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年代文学思潮
30年代文学的整体特征
五四时代是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30年代是政治革命的时代;20年代文学的主题是启蒙,弘扬个性,30年代文学的主题是革命,依靠大众,文学革命转化为革命文学;20年代主要是新旧文学的
争夺,文言与白话的矛盾对立,30年代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
的焦点。
30年代的文学主流政治化;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地位的确立。
文学的中心由旧都北京转移到国际大都市上海。
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与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
决定30年代文学基本面貌的,是无产阶级文学思潮及其创作,和人文主义文学思潮及其创作。
一、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为维持思想政治的统治,国民党企图建立党制文化与党制文学。1929年,国民党召开全国宣
传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潘公展、朱应鹏、范争波、傅彦长等人,会议提出“三民主义文艺”的口号,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文艺要统一于国民党的“中心意识”,即中国传统文化
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封建观念,鼓吹文艺专制,公开宣称要打到“革命文学”和“无产阶
级文学”,要铲除“多型的文艺意识”,以民族主义作为文学的中心意识,提出了“民族主义文艺
运动”,企图形成文化上的统治地位。
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
1、“革命文学”的兴起
背景: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产;上海聚集了一批参加过革命实际活动的作家和一批
从日本回国的激进青年作家;日本和苏联文学思潮的影响。
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由后期创造社(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等)和太阳社
(蒋光慈、钱杏邨等)成员首先提出。1928年1月,太阳社的成立,创办《太阳月刊》,与创造社
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同时发表关于革命文学的文章,明确提出创造无产阶级文学的历史任务,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五四成名作家鲁迅、茅盾、郁达夫、叶圣陶等,指责他们“落伍”,引发了“革命文学”论争。
两个问题:
(1)、倡导“革命文学”时如何认识和对待“五四”文学革命?
(2)、在确立革命文学观念的时候,如何阐释文学的本质及使命?
理论建设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五四”是有闲阶级的知识阶级的“一种浅薄的启蒙”,要求“扬弃”,亦即“否定之否定”
李初梨《怎样建设革命文学》
把文学的宣传功能破格晋升为文学的本质和基本使命,主张革命文学作品是“由艺术的武器,到
武器的艺术”。
创作实绩
蒋光慈《少年漂泊者》、《短裤党》
《野祭》、《菊芬》
“革命+恋爱”
胡也频《到莫斯科去》
丁玲《韦护》
白薇《炸弹与征鸟》
巴金《灭亡》
茅盾《蚀》
30年代主要的文学思潮
2、“左联”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鲁迅、冯雪峰等40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大会制定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把从事无产阶级文学创作作为左联的奋斗目标。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左联成立后,出版了《拓荒者》、《萌芽》等刊物,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推进了文艺大众化运动,积极提倡和实践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36年,左联自动解散。
“左联”的构成
“左联”包括三部分人:
“五四”文学革命健将
“无卅”到大革命期间急剧左倾的革命文学倡导者
大革命失败后从前线撤退下来的战士作家
“左联”的创作实绩
杂文:
《申报.自由谈》
鲁迅、瞿秋白、茅盾、王任叔、徐懋庸、唐弢、曹聚仁、聂绀弩等人的杂文创作大放异彩,占领了若干杂志报刊
小说:
1933年《文学》创刊,
发表叶绍钧《多收了三五斗》,张天翼《包氏父子》、《华威先生》,沙汀《凶手》,舒芜《咆哮了的土地》,萧军《羊》,舒群《没有祖国的孩子》
三、人文主义文艺思潮:自由主义作家和民主主义作家的文艺观
1.代表人物: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
2.主张:以不同于革命作家的方式思考人生和社会,探求民族复兴的道路,不赞成文艺直接为政治服务,认为文艺是独立的,强调文艺对人性的改造熏陶。
他们的文艺思想承传了五四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想,但与当时左翼革命文学所理解的中国现实政治需求有一定距离。
3.梁实秋的文艺观
基本主张:超阶级的人性论、天才论、节制的精神。
梁实秋信奉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提出以人性为核心的文学标准,以古典的节制为美学追求。梁实秋的人性论是以理节欲的人性论。在文学创造表现上,一是注意感情的节制,二是注重题材的选择。梁实秋强调人性的普遍性,否认文学的阶级性,提倡天才论,遭到左联文艺家的批判。
4.沈从文的文艺观
反对文学商业化和政治化,书写理想人性,提倡生命的尊严,重建民族品格。
四、文学论争
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的批判。
2.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1928-1930):
左翼作家鲁迅等与新月派梁实秋。
3.关于“文艺大众化论争”(1930-1934):
瞿秋白与茅盾、鲁迅等。
4.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1931年底-1932):
左翼作家鲁迅、瞿秋白等与“自由人”胡秋原、
“第三种人”苏汶
5.京派与海派之争
1933年10月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批评那些主要在上海的新派作家,指责他们对创作缺乏严肃性。稍后又写了《论海派》一文,对上海某些文人作风提出更为尖锐的批评,指责他们是“名士才情”加上“商业竞卖”,命名他们为“海派”。而对北京等北方城市的作家则标榜为“诚实与质朴”
苏汶《文人在上海》进行反击
鲁迅《“京派”与“海派”》
“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是商的帮忙而已”,这实质上是指出了两派的弊病。
【思考题】
1、概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的主要内容及其缺失。
2、概述“左联”成立时期的主要文学活动及与各方力量的论争情况。
3、解释:左联、民族主义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