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
更新传统的教学观 建立新型的因材施教观 鼓励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重视交往在教学中的作用
内化说
基础:工具理论。 在高级心理机能中,所有内部的东西以前都是外部的东西, 在发展过程中,外部的活动“内化”为内部的活动. 维果茨基指出,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是: 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它们只能 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与此相关的第二条客观规律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 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然后才能转移至内部,成为 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
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文 化 历 史 发 展 理 论
两种工具观
两种心理机能
两种工具观
人类有两种工具:一种是人与自然交往中的工具,即 物质工具;一种是人与人交往中的工具,即心理工具 (人类语言和符号)。物质工具使人脱离了动物世界, 心理工具的使用充当着人的心理发展的中介环节,使 人的心理机能发生了质的变化。 维果茨基认为,由于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适应 方式,即物质生产的间接的方式,而不像动物一样是 以身体的直接方式来适应自然。在人的工具生产中凝 结着人类的间接经验,即社会文化知识经验,这就使 人类的心理发展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 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贡献及局限
贡献 维果茨基的高级心理机能历史起源理论力图证明,人的心理 发展的源泉和决定因素是人类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文化, 这对消除把心理过程理解为精神内部固有属性的唯心主义观 点,克服无视动物行为与人的心理活动的本质差异的自然主 义倾向起了积极的作用。他最早将历史主义原则引入了心理 学,指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产生和 发展起来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历史的产物。 局限 但是,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早期也曾出现过自然主义的 倾向。例如,他将低级心理机能与高级心理机能绝对对立起 来,认为儿童的低级心理机能具有纯遗传的自然性质,它们 不是以文化符号为中介的,因而没有中介结构。后来,他对 这一观点作了重大的修改。
心理发展观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维果斯基将个体心理 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概括为四个方面。 1
心理 活动的 随意 机能不 断发展
2
心理 活动的 抽象概括 机能
3
心 理 结 构
4
心理 活动的 个 性 化
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指心理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在环境与 教育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 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维果茨基强调环境和社会因素在儿童发 展中的作用。
发展的原因
1、起源于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 律所制约。 2、儿童在与成人交往中,掌握高级心理 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 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 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 结果。
最近发展区(ZPD)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 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 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如儿童已经完全掌握了某些 概念和规则 ;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 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ZPD是指一种儿童无法依靠自己来完成,但可在成人 和更有技能的儿童帮助下来完成的任务范围。 发展变化本质上是不同时期一系列最近发展区的获得。
最近发展区(ZPD)
P0=儿童现有发展水平 P=儿童潜在发展水平
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之前,人们 在认识教学与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上,存在着很大 的分歧。这种分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观点是“无关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两个不同性 质、基本各不相干的过程。教学既不会推动儿童的发展,也不会 改变儿童发展的方向,最多只是利用儿童智力发展的成果。这也 就是说,教学最多尽量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努力使教学的 难度、进度与儿童现有的智力水平相当就可以了。这一观点的代 表人物是皮亚杰。 第二种观点是“同一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是同一个过程。 有教学的地方就有儿童的发展,并且对儿童来说,所谓发展,即 是“各种习惯的积累”,学会在外界刺激和正确反应之间建立起 联结。这种观点的典型是以华生和桑代克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 第三种观点是“折中论”,即认为教学与儿童发展既相互独立, 又相互联系。所谓相互独立,指教学与发展毕竟是两个不同性质 的过程,“发展直接依赖的是神经系统的成熟,而不是教学”; 所谓相互联系,指教学可以让儿童形成一系列新的行为方式,推 动儿童的发展,同时儿童的发展又使一定形式的教学成为可能。 考夫卡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维果茨基的生平(1896——1934)
从1924年起,他兼任苏联人民教育部缺 陷儿童教育分部的工作,创建了缺陷儿 童心理实验室。在这里他获得了丰硕的 研究成果,撰写了近30万字的科学论文, 维果茨基不仅揭示了缺陷儿童心理发展 的一般规律,而且还提出了对他们进行 诊断与补偿的手段,从而进一步证实了 他的“教学与发展” 的理论。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形成。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小组成员:伍小容 李俊 罗明艳 谭显辉
主要内容:
1
维果茨基生平简介
2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
3
最近发展区 内化说
认知发展理论在教育中 的运用
维果茨基的生平(1896——1934)
从童年时代起,维果茨基就对文学、戏 剧、艺术、哲学发生了兴趣。 18岁进入莫斯科大学最初学医,后改法 律,同时还就读于沙尼亚夫大学历史— — 语文学系。 从20世纪20年代初他开始在一所市属师 范学校专门讲授心理学,此时他还在该 校创办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自编心 理学讲义供中学教师参考。 1925年他提出学位论文《艺术心理学》, 获得该研究所的博士学位。(兴趣转向)
两种心理机能
a)
a)
பைடு நூலகம்
低级心理机能(自然的、直接的) 主要包括感觉、知觉、机械记忆、不随意注意及形 象思维、情绪等。个体低级心理机能的获得是生物进 化的结果。 高级心理机能(社会的、间接地) 主要包括语言、思维、逻辑推理、想象、情感、意 志及个性等。个体高级心理机能的形成是社会文化历 史发展的结果。 因此维果茨基认为:认知发展实质上就是由低级心理 机能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