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风格学》读后感
艺术美学读后感
艺术美学读后感在阅读《艺术美学》一书后,我深深感受到了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美学的深刻底蕴。
通过对艺术与美学的深入理解,我对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及个人思考。
首先,本书通过系统地介绍了艺术美学这一领域的主要理论和观点,使我对美学的概念和内涵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
在书中,作者对美学的起源、发展、方法论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通过对艺术创作、审美经验、审美评价等方面的深入探讨,我对艺术的本质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其次,本书还深入分析了艺术与现实、艺术与道德、艺术与政治等方面的关系,使我对艺术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审美的享受,更是为了对人性、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批判。
通过艺术,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同时也可以影响和引导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
此外,书中还对不同艺术形式进行了详细介绍,如绘画、音乐、戏剧等,并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进行了比较研究。
通过这些案例和分析,我了解到不同艺术形式和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以及其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和意义。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艺术美学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艺术美学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审美评价,更是对艺术创作和艺术体验进行反思和探讨。
在现代社会中,艺术美学的研究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提高社会的审美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我的个人思考中,我深信艺术美学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接触和理解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增强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同时,艺术美学的研究也可以引导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和反思,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结起来,通过阅读《艺术美学》这本书,我对艺术的内涵和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艺术美学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价,更是对艺术创作和艺术体验进行反思和探讨。
读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及对中国书画风格研究的影响
读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及对中国书画风格研究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是我读潘耀昌翻译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一书的感想,通过查阅了一些本书的研究背景以及翻译背景,从而思考此书对当时及现在的影响,反思如何学习外来文化。
关键词:风格;分析;中国画前言沃尔夫林出生于瑞士苏黎士,他与其老师雅各布一起被称为艺术科学学派的开创者之一。
艺术科学派主张:“不去过多的研究艺术家,而是注重研究艺术作品,把风格的变化作为美术史的主要任务。
”围绕这一观点,沃尔夫林发表了一系列著作,而其中《艺术风格学》一书最具影响力,特别是在对艺术作品分析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一、写作背景1.时代背景沃尔夫林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当时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在科学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研究也有了极大的转变沃尔夫林作为艺术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进化论的出现美术史家们便开始从发展、进化的观念等方面来解释视觉艺术的历史进展,开始把哲学作为研究的基础。
沃尔夫林也不例外,他的《艺术风格学》分别受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循环论”的影响;李格尔“触觉的”和“视觉的”的对立范畴的影响;菲德勒形式主义的影响。
3.翻译背景《艺术风格学》是由潘耀昌翻译,1987年在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版,80年代初“文革”刚刚结束不久,美术史界开始了关于艺术创作形式美的大讨论,同时对国外的作品和艺术理论开始有选择性接受。
1979年在上海和北京分别举办了“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和“波斯顿博物馆美国名画原作展”。
这些文化极大的冲击了中国美术史界,国际艺术气息逐步影响中国美术界以及各大美术院校。
中国画开始面临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挑战。
一方面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构图法则等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
另一方面现当代的艺术家的艺术思想也融合了西方的美术理论。
中国的传统根基似乎不再那么深厚,一些画家盲目追求新的风格面貌而玩弄笔墨技巧。
关于艺术书的读后感
关于艺术书的读后感艺术书是我最近阅读的一本精彩之作,它探讨了艺术的起源、发展和意义,使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受益匪浅,不仅增长了知识,也对艺术的表达形式和内涵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下面将就我对这本艺术书的读后感进行一些分享。
首先,在阅读这本艺术书之前,我对于艺术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层面,仅仅限于欣赏艺术品的美感。
然而,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意识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表达,更是一种情感、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反映。
艺术家通过各种媒介,如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观点传达给观众或听众,引发共鸣和思考。
艺术的力量不可小视,它能够唤起人们的思维和情感,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其次,这本艺术书还介绍了不同艺术流派和艺术家的作品,让我对于不同艺术形式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书中详细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印象派的绘画风格,现代艺术的多样性等等。
每个艺术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家的风格,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对于不同艺术流派的特点和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同时,书中还介绍了一些著名艺术家的作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星夜》等,这些作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这本艺术书的过程中,我还学到了一些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书中提到了一些欣赏艺术作品的要点,如构图、色彩运用、线条表现等,这些要点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
通过对作品细节的观察和思考,我能够更深入地领略艺术家的用意和创作动机。
同时,这本书也强调了艺术的主观性和多样性,没有绝对的标准去评判一件作品的好坏,每个观众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最后,这本艺术书不仅仅是一本介绍艺术的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和人文的隽永之作。
艺术是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反思和表达,通过艺术作品,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艺术书中的文章和插图都充满了哲学性和思想性,读者可以在其中找到共鸣和启示。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美的享受,更是为了帮助人们思考和理解人生的意义。
关于艺术书的读后感
关于艺术书的读后感艺术,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通过画笔、音符和文字,艺术家们将自己内心的世界展现给观者。
艺术书籍,则是一扇通向绚丽艺术世界的窗户。
读过一本名为《艺术之旅》的艺术书籍后,我对艺术的理解和感受又有了新的提升。
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了各种艺术形式,从绘画、音乐、戏剧到雕塑、建筑等,将读者带进不同的艺术领域,让我对这些领域的内涵和技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绘画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古代的洞窟壁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名家之作,每一张画都散发着艺术家的情感和创造力。
书中通过插图和文字的结合,给我展示了绘画的独特魅力,让我更加欣赏、理解艺术家们的创作意图。
其次,音乐艺术让我感受到了美妙的旋律。
音乐是一门跨越国界、超越语言的语言,它能够触动人的心灵。
通过书中对不同音乐流派的介绍,我了解到了古典音乐、流行音乐以及民族音乐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每一种音乐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情感,使我更深刻地领略到了音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心灵的触动。
戏剧艺术是书中另一个让我着迷的领域。
舞台上,演员们通过表演和情感的传达,将故事情节呈现给观众。
我对戏剧的了解一直停留在表面,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戏剧背后的多样性和深度。
不同戏剧形式带来的观赏体验各异,有的让人悲伤,有的让人欢笑,但每一场戏剧都犹如一次与演员们共同经历的情感之旅。
雕塑艺术和建筑艺术是通过立体的形式展现艺术家的创作天才。
雕塑艺术不仅展示了艺术家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还通过材料和造型的运用,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
而建筑艺术,则是将艺术融入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之中,通过建筑的形象和结构设计,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这些艺术形式的介绍,让我对雕塑和建筑的认识更加全面,也加深了我对这些艺术形式的喜爱与赞赏。
总的来说,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加深了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艺术是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表达方式,通过艺术,我们能够发现更多美的可能性,感受不同的情感冲击。
这本书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艺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也启发了我对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的兴趣。
读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有感
读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有感《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是一部有关艺术风格的经典之作,是对艺术作品特点的分析和总结。
本文将从人物描写、色彩运用、绘画手法等方面分析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并在文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首先,沃尔夫林在人物描写方面非常突出。
她的笔下的人物形象非常细腻、刻画到位。
不论是女性还是男性,她都能够通过与生俱来的敏锐直观抓住人物的精髓,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点不仅可以在她的小说中看到,也可以在她的绘画中体现。
比如,她的自画像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透过那双疲惫的眼神,我们可以看到她内心深处的矛盾和不安。
其次,在色彩的运用上,沃尔夫林也极具特点。
她通过大胆的色彩运用,将情感和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色彩非常明快、刺激人心,而且往往不拘一格,不拐弯抹角地直接把画中想要表达的情感一股脑儿地表现出来。
比如在《我父亲的影子》中,她用非常明亮的红色和蓝色来表现复杂的爱恨情感,非常契合了小说中人物复杂的情感和感受。
最后,沃尔夫林的绘画手法也颇具特点。
她的绘画充满了自由、自然的感觉。
她不拘一格、任性狂放地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
从她的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并不十分讲究细节,也不特别注重比例和透视关系。
这些特点使得她的绘画显得非常自然、生动,充满了人性和情感,激发起观众的共鸣和共情。
综上所述,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她的小说和绘画都充满了强烈的个人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虽然近年来艺术市场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我们仍然应该保持独特性和创新性,不断的学习、总结和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把自己的艺术作品发扬光大,为我们所在的时代留下深刻的印记。
艺术风格学
艺术风格学艺术风格学是一门研究艺术作品风格的学科。
它涵盖了艺术作品的各个方面,如形式、色彩、线条、构图、表现手法等,旨在探讨艺术家如何通过运用不同的风格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艺术风格学的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艺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更要深入到其内在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家在创作时,会通过运用不同的艺术风格来传达自己的理念和情感。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通过运用透视法和人物表情来表达人性的高尚和美好;而现代主义艺术家则通过抽象的表现手法来反映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和混乱。
艺术风格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通过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表现手法,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艺术风格学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价艺术作品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更好地选择和鉴赏艺术作品。
在艺术风格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注意到不同的艺术风格之间的联系和演变。
艺术风格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不断地演变和变化中。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风格是从中世纪艺术风格中演变而来的,而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则是在对传统艺术风格进行反抗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因此,通过研究不同的艺术风格之间的联系和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史的发展和演变。
艺术风格学的研究也需要注意到不同文化和地域之间的差异。
不同的文化和地域会对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强调意境和气韵,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透视和形式的表现。
因此,在研究艺术风格时,我们需要注意到不同文化和地域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和地域的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艺术风格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艺术作品的各个方面,旨在探讨艺术家如何通过运用不同的风格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艺术风格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从而更好地欣赏和评价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风格学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史的发展和演变,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和地域的艺术作品。
《艺术学》读后感
《艺术学》读后感
《艺术学》是一本关于艺术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著名的艺术理论家。
在这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艺术的本质、意义和发展历程,引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艺术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作者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比较,揭示了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让我对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许多关于艺术的重要观点,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的探讨。
作者认为,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表达,创造出了令人震撼的作品。
艺术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另外,作者还对艺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影响。
他认为,艺术是与时代息息相关的,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政治和思想风貌。
通过阅读《艺术学》,我不仅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我开始更加关注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内涵,尝试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艺术,让艺术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艺术学》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的书籍,它不仅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我会继续借助这本书的智慧和启示,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品味,让艺术成为我生活中永恒的追求和激励。
试析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
试析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摘要:19、20世纪,西方经由温克尔曼至李格尔、沃尔夫林等的发展形成较为完备的风格学研究方法。
西方以作品为研究主体的风格学方法寻找艺术史发展过程中自身的演变规律,对作品精细的分析为纷乱的艺术作品理出了一条规律。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之一就是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
现就本书的作者及写作目的、主要内容、影响及评价三个方面来介绍《艺术风格学》。
关键词:风格学;形式分析法;形式《艺术风格学》是传统意义上德语国家的艺术理论著作,全书共七章,导言部分阐述其方法论的大致内容,中间五章分别举例阐述五对概念,最后一章为结论,目的是将他的理论拓展至更大的范围。
《艺术风格学》的内容主要是考察古典艺术与巴洛克艺术之不同,其基础是古典艺术和巴洛克两个相对的风格图式,两者之间的区别可以归纳为五组概念,即线描与图绘,平面与纵深,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和同一性,主题的绝对清晰和相对清晰。
所有这些因素又可以被归于“形式感”这个概念。
所以,风格学又被称为“形式分析法”。
一、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及写作目的海因里希·沃尔夫林,瑞士艺术史家和美学家,出生于苏黎世。
沃尔夫林继布克哈特及康拉德·菲德勒、阿道夫·冯·希尔德布兰德之后,与李格尔等学者一道,创立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艺术科学”学派,在艺术史研究中系统地引入现代科学方法,因而被誉为“现代艺术史之父”。
主要著作有《古典艺术》、《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艺术风格学》等,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就是《艺术风格学》。
《艺术风格学》是研究文艺复兴后艺术中风格问题的专著,主要目的是分析艺术的语言何以被创造和运用的研究,即美何以被创造出来的问题。
作者经过对古典艺术和巴洛克艺术特征的分析,进而进入整个艺术史的研究,将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发展史纳入到了一个统一的体系之中。
沃尔夫林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五对基本概念作为准则,试图解答以下问题:古典艺术与巴洛克的主要差别是什么?在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时代中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模式,它构成了表面上杂乱无章的艺术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使得人们对同一幅画或同一个画家有完全不同的反应?他以大量的视觉艺术材料,从素描、绘画、建筑、雕塑等角度,通过对拉丁民族和日耳曼民族不同时期的艺术进行相互比较,只分析作品本身,不做价值判断,力图创建一部“无名的美术史”。
艺术风格学与美术史分析
艺术风格学与美术史分析作者:张珍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第04期摘要: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新艺术史”的出现,以艺术家、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史的重点内容“旧艺术史”受到冲击。
艺术风格学被作为美术史研究的重点问题,对美术史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新艺术家与老牌艺术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他们主要将理论的阐释和方法作为艺术史的核心内容,然后利用方法论分析美术史的现象,从此美术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深入剖析艺术风格学的具体内容,研究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从而使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风格学与美术史的深刻内涵,为日后进一步透析二者做准备。
关键词:艺术风格学;美术史;分析;发展艺术风格学,是指研究艺术家或艺术团体在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特色、作品、格调和气派的学科。
美术史,是指研究美术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艺术风格学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艺术风格学进行深入研究,也有助于美术史的长远发展。
一、艺术风格学概念及其发展历程艺术风格是艺术家鲜明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体现,它统一于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之中。
艺术风格是艺术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艺术家在艺术上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准。
艺术风格学作为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它的方法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风格学的发展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在这发展过程中有三名学者最具有代表性意义,下面就对这三名学者所提倡的艺术风格学中的内涵作出简要的介绍。
(一)李格尔:艺术风格学的初步确立李格尔,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著名艺术史家,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现代西方艺术史上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在李格尔短暂的学术生涯中,他主要投身于对艺术科学的理论探索,并获得了很高的成就。
李格尔被当代西方艺术史泰斗贡布里希誉为“我们学科中最富于独创性的思想家”。
李格尔创作的独特性,开始了艺术史上一个新的格局,他所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改变了19世纪艺术史的写作方式,为当今世界仅有。
抽象与移情的读后感
艺术中的抽象性从原始艺术起就已经存在,沃林格尔在《抽象与移情》中认为史前美术呈现出平面化的空间观念,因为外面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给原始人带来了太多的危险感,二维空间却具有明晰性和稳定感,容易使人感到安全,由此带来平面偏好,这可以说是一种对现实的抽象,如金字塔艺术,其硬拙、紧张的曲线风格和几何抽象化特性,反映出对自然毫无亲近感,不去追寻表达生命的活力。
其形式与后来的拜占庭镶嵌画是相似的,都有着鲜活生命的压抑。
与之相对应的“移情”的艺术:沃林格尔以希腊和文艺复兴艺术创造的自然主义为代表,认为它是为了满足人的一种肯定自然有机生命活力的心理需求。
阅读了沃林格的《抽象与移情》本书的独到价值在于,它顺应时代潮流(同时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必然)首次从主体角度,对艺术风格形态进行了心理学的研究。
前此,人们大多只是孤立地从艺术作品这个对象本身上去确定作品风格的构成要素。
沃林格本身的贡献在于继承了李格尔的“艺术意志”和“世界感”的概念,并用此来分析古代东方艺术和晚期罗马艺术,从中创举性地推出了艺术中的抽象原则。
沃林格的理论生涯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西方世界正处于一个世纪的转折点上,传统的那种置经验事实于不顾而思辨性地构造体系的理论时尚,已逐渐被从经验事实出发的实证原则所取代。
德国的艺术理论界和美学界在这种讲求实证的自然科学精神的影响下,对把艺术和美视为完全同一的东西的黑格尔的理念论美学产生了不满,人们把艺术从黑格尔的美学体系中抽离出来,用科学的实证方法对之进行研究。
显然,德国艺术理论界当时这股重视艺术史实的思潮,对沃林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使得沃林格从一开始就关注艺术史实。
而沃林格在如何去分析、解释艺术史上不同风格的样式问题这一点上,又深受当时艺术学研究中所出现的以沃尔夫林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倾向的影响。
沃尔夫林认为,艺术史研究必须排除那种只把风格样式理解为个人气质、民族感情和时代精神表现的传统观点,艺术史研究应该专注于作品风格样式本身的发展。
浅析美术史研究中的风格学
浅析美术史研究中的风格学摘要:风格学最初产生于西方,是在以“作品为本位”的美术研究视角下所产生的一种研究方法。
该理论最早由温克尔曼、布克哈特等人提出,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伴随着李格尔的著作——《风格问题》的问世,风格学理论才初步确立起来,后经漫长时期的发展和演变,风格学逐渐走向了成熟并对我国美术史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但是由于中外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风格学研究方法在中国美术研究中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基于此,本文在第一部分对风格学产生与发展历史做了简要梳理;第二部分笔者结合个人对风格学理论的研究,就风格学目前在我国美术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做了详细探讨,并提出了个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期能够为更好的借鉴和吸收西方美术研究理论建言献策。
关键词:美术史;風格学;发展历程引言伴随着风格学理论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这一理论对我国美术研究领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开阔了我国美术研究的视野。
但是我们也应到敏锐的意识到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风格学这一研究方法在我国当前研究中仍然存在较多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从而造成了中国艺术理论的“失语症”问题,因此加强对美术研究史中风格学理论的研究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
一、美术史研究中风格学理论的发展历程1.李格尔——风格学理论的初步确立凡是想要研究风格学理论的人都无法避开李格尔,李格尔作为奥地利的一位美术史学家,通过多年来对东方地毯、民间纺织品的考察,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表了题为《风格问题》的著作。
在此著作中,李格尔对森珀的有关于几何纹样的来源进行了反驳,他认为森珀的“几何纹样的诞生源于编织技术”这一言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艺术产生的某些问题,但是这并不是最本质的原因,因此无法从根本上给予解释。
正是基于这一点,李格尔开始着手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史前各个不同地点的文物纹样和装饰图发展情况及规律。
例如:埃及、美索不达米亚、波斯、罗马、伊斯兰等地都在其研究范围之内。
田川流《艺术美学》读后感2000字
田川流《艺术美学》读后感2000字当我把一本书翻开的时候,第一眼就看见了那么几个大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带着好奇和喜悦的心情打开它来阅读,却没想到这是一位老者为初入门槛的新手所著的书籍……田川流《艺术美学》读后感2000字。
通过对《艺术美学》的阅读和理解,使我深刻认识到了现代美学思潮产生、发展的基础以及变化趋势;深切体会到了如何掌握各种美学原理并将其应用于文艺创作实践,怎样提高文艺作品的艺术水平。
其主要内容分成三个部分:艺术活动论、艺术鉴赏与批评、美学教育论。
从艺术活动的角度阐述了艺术活动的特征与规律;从历史的角度讲述了古今中外各具风格的艺术形态及其特点;最后则谈到如何进行高雅的艺术欣赏,普及高雅的艺术,培养高尚的审美趣味等问题。
现在社会上存在许多丑恶的事物,比如:抢劫犯强奸妇女儿童杀害无辜老百姓还包庇他们的亲属!校园里的小混混拉帮结派搞帮派斗殴!比尔·盖茨明知道自己的财富很多可仍然不满足,总是以慈善家身份去做坏事.钱多的花不完也照样去伤害别人.像马加爵张扬杨佳之类的恶少年死掉了倒也干脆.社会风气愈演愈烈终究引起世界级的灾难——奥运会上中国队被踢出局让全世界都笑话中国!在经济日益繁荣的同时精神层面却渐渐荒芜.许多名人开始吃喝嫖赌!而娱乐圈里一些明星拿着天价片酬拍摄制作粗劣低俗的电影.写这篇读后感前我的心情异常沉重……反省自己的行为虽未能做出巨大贡献但至少关注身边环境改善些!写下这段话我深深的觉得:不管你愿意或不愿意艺术永远存在每一个人心灵深处不需要艺术的地方即便没有外在美不再存在只要还存在这颗心灵就会永远追求完美的真谛!所谓丑陋我认为它不是单指脸孔!所以丑是在心灵深处和灵魂的扭曲!美和丑互相衬托使每一件物品都充满光彩!只要是人都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或好或坏因此世界才显得缤纷色彩!这才叫真正的美和丑!我们要有正确的审美观,认识生活的艺术性,我们必须懂得欣赏美,掌握美学原理和方法。
美学作为独立的科学对象,既是整个哲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又是研究具体审美活动的科学。
艺术风格学
PRINCIPLES OF ART HISTORY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 绘画风格的对比
风格
风格是艺术概念,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的有代表性的面貌。风 格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特色, 通过艺术品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内在、反映时代、民族或艺 术家的思想、审美等的内在特性。本质在于是艺术家对审美独特 鲜明的表现, 有着无限的丰富性。艺术家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情 感倾向、审美的不同,形成受到时代、社会、民族等历史条件的 影响。题材及体裁、艺术门类对作品风格也有制约作用。
艺术风格学的主要内容
沃尔夫林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在绘画,雕塑及建筑等 艺术领域中都发现了对应的不同风格的存在,每对对应的概念中 都体现了相近或者相同的一种风格,沃尔夫林沿着布克哈特、李 格尔研究的道路,通过对文艺复兴与巴洛克艺术相比较所做出的 形势分析,纠正了巴洛克艺术是文艺复兴艺术的衰落的偏见,使 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巴洛克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是具有同等价值的 。 沃尔夫林的五对概念中,每一对风格概念都清晰的呈现在文艺复 兴和巴洛克的素描、绘画、雕塑和建筑等视觉艺术当中。
从平面向纵深的发展。
平面和纵深的关系的比较可以理解为艺术从平面性向透视性和三 度空间性的发展。平面性具有坚定的平面几何形式。平面性并非 旨在画面中没有透视,而是说,被透视缩短的物体根据画面的需 要被牢牢的固定在平面之中。
从封闭的向开放的发展。
这对概念指两种构图风格,封闭形式的风格以构造的手段把图画 处理成一个独立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处处都引向自身:开放形 式的风格向自身之外扩展,展现出一种无限性。前者以古典艺术 为代表后者以巴洛克艺术为代表。
从多样性向同一性的发展。
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就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前者表现出同等 的关系,而后者则是从属关系。
艺术社会学读后感2000字
艺术社会学读后感2000字《艺术社会学读后感》篇一读了《艺术社会学》这本书,就像是在艺术的大森林里迷了路,然后又突然发现了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既兴奋又迷茫。
艺术,在我以前的认知里,就像是悬浮在半空中的美丽云朵,遥不可及且充满神秘。
画家们在画室里挥动画笔,就像魔法师在施展魔法,创造出一幅幅令人惊叹的画作。
而音乐家们呢,他们仿佛是能与神灵对话的使者,用音符编织出动人的旋律。
但是《艺术社会学》这本书却像一阵风,把这朵艺术的云吹到了地上,让我看到了它扎根于社会土壤的那一面。
书中提到艺术与社会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让我想起我曾经去参加一个艺术展览。
展览厅里灯火辉煌,一幅幅画作装裱得精致无比。
我看到一群穿着时尚、举止优雅的人在那里轻声交谈,他们谈论着画作的笔触、色彩和意境,那神情就像是在讨论稀世珍宝。
而我这个穿着普通T恤和牛仔裤的人,在他们中间显得格格不入。
也许,在那个时候,艺术就已经展现出了它的阶层性。
那些价格高昂的艺术品,就像是为特定阶层打造的身份标签,普通人只能远远观望。
不过,这也让我有些矛盾。
我觉得艺术难道不应该是属于所有人的吗?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
但是现实却好像不是这样。
也许艺术在产生的过程中就受到了社会结构的影响。
那些有名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众看到,也许是因为他们背后有强大的社会资源支持。
这就好比一个出身名门的孩子,他天生就拥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
书中还谈到艺术与文化的关系。
我觉得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容器,艺术在里面生长、变化。
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艺术形式。
比如说中国的京剧,那独特的唱腔、华丽的服饰和夸张的脸谱,都是中国文化的独特产物。
演员们在舞台上一板一眼地表演,就像是在讲述一个个古老而神秘的故事。
可是,现在京剧却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是因为社会的发展让人们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吗?还是因为京剧这种艺术形式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呢?这就像一个谜题,我还没有完全解开。
《艺术社会学》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艺术背后复杂的社会景象。
浅谈沃尔夫林和他的《艺术风格学》
三、 由《 艺 术风 格学》 想到 的
研 究美术史 的方法是搁置作 品主题、 内容 、
社会、 艺术家个 人情 感等 外部 因素和 主观
第一, 从《 艺术 风格 学》 这 本 书 中可 以 这对 概念 体现 了构 图与 图外环境 、 个 明显地 发现 , 沃尔夫林 非 常擅 长采 用 比对 的方法进行 分析和 研 究, 因素 , 而直接把 艺术作 品的形 式 因素 作为 别形体 与相邻形体之 间关系的差异。封 闭 可 以说 沃尔夫林 部环境 的割裂 中看待母题。形体 诸要素呈 对 比技 巧 了。几 乎在他所 有 的著作 中, 他 现 出一种 完美 的平 衡关 系 , 作 品是规则 性 都会使 用对 比表现 艺术 中的两极对 立 , 这
一
种是完美 、 永恒不变的 , 一种是不断发展变
化 的。
性 的统 一、 清晰性和模糊性。
1 . 线 描 和 图绘
这 对概 念反 映 出局部 与整体 、 局部 与
第二 , 沃尔夫林 所概 括 的这 五对 概念
局部 的差异 。古典 艺术通过使各个部 分成 是否就完美 无缺 、 无懈可击 、 缺一不可?事
么“ 文艺 复兴” 了, 那 么多 巴洛 克艺术 大师 面 明 暗 的影 响 , 线 条 的 塑形作 用 减 弱 了。 平衡 的协调关 系。而 巴洛克建筑 的局部 则
各部 分服 从于 一个 占绝 的作 品 “ 似 乎 不应 该 ” 出 自巴 洛 克 艺 术 大 师 在这里 眼睛不再关注线条 , 而关注色块 、 明 淹没在 整体之 中, 局部失 去独立的价值 , 之 手。沃尔夫林 的分类方 法只是 为我们 提 暗和光影 的变化。这对概念 反映 出两种不 对 支配地位 的母题 ,
美术史研究中的“风格学”探究
42艺术论丛美术史研究中的“风格学”探究罗鑫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摘要:“风格学”研究方法的提出对东西方美术史研究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使得美术史研究更加科学、完整。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西方美术史研究以及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风格学”,对“风格学”在西方的产生与成熟到我国的拓展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美术史研究;“风格学”研究方法;风格演变引言:在十九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形成了“风格学”理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逐渐成为美术史形式风格研究方法的一种。
这种“风格学”理论最早由温克尔曼以及布克哈特等人提出,并在李格尔和沃尔夫林时期逐渐走向了成熟。
“风格学”理论进入我国美术史研究领域后,极大程度的推动了我国美术史的研究发展,拓宽了我国美术史研究的新境界。
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我国美术研究领域如何借鉴与吸收西方理论等等。
一、西方美术史研究中的“风格学”在西方,基于“风格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最早是由温克尔曼以及布克哈等人提出的,并由李格尔和沃尔夫林进行了完善,最终形成了西方美术史研究方法。
温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中第一次清晰的提出了“风格学”研究方法,该研究方法的提出使得相关美术史研究人员能够依照古代造型艺术的作品风格来论述艺术史的演变过程,进一步的对该民族的精神面貌以及生活方式进行探究,对于重新构建以风格为主线的艺术史范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温克尔曼提出,对于美术史进行探究,其主要的目的在与对美术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兴衰的论述,并对不同民族的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利用流传下来的作品进行说明。
他提出的“风格学”研究方法与生物进化论有着相似之处,将美术风格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1]。
在探究该时代的美术史发展中,不仅利用了作品进行说明,还对当时该民族的社会条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气候因素等进行了考量。
布克哈特对温克尔曼的“风格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更加重视利用风格问题对于艺术史及美术史进行研究。
他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中对于风格问题研究方法进行了体现与强调。
读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有感
读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有感导读:本文读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有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有感沃尔夫林是瑞士美学家和艺术史家,是形式主义美术史研究方法的奠基人。
《艺术风格学》这部作品是沃尔夫林研究艺术风格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他考察了15至17世纪的艺术史,并对艺术家作品的风格进行分类,通过比较分析各个时期多种艺术形式的区别,提出了五对概念,分别是:线描与图绘,平面和纵深,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的统一和同一性的统一,清晰性和模糊性。
五对观念各有侧重,在线描与图绘方面,沃尔夫林认为16世纪的古典艺术倾向于线描,而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艺术侧重于图绘。
这对概念反映出两种不同造型的基本要素和观察方式,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感觉。
在平面和纵深方面,则是与作品的空间视错觉有关,探讨的是如何构建,突出三维空间感。
沃尔夫林认为,在古典艺术中,绘画作品经常把空间处理为平面,互相平行并且与作品表面平行。
而在巴洛克风格的作品中,对角线的延伸所产生出的纵深感,会给艺术作品带来一种不断延伸的深度。
在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方面,这对概念体现了构图与图外环境,个别形体与相邻形体的关系差异。
封闭的形式习惯从整体看问题,诸多要素都呈现出一种完美的平衡关系。
而开放的形式则习惯与外界产生关联,形成一种无限扩张的延伸感,这一点在巴洛克风格艺术家鲁本斯的画作中体现得很明显。
多样性和统一性这对概念,则反映的是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差异。
古典艺术习惯于使各个部分成为独立自由的组成部分来达到统一,而巴洛克风格的作品则取消了各部分的独立性以便更好的同一整个主题。
从文艺复兴的作品到巴洛克风格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出,画面由绝对的清晰转变为相对的清晰。
以丢勒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艺术家的作品所呈现出的清晰的风格,与伦勃朗这种巴洛克时期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晦暗朦胧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沃尔夫林对这五对概念的鲜明对比与清晰解释,让人们清楚认识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与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之间的巨大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风格学》读后感
作者:【瑞士】海因里希•沃尔夫林潘耀昌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沃尔夫林的之于我来说,是一个让我可恨又可爱的美术史家。
在读了一遍他的《艺术风格学》,总感觉他所论述的论点和论据让人感到迷惑与不解,在心里已经和这位史学家掀起了一场又一场的骂战,然而你却无法把他所建立的这道论点墙给击破,因为无论我在对此书提出的各种疑惑与矛盾,都会被他书中的话语给狠狠反击,他所建的这道多么严实的墙哦!反而让我变成鸡蛋里挑骨头的尖酸刻薄的小人了。
所以在这里我就不再做无谓的挣扎与反抗,而是静静的让我来为你讲述的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的观点。
沃尔夫林是站在对艺术作品形式特点这个角度上以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他的敏锐的观察,探讨艺术的这种“风格”的变化。
沃尔夫林把他的思想综合于完整的美学体系中,把文化史、心理学和形式分析融为一体,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一套理论。
在前言中译者也说了,“沃尔夫林在这部著作中提出了五对基本概念为准则,试图解答以下问题:古典艺术和巴洛克艺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在不同的的文化和不同的时代中是否存在这样一个模式?它构成了表面上显得杂乱无章的艺术发展的基础。
是什么因素引起人们对同一幅画或同一个画家完全不同的反应?”整本书都围绕这以上提到的问题,在素描、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他以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归纳出五对包含辩证关系的基本概念,分别以这五对基本概念为基础把整部著作了分成五个篇章进行单独而全面的论述,这五对基本概念分别是:线描和图绘,平面和纵深,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的统一和同一性的统一,清晰性和模糊性。
第一对概念是线描和涂绘,或者可称为触觉和视觉,这是最重要的一对概念,其余四对概念显得较为次要,它们与第一对概念大体上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每对
概念都体现了同一风格,这种风格可以称为文艺复兴风格或古典风格,而后一个概念则体现了另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可以称为巴洛克风格。
因此,在这里,我以第一章为例,把素描、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的线描的或者触觉的风格和涂绘的或者视觉的风格特点描划一下。
在素描方面,文章以丢勒和伦勃朗的两件同主题的作品——女裸体,来论述了素描中线描风格和涂绘风格的特点与差异性,正如译者说的“把与最强烈的个人差异并存的共性归纳为抽象的基本概念,这是《艺术风格学》的写作意图”。
作者说了“技术手段的差异——前者用钢笔,后者用粉笔——也是次要的问题”,在此就抛开了技巧的因素,而深入到感知上的问题,丢勒画中的印象是以触觉的明暗调子为基础,伦勃朗画中的印象则以视觉的明暗调子为基础。
伦勃朗的画给人第一感觉是一个亮的人体置于暗的背景上,而丢勒的画只是为了是影廓能够更鲜明的突现出来。
那说明在丢勒的画中围绕影廓的边线具有最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伦勃朗的画中,边线失去了它的意义了。
在绘画上来说,作者在轮廓、明暗、光影、等几个方向分别对线描风格和涂绘风作了一番对比。
在轮廓上,线描风格的绘画特别强调的是剪影轮廓,正如边界是为触觉而确立的那样,“事物和外貌完全符合”。
而对于涂绘风格而言,形状过去那种形体的线条被破坏了。
没有单独的哪一笔可以确确实实地理解,“脱离了形体的符号”。
对此的论述,作者以丢勒和伦勃朗的绘画为例,进行了比较。
而至于明暗,作者说过“正是明暗的更加强烈的结合为明确的涂绘的观念铺平了道路”,一旦形体的均匀鲜明的特征减弱了,在图画中不是线条的东西也便获得了更大的意义。
而且据说所看到的形体也是更概括的,这只不过意味的块面已变得更加自由,于是仿佛明暗彼此间得到更加活泼的接触。
以莫罗的作品和汉斯•霍尔拜的作品的比较似乎这些理论上的东西得到了形象的解析。
在光影这里,作者是这样说的,“同一话题——一个被从侧面照亮的封闭空间——被用于产生一种完全不同的效果。
在前面一种情况下,一切都是边界,可触知的表面和单独的物体;在后一种情况下,一切都是过渡和运动”。
光不是塑形的形式,它表现一个沉浸在晦暗的微光中的整体,而在丢勒的画中,物体好像是主要的东西,光是附属物。
而在奥斯塔德的画中在光的包围中:所有边缘是变化无常的,各个表面都逃避塑形的感觉。
对于雕塑,在线描的雕塑和涂绘的雕塑之间的对比是存在的,而且这两种风格类型在雕塑中的效果与绘画中的效果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古典艺术的目的是在于边界;这里没有一个形体不是在明确的线的母题内表达自己的,没有一个雕像我们不能说出它所表达的是着眼于什么视阈。
巴洛克则否定轮廓线;这并不是指剪影轮廓效果完全被排除在外,而是说雕像回避被统一在明确的剪影轮廓线之内。
前者只是明确的,可触知的明暗配合,后者则是过渡和变化的,再现着眼于视觉效果而不考虑触觉效果。
而至于建筑方面,沃尔夫林指出“在古典风格中,永久的形式是被强调的,相比之下外表的变化显得没有独立的价值,在另一种情况中的构图从一开始就被布置在“各种画面”之中。
这些画面越是多样,它们就越是背离客观的形状,建筑物就越被看做是涂绘的”。
他举例说布拉曼特的圣彼得大教堂,它也能产生许多视阈,它是一座可以从任何视点上观看的建筑物,但是那些在我们看来是涂绘的东西对建筑师和他的同代人来说,也许是没有意义的东西。
而之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作者提到了卡洛•博罗梅奥大教堂,形象是复杂的,母题相互缠绕,各部分的秩序更是难以捕捉,有一种闪现的运动效果。
以上只是把作者以自己对于线描和涂绘的观点用之于素描,绘画,雕塑,建筑方面,简括的做了描述。
而其后的四个观点,沃尔夫林在这里做了一点重要的说明:“作为我们各章的标题的几对概念,当然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是一株植物上不同的根系,或者换句话说,在各种情况中完全是同一回事,不过从不同的观点来看罢了。
”
沃尔夫林在本书每章的最后一节都要强调某一时期的艺术史渗透着该时期的民族个性、民族才能的特点。
因而就归结说,在艺术家身上发生的偶然事件受到他的民族在视觉倾向、观察方式的影响。
意大利有它自身的影响因素,北方则有不同于意大利的因素。
他更倾向于把历史中的社会情境因素搁置起来,着力发掘艺术发展过程中受到民族才能的特性的影响的种种因素。
在这里,已经不单单是审美趣味的差别,而是民族本就有其界限的问题了。
我觉得此书研究视角值得关注,沃尔夫林几乎是纯粹从形式、风格上来解释艺术(包括绘画、雕塑甚至建筑),毕竟艺术从形式上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沃尔夫林形式分析的目的就在于从古典艺术和巴洛克艺术的历史中找出一个规律。
沃尔夫林的一个论点是“无名美术史”,提出一种科学的美术史方法,以艺术品的形式结构成为美术研究的基本元素,而闭口不谈艺术家的背景、人物特征和艺术内涵与技法,沃尔夫林认为这些形式在整体上是一个时代的目的的风格的体现,美术史关心的不是一件作品或是艺术家的个人意志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而是通过具体的形式分析来证实时代的风格的整体趋势。
他说“不是什么事情在所有的时代都可能”,艺术家从来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它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下来利用某些视觉的可能。
一种时代精神在艺术上的体现是通过艺术品的最基本的形态——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不是通过内容。
内容不是造型艺术的根本要素,它不过是形式体现出来的媒介。
他认为艺术不是人类模仿出来的历史,而是视觉经验的历史,因为人们是以特殊的方式来观察自然的,既有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也有表达这些需求的特殊手段。
不是说吗?一百个人看《红楼梦》有一百个贾宝玉,此之为我所看到的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
或许随着以后的见识与经历的不同,看《艺术风格学》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能看到的更深的层次,无论是在内涵上或是在外延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