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震惊世界的北韩青瓦台斩首行动功败垂成

1968年震惊世界的北韩青瓦台斩首行动功败垂成
1968年震惊世界的北韩青瓦台斩首行动功败垂成

1968年震惊世界的北朝鲜在青瓦台斩首行动功败垂成

大明朝戚继光或戚家军的特种部队鸳鸯阵型已经名垂青史,而北朝鲜特种兵的斩首行动似乎没有太多人知晓,他们的行动好像比欧美国家更早。冷战时期曾经发生过一次经典的特种部队斩首的刺杀行动:朝鲜特种部队刺杀韩国总统。这就是当时震惊全球的“1.21青瓦台事件!”

1968年1月5日,朝鲜沙里院某军事基地。

一支小小的分遣队的31名军人的进驻给这个基地带来了一些不平凡的色彩,因为这些人并非普通的军人,而是隶属于民族保卫省侦查局下属的“124部队”的特战队员,该部队是朝鲜特种部队中最精锐的一支。他们将在这里完成为期八天的军事训练,然后去执行一项不久之后震天动地的大任务。

1月13日夜,这31名特战队员在基地集结完毕,随后他们接到了命令:“你们的任务,就是潜入韩国青瓦台总统府,刺杀韩国军政府领导人朴正熙!”此命令来自金日成。随后,这支分遣队神不知鬼不觉的出发了,来到了DMZ前20公里的位置,随即准备潜入。

1月17日,执行刺杀朴正熙任务的“124部队”特战队员们选择了军事分界线上的紫霞山门岭作为渗透方向,这里是美国陆军第二机械化步兵师的防区,负责指挥行动的分遣队队长认为,韩国军队虽然装备低劣,但是士气高昂,警惕性很高,所以反而很容易被惊动。美军正处于休假状态,戒备十分松懈,突袭成功的可能性更高一些。于是,特战队员们换上了韩国军队的军装,随即利用暗夜的掩护,用随身携带的液压钳剪断边境线上的铁丝网溜进了韩国境内。果不出所料,在穿越美军防区的时候,这支部队一路上畅通无阻。很轻松的就完成了穿越任务。值得一提的是,后来在临津江封冻的江面上发现了他们的鞋印,可是这些鞋印居然是反方向的,让韩国调查人员感到十分困惑,直到后来研究了渗透路线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人是反穿鞋子进来的。

(今天的紫霞山已经平静下来,然而韩国军方仍然制作了一批朝鲜特种部队渗透的蜡像放在原地,提醒守备军人提高警惕,勿忘耻辱)

接下来,一切如常。然而1月19日晚上,朝鲜分遣队长做出了一个错误决定,为行动

的失败埋下伏笔。这天晚上,他们路过一片林场,正好遇到四名下班的韩国伐木工。本来他们已经化装成韩国军人,按理说很容易蒙混过去,可没想到,分遣队长竟然下令将这四人全部逮捕,并且向他们亮明了身份。

原来,分遣队长认为这是一个“向被压迫的南朝鲜人民宣传解放”的绝佳时刻,所以他滔

滔不绝的给这四个伐木工上了一堂思想教育课,大讲特讲金日成主体思想的先进性和祖国统一的伟大意义,还展示了金日成的照片,听得四人云里雾里。不过这四个韩国工人也实在不简单,在这满篇的废话当中发现一句有用的:“这次我们就是为了去刺杀韩国总统朴正熙!”

随后,特战队员们押解着伐木工走了一段距离,并且将他们全部释放,分遣队长心想:“刚刚那一番思想政治教育肯定有效果,他们一定不敢上报的,再说就算上报了,谁会相信这么离奇的事情呢?”

事情的发展其实出乎了分遣队长的意料:他的一番宏论不但没有把四个伐木工打动,反

而让他们警觉起来,并且立刻上报了当地的警察部门,而当地警察部门也并未掉以轻心。而是很快层层上报……

当分遣队长来到韩国首都汉城(现在已改称首尔)的时候,他们吃惊的发现城内并非料

想当中的那样戒备松懈,恰恰相反,城内到处都是军警在严密排查。原来,朝鲜分遣队渗透的消息已经传到了朴正熙的耳朵里,他立刻下令全城进入紧急状态并实施宵禁。汉城全城都知道朝鲜特种部队即将来袭的消息,一时间人心惶惶,城市充满了恐慌和紧张!

然而,精明的朝鲜军人看到这景象索性将计就计,1月21日,他们利用城内紧张恐慌的气氛,冒充支援的韩国军警成功混进城中,随后在韩国军人的眼皮底下开始大摇大摆的向着青瓦台进发,很快就前进到了距离青瓦台只有800米的地方,只要再拐一个弯,他们就可以进入青瓦台并且得手了。这时候,是1月21日晚上10点。

正巧此时,汉城钟路警察署署长崔圭植正巧驾驶吉普车下班回家,无意中看到了一队韩

国军人正在向着青瓦台进发,在全城戒严的时候,这样的景象稀松平常。然而,习惯于侦探工作的崔圭植细心观察后就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原来,这些“韩国军人”虽然衣服,领章,证件都对,但是脚上穿着的是黑色的胶鞋!要知道,韩国军人是只穿高筒大皮靴,从来不穿胶鞋的!而且这些人的大衣鼓鼓囊囊的,似乎藏了一些不该有的东西。不用问,这肯定是朝

鲜特种部队渗透进来了!

这位地位仅仅相当于我们的派出所所长的崔圭植立刻跳下吉普车,掏出手枪,对着这支分队领头的人大喊:“你们是哪个部队的?大衣里面藏是什么?”就在这时巧了,朝鲜特战队员身后正好是一个公共汽车站,两辆公交车刚好进站,走下来很多人。

惊慌失措的朝鲜军人看到这架势,还以为行动已经暴露,更可怕的是他们误以为身后的公共汽车上走下来的乘客是韩国方面的援兵,于是立刻下令开火,分遣队长抽出手枪,一枪就把崔圭植打死了,于此同时一名朝鲜特战队员转身向身后的一辆公交车甩出去一枚手榴弹,当即将公交车炸毁,满地血流成河,现场一片混乱,其它特战队员们纷纷把藏在大衣里的武器掏出来四处射击,而韩国的大批军警纷纷围上前来和朝鲜人交火,朝鲜特战队员们仓皇之中四散奔逃……军警们围上来,俘虏了一个人,但这个人在押解途中自杀身亡了,其他朝鲜特种部队队员早已利用混乱消失得不见人影。

北朝鲜军人居然来到青瓦台刺杀我?朴正熙怒不可遏,“可恶的家伙们,竟然打到我这里了!”于是他下令调集了十万大军,和驻韩美军一起,像梳头一样开始对汉城全市进行大规模拉网式排查,绝不让一个朝鲜特战队员漏网!

经过几天几夜的搜查,31名参战的朝鲜特战队员中有27人被美韩联军击毙,1人失踪,1人被俘。还有2人逃跑,其中有一个队员,他在交火中腹部中弹大出血,连肠子都流了一地,然而此人居然忍着钻心的剧痛将肠子塞进腹腔,然后翻山越岭回到了朝鲜,成为被朝鲜全国传诵位佳话的英雄模范。另外三名队员也遭到了围捕。其中一人掏出手榴弹准备和围上来的美韩军人同归于尽,另外两个开始向相反方向跑去。结果,这名手持手榴弹的队员不幸被对方打昏后俘虏。另外两个人中只跑掉一个,他就是现在的朝鲜人民军大将,武装力量部副部长朴载庆。

被俘的这名特战队员名叫金兴九,军衔是朝鲜人民军中尉。他也是这次行动中唯一一名被韩国俘虏的朝鲜军人。在公开的审讯中他说了一句话:“我们是来取朴正熙的项上人头的。”听得大家脊梁寒冷彻骨,恐惧之情笼罩了整个韩国。

这次事件给了韩国全国很大的震动,在围捕过程中,美韩联军总共有100多人伤亡,平民伤亡也很大,幸亏了四个伐木工的报告和警察署长的多管闲事才让朴正熙免于人头落地的悲惨命运,这也暴露出韩国军队僵化死板,警戒松懈的致命弱点。此外由于朝鲜特战队员是从美军的防区渗透的,所以也引来了美韩之间的互不信任,互相猜忌,极大破坏了两军之间的合作,让双方都感到对方不可信任。

被俘的金兴九中尉在被高强度审讯一年之后,韩国军队发现他并没有杀死一个人,于是就把他无罪释放了。1970年,金兴九向韩国军方投降。此举令朝鲜方面怒不可遏,宣布金兴九为叛徒,并且株连九族,将其全家灭门。金兴九在经历了长期的非正常生活之后在基督教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现在他是一名著名的牧师,经常去澳大利亚和美国讲学,成就颇丰。

行动过后,韩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军事现代化被提上日程。另外,由于当时韩国农村生活十分贫困,所以有很多韩国农民偷偷越过三八线偷渡到朝鲜去谋求更好生活。朴正熙下令开展“新村运动”,努力提高经济水平。很快,韩国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经济发展都有了起色。(偷渡朝鲜,听起来很诡异,不过联想今日,逃亡韩国的脱北者在都快成社会公害了,真是世道大变啊!)

而台湾当局在得知此事之后欢欣鼓舞,他们勇敢的渗透行为极大的启发了台湾国民党军队,他们还专门派人去学习朝鲜特种部队,准备如法炮制,向大陆派遣秘密的特务进行渗透------60---70年代,中国海军在浙江福建沿海经常抓获台湾特务的渗透艇,就是这么来的。

今天,朝鲜特战部队拥有22个旅的总兵力,人数高达10万以上,装备也十分精良。这些可怕的特种部队也是贫弱的朝鲜可以和强大的韩国抗衡的一件有力武器。随着冷战的结束,这

样恐怖的刺杀事件也许再也不会发生了,而朝鲜方面的两次重大失误(给伐木工人暴露行动企图和在遭遇盘问之后的惊慌失措)也非常低级幼稚,明显是兵家大忌。尽管行动最后失败,但瑕不掩瑜,这次特种作战行动还是成为世界各国特战部队的经典教材而被载入史册。

朝鲜军事实力分析(转贴)

朝鲜军事实力分析(转贴) 转自:朝鲜中国网
一直不太为外界所知的朝鲜,在去年10月9日的核试爆后,突然被有些媒体描述成军事“全球五强”之一,就连“全球老大”美国似乎也“害怕”它,邻近的韩国则趁机要求美国提供“ 核保护伞”。朝鲜军力到底如何,引起多家媒体关注。





朝鲜军力有多强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面积12.32万平方公里,人口2400万。其海岸线2495公里,领海22公里(12海里),专属渔业区370公里(200海里),军事分界线92.5公里。
朝鲜人民军建军于1932年4月25日,朝鲜国防委员会为国家最高军事领导机关,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共和国主席兼国防委员会委员长为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常设领导指挥机关为总参谋部和总政治局。常备武装力量为人民军,分陆、海、空3个军种,实行义务兵役制。

朝鲜多年来贯彻“全军干部化、全军现代化、全民武装化、全国要塞化”的自卫军事路线 ,武装力量组织严密,训练强度大,具有相当强的战斗力。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有关资料显示:朝鲜综合军事实力在世界排名已位居第10位。目前,朝鲜人民军有现役部队约117.8万人,其中陆军105.5万人,海军4.3人,空军8万人。此外还有占人口总数30%左右、数量高达748万人的预备役部队。其中安全部队和边防部队2万人(由共和国安全部控制),民兵估计150万人到350万人,预备役部队约80万人了(陆军预备役75万人,海军预备役4万人,空军预备役若干人)。有人称它为“世界上第五支最大的军队”。

韩国《京乡新闻》报道称,如果不考虑核武器,朝鲜军力在世界前十名以外。如果只从常规武器的数量上考虑,朝鲜军力仅次于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美国中央情报局编写的《朝鲜手册》估计,朝鲜2002年的军费支出为50亿美元,居世界第22位。韩国媒体估测,朝鲜在生产中短程导弹方面的技术已相当成熟。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布鲁斯·贝内特还推测,到2010年,朝鲜将拥有“劳动1号”70至95枚,“劳动2号”50至75枚,“大浦洞1号”导弹150至200枚,洲际弹道导弹25至50枚。据称,朝鲜目前拥有各型中远程导弹800多枚。驻韩美军司令贝尔甚至认为:“朝鲜的短程导弹已在准确率和机动性方面实现了划时代的飞跃。”

朝鲜陆军:敢打硬仗的高丽猛虎

常见易错的成语例

常见易错的成语例

————————————————————————————————作者:————————————————————————————————日期:

常见易错的成语200例 A 1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旧。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3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重,看得很重。 4嗷嗷待哺: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 5哀而不伤:原指悲伤不至于使人伤害身心。后形容诗歌、音乐优雅,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 6安时处顺:形容满足现状。 7安之若素:对困窘的遭遇毫不在意,心情平静得跟往常一样。 B 1筚路蓝缕:架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2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3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4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5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比喻无

济于事。 6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 7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谦虚说法 8不足为训:不值得效法的准则。 9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或固执。 10不胫而走:形容消息传得很快。 11不为己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己甚,过分 12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 13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又不骄傲自大。 14不稂不莠:比喻人不成材,没有出息。稂、莠,田里的野草。lángyǒu 15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16不容置喙:不容别人插嘴。喙,嘴。huì 17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18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之意。然,对,正确。 19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报轻视态度。 20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

朝鲜历代君王表

王朝名称 新罗高句丽百济 金、昔、朴氏接替前57~935, 高氏前37-668, 扶余氏前18-660 朴赫居世前57-4 东明王前37-前20 温祚王前18-27 南解王4月23日瑠璃王前19-17 多娄王8-76 儒理王24-56 太武神王18-43 己娄王77-127 昔脱解王57-79 闵中王44-47 盖娄王128-165 娑婆王80-111 慕本王48-52 肖古王166-213 祗摩王112-133 太祖王53-145 仇首王214-233 逸圣王134-153 次大王146-164 古尔王234-285 阿达罗王154-183 新大王165-178 责稽王286-297 伐休王184-195 故国川王179-196 汾西王298-303 奈解王195-229 山上王197-226 比流王304-343 助赍王230-246 东川王227-247 契王344-345 沾解王247-260 中川王248-269 近肖古王346-374 味邹王261-283 西川王270-2-1 近仇首王375-383 儒礼王284-297 烽上王292-299 枕流王384-385 基临王298-309 美川王300-330 辰斯王385-391 迄解王310-355 故国原王331-370 阿华王392-404 奈勿王356-401 小兽林王371-383 腆支王405-419 实圣王402-416 故国壤王384-391 久尔辛王420-426 纳祗王417-457 广开土王392-412 毗有王427-454 慈悲王458-478 长寿王413-490 盖卤王455-474 绍智王479-500 文咨王491-516 文周王475-476 智证王500-513 安蔵王517-530 三斤王477-478 法兴王513-540 安原王531-544 东城王479-500 真兴王540-576 阳原王545-558 武宁王501-522 真智王576-579 平原王559-589 圣王523-553 真平王579-632 婴阳王590-617 威徳王554-597 善德女王632-647 荣留王618-641 惠王598-598 真徳女王647-654 宝臧王642-668 法王599-600 武烈王654-661 武王600-640 文武王661-681 义慈王641-660 神文王681-692 孝昭王692-702 圣德王702-737 孝成王737-742 景德王742-765 恵恭王765-780 宣德王780-785 元圣王785-799 昭圣王799-800 哀荘王800-809 宪德王809-826 兴德王826-836 僖康王836-838 闵哀王837-839 神武王839 文圣王839-857 宪安王857-861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分别在欧洲和亚洲,欧洲战场的主角是德国、英国、美国和苏联,法国和意大利只是配角,其他国家则属于群众演员了。亚洲战场主角是日本和中国,其余都是配角,美日战争属于太平洋战场,二战后期苏联才介入对日作战,只有不到十天时间,因此苏联还不能算作主角。至于朝韩、菲律宾、马来西亚、泰缅都只能算配角,因为中国战场上吸引了日本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作战力量。 二战各国军力大比拼,谁最厉害?通过分析显而易见,协约国中的德国、日本与同盟国中的苏联、美国军力最强。德国纳粹军队横扫整个欧洲,英法联军节节败退,其他欧洲国家更是毫无招架之力,只有德国入侵苏联时才遇到了强有力的抵抗,经过数次鏖战苏联转守为攻取得战略战术上的最终胜利。如果不是苏联和美国卷入这场战争,仅凭英法及欧洲的盟国是绝难扭转二战的战局,实在是德国的闪击战太厉害了。 与德国单挑只有美、苏还算对手,如果让德国和日本较量,德国的胜算更大,虽然纳粹和军国主义分子对他们的元首都是绝对忠诚,但是德国的军工企业更发达,生产的武器更先进,比如坦克:德国的“虎式”“豹式”坦克比日本军队的97式中型坦克强很多,日本坦克全重仅15吨,车子轻,装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备同德军坦克作战的能力。德国的“虎”式坦克装备的88毫米火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中最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库尔斯克与苏联的T-34坦克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最壮观的坦克大战。然而在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的坦克因为口径大、射程远占尽优势,日本的坦克成了移动的活靶子,日本关东军唯一的一个装甲师团几乎全军覆没。 德军入侵苏联至少动用了五百万军队,这还只是它全部军力的不到二分之一。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投入的总兵力不超过二百万,它全国的总兵力最多五百万,据说在战前日本编制只有二十个师团番号,每个师团大约两万多人,以后增加的兵力都是战时动员的。中国的正规军应该在三百万以上,如果全民总动员中国能够应征参战的军队可达两千万,按10比1的概率中国的兵力动员潜力应该在四千万以上,当时中国的总人口是四万万。 苏联当时的总人口大概在一亿人左右,但是它在战时动员了大约一千三百万人参战,苏德开战初期苏军损失很大,抛开伤亡军人,仅仅被德军俘虏的也在一百万人以上。他们的战役都是集团军群正面对抗,动辄数十万或超百万的军队参战,比如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双方参战人数都超过了一百五十万,其惨烈的程度远超亚洲战场。武汉会战是中国抗战时期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国军投入的兵力是一百一十万,日军是三十万,历时数月之久,重创日军,使中日战争转向对峙防御阶段。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是集中了万余人围歼了日军一千多,平型关这样的战斗在欧洲战场上基本上就是很小规模的不会重点提及。台儿庄战役国军集中四十万军队才毙伤日军两万人。 美日在太平洋战场上除了海空战外就是夺岛战役,瓜达尔岛、塞班岛、硫磺岛、冲绳岛、菲律宾吕宋岛埋葬了几十万美、日军人,美国强大的军工业和充足的后勤保障把日军拖入死亡的深渊。在美日中途岛海战中日本联合舰队损失了三艘航母就元气大伤,而美国的军工造船厂一年时间就能造出十余艘航母,通过数次海

公务员中常见成语辨析300例及近义词辨析

公务员中常见成语辨析300例及近义词辨析 公务员中常见成语辨析300例2012-08-13 13:27:44 常见成语辨析300例 1、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本词易误用为贬义。 2、天花乱坠:指说得极为动听,多指夸大或不切实际。本词只能用来形容说。 3、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多指男女间幼时的亲密感情。 4、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易误用为贬义。 5、差强人意:差,稍微地。愿意是很能振奋人,现多用来表示比人预想的好一些,还算让人满意。易误解为“不如人意”。 6、弹冠相庆:《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取舍同也。”弹冠,掸去帽子上灰尘准备做官。后来用“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多用作贬义。使用时易弄错感情色彩。

7、汗牛充栋:汗牛,用牛运输,使牛累得出汗;充栋,堆满了屋子。形容书籍极多。形容的对象仅指书。 8、明日黄花:苏轼诗《九日次韵王巩》中有“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句。原指重阳节过后,菊花即将枯萎,便再也没什么好玩赏的了。后来用“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此成语易被想当然地误写成“昨日黄花”。 9、深孚众望:孚,使人信服。意思是深得众人的信赖和尊重。易误用成“不负众望”。 10、重整旗鼓:指失败后重新集后力量再干。也可写作“重振旗鼓”。此词不能用作贬义。 11、信口雌黄:指不顾事实地随意乱说。注意与“信口开河”区别开来,“信口开河”也有随口乱说的意思,但“信口雌黄”词义更重。 12、处心积虑: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贬义。 13、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不能误解为“人们都集中在家里,故万巷皆为空之意。 14、不谋而合: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完全一致。本词应与“不约而同”也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 15、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应与“无可厚非”区别开来,“无可厚非”意为不可过分指责。前者表示言行

朝鲜年号

朝鲜历代君主及所使用年号(2008-11-07 18:58:24)标签:历史文化 太祖李成桂1335年—1408年,在位期间1392年-1398年 朝鲜定宗李芳果1357年—1419年,在位期间1398年-1400年太祖嫡次子 朝鲜太宗李芳远1367年—1422年,在位期间1400年-1418年太祖嫡五子 朝鲜世宗李祹1397年—1450年,在位期间1418年-1450年太宗嫡四子 朝鲜文宗李珦1414年—1452年,在位期间1450年-1452年世宗嫡长子 朝鲜端宗李弘暐1441年—1457年,在位期间1452年-1455年文宗嫡子 朝鲜世祖李瑈1417年—1468年,在位期间1455年-1468年世宗嫡次子,端宗之叔父

朝鲜睿宗李晄1450年—1469年,在位期间1468年-1469年世祖嫡次子 朝鲜成宗李娎1457年—1494年,在位期间1469年-1494年世祖嫡长子德宗李暲嫡次子,睿宗侄子 燕山君李隆1476年—1506年,在位期间1494年-1506年成宗长子 朝鲜中宗李怿1488年—1544年,在位期间1506年-1544年成宗嫡长子,燕山君之弟 朝鲜仁宗李峼1515年—1545年,在位期间1544年-1545年中宗嫡长子 朝鲜明宗李峘1534年—1567年,在位期间1545年-1567年中宗嫡次子 朝鲜宣祖李昖1552年—1608年,在位期间1567年-1608年中宗庶七子德兴大院君李岹之第三子,明宗庶侄

光海君李珲1575年—1641年,在位期间1608年-1623年宣祖庶次子 朝鲜仁祖李倧1595年—1649年,在位期间1623年-1649年宣祖庶五子元宗李琈之长子,光海君庶侄 朝鲜孝宗李淏1619年—1659年,在位期间1649年-1659年仁祖嫡次子 朝鲜显宗李棩1641年—1674年,在位期间1659年-1674年孝宗嫡子 朝鲜肃宗李焞1661年—1720年,在位期间1674年-1720年显宗嫡子 朝鲜景宗李昀1688年—1724年,在位期间1720年-1724年肃宗庶长子 朝鲜英祖李昑1694年—1776年,在位期间1724年-1776年肃宗庶四子

日本眼中的韩朝战争

日本眼中的韩朝战争 --过去是福,未来未知 桥本隆则/原创 战争,战争,从日本防卫省情报室内传出一阵急促的呼叫声,当时时钟正指向下午14点23分(日本时间),原来防卫省收到来自于美韩联合司令的通报,当天下午朝鲜北方瓮津半岛(下简称朝鲜)突然向南北分界线朝鲜南方的延坪岛(下简称韩国)发射了100多发炮弹,这些炮弹直接命中了延坪岛的民房以及军事设施,造成两名韩国军人死亡,数十人受伤的军事突发事件。 地图上的延坪岛

延坪岛受炮击后场景 韩国电视上的延坪岛 这个突然的状况对于日本来讲既突然又不突然,其实在日本防卫省的联合参谋本部从11月19日开始,值班的参谋以及情报官都在密切分析

朝鲜方面的情报。这个原因是在于朝鲜在本月初突然向访问朝鲜的美国核技术专家透露了一所在宁边新建成的铀浓缩工厂,据这位美国教授讲,这个工厂的规模与工厂的技术能力远远超过了美国的想象,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美国的代表正好就朝鲜的核工厂事宜在日本东京与日本防卫省高官正在磋商对策,而防卫省的情报官们也在根据卫星照片研究朝鲜方面的动向。 原本根据美国的判断,朝鲜已经因为国内经济危机而走投无路,又因为继承人的问题所以急需与美国开展六方会谈,所以日本一直追随着美国对朝鲜实行自韩战以来最强硬的制裁措施,大有朝鲜不亡就不与接触的态势。但是对于这个新的核工厂连美国的侦察卫星,日本的侦察卫星以及韩国的侦察卫星都没有发现,这说明朝鲜有很多军事方面的情报都没有让美国以及日本所掌握,并且这个新工厂预示着朝鲜核武器的小型化能力已经完全成熟,所以日本防卫省的情报官员会急不可待地分析朝鲜的军事情报。在这关键时刻,突然传来了朝鲜北方向韩朝分界线韩方一侧发炮,并且造成军人死伤的消息,这一下子日本防卫省的警戒级别提高,所有休假官员都要回到岗位,马上按照既定的方案实施对策,这个所谓的既定的方案就是朝鲜半岛有事情况的对应指南。 其实日本对于朝鲜半岛有事(特指韩朝战争)的预案早就有,并且对此案的补充一直没有停止过。据日本防卫省OB(原来的军官)告诉我,从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以后,日本内部根据联合国军(GHO)的指示,马上制定了朝鲜半岛再次战争的应对计划。从现有的资料来看,

成语使用中常见错误类型以及对策

成语使用中常见错误类型以及对策(一)、误解词语,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许多源自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理解上的难度。如果不仔细辨析,一瞥而过,就容易造成望文生义的错误。 有些成语的理解能够利用“先分析后综合”的方法进行,如“巧夺天工”,主谓结构,“夺”,胜过,“天工”,天然的精巧,那么“巧”必然不能是天然的了。 例题: 1、就在公安部门准备收网时,这帮家伙为虎作伥,毫不收敛,在罪行簿上又添新笔。(╳) 2、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几乎万人空巷,街上静悄悄的。(╳) 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了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 4、这个小毛病不足为训,下次改掉就行了,何必大动干戈呢?(╳) 5、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火中取栗: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得到好处) 6、北大荒虽然天荒地老,但经农垦战士的开发,已经成为商品粮基地。(╳)(天荒地老:指经过的时间很久)

7、我们应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邯郸学步:比喻生硬的模仿,不但学不到人家的本领,反而连自己原有的长处也丢掉了。) 8、“9·11”事件之后,美国股市势如破竹的下跌趋势,令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势如破竹: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9、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10、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减轻学生负担,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轩然大波:常用于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潮) 11、教育学生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家长作风。(╳) 12、作家不深入生活,坐在家里管窥蠡测,就创作不出群众喜欢的作品。(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了解片面狭隘,十分有限。应改为“闭门造车”) 对策一:吃透词义,多识记多积累 【备注】: A、鼎足之势三人成虎不为己甚目无全牛杯弓蛇影侧目而视叹为观止金瓯无缺细大不捐安土重迁坐地分赃差强人意一团和气别无长物大方之家

抗美援朝各国军力表

抗美援朝各国军力表 这里是1950年6月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军队列表,暂缺中国人民志愿军介入前信息。目录 [隐藏] ? 1 志愿军介入初期 o 1.1 联合国军 ? 1.1.1 美国 ? 1.1.2 韩国 ? 1.1.3 英国 ? 1.1.4 加拿大 ? 1.1.5 澳大利亚 ? 1.1.6 法国 ? 1.1.7 新西兰 ? 1.1.8 荷兰 ? 1.1.9 泰国 ? 1.1.10 希腊 ? 1.1.11 土耳其 ? 1.1.12 菲律宾 ? 1.1.13 南非 o 1.2 中、朝方 ? 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 ? 1.2.2 北朝鲜 ? 2 僵持初期 o 2.1 联合国军 ? 2.1.1 美国 ? 2.1.2 韩国 o 2.2 中、朝方 ? 2.2.1 中华人民共和国 ? 2.2.2 北朝鲜 ? 3 停战前 o 3.1 联合国军 ? 3.1.1 美国 ? 3.1.2 韩国 ? 3.1.3 英国 ? 3.1.4 加拿大 ? 3.1.5 澳大利亚 ? 3.1.6 法国 ? 3.1.7 新西兰 ? 3.1.8 荷兰 ? 3.1.9 泰国 ? 3.1.10 希腊

? 3.1.11 哥伦比亚 ? 3.1.12 土耳其 ? 3.1.13 比利时 ? 3.1.14 菲律宾 ? 3.1.15 南非 ? 3.1.16 埃塞俄比亚 ? 3.1.17 卢森堡 o 3.2 中、朝方 ? 3.2.1 中华人民共和国 ? 4 注释 ? 5 参考文献 志愿军介入初期[编辑] 联合国军[编辑] [注 1](1950年10月-12月) ?总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注 2] 美国[编辑] ?(直辖)第10军(英语:X Corps (United States)),军长爱德华·阿尔蒙德。 o3师。 o7师。 o第1海军陆战师。 ?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注 3]。 o1军,军长弗兰克·米尔本。 ?24师。 o9军,军长约翰·库尔特。 ?2师。 ?25师。 ?骑兵1师。 ?远东空军,司令乔治·斯特拉特迈耶。 o第5航空队。 o轰炸机指挥部。 o空运指挥部。 ?远东海军,司令特纳·乔埃。 o第7舰队,司令阿瑟·斯特鲁布尔。 韩国[编辑] ?国防部,长官申性模,总参谋长丁一权。 o(直辖)1师、9师、10师、11师。 o第1军,军长金白。

成才的关键是自身能力(反方攻辩问题)

1、请对方回答我方提出的问题,奥运会对运动员来说,是不是机遇,关键不关键? 2、请问:你们被推选到这个辩论台上来,被你们的同学和朋友寄以厚望,在你们平时辛勤努力的同时,难道你们不认为是学校、老师、同学们和在座的各位支持你们的人,为你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的机遇吗? 3、“机遇属于每一个有准备的人”这句话正是说明了在埋头奋斗的同时要时刻注意掌握机遇。难道你们不认为,只顾低头努力,不会抬头看路,你们会浪费更多的机遇吗? 4、在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针锋相对的辩论中,你们不正是在努力地寻找我们的漏洞,寻找最佳的时机,试图反唇相讥吗? 5、《培根人生论》中《论时机》。他在篇中说到“当危险逼近时,善于抓住时机迎头邀击它要比犹豫躲闪更有利。因为犹豫的结果恰恰是错过了克服它的机会。 6、如果李嘉诚没有看到塑料花的潜力,就没有长江实业;如果霍英东没有看到军事物资的航运市场,就没有今天的霍英东集团;如果杨致远没有看到网络市场的潜力,就不会有今天的雅虎… 7“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意思是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不就是机遇起关键作用吗? 攻辩:1、阿宝、朱之文,他们来自农村,歌声嘹亮,如果没有《星光大道》这样展示自己的平台,这样难得的机遇,也许我们永远听不到他们的声音,这不正是说明了外部机遇是他们成才的关键吗?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于千里马来说伯乐不正是它成才的关键因素吗?对方辩友怎么看呢? 3、屈原感慨“约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的生不逢时,李白大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怀才不遇。历史上很多才华出众,胸有经纶的人都郁郁而终,难道这些不是在说明,机遇才是成才的关键吗? 4、古语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对方辩友怎么看呢? 5. 古往今来很多富于成就的人无不是在机遇到来的那一刻才开始他们的成功之旅的,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不过是南阳一介耕夫,与成才毫不相干? 6、能人千千万,为什么说时势造英雄!对方辩友作何解释? 7、亚里士多德说:人如果不是生活在社会中,那他不是神就是野兽。当代青年人成才中经验的积累、目标的确定和才华的施展以及社会的评价无不依赖于环境的给予啊。 8、我们看到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在搞希望工程,如果环境不重要,那么我们搞希望工程,不就成了浪费工程,应该搞的是奋斗工程对不对?对方辩友怎么看? 9、亲爱的对方辩友,在选拔人才时,我们承认“竞聘”和“推荐”都是一种有效的形式,那么请问,难道这样的“竞聘”和“推荐”的机遇不是我们青年成才的关键因素吗? 10、春运的时候可谓是“一票难求”,那么如果铁道部不给我们一个售票平台上午机遇,我们还能新年团圆吗? 11、“鹰击长空,鱼翔潜底”,但没有空气,鹰击什么?没有水,鱼又在哪里游呢?可见,成才的关键还是外部机遇啊,对方辩友怎么看? 12、曹雪芹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庭的衰败饱尝人世辛酸而写出了红楼梦而没有写出三国演义,对方辩友怎么看 13、在想想在文革期间,没有高校的,即使你想读书也不能,更别说什么成才了,因为你没有碰到一个良好的外部机遇? 14、大树已经成材了,但是此时飞来横祸,一场台风刮倒它,如果你没有去救它,必定成为人们的负担呢!你的看法? 我就想说明成才的关键更在于外部,如果没有好的环境,没有良好的机遇,可能永远只能孤芳自赏,碌碌无为一辈子。 15、俞敏洪老师当年为了离开农村,拼命学习,最终考上北大,在北大学习过程中他与比他强的同学一起学习,向有独特思想的老师请教,正是由于俞敏洪抓住上北大的机遇,助他成就今日新东方集团的伟业,难道你能否认正是抓住北大的机遇,让他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吗? 16、舟舟从小到大受音乐熏陶,由白痴变天才指挥家,关键是靠环境造成的,对方怎么看? 17、马加爵从小刻苦学习,通过个人努力成为了一名大学生,难道对方辩友认为他成才了? 攻击问题 1、青年人,能力的来源是什么?外部环境也就是机遇,给了他受教育的机会,才让他有了能力,这是前提。 2、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 3、孟母不三迁,孟子还能成为孟子吗? 4、著名作家高尔基也曾说过:生活就好比打仗,它的规律很简单,不要坐失良机。 5,、仲永年少才高,泯然众人之伤不就是源于其父没有给他好的环境? 6、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爱迪生 7、人才必须满足社会需求,不满足社会需求就不能创造社会价值,这样的人才当然不能成为人才,对社会环境不能进行正确的评判就无法判断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请问青年人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能否无视现实的社会客观环境呢? 8、个人为什么会奋斗呢?原因在于他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些都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啊。刚才对方提到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没有师傅的领进门怎么能成才啊?这不是环境的作用吗? 9、我方从未否认个人奋斗在成才中的重要性啊,我方强调个人奋斗和良好环境都是成才的重要因素。不过良好环境起到关键作用。对方辩手为何不回答我们刚才提到的有智

韩国历史上的英祖简介

韩国历史上的英祖简介 朝鲜英祖名李昑,是朝鲜肃宗李焞的第四子,生母为淑嫔崔氏。1694年甲戌肃宗二 十年九月十三日生于昌德宫宝庆堂。1699年己卯封为延礽君。肃宗三十年与进士徐宗悌 之女成婚。 作为庶子的李昑原本没有机会登上王位,一是其母淑嫔崔氏出身 卑微,二是其父肃宗在世时对其也评价平平。时文人闵镇远的著作《丹岩漫录》中记载,肃宗在世时比较疼爱么子延龄君,延礽君则常遭肃宗斥责。淑嫔崔氏过世后,延礽君 在服丧期间与侍妾生子,被肃宗痛骂"无行",并数月不曾召见。 肃宗过世后,李昑长兄李昀即位,即朝鲜景宗。景宗身体自幼孱弱,成婚多年始终无 子嗣,所以李昑在朝臣金昌集、李颐命、李健命、赵泰采等人的支持下,于1721年辛丑景宗元年被景宗册封为王世弟,以辅政的身份临朝听政。然而当时朝廷党争激烈, 反对者以宗庙继承为由建议景宗在宗室中择人过继,立为储君,因此李昑的储位并不稳固,幸好景宗个性仁厚,又与其弟李昑自幼感情深厚,再肃宗正妻仁元王后的庇护,李昑最终 保住继承之位。景宗四年八月二十五日1724年甲辰,景宗病逝,王世弟李昑于八月三十 日即位于昌德宫仁政门。是为英宗大王后世改称其为英祖。 英祖四年1728年,少论派人李麟佐、郑希亮等起兵,以宗室密丰君昭显世子曾孙李 坦为君,但以失败告终,史称戊申政变。 英祖十五年1739年为中宗元配废妃慎氏复位,追尊为端敬王后。二十二年1746年复 金宗瑞、皇甫仁端宗朝大臣等人官职,二十三年1747年又恢复安平大君李瑢世宗嫡三子 的官职。 英祖三十三年王妃徐氏病逝,英祖在两年后册立大臣金汉耇之女为新任王妃,他和两 任妻子之间都没有任何子嗣,虽然他有两子十二女,不过都是由后宫所出。其中长子李緈 早夭,次子李愃虽然顺利长大成人,然而因为某些因素一说奸臣诬陷,另一说世子李愃患 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导致英祖被迫将李愃关进米柜饿死。王位后来则由世孙李算李愃之次 子继承。 英祖五十二年三月五日,英祖升遐于庆熙宫集庆堂,庙号英宗。 政治清明 英祖自幼便历经波折动荡,1721年,在少论派激进分子的威胁下,英祖连夜逃到仁元王后的寝宫。在仁元王后的帮助下,才得以保命。册封、即位前以延礽君、王世弟的身份 居于外邸,作为朝政的旁观者,深知派系倾轧对国政的害处,所以他一登基便着手荡平这 种争斗。为了恢复昙花一现的普遍兵役税,英祖甚至走出宫廷,征求官吏、文人学士、士 兵和农民的意见。为了减轻务农者的负担,英祖将向全国平摊征收的兵役税削减一半,减 收部分由渔业税、盐税、船只税和土地附加税来补足。英祖还通过会计制度来整顿国家收

朝鲜

公元1908年,大韩帝国关闭了设立在首都汉城后苑春塘台的“大报坛”。这一专门表达对明朝皇帝感恩、怀念之情的祭坛,在历时204年后,终于成为历史遗迹。 在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温情面纱背后,是国家利益的博弈。庞大的大清帝国,在朝鲜眼中未尝不是一颗特大号棋子,可以用来“以夷制夷”…… 1 “皈”清复明绵里藏针 “清明”同尊,其实正是朝鲜王室下出的一招妙棋 1646年11月,日本对马岛主的使节来到汉城,他此行的使命是说服朝鲜国王,接受台湾郑氏政权的邀请,组建联合军队,动员“百万之众”,讨伐满清,恢复明室。朝鲜国王李倧(仁祖,1623~1649年在位)大为称许,派出使节回访对马岛,并敦促日本幕府及早出兵。 此后,朝鲜几次“北伐”动议都归于流产。其实,朝鲜王室也只是想利用北伐动员民意,以便巩固和加强王室集权,同时转移民众对内政的注意力,并进一步削弱中国在朝鲜的影响。 北伐成了画饼后,朝鲜国王采用了一个更为高明的办法满足民意。1704年(甲申年),崇祯皇帝自缢甲子纪念(60周年),朝鲜肃宗亲诣“禁苑坛”祭祀,同时下令设立“大报坛”,专门祭祀万历皇帝,表示不忘其在“壬辰倭乱”(即日本幕府的侵朝战争)时派遣明军拯救朝鲜的“再造大恩”。这是朝鲜祭奠明帝的开端。 1749年,朝鲜国王英祖(1724~1775年在位)决定,将明太祖朱元璋和崇祯皇帝也挪到大报坛上一并祭祀。朱元璋入祀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颁赐了“朝鲜”国名。而崇祯皇帝入祀,理由则相当牵强:“丙子虏乱”(即1636年皇太极第二次讨伐朝鲜)时,他曾派兵援助朝鲜。 从此,大报坛上供了3位大明皇帝,凡是他们的诞辰日、即位日、忌日,朝鲜国王均会亲临祭奠,世子、世孙随行,年年如此。 与悄悄筹备的北伐不同,祭祀明帝是一场公开的、大张旗鼓的政治秀,而且与尊清工作并行不悖。1774年,朝鲜英祖再度推出一大创举:在珍藏明朝赐品的“敬奉阁”旁,建起了一座新的“奉安阁”,供奉来自大清国的敕文和赐品等,“清、明”两朝在朝鲜得到了相同的地位。微妙的是,在国内对涉及明朝的任何资讯都极为敏感的大清政府,似乎对朝鲜高调的尊明保持了心照不宣的沉默。 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和“胡虏血统”的顾忌,满清对朝鲜采取了“字小为怀”的绥靖政策,只要政治上始终坚持大清中央的领导这一“事大主义”基本原则,朝鲜王室远比明朝时期享有更为充分的自主空间。“朝鲜虽是属国,但向来自主,”这在晚清成了中国政府向列强解释中朝关系的标准口径,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灾难后果。 “清明”同尊,其实正是朝鲜王室下出的一招妙棋:将大明帝国摆上祭坛,它也就彻底成了“过去时”,既能充分表达“朝鲜政府和人民”念旧之情,又能将那面依然能够凝聚人心士气的大明旗号,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对内可以动员民意,对外可以作为应对满清的博弈砝码。一年只需增加区区9天的“国定假期”,在现实利益和历史道义两方面,朝鲜王室就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这是小国“玩转”大国的相当成功的政治运作。从此,只要朝鲜王室认为其根本利益可能受影响,它那恭谨的表象之下,掩藏着的钢针总会显露出夺目的光芒…… 2 以华制夷一箭双雕

日俄战争双方兵力对比大全

日俄战争双方兵力对比大全 日本国内的进步人士也曾开展过反对日本统治集团侵略和战争政策的斗争,但是他们的力量尚不足以制止战争的爆发。于是,日俄战争已不可避免。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日俄战争双方兵力对比,希望你喜欢。 日俄战争双方兵力对比首先从俄国陆军上来说,在战争开始之前俄国的人口达到了一亿四千多万,其中有有一百五十万左右是俄国陆军,另外,俄国后备的兵力也在三百七十万以上。当时,俄国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军队都在西部,而在远东则不到十万人。在战争开始之后,俄国还曾经进行过大动员,陆续招了一百二十万的新兵。其次,从海军方面来说,俄国具有两百多艘军舰。而从装备上来说,俄国是非常精良的。但是,日俄战争中的俄国指挥官却是一个经验不够丰富的人,做事也比较优柔寡断。 而日本的情况和俄国有些不同,日本的人口不多,大概只有四千万左右,战争的时候可以调动的兵力大约在两百万左右,战争开始的时候日本动用的陆军只有三十七万五千人,其中只有二十五万兵力可以在外作战。但是日本在海军方面却比俄国出众,在战争前日本拥有的军舰数目为八十艘,其中许多都是新型的装备,不仅性能非常好,而且规格也是全部统一的。日本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他们国家的兵役

制度可以让他们随时都能召集一批后备军。 通过日俄战争实力对比可以发现,虽然俄国在军队数量上优于日本,但是在装备上和日本还是有些许的差距,再加上指挥者的失误,俄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日俄战争双方作战计划沙皇政府历来把远东看作次要战场,俄军总参谋部迟迟没有制订统一的对日作战计划。最早的计划是由黑龙江沿岸军区和俄国驻辽东地面部队的参谋部制订的,1901年经沙皇批准,1903年访问日本以后,俄国陆军大臣阿列克塞;库罗帕特金大将作出结论:“一个俄国兵可以对付三个日本兵,而我们只需要14天的时间就能够在满洲集结40万大军,这已经是击败日本陆军所需数量的三倍了。所以说将来要发生的与其说是战争不如说是一场军事散步更为合适”。虽然他认为一个俄国士兵能够对付三个日本士兵,但他还是计划采用三倍于日本陆军的兵力,虽然他认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只是一次“军事散步”,可他的作战计划却是以现有兵力坚持6个月的防御作战,直到集结足够的兵力之后进行反攻,在日本登陆,击溃其本土部队,平定人民的反抗,占领都城,生擒日皇”。 太平洋海军作战计划是由远东总督阿列克塞耶夫的参谋部制订的。计划规定俄国海军在远东的主要任务是:依托旅顺,控制黄海和朝鲜海峡;不允许日本陆军在朝鲜西海岸登陆;转移日本海军部分兵力对主战场的注意,并从海参崴方向采取辅助作战行动,借以防止日军在黑龙江口沿岸登陆。计划强调一切行动的主要目的,是“尽可能持久保存海军力量,无论如何不采取冒险行动”。这也是一个消极保守

前功尽弃的近义词是什么

前功尽弃的近义词是什么 导读:前功尽弃 【读音】:[qiángōngjìnqì] 【释义】: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近义词】:功败垂成 前功尽弃造句 1.不好好做,就会前功尽弃。 2.这可能意味着多年的工作前功尽弃。 3.噢,天啊,我的努力已是前功尽弃了。 4.大坝一定要在雨季开始以前合拢,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5.这引起了莫大的焦虑,而且使一切力量的集中都前功尽弃。 6.为一具机器人前功尽弃,值得吗? 7.必须找到它,不然会前功尽弃。 8.假如到了五月份前功尽弃怎么办? 9.现有的这些进展就前功尽弃了 10.那个过错使我们前功尽弃。 近义词造句 1.他们以为能在选举中轻易取胜,但事情往往会功败垂成。 2.这样,他们要想在该国鼓动背叛并想以微小的代价控制这一广大地区的图谋,遂功败垂成。 3.菲利普:只是他们功败垂成。皇马守门员救球救得好。

4.本公司轻裂扩充产能计画曾有二次功败垂成,究其原因是客户不能容忍长时间停炉待料。 5.在这周的尾声,他也试图打破水中憋气九分钟的世界纪录,但功败垂成。 6.我告诉你个东西能很快镇住邪魔,但如果你父亲体内没有一点人性留存就会功败垂成。” 7.大家都很兴奋?我不懂怎么会有人为我们的队伍感到兴奋。每年都是旧事重演:开始时我们表现很好,后来又功败垂成。 8.一次针对巴基斯坦总统皮瓦茨?穆沙拉夫的暗杀功败垂成,这是自从2002年以来的第四次暗杀,也是最近不到两周的第二次。 9.三个太空人在茫茫的星河中,同心协力寻找回家的路。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在全力和生命搏斗的同时,眺望月球,仍有著功败垂成的遗憾,渴望了解神秘的银河。 10.在完成理论准备后,本文对购并市场中三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目前市场上宣传得神乎其神、但事实上却如履薄冰的德隆系所取得的成绩;早段时间曾经引起市场巨大波动的中科系功败垂成而烟消云散,操作的当事人因此身陷囫囵;当前国际市场上兴起的两个超级巨人之间的合并之一:惠普康柏购并案例前因后果。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浅谈韩国和朝鲜之间的国际私法问题

浅谈韩国和朝鲜之间的国际私法问题 韩国和朝鲜是独立的国家,还是一个国家两个体制,还是互相未征服的两个政府,这个问题实际上不是国际私法的问题(很可能是宪法问题),而且想要用国际法来解决问题也找不到有关资料,但是可以从国家认定问题来推定。从这一角度看,韩国和朝鲜是两个独立的国家,从而因此作为两个国家,自然而然地发生国际私法的问题。1991年9月17日韩朝同时加入了UN,从而不得不互相认同是两个独立的国家。但这仅仅是从国际社会的角度上判断出来的结论,韩国与朝鲜保持着不同的看法。1992年2月18日通过数年的努力韩朝基本合意书终于有了效力。虽然有很多地方还未彻底的解决,但这一合意书在之前的两国的法律规定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下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一下韩国语朝鲜之间的关系: (一)韩国大法院的看法 韩国大法院根据《宪法》第三条规定判定为:”韩国的领土包括韩半岛和附属岛屿,所以朝鲜仅仅是反国家团体。”从这一规定看,韩国不将朝鲜视为国家。但在间谍罪的适用上,韩国将朝鲜视为准国家处理。 韩国和朝鲜之间的国际私法的问题从未被大法院审理过,所以我们只能参考其他领域的判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韩国的《着作权法》的有关规定,该法规定为:”着作权的效力涉及到朝鲜,因此对投靠朝鲜的韩国着作权所有者的着作权应当予以保护......为了借用该着作权,应该得到其继承人的同意。”。 不管是宪法还是其他法令,其效力都及于朝鲜。从此我们可以推定为韩国与朝鲜的司法问题也适用韩国的法率。再进一步说,两国之间没有出现涉外法律关系的余地。 但是,在宪法上,明文规定为韩朝是”一个国家”。因此,韩朝两国之间的关系不等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一合意书仅仅是两个公法团体之间的特殊概念,从这一个意义上两国之间的关系可以称为特殊关系。韩国的《宪法》列举了需要国会批准同意的条约,其中有”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关于制约主权的条约”。基本合意书既是有关领土的条约,也是韩朝两国之间的和谐与不可侵以及交流的条约,所以从前者的角度看这是”关于制约主权的条约”(因为韩国一直不承认朝鲜的国家地位),从后者的角度看”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该条约是通过国会的批注同意才生效的。但是,韩国国会没有批准和同意该

关于失败的成语大全.

关于失败的成语大全 2019-01-01 失败乃成功之母,那关于失败的成语有哪些呢? 本文是YJBYS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失败的成语大全”,仅供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 未成一篑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事败垂成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损兵折将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 人仰马翻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全军覆没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 前功尽弃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全功尽弃功:功效,功绩;弃:丢掉。全部功效都丧失干净。 片甲不留甲:铠甲。形容全军被消灭 片甲不存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 残军败将战败后残余的兵将。同“残兵败将”。 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冰消瓦解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兵败如山倒兵:军队。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 不堪一击不堪:经不起。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 败不旋踵形容很快就遭到失败。旋踵,转动一下脚后跟。 百事无成犹言一事无成。什么事情都没成功。 败将残兵指战败后剩余的兵将。同“残兵败将”,

《》()。 马仰人翻形容极忙乱或混乱的样子。 劳而无功花费了力气,却没有收到成效。 落花流水原形容暮春景色衰败。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 毁于一旦一旦:一天。指来之不易的东西一下子被毁掉 功亏一篑亏:欠缺;篑:盛土的筐子。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作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功败垂成垂:接近,快要。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 复蹈前辙蹈:踏上;前辙: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踏上先前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不吸取教训,重犯错误。 倒戈卸甲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残兵败将战败了的部队。 只轮不返只:一个。连战车的一只轮子都未能返回。比喻全军覆没。 折戟沉沙戟:古代的一种兵器。折断了的戟沉没在泥沙里。形容失败惨重。 一败如水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象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一败涂地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触即溃指军队士气涣散,跟敌人一接触就崩溃。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一无所成一点没有成就。 于事无补对事情毫无补益 瓦解冰消比喻完全消逝或彻底崩溃。 瓦解冰泮瓦器破碎,冰块融解。比喻失败、崩溃或消失。 城下之盟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和约。

康熙帝对朝鲜政策透析

康熙帝对朝鲜政策透析 宋 慧 娟 内容提要 康熙帝为调整中朝关系的矛盾,在政治经济方面严格要求朝鲜遵守藩属国礼仪,在司法行政方面尽可能为朝鲜创造宽松、友好、亲切的氛围,在国防方面曲从朝鲜不情之请。康熙帝运用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传统理念,把朝鲜拉回到“事大以诚”的轨道上来。但是,由于康熙帝对朝鲜定位存在模糊认识,也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关键词 康熙帝 朝鲜 宗藩关系 清初中朝两国关系的发展并不顺利,主要原因:一是清与朝鲜宗藩关系的建立,是清太宗通过对朝战争实现的,朝鲜被迫称臣,对清政府抱有敌视态度。二是有强烈“华夷之辨”观念的朝鲜,对以少数民族身份入主中国的清政府怀有蔑视心理。三是对大明王朝的追念和感戴,加剧了对清政府的反对情绪。故此,朝鲜虽表面上称臣纳贡,但私下里仍奉大明王朝为正朔,如果有人在私人的书稿信函中用清朝年号,就会被斥责为“背驰义理”、“乖戾反常”,遭到千夫所指。朝鲜反清复明的激昂情绪一直延续到康熙朝。如何调整中朝关系,使之在宗藩体制框架内正常发展,不仅关系中朝两国关系的未来,而且关系到清朝在东亚宗藩体系中,能否树立宗主国威信的重要问题。康熙帝励精图治,从多方面入手,主动缓和朝鲜的对立情绪,为清代中叶以后中朝关系的稳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留下一些历史的遗憾,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研究和借鉴。 一、对朝鲜的具体政策与措施 康熙帝即位后,针对中朝关系存在的具体问题,采取如下一些基本政策与措施: 1.政治方面严守宗藩礼仪规制 中朝宗藩关系确立以后,清政府参考明代则例,制定了朝鲜的藩封礼仪。因朝鲜当时有不臣之心,康熙帝特别关注朝鲜态度的变化,把朝鲜是否严格遵守藩国礼仪,看成是对清政府态度是否忠诚的依据。因此,朝鲜的文书中有几次用词犯讳,都遭到康熙帝的指责。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末,朝鲜奏请册立王妃,因奏文中的“后宫”二字,属诸侯不当用之称谓,且有“玄”字,犯玄晔的“玄”字讳,康熙帝十分不满,要求朝鲜国王肃宗予以解释。①肃宗承认“前请封侧室张氏书,内又应避讳字样,不行避讳,又称德冠后宫,实属违例,惟候严加处分。”康熙帝最终“从宽免议”②。康熙三十四年十月,谢恩使给太子的笺中,因有“干蛊”二字,康熙帝认为“用字不合,殊欠敬慎”③,礼部议请罚该国王银1万两,并将进贡例赏“裁革三年”,康熙帝谕为“宽免”④。康熙帝虽未对朝鲜犯讳进行责罚,但却向朝鲜提出警示,令其引以为戒。 2.经济方面坚持互市贸易 清代与朝鲜开放的边市有三处:在鸭绿江流域有中江市,在图们江流域有会宁市和庆源市(李朝又称之为北关市)。边市贸易本为互惠互利之事,不仅会给双方商民带来益处,也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因朝鲜政府感到供应清方管理人员的食宿、牲畜的草料等是一种负担,便采取极端行为,请求罢市。礼部议请罚银1万两,康熙帝没有同意,但“仍令照常贸易”。⑤ 3.法律方面从轻从简处理中朝案件 清中前期,处理朝鲜案件最多的当属“犯越”。中朝两国均禁民人越界往来,违者会受到严肃处理。清政府规定,中国人为首者,发边远充军,从犯减等,地方官受到查处。⑥朝鲜政府多次重申私越边界者斩首,⑦但此类案件仍然层出不穷。无论是朝鲜依本国律法定案,还是由清政府司法部门审查定案,最后都要报请清帝裁决。康熙帝定罪往往比三法司和朝鲜国王拟罪为轻。 康熙二十五年,朝鲜韩得完等二十八人越界采参,枪伤中国绘图员案,查勘使和三法司拟奏,将该国王罚银2万两,首犯与从犯俱拟立斩。康熙帝最终降旨:“韩得完等六名,著处斩立决。金太成等二十二人,俱从宽免死,减等发落,余如议。”⑧康熙四十三年的金礼进案 1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