而不腻,瘦而不柴
4.东坡肉口感的原因:独特的烹饪方法
5.结论:总结东坡肉的口感特点及其独特之处
正文:
东坡肉,又名红烧肉,是一道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美食。
其创始人为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美食家苏东坡。
在苏东坡的《猪肉颂》一诗中,他对东坡肉的口感做了形象生动的描述,使得这道菜流传千年,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在《猪肉颂》中,苏东坡写道:“洗净腥膻独留香,慢着火候莫焦糊。
”这句诗句形象地描绘出了东坡肉的口感。
东坡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口感。
这得益于苏东坡独创的烹饪方法,他将猪肉放入砂锅中,用文火慢炖,使肉质鲜嫩,口感醇厚。
东坡肉的口感之所以能达到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原因在于其独特的烹饪方法。
首先,猪肉在慢炖的过程中,脂肪得到了充分的溶解,使肉质更加鲜嫩。
其次,苏东坡在烹饪过程中,注重火候的掌控,避免猪肉被烤焦或者糊掉,从而保证了猪肉的口感。
总之,东坡肉作为一道具有悠久历史的美食,其独特的口感得益于苏东坡独创的烹饪方法。
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口感让人们对这道菜赞不绝口,成为
了中国美食的代表之一。
品读苏 轼的诗词您发现了哪些饮食元素
品读苏轼的诗词您发现了哪些饮食元素苏轼,这位北宋文坛的巨匠,不仅在诗词文章中展现出其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才华,还常常借笔墨描绘出丰富多彩的饮食世界。
在他的诗词里,饮食元素宛如繁星点点,璀璨而又生动,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饮食风貌。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元素,首先不得不提的便是“猪肉”。
在《猪肉颂》中,他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烹饪猪肉的方法和心得,也反映出当时猪肉在黄州的普遍与廉价。
苏轼以其独特的视角,将平凡的猪肉描绘得令人垂涎欲滴,展现出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独特品味。
“酒”也是苏轼诗词中频繁出现的饮食元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酒成为了他抒发情感、寄托思念的媒介。
而“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于《定风波》里,酒又与自然景象相融合,烘托出一种别样的心境。
酒对于苏轼来说,既是欢乐时的助兴之物,也是忧愁时的慰藉之品,它贯穿于苏轼的生活与创作之中,成为了其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
“荔枝”也是苏轼笔下的美味之一。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被贬岭南之时,苏轼并未因境遇的艰难而消沉,反而被当地的荔枝所吸引,甚至发出愿意长久居住在此的感慨。
这句诗不仅体现了荔枝的鲜美诱人,更展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除了上述几种,“鱼”也常常出现在他的诗词中。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里,苏轼通过对春天江景的描写,提到了即将上市的河豚,展现出对这一美味的期待。
而“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则是对鲈鱼美味的赞美。
苏轼诗词中的饮食元素还包括“笋”。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在《初到黄州》中,苏轼将鱼与笋并提,描绘出了黄州丰富的物产,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当地生活的适应与融入。
此外,“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猪肉颂苏轼原文赏析
猪肉颂苏轼原文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猪肉颂苏轼原文赏析乐观的人分两种:一种没体会过人世辛酸,所以不知什么是苦,这种人就像温室里的花朵,有一天他们走出花室时,乐观就会被现实击败;还有一种是体会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却仍然保有心中的那一份乐观,这种人是真正的强者。
猪肉颂(东坡肉)
看,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温习、思考, 苏轼能将一本书的各种味道,从各种角 度思考多遍,从而洞晓了其中的各种奥 秘。仔细思考,人们会发现,苏轼的的 读书与煮炖猪肉的规律,有内在的一致 性。
下 课
东坡肘子,要移到微火上煨炖 约3 小时,直至用筷子轻轻一 戳肉皮即烂为止。苏东坡在煨 炖时,用多少时间,在已经不 得而知了。但是,从苏轼的这 首《猪肉颂》里,一眼就能发 现其中的核心语句:“柴头罨烟 焰不起”——看,这不就是强调 用微火来煮炖的意思吗?
慢火煨炖,这是东坡肘子的精髓,没有 了这微火煨炖之法,也就失去了东坡肘子 的“灵魂”。 这是苏轼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的结果。若是用急火,不但容易将猪肉煮 焦,而且肉与作料的味道,不能全部煮出。 只有用微火,渐渐地煮烂,不但吃起来好 消化,而且口感佳,五味俱全。所谓“少 著水”,目的在于:当肉煮烂了,水也刚 好没有了,这样,软软的、鲜嫩可口的煮 肉,就可入口品尝了。
5.大葱切长段,生姜切大片。
6.砂锅内先铺一个竹垫,放入葱段和姜片。
7.把切好的肉块皮朝下放入砂锅内。
8.放入盐。
9.再放入老抽。
10.然后倒入花雕酒,再放入200克清水.
11.把砂锅放到炉子上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后加盖转 小火炖1小时。
12.放入冰糖,再炖30分钟。
13.把猪肉块翻过来,皮朝上再炖20分钟。
•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 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 (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 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 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 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 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 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 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 等。
北宋第一吃货!苏轼被贬喜爱吃猪肉,写一首诗词,亮眼的却是价格
北宋第一吃货!苏轼被贬喜爱吃猪肉,写一首诗词,亮眼的却是价格苏轼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
今天一道名菜叫东坡肉,那就是苏轼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坡肉是江南地区的特色传统名菜,用的都是半肥半瘦的猪肉,就像码得整整齐齐的麻将块儿一般。
软而不烂,肥而不腻,确实是一道好菜。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期,仕途上遭遇相当不顺,他在当地度过了一段非常困难的日子。
在这样困难的日子里,能够帮助他脱离这种困境的。
一则是诗词之美,二者就是口腹之欲的美食。
被贬黄州时期,苏轼更是把吃货的本色发挥到淋漓尽致。
他在这里有足够的时间研究怎么吃。
而且吃的东西以肉居多,甚至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词。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诗词就是苏轼《猪肉颂》,读来让人感觉到非常滑稽。
在我们印象当中苏轼是那一个仙风道骨一样的著名词人,说话就像是吟诗一般。
但是这首诗词却改变了我们对他的看法,这不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逗比么?这首诗词写的是熟食怎么做猪肉的过程?先是“净洗铛”,还要“少著水”,炖肉的时候还注意不要用大火,“柴头罨烟焰不起”要用小火慢慢炖。
而且炖肉的过程当中不要着急。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时间够了,火候到了,一排美味佳肴就能够出现在大家面前了。
但接下来的诗句却亮瞎了我们的眼睛。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历史上猪肉真的这么便宜过吗?我们没办法查阅当时的资料,也无可论证。
苏轼在这首诗词当中夸张了有多大成分?但是今天我们来看却深深地刺痛了我们的眼睛,因为今天我们去超市里面买肉,都舍不得吃了。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指的是当时人们吃肉的习俗,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当时猪肉的价格。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吃肉怡然自得,真是过得潇洒,吃得潇洒。
诗词看上去非常简单,而且也非常滑稽。
但是在后人的评论当中也认为这首古诗是在借滑稽的表面来表达苏轼做事情的原则。
苏轼东坡肉的诗
苏轼东坡肉的诗
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美食家,他曾写过一首关于东坡肉的诗,名为《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诗描述了苏轼制作东坡肉的过程和感受,表达了他对美食的热爱和享受。
东坡肉是苏轼在黄州时发明的一道美食,以猪肉为主要原料,经过煮、炖、蒸等多种烹饪方式制作而成,口感鲜美,肥而不腻,深受人们喜爱。
苏 轼诗歌中的幽默与诙谐如何体现
苏轼诗歌中的幽默与诙谐如何体现苏轼,这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以其广博的学识、豁达的胸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诗坛独树一帜。
他的诗歌不仅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还常常流露出幽默与诙谐的特质,为后人带来无尽的欢乐与启迪。
苏轼诗歌中的幽默与诙谐首先体现在他对生活琐事的独特描绘上。
在《猪肉颂》中,他写道:“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首诗写的是如何烹饪猪肉,语言质朴平实,却充满了风趣。
他将煮猪肉的过程和心得娓娓道来,丝毫没有文人的架子,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平凡事物的欣然接受。
在当时,猪肉并非是高贵的食材,但苏轼却能从中发现乐趣,以轻松的笔调写出烹饪的要领,这种对生活细节的幽默刻画,使读者在平凡中领略到不平凡的意趣。
苏轼的幽默还常常通过自嘲来展现。
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他总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境,并在诗歌中自我调侃。
例如在《自题金山画像》中,他感慨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诗中,他把自己的一生功业归结为被贬谪的经历,看似无奈和自嘲,实则透露出一种超脱和豁达。
这种自嘲并非是自怨自艾,而是以一种诙谐的方式来化解人生的苦难,展现出他坚韧的内心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与友人的唱和往来中,也常常展现出幽默诙谐的一面。
他与好友陈季常之间的趣事被他写入诗中,成就了“河东狮吼”的典故。
在《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中,他写道:“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用幽默的语言调侃陈季常惧内的形象,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佳话。
这种在朋友间的幽默打趣,不仅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也让诗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此外,苏轼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添诗歌的幽默效果。
在《有美堂暴雨》中,他形容暴雨“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将狂风卷起海浪的场景夸张地描绘为“吹海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震撼,同时也展现了他独特的想象力和幽默的表达风格。
诗词中不可辜负的中华美食
诗词中不可辜负的中华美食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早在两千六百多年前先人就提出了“民以食为天”的观点。
从古至今,中华美食文化灿烂丰富,博大精深,而诗词作为古时候的文化载体,其中有写到中华美食的更是数不胜数。
这些都成为了后人研习古文,探究中华饮食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在这些种类繁多的中华美食中,最为出名的自然是苏轼的东坡肉了: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想当年一代文豪,被发配黄州当团练副使,可他却持着乐天派的生活情趣一心钻研起了美食,这首《猪肉颂》便是他在创造了东坡肉后所作。
他的身上体现的是坚韧的性格和智慧的光芒,全诗更是弥漫着这种豪放的气度。
“火侯足时他自美”是他对美食的耐心与静气,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情平静,荣辱不记于心,才使他不沉浸于被贬谪的低谷,超脱烦恼之外。
“净洗铛”是把锅子洗的干干净净,体现了他对专注事物的一丝不苟。
“柴头罨烟焰不起”是强调小火慢炖即为微火煨炖之法,如果用急火肉容易煮焦,佐料也不能被完全入味,所以有耐心的小火慢炖正是东坡肉的制作精髓,因此有不急不火,从容心态的苏轼才能创造出为世人津津乐道,传承千年的特色美食。
诗中“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叹息,在偌大的黄州,面对这样优质的猪肉,无人能利用的好,做出物美价廉的美食,而苏轼做到了,更反衬出了他发明出新的烹饪之法的愉悦和他在艰苦条件下适意,乐观的心态。
还有一个“莼鲈之思”,《晋书·张翰传》里写,“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
曰:‘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这位张翰,字季鹰,是西晋时代吴县人,在洛阳做官。
有一日,秋风起的时候,他怀念起故乡吴郡那美味的菰菜、莼菜羹以及鲈鱼,说人生最重要的是能够跟随自己的想法,怎么能够为了名利而跑到千里之外来做官,于是直接辞官,一心回家去了。
苏东坡吃美食的古诗
苏东坡吃美食的古诗1. 《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赏析:此诗详细地描述了东坡肉的烹饪要点。
从洗锅到火候的把握,生动地展现出烹饪的细致。
诗中把黄州猪肉价廉的特点写出,又表达出自己对这一美食的喜爱,每天早晨吃两碗的惬意,体现出东坡先生在困境中仍能享受美食、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2. 《初到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赏析:这两句诗中,诗人刚到黄州,看到长江环绕城郭就联想到鱼的鲜美,看到连绵的竹林就仿佛闻到了笋香。
将对黄州的初印象与当地的美食元素鱼和笋相联系,表现出诗人对黄州美食的期待,也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新环境的一种探索与接纳的积极情感。
3. 《惠州一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赏析:诗中提到荔枝这种岭南的特色美食。
诗人说如果每天能吃三百颗荔枝,那么他愿意长久地做岭南人。
这夸张的表达,强烈地体现出诗人对荔枝的喜爱,也反映出美食对诗人的巨大吸引力,即使身处偏远的岭南,因为有荔枝这样的美食,也觉得生活充满乐趣。
4. 《食蚝》:“海蛮献蚝。
剖之,得数升。
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虽非严格意义上的诗句,但体现了美食体验)赏析:这里东坡描述了食蚝的经过,得到蚝后烹饪,觉得味道很美。
从他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这种新鲜食物的好奇与喜爱,也展现出他乐于探索当地美食的生活态度。
5.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赏析:词中的“雪沫乳花”指的是茶,“蓼茸蒿笋”是盘中的菜肴。
诗人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春日饮食画面,在这样的情境下感受到人间真正的滋味是清淡的欢愉。
体现出美食与宁静淡泊的心境相融合,表达了诗人对简单而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6. 《菜羹赋》:“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
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
但有一口五花肉,只须一笑不须愁
但有一口五花肉,只须一笑不须愁◆◆文:马久邑五花肉是一种人生态度 人人都爱五花肉,可是,只有到了诗人口中,才能道得明白。
大文学家苏东坡堪称头号代言人,不仅爱吃,而且会做,赋予了五花肉一个动人又质朴的名字:“东坡肉”,以一人之力将五花肉从“贱如泥”推上了美食盛榜。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喫,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 这首流传千古的《猪肉颂》,就如题目一样平实,分明是一首口语感十足的打油诗。
却讲出了很多动人的意味。
对待一块肥瘦相间的猪肉,要小心、细心、耐心。
可以想象出来苏东坡下厨忙碌的样子:怀着认真虔敬的心,洗干净锅具,如同读书前的洗手焚香,真诚得不得了。
为了吃上一口纯正好味,还得记得水不能放太多,不然会冲淡口感;火也不能太旺,明明暗暗的热气,却不能冒出火舌,保持住这份热意,让美味持续加温。
之后,便可以安然坐在一边,眯着眼,呼吸着愈来愈香浓的味道,耐心期待。
苏东坡不喝咖啡,早上吃两碗肥而不腻的红烧肉,来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寻常人或许觉得油腻,殊不知也是一种生龙活虎,酣畅淋漓的生活态度。
苏东坡一生坎坷颇多,艰难重重,真切体会过活着的滋味,更对生命情意深挚。
于是我理解了他为何爱吃肉,视饮食为一大爱好。
吃肉,可以说是平淡生活里易得的快乐,一抹灵动的,鲜艳的色彩。
人活着,总要面对不时的困苦,和漫长的虚无,用什么做抵挡呢? 我想,苏东坡说出了五花肉的精神哲学,人生可以悲伤,可以难过,但只要大口吃肉,就能做一个快乐的人。
江湖豪侠不能没有五花肉文人笔下的五花肉,活色生香,垂涎欲滴,叫人感叹,英雄儿女不可居无肉啊。
单说金庸写热烘烘、香喷喷的红烧肉,段誉、木婉清、胡斐、韦小宝……被人设计困在石室,亦不知是否有毒,只要把大块的红烧肉夹在馒头里,终究是吃得下去的。
读罢掩卷,我只能感叹,作为中国武侠小说的“双璧”,一港一台,一金一古,两位泰山北斗嘴上不说,其实对五花肉是爱得深沉。
猪肉颂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实用一份
猪肉颂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实用一份猪肉颂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1猪肉颂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原文:猪肉颂宋代:苏轼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译文: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洗干净锅,放少许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却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注释:净洗铛(chēng),少著水,柴头罨(yǎn)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铛:锅。
罨:掩盖,掩覆。
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
解:了解。
赏析:“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净洗铛”,虽然是说做好烹调的准备,其实这正是做事或修养身心时虔诚、认真态度的体现。
煮肉如此,做一切事情,均须如此。
读者可以从这小心翼翼的“净洗铛”中,窥见到苏轼平时修养身心之严谨、真诚。
“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水放得不多不少,火要不大不小,这样煨炖,才能将肉烹得又烂又有滋味。
苏轼告诉我们,具体实践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得稳妥,仔细,来不得半点马虎。
透过这一丝不苟的准备与实际操作,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烹调本身,而是与对待人生、修炼自身的一种兢兢业业的精神了。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煮猪肉,只要方法得当,缓缓煨炖,到了时候,它自然滋味醇厚,美不可言。
这两句,说的是煮肉,而当我们联想到人生的时候,不是正好发现,它切中了那种急功近利的社会人生弊端吗?人生的成熟感悟,是需要时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肉颂》苏轼欣赏《猪肉颂》苏轼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身上,充满了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和智慧的光芒,在他这首《猪肉颂》里亦漫溢这样的豪放气度。
“火候足时他自美”,对万事万物需有这样的耐心和静气;有了这样的宁静,苏子才能超出烦恼之外。
在小饭粒日志里看到这段话,觉得很有启发,故留取。
一代文豪,被发配到黄州当团练副使时,悉心研究美食,居然缔造了“东坡肉”这样伟大而流传千古的作品。
《猪肉颂》便是在发明“东坡肉”后所作,初始名叫《炖肉歌》,读过“东坡肉”这部著名作品的人无法计数,岂又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相比较?可贵之处是“东坡肉”不是印刷出版,它是文火细炖。
“信阳小煎”是我在前人已经创造的回锅肉基础上,再进行技术革新的。
这个灵感来源于我新近喝的两种茶,一是太湖洞庭山之碧螺春,一是信阳毛尖,我将两种茶交替喝。
味道青烈的绿茶,我以为顶级就是信阳毛尖,吴县碧螺春不及其烈,却是得之青郁,不可同比。
茶汤是解腻之王,可以用之造肉吧?想到此,我去八里桥市场买回一块五花猪肉,放锅里,搁两块姜、一块桂皮、两枚八角、小撮花椒、一两信阳毛尖,文火细煮。
煮得久,一锅绿茶,青青气息弥漫,浸入肉丝,至肉烂极,就倒去肉汤,切小薄肉片,放锅里小煎,佐豆干、茶菇、阳江姜豉,中火炒,炒至豆干有焦感,放香芹,待香芹熟起锅。
此肉绝无腻味,瘦肉处含干烧肉香,肥肉处回荡着回锅肉的悠悠绵香,豆干与香芹,两样植物的种子与茎叶,味道是与肉香同在,细吃,耐嚼得很,又喝了些二锅头。
一块五花肉,可以做许多碟菜的。
二次,我就切了小薄肉片,纯煎,只放了一点香芹,感觉是比上餐做得要好,遂给其取名为“信阳小煎”,主要是因为选用了信阳毛尖煮猪肉。
今后想再用安溪铁观音、京华茉莉花茶及咸宁桂花各试一遍,我想说这个世界本无腻,只要是吃得香,就是活得正确。
苏轼《猪肉颂》诗歌赏析注解:铛:音chēng,铁锅。
罨:音yǎn,掩盖,掩覆。
柴头:柴禾,做燃料用的柴木、杂草等。
译文: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少许放水,燃上柴木、杂草,抑制火势,用不冒火苗的虚火来煨炖。
等待它自己慢慢地熟,不要催它,火候足了,它自然会滋味极美。
黄州有这样好的猪肉,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煮。
我早上起来打上两碗,自己吃饱了您莫要理会。
中国人对于餐桌上的一道菜——“东坡肘子”,有时美餐一回,都津津乐道;其实,现在我们所吃的东坡肉,比起当时苏轼的做法,已有很大改进。
像现在用的雪豆、葱、绍酒、姜、盐啊,等等,在苏轼时代,不可能有这么多花样。
然而,今天与当初东坡的作法,有一点却是未变的——慢慢用微火煨炖。
现在眉山的东坡肘子,要移到微火上煨炖约3 小时,直至用筷子轻轻一戳肉皮即烂为止。
苏东坡在煨炖时,用多少时间,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了。
但是,我们从苏轼的这首《猪肉颂》里,一眼就能发现其中的核心语句:“柴头罨烟焰不起”——你看,这不就是强调用微火来煮炖的意思吗?慢火煨炖,这是东坡肘子的精髓,没有了这微火煨炖之法,也就失去了东坡肘子的“灵魂”。
这是苏轼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结果。
若是用急火,不但容易将猪肉煮焦,而且肉与作料的味道,不能全部煮出。
只有用微火,渐渐地煮烂,不但吃起来好消化,而且口感佳,五味俱全。
所谓“少著水”,目的在于:当肉煮烂了,水也刚好没有了,这样,软软的、鲜嫩可口的煮肉,就可入口品尝了。
或问,答案有了,东坡肘子是微火炖出来的——尽人皆知。
除了美食家的素质与创新之外,还另有什么名堂不行?东坡肘子的出世,除了掌握了烹调之规律外,还另有(“软实力”)的因素。
首先,请品味一下苏轼煮肉及作此诗时的心态——一个在艰难困窘中的诗人的心态。
须知,苏轼在炖煮东坡肉之前,经历了一次生死的大考验。
他凭着对国家、民族强烈责任感,写了许多诗文,批评了执政者,却被关进了监狱,几乎被置于死地。
当他被免于一死,被朝廷发落到黄州这一蛮荒之地,生活条件的窘迫,周边环境的恶劣,尤其是他这闻名全国的大文豪的狼狈处境,都足以让他心情坏乱,颓废沉沦而难以振作。
处如此逆境下,他的觉,怎能睡好,茶饭,怎能香甜。
而苏轼却用其坚韧性格,展示了一个乐天派的生活情趣。
“东坡肉”与《猪肉颂》,就是在生活极其艰难、境遇极其糟糕的情形下诞生的。
知晓苏轼的从生死关口挣脱出来的情景,就不难难体会到《猪肉颂》中所闪烁的超乎常人的平和乐观精神了。
我们看到,在逆境中的苏轼迅速调整了状态,耐心地研究起猪肉的烹调艺术来了。
“净洗铛”——把锅子洗得干干净净,表明作者的一丝不苟,和他对烹调的极其执着、投入的心态。
不要小看这寥寥的三个字,这是追求最洁净、最佳烹调效果的具体表现。
也是他心情平静,荣辱不关于心的精神境界的微妙体现。
另外,“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这两句的口吻,以及“自”、“莫”、“火侯足”、“他自美”诸字句,都透露出一种不急不火的从容心态,展示了烹调者的自得悠然形象。
东坡已经入境了——一种全力投入、忘却自我的创造性境界。
他确信,他的这一烹调手段,必将获得“他自美”的美妙结果。
我们再来看,作者那“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叹息,更进一步用反衬法托出了发明新烹调艺术的快意、乐观。
他在想,偌大的黄州,面对这样好质量的猪肉,竟然无一人能研究、创造出上好的烹调技术!可以说,在艰难困苦下的这种乐观、适意心情,成了苏轼创作了这中国独一无二的“东坡肉”的重要前提条件。
苏轼对事物感悟的某种独特思路,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东坡肉诞生的深层原因。
让我们先来看看苏轼的学习方法。
苏轼读书,有著名的“八面受敌”之法,在《又答王庠书》中,他曾经这样叙说过:“每读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
他皆仿此。
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苏轼这著名的“八面受敌”之法,其实便是对经典、书籍的重温之法。
或一书分作数次读,或一次只注意某一问题,或关注“兴亡治乱”,或着重于“圣贤作用”,或探究“事迹故实典章文物”,因而对史著分门类悉心掌握,汇为一己心得加以发挥。
这种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其实与作者煮东坡肉时的一次又一次地添柴、烧火,从而把肉与作料的滋味逐渐地深入骨髓、遍及全体,非常地相似!你看,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温习、思考,苏轼能将一本书的各种味道,从各种角度思考多遍,从而洞晓了其中的各种奥秘。
仔细思考,我们会发现,苏轼的的读书与煮炖猪肉的规律,有内在的一致性。
即他在《猪肉颂》里所说的:“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只有不间断地、反复深入地实践于所做(看似平凡的)工作当中,才会有奇迹发生。
苏轼是一个天才,可是一般人很难想象到,他这样天马行空般的天才,在读书乃至煮炖猪肉时,竟是如此“笨拙”,下的是如此“愚笨”的气力!对于苏轼的这种学习读书的笨办法,当时的某些前辈学者,并不理解。
据《说郛》卷三十四记载:曾经为苏轼父子延誉于朝的士大夫文人张方平,听说苏轼正第二遍温习《汉书》时,嘲问道:“读书难道要看两遍吗”?苏轼道:“这位老先生不知道世间人中还有阅读多遍的呢”!张方平曾经向别人借十七史来阅读,一个月后就还了,并说他已经读毕;他博闻强记,阅读书籍,往往一遍就记在了脑子里;然而,我们的中国文章的名作中,看不到张方平的影子,而他以为“笨拙”的(读《汉书》要读数遍的)苏轼,在中国文学史上,却留下了那么多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文!这里的原因在于:张方平虽然记忆力出色,但他并没有像苏轼那样不倦地深入领悟书中的精髓、要义。
换句话说,他既没有苏轼那煨炖猪肉般的耐心与韧劲,也没有认识到对事物规律掌握的渐进性与长期性。
苏轼是读书的内行,是煮肉的内行,更是对待生命与学问的一位大内行。
他的秘诀就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人,做文章。
你看,他的修养之术:“古之人,其才非有以大过今之人也,其平居所以自养而不敢轻用以待其成者,闵闵焉如婴儿之望长也。
弱者养之以至于刚,虚者养之以至于充。
”(〈稼说》)。
他说,古人自我修养的方法,如同父母养婴儿般的耐心,不浮躁,不过分,从弱到刚,从虚到充(像东坡肉的炖煮之法一样,沉稳扎实,须知,猪肉皮硬肉厚,其煨炖的难度与读《汉书》和培养孩子有相当的可比性);这样的修养,才是最稳妥、最可靠的人生修养方法。
而我们看得出,懂得好事多磨之理并致力于反复实践的苏轼能发现并成功地完成“东坡肉”的制作,并非偶然,它与苏轼的生活、学习习惯密切相关。
问题讨论到此并未停止。
更为绝妙的是,苏轼的炖煮猪肉,与他的为人和世界观,紧密关联。
他创造性地将炖肉同人生思考统一起来,令人叫绝。
请看他的一段有趣的名言:“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
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
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为浅陋。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
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答毕仲举书〉)这段话的大意是,苏轼自己虽然也在学佛,但他只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取其粗浅假说”),对佛学并不盲从,比如那种“出生死、超三乘”、成佛(“作佛”)的虚玄之谈,苏轼根本不信。
他只希望借助佛学中对人生有益的成分,在身心上真正有所得益。
苏轼打了一个比喻:他把佛学称为“龙肉”,把自己借鉴佛学而为我所用的实践态度比为“猪肉”。
龙肉虽美,但谁也没见过,吃过;而猪肉可能滋味不如龙肉美,然而却是看得见,尝得着的。
不难得知,苏轼这段话已经把猪肉作为了一种人生修养、自我超越的象征,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猪肉观”。
理解了这一点,再重新欣赏他的《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净洗铛”,虽然是说做好烹调的准备,其实这正是做事或修养身心时虔诚、认真态度的体现。
煮肉如此,做一切事情,均须如此。
读者可以从这小心翼翼的“净洗铛”中,窥见到苏轼平时修养身心之严谨、真诚。
“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水放得不多不少,火要不大不小,这样煨炖,才能将肉烹得又烂又有滋味。
苏轼告诉我们,具体实践中,每个环节都要做得稳妥,仔细,来不得半点马虎。
透过这一丝不苟的准备与实际操作,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烹调本身,而是与对待人生、修炼自身的一种兢兢业业的精神了。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
煮猪肉,只要方法得当,缓缓煨炖,到了时候,它自然滋味醇厚,美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