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课题
依托海上风电场建设广东海洋立体观测网——访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于红兵
的 “议 限定 , “海 xUU场选 川 ,
KliJ I f'Ji离 岸距 离 小少 j= 1(】公 q 、 涂宽
超过 I()公 时沁域 水深 小 少 10米的
海域 “ ;行要求 “一 个海 L,rxUU场 外缘
边 线 包络 海 域
【jlIJ l l07Y I-f、[
是 发 展 海 洋 观 光 旅 游业 。在辽 阔的大海 j:,风 机成排 布阵 ,如果政 府或企 业加 以 【jl导 。在风 机的颜色 以及 布阵等方 面进行 优化设 计 ,使之 成为海 上的一道风 景线 ,从而发展海 上观 光旅 游业 。 同时可 以在 风电场 中 建 立科普平 台 ,用 以宣传 生 态 、绿 色能源 ,将 环保思想 宣传 与能 源开发 并行 ,提高 企 业使命感 。
尔竹 lJ Ⅱ仵 业 I 1 Jxl,ix场 , fJl数 尺
5f】~6f)仃 之 M
所 以 .海 l I【l场 -般 址 离 中¨
× j l匕较 远 fi9f , 这 x.『j: 1 :人 Inj. .
能 蜕足沧海 · ,fI』埘陔 I)‘ 的 水助 / 1
境 他 波浪 、海 流 、潮 影 址比较小 的
四 是 促 进 海 洋 科 学 的研 究 , 主要表现 在海洋 观测 、监测 方面 。 风 电场 离 海 岸线 都有 相 当距 离 . 有 海 域 使用 权 证 .有 固 定 的构 筑 物 ,有 定 期 的管 理 ,非 常适 合 建 立 海 洋 观 测 点 。 目前 中 围 在海 洋 观 测 方 面 ,和 国 际 的 发 达 国 家 相 比 ,还 是 比较 落 后 的 ,尤 其 是 海域 20~30米 等深线 的海 洋观测 数 据 ,相 当 缺 乏 。 广 东 目 前在 发 展 海 L风 电 ,政 府 完 全 可 以借 助 这 些 海 上 电 项 目 ,和 企 业 合 作 , 借 助 科 研 单 位 的 技 术 支 撑 ,建 ●: 小 同海 20~30米等深线 的海洋 观 测 网 ,完 善 海 洋 观 测 基 础 数 据 , 为 全 省 的 防灾 、减 灾 预 警 、预 报 提 供 实 时 资 料 , 从 而更 好 地 指 导 海 洋 生 态 文 明建 设 和 海 洋 产 业 发 展 ,、
南海海洋研究所
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全国海洋科学研究机构,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
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海洋研究机构之一。
南海海洋研究所以深入研究南海地区的海洋环境、生态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海洋生物学等为主要目标。
该研究所拥有一支由数十名研究人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并拥有现代化的研究设备和实验室。
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内容涵盖了南海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灾害预防等领域。
通过长期的海洋科学研究,该研究所为保护南海海洋环境、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海洋生物多样性方面,南海海洋研究所开展了大量的生态调查和物种分类研究,为保护南海海洋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南海地区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并推动了海洋保护区的建立。
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南海海洋研究所致力于研究南海的水质、大气环境、沉积物等。
他们通过监测和分析,提供了南海环境污染的科学数据,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南海海洋研究所关注南海的石油、天然气、渔业和海洋矿产资源。
他们开展了石油勘探、渔业资源评估和海洋矿产资源勘查等工作,为南海的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支撑和技术指导。
在海洋灾害预防方面,南海海洋研究所开展了涉及海洋气象、海洋地震和海啸等方面的研究。
他们通过对南海地区海洋灾害的研究和预测,提高了南海地区的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
南海海洋研究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海洋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通过与国际同行的合作,南海海洋研究所拓宽了研究视野,提高了科研水平,并为世界海洋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南海地区的海洋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们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践,致力于保护南海海洋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并为南海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构建自立自强的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的思考
*通信作者修改稿收到日期:2022年6月18日专题:海洋观测探测与安全保障技术Ocean Observation and Security Assurance Technology引用格式:吴园涛, 任小波, 段晓男, 等. 构建自立自强的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的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37(7): 861-869.Wu Y T, Ren X B, Duan X N, et al. Thoughts on constructing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ening marine scientific observation and detectiontechnology system. Bulletin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22, 37(7): 861-869. (in Chinese)构建自立自强的海洋科学观测探测技术体系的思考吴园涛1*任小波2 段晓男3 文质彬1 董丹宏4 殷建平5 沙忠利6 赵宏宇7 蒋 磊8 江丽霞1 沈 刚11 中国科学院 重大科技任务局 北京 1008642 中国科学院 科技促进发展局 北京 1008643 中国科学院 前沿科学与教育局 北京 1008644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0295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州 5103016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 2660717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沈阳 1101698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三亚 572000摘要 海洋是国家战略必争领域,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
海洋观测探测技术是认识海洋的基本手段,是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权益维护的重要基础。
南海水产研究所
南海水产研究所南海水产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下属的一所以南海水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主要研究方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成立于1958年,位于广东省广州市。
南海水产研究所的成立旨在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南海水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推动中国南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南海水产研究所配备了一流的科研设备和实验室,拥有一支由著名的水产学家、海洋科学家和渔业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
研究所的科研工作主要集中在南海水产资源调查与评估、海洋生态学、渔业遥感与信息技术、渔业生态学、水产品加工与贮藏等方面。
在南海水产资源调查与评估方面,南海水产研究所通过与中国渔业资源监测中心和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合作,开展了大规模的南海渔业资源调查,为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海洋生态学方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规律,以及海洋生物的适应性和相互关系。
通过对南海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为南海的生态保护和重要生态功能区域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渔业遥感与信息技术方面,南海水产研究所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船和自动控制技术等,实时监测南海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的动态变化,并开发了一系列的渔业信息系统,提供渔业资源评估、捕捞预警和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支持。
在渔业生态学方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南海渔业系统的相互关系,探索渔业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渔业管理措施,以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水产品加工与贮藏方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与开发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水产品加工技术和贮藏技术,提高水产品的质量和销售水平。
南海水产研究所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国际渔业组织、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和其他国际机构合作,推动南海渔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并参与国际海洋科学研究项目,提高南海海洋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南海水产研究所在南海水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科学研究,为南海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持和技术保障。
上 海 交 通 大 学 博 士 后 开 题 报 告 - 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博士后开题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动站名称
(一级学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导师
进站日期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研究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填表
拟研究的课题
1.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期目标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本课题研究的科学包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技术思路、计划进度)
合作导师意见:
签字:
年月日
流动站意见:
负责人(签字):
单位(签章)
年月日
大肠杆菌-枯杆菌穿梭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蛋白酶基因表达中的应用
·研究报告·生物技术通报BIOTECHNOLOGY BULLETIN2013年第9期枯草芽孢杆菌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不含内毒素,是一些重要工业酶制剂的生产菌。
作为表达系统,枯草芽孢杆菌因其不含内毒素、高效的分泌能力、易于高密度发酵等优势被广泛研究。
枯草杆菌表达载体pWB980是Wu 等[1]于1999年基于pUB110改造构建而得,该质粒具有P43强组成型启动子和改造了的果聚糖蔗糖酶信号肽,在枯草杆菌中复制赋予宿主卡那霉素抗性,该载体自构建后被成功应用于多种功能基因的分泌表达[2-4]。
pWB980没有大肠杆菌复制子,因而外源基因克隆操作只能在枯草杆菌中进行。
而枯草杆菌的转化步骤繁琐,且转化效率相对较低,构建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的穿收稿日期:2013-03-22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2010CB833804),国家“863”计划项目(2012AA092104),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5018)作者简介:杨键,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洋微生物酶工程;E -mail :yangjian@ 通讯作者:张偲,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海洋生物学;E -mail :zhsmid@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穿梭载体的构建及其在蛋白酶基因表达中的应用杨键1,2 游志庆1,2 麦志茂1,2 李洁1 田新朋1 张偲1,2(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3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摘 要: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以枯草杆菌表达载体pWB980为骨架,插入大肠杆菌的克隆载体pUC18中的抗性基因和复制子,构建穿梭质粒pY980coli。
将海洋细菌蛋白酶基因hspa 插入pY980coli 载体P43启动子下游,导入枯草杆菌WB600中,可实现活性表达。
关键词: 穿梭载体 P43启动子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 蛋白酶 分泌表达Construction of a Versatile Escherichia coli -Bacillus subtilis ShuttleVecto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rotease Gene ExpressionYang Jian 1,2 You Zhiqing 1,2 Mai Zhimao 1,2 Li Jie 1 Tian Xinpeng 1 Zhang Si 1,2(1. Key Laboratory of Marine Bio -resources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South China Sea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301;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Abstract: A versatile Escherichia coli -Bacillus subtilis shuttle vector pY980coli was constructed by genetic recombination. Resistance gene and replicon of pUC18, a cloning vector for Escherichia coli , were integtated into the Bacillus subtilis expression plasmid pWB980. Protease gene hspa from a marine bacterium was then inserted under P43 promoter of pY980coli, and the recombinant vector was transformed into Bacillus subtilis WB600. Protease activity was detected in the fermentation broth.Key words: Shuttle vector P43 promoter Bacillus subtilis expression system Protease Secretory expression梭载体会使其更易于操作。
863计划-国家科技部
7
卫星重力与卫星测高技术在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周旭华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
8
水下传感器网络组网协议关键技术研究
郭忠文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
9
高性能七电极电导率传感器
李建国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
10
海水体中叶绿素、溶解氧和悬浮泥沙复合式传感探头及仪器的研制
陈曦
福州大学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
11
船用投弃式温盐深测量仪研究
李永军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
12
海洋环境监测传感器网络技术
黄海宁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
13
叶绿素荧光遥感探测机理研究
丁静
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
14
内波现场测量漂浮平台技术研究
吴旌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研究所
沿海声层析技术的开发
朱小华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
31
Fe、Cu等痕量元素及营养盐现场在线高精度光谱分析技术
李彩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
32
深海高频宽带多通道声基阵研究
李俊宝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
33
基于波达方向估计技术的三维前视声像声纳关键技术研究
蒋凤华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
38
大深度拖曳式升降平台三维控制技术研究
曹海林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五研究所
热带印度洋环流动力与季风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热带印度洋环流动力与季风相互作用研究进展郑佳喻;王东晓;徐康;陈更新;胡开明;陈洁鹏;杨磊;王强;王鑫;王卫强【期刊名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10)003【摘要】围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之子课题“热带印度洋环流动力与季风相互作用及其影响”,从热带印度洋上层海洋环流、盐度变异对印度洋典型海气耦合过程的影响、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泛第三极水汽输送的影响方面回顾了热带印度洋环流动力与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针对国内外研究发展的现状,提出热带印度洋上层经向、纬向、垂向流系间三维联动机制,海盆尺度热盐再分配对局地海-气模态变异的响应和反馈机制,热带印度洋典型海气耦合模态对泛第三极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等关键科学问题亟待解决.开展该子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全面认识和理解热带印度洋上层环流体系,加深印度洋海洋环流动力与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泛第三极经向水汽输送作用的理解,提高泛第三极地区气候预测水平,提升丝绸之路海上观测航道监测保障能力,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服务.【总页数】7页(P275-281)【作者】郑佳喻;王东晓;徐康;陈更新;胡开明;陈洁鹏;杨磊;王强;王鑫;王卫强【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07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5103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6;P732.5【相关文献】1.关于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 [J], 黄荣辉;陈文;丁一汇;李崇银2.东北季风与南海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 [J], 刘秦玉3.亚洲夏季风环流结构与热带印度洋偶极型海温异常 [J], 于波;管兆勇4.1998年东亚夏季风环流相互作用的低频耦合模态及其位相特征 [J], 周兵;何金海;谭言科;徐海明5.亚洲冬季风及其相联系的南北半球环流相互作用 [J], 朱乾根;何金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项目名称南海环流、涡旋及其与外海水交换
项目名称:南海环流、涡旋及其与外海水交换申报奖励类型: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类完成人排序及贡献:1.蔡树群(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项目总负责人,提出研究整体思路和研究方案,并组织实施和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是科学发现和创新点2、3的主要完成人,代表性论文2、4—8的第一作者。
2.方文东(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基于实测和卫星遥感数据的计算和分析研究,揭示南海南部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和规律;是科学发现和创新点1、2的主要完成人,代表性论文1、7、10的第一作者。
3.刘海龙(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自主建立一个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LICOM全球环流模式,应用模式定量估算南海通过5个海峡和周围海域进行物质交换通量的时间变化特征;是科学发现和创新点3的主要完成人,代表性论文3的第一作者和论文4的第二作者。
4.何映晖(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南海与西太平洋环流、苏禄海环流的相关性及吕宋冷涡形成的动力机制;是科学发现和创新点2、3的主要参与人,代表性论文9的第一作者。
5.刘军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基于实测数据的计算和分析研究,揭示台风引起的强流对南海局地环流的影响,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
6.郑舒(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现工作单位:国家海洋局南海规划与环境研究院):基于数值模拟计算和分析研究,揭示黑潮和风应力对南海东北部的涡度收支贡献,发表SCI论文2篇。
7.何建玲(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现工作单位: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基于实测数据的计算和分析研究,揭示吕宋海峡附近西太平洋环流的季节变化,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篇。
8.甘子钧(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对南海环流及波动研究进行理论指导,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
9.龙小敏(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参与大量实测数据的处理和初步计算,发表多篇论文。
完成单位排序及贡献:1.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先后派出“实验3号”等科学考察船到南海进行多个航次的海上观测,获得了大量南海温、盐、流场等现场实测资料;提供了优良的计算机条件;建立了一个分区性正-斜压衔接模式,揭示了南海上层环流、涡旋的季节特征、年际变化规律及其与西太平洋、苏禄海环流等的相关性。
南海海气相互作用与海洋环流和涡旋演变规律
项目名称:南海海气相互作用与海洋环流和涡旋演变规律首席科学家:王东晓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二、预期目标本项目的总体目标:通过对南海海气相互作用动力和热力过程的研究,深入了解南海与邻近海域的关联,揭示南海上层海洋对季风和热带天气系统变化的快速调整规律,并阐明南海上层环流和涡旋对海气通量的反馈、区域海气耦合对南海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提出南海海气耦合预测模型发展方向,为提升南海海洋物理环境预测水平和增强我国防洪抗旱和海洋气象灾害保障系统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我国培养一批从事海洋与大气交叉学科研究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对国家需求贡献体现在:通过对南海海气相互作用动力和热力过程的研究,深入了解南海与邻近海域的关联,揭示南海上层海洋对季风和热带天气系统变化的调整规律,并阐明南海上层环流和涡旋对海气通量的调制、区域海气耦合对南海热带天气系统的影响,发展南海海气耦合预测模型技术,为提升南海海洋物理环境预测水平和增强我国防洪抗旱和海洋气象灾害保障系统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我国培养一批从事海洋与大气交叉学科研究的高水平科技人才。
理论和方法进展主要体现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海气通量观测技术及高精度通量产品获取;南海海洋中尺度物理环境的地震学观测;冷暖中尺度涡旋与海气边界层的耦合机制探讨;混合层/温跃层/障碍层相互影响下的南海上层热力学机制揭示;区域海气多尺度耦合模型技术发展与完善。
在项目参加部门建设海气相互作用创新研究基地,并开展深入的合作研究;形成一批从事海洋与大气交叉学科研究的中青年学术骨干,8-10名为在该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生40 名以上;发表论文80-120篇以上;召开国际学术会议2-3次。
五年预期目标:将完成以下研究内容:揭示影响南海海气边界层结构和海气通量交换的关键动力和热力过程,明确南海海气耦合的主要机制和不同天气背景和海况下的海气动量、热量和水汽交换规律;揭示海-气通量对南海日变化和天气尺度调整的响应和影响;基于南海高分辨率海洋数值模式,揭示南海环流在季节内、季节、年际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及其空间结构特征;确定黑潮对南海多时空尺度环流的影响作用;通过实测资料和数值模式诊断南海西边界流的热盐输运、南海南部与印尼海水体与热盐交换通量;深入认识南海中尺度涡的空间分布形态,时间演变规律,季风风应力场与中尺度涡生消过程的关系;阐明中尺度涡的温、盐、流垂向结构、及其正压和斜压特性;量化评估南海西边界海域的平均流-涡动相互作用过程,阐明各个季节和不同年份平均流和涡旋之间动量、涡度以及能量交换过程,从而认识涡旋在南海环流季节转换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西边界流和涡旋相互作用过程的年际变化特征;揭示在南海海气相互作用背景下,南海上层海洋热力结构(包括海温、暖水、上层海洋热含量、海洋垂直层结、海气界面的热量及水汽交换等)的季节与年际时空演变特征及规律,阐明南海上层海洋的热力状况对热带天气系尤其是南海地区获得迅速发展的热带扰动的规律和机理。
南海东北部海区碳酸钙的饱和面、溶跃面和补偿深度
南海东北部海区碳酸钙的饱和面、溶跃面和补偿深度
韩舞鹰;马克美
【期刊名称】《热带海洋学报》
【年(卷),期】1988(000)003
【摘要】南海东北部碳酸钙地球化学研究得出:上层海水中方解石饱和度450—550%,文石饱和度250—350%.300m以深下层海水方解石与文石饱和度和深度的对数直线相关.深层水中二氧化碳含量0.03mmo1·dm-3,碳酸根含量
0.094mmol·dm-3,碳酸氢根含量2.35mmol·dm-3总二氧化碳2.48mmo1·dm-3;方解石的饱和面1630m,溶跃面3000m,补偿深度4600m,文石饱和面435m,补偿深度1000m.
【总页数】6页(P84-89)
【作者】韩舞鹰;马克美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
【相关文献】
1.南海东北部陆架坡折海域跃层判定探讨 [J], 潘爱军;郭小钢;许金电;万小芳;吴日升
2.源自南海东北部海区热带气旋的若干统计特征 [J], 张祥玉;林锡贵
3.南海东北部贫营养海区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 [J], 李佳俊;谭烨辉;周林滨;姜歆;赵春宇
4.南海东北部表层沉积中微体化石与碳酸盐溶跃面和补偿深度 [J], 陈荣华;徐建;孟翊;汪东军;刘传联;黄宝琦;张富元
5.南海海南岛东北部海区春季水体油类污染现状分析评价 [J], 王信才;吴功果;罗文伟;金海波;熊荣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南海暖池初步研究
南海暖池初步研究①何有海 关翠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广东省广州市 510301) 摘 要 观测事实表明,南海有暖池存在。
本文主要采用南海20m 层的水温分布资料,讨论了南海暖池的时空演变特征,并结合地转流和海洋环流数值模拟的结果探讨了暖池的形成机制。
结果表明,南海暖池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暖池的发展除与太阳辐射有关外,还与海洋中涡旋活动及从印度洋(爪哇海)输入的暖水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南海暖池 季节和年际变化 涡旋活动 暖水输送分类号 P731.111 引 言 南海是热带太平洋最大、最深的边缘海,它位于印度洋与太平洋的接合部,是联接亚洲季风和澳洲季风的桥梁;南海海温高,上层海洋热含量大,对东亚季风有重要影响。
在研究南海上层海洋热含量年际变化及其对华南前汛期降水影响的过程中,黄荣辉院士和我们注意到,南海0~100m 的垂直平均海温在3~4月有一个23℃的低温区,5~6月迅速升高到27℃;与此同时25℃线由南部迅速向西北部和巴士海峡附近海域移动,7~8月继续向南海北部移动,因此提出南海有暖池存在[1~4]。
对南海暖池必须继续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它的基本特征和演变规律及其形成机制是南海海2气相互作用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对南海夏季风和气候变化研究有重要意义。
用于本研究的主要是南海(0°~23°N ,100°~123°E )1959~1988年垂直网格为20m 、水平网格为两个经纬度,时间步长为两个月的温度—深度(T -Z )时间序列资料。
它是对该时期南海约60000个温度廓线资料,经质量控制和采用最佳(优化)内插法[5~7]进行时、空内插分析所得的结果。
海面温度(SST )资料由张人禾研究员提供。
除采用南海20m 层的水温分布讨论了南海暖池的时空演变特征外,还结合地转流和海洋环流数值模拟的结果探讨了暖池的形成机制。
2 暖池的季节分布特征 图1是1946~1992年印度洋至太平洋热带海域(30°S ~30°N ,40°E ~140°W )SST 的年第18卷第4期 1999年11月 高原气象P LATE AU METE ORO LOGY V ol.18,N o.4 N ovember 1999①收稿日期:1999204202本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中国华北地区水资源变化及其调配研究”(K Z 9512A122032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875015号)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 的资助第一作者简介:何有海,男,1941年10月出生,研究员,主要从事海2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研究平均分布;28℃线从热带西太平洋经南海一直延伸至印度洋东北部,这是世界海洋最大的暖水域,海洋热库。
南海海盆尺度海表二氧化碳分压场的重建
南海海盆尺度海表二氧化碳分压场的重建作者:来源:《科学中国人·上半月》2021年第05期厦门大学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桂芝教授等基于遥感数据反演的海表二氧化碳分压的气候态模式建立了经验正交函数,以实测海表二氧化碳分压数据为时空基准,重建了海表二氧化碳分压的时空场。
相关成果发表于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海洋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由海-气二氧化碳通量来体现。
该研究集成了南海海盆2000—2017年夏季海表二氧化碳走航的實测数据和南海定点时间序列站SEATS(18°N, 116°E)的观测数据,结合对应年份整个海盆区遥感反演的海表二氧化碳数据,以0.5°×0.5°的网格精度成功地重建了南海海盆海表二氧化碳分压完整的时空场。
中国东部边缘海沉积有机碳活性及埋藏评价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宋金明团队揭示了黄东海泥质区显著不同的有机碳活性与埋藏模式。
相关成果发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黄海泥质区由于受到黄海冷水团和气旋型涡流的影响,导致有机碳沉积速率较慢,且有机碳在水柱中经历了较高程度的降解,其所埋藏的有机碳活性较低,倾向长久保存。
东海泥质区沉积速率较快,埋藏的有机碳活性较高,复杂的水动力过程促使物理再造过程和活性有机质对惰性有机质的激发效应使得有机碳的再矿化速率较高。
文章解释了尽管东海泥质区有机碳的沉降通量是黄海泥质区的5倍,但两个区域有机碳埋藏效率却相差不大(~35%)的原因。
大气沉降对深海碳输出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修鹏团队在大气沉降对深海碳输出的影响机制和模拟方面取得进展。
相关成果发表于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研究海区属于季节性寡营养盐海区,大气N输入在夏秋季时能促进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生长,增加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南海永兴岛和东岛土壤中微塑料和卤代阻燃剂的分布特征
南海永兴岛和东岛土壤中微塑料和卤代阻燃剂的分布特征谢晨敏;隆楚月;黎大宁;朱春友;彭先芝;孙毓鑫;罗孝俊;张黎;麦碧娴【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22(31)5【摘要】永兴岛和东岛是南海的重要战略岛屿,研究微塑料和卤代阻燃剂(Halogenated flame retardants,HFRs)在永兴岛和东岛土壤中的分布特征,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南海岛屿土壤的生态环境现状,为评估海岛土壤中微塑料和HFRs的生态风险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该文研究了永兴岛和东岛土壤样品中微塑料和HFRs 的污染水平和组成特征,并探讨了2个岛屿之间微塑料和卤代阻燃剂的差异。
结果表明,永兴岛和东岛土壤样品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分别为(512±110)items·kg^(-1)和(219±45)items·kg^(-1)。
2个岛屿土壤中都以小于0.5 mm,纤维状、透明的微塑料为主,其材质主要为PET。
永兴岛土壤中多溴联苯醚(PBDEs)、1,2-二(2,4,6-三溴苯氧基)乙烷(BTBPE)、十溴二苯乙烷(DBDPE)和德克隆(DP)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5.4±50.1)、(0.02±0.01)、(4.05±1.80)、(0.10±0.01)ng·g^(-1);东岛土壤中PBDEs、BTBPE、DBDPE和DP的质量分数为(2.12±0.15)、nd(未检出)、(0.26±0.02)、(0.07±0.01)ng·g^(-1)。
永兴岛土壤中微塑料丰度、PBDEs、DBDPE和DP质量分数都显著高于东岛土壤,这可能与永兴岛上的人类活动有关。
土壤中PBDEs、DBDPE和DP的质量分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这三类卤代阻燃剂可能有相似的来源或环境行为。
BDE 209是2个岛屿土壤中最主要的PBDEs单体;2个岛屿土壤中fanti值都低于工业品,表明两岛土壤选择性地赋存了syn-DP。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计划执行情况报告
(年度)
课题名称:
课题来源:
课题负责人:
电 话:
电子信箱:
课题执行时间: 从 年 月至 年 月
课题负责人(签章):
年 月 日填报
一.研究工作的主要进展
1、课题的总体目标与考核指标完成情况、本年度计划目标、本年度工作情况、实际完成情况
2、如课题内容未按本年计划完成,请说明原因。
(请参照《热带海洋》要求的参考文献格式列出)
1.本年度已发表论文目录(请指明本课题在论文中标注为第几标注);
2.本年度已被接受、待发表论文目录;
3 其它(包括本年度完成的著述、图册、参加会议等)。
六.存在的问题、建议及需要说明的情况
二、本年度参加人员
(包括人员姓名、在课题中的分工、不含已分拨经费到外单位的课题人员)
姓名
职务
分工
单位
三、经费情况:(单位:万元)
课题计划经费总额
今年累计到款
今年实到经费
今年经费支出
四、本年度取得成果简述
(300—600字,包括名称、内容、科学意义、应用价值、预期经济效益等)。
五、本年度完成的学术论文、著述、图册、会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