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完整整理版!!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完整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605cbb8de53a580216fcfe4b.png)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填空1.五四文学运动的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2.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的意见。
3.周作人在《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
4.胡适评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
5.《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叶圣陶称其为“雨巷诗人“。
6.现代文学史第一部新闻学剧本是胡适的《终身大事》。
7.郁达夫小说突出写了五四青年对人性的解放的追求。
8.矛盾“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9.沈从文小说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城市与知识阶级的,另一类是写乡村与无产阶级。
10.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时期,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是文学的纲领性的指导思想,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应遵循的体系性的规范。
11.文革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多以手抄本方式流传。
12.新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特征是。
13.“黑色幽默”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
14.八十年代后期,最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是的崛起。
15.韩少功是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
16.五四文学思潮的根本是对“人”的发现。
17.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18.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的的第一代诗人和杂文家,最早系统发表过诗歌改革的意见,主张的诗体。
19.现代文学史上以提倡幽默而闻名的作家是老舍。
20.徐志摩的人生理想是对爱、美和自由的追求和信仰。
21.郭沫若的《女神》的疑问是便于其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正真的现代自由诗体的时代的到来。
22.梁实秋《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基本概念。
23.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文学的为人民服务,表现工农兵的功能。
24.伤痕小说以《班主任》为开端。
25.“从情感的零度开始写作”是罗曼罗兰的名言。
26.“黑色幽默”既是一种文学现象,又是一种心态。
27.文革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手抄本小说是《一只绣花鞋》。
28.先锋小说的开端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状态进行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期末复习整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期末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f549bcb58f5f61fb73666cf.png)
1、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2、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 年,以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为标志。
3、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
4、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终身大事》。
5、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6、《平民文学》一文的作者是周作人。
7、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林纾,他在《新申报》上发表荆生、妖梦、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8、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9、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
10、文学研究会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1、1921年7月成立于东京的创造社,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12、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
、13、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梁实秋、陈西滢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14、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15、语丝社成立于1924年,其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
16、语丝社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7、成立于1925年的莽原社和未名社,都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
18、台静农的的小说集《地之子》是未名社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
19、沉钟社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其前身是浅草社。
20、湖畔诗社成立于1922年,其成员主要有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他们以“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为特色。
21、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春柳社,成立于1907 年。
22、话剧在“五四”以前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
23、田汉1923年成立了《南国社》,创办了《南国》半月刊。
24、学衡派1922年成立于南京,其代表人物有吴宓、梅光迪、胡先骕等。
25、甲寅派主要人物是章士钊,提倡读经、维护封建性教育。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前重点复习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前重点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e84fbf404a1b0717fd5dd76.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前重点复习整理一、重点人物1.叶绍钧叶绍钧(1894-1988):原名圣陶,江苏苏州人,小说家、教育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早期问题小说家。
我国最早的童话作家之一。
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新诗刊物《诗》,是新文学开创期最早取得较高创作成就的作家之一。
小说主要写小市民的灰色卑琐人生。
《隔膜》、《火灾》、《线下》、《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长篇小说,写于1928)。
小说结构严谨,语言纯净。
初期问题小说主要以“爱”与“美”为题材,回答严峻的社会问题。
问题小说创作成熟后过渡到对小市民灰色人生的表现,这是其小说创作的主要成就。
小说多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称为“教育小说家”。
通过对教育界的黑暗内幕,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的社会。
对知识分子弱点的关注和审视是其小说主题的又一个重点。
《倪焕之》(20年代重要的长篇):小说把中国辛亥革命、“五•四”到大革命失败前十年间广阔的社会生活作为倪焕之成长的舞台,描绘了十年间社会生活的各种人物群像。
倪焕之怎样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由一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向一个无产阶级知识分子进步的艰难历程。
在苦闷、彷徨、软弱、动摇中走完人生历程的描绘正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寻求人生和真理的真实写照。
小说具有知识分子的自省意识。
《潘先生在难中》:写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唯唯诺诺、庸俗猥琐、甘心屈辱、苟安侥幸而又表里不如一的奴性人生,小说指向的是扭曲人性、污染灵魂、铸造灰色人生的灰色时代。
叶圣陶的小说格调朴实、冷隽、自然;结构严谨、匀称(讲究点题、章法、布局和结尾);语言规范、严谨、平实、纯正。
冷静与客观是叶圣陶现实主义创作的特色。
叶圣陶作品还有童话集《稻草人》(1923)、《古代英雄的石像》(1931)2.郁达夫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笔名文、达、旭、春江钓徒、赵廉等,浙江富阳人。
1912年开始旧体诗创作,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等创立创造社。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汇总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2418bba9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80.png)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汇总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从20世纪初到现代的文学作品和发展历程。
下面是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整理资料汇总。
1.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起点,它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束缚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这一时期,一批有志青年投身于文学创作和思想的探索,提倡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五四运动的一部分,主张彻底改变旧文化、旧教育和旧社会制度,提倡民主、科学和人权。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胡适、陈独秀、鲁迅等。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文学杂志,如《新潮》、《新青年》等,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鲁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是一位作家、思想家和文化评论家。
鲁迅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批判封建社会为特点,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心理主义文学:心理主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思想感情的表达。
代表作家有郁达夫、沈从文等。
5.抒情诗:抒情诗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流派,它以表达诗人自身感情和思想为主要特点。
代表作家有徐志摩、戴望舒等。
6.新诗运动:新诗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运动,它试图打破传统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追求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代表作家有胡适、周树人等。
8.现代小说:现代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代表作家有老舍、茅盾等。
9.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事件,它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许多作家和文学作品受到审查和限制。
10.开放以来的文学发展:开放以来,中国的文学创作得到了空前的自由和活力。
一些作家以写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为特点,代表作家有余华、莫言等。
以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内容和代表人物,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文学的主要流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2c919f22a6c30c2259019eaa.png)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目录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1 双簧戏: (10)2 文学研究会: (10)3 创造社: (10)4 新月社: (10)5 语丝社: (11)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 (11)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1)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1)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2)10 左联: (12)11 中国诗歌会: (12)12 京派 (12)13 论语派: (13)14 文协: (13)15 孤岛文学 (13)16 七月诗派: (13)17 九叶诗派: (14)18 战国策派: (14)第二章鲁迅 (15)1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15)2 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15)3 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16)4 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 175 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18)6 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19)7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20)8 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21)9 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23)10 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 (23)11 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24)12 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鲁迅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25)13 简析《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 (26)14 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26)15 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 (27)16 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28)17 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8)18 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29)第三章郭沫若 (30)1 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30)2 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 (31)3 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31)4 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 .. 325 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 (33)6 分析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33)7 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34)8 简述《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和诗情 (34)9 简述《屈原》的现实战斗意义 (35)第四章1917年-1927年的文学创作 (36)1 分析评价《尝试集》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及其地位与不足 (36)2 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37)3 分析评价《倪焕之》的思想和艺术 (37)4 分析叶圣陶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和风格 (38)5 简析许地山早期短篇小说的特点 (39)6 简析许地山后期小说《春桃》等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 (40)7 简析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的思想和艺术 (41)8 简析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的思想 (41)9 简析王统照小说创作的风格 (42)10 简析冰心的“问题小说”的发展 (42)11 简析诗集《繁星》《春水》的思想和形式 (43)12 简析《寄小读者》的思想和形式 (43)13 简析朱自清以事传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5)14 简析朱自清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5)15 简析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45)16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 (46)17 简析《海滨故人》的思想和风格 (47)18 简析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47)19 简析《沉沦》的思想 (48)20 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思想 (48)21 分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49)22 分析郁达夫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0)23 分析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 (50)24 简述闻一多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51)25 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 (51)26 分析评价徐志摩的前期诗集的思想 (52)27 简述徐志摩后期诗集的思想 (53)28 分析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 (54)29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思想特色 (55)30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艺术特色 (55)31 简述冯至的《作日之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56)32 简述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56)第五章茅盾 (57)1 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57)2 简析《动摇》中的胡国光形象 (58)3 简析《蚀》的艺术特点 (59)4 分析《子夜》的思想内容 (59)5 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 (60)6 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 (61)7 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61)8 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62)9 简析《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6310 简析《白杨礼赞》、《风景谈》的思想艺术特色 (64)第六章老舍 (66)1 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66)2 通过祥子的悲剧分析《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思想 (67)3 分析祥子的形象 (68)4 简析老舍长篇小说《二马》的思想和幽默特色 (70)5 简析《猫城记》思想的复杂性 (70)6 简析老舍长篇小说《离婚》的思想和艺术 (71)7 简析老舍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的艺术成就 (72)8 简析《骆驼祥子》中虎妞形象及其对祥子悲剧的意义 (72)9 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73)10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老者的形象 (74)11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性格 (75)12 简析《四世同堂》的结构特点 (76)13 简析《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色彩 (76)14 分析《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 (77)第七章巴金 (79)1 简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 (79)2 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79)3 简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80)4 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80)5 《还魂草》是风格转变的代表作。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5c356c2102de2bd97058821.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篇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复习资料现代中国文学绪论(1)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1、1917年1月杂志刊出的胡适的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
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
“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型的文学。
绪论(2)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1、1917-1927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
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
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第一编)。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
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
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
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第二编)。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第三编)。
三个十年中发生的重大事件背景第一个十年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者者互为因果),③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
由于前两项而形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
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0c8c92904a1b0717fd5ddf9.png)
一、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
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
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
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 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e073a2931126edb6f1a102f.png)
《中国现代文学》重点内容整理1、文学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内容的大变革活动。
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诌议》,是文学革命开端的标志。
文章提出要以“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的正宗。
1917年2月,《新青年》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提出以“国民文学”取代“贵族文学”,以“写实主义”取代“古典主义”,以“社会文学”取代“山林文学”。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成为文学革命成功的标志。
2、文学研究会(艺术倾向)1)主张“为人生”的文学,意思是文学要书写现实人生,表现人生,对人生有现实的意义。
就是很重视文学的现实功能。
反对游戏文学观念,反对消遣的文学态度。
2)文研会作家在创作方法上多注重现实主义。
这在沈雁冰的文论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中显示出来。
3)文学研究会注重翻译东欧、西欧现实主义名著,介绍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易卜生、莫泊桑等人的作品。
3、创造社:1921年7月,创造社宣告成立,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田汉、郑伯奇、张资平等。
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发行)、《洪水》、《创造月刊》。
艺术倾向:1)崇天才,重神会,讲求文学的全与美,强调创作的无目的。
通常被歧视为“艺术派”。
2)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大都尊崇个性,表现自我,富有强烈的反抗色彩。
3)在翻译方面,主要翻译介绍歌德、雪莱、海涅、济慈、惠特曼、泰戈尔、王尔德、波特莱尔等人的作品。
大多数为浪漫主义,也有现代主义作家。
4、郁达夫:名文,是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
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贡献,以小说创作影响最大。
《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小说于1921年结集为《沉沦》发行,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但其在轰动一时的同时也毁誉参半。
褒者认为它真实地抒写了青年的时代病,开创了小说的新体式,标志着“自我小说”的兴起;贬者攻击它为“诲淫”,是不道德、不端方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124426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d.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一、前言:1.定义现代文学:指20世纪中叶以来,受到西方现代化、近代化思潮以及社会政治变革影响,吸收外来文化因素进行创新,揭示现实社会问题的文学。
2.现代文学的特点:呈现了对传统文学的批判、对现实社会的关注,重视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形式上更加多样化。
3.中国现代文学的产生背景: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五四新文学等。
二、新文化运动(1915年~1927年):1.新文化运动的起因:对传统封建文化的厌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状况的关注。
2.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胡适、陈独秀等。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成果及特点:倡导科学和民主,主张“民主、科学、自由”;提倡新文学、新教育等现代思潮。
三、五四运动(1919年):1.五四运动的起因:对《凡尔赛和约》的不满和抗议,激发了中国爱国主义情感。
2.五四运动的主要诉求: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民主和自由。
3.五四运动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标志着中国文学真正走向现代化,使中国文学与世界接轨。
四、五四新文学(1917年~1927年):2.五四新文学的主要代表人物:鲁迅、周作人等。
3.鲁迅的贡献: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精神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
五、新文学的发展与分化(1927年~1949年):1.新文学在这一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左翼文学运动”,“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等。
2.左翼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注重社会现实的揭示和批判,代表作品有郁达夫的《春蚕》等。
3.民主杂志文学运动的特点和代表作品:主张独立精神和抒发个人情感,代表作品有丁玲的《“四丁”文集》等。
六、新文学的全盛与受限(1949年~1976年):1.新文学在新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文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强调描写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事业,代表作品有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3.现实主义和人民文学的辩论:在文艺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3d80ecfb9f3f90f76c61bf7.png)
1、双百方针的提出国内背景:1956年,国内三大改造完成,整个中国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全国工作的重心开始由群众性的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针对人民要求建设现代化工业国家的愿望与中国的现实的矛盾,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并于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国际背景:1956年,赫鲁晓夫掀起反斯大林主义运动。
中共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反斯大林主义实质上是修正主义的行动,又承认斯大林的错误,尤其是教条主义、个人崇拜。
2、3、《保卫延安》《红日》——描绘战争的宏大图景,确立了十七年文学对宏大题材、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1.战争叙事共同点: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战争的伟力;取材于两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以陕北战场为背景,通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的战斗,表现各种类型战争的特点,以一个连队的军事活动为主线,从其撤出延安到返回延安的半年的战斗生活,展示延安保卫战的历程。
《红日》以山东战场为背景,以一个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通过描写涟水战役受挫、莱芜战役大捷和孟良崮歼灭战的胜利,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重大战役。
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殊死决战<陕北战场:敌34个旅,23万兵力;我西北野战军主力6个旅,2万多兵力。
山东战场:敌50多万重兵,包括蒋亲信、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十倍于我。
>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图景;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和路线的伟大胜利——“大踏步地前进,大踏步地撤退”,“避开敌人锋芒、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2.战争叙事的差异(1)《红日》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了中国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故事。
三个大的战役、一个军的行动;叙事中心是以一支“常胜英雄军”与一支王牌军之间的对立角逐展开大规模战役的描绘。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dc240ca26fff705cc170afe.png)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19世纪、20世纪之交,中国文学开始了在民族存亡背景上的外部与内部双重的现代化努力,许多观念性的变革在1898年前后发生。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器物上感觉不足――制度上感觉不足――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近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变革对文学发展的影响:1、西方知识观念对文学的促进西学东渐,中国知识分子逐步接受西方的近代科学观念,以此为基点思考国家和民族命运,变革和维新成为时代主潮。
2、社会变革对文学的促进文学活动和创办报刊有了法律保障,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了言论、著作、出版等自由。
具有大众化、平民化、民主特征的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为文化和文学的普及奠定了传播基础。
科举制度废除,社会出现了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自由撰稿人队伍,出现了职业作家群。
文学平民化、大众化的价值取向。
3、文学自身发展的促进。
古典文学形式(诗词文赋)的式微,新的文学形式的孕育。
文学自身发展的现代性追求导致传统文学产生新的质变。
二、文学观念的变革(一)梁启超的“三界革命”晚清时期,出于“新民”目的和改良社会的需要,梁启超提倡“诗界革命”、“文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即“三界革命”。
1、“诗界革命”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下形成的文化运动。
“诗界革命”为梁启超首倡,其黄遵宪为主将。
“诗界革命”主张诗歌要有新意境,要有新语句,要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旧瓶装新酒”,要求保留诗歌的旧形式,变革不彻底。
其目的主要是以诗歌革命的旗帜为政治改革张目。
黄遵宪提倡“我手写我口”,把新思想新材料入诗。
他最早提出了用俗语进行文学创作。
“诗界革命”在观念上影响到1918年的新诗运动。
2、“文界革命”梁启超在1899年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
“文界革命”的具体内容:吸收西方的雄辩体、随笔体,结合魏晋文风,把古文从“义理、考据、辞章”中解放出来,以西方近代思潮替代圣贤义理,以丰富的世界进化维新的史实突破拘谨的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以丰富文章的表达方法。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cfd6fc8af45b307e971977b.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整理资料老舍小题1、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描绘市民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师。
2、1921发表短篇处女作《她的失败》,在英国完成3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1926、《赵子曰》1927、《二马》1929,均连载于《小说月报》3、长篇童话《小坡的生日》19294、6部长篇《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转》1934、《骆驼祥子》1936、《文博士》1936--1937、《大明湖》被战火所焚,1部中篇《新时代的旧悲剧》1935,3个短篇小说集《赶集》1934、《樱海集》1935、《蛤藻集》19365、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长篇:《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中篇《我这一辈子》1947,中篇小说集《月牙集》1948,短篇小说集《贫血集》1944、《东海巴山集》1946、《微神集》1947,话剧《残雾》1940、《张自忠》1941、《面子问题》1941 30年代新诗1、1928年创办《新月》月刊,1931创办《诗刊》季刊2、1932年施蛰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3、现代派诗人的代表性诗集:《望舒诗稿》戴望舒1937、《鱼目集》卞之琳1935、《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合集“汉园三诗人”《预言》何其芳1945、《二十岁人》徐迟1936、《绿》玲君1937、《石像辞》南星1937、《春野与窗》林庚19344、何其芳,把自己写诗的道路成为“梦中道路”,《预言》、《季候病》、《再赠》废名代表作《十二月十九夜》林庚《沪之雨夜》、《夜行》、《空心的城》5、政治抒情诗:郭沫若诗集《恢复》殷夫,原名徐伯庭,学名徐祖华,笔名白莽,《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诗集》等4本诗集,《别了,哥哥》、《血字》、《议决》、《一九二五年的五月一日》,被称为“红色鼓动诗”6、蒲风,原名黄日华,诗歌集《茫茫夜》、《摇篮曲》、《生活》、《钢铁的歌唱》,长篇叙事诗歌《六月流火》7、长篇叙事诗:杨骚《乡曲》、穆木天《守堤者》、王亚平《十二月的风》、柳倩《震撼大地的一月间》、温流《我们的堡》、江岳浪《饥饿的咆哮》8、臧克家,新月派,1933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1934《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运河》1936等诗集,《烙印》、《老马》、《当炉女》、《难民》等是有名的诗篇,被称为农民诗人、乡土诗人9、田间和艾青的诗歌创作开始也是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b495522cc175527072208d8.png)
一、基本常识1、老舍短篇小说及文体而言,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写实与象征相融合的手法创作的抒情性小说,如《月牙儿》、《微神》、《阳光》等;而另一种是以传统说话、民间说唱辅之以西方小说表现手法的写实小说,如《断魂枪》、《上任》、《黑白李》、《柳家大院》等。
2、《骆驼祥子》于1936年9月16日至1937年10月1日在《宇宙风》杂志第25期至48期连载,上海人间书屋1939年初版。
这是老舍“作职业写家的第一炮”。
3、茅盾的这一构思获得了瞿秋白的赞赏:《子夜》是“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的扛鼎之作,“1939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4、巴金的《家》写于1931年,最初在上海《时报》上连载,原题为《激流》,1933年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家》。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
5、《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
6、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三幕剧《香稻米》、四幕剧《青龙潭》。
7、李广田与何其芳、卞之琳结为诗友,合出过诗集《汉园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8、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期刊,后又创办了《人间世》和《宇宙风》两刊。
9、林语堂在小品的题材和风格上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10、1936年,茅盾仿效高尔基主编《世界的一日》的做法,发起征文运动,在此基础上主编成《中国的一日》。
11、夏衍的《包身工》“在中国的报告文学上开创了新的记录”。
12、从抗战初持续到1940年前后的有关歌颂与暴露和对小说《华威先生》(张天翼)的论争。
13、巴金的《憩园》、老舍的《四世同堂》则对中国式的家族文化进行了叩问。
师陀的系列短篇小说《果园城记》把果园作为主人公,使之成为封建的传统文化的象征。
14、冯至的散文历史小说《伍子胥》“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虽不象一些煌煌巨作“红火”一时,独放的异彩,却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中国现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https://img.taocdn.com/s3/m/bc1d58b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a.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基本结构框架(一)1949——1976文学思潮1949——1976年间的中国文学,包括十七年文学(1949——1966)和“文革”文学(1966——1976)两个阶段。
它们都强调文学的无产阶级与社会主义性质,都把文艺服务于现实政治、配合国家意识形态作为文学的基本目的,重视文学或审美的革命功能和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人民的作用。
十七年文学思潮的发展过程,首先体现在一系列的文艺运动——批判、斗争——的交替更移中。
这整个过程,既是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构的实际步骤,也是确立文学新规范、新秩序的重要部分。
文艺界的批判、斗争,都是在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方针指导下,在文艺——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连续不断的斗争,当然每一次运动的政治指向又各有侧重。
文艺无条件地为现实政治服务,是贯穿“文革”文学思潮始终的一个基本理念。
服务于政治被作为文艺的基本属性,“反映革命本质”是完成服务于政治这一目标的基本方式,这些被一同看做文学史审美内同的基本构成。
这些作品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通过不同的题材和不同的表现手段,都在努力反映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塑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英雄典型,努力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凸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主题上,进行卓有成效的实践。
(二)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这一时期小说题材的分类方式与尺度有鲜明的政治性。
小说批评的价值判断,就是以所写的内容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联程度为标准。
工业、农业、军事,是重大的题材领域。
写当前政治运动与中心任务的,如抗美援朝、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大跃进,属于“重大题材”,被高度重视;其他是“非重大题材”。
在题材方面,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受到重视。
主要作家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全)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d6f56f660b1c59eef8c7b4db.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1、文学史,就是在创作主体、创作对象(文学形象)、接受主体(阅读与批评)的三个层面上,实践与表现着对人的不断发现。
2、“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革命观念都是有梁启超倡导的。
“诗界革命”在梁启超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中提出。
“小说界革命”在梁启超1902年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提出。
3、清末小说四大杂志《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
4、民初小说以鸳鸯蝴蝶的言情结合休闲通俗的《礼拜六》风格为主流。
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徐枕亚《玉梨魂》鸳鸯蝴蝶派作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其作品“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6、20年代的三次文学论争:(1)1919年3月,北京大学旧派人物刘师培、黄侃等人办《国故》杂志,与《新青年》、《新潮》相抗衡,近代翻译文学家先驱林纾,旧文学观念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f1ff43b0912a21614792985.png)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基本知识点(选择题)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7,《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
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
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 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2,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
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
甲寅派代表人物:张士钊。
14,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
刘半农的无韵诗和散文诗为中国最早。
15,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30年代文学的整体特征五四时代是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30年代是政治革命的时代;20年代文学的主题是启蒙,弘扬个性,30年代文学的主题是革命,依靠大众,文学革命转化为革命文学;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的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30年代的文学主流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
文学的中心由旧都北京转移到国际大都市上海。
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决定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及其创作,和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创作。
一、民族主义文学思潮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
1929年,国民党召开全国宣传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人,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1、“革命文学”的兴起背景: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和一批从日本回国的激进青年作家;日本和苏联文学思潮的影响。
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由后期创造社(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等)和太阳社(蒋光慈、钱杏邨等)成员首先提出。
1928年1月,太阳社的成立,创办《太阳月刊》,与创造社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同时发表关于革命文学的文章,明确提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五四成名作家鲁迅、茅盾、郁达夫、叶圣陶等,指责他们“落伍”,引发了“革命文学”论争。
两个问题:(1)、倡导“革命文学”时如何认识和对待“五四”文学革命?(2)、在确立革命文学观念的时候,如何阐释文学的本质及使命?理论建设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五四”是有闲阶级的知识阶级的“一种浅薄的启蒙”,要求“扬弃”,亦即“否定之否定”李初梨《怎样建设革命文学》把文学的宣传功能破格晋升为文学的本质和基本使命,主张革命文学作品是“由艺术的武器,到武器的艺术”。
创作实绩蒋光慈《少年漂泊者》、《短裤党》《野祭》、《菊芬》“革命+恋爱”胡也频《到莫斯科去》丁玲《韦护》白薇《炸弹与征鸟》巴金《灭亡》茅盾《蚀》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2、“左联”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鲁迅、冯雪峰等40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大会制定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把从事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作为左联的奋斗目标。
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左联成立后,出版了《拓荒者》、《萌芽》等刊物,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积极提倡和实践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1936年,左联自动解散。
“左联”的构成“左联”包括三部分人:“五四”文学革命健将“无卅”到大革命期间急剧左倾的革命文学倡导者大革命失败后从前线撤退下来的战士作家“左联”的创作实绩杂文:《申报.自由谈》鲁迅、瞿秋白、茅盾、王任叔、徐懋庸、唐弢、曹聚仁、聂绀弩等人的杂文创作大放异彩,占领了若干杂志报刊小说:1933年《文学》创刊,发表叶绍钧《多收了三五斗》,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沙汀《凶手》,舒芜《咆哮了的土地》,萧军《羊》,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三、人文主义文艺思潮:自由主义作家和民主主义作家的文艺观1.代表人物: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2.主张:以不同于革命作家的方式思考人生和社会,探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不赞成文艺直接为政治服务,认为文艺是独立的,强调文艺对人性的改造熏陶。
他们的文艺思想承传了五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想,但与当时左翼革命文学所理解的中国现实政治需求有一定距离。
3.梁实秋的文艺观基本主张:超阶级的人性论、天才论、节制的精神。
梁实秋信奉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文学标准,以古典的节制为美学追求。
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节欲的人性论。
在文学创造表现上,一是注意感情的节制,二是注重题材的选择。
梁实秋强调人性的普遍性,否认文学的阶级性,提倡天才论,遭到左联文艺家的批判。
4.沈从文的文艺观反对文学商业化和政治化,书写理想人性,提倡生命的尊严,重建民族品格。
四、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1928-1930):左翼作家鲁迅等与新月派梁实秋。
3.关于“文艺大众化论争”(1930-1934):瞿秋白与茅盾、鲁迅等。
4.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1931年底-1932):左翼作家鲁迅、瞿秋白等与“自由人”胡秋原、“第三种人”苏汶5.京派与海派之争1933年10月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批评那些主要在上海的新派作家,指责他们对创作缺乏严肃性。
稍后又写了《论海派》一文,对上海某些文人作风提出更为尖锐的批评,指责他们是“名士才情”加上“商业竞卖”,命名他们为“海派”。
而对北京等北方城市的作家则标榜为“诚实与质朴”苏汶《文人在上海》进行反击鲁迅《“京派”与“海派”》“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这实质上是指出了两派的弊病。
【思考题】1、概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的主要内容及其缺失。
2、概述“左联”成立时期的主要文学活动及与各方力量的论争情况。
3、解释:左联、民族主义文学第二讲三十年代小说概说:30年代,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多元发展阶段,社会时代感增强,社会生活的包容量增加,创作手法呈现出多样化,地域色彩浓厚,政治与商业对小说的创作影响增大,形成了以左联为核心的左翼文学,远离党派与商业的京派文学,和在都市商业文化中诞生的海派文学三大创作流派。
30年代小说创作的主要作家左翼作家:茅盾、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京派作家:沈从文、萧乾、芦焚新感觉派作家:穆时英、刘呐鸥、施蛰存东北作家群:萧红、萧军、端木蕻良流派外的作家:巴金、老舍左翼小说——革命文学派革命文学派创作了大量的革命小说。
他们站在鲜明的革命立场上反映时代尖端的现实革命斗争,将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引进小说创作领域。
一)“左联”早期的革命小说创作蒋光慈为代表,另有钱杏邨、洪灵菲和华翰(阳翰笙)。
流行主题是“革命加恋爱”。
“光赤时代”的三个小说是:中篇小说《少年漂泊者》《短裤党》和短集《鸭绿江上》。
“光慈时代”的小说是:《野祭》(陈季霞、章淑君、郑玉弦)《菊芬》《最后的微笑》(王阿贵)《丽莎的哀怨》(丽莎、白根)《咆哮了的土地》(《田野的风》)《冲出云围的月亮》(王曼英、李尚志)华汉(阳翰笙)小说《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洪灵菲《流亡》《前线》《转变》等。
对革命小说的评价1、社会思想上,它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革命+恋爱的模式。
幼稚病。
2、思想上盲目;把革命寄托在暗杀上;描写突变式的英雄;3、艺术上粗糙幼稚。
左翼小说以左联作家为主要阵营创作的现实主义小说。
以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为主要代表。
一、丁玲的小说创作丁玲(1904—1986),原名蒋伟,字冰之,出生于湖南临澧一个没落的封建世家。
1927年发表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注目。
1930年加入左联,1932年入党,1933年被国民党绑架,1936年经营救出狱后去了陕北。
丁玲与胡也频、冯雪峰、冯达、陈明先后有过婚恋。
丁玲小说创作的特点关注女性命运,善于挖掘和表现女性复杂内心世界的,文风犀利直露,个人叙事与社会批判有机结合。
丁玲小说的创作分期及特点A.20年代末期1930年加入左联以前的小说充满五四以来新女性要求解放的精神,继承了郁达夫的浪漫抒情小说传统,大胆地描写她们精神的苦闷和由此而来的反封建叛逆性格,表现出鲜明的自立自强的女性意识,也流露出较浓的感伤和低沉情绪。
短篇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
《莎菲女士的日记》写的是一个“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
莎菲想追求异性爱情来排解苦闷而不得,最终走向了颓废。
心灵和性心理描写大胆直露,调子低沉,风格冷隽。
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1、莎菲形象最大的特征,是剧烈的内心矛盾和斗争。
《莎菲》的价值,也在于莎菲内心矛盾冲突的独特性、新颖性和深度。
女性的内心深度,女性身上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女性身上的文化积淀和世代相传的信息,挖掘得相当独特、新颖而深入。
2、莎菲的典型意义在于反映了五四之后,青年女性走出家庭走入社会后,无路可走的苦闷和挣扎,作品塑造了莎菲孤独的灵魂。
莎菲是属于一个始终局限于个人生活范围之内,努力挣扎追求的女性,为了追求个性的自由而寻不到出路的女性。
3、作品深入而独到地表现了女性寻找爱情的种种在内心深处的困难以至困境,表现了女性的血泪和忏悔,写出了女性的时代苦闷。
B.左联时期《水》标志着创作的转变。
此时期的小说创作题材不断扩大,革命倾向更加明显,继续关注女性命运。
短篇小说《水》《田家冲》《一九三○年春上海》,长篇小说《韦护》《母亲》。
《韦护》韦护丽嘉(瞿秋白、王剑虹)“陷入恋爱与革命的冲突的光赤式的阱里去了。
”《1930年春在上海(之一)》作家子彬、若泉、美琳《1930年春在上海(之二)》望微、玛丽1931年《水》C.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自我心灵世界更为扩大和充实,注重用现代意识对生活进行综合的考察,表现新人物、新思想、新气象,较少简单化、概念化的倾向,有着明显的社会批判意识。
短篇小说《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斯大林文学奖)。
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演变从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到三小姐(《田家冲》)到陆萍(《在医院中》),勾画出了中国现代女性的心灵历程:张扬个性主义――张扬集体主义――再次张扬个性主义。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我在霞村的时候》贞贞《在医院中》陆萍《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暖水屯程仁黑妮钱文贵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我在霞村的时候》写于1941年初,发表于同年6月的《中国文化》第3卷第1期,后收入1944年桂林远方书店出版的同名小说集。
作品塑造的是一个在遭受日寇凌辱后又忍受着灵与肉的双重折磨而做着地下形态的抗日工作的乡村青年女子的形象(贞贞)。
特殊题材的择选以及作者对于主人公寄予的深切同情和敬意,表明了作者的思想胆识和艺术创新方面的追求,尽管对于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基本上是从侧面进行的。
然而女性作家特有的观照视角,用作者的话来说作品提出来的是“一个更广泛的社会问题”(《丁玲谈自己的创作》),仍然使得作品具有深沉感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