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剖面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生物小循环
生物小循环: 生物小循环 通过植物(包括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生物)的反复吸收利用
和积累营养物质的这一过程,称为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
由于风化作用的结果,产生了母质。母质具有松散性、多孔 性、透气性、透水性和保水性。这就给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水分、 空气、养分等条件。也就是提供了植物在母质上生长的可能性。 而最初在原始幼年土壤上生活的,只是一些需要养分较少的低等 植物,它们从原始幼年土中吸收矿质养分、水分和获取其它生活 物质和条件,来建造自身的有机体。这样就使得地质大循环过程 中的一些可溶性养分得到了保存。当这些植物死亡之后,经微生 物的分解作用,有机残体中的营养元素又变成无机物质,一部分 又重新进入地质大循环的过程中,另一部分可为植物重新吸收利 用。
二、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自然成土因素:影响土壤形成过程的因 自然成土因素 素,在没有受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的成土 过程中,称之为自然成土因素。属于自 然成土因素的有:生物、气候、母质 (或岩石)、地形和时间。 S=B+C+P+Tg+Ti(+M)
(一)、母质
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是自然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它对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影响极为明显。如 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易风化,并富含钾素;而石英 则不易风化,经常呈砂粒残留在土壤中。因此在花岗 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往往砂粒比例适中。由于页岩 是由富含粘土的物质经过硬化后形成的,所以在其风 化产物上形成的土壤,质地较粘重。石英砂岩主要是 由石英颗粒组成。因此在其风化产物上形成的土壤, 往往砂性较强,养分较少,并含有较多的石砾。
(四)、地形
地形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地形能 影响热量的重新分配,不同坡度和方位的斜坡,接受太阳的热量 不同。南 坡最多,土温高;北坡则相反,土温低。在不同方位的 坡向上,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差异,植物的分布也是不同的,因而 在某些地区,土壤类型在不同的坡向上的分布也会有所不同。 地形还能影响土壤水分、养分和机械组成的分配状况。在分水 岭和斜坡地区,水分及其夹带的养分(包括盐类),以及土壤细 粒,经常以地表径流或土壤径流的方式向下坡及低地移动,引起 坡地和分水岭的土壤不同。坡地上部的土壤经常保持良好的排水 状况,土层较薄,质地较粗,养分(及盐基)较少。下部及低平 地区,因水分集中,土壤含水量较大。 地形的影响还能通过海拔绝对高度的变化表现出来。随海拔的 增加,气候变冷湿,土壤的水热条件和植被都因此而发生相应的 改变,所以山区土壤的分布和海拔高度的变化有很密切的关系。
(四)、土壤发生层次
1 、O层:枯落物层。
据分解程度不同,可分为三个亚层。 L层:分解较少的枯枝落叶层。 F层:分解较多的半分解的枯枝落叶层。 H层:分解强烈的枯枝落叶层,已失去其原 有植物组织形态。
2、A1层:腐殖质层。
可分为两个亚层。 A11层:聚积过程占优势(当然也有淋溶作 用)、颜色较深的腐殖质层。 A12层:颜色较浅的腐殖质层。
3、A2层:灰化层,主要通过淋溶作用形 成 4、AB层:腐殖质层和淀积层的过渡层。 5、B层:淀积层,里面含有由上层淋洗下来 的物质,所以一般较坚实。据发育程度的 不同可分为B1、B2、B3等亚层。 6、BC层:淀积层和母质层的过渡层。 7、G层:潜育层。 8、C层:母质层。据盐的不同有: CC层:母质层中有碳酸盐的聚积层; CS层:母质层中有硫酸盐的聚积层。 9、D(R)层:母岩层。
2、淋溶作用和淀积作用
(1)、淋溶作用:指土壤中的下渗水,从 土壤剖面的上层淋溶或浮悬土壤中某种成 分的作用。因此一般将土壤剖面的上层称 为淋溶层或简称A层。 (2)、淀积作用:指下渗水到达剖面下层 沉淀其中某些溶解物或悬浮物的作用。因 此,土壤剖面的下层一般称为淀积层或简 称B层。B层之下一般是未受淋溶或淀积作 用的土壤母质层,简称C层。土壤母质下面, 如果是未风化的基岩,称为基岩层或简称D 层。
(二)、生物
植物着生于母质后,就开始了土壤的形成作 用。植物和其死体所产生的物理作用和化学作 用,不断的改善着土壤的肥力状况。其中主要 的是高等绿色植物通过选择吸收养分,合成有 机质并在死亡后积累在土壤中。土壤微生物及 小动物分解有机质,释放出养分,同时还合成 稳定的腐殖质物质。这样,一方面增加了有机 质,另一方面也改造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形成 各种土壤结构。由于生物作用的结果,使土壤 的肥力状况不断的得到发展。
第二章 土壤形成和土壤剖面
第一节 土壤形成
一、土壤形成的实质 二、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三、土壤形成的人为作用
一、土壤形成的实质
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 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 环的矛盾统一。
(一)、地质大循环
地质大循环: 地质大循环 植物营养物质由大陆流到海洋,海洋又变
为大陆后,这些物质又由新的大陆流向新的海洋。营养物质 的这种循环过程称为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风化作用下大块岩石不断崩解,由大变小,由粗变细, 最后成为疏松多孔的散碎体。在此过程中,还产生了一些溶 解于水的矿物质(如硅酸盐内含有的一些钾、钠、钙、镁、 磷、硫等营养元素)。这些物质被降水不断地淋洗,并随着 地表径流从高处流向低处,经过河流最后流到海洋中去。流 入海洋后的这些物质,与流入海洋的岩石和泥沙等在浓缩、 沉淀、堆积的过程中,经胶结和硬化的成岩作用,形成沉积 岩。在地壳上升的运动中,沉积岩由海洋的底部上升形成大 陆;沉积岩暴露于地表之后,又重新进行风化和淋溶,重复 的进行着这种作用。
(二)、心土层
龟裂性土剖面
红壤剖面图
褐土剖面图
灰化土剖面图
黑土剖面图
黄壤剖面图
灌淤土剖面图
栗钙土剖面图
石灰土剖面图
磷质石灰土剖面
来自百度文库
灰钙土剖面图
石膏盐盘棕漠土剖面图
海滨盐土剖面图
二、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
人类生产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 使耕作土壤产生层次分化。典型的耕作 土壤剖面层次,从上到下大体可以分为 三层:表土层,心土层和底土层。
(三)、气候
气候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十分复杂。它直接影响在土 壤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水分和热量条件,同时在很 大程度上决定着各种植被类型的分布,从而影响土壤矿 物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和合成。 温度直接影响着土壤形成过程的强度和方向。在寒 冷地带,土壤中的化学作用比较弱,植物生长也较缓慢, 有机质形成量小,土壤微生物活动不旺盛,因而土壤中 养分的转化也很缓慢。反之,在热带地区,土壤中的矿 物质除石英外大部分被分解,植物生长迅速,有机质形 成量大,微生物活动旺盛,生物小循环较寒冷地区快。 降水量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也极为显著,在干旱气候 条件下,盐类不断积累,使土壤发生盐渍化现象。在潮 湿气候条件下,盐基离子遭到降水不断的淋洗,使土壤 胶体呈不饱和状态。上述这些现象在我国不同类型土壤 的形成过程中,都强烈地表现出来。
根据土壤剖面发育的程度不同可以有不 同的土壤类型。上面介绍的模式剖面,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会出现那么多的 层次,而且层次间的过渡情况也会各有 不同,有的层次明显,有的不明显,有 的是逐渐的。层次间的交线有平直的、 曲折的、带状的、舌状的等多种形式。
暗棕壤剖面图
潮土剖面图
黄绵土剖面图
黑钙土剖面图
石灰岩土的时间序列示例
(六)、五个因素的关系
五个成土因素中的每一个因素,不仅 可以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过程,而且可 以间接影响其他因素而起作用。如气候 因素,一方面它对土壤形成过程有直接 影响,另一方面又影响着植被的组成、 有机质的数量以及微生物的分解等方面。 植被也能影响近地表的大气层,造成特 殊的小气候,并通过这种气候影响土壤 的水热状况。
(三)、物质的转移作用
1、物质的转移作用 淋溶作用和淀积作用密切联系,是物质 转移过程所导致的两种结果。土壤水携 带着溶解或悬浮的物质产生的移动,称 为物质的转移作用。这种转移作用分为 物理性转移和化学性转移。
2、物理性转移
矿物质与有机物质胶粒以及其他微粒, 从A层到B层而沉淀下来,使B层质地相 对变粘,干燥时亦可发生裂隙。
(三)、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
土壤形成过程是建筑在地质大循环(营养元素的释 放和淋溶过程)与生物小循环(营养元素被生物吸收积 累和释放过程)的基础上的。 生物小循环是构成地质大循环中地表物质运动的一 部分。地质大循环使营养元素不断向下淋失,而生物小 循环却从地质大循环中不断的积累生物所必需的营养元 素。按照生物界的发展过程,原始生物对营养元素的要 求是种类少,数量低,所以积累在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也 少。随生物种类的进化,通过生物的选择性吸收,土壤 中的养分积累也越来越多。生物对土壤的影响是逐渐扩 大和加深的。 在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这一对矛盾相互作用、 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壤肥力也得到不断发展。
三、土壤形成的人为作用
人类的生产活动直接影响土壤的肥力 状况,而且也会对自然成土因素有所影响。 长期以来,不少自然土壤早为人类开垦利 用,为提高土壤生产力,人类积极地控制 自然因素,使之向对生产有利的方向发展。 如通过精耕细作、合理施肥、灌溉排水等 各种土壤改良措施,来改善土壤的肥力性 状。
第二节、土壤剖面
一、自然土壤剖面的形成 二、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 三、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
一、自然土壤剖面的形成
(一)、土壤剖面定义 (二)、淋溶作用和淀积作用 (三)、物质的转移作用 (四)、土壤发生层次
(一)、土壤剖面
1、定义: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 露的一段垂直切面,这段垂直切面的深度一般 在两米以内。 2、自然的土壤剖面是在五个主要成土因素的 共同影响下形成的 3、土壤剖面构造:指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 土层的排列方式。一般情况下,这些土层在颜 色、结构、紧实度和其他形态特征上是不同的。 各个土层的特征是与该层的组成和性质一致的, 是土壤内在性状的外部表现,是在土壤长期发 育过程中形成的。
3、化学性转移
矿物在风化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盐类等, 从A层随着下渗水下移,或停积在B层或 到达地下水层而流失。草原区域因易溶 性盐的聚积常生成石灰质和石膏质硬盘。 温带森林区域含铁铝的有机和无机胶体 可悬浮在渗漏水和毛管水中,从A层移动 到B层,亦可形成铁质硬盘。
4、潜育层
地下水位高而排水不良的地方,矿物在风 化过程中产生的可溶性盐类往往由剖面的 下层,随着毛管水的上升到达地面,形成 盐结皮,这种物质转移的方向和一般情形 相反。由于通气不良,特别是在地下水位 很高的情况下,B层的下段或C层的一部分, 将因还原作用变为蓝灰色或绿灰色,称为 潜育层或灰粘层或简称G层。
(一)、表土层
可分为两层。 1、耕作层: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 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 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 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 含有效态养分多。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这一层中, 一般约占全部根系总量的60%以上。 2、犁底层:位于耕作层之下,厚约6-8厘米。典型的 犁底层很紧实,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大孔隙) 少,毛管孔隙(小孔隙)多,所以通气性差,透水 性不良,结构常呈片状,甚至有明显可见的水平层 理。这是经常受耕畜和犁的压力以及通过降水,灌 溉使粘粒沉积而形成的。
(二)、淋溶作用和淀积作用
1、土壤剖面各发生层次的形成:在成土 过程中,原生矿物不断风化,产生各种 易溶性盐类,含水氧化铁和含水氧化铝 以及硅酸等,并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不同 的粘土矿物。同时通过土壤有机质的分 解和腐殖质的形成,产生各种有机酸和 无机酸。在降雨的淋洗作用下引起土壤 中的这些物质的淋溶和淀积,从而形成 了土壤剖面的各种发生层次。
(五)、时间
土壤的形成过程随着时间的进展不断加深。 任何一个成土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随时间而加 深。土壤形成过程的程度是以时间为转移的, 随时间持续不同,土壤中物质的淋溶与聚积的 程度也程度也不同,因此土壤形成过程必然受 到当地地质年龄的影响。在其他土壤形成条件 相同的情况下,具有发育年龄不同的土壤,其 肥力状况是不同的。如菜园土因培育的时间长 短不同,其熟化程度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