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参考文献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参考文献## English Answer:Cell Colony Formation Assay References.1. Freshney, R. I. (2010). Culture of animal cells: a manual of basic technique and specialized applications. John Wiley & Sons.2. Stacey, G. N., & Hayflick, L. (1970). Growth and viability of human embryonic fibroblasts during serial propagation in vitro. 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 63(2), 465-476.3. Hamburger, V. (1960).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colony formation in vitro by single cells dissociated from mouse embryo.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Zoology, 146(3), 201-234.4. Brindley, D. C., & Lewis, J. H. (1969). An automatedcolony counter for the evaluation of suspension cultures. 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 58(2-3), 409-414.5. Hamburger, V., & Salmon, S. E. (1967). Primary bioassay of human myeloma stem cells.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39(2), 1027-1036.6. Bradley, T. R., & Metcalf, D. (1966). The growth of mouse bone marrow cells in vitro. Australia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Medical Science, 44(3), 287-300.7. Pluznik, D. H., & Sachs, L. (1965). The cloning of normal "mast" cells in tissue culture. Journal of Cell Physiology, 66(3), 319-324.8. Sachs, L., & Heller, E. (1972).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cell sele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V. Colony formation in agar by human bone marrow cell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69(12), 3604-3607.9. McLimans, W. F., et al. (1990). Colony-forming units in circulating blood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82(2), 114-118.10. Bourinbaiar, A. S., et al. (1992). Hematopoietic colony-forming cells in the blood of patients at risk for hematologic malignancy. Blood, 79(9), 2358-2365.## 中文回答: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参考文献。
葡聚糖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PHBV/葡聚糖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及表征关于《PHBV/葡聚糖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及表征》,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两亲性聚合物纳米颗粒作为疏水性抗肿瘤药物载体因其能够增强化疗效率并降低毒副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采用双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测得平均粒径为205.0±6.9 nm,Zeta 电势为-1.59±0.12 mV,纳米颗粒具有明显的壳核结构,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将疏水性化疗药物顺铂包载后,其粒径及电势均无明显变化,载药量达19.3±2.9%.顺铂在模拟肿瘤细胞环境pH=5.5的磷酸盐缓冲液(PBS)中比正常细胞环境pH=7.4时释放更快,且累计释放周期均长达7 d以上,表明该药物载体具有一定的pH 响应性以及优异的缓释性能.细胞集落形成实验表明PHBV/葡聚糖纳米药物载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载药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的毒性明显高于正常细胞,表明该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综上所述,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具有两亲性分子结构,合适的粒径及Zeta电势,显著的缓释效果,对肿瘤细胞具有pH响应性及更强的杀伤作用等优势,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纳米药物载体,在癌症化疗中显著提高药物利用率并降低毒副作用.下载论文网关键词: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药物载体;体外药物释放;细胞毒性中图分类号:R943;O636文献标志码:AAbstract:Amphiphilic polymer nanoparticles have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especially as anticancer drug delivery system,since they can enhance bioavailability and reduce side effects of drugs used for chemotherapy. Novel poly (3-hydroxybutyric-co-3-hydroxyvaleric,PHBV)/dextran nanoparticles (PDNPs)drug delivery system was formulated via an original double emulsion (w1/o1/w2)solvent-evaporation method. The mean diameter of PDNPs was 205.0±6.9 nm and their zeta potential was -1.59±0.12 mV by using dynamic light scattering (DLS)detection. PDNPs showed obvious core-shell structure with uniform particle dispersion. Cisplatin,as a model anticancer drug,was loaded to demonstrate the 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drug delivery system,and its loading did not significantly alter the hydrodynamic diameter and zeta potential of nanoparticles with19.3±2.9% of drug loading content (DLC).In-vitro drug release profile of cisplatin from cisplatin-loaded PDNPs found that it can be released faster in normal cells (pH=7.4)than cancer cells (pH=5.5)in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and the release period was more than 7 d,which demonstrated that this drug delivery system was pH-responsive and with excellent slow-release performance. PDNPs displayed no cytotoxicity,and cisplatin-loaded PDNPs exhibited higher killing efficient to cancer cells when compared with normal cells,which indicated this nano-delivery system can kill cancer cells more effectively.Thus,the novel PDNPs drug delivery system can be potentially applied for cancer chemotherapy,which will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io and reduce side effect of drugsin the cancer chemotherapy.Key words:PHBV;dextran;nanoparticles;drug delivery system;drug release in vitro;cytotoxicity?S着药物载体的发展,两亲性聚合物纳米颗粒作为抗肿瘤化疗药物载体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1-2],两亲性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具有以下优势:将疏水性药物有效包载从而提高药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同时避免传统复合溶媒或增溶剂产生的毒副作用[3];表面亲水性可防止纳米颗粒被内皮网状系统识别排异从而延长药物体内循环时间[1,2,4-5];通过肿瘤组织特有的高渗透及滞留效应(Enhanced Permeation Retention effect,EPR)[6]被动靶向到肿瘤组织,增加肿瘤部位血药浓度;通过聚合物载体的降解将药物缓慢释放,有效避免药物突释现象并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从而提高化疗药物的治疗效率,降低体内非特异性药物分布从而减轻对正常组织的伤害,降低毒副作用[7]. 药物载体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及进入血液循环后相对稳定的物理性质[8].常用的药物载体材料包括聚己内酯,多糖,聚丙烯酸,聚羟基脂肪酸等[5].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oly (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PHBV)是由原核微生物合成的天然高分子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可降解性[9],广泛应用于抗肿瘤药物载体系统[10-11]及生物材料领域[12-13].Cristian Vilos等[10]将PHBV用于构建疏水性化疗药物紫杉醇的纳米载体,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PHBV的降解过程从而解释了紫杉醇在PHBV中的缓释行为.Farha Masood等[11]研究表明将化疗药物玫瑰树碱包载于PHBV纳米颗粒后较游离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显著增强,化疗效率明显提高.然而在血液循环过程中,疏水性的物质易与调理素结合,并被网状内皮系统识别排异[1],为了提高PHBV的体内循环时间,使其到达肿瘤组织,在PHBV表面包覆一层亲水性物质成为一种很好的策略.葡聚糖是由多个以α-(1→6)键合的葡萄糖分子聚合而成的低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无免疫原性,作为血浆替代品至今超过五十年,也是注射用药的成分之一,且葡聚糖本身不带电荷[5,7,12,14],在药物载体领域受到广泛研究.抗肿瘤化疗药物以疏水性药物居多,如常用的顺铂,紫杉醇,阿霉素等.临床化疗方案中顺铂的使用频率超过50%.顺铂具有较强的广谱抗癌作用,但其毒副作用明显,如肾毒性、耳毒性、神经毒性等,且容易与其他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用药物载体将其包载后,可增加其溶解度,被动靶向到肿瘤组织以提高药效,降低正常组织中的药物分布从而降低毒副作用[15-16].本文采用双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了PHBV/葡聚糖纳米药物载体,通过正交实验优化纳米颗粒粒径制备参数,对其成分、粒径、Zeta电势、形貌以及生物相容性进行表征后,通过分子间疏水作用将化疗药物顺铂包载其中,通过对载药量、包封率、体外模拟药物累计释放效率,以及载药纳米颗粒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毒性进行表征,以此评估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在癌症化疗中的应用前景.1 实验部分1.1 试剂与仪器PHBV(Mw=300 000,3%HV),宁波天安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结构式见图1(a);葡聚糖(Mw=20 000),生化试剂,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结构式见图1(b);聚乙烯醇124(PVA,Mw=105 000),分析纯,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二氯甲烷(CH2Cl2),分析纯,天津市富起化工有限公司;丙酮,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顺铂(>99%),武汉纽拜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甲醇,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DMEM/HIGH GLUCOSE培?B基,胎牛血清,Gibco;RPMI 1640培养基,Hyclone;双抗(青霉素和链霉素),胰蛋白酶,结晶紫,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细胞培养皿,Greiner bio-one.电子天平,FA1104,上海天平仪器厂;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DF-101S,广州市星烁仪器有限公司;超声波细胞破碎仪,SM-150D,南京舜玛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傅里叶红外光谱仪,Nexus,Thermo Nicolet;纳米粒径及Zeta电位仪,Nano-ZS,Malvern;透射电子显微镜,Tecnai G2 F20,FEI;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Agilent 2000,American;万能倒置显微镜,IX71,OLYMPUS;生物安全柜,HF-1200,中国力新发展有限公司;CO2培养箱,BB15,Thermo.1.2 实验过程1.2.1 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采用新型双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该方法操作简单,无有毒试剂残留,粒径易于控制,且纳米颗粒收率较高,是一种理想的纳米药物载体制备方法.将PHBV加入二氯甲烷中,63 oC恒温水浴10 min使其溶解.将10 mg/mL葡聚糖水溶液与一定量的丙酮混合均匀,然后以1∶3体积比加入PHBV/二氯甲烷溶液,在冰浴条件下超声破碎形成初乳(w1/o1)(超声参数:功率120 W,工作时间2 s,间隔时间3 s,超声时长5 min)再按1∶3体积比加入5 mg/mL的PVA水溶液,超声破碎形成复乳(w1/o1/w2),最后将复乳倒入一定体积0.5 mg/mL PVA水溶液中,缓慢搅拌直至有机溶剂挥发完全,通过进一步离心、洗涤、重悬,得到分散在水中的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1.2.2 顺铂药物包封实验通过分子间疏水作用将顺铂包封于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的疏水内核中,具体操作如下:在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过程中,将顺铂加入葡聚糖水溶液加热使其溶解,再与丙酮混合均匀后与PHBV/二氯甲烷溶液混合超声形成初乳,后期实验步骤同上.1.2.3 顺铂药物包封率及体外释放效率的测定将载药纳米颗粒离心收集时的上清液作为试样,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检测游离顺铂的浓度,得到游离的顺铂药物质量,计算出顺铂药物在纳米颗粒中的包封率及载药量[17].包封率(%)=(顺铂投入总量-游离顺铂质量)/ 顺铂投入总量× 100%(1)载药量(%)=(顺铂投入总量-游离顺铂质量)/ 收集的载药纳米颗粒质量× 100%(2)顺铂药物体外释放实验:将4 mg载顺铂纳米颗粒分散于8 mL磷酸盐缓冲液(PBS)后转移到透析袋中,加入9倍体积PBS 释放介质,在摇床中于37 ℃以100 r?min-1恒温震荡,于不同时刻取出2 mL释放介质作为样品,并加入等量新鲜介质,用HPLC检样品中顺铂浓度,并计算其累计释放效率.色谱条件:流动相:10%甲醇,90%水;流量体积:1 mL/min;检测波长:210 nm;进样量:20 μl;色谱柱型号:C-185 μm (250 mm×4.6 mm).1.2.4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是一种全面评价细胞毒性的实验方法[18-19],具体实验操作如下:吸去细胞培养皿中培养液,使用PBS清洗细胞,加入含有EDTA的胰蛋白酶消化细胞后加入适量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液,使用细胞计数板进行细胞计数.将含有500个细胞的悬液加入含有8 mL新鲜培养液的培养皿中(直径8 cm),将其均匀分散后放置于细胞培养箱中.细胞贴壁4 h后,分别加入等量的空白及载药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于培养箱中处理24 h 后,使用37 °C预热的PBS将纳米颗粒洗净,然后加入新鲜培养液培养.每三天换一次液,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当培养皿中出现30~50个细胞组成的细胞集落时取出细胞房,使用PBS洗去残留的培养液,加入-20 °C预冷的甲醇,处理2~3 min,固定细胞.弃去甲醇,加入1%的结晶紫溶液(甲醇∶蒸馏水体积比为1∶1),室温染色20~30 min.染色完毕后使用蒸馏水清洗培养皿,洗去结晶紫溶液.被染成紫色的细胞集落清晰可见,肉眼观察对集落进行计数,计算细胞生存率.2 结果与讨论2.1 纳米颗粒的化学成分分析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法对PHBV、葡聚糖以及制备的纳米颗粒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红外图谱2(a)中1 724 cm-1为PHBV典型的羰基(C=O)伸缩振动峰,1 280 cm-1为C-O-C的伸缩振动峰,2 983 cm-1,2 934 cm-1,2 890 cm-1分别为-CH3,-CH2,-CH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峰.红外图谱2(b)中3 430 cm-1为葡聚糖典型的羟基(-OH)伸缩振动峰.制备的纳米颗粒中含有明显的羰基及羟基伸缩振动峰,表明其化学成分由PHBV和葡聚糖构成,如图2(c)所示.2.2 纳米颗粒的粒径及形貌分析粒径作为药物载体系统的重要参数,以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粒径为考量标准,将PHBV浓度、丙酮用量、初乳/外水相体积比作为参变量,通过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纳米颗粒粒径的制备参数,由表1分析可知,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平均粒径随PHBV浓度增大而增大,随丙酮用量增大而减小,随初乳/外水相体积比增大而减小,且初乳/外水相体积比对颗粒粒径影响最大,PHBV浓度次之,丙酮用量对于颗粒粒径影响较小,由此确定最佳实验参数为:PHBV浓度为3 mg/mL,丙酮用量为4 mL,初乳/外水相体积比为1∶6.最佳实验参数下制备出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粒径为205.0±6.9 nm(如图3(a)所示),粒径分布均匀,Zeta电势为-1.59±0.12 mV(如图3(b)所示).有研究表明带正电荷的药物载体系统在静脉注射后易与带负电荷的血清白蛋白形成聚合物而被吞噬细胞识别排异,而表面不带电荷的药物载体系统则能有效降低血浆蛋白的吸附并提高细胞的非特异性摄取效率[20].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颗粒粒径及形貌,结果如图3(c)(d)所示,纳米颗粒形貌圆润,呈现出两亲性纳米颗粒明显的壳核结构.粒径均匀且粒径大小与动态光散射法测试结果一致,由于肿瘤组织内皮细胞间隙约为8~400 nm,且药物释放效率与载体尺寸相关,故药物载体的粒径为200 nm左右时,既能满足大多肿瘤模型的EPR效应,又具有较长的缓释周期[21].2.3 纳米颗粒对顺铂药物的包载及其体外释放顺铂作为一种常用化疗药物,通过疏水作用使顺铂包封于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的疏水内核,通过加入不同质量的顺铂探讨其对包封率及载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如表2所示),随着顺铂投入质量的增加,载药量随之增大,但包封率会相对降低,粒径略微增大,而Zeta电势无明显变化.当顺铂与PHBV质量比为30%时,载药量可达19.3±2.9%,包封率为51.5±7.7%.同时考虑顺铂药物的利用效率与纳米颗粒的包载能力,选用顺铂投入质量为PHBV质量的30%条件下的载药纳米颗粒进行后期研究.体外药物释放效率如图4所示,顺铂水溶液(游离顺铂)在pH=5.5或7.4时快速扩散到整个介质中,释放周期小于12 h,而顺铂包封于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后,药物初始阶段的突释现象显著降低,且在正常组织环境pH=7.4时释放缓慢,7 d累计释放量约为60%,而在肿瘤组织环境pH=5.5时释放较快,7 d累计释放约80%.PHBV/葡聚糖纳米药物载体表现出的pH响应性主要得益于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在酸性环境下比在中性环境下具有更快的溶胀速率,而使小分子药物通过渗透作用得以释放[22].综上所述,PHBV/葡聚糖载药纳米颗粒在减少药物初始阶段突释效应而降低对正常细胞的毒副作用,并且通过延长药物缓释时间减少化疗用药次数、用药剂量并提高化疗药物治疗效率.且药物载体具有一定的pH响应性,在正常组织中释放缓慢,而在肿瘤组织中具有较快的释放效率,对于化学治疗中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杀伤作用,以及增强对肿瘤组织的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意?x.2.4 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是一种全面评价细胞毒性的手段,为了验证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的生物相容性及载药纳米颗粒的细胞毒性,采用人体宫颈癌细胞HeLa以及人体正常肝细胞L02作为细胞模型进行实验.结果如图5(a)所示,在空白纳米颗粒浓度高达100 μg/mL时,细胞存活率仍达到80%以上,表明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对正常细胞以及肿瘤细胞均表现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图5(b)(c)显示同等浓度下载药纳米颗粒对正常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小于肿瘤细胞,具有显著性差异,表明该载药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具有更强的杀伤作用,作用机制与肿瘤细胞对葡萄糖的代谢更加旺盛有关,由于纳米颗粒表面的葡聚糖水解产生大量葡萄糖,从而增加肿瘤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摄取,导致更高浓度的顺铂药物作用,从而对肿瘤细胞产生更强的抑制效果[23].综上所述,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新型纳米制剂,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对肿瘤细胞更强的杀伤作用,有望在癌症化疗中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3 ?Y 论两亲性聚合物纳米药物载体在提高化疗药物药效的同时降低毒副作用,对于癌症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双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的新型PHBV/葡聚糖纳米药物载体,其粒径均一,表面几乎不带电荷,呈明显壳核结构状的球形颗粒.通过对疏水性化疗药物顺铂的包载,该载药纳米颗粒具有较高的包封率及载药量,且体外缓释效果显著,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pH环境具有明显的响应性,且该载药纳米颗粒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明显高于正常细胞,在癌症治疗中能显著降低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PHBV/葡聚糖纳米颗粒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载体,对更多的疏水性抗肿瘤药物进行有效包载并达到缓释效果,甚至可实施亲疏水性药物间的联合治疗,以提高化疗效率并减轻毒副作用.参考文献[1] NICOLAS J,MURA S,BRAMBILLA D,et al. Design,functionalization strategies and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of targeted biodegradable/biocompatible polymer-based nanocarriers for drug delivery[J]. Cheminform,2013,42(3):1147-1235.[2] FONSECA A,FERREIRA P,CORDEIRO R,et 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for predictive medicine:polymers as tools for advanced applications[C]//M. S. Mozaffari. New Strategies toAdvance Pre/Diabetes Care:Integrative Approach by PPPM,Volume 3 of the Series Advances in Predictive,Preventive and Personalised Medicine,2013:399-455.[3] 黄飞云,屠锡德. 难溶性抗肿瘤药物注射剂的制剂研究[J]. 药学进展,2002,26(2):71-76.HUANG F Y,TU X D. Advances in injections of insoluble antitumor drugs[J]. Progress in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02,26(2):71-76.(In Chinese)[4] ALEXIS F,PRIDGEN E,MOLNAR L K,et 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clearance and biodistribution of polymeric nanoparticles[J]. Molecular Pharmaceutics,2008,5(4):505-515.[5] DU Y,WENG Q,YUAN H,et al. Synthesis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stearate-g-dextran micelles for intracellular doxorubicin delivery[J]. Acs Nano,2010,4(11):6894-6902.[6] MATSUMURA Y M,MAEDA H A. A new concept for macromolecular therapeutics in cancer chemotherapy:mechanism of tumoritropic accumulation of proteins and the antitumor agent smancs[J]. Cancer Research,1986,46:6387-6392.[7] LI M,TANG Z,ZHANG Y,et al. LHRH-peptide conjugated dextran nanoparticles for targeted delivery of cisplatin to breast cancer[J].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2014,2(22):3490-3499.[8] LIU Y,LI J,REN J,et al. Preparation and in vitro pH-responsive drug release of amphiphilic dendritic star-block copolymer complex micelles[J]. Materials Letters,2014,127:8-11.[9] NIGMATULLIN R,THOMAS P,LUKASIEWICZ B,et al. Polyhydroxyalkanoates,a family of natural polymers,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drug delivery[J]. Journal of Chemical Technology & Biotechnology,2015,90(7):1209-1221.[10]VILOS C,MORALES F A,SOLAR P A,et al. Paclitaxel-PHBV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toxicity to endometrial and primary ovarian cancer cells[J]. Biomaterials,2013,34(16):4098-4108. [11]MASOOD F,CHEN P,YASIN T,et al. Encapsulation of Ellipticine in 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based nanoparticles and its in vitro application[J].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Materials for Biological Applications,2013,33(3):1054-1060.[12]ZOU P,LIU H,LI Y,et al. Surface dextran modified electrospun poly (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PHBV)fibrous scaffold promotes the proliferation of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J]. Materials Letters,2016,179:109-113.[13]WANG N,ZHOU Z,XIA L,et al. Fabr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oactive β-Ca2SiO4/PHBV compositescaffolds.[J].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Materials for Biological Applications,2013,33(4):2294-2301.[14]LIU P,SITU J Q,LI W S,et al. High tolerated paclitaxel nano-formulation delivered by 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 g -dextran micelles to efficient cancer therapy[J]. Nanomedicine Nanotechnology Biology & Medicine,2015,11(4):855-866.[15]祝兴勇,张文萍,尤启冬,等. 铂(Ⅱ)类抗肿瘤药物[J]. 化学进展,2008,20:1324-1340.ZHU X Y,ZHANG W P,YOU Q D,et al. Antitumor platinum (Ⅱ)drugs[J]. Progress in Chemistry,2008,20:1324-1340.(In Chinese)[16]ALAM N,KHARE V,DUBEY R,et al. Biodegradable polymeric system for cisplatin delivery:Development,in vitro characteriza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toxicity profile[J].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C,2014,38(38):85-93.[17]SAHANA B,SANTRA K,BASU S,et al. Development of biodegradable polymer based tamoxifen citrate loaded nanoparticles and effect of some manufacturing process parameters on them: a physicochemical and in-vitro evalu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anomedicine,2010,5:621-630.[18]FRANKEN N A,RODERMOND H M,STAP J,et al. Clonogenic assay of cells in vitro[J]. Nature Protocols,2006,1(5):2315-2319.[19]BLUNDEN B M,LU H,STENZEL M H. Enhanced delivery of the RAPTA-C macromolecular chemotherapeutic by conjugation to degradable polymeric micelles[J]. Biomacromolecules,2013,14(12):4177-4188.[20]LI J,YU X,WANG Y,et al. A reduction and pH dual-sensitive polymeric vector for long-circulating and tumor-targeted siRNA delivery[J]. Advanced Materials,2014,26(48):8217-8224.[21]CHOW E K,HO D. Cancer nanomedicine:from drug delivery to imaging[J].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2013,5:216-224.[22]?R方奎. 基于壳聚糖PLGA纳米载体的构建及其水解释药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2013:58-69.MA F K. Chitosan-PLGA nanocarrier systems for hydrolytic erosion and drug release[D].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2013:58-69.(In Chinese)[23]霍希琴,霍海玲,伍旭,等. 纳米颗粒-葡萄糖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J].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3):67-70.HUO X Q,HUO H L,WU X,et al.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ancer Cells and Nanoparticles-glucose Bioconjugates (FSiNPs-DG)[J].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9,36(3):67-70.(In Chinese)。
实习二电离辐射细胞存活克隆实验结果分析-北京大学医学部课程中心
放射生物学实习二细胞克隆(集落)形成法评估电离辐射细胞增殖性死亡一、目的要求目的:了解细胞克隆(集落)形成法检测细胞存活能力的方法,熟悉细胞存活分数(SF, survival fraction, in unit of %)与受照剂量(D, dose, in unit of Gy)之间剂量-效应的关系,熟悉与细胞存活剂量效应模型曲线结果处理有关的软件及使用方法,掌握细胞存活模型曲线的绘制及重要参数的计算。
要求:1,计算细胞接种效率(PE, planting efficiency);2,应用SPSS 软件测算单击多靶模型下细胞存活曲线的n、k估计值,评价模型曲线的拟合优度;3,根据n、k估计值进一步计算D0、Dq和D37等参数,以及某一化学增敏剂或处理因素的增敏比(SER, sensitive enhancing ratio);4,利用EXCEL软件绘制细胞存活剂量效应的模型曲线。
二、实验原理放射生物学中细胞受电离辐射照射后,受照细胞既可以呈现即刻死亡,也可能延迟一段时间后才表现出死亡,即增殖环节出现的细胞死亡。
这是因为有些受照细胞形态上仍然保持细胞结构的完整,同时细胞还具有制造蛋白质、合成DNA,甚至再经历一次或数次细胞的有丝分裂,但最终还是发生了细胞的变性死亡,这种并不立即表现出死亡的部分就称为细胞增殖性死亡。
细胞增殖性死亡是放射生物学研究中最具特色的一类细胞死亡。
细胞增殖性死亡与细胞凋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关细胞增殖性死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一般而言, 细胞增殖性死亡是不能经MTT实验、LDH漏出实验、或台盼蓝拒染法等加以检测。
放射生物学上,人们通常采用细胞克隆(集落)形成试验来检测经电离辐射照射后,细胞在克隆性细胞增殖能力上的变化。
一个存活的细胞克隆(集落)代表的是电离辐射细胞经一段时间(大约10天)培养后,由独立分散的单个健在细胞直接分裂、增殖,尔后形成具一定细胞数量的群体(通常含50个以上细胞)。
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
1.双层软琼脂集落形成率实验于24 孔板中, 下层低熔点琼脂浓度为0. 5 % , 上层为0. 33 %,每孔上层低熔点琼脂含细胞数为2 000 个,每种细胞共铺5 孔。
把培养板移入CO2 孵箱,在37 ℃、5 %CO2 及饱和湿度环境下培养2~3 周后倒置显微镜下计数直径大于100μm或含50 个细胞以上的克隆,并计算克隆形成率(克隆形成数/ 接种细胞数×100 % = 克隆形成率) 。
2.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将p27Kip1转染组、空载体转染组和未转染组细胞以每组600个细胞接种于60 mm 含底层5 g/L琼脂糖和顶层3 g/L琼脂糖的软琼脂中;37℃培养箱中培养14 d;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克隆形成情况.计算克隆形成率.软琼脂克隆形成率=克隆数/接种细胞数×100%对照组克隆数-实验组克隆数抑制率= ×100%对照组克隆数3.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用去离子水配制7 g.L-1和12 g.L -1琼脂溶液,高温高压灭菌后,于45℃水浴保温备用. 配制2×DMEM培养液,高温高压灭菌后45℃水浴保温. 将2×DMEM与12 g.L-1琼脂溶液等体积混匀后,按1 mL/孔加入24孔培养板,4℃放置30 min使之凝固. 再将2×DMEM与7 g.L-1琼脂溶液等体积混匀,之后加入单细胞悬液并调整细胞终浓度为1×106个.L-1,此混悬液按每孔0.5 mL加入上述24孔板,铺平后室温放置使琼脂凝固,之后置于37℃,50 mL.L-1 CO2孵箱中培养2 wk,观察细胞克隆形成情况并计算克隆形成率. 同时设HO-8910为空白对照和8910-pcDNA3为空载体对照.4.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细胞在35 mm的平皿中长至70%~80%铺满,然后与20 μμmol·I-1的AS -ODN。
共孵育4h,之后将细胞重悬于新鲜培养液配制6mL·L-1的底层琼脂,lml/孔加入24孔板中,调整细胞浓度并与 4 mL·L-1的琼脂混合,以每孔0.5 mL中含500个细胞加到底层琼脂上,置37℃培养2Wk后计数克隆形成数克隆大于100个细胞着计数。
(完整版)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当单个细胞在体外增殖6代以上,其后代所组成的细胞群体,成为集落或克隆。
每个克隆含有50以上的细胞,大小在0.3-1.0mm之间。
集落形成率表示细胞的独立生存能力。
各种理化因素可能导致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发生改变。
通过一定的实验方法可以对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进行检测。
细胞接种存活率只表示接种细胞后贴壁的细胞数,但贴壁后的细胞不一定每个都能增殖和形成克隆。
而形成克隆的细胞必为贴壁和有增殖活力的细胞。
克隆形成率反映细胞群体依赖性和增殖能力两个重要性状。
由于细胞生物学性状不同,细胞克隆形成率差别也很大:一般初代培养细胞克隆形成率弱,传代细胞系强;二倍体细胞克隆形成率弱,转化细胞系强;正常细胞克隆形成率弱,肿瘤细胞强。
实验方法:平板集落形成实验、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a)平板集落形成实验:本法适用于贴壁生长的细胞和正常培养的细胞(b)软琼脂集落形成实验:本法适用于非锚着依赖性生长的细胞,如骨髓造血干细胞、肿瘤细胞株、转化细胞系。
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基本步骤:1、取对数生长期的各组细胞,分别用0.25%胰蛋白酶消化并吹打成单个细胞,并把细胞悬浮在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备用。
2、将细胞悬液作梯度倍数稀释,每组细胞分别以每皿50、100、200个细胞的梯度密度分别接种含10mL 37℃预温培养液的皿中,并轻轻转动,使细胞分散均匀。
置37℃ 5% CO2及饱和湿度的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3周。
3、经常观察,当培养皿中出现肉眼可见的克隆时,终止培养。
弃去上清液,用PBS小心浸洗2次。
加4%多聚甲醛固定细胞5mL固定15分钟。
然后去固定液,加适量GIMSA应用染色液染10~30分钟,然后用流水缓慢洗去染色液,空气干燥。
4、将平皿倒置并叠加一张带网格的透明胶片,用肉眼直接计数克隆,或在显微镜(低倍镜)计数大于10个细胞的克隆数。
最后计算克隆形成率。
克隆形成率=(克隆数/接种细胞数)×100%平板克隆形成试验方法简单,适用于贴壁生长的细胞。
抗体生成细胞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抗体生成细胞的分离和培养方法。
2. 学习观察和记录抗体生成细胞的形态变化。
3. 掌握抗体生成细胞活性检测的基本技术。
二、实验原理抗体生成细胞是指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通常为B淋巴细胞。
在抗原刺激下,B淋巴细胞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
本实验通过分离小鼠脾脏中的B淋巴细胞,体外培养并观察其形态变化,以及检测其产生抗体的能力,来研究抗体生成细胞的特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鼠2. 试剂:抗原、抗体、Ficoll分层液、RPMI-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二甲基亚砜(DMSO)、细胞计数板、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小鼠脾脏细胞分离- 处死小鼠,取出脾脏。
- 将脾脏放入无菌培养皿中,用无菌剪刀剪碎。
- 加入Ficoll分层液,室温静置30分钟。
- 吸取中层细胞,用RPMI-1640培养基洗涤2次。
- 计数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6个/mL。
2. 细胞培养- 将细胞悬液加入含10%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的RPMI-1640培养基中。
- 将细胞悬液分装至培养皿中,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 每2天更换一次培养基。
3. 形态观察- 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记录细胞生长情况。
4. 抗体生成细胞活性检测- 收集细胞培养液,离心去上清。
- 将细胞沉淀用RPMI-1640培养基重悬,加入抗原,37℃孵育1小时。
- 加入抗体,37℃孵育30分钟。
- 加入底物,观察颜色变化。
- 记录抗体生成细胞活性。
五、实验结果1. 细胞形态观察- 在培养过程中,细胞逐渐从单层排列变为多层排列,细胞体积增大,形态趋于扁平。
2. 抗体生成细胞活性检测- 加入抗原和抗体后,部分细胞出现颜色变化,说明这些细胞能够产生抗体。
六、实验讨论1. 本实验成功分离和培养了小鼠脾脏中的B淋巴细胞,并观察到了细胞形态的变化。
2. 抗体生成细胞活性检测结果表明,部分细胞能够产生抗体,证实了实验的成功。
细胞生物学实验Hela细胞培养
3、酚红:中性时为红色,酸性时为黄色,碱性时为紫色。酚红在无血清培养基时 可能带来细胞内外钠/钾失衡,影响细胞生长,这种作用在有血清培养时能被血清 中和或减轻。
底物:胶原、玻璃、塑料、其它细胞等 血清中有促使细胞贴壁的球蛋白和纤粘素、胶原等糖蛋白(生长 基质),这些带正电荷糖蛋白的促贴壁因子先吸附于底物上,悬浮细 胞再附着在吸附有促贴壁因子的底物上。 高级培养瓶多涂有生长基质以帮助细胞贴附。
细胞生物学实验Hela细胞培养
细胞贴壁的基本过程
细胞生物学实验Hela细胞培养
细胞的营养需要:特定的培养基和添加剂 细胞的生存环境: 温度: 37 ℃; CO2 、O2 ; pH: 7.2-7.4;渗透压;适宜的湿度 无化学和生物污染、无毒害
CO2: 5% -10% 缓冲体系: CO2 +H2O ← →H2CO3 ← →H+ + HCO3HEPES
细胞生物学实验Hela细胞培养
一般说来,含5%血清的培养基对大多数细胞可以维持细胞不死, 但支持细胞生长一般需要10%的血清。对于血清支持细胞生长的生物 学效应已得到证明,但血清中的复杂成分至今尚未完全研究清楚。血 清中不仅存在促细胞生长因子,同对也存在细胞生长的抑制因子或毒 性因子,因此含血清培养基中培养的细胞所反映的生物学特性是细胞 和复杂血清因子的综合反应。在生长因子、蛋白质工程、基因表达调 控等研究领域,迫切需要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细胞。
细胞生物学实验Hela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所需要的溶液
添加剂:
细胞原代培养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细胞原代培养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细胞原代培养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细胞原代培养,通过对细胞的体外生长和繁殖过程进行观察和研究,以了解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探索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的机制,为细胞生物学、肿瘤学、药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二、实验原理细胞原代培养是指将组织样本通过一定的消化和培养技术,获得并培养单细胞悬液的过程。
这些细胞可以在体外生长和繁殖,并保持一定的生物学特性。
通过细胞原代培养,我们可以对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过程进行深入研究,了解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探索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药物的作用机制。
三、实验步骤1.组织样本准备:选取适当的组织样本,用PBS洗涤并用剃毛刀除去表面脂肪和结缔组织,切成1-2mm3的小块。
2.消化:将组织块加入含有胰蛋白酶和EDTA的消化液中,在37℃下消化10-15分钟。
期间需轻轻摇动几次以促进细胞释放。
3.细胞悬液制备:消化完成后,将消化液过滤至100目筛网,用PBS洗涤并离心(1000rpm,5分钟)去除上清液。
加入适量培养基制成细胞悬液。
4.细胞培养:将细胞悬液接种到培养瓶中,加入适量培养基进行培养。
在培养期间需注意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和更换培养基。
5.细胞传代:当细胞生长到一定密度时,可以进行传代。
用胰蛋白酶消化细胞并离心收集,加入适量培养基制成细胞悬液,按比例接种到新的培养瓶中。
6.实验记录: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需要对细胞的生长情况、形态学变化等进行详细记录。
同时,需要定期拍照记录细胞的生长情况。
7.结果分析:通过对细胞的生长情况、形态学变化等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得出有关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结论。
四、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1.实验结果(请在此插入不同时间点的细胞生长照片)通过观察和记录细胞的生长情况,我们发现原代细胞在接种后的前几天内处于适应期,细胞数量增长较慢。
随后,细胞数量开始加速增长,并逐渐形成集落。
传代后,细胞的生长速度又逐渐减缓,但仍然保持稳定增长。
细胞集落形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细胞集落形成及其调控机制研究细胞集落在生命科学领域中,是一个令人着迷的研究课题。
一个简单的细胞集落,就是由若干个细胞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微小物体。
这种结构可以是动物的组织,也可以是细菌的生长群体。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集落对生命的许多方面都具有非同寻常的影响,这些方面包括细胞进化、疾病诊断和药物研发等等。
细胞集落的形成通常取决于化学信号分子的活化作用,这些分子可以吸引或排斥细胞,从而引导细胞聚集在一起。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信号分子的分子浓度、分布模式以及信号作用时间等调控因素也会对细胞集落的形成和演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在探索细胞集落形成及其调控机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以下将从从单细胞悬浮状态到细胞集落形成的不同阶段进行介绍。
1. 细胞悬浮状态当细胞处于单独的悬浮状态时,它们通常会沿着随机路径移动,并且方向和速度都随机变化。
在此状态下,细胞有时会成团聚集在一起,但这些团簇通常不稳定,很快就分散开来。
因此,在这种状态下,细胞集落的形成几乎是不可能的。
2. 细胞聚集状态当细胞之间存在适当的吸引力时,它们会开始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名为细胞聚集体的结构。
细胞聚集体是一种稳定的、非规则形状的物体,在这个物体中,细胞之间的力学作用开始影响结构。
随着细胞密度的增大,细胞聚集体就会逐渐变得更加紧密。
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这个阶段细胞聚集体内的信号分子可以开始在细胞之间传递,从而进一步改变聚集体的特性。
3. 细胞集落状态如果信号分子的浓度足够高,聚集体就能够进一步向增大、形成完整的细胞集落。
在这个状态下,信号分子的扩散呈现出斑块状,从而在空间上演化成为非均相的分布。
这意味着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改变了细胞聚集体和细胞集落的结构。
在以上三个阶段中,信号分子在细胞集落的形成和演化中起着关键作用。
因此,如何准确地控制信号分子在细胞聚集体和细胞集落内的传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细胞活性检测方法有哪些?
细胞活性是判断体外培养细胞在某些条件下是否能正常生长的重要指标,如药物处理、放射性或紫外线照射、培养条件变化等。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很多,如有台盼蓝染色法、克隆(集落)形成法、H放射性同位素掺入法、MTT法等。
本文总结了一些常用的细胞活性检测方法的原理、特点,并对比了各自的优缺点。
一、染色计数法1. 化学染色法染色计数法是细胞培养中检查细胞死活最常用的方法,直接利用死细胞和活细胞对染料的不同亲和力,检查细胞活性,能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染色结果。
可分为两类:死细胞着色法和活细胞着色法。
使死细胞着色的常用染料有台盼蓝、苯胺黑、伊红Y。
能使活细胞着色的常用染料有结晶紫、亚甲基蓝、甲苯胺蓝等。
其中最常用的是台盼蓝染色法。
细胞损伤或死亡时,台盼蓝可穿透变性的细胞膜,与解体的DNA结合,使其着色,而活细胞能阻止染料进入细胞内,故可以鉴别死细胞与活细胞。
通过细胞计数可得出细胞的存活率。
本染色法方便实用,价格低廉,操作简单。
但是台盼蓝染色时,时间不宜过长,否则部分活细胞也会着色,会干扰计数。
而且,细胞没有经过固定,形态不清晰。
2. 荧光染色法一些荧光染料对死细胞和活细胞也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利用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活性。
如碘化丙啶(PI),被活细胞排斥但能穿透正在死亡或已经死亡细胞的细胞膜,因此活细胞不被染料上色,只有死细胞或凋亡细胞才能被染上红色。
吖啶橙(AO)能透过质膜完整的细胞,嵌入细胞核DNA,使之发出明亮的绿色荧光。
溴乙锭(EB)仅能透过胞膜受损的细胞,嵌入核DNA,发橘红色荧光。
也可应用AO-EB双染法鉴定细胞死活。
这种检测方法相比传统的染料,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结果容易分辨等特点,而且利用双染法还可以分辨活细胞、凋亡早期细胞、凋亡晚期细胞、死亡细胞。
在细胞凋亡的检测上有很广泛的应用。
缺点在于,要求特殊的仪器进行检测,如荧光显微镜、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或流式细胞仪。
而且通过荧光染料具有毒性,操作时需要带手套。
癌细胞集落实验步骤
癌细胞集落实验步骤
癌细胞集落实验是一种检测癌细胞生长能力和抗性的实验方法,其步骤如下:
1. 收集对数生长期的HL-60细胞,按实验十三测定细胞活力,然后调整细胞浓度,制成300~1000活细胞/ml的细胞悬液。
2. 取两个培养瓶,每个瓶中加9ml调整好浓度的细胞悬液,然后各加入1ml 3%琼脂(已融化,在65℃水浴中放置),迅速混匀。
3. 用微量加样器吸取140μl二甲基亚砜(DMSO),加入一个瓶中,充分混匀,为实验组,另一瓶不加DMSO,为空白对照组。
4. 取一个16mm多孔培养板,每孔加1ml(35mm培养皿需加2ml)细胞琼脂悬液,勿有气泡,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两组加好,盖上盖并作好标记。
5. 在室温放置20分钟使细胞琼脂悬液凝固。
6. 然后将培养板或平皿移至CO₂培养箱中37℃进行培养。
7. 培养7-10天,肉眼观察并计数细胞集落。
实验结果以肉眼可见的细胞团(含500个以上细胞)作为计数集落的标准。
癌细胞集落实验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能力,为癌症治疗提供指导。
造血细胞分离、集落培养及表型分析
五、实验结果
脐血的体积
样品
分离出的单个 核细胞液的细
胞密度 9.8625×107 个
/mL
表 1 血球计数板计数结果
脐血中单个核 脐血中单个核 脐血中单个核
细胞液体积 细胞液细胞密 细胞液白细胞
度
密度
30mL
3.15×109 个/mL 3.9625×108 个
分离出的单个 核细胞液的白
收率(总细胞)
/mL 收率(白细胞)
细胞密度
5.1×106 个/mL
0.16%
0.064%
分离出的单个 核细胞液的体
积 1.5mL
纯度
12.26%
1、脐血共稀释 10,000 倍,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结果如下
38 28
27 34
40 30
16 39
(38+28+27+34+40+30+16+39)÷8=31.5 31.5×10000×104=3.15×109 个/mL
以总细胞计:9.8625×107×1.5÷(3.15×109×30)=0.16%
以白细胞计:5.1×106×1.5÷(3.9625×108×30)=0.064%
6、纯度
3.15×109×60=12.26%
5.2 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5.2.1 流式细胞分析结果图
图 1 C流式细胞分析结果
33 30
25 32
32 24
(47+40+33+30+25+32+32+24)÷8=32.875 32.875×300×104=9.8625×107 个/mL
4、分离裂解后共稀释 30 倍,利用血球计数板计数结果如下
细胞活力检测
细胞活力检测在细胞群体中总有一些因各种原因而死亡的细胞,总细胞中活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叫做细胞活力(cell viability)。
细胞活力测定方法有MTT法、克隆(集落)形成法、台盼蓝染色法、3H放射性同位素掺入法等。
其中MTT法以其快速简便,不需要特殊检测仪器、无放射性同位素、适合大批量检测的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MTT法形成的Formazan为水不溶性的,需要加有机溶剂溶解,由于在去上清操作时会有可能带走小部分的Formazan,故有时重复性略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又开发了很多种水溶性的四氮唑盐类:如CCK-8(WST-8)、XTT等。
MTTMTT分析法以活细胞代谢物还原剂3-(4,5)-dimethylthiahiazo (-z-y1)-3,5-di- phenytetrazoliumromide, MTT噻唑蓝为基础。
MTT为黄色化合物,是一种接受氢离子的染料,可作用于活细胞线粒体中的呼吸链,在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C的作用下tetrazolium环开裂,生成蓝色的formazan结晶,formazan 结晶的生成量仅与活细胞数目成正比(死细胞中琥珀酸脱氢酶消失,不能将MTT还原)。
还原生成的formazan结晶可在含50%的N,N-二甲基甲酰胺和20%的十二甲基磺酸钠(pH 4.7)的MTT溶解液中溶解,利用酶标仪测定490 nm处的光密度OD值,以反映出活细胞数目。
也可以用DMSO来溶解。
MTT粉末和配置好的溶液都需要用铝箔纸包好避光保存。
实验的时候尽量关闭超净台上的日光灯进行避光操作。
步骤如下:1:接种细胞:用含10%胎小牛血清的培养液配成单个细胞悬液,以每孔1000-10000个细胞的密度接种到96孔板中,每孔体积200ul.2:培养细胞:同一般培养条件,培养3-5天(可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决定培养时间)。
3:呈色:培养3-5天后,每孔加MTT溶液(5mg/ml用PBS 配)20ul. 继续孵育4小时,终止培养,小心吸弃孔内培养上清液,对于悬浮细胞需要离心后再吸弃孔内培养上清液。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意义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意义细胞集落是由细胞聚集而成的三维结构,它们可以自组织形成不同形态、大小、功能的细胞群体。
这些集落可以用于研究细胞生长、分化、形态、信号传导和细胞间相互作用等问题。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是研究细胞集落形成过程的一种方法,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验方法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实验方法,它可以用来检测细胞的增殖和聚集能力。
实验方法如下:1.首先,准备好需要用到的培养基、细胞和培养皿等实验材料。
2.将细胞接种至培养皿中,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3.观察细胞的生长情况,当细胞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细胞开始聚集成集落。
4.细胞集落的形成时间和大小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和测量得到。
实验意义1.研究细胞增殖和聚集能力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可以用来研究细胞的增殖和聚集能力。
细胞的生长速度和聚集能力是细胞生物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指标,它们可以反映出细胞的状态和功能。
通过实验可以了解不同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增殖和聚集能力,进一步了解细胞的生长规律和分化机制。
2.研究细胞分化和形态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可以用来研究细胞分化和形态。
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化和形态变化是细胞分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和分析不同细胞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态和分化情况,进一步了解细胞分化和形态变化的机制。
3.研究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可以用来研究细胞间相互作用。
细胞间相互作用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反映出细胞间的相互关系和协作机制。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和分析不同细胞在集落中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了解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机制。
4.研究信号传导机制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可以用来研究细胞间信号传导机制。
细胞间信号传导是细胞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反映出细胞间的相互通讯和信息交流机制。
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和分析细胞间信号传导的过程和机制,进一步了解细胞间信号传导的规律和机制。
总结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是研究细胞生物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用来研究细胞的增殖和聚集能力、分化和形态、相互作用和信号传导等问题。
克隆形成实验
克隆形成实验
克隆形成实验(Clone Formation Assay)是一种常用的体外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主要用于评估单个细胞的增殖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
在这个实验中,通常将单个细胞或极低密度的细胞接种到培养皿中,并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例如几周)。
在此期间,能够生长和分裂的细胞会逐渐形成一个由大量同源细胞组成的集落,这个集落就被称为“克隆”。
实验步骤主要包括:
1. 细胞准备:选择待测细胞并进行适当的处理,如标记、药物处理等。
2. 稀释与接种:将细胞以极低浓度(通常是单细胞/孔)接种到平板上,确保每个孔内只有一个细胞或者极少数几个细胞。
3. 培养:在恒温、恒湿及无菌条件下培养细胞一段时间,让它们贴壁并开始增殖。
4. 观察与计数:经过足够长时间后(一般认为当克隆包含50个以上细胞时可视作有效克隆),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形成克隆的细胞数量。
5. 计算克隆形成率:根据形成克隆的孔数除以总的接种孔数,再乘以100%,得到的就是克隆形成率(Clone Formation Efficiency, CFE),它反映了细胞群体中具有独立生存与增殖能力的细胞比例。
通过克隆形成实验,可以研究细胞增殖特性、检测细胞毒性、评价细胞转化状态(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差异)、鉴定干细胞活性等多种生物学问题。
此外,在药物筛选和辐射损伤修复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造血细胞分离、集落培养及表型分析
造血细胞分离、集落培养及表型分析动性好,同时也避免了细胞因受力而损伤的情况。
流式细胞仪通过激光束照射细胞,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物的荧光强度,进而分析细胞表型,包括细胞表面标志、大小、形态等。
2、集落培养集落培养法是一种常用的检测造血干细胞的方法。
将待测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待细胞分裂形成集落后,根据集落的形态和数量来判断细胞的分化能力。
常用的集落包括粒-巨嗜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等。
集落培养法可以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是评估细胞功能的重要方法。
二、实验步骤1、细胞样品制备将待测细胞制成单细胞悬液,使得细胞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流式细胞仪的流动室中,方便后续的细胞表型分析。
2、流式细胞仪分析将制备好的细胞悬液加入样品管中,加入特异性荧光染料后,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表型分析。
根据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荧光强度,可以判断细胞的类型和状态。
3、集落培养将待测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培养,待细胞分裂形成集落后,根据集落的形态和数量来判断细胞的分化能力。
常用的集落包括粒-巨嗜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等。
三、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流式细胞仪和集落培养的结果,可以分析细胞的表型和功能。
例如,CD34+、CD38-、HLA-DR-、Thy-1+、c-kit+、LFA-1-、CD45RA-、CD71-、lin-等标志物被广泛认为是造血干细胞的标志。
同时,集落培养的结果也可以评估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分化潜能。
这些结果对于研究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脐血中的造血干细胞进行分离和检测。
流式细胞仪的测量区利用样品流和鞘流的气压差的层流原理,使细胞依次排列成单行,每个细胞以均等的时间依次通过测量区。
被荧光染料染色的细胞受到强烈的激光照射后发出荧光,同时产生散射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方法介绍
非整倍体无限细胞系和癌细胞株中,仍然存在不同细胞亚群,它们的功能和生长特点有些差异,其中有些亚群细胞对培养环境有较大的适应性和具有较强的独立生存能力,细胞集落率高。
纯化细胞群来自一个共同的祖细胞,细胞遗传性状、生物学特性相似,利于实验研究。
原代培养细胞和二倍体有限细胞系,细胞集落率很低。
细胞集落化培养之前,应先测定细胞集落形成率,以了解细胞在极低密度条件下的生长能力。
集落抑制率=(1-(实验组集落形成率/对照组集落形成率))×100%
(一)原理
细胞集落形成率单个细胞在体外增殖6代以上,其后代所组成的细胞群体,称为集落或克隆。
每个克隆含有50个以上的细胞,大小在0.3-1.0mm 之间。
集落形成率表示细胞独立生存能力。
常用方法有平板集落形成试验、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
(二)实验用品
1.材料:Hela细胞。
2.器材:(直径60mm )培养皿、细胞记数板、烧杯、吸管、离心机、离心管、废液瓶、倒置显微镜、二氧化碳培养箱、超净工作台、水浴锅。
3.试剂:Giemsa染液、0.25%胰蛋白酶消化液、血清细胞培养液、安尔碘、琼脂。
(三)方法
1.平板克隆形成试验
本法适用于贴壁生长的细胞,包括培养的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
(1)对指数生长期细胞,采用常规消化传代方法,制成细胞悬液。
(2)细胞悬液反复吹打,使细胞充分分散,单个细胞百分率应在95%以上。
细胞记数,并用培养基调节细胞浓度,待用。
(3)根据细胞增殖能力,将细胞悬液倍比稀释。
一般按照每皿含50、100、200个细胞的浓度分别接种5ml细胞悬液到培养皿(直径60mm )中,以十字方向轻轻晃动培养皿,使细胞分散均匀。
(4)培养皿置37℃、5%CO2中培养2~3周,中间根据培养液pH变化适时更换新鲜培养液。
(5)当培养皿中出现肉眼可见克隆时,终止培养,弃去培养液,PBS液小心浸洗2次,空气干燥。
甲醇固定15分钟,弃甲醇后空气干燥。
用Giemsa染液染色10分钟,流水缓慢洗去染液,空气干燥。
2.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
本法适用于非锚着依赖性生长的细胞,如骨髓造血干细胞、肿瘤细胞株、转化细胞系。
利用琼脂液无粘着性又可凝固的特性,将肿瘤细胞混入琼脂液中,琼脂液凝固使肿瘤细胞置于一定位置,琼脂中肿瘤细胞可能向周围作全方位的移动,因此可以用来检测肿瘤细胞的主动移动能力。
肿瘤细胞在适宜培养基中又可以增殖,从而可以测定肿瘤细胞克隆形成率。
造血系统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方法相同,主要用于有关细胞分化的研究,但使用培养基不同。
(1)同上(1)~(3)步骤。
(2)调整细胞悬液密度为1×103个/ml细胞。
(3)制备底层琼脂,完全溶化的5%琼脂和37℃左右预温的新鲜完全培养液以1:9比例在40℃均匀混合,加入培养皿(直径60mm )中,每皿含0.5%琼脂培养基2ml,室温下琼脂完全凝固。
(4)制备上层琼脂,取37℃不同密度梯度(按照每皿含50、100、200个)的细胞悬液1.5ml 移入小烧杯中,加入40℃、5%琼脂等体积混匀,即成0.25%半固体琼脂培养基。
配好的半固体琼脂培养基立即加入铺有底层琼脂的培养皿中,室温下琼脂凝固。
37℃、5%CO2静置培养2-3周。
(四)实验结果
1.定期观察细胞培养过程中集落的形成。
2.显微镜下计数大于50个细胞克隆数,然后按下式计算集落形成率:
集落形成率(%)=(集落数/接种细胞数)×100
(五)注意事项
1.琼脂对热和酸不稳定,如果反复加热,容易降解,产生毒性,同时琼脂硬度下降。
故琼脂高压灭菌( 10磅15分钟)后按一次用量进行分装。
2.细胞悬液中,细胞分散度>95%。
3.软琼脂培养时,注意琼脂与细胞混合时温度不要超过40℃,以免烫伤细胞。
4.接种细胞密度不宜过高。
5.细胞在低密度条件下培养,生存率明显下降,无限细胞系和肿瘤细胞株克隆形成率一般在10%以上。
但初代培养细胞和有限细胞系仅为0.5~5%,甚至为零。
为提高集落形成率,必要时在培养基中添加胰岛素、地塞米松等促细胞克隆形成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