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法概述
第一章社会保障法概论
![第一章社会保障法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cf95b7b448d7c1c709a145c6.png)
社会优抚制度(Special Pension for Armymen) : • 对军人及其家属抚恤优待、并妥善安置工作和生活
社会保险制度
→定义:国家通过强制征收社会保险税或社会保险费形成社会保险基 金,一旦劳动者因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生育等风险引起 经济损失,导致收人减少或中断时,国家向劳动者支付一定的 经济补偿,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 分支: 1、养老保险:对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在养老期间给予养 老金及生活各方面的照顾; 2、医疗保险:对因患病而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给予患病期间的医 疗保险待遇; 3、失业保险:对因失业中断工作的劳动者,给予基本的生活费, 并向其提供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服务; 4、工伤保险:对因工伤或职业病暂时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者,给予 相应的经济补偿; 5、生育保险:对女性劳动者因生育期间暂时失去劳动能力,给予相 应的补偿。
社会优抚制度
→ 定义: 国家和社会依法对为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疾军人及退伍军人等特殊社 会群体提供抚恤优待、并妥善安置工作和生活的社会保障制度。
• 社会救助—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需求,实现公民在宪法上所享有的生 存和发展权。
• 社会保险—基本保障,保障劳动者在因患病、生育、年老、失业、伤残或失去劳动能力,导 致收入中断后仍能享有基本生活。
→ 1948年英国首相艾德礼率先宣布建成“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至70年代,欧洲和北美 大多数国家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以“高福利”为内涵的社会保障制度。
→ 1952年6月28日日内瓦国际劳工会议通过《社会保障制度最低标准公约》(第102号公约)。该 公约将社会保障制度细分为:医疗照顾、疾病与生育补助;失业救济;家属津贴;工伤保险; 以及残疾、老年和遗属补助。
中 华人民共和国社 会保障法全文
![中 华人民共和国社 会保障法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4e4ecc5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f.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社会保障,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制度安排,它犹如一张坚实的安全网,为每一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面临生活风险和不确定性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旨在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这部法律涵盖了多个方面,从社会保险到社会救助,从社会福利到优抚安置,构建了一个全面、系统的保障体系。
在社会保险方面,养老保险确保劳动者在退休后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职工应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医疗保险为公民在患病时减轻经济负担,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
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个人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
工伤保险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
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
失业保险为失业人员提供一定期限的生活保障,并促进其再就业。
职工应当参加失业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失业保险费。
失业人员符合法定条件的,从失业保险基金中领取失业保险金。
生育保险保障职工在生育期间的合法权益,包括生育医疗费用和生育津贴。
社会保障法知识点整理
![社会保障法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6e2990d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c.png)
社会保障法知识点整理●6.1 社会保障法的概念、内容、特征和原则●概念●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具体是指调整国家、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在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并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第五版)●社会保障法是指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既包括以基本法形式出现的社会保障法,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社会保障的规范,还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关于社会保障事项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第六版)●(1)现代社会保障法的实质●既是社会成员生存权利保护法和社会安全法,同时也是社会稳定法和社会和谐法。
●(2)社会保障立法独立性要求的依据●①它具有独立的调整对像。
●当今,人们已经认识到社会保障法律关系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同时,随着保障模式和制度在全世界范围的改革,将有更多新的调整对象及法律关系需要被认识。
●②它需要特定的调整原则。
●修订已经形成的社会保险立法的原则,创造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原则。
●③它已经形成专门的内容体系。
●基于国际劳工组织102号公约,社会保险立法的基本内容体系已经形成,21世纪社会保险制度将沿着多支柱的道路发展,内容将更加丰富。
●④它具有跨部门发展的趋势。
●社会保险始终在公法范围内发展,多支柱发展趋势决定它向私法领域延伸,成为跨领域的新兴法律部门。
社会保障法也独立于劳动法。
●特征●(1)社会性表现为社会保障法的权利和义务涉及全体社会成员。
●在权利方面,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地、平等地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从公民的出生到死亡,从特定的劳动者到不同身份的人都是社会保障的受益人。
●在义务方面,社会保障的义务与责任也是全社会承担。
●(2)强制性●社会保障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
●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而强制规定的一系列准则,明确规定国家(各级政府)、社会、个人及有关各方在社会保障中必须履行的义务,以及社会保障的具体项目、实施范围、资金筹集、待遇标准计算方式等。
社会保障法概述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社会保障法概述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8c7d3ec9941ea76e58fa04b0.png)
第一节社会保障法概 述
社会保障概述
二
社会保障的特征
1、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条件。社会 保障是国家按照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对生存发生困难的社会成 员予以物质帮助,保证他们的基主本要生特活征需要,从而使社会成员具有 安全感,以保持社会的安定。 2、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特别是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其 它原因面临生活困难的社会弱者。生存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社会 保障对于社会成员不存在身份上的差别,只要其生存发生了困难, 都应该普遍地、无例外地给予基本生活保障。当然,由于社会成员 发生生活困难的原因和具体情况不同,国家和社会提供的保障途径、 保障项目和保障标准等也有所区别。
第一节社会保障法概 述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一
保障基本人权――生存权原则
从社会保障的最初形态――对生计无着的人进行慈善救济――可以 看到,社会保障的出发点是希望通过一定方式――无论是政府行为 还是社会个体行为――使所有人都主能要生特存征下去,体现了朴素的人人 平等的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分散的慈善行为发展为 有组织的、有秩序的政府和社会的自觉行为,认识到保障每一个人 的生存权是世俗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责任。最早在宪法中明文规 定生存权的是德国的《魏玛宪法》。在该宪法中规定,经济生活的 秩序,必须符合社会正义的原则,社会正义,则在于保障所有社会 成员能够过上体现人的价值、体现人的尊严的生活。《魏玛宪法》 确立了现代意义制生存权,并赋予生存权以具体的内涵,即生存权 不仅仅是活下去的权利,而且是能够体现人的价值、体现人有尊严 地生活下去的权利。
第一节社会保障法概 述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一
保障基本人权――生存权原则
生存权是为维护人的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权利,包括生命权、健康权、 物质享受权等内容。虽然在资产阶级革命之时,提倡“天赋人权”, 主张人人生而自由、权利平等,其主中要也特蕴征涵了生存权的内容。但生 存权作为一种权利要得到真正的保障,还必须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 下来,成为公民的法定权利。生存权是公民在社会中健康生活并进 而享受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项权利的基础,脱离开对生存权 的保障,其他各项权利根本无从谈起,只能是一纸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https://img.taocdn.com/s3/m/3b1d157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d4.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
这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法规,其内容涵盖了社会保障的方方面面。
下面,我们来逐步解读这部法律的主要内容。
第一步,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社会保障法规定,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包括:人人享有、保障待遇相当、统筹兼顾、多层次保障、以养老保险为基础、公平合理等。
这些原则为建立起全面且高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步,社会保障的主体和范围。
社会保障法规定,我国的社会保障主体分为企业职工、城乡居民、城市居民等,社会保障的范围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
社会保障的主体和范围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提供了基本框架。
第三步,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
社会保障法规定,国家制定了一整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参保人员、缴费标准、缴费基数、退休年龄、福利待遇等,逐步建立起了全民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此外,国家还建立了工伤预防和救护制度、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等。
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步,社会保障的监督管理。
社会保障法规定,社会保障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社会保障管理规定、加强监督检查、审查社会保障基金收支情况等,对于不遵守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和惩戒,确保社会保障制度的稳定运行。
综上所述,社会保障法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法规,其规定了包括基本原则、主体和范围、制度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为我国建立起全面、公平、高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社会保障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
社会保障法名词解释(一)
![社会保障法名词解释(一)](https://img.taocdn.com/s3/m/6f58ede8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e2.png)
社会保障法名词解释(一)社会保障法名词解释1. 社会保障法•定义:社会保障法是指国家为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社会保障服务和保障措施的法律法规。
2. 社会保障•定义: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对个体或家庭提供的一系列具有保障性质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教育等方面的保障。
3. 社会保障体系•定义: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由社会保障法制度组成的,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的保障网络。
4. 社会保险•定义: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用于保障社会成员因疾病、工伤、失业、生育、养老等原因而导致收入减少或暂时无法维持正常生活所提供的一种社会福利制度。
5. 社会救助•定义: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贫困、残疾、孤儿、流浪者、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的一种基本救济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存和发展困难。
6. 社会福利•定义:社会福利是指国家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提供的一系列物质和非物质的福利措施,如低保、医疗救助、福利院等。
7. 社会教育•定义:社会教育是指国家为促进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整体素质,提供的一种非正式的教育、培训和知识普及活动,如文化活动、职业培训等。
8. 个人账户制度•定义:个人账户制度是指社会保险制度中,个人按照一定比例缴纳保险费,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的一种制度。
例如,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可以记录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费用,用于计算和发放个人的养老金。
9. 社会保障基金•定义:社会保障基金是指由国家和社会共同组成的,用于支付社会保障待遇、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的一种资金池。
例如,养老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养老金、医疗保险基金用于支付医疗费用等。
10. 社会保障待遇•定义:社会保障待遇是指国家根据社会保障制度规定,向符合条件的个体或家庭提供的各类经济和非经济的保障措施,例如养老金、医疗费用报销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8ba845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e5.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此文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的摘要)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第三章失业保险第四章工伤保险第五章医疗保险第六章生育保险第七章社会救助第八章社会福利第九章社会保险经办第十章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全民社会保障水平,保障人民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社会保障,是指根据国家的规定,为满足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风险发生时所需要的基本生活和社会保障服务提供经济和其他支持。
第三条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
第四条工人、职员、农民、个体工商户、城市居民和其他社会成员在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享有社会保障权益。
第五条国家应当维护和发展公共社会保障事业,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参加社会保障事业。
第六条国家采取措施保障社会保障基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向全覆盖、多层次、可持续方向发展。
第七条具有社会保障待遇资格的人员享有权利,但必须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
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第八条国家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行全民参保。
第九条凡在国家规定的年龄、工龄和其他条件的,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第十条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和办法确定,并随经济和物价变动相应调整。
第十一条社会保险费由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
第十二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保险基金的发展,推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
第三章失业保险第十三条国家建立失业保险制度,对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给予一定期限的失业保险金和其他帮助。
第十四条失业人员按规定在规定期限内,在失业服务机构登记,参加职业介绍和求职培训,按时申请并参加失业保险待遇审查。
第十五条失业保险金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和办法确定。
第十六条失业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
社会保障法PPT
![社会保障法PPT](https://img.taocdn.com/s3/m/c0a297c752ea551811a68783.png)
• 3)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
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33
征收一定比例的社会保险费,形成社会共 济,防范风险,令履行了缴费义务的保障 对象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伤等情况下, 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保障
•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9
• (二)社会保险的特征 • 1、社会保险的客观基础是劳动领域中存在
的风险,保险的标的是劳动者的人身
• 2、社会保险的主体特定,包括劳动者(包
工伤保险费,职工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 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
业的差别费率
• 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
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 享受伤残待遇(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 残等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
31
• 5、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的工伤费用: • 1)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 • 2)住院伙食补助费; • 3)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 4)安装配置伤残辅助器具所需费用; • 5)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
• 至20世纪50年代末,西方国家基本完成了
有关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设立了相应的 管理机构,实行了一套完整的以高福利为 主要内涵的社会保障体系
• 近年来,为实施社会保障筹措资金的社会
保障税已成为这些国家仅次于所得税的第 二大税类;而社会保障支出则成为最大的 财政支出项目
6
• 三、社会保障的具体内容 • 1、社会保险(略) • 2、社会救济 • 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低
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27
• 4)患职业病的; •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
2024版社会保障法与社会救助的法律条款解读
![2024版社会保障法与社会救助的法律条款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cdaf15c3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bf.png)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未来我国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提 高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 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体系规范化
未来社会救助体系将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建立 科学的救助标准、严格的救助程序和有效的监督机制,确 保救助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探讨两者在实施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及相互影响。
02
社会保障法概述
社会保障法的定义
社会保障法
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 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 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 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
社会保障关系,即社会保障机构、用人 单位、劳动者、公民(国民)在社会保障 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
社会保障法的实施与监管 社会保障法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确保各项保障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同时,需要加强对社会保障制度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其公平、可持续和有效。
社会救助相关条款解读
要点一
社会救助的定义和目 的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由于各种原 因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给予物质帮助 和生活扶持的制度。其目的是保障困难 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 稳定。
04
社会保障法与社会救助的法律条款解读
社会保障法相关条款解读
社会保障法的定义和目的
社会保障法是指国家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通过立法形式确立的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的总称。其目的是保障公民 的基本生活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
社会保障法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的内容。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社会保障法的名词解释
![社会保障法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70500484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9.png)
社会保障法的名词解释社会保障法是一个综合性法律领域,旨在保障个人和家庭在面对突发事件、失业、疾病、养老等风险时获得必要的经济和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法涵盖了许多关键词汇和概念,下面将对其中一些核心名词进行解释。
一、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不同社会成员在面临各种风险时获得经济上的保护和福利的体系。
其目标是帮助个人或家庭克服生活中的恶劣状况,提供医疗、失业保险、养老金等援助。
社会保障系统通常由政府、雇主和个人共同投入资金,以确保社会上的每个成员有平等的获得资源的机会。
二、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是规范和指导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运行的法律规章。
它通常包括社会保险法、劳动法、福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社会保障法的制定和执行旨在确保每个社会成员都能享有基本权益和公平对待。
三、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提供一系列的保险制度,如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
社会保险以各种方式通过强制性缴纳费用的方式,为参保者提供相应的保险待遇,以减轻其在面对风险时的负担。
四、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为了保障老年人在退休后能享受基本的生活保障而设立的制度。
其通过个人和雇主的共同缴费以及政府的补充资金,为老年人提供退休金,使他们能够在经济上独立自主地过上晚年生活。
五、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权益而设立的制度。
医疗保险通过个人、雇主和政府的共同缴费,为参保者提供医疗费用的报销或直接支付,以减轻患者和家庭在面对医疗费用上的负担。
六、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为了保障被解雇或失业的人们在失业期间的生活而设立的制度。
失业保险通过强制性缴纳失业保险费,为被解雇或失业的人员提供失业津贴,以帮助他们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和寻找新的就业机会。
七、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后一道防线,为那些没有参加社会保险或无力缴费的特殊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救助的对象通常包括低收入家庭、残疾人士、孤寡老人等,他们可以通过救助金、补贴或其他形式的援助获得生活费用的支持。
社会保障法律法规
![社会保障法律法规](https://img.taocdn.com/s3/m/1022d1aa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63.png)
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社会保障是国家为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权利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
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确保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围绕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展开阐述,包括社会保险法、劳动法等。
一、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确保公民在各个阶段的生活和发展需求。
该法规定了社会保险的范围、受保对象、待遇支付等内容,旨在实现全民社会保障的目标。
社会保险法规定了五项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生育保险。
这五项保险制度为公民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使人们在面对各种风险和变故时能够获得相应救助。
此外,社会保险法还规定了社会保险的基金管理制度,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安全、稳定和有效使用。
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起着关键的作用,有效地保护了参保人的权益。
二、劳动法劳动法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法规,旨在规定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劳动法主要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
劳动合同法是我国劳动法律体系的核心法律之一,规定了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内容。
劳动合同的签订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基础,合同内容的规定对于明确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在劳动法中,还有关于劳动时间、劳动报酬、劳动安全保护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这些规定旨在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三、其他除了社会保险法和劳动法,还有其他一些法律法规对社会保障提供了具体规定和保障。
比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规定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申请条件、标准和管理办法;《养老机构管理条例》规定了养老机构的建设标准、管理要求等。
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为社会保障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
它们的出台不仅是对人民利益的维护,也是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重要体现。
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保障的重要性,加大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https://img.taocdn.com/s3/m/657dfa1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33.png)
统一性 立法技术性
社会保障法是典型的社会法,因而社会性是社会保障法最主要的特征。其社会性表现于:第一,目的的社会 性。社会保障之设立即为社会利益,保障社会全体成员的生活安全,所以社会保障法的目标即在于通过保证社会 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来达到社会稳定。第二,享受权利主体的普遍性。社会保障的权利由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而 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可以享受保障的成员数目以及可以享受的社会保障项目会越来越多。第三,社会保障责任和 义务的社会化。社会保障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社会保障通过立法,采取国家、用人单位 和社会成员共同负担的原则,将责任和义务分散到整个社会,以资金来源的多渠道来保证社会保障的正常运转。
多支柱的社会保障,即国家最低保障、企业基本保障和个人资源储蓄补充保障的协调运作。
即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建立协调措施、创造处理缴费和支付待遇的国际平台,为全球劳动力流动创造条件。
相关
主体 属性
内容 分类
社会保障关系的主体究竟包括哪些?首先,有学者认为,保障的政府机制的形成,或者说导致政府介入社会 保障的原因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固定特征所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看不见的手”无法 增进公共利益,实现公共消费,必须构造一只“看不见的手”——政府机制的“社会保障”,去实现这一项任务。 这也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为社会多数人们所在地接受的逻辑。还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以国家责任为基 础的,例如西方一些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社会保障,认为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一项经济职能。为实现 社会公平而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因而,从一般原理看,是市场失效的客观现实和社会对公平的,为政 府干预经济、插手社会保障提供了理论依据。确实,任何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都离不开政府的参与。调动市场 和个人机制的作用,但这只是要解决以往的高福利政策所酿成的政府财政危机并导致经济效率下降这一弊病,就 高层自身无法克服的“市场失灵”而言,政府仍应是社会保障关系的主体。当然,政府是一个泛化的概念,社会 保障项目的确立、社会保障的管理和运作、监督乃至出现争议的解决,都要通过具体的社会保障机构以及国家的 职能部门来操作。因而,在社会保障实施过程中,社会保障职能机构就始终代表着国家一方。而且,由于现代市 场经济中的社会保障是政府基本职责而启动的,因而社会保障关系的一方必须是社会保障职能机构,也即国家。
社会保障法与社会救助的政策与措施
![社会保障法与社会救助的政策与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bdb48d6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f0.png)
住房救助制度
救助对象
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 人员。
救助内容
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方式 实施。
救助程序
由申请人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经审核、公示后 ,由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审批。
就业救助制度
救助对象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 的成员。
04
社会保障法的具体政策与措施
社会保险政策与措施
养老保险
通过个人和单位缴费,建立养老保险 基金,为退休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
01
02
医疗保险
设立医疗保险制度,通过个人和单位 缴费筹集资金,为参保人员提供医疗 费用报销和医疗服务。
03
失业保险
建立失业保险制度,保障失业人员基 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
03
社会保障法与社会救助的关系
社会保障法对社会救助的影响
提供法律依据
规范救助程序
社会保障法为社会救助提供了明确的 法律依据,确保社会救助工作的合法 性和规范性。
社会保障法规定了社会救助的申请、 审核、批准和发放等程序,确保社会 救助工作的公正、透明和高效。
确定救助对象和范围
社会保障法规定了社会救助的对象和 范围,明确了哪些人群可以享受社会 救助以及救助的内容和标准。
作用
社会保障法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法律制度,它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保障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 持社会公平、促进国民福利。
社会保障法的体系结构
社会保障法体系
由社会保障基本法、社会保障单行法 规、社会保障相关法律、法规中的社 会保障规范、社会保障国际条约或国 际惯例等构成。
社会保障法
![社会保障法](https://img.taocdn.com/s3/m/2aefbf45f61fb7360b4c65dc.png)
二、贫困救济 (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对城市
中的贫困居民,按照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给予基 本生活保障的制度。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是家庭年人均纯收 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由于 病残、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生存条件恶 劣等原因使他们成为无劳动能力者,或虽有谋生 能力但生活常年困难的不幸者。 (三)农村五保供养 五保供养的对象,是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 残疾人或者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①无劳动能 力的;②无生活来源的;③无法定赡养、抚养、 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 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
(二)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原则
(三)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
返回
第二节 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一、社会保险制度概述 (一)社会保险的概念 社会保险是指劳动者因年老、疾病、伤残、失
业、生育等原因丧失劳动能力和劳动机会时,国 家为了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给予其一定物质帮助 的制度。 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 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
(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 1 2 3 4 (三)社会保险的结构 1 2 3
二、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又称老年保险或年金保险,是指 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在劳动者达到法定年 龄后,由国家和社会提供物质帮助,以保证劳动 者老年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制 度、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制度。
1 2 3 (二)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
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三)工伤保险待遇
1 2 3
五、失业保险
社会保障法与社会救助的对象与范围
![社会保障法与社会救助的对象与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43869a9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79.png)
为就业困难的失业人员提供职 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帮扶
措施。
2023
PART 04
社会保障法与社会救助的 对象
REPORTING
社会保障法的对象
01
02
03
劳动者
包括企业、事业单位、社 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 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 工。
城乡居民
包括未就业的城镇居民和 农村居民。
特殊群体
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原则
社会成员在享受社会保障权益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缴费等义务 。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社会保障制度既要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又要针对不同群体制定特殊 保障措施。
社会保障法的体系结构
社会保险法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 险、失业保险、工伤保 险和生育保险等法律制
度。
社会救助法
针对生活困难群体提供 基本生活保障的法律制
范围的确定与划分
法律法规规定
地区差异和群体差异
社会保障法和社会救助的范围由相关 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包括保障对象、 保障内容、保障标准等。
不同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社会保障法 和社会救助的范围也会存在地区差异 和群体差异。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社会保障法和社会救助的范围受经济 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经济社会 发展水平的提高,保障范围和水平也 会相应提高。
推动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的融合发展
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未来应推动二者的融合发展,加强制度衔接和 政策协调,形成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加全面、更加优质的保障服务。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社会保障法与社会救助的目标与原则
![社会保障法与社会救助的目标与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1df21c3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7b.png)
02
社会救助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由于各种 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给予财 物接济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 活需要的制度。
目的
社会救助最根本的目的是扶贫济困, 保障困难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维护 社会稳定。
救助对象及范围
救助对象
主要包括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受灾人员、临时救助对象等。
救助范围
涵盖了基本生活、教育、医疗、住房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困难群体解决最基本 的生活问题。
救助方式及标准
救助方式
主要包括现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等。
救助标准
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物价变动情况和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等因素确定,以保障救助对象的基本 生活需要为原则。同时,各地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标准。
社会救助应及时响应受助者的需求, 确保救助措施能够及时、有效地实施 。
可持续性原则
长期规划
社会保障制度应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确保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 续性。
合理筹资
社会保障制度应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确保资金来源的稳定和可持 续。
适应变化
社会保障制度应适应社会、经济和人口等方面的变化,不断调整和 完善制度设计,确保制度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作用
社会保障法对于维护社会公平、 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经济发 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社会不 可或缺的法律制度之一。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社会保障法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工业社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社 会保障制度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推广和完善。
现状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涵盖了社会保险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多个领域,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提供了有力支 持。
第7章 社会保障法
![第7章 社会保障法](https://img.taocdn.com/s3/m/d58a360ea6c30c2259019ea0.png)
第七章社会保障法7.1 社会保障法的概念及特征(见107页)7.1.1 社会保障关系:社会保障关系是国家、社会保险经办组织、社会保障参保人和受益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在现代民主国家中,社会保障是政府于公民关系的基本问题。
7.1.2 社会保障法的概念:社会保障法是调整社会保障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具体是指调整国家、社会和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在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并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保障关系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既包括以基本法形式出现的社会保障法,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社会保障的规范,还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关于社会保障事项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他是为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维持社会保障体系的正常运作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基础和保证。
从世界各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实践来看,社会保障法一般不以单一的法律形式出现,而是由多种法律、法规构成的,如社会救济法、社会福利法、失业保险法、养老保险法等。
同时还包括法律法规中有关社会保障的规范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规章、决定、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以及有关社会保障的司法解释等。
7.1.3 社会保障法的特征:1、社会性。
在传统社会中,“公法”和“私法”泾渭分明。
公法调整的是国家政治权力运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关系;私法调整的是市民社会中个人权利关系。
而在现代社会中,公法和私法相互渗透的现象日益增多,所以出现了一个新的法域——社会法。
社会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追求社会公平的实现,其中既有国家权利对市民社会个人权利的干预,又有个人享受国家给付的权利的关系。
社会保障法是典型的社会法,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特征,表现在:第一,保障对象的普遍性。
即全体社会成员都是社会保障的对象,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越来越从选择性向全民性方向发展。
第二,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化。
即社会保障通过立法,在政府、社会和公民之间合理分担保障责任和义务。
形成资本筹集渠道多元化、社会风险分散化的保障机制,以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保障法概述
社会保障是由ZF 和社会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小编下面为大家整理关于社会保障法的文章,欢迎阅读参考:
一、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征
(1)社会保障是国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是国家通过立法建立起来的。
(2)社会保障的内容是由ZF 和社会为社会成员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
(3)社会保障的对象是从业人员和社会成员中的弱势群体。
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体系
第一,社会保险法律制度。
第二,社会救济法律制度。
第三,社会福利法律制度。
第四,社会互助法律制度。
第五,社会优抚法律制度。
三、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
(1)社会保障措施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2)国家发挥主导作用的原则。
(3)社会保障费用开支由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三方合理负担的原则。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内容。
社会保险主要是通过筹集社会保险基金,并在一定范围内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统筹调剂,对劳动者遭遇劳动风险时给予必要的帮助。
一、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