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2014年安徽省高考地理试卷
2014年安徽省高考地理试卷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如图),完成1﹣2题.1.(4分)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A.Ⅰ、Ⅱ、ⅢB.Ⅰ、Ⅲ、ⅡC.Ⅱ、Ⅲ、ⅠD.Ⅲ、Ⅰ、Ⅱ2.(4分)三类区域中()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有Ⅱ区迁往Ⅰ区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据题回答3﹣4题.3.(4分)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部南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③寒流④暖流.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4分)甲地自然环境深受海洋影响,在河流水文特征方面表现为()A.含沙量小,冰期短B.流量稳定,水量丰富C.水量丰富、落差小D.流速缓慢、流量稳定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雷州半岛南部…,完成5﹣6题.5.(4分)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地形C.季风D.海陆位置6.(4分)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部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如图为我国科考队在北极点放置中国结时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7﹣8题.7.(4分)分析解答太简单。
A.3月21日、中国结影子指向正南B.6月22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东南C.8月20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正南D.9月16日、中国结影子指向东北8.(4分)与图示地区相比,南极点及周边相应范围内()①1月份冰层厚度大②3月份累计昼长大长③7月份接近地面气压高④9月份平均气温高.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读图,完成9﹣10题.9.(4分)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图a)的影响,图b所示地区()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速较大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10.(4分)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11.(4分)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图示世界大洋海绵年平均热收支随纬度的变化.读图,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热传导差额的曲线,依次是()A.Q4、Q1、Q3、Q2 B.Q3、Q4、Q2、Q1 C.Q3、Q1、Q2、Q4 D.Q2、Q3、Q1、Q4二、简答题12.(32分)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很多中药材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13.(24分)根据材料如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策研究
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策研究安徽省是中国的一个经济大省,地域辽阔,资源丰富。
在省内,有着许多的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分布在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安庆市、滁州市等地。
这些开发区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招商引资、提升产业水平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
因此,如何有效地推进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成为安徽省当前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1.促进地区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引入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先进的生产力手段,提升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强当地的核心竞争力。
2.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可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逐渐淘汰落后的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产业价值链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进一步提高当地科技水平,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是实现自主创新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在建设过程中,可以整合区域资源,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形成自主创新和决策管理能力,提升区域经济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加强对重点开发区域的系统规划和管理。
需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规划和管理措施,确立主体功能区的相关规划设计,制定规范统一的体制机制,实行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推动加快区域的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加强规划的统筹和落实管理的有效性。
2.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创新体系。
要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发挥各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培育服务业、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相关产业,引进先进技术、企业、模式等,创新体系,密切关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等方面的建设。
3.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引进。
人才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的核心,需要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引进,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科研优势,积极吸引高端人才,改善人才政策和环境,制定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等相关法规,为人才吸引和保留创造良好的环境。
安徽省市县空间规划数据标准(试行)
数据格式是数据保存在文件或记录中的编排格式。
2.1.2元数据metadata
关于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内容、覆盖范围、质量、管理方式、数据的所有者、数据的提供方式等有关的信息。
2.1.3地形图topographicalmaps
地形图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理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具体来讲, 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并按一定的比例尺缩绘到图纸上。
安徽省市县空间规划数据标准
(试行)
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员会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
安徽省环境保护厅2016.12
1总则..........................................................................................................................................1
9.2成果文件质量检验...........................................................................................................19
9.3空间数据质量检验...........................................................................................................19
2.1.6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chinageodeticcoordinatesystem2000
9 数据质量检验..............................................................................................................................19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财预 〔2017〕 1188号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正文:---------------------------------------------------------------------------------------------------------------------------------------------------- 安徽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通知各市、县(区)财政局:为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范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根据财政部《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财预〔2017〕126号),结合我省实际,我厅制定了《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现予印发。
安徽省财政厅2017年8月25日安徽省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第一条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地方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功能重要地区所在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中央财政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为规范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根据财政部《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财预〔2017〕126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转移支付支持范围包括: 1.《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限制开发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级禁止开发区域。
2.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淮河中游湿地洪水调蓄重要区、皖江湿地洪水调蓄重要区。
3.《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
4.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范围内的地区。
第三条转移支付资金按以下原则进行分配: 1.公平公正,公开透明。
选取客观因素进行公式化分配,转移支付测算办法和分配结果公开透明。
2.重点突出,分类处理。
逐步加大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综合考虑生态类型、财力水平、贫困状况等因素,对转移支付对象实施分类补助,体现差异、突出重点。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6.05•【字号】皖政〔2017〕87号•【施行日期】2017.06.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计划生育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皖政〔2017〕87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2017年6月5日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人口问题始终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关键时期。
科学制定和实施人口发展规划,对于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期为2016-2020年,发展趋势展望到2030年。
本规划是指导“十三五”时期全省人口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面做好全省人口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背景(一)人口现状。
1.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
“十二五”时期,我省坚持和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加强和改进人口服务和管理,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0%以上,总和生育率1.7左右,常住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为7.27‰。
五年累计出生人口384.25万人,比“十一五”时期少出生6.69万人。
2015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949.1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122.5万人;常住人口6143.6万人,比2010年末增加186.9万人。
2. 人口结构不断变化。
全省人口结构持续调整,变动趋势明显。
出生人口性别比由2010年的128.6下降为2015年的117.4,继续朝合理方向发展。
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意见的通知
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9.17•【字号】皖政[2007]91号•【施行日期】2007.09.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安徽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意见的通知(皖政〔2007〕9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以下简称《通知》)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贯彻意见,请一并遵照执行。
编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安徽的重大举措;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迫切要求。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通知》要求,把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
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由省政府组织市、县政府编制,规划期至2020年,并通过中期评估实行滚动调整;确定省级主体功能区,原则上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
市、县政府不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
编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采用全国统一的指标体系和先进技术手段,对全省国土空间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在统筹考虑我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的基础上,根据人口居住、交通和产业发展等对空间需求的预测以及对未来国土空间变动趋势的分析,在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确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和范围,明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开发方向、管制原则、区域政策等。
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分两阶段进行。
前期准备阶段(2007年9-12月): 1开展基础研究,提出若干研究课题,主要包括:省主体功能区总体思路研究;省主体功能区技术流程研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法研究;基础数据库框架研究;指标体系研究;分类管理区域政策研究;功能定位研究;国外空间规划比较研究;主体功能区监测评估研究。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安徽卷(地理部分)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安徽卷(地理部分)第Ⅰ卷 本卷共33小题。
每小题4分,共132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图7)。
完成下列两道题。
1.1.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A.Ⅰ、Ⅱ、ⅢB.Ⅰ、Ⅲ、ⅡC.Ⅱ、Ⅲ、ⅠD.Ⅲ、Ⅰ、Ⅱ1.2.三类区域中(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到Ⅰ区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2.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
读图8,完成下列两道题。
2.1.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 ④暖流C.②③D.②④2.2.甲地自然环境深受海洋影响,在河流水文特征方面表现为( )A.含沙量小、冰期短B.流量稳定、水量丰富C.水量丰富、落差小D.流速缓慢、流量稳定3.1958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34°N,即淮河、秦岭、白龙江一线直至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
完成下列两道题。
3.1.我国亚热带在34°N以南、104°E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形C.季风D.海陆位置3.2.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入西北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4.图9为我国科考队在北极点放置中国结时拍摄的照片。
读图完成下列两道题。
4.1.该照片拍摄日期、拍摄者或中国结影子的方位是( )A.3月21日、中国结影子指向正南B.6月22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东南C.8月20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正南D.8月6日、中国结影子指向东北4.2.与图示地区相比,南极点及周边相应范围内( ) ①1月份冰层厚度大 ②3月份累计昼长长③7月份近地面气压高 ④9月份平均气温高A.①②B.③④5.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
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2024年修正)
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2024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11.26•【字号】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4届第38号•【施行日期】2024.11.26•【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2010年8月21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17年11月17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修订根据2024年11月22日安徽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安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以及相关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环境保护应当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财政投入,将环境保护财政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保障,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安徽区域规划方案最新
安徽区域规划方案最新引言安徽省作为中国的中部省份,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安徽省政府制定了最新的区域规划方案。
本文将介绍这一最新的区域规划方案,包括规划的目标、主要措施和实施计划。
规划目标安徽省区域规划方案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富有活力、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省份,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具体目标包括:1.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2. 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善城市发展质量;3. 构建智慧交通网络,促进交通流通便利;4.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5. 健全社会事业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主要措施为实现上述目标,安徽省政府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安徽将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并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同时,通过招商引资等措施,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和高端人才,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城市发展安徽将重点发展省会合肥和苏北地区,进一步提升城市建设质量和城市化水平。
将加强城市规划和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安徽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高速公路、高铁等交通网络的规划和建设。
重点发展River Belt Expressway、京沪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提升交通流通的便利程度。
生态环境保护安徽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
推动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社会事业发展安徽将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实施计划安徽省政府将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每一项目标的具体时间表和阶段性任务。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的指标设计
中 图分 类 号 :F0 27
文 献标 识 码 :A 点 相 对 地 划 分 出 四 大 功 能 区域 ,对 促 进 人 与 自然 、社 会 、经 济 等 协 调 发展 具 有 重 要 的 实 践 意义 。
2 1 优 化 开发 区域 的一个 阶段性 工作 ,也 是编制省级主体功能 区规划 的基 础性 工作。省级 区划是根 据 省域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 、现有开发密 度和发展潜力 ,按照 推 进形成主体功能 区的要求 ,对省域国土空间进行的区域划分 。 安徽省当前正处在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加 快的阶段 ,必须合 理 规 划 国土 开 发 ,引导 不 同 区 域 的产 业 相 对 集 聚 发 展 ,人 口 相对集中居住 ,促 进经 济社会 、人 口、资 源、环境 相协 调 , 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上优化 配置和跨 区域合理 流动 ,形成 区 域分工协作 、优势互补 、共 同发展的格局 。 确 定 指标 体 系 是 划 分 主 体 功 能 区 的依 据 ,指 标 确 定 的 适 宜性是划分主体功 能区能否成功的关键。 因此 ,需要构建 一 套简 明实用 的指标体系作为支撑。指标的选择 既要注重科 学 准确性 ,更要注重可获得性和可应用性 ,力求避 免指标数量 过 多 、层 次 过 繁 ,要 做 到 重 点 突 出 、 目标 明 确 、简 明 实 用 , 因为 过多 的指 标 必 然带 来 相 互 间 交 叉 和 准 确 性 下 降 。如 美 国 的经济区域划分采用 了通勤量 、报纸发行量两个代表性指标 , 尽管不够全面和准确 ,但是一定程度上能 够反映 区域之 问的 联系和人 口规模 ,多年来一 直沿 用至今。所以 ,在我 国应 当 审时度势、高瞻远瞩 ,选 择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 、现 有开发 密 度和强度 、发展潜力等方面的代表性指标 ,重点 突出资源 和 环境方面的关 键指 标 ,如人均耕 地资源 量、人均 水资 源量 、 单位 国土面积 G P D 、单位国土面积人 口数量等 指标 ,体现资 源环 境 对 于 经 济 和社 会 发 展 的 约束 作 用 。 在 深 入 研 究 全 国主 体功能区指标体 系确定的基本思路和初 步确定的 1 5项指标基 础上 ,充分考虑到安徽省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情况下 ,首先对 安徽省划定 主体功能区进行 了基本定位 ,初 步提出 了适合安 徽省省情 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指标体 系。
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策研究
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策研究安徽省重点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的新城区,拥有丰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为了更好地发挥重点开发区的作用,应该优化城市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
本文拟探讨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策。
一、主体功能区策略主体功能区是按照城市规划布局分区分块分段实施城市空间布局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种行政和规划工具,是指城市内部实现不同功能、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空间的分区管理和利用。
因此,重点开发区在实施城市规划的同时,也需要制定主体功能区策略。
重点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区应以业务和功能为导向。
首先,应将商业和居民社区分离开来,使得商业区成为重点开发区的经济发展中心,居民社区则是生活和休闲中心。
其次,按照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来划分产业园区,选取一些符合区域战略发展的重点产业进行扶持和引导。
再次,从公共服务设施的角度出发,将其进行分类,如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分别建设与划分。
最后,从城市周边土地利用的角度出发,将城市扩建的方向与资源的环保和整治相结合,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设计优化城市设计是城市建筑规划的具体实践,而优化城市设计则是指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体现环保和资源可持续的理念,以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因此,重点开发区的城市设计应考虑如下因素:1. 遵循城市生态学原则来建设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建立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推动生态和环保建设,优化城市绿地和建筑物的设计。
2. 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以骑行、公共交通为主导,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交通工具,形成支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通网络。
3. 建设智慧城市,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发挥先进的技术优势,在城市各个部分实现智能管控,提升城市的智慧程度,改善市民生活质量。
4. 建设地形合理的城市在城市设计景观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因素,合理地规划建筑和市容,让整个城市更具有景观效应,增强城市的吸引力。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高考一轮复习选择题专题训练: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在经济开放的条件下,劳动力倾向于从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通过地区间观念、信息和技术的交流,促使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缩小,劳动力流动减弱;1.2000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A.东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B.西部地区以省际流动为主C.中部地区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D.全国平均以省内县际流动为主2.图中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十年间,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①省际经济差异变小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③省际经济差异变大④县内经济差异变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第1题,由图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省际流动占40%,以省际流动为主;西部地区县内流动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中部地区县内流动占60%,以县内流动为主;全国平均县内流动占45%,以县内流动为主;A正确;第2题,图示2000~2010年十年间,东部地区县内和省内县际间人口流动下降,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小;省际间人口流动比例上升,说明省际间经济差异变大;选B正确;答案读下图,完成3~4题;3.目前我国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B.工业化阶段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D.衰落阶段4.据图示信息判断,我国区域空间结构A.以面状为主B.以岛状和网络状为主C.现代化的空间网络系统已形成D.由点状向岛状发展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区域联系加强,属于工业化阶段;同时,经济核心地域明显扩展,由点状向岛状发展;答案2015年2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指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读图回答5~6题;5.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显示A.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无关B.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C.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D.北京对冀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大6.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A.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B.冀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C.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D.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解析第5题,由图可以看出: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天津最大,但并不与距离呈正相关;河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北京对河北各城市的产业转移力度不同;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有关;各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极大地影响其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第6题,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也会影响到京、津地区,不可取;天津经济外向性强,与北京形成东西呼应,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不可取;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辐射作用,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冀应注重接收京、津的产业转移,与京、津形成互补,不能以发展种植业为目标;答案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7~9题;7.影响图中1月0℃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A.河流B.大气环流C.太阳辐射D.地形8.图中四段河流的流速最快的是A.R1B.R2C.R3D.R49.下列关于图中四沉积作用明显区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聚落最先形成在①、④两地区B.①沉积区是我国春小麦种植区C.③地区最适宜种植水稻D.②地区海拔最高,沉积作用最弱解析第7题,图中的1月份的0℃等温线是位于汉江和渭河的分水岭,即与秦岭山脉的走向一致,由于秦岭山脉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导致秦岭以南地区的1月份平均气温大于0℃,所以影响图中1月份0℃等温线走向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8题,河流落差大,则流速快,图中的R1、R2、R3三个河段位于沉积作用明显区,说明该河段的落差较小,而R4河段位于③沉积区域的上游河段,靠近秦岭山脉,河流落差大,所以流速快;第9题,早期的聚落一般分布于河流的中下游地区或者地势平坦的河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图中的①③两地位于河流沿岸且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便于农耕、取水便利、水运发达,故早期聚落最先形成在①③地区,④位于河流上游,聚落的形成会晚一些;①沉积区为渭河平原,属于暖温带地区,适宜冬小麦种植,春小麦分布在中温带地区;③地区位于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区,同时比②、④地势要低,热量条件好,是最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区;④地区位于河流的上游,比②区的海拔高,②地区沉积作用弱,是因为此处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搬运能力强;答案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0题;10.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解析南海的雨季出现在6月之前;6月至8月阿拉伯海盛行西南季风,洋流方向由西向东;红海沿岸属于荒漠地带,森林少见;6月至8月地中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风和日丽,炎热干燥,所以选B;答案 B11.读“印度、美国示意图”,回答下题;美国和印度均为世界耕地面积广大的国家,但印度耕地灌溉面积比重比美国大,主要原因是A.印度耕地多分布于平原、高原B.印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C.美国干旱地带面积比印度小D.美国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解析美国和印度均为世界耕地面积广大的国家,但印度耕地灌溉面积比重比美国大,主要原因是印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B对;与印度耕地分布位置无关,A错;美国干旱地带面积比印度大,C错;美国农业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与灌溉面积比重小无关,D错;答案 B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面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单位:吨标准煤/万元;完成12~13题;12.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B.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C.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D.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13.从万元产值能耗看A.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B.广西最低,应承接东部地区高耗能工业C.上海和江苏较低,应大力发展重型工业D.湖北较高,应发展资源密集型工业以降低能耗解析第12题,根据图示,从Y轴看,山西低于湖北,说明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湖北,A项错误;湖北低于江苏,说明湖北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江苏,C项错误;从X轴看,上海低于江苏,说明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B项正确;广西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D项错误;第13题,根据图中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山西最高,应优化工业结构以降低能耗,A项正确;广西较低,能否承接高耗能产业取决于广西的经济发展方向,B项错误;上海和江苏较低,但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适于发展技术导向型产业,而不应该发展重型工业,C项错误;湖北较高,应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来降低能耗,D项错误;答案a、b、c表示不同阶段的城镇空间布局演化特征,①②③代表不同时期的城市功能区布局演化特征;读下图回答14~15题;14.不同时期的城镇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区布局对应正确的是A.a—①、b—②、c—③B.a—②、b—③、c—①C.a—③、b—①、c—②D.a—②、b—①、c—③15.如果①②③代表资源型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发展情况,则②时期该城市可能A.改进资源开采技术,加大资源开采量B.GDP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下降C.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D.第一产业的比重最高解析第14题,根据城镇空间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b、c、a,根据城市功能区布局的演化特征判断,由先到后分别为③①②,因此对应关系是b—③、c—①、a—②;选B;第15题,②时期的功能区布局是研发、设计等服务业与高级住宅区位于市中心,企业位于城市外围,说明此时追求的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因此此时最可能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选C;答案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6~17题;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17.据图可以推断,从1976年到2010年该流域生态环境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解析第16题,由图示可知,1998年后,林地变化率最高,为正值,说明增加林地多;耕地和草地变化率也较大,但为负值,说明耕地与草地减少的多,而其他用地变化率不大,故选A;第17题,由图可知,1976~1998年,林地变化率很小,说明生态环境改善缓慢,1998~2010年其变化率大,说明改善明显,故选C;答案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8题;18.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B.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C.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城市化进程快,产业结构层次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部沿海地区是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产业结构层次高,农牧业发达,所以选B;答案 B2013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下图;完成19~20题; 19.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A.Ⅰ、Ⅱ、ⅢB.Ⅰ、Ⅲ、ⅡC.Ⅱ、Ⅲ、ⅠD.Ⅲ、Ⅰ、Ⅱ20.三类区域中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往Ⅰ区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解析第19题,由图可知,Ⅰ主体功能区大多沿河分布,较为分散,且多分布于地势平坦的地区,应为城市化地区;Ⅱ主体功能区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地区,所占面积比例大,应为农产品主产区;Ⅲ主体功能区内分布有山峰,说明区内地形为山地、丘陵;该主体功能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山区易发生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故Ⅲ主体功能区应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第20题,安徽省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农村迁往城市,故A项正确;铁路建设成本山区大于平原,B项错误;一般而言,商业网点密度平原大于山区,C项错误;城市化地区劳动力丰富,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D项错误;答案下图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21~22题;21.①②③④依次示意A.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B.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C.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D.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22.各类餐馆如此分布,能够A.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B.加速农业地域类型转变C.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D.体现出地域文化的扩散解析第21题,由①、②、③分布图判断,不同类型餐馆分别集中分布在四川、湖南和广东,故①、②、③分别是川菜馆、湘菜馆和粤菜馆;④类餐馆主要分布在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应为西餐馆;第22题,图中各类餐馆的分布具有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的特点,分散分布会增加原料的运输成本;餐馆数量的增加会使城市服务范围缩小;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比较稳定,不会因餐馆的布局而加速转变;餐饮属于文化现象,餐馆的分散布局会促进地域文化的扩散;答案。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皖政〔2013〕82号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皖政〔2013〕82号序言安徽历史悠久,地处华东腹地,跨江近海,承东启西,地腴物阜,气候宜人,交通便捷。
勤劳的安徽人民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建设突飞猛进,江淮大地熠熠生辉。
为了促进安徽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幸福,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编制《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重大举措,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发展,推动皖江、皖北、皖南和皖西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规划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并根据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本规划是指导安徽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纲领性文件和远景蓝图,是全省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规划任务更长远,在实施过程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监测评估结果,对规划内容作适时调整与修订。
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自然状况安徽地处长江下游,距东海约300公里,位于东经114°52′—119°39 ′、北纬29°23′—34°39′之间,国土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
全省辖16个设区市,包括62个县(市)、43个市辖区。
——地形地貌。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南北迥异,复杂多样,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五大自然区域。
淮北平原地势坦荡辽阔,江淮丘陵岗丘逶迤曲折,沿江平原河湖交错、平畴沃野,皖西、皖南山区层峦叠嶂。
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策研究
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策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策研究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安徽省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其重点开发区域的建设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主体功能区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如资源利用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等。
有必要深入研究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的建设对策,为安徽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研究背景】的解读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2 研究意义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策研究的研究意义非常重大。
主体功能区建设是指导我省区域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对于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策的研究,可以为我省重点开发区域的规划和实施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促进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策还可以为我省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指导他们更好地规划和实施主体功能区建设项目,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深入研究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内容结束】.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对策,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顺利推进和提升。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和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指导,推动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可以为其他区域的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借鉴和启示,提高全国各地区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水平,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
最终目的是实现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科学规划和有效实施,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障,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安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
安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7.05.11•【字号】宜政办秘〔2017〕50号•【施行日期】2017.05.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安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宜政办秘〔2017〕5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根据《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总书记视察安徽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坚持明确主体功能导向、突出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原则,调整开发内容,创新开发方式,规范开发秩序,提高开发效率,引导人口和经济向适宜开发的重点区域集聚,保护农业和生态空间,促进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构建空间有序、生产高效、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美好安庆。
二、基本原则——适宜性开发。
根据国土空间开发综合评价,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确定可承载的人口和经济规模。
重点开发区域着力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限制开发区域主要提供农业产品和生态产品,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法禁止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并保护和扩大绿色生态空间。
——保护性开发。
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重点开发区域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开发,最大限度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
树立提供生态产品也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把生态产品供给和保障作为国土空间开发的重要任务,努力保障生态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完整。
——节约集约开发。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坚持有节制地开发,引导人口相对集中分布、经济相对集中布局,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多种多样的区域 同步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1.1多种多样的区域同步练习一、单选题大豆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作物,又是新兴起来的世界性五大主栽作物之一。
读美国和巴西大豆产区分布图及生长周期表,完成下列各题。
曼西晒85大豆生长周帆表A.均位于沿海地区,交通便利B.均位于平原地区,土壤肥沃C.均位于中、低纬度,热量充足D.均位于人口稠密区,劳动力充足2.读美国和巴西大豆生长周期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美国大豆生长期比巴西短B.两国大豆灌浆期长度一样C.美国大豆开花期比巴西早D.都在春、夏之交播种,秋季收获读“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A.区域是在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地区,有明显的界线B.区域是自然生成的,以自然的山脉和河流为界C.区域可以有不同层级和不同类型,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D.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区域与区域之间差异不大4.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A.是按照人文特征划分的B.边界是明确的C.属不同层次的区域D.区域间特征差异较大读区域之间的经济要素流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箭头A不能表示的是()A.资金B.信息C.劳动力D.产品6.图中箭头体现了区域具有的特征是()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动态性2017年11月11日。
时一24时,淘宝“双十一”全天销售额达到1682亿,产生包裹数约9.7亿个。
完成下面小题。
7.根据各省区的社会经济状况差异,推测2017年“双十一”消费排行,前三名最可能为()A.黑龙江、吉林、辽宁B.上海、四川、海南C.浙江、江苏、广东D.广东、广西、云南8.纽约和北京是相隔万里的两个城市,北京时间2017年”月11日0点整,北京响起了“双十一''的钟声,此时()A.北京太阳高度大于纽约B.北京和纽约处于夜半球C.地球公转速度变快D.纽约的太阳位于西北方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9.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A.河流、明确的B.湖泊、模糊的C.交通线、模糊的D.山脉、明确的10.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A.化学工业B.冶金工业C.电子工业D.纺织工业我国“十三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1 —目录序言 (7)第一章规划背景 (9)第一节自然状况 (9)第二节国土综合评价 (10)第三节国土空间开发存在的问题 (12)第四节面临趋势 (13)第二章指导思想 (14)第一节开发原则 (14)第二节重大关系 (15)第三章目标和任务 (17)第一节战略目标 (17)第二节战略任务 (18)第三节主体功能区划分 (20)第四章重点开发区域 (24)第一节区域空间分布和基本特征 (24)第二节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26)第三节国家重点开发区域 (28)第四节省重点开发区域 (34)—2 —第五节重点开发城镇 (39)第五章农产品主产区 (39)第一节区域空间分布和基本特征 (40)第二节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41)第三节管制原则 (43)第四节国家农产品主产区 (43)第六章重点生态功能区 (46)第一节区域空间分布和基本特征 (46)第二节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47)第三节管制原则 (49)第四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50)第五节省重点生态功能区 (50)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 (51)第一节区域空间分布与基本特征 (52)第二节区域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54)第三节管制原则 (56)第八章能源与资源 (57)第一节开发布局和利用原则 (57)第二节能源开发布局 (58)第三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59)第四节水资源开发利用 (61)第九章区域政策 (63)—3 —第一节财政政策 (63)第二节投资政策 (64)第三节产业政策 (65)第四节土地政策 (65)第五节农业政策 (66)第六节人口政策 (67)第七节环境政策 (68)第八节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70)第十章绩效评价 (70)第一节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71)第二节强化考核结果运用 (72)第十一章规划实施 (72)第一节省政府相关部门职责 (72)第二节市县人民政府职责 (74)第三节做好规划的监测、评估和宣传工作 (75)附件:1.省重点开发城镇名录 (77)2.省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78)3.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成果图 (88)4.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114)—4 —序言安徽历史悠久,地处华东腹地,跨江近海,承东启西,地腴物阜,气候宜人,交通便捷。
勤劳的安徽人民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改革开放以来,各项建设突飞猛进,江淮大地熠熠生辉。
为了促进安徽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环境更加优美、人民更加幸福,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编制《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重大举措,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发展,推动皖江、皖北、皖南和皖西四大板块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本规划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全省国土空间划分为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三类主体功能区,并根据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本规划是指导安徽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纲领性文件和远景—5 —蓝图,是全省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2020年,规划任务更长远,在实施过程中将根据形势变化和监测评估结果,对规划内容作适时调整与修订。
—6 —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自然状况安徽地处长江下游,距东海约300公里,位于东经114°52′—119°39 ′、北纬29°23′—34°39′之间,国土面积14.0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5%。
全省辖16个设区市,包括62个县(市)、43个市辖区。
——地形地貌。
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南北迥异,复杂多样,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区五大自然区域。
淮北平原地势坦荡辽阔,江淮丘陵岗丘逶迤曲折,沿江平原河湖交错、平畴沃野,皖西、皖南山区层峦叠嶂。
全省最高峰黄山莲花峰1864.8米。
拥有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水系,巢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
——气候条件。
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气候带,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植被状况。
全省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灌丛、竹林、草丛、水生植物等自然植被和农作物等人工植被。
森林覆盖率为27.53 %,森林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
——自然资源。
现有耕地面积589.49万公顷,生物资源10000多种,水资源总量约为716亿立方米,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128种,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0种、非金属矿产100种、—7 —水气矿产2种,主要矿种资源储量列全国前10位的有18种,列全国前5位的有11种。
第二节国土综合评价选取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环境容量、生态系统脆弱性、生态重要性、自然灾害危险性、人口集聚度、交通优势度和经济发展水平9项指标,对全省国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从工业化城镇化开发角度看,具有以下特点:——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但人均较少。
全省坡度小于3°的平原和低岗丘陵占国土面积74.8%,大部分地区地势平缓,其中既适宜作为农业用地又适宜用作建设用地开发的土地905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64.5%,目前已开发的建设用地191.25万公顷,开发强度为13.65%。
全省尚有可利用土地资源215.44万公顷,总量丰富,但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量仅为0.0315公顷。
从分布看,全省可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县(市、区)有29个,较丰富的县(市、区)21个,中等的县(市、区)11个,较缺乏和缺乏的县(市、区)44个。
——可利用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
降水充沛,地下水资源丰富,过境水资源量大。
降水多集中于夏季,空间分布南多北少。
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总量71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3 位,其中地下水资源量191亿立方米。
多年平均本地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327亿立方米,过境水资源量达8951亿立方米。
人均—8 —可利用水资源潜力丰富的县(市、区)有37个,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皖南山区及皖西大别山区;较丰富和中等的县(市、区)有10个,较缺乏的县(市、区)有35个,主要分布于江淮丘陵区和淮北平原地区;缺乏的县(市、区)有23个,主要分布于江淮丘陵地区和部分设区市市区。
——环境容量面临压力,但仍有一定空间。
多数县(市、区)为环境容量无超载和轻度超载地区,超载县(市、区)只有32个。
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环境容量无超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超载较轻,江淮之间主要为轻度超载和中度超载,淮河流域局部地区和设区市市区超载相对严重。
全省环境容量超载以水环境容量(COD、NH3-N)超载为主,只有25个县(市、区)处于水环境容量无超载状态。
大气环境(SO2)容量超载相对较轻,62个县(市、区)处于无超载状态,占全省59%。
——生态系统基本稳定,但保护压力较大。
生态系统不脆弱地区有84个县(市、区),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和江淮地区;略脆弱地区有21个县(市、区),主要分布于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沿江地区。
生态系统脆弱性以土壤侵蚀脆弱性为主。
由于拥有较大面积的森林和湿地,拥有众多不同类型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全省多数地区生态功能重要性显著。
——自然灾害危险性较高,水旱灾害频繁。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干旱灾害和地震灾害等。
24个县(市、区)自然灾害危险性较低,占全省23%;64个县(市、区)自—9 —然灾害危险性较高,占全省61%;17个县(市、区)自然灾害危险性高,占全省16%。
自然灾害危险性高的县(市、区)集中分布于皖南、皖西山区以及沿淮、沿江地区。
全省局部地区有地震灾害危险性,皖南、皖西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高。
沿淮、沿江和大别山地区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水旱灾害危险性高。
第三节国土空间开发存在的问题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安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主要是:——物质积累不够丰富。
全省物质积累指数介于0.08至0.72之间,总体水平较低。
其中,14个县(市、区)物质积累指数大于0.45,23个县(市、区)物质积累指数介于0.27—0.45,68个县(市、区)物质积累指数介于0.08—0.27。
高水平地区主要包括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等市辖区,低水平地区主要包括皖南山区和皖西大别山区的一些贫困县(区),其余地区物质积累为中下水平。
物质积累水平不高是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发展不够均衡。
全省经济发展大体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中部凸起的空间格局。
皖江地区经济实力较强,以皖江为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宣城和滁州为“两翼”的经济发展重心初步形成,皖北、皖西发展相对滞后。
与经济格局相反,人口分布北多南少,经济发展滞后的皖北地区是全省人口比重最大—10 —的地区。
城乡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公共服务及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开发利用效率不高。
2010年,每平方公里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为62.64万元/公顷,比全国的106.48万元/公顷低41.17%。
城镇建设呈外延式扩张,农村居民点点多面广,导致建设用地规模偏大,局部地区超出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空间利用效率较低。
——人口集聚水平较低。
2010年,城镇化率43.2%,低于全国6.48个百分点。
大城市数量少,特别是缺少带动性强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中小城镇发展相对不足,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口流动强度0.9%,远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
第四节面临趋势从现在到2020年,是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重要阶段,是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新的发展态势对国土空间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有更大的住房、更宽的马路、更大的广场、更宽敞的购物场所、更多的旅游景点,以及更多更好的教育、文化、医疗、体育等设施,对生活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
——工业化、城市化速度加快,建设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随—11 —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以及居住用地将持续增加,国土空间资源的稀缺程度不断加剧。
——生态环境需要改善,生态空间需求面临挑战。
一些地区在国土开发过程中,不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造成局部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
为了改善环境条件、加强水源涵养、保障生态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扩大森林、草地、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