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经济的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素跨国流动超越传统的国际分工是当代全球化世界 经济的本质特征。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从现实情况看, 国际直接投 资的规模不断扩大( 如图 1 ) 。1970 ~ 2010 年国际直接 投资流出量从 141. 5 亿美元上升到 13233. 4 亿美元, 增 长了 九 十 多 倍。 在 增 长 速 度 上, 除 少 数 年 份 之 外, 1971 ~ 2011 年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国际 贸易的增长速度( 如图 2 )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 国际直接投资的年增速高达 14. 5% , 尽管受到金融危 机影响, 但 1970 ~ 2010 年间国际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速 也达到 12. 1% , 而同期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为 8. 8% 。
产品类别 标准代码
资料来源: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数据计算 。
wenku.baidu.com
2. 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影响各国的比较优势 传统贸易理论建立在对比较优势理论分析的基础 上, 新古典主义以来更强调要素禀赋的重要性。 但生产 要素的跨国流动使各国存在意义上的要素禀赋发生了 较明显的变化, 从而比较优势也发生了变化, 但所有或 拥有意义上的要素禀赋变化则相对较慢。 因此讨论在 全球化经济条件下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 必须 充分注意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影响。 1965 , 1979 ) 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 巴拉萨( Balassa, 指数( RCA) 可以反映各国基于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 不过当时他没有将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带来的影响纳入 分析。现实中, 随着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特别是新兴经济 体由于要素流入, 其相关商品的出口显性比较优势迅速 变化。比如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贸易与发展报告 ( 2002 ) 》 中 提 供 了 1997 ~ 1998 年 中 国 主 要 出 口 商 品 ( 出口份额达到全国 1% 以上的商品) 的 RCA 指标数 据, 以及与 1992 ~ 1993 年各类商品 RCA 指数的比值即 比较优势变动指数 Cr 的数据。 比较其中两大类商品 ( 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品与高技术产品) 的 Cr 值可以看到( 见表 1 ) , 总体上中国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显 性比较优势提升较快, 而劳动密集型或资源密集型产品 的显性比较优势变化较小, 且不少出现较明显下降。 观 察同期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显性比较优势( 见表 2 ) 也 呈现类似幅度较快的增加。 这一现象是跨国公司全球 生产布局调整的结果, 中国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开放( 如 图 3) , 使之快速地被纳入到了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 产体系之中。而某类商品进出口同时大幅度增加, 符合 中国加工贸易的特征。 这说明中国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的迅速变化并不是本国要素禀赋结构改变所致, 而是以 资本为载体的要素流入的结果。 3. 要素流动促进并超越了以贸易相联系的国际分 工 以贸易相联系的世界经济是全球化经济的前奏, 此
世界经济理论

全球化经济的要素流动与国 * 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
陈钧浩
内容提要 全球化经济区别于以往世界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 生产要素跨国流
动改变了各国的显性要素结构和比较优势, 促进并超越了以贸易相联系的传统的国际分工, 对经典贸易 理论形成了挑战。新的贸易理论的发展已充分注意到国际贸易变形的现象, 但仍在就贸易现象发展贸易 理论。未来贸易理论发展需要基于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理论构建, 以全球化经济理论整合国际贸易理论。 关 键 词 作者单位 要素流动 全球化经济 文献标识码: A 贸易理论 2013] 11-130708-0362 文章编号: 1007-6964[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时贸易与生产的国际分工总体上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 比较优势来展开。但以生产要素跨国流动为内涵的国 际直接投资所带来的生产国际化所形成的国际分工明 显不同于前者。跨国公司实施的国际直接投资从本质 上看, 是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安排, 以实现利润 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大体可以分为 3 种类型, 即资源 寻求型、 市场寻求型和效率寻求型。如果跨国公司的投 资是资源寻求型和效率寻求型的, 考虑的往往是生产成 本节约, 由此产生的中间品贸易和面向全球市场的最终 商品贸易必然促进贸易的发展。如果是市场寻求型的, 则更多考虑的是运输成本和交易费用, 会替代按原有国 际分工模式所产生的贸易。但不论何种类型, 均存在以 资本为载体的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跨国生产所形成 的分工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际分工, 而是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的国际组合 ” , 跨国流动所形成的 因此, 要素 流动必然超越以贸易相联系的国际分工。 与之相联系, 要素流动使国际贸易流向与结构发生 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是贸易量与国际直接投资具 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直接 投资增加了两类国家间的贸易; 二是起始于发达国家间 的产业内贸易, 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增加, 日益扩展到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 及由此引起贸易利益为逻辑起点的理论演绎。 但比较 优势理论强调各国相对劳动生产率, 属于单一劳动要素 观, 不适合分析多要素跨国组合为基本特征的全球化经 济。即使扩展到多要素两国模型, 其核心思想仍然是基 于两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对差异决定贸易, 不包含要素 流动对相 对 生 产 率 从 而 对 贸 易 的 影 响。 当 然, 其“相 对” 即比例思想仍然是经典的, 但现在这种比例却深受 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影响。 因此基于国别界限的出口 商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反映的已非本国真实生产率 反映的比较优势。比如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布局, 使得落 后国家也可以进口原材料, 并出口高技术产品。 中国作 2010 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造业出口 为发展中国家, 的比重占到 27. 5% , 远高于当年世界 17. 5% 的平均水 平, 也 高 于 法 国 ( 24. 9% ) 、英 国 ( 20. 9% ) 、美 国 ( 19. 9% ) 、 日 本 ( 18. 0% ) 等 发 达 国 家。 自 2004 年 以 来, 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开始出现顺差并呈逐年扩大趋 2011 年高技术产品出口中一般 势。但从贸易方式看, 贸易只占到 16. 4% , 而加工贸易则占到 76. 9% 。 从高 技术产品出口企业类型看, 超过 80% 出口是外资企业 完成的, 其中 2011 年外商独资企业出口占到 67. 0% 。 说明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高、 数量大并非中国全要素生 产率为表征的比较优势的真实体现, 更不是本国生产率 水平反映的比较优势。 2. 要素禀赋理论及要素流动带来的挑战 O 理论) , 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 要素禀赋理论( H1919 ) 与俄林( Ohlin, 1933 ) 所创立。 它 歇尔( Heckscher, 1. 比较优势理论及要素流动带来的挑战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 · 李嘉图( David Ricardo ) 1817 年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 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 《国民财富 论, 是对亚当·斯密( Adam Smith) 1776 年在 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 中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的深化和 扩展。绝对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某两个国家之间生 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 即一个国家所耗费 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一国应该生产出口这 类( 具有绝对优势) 的产品。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思想 是,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低于 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或称具有比较优 势, 一国应该生产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 ” 的产品, 进口 “比较劣势” 其具有 的产品。 作为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成立需要诸多严格的假设 前提, 其中与全球化经济最不能适应的是要素不能在国 家间自由流动。就理论本身的意义而言, 比较优势理论 与绝对优势理论均是以劳动分工进而产生分工效率以 继承了比较优势理论的思想精髓并扩展了比较优势理 论。首先, 理论从劳动一种要素的分析扩展为两种要 — —劳动和资本。其次, 把形成比较优势差异的原因 素— 归结为要素禀赋的差异。理论认为, 要素的市场供给即 一国的要素禀赋决定着要素的价格, 从而将生产的成本 价格优势归结为要素禀赋, 结论是一国应该出口密集使 用其充裕要素的商品, 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商 品。 与比较优势理论一样, 要素禀赋理论具有许多严格 的理论假设前提, 承袭了要素不能跨国流动假定。 然而 现实世界中全球化经济下的要素流动可改变一国要素 禀赋结构从而改变生产贸易结构。 基于要素禀赋理论 的推理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现实情况, 如资本稀缺国家 可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缺少 资本, 然而均在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甚至像马来西亚、 菲律宾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造业 2010 年分别达到 出口的比重高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
表1 中国部分产品出口显性比较优势( RCA) 变化
产品组 玩具与运动用品 鞋类 针织外套 女士纺织外套 男士纺织外套 针织内衣 旅行用品 服装及饰品 家具及配件 纺织内衣 棉织物 人造纺织品 人造纤维织物 纺纱 数据处理设备 通信设备及零部件 计算机部件、 办公用品 收音机 晶体管及半导体 钟表 RCA 指数 Cr 指数 7. 0 6. 6 4. 8 4. 6 5. 4 4. 9 8. 9 7. 5 1. 4 4. 9 4. 1 5. 3 2. 4 1. 9 1. 1 1. 2 0. 8 5. 4 0. 3 3. 4 1. 1 1. 0 1. 1 0. 7 0. 8 1. 1 1. 0 1. 1 1. 3 0. 6 0. 7 0. 7 1. 1 0. 9 5. 2 1. 4 1. 8 1. 2 2. 0 0. 9 894 851 845 843 劳动 密集 型或 图2 全球 FDI 与国际贸易增长速度比较 资源 密集 型产 品 842 846 831 848 821 844 665 658 653 651 752 高技 术产 品 764 759 762 776 885
*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3&ZD048 ) 的资助。
图1
1970 ~ 2010 年国际直接投资变化( 单位: 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 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
《世界经济研究》 2013 年第 11 期 ·3·
全球化经济的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F 740
经济全球化是指一系列要素、 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以及服务产品的市场经济活动跨越地理界限形成统一 整体, 并使跨国界价值链在国际循环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2000 ) 。 全球化的本质是 的经济现象( Helmut Wagner, 2002 ) 。 因此, 生产要素跨国界的流动( 余永定, 经济全 球化的主要特征不仅是贸易自由化的提升, 而且更重要 2002 ) 。 要素 的是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增强 ( 张幼文, 2006 ) 。 流动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运行的方式( 张幼文, 传统贸易理论建立在要素不能跨国流动的理论假设之 上, 因此传统贸易理论不再能够解释以要素流动为本质 特征的全球化经济的形成, 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分工和 国际贸易。
标准代码
2002 , 资 料 来 源: 根 据 UNCTAD: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P160 , Table5. 7 数据整理。
图3
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变化( 单位: 亿美元)
: 《中国统计年鉴》 ( 2012 ) 。 资料来源
全球化经济的要素流动与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方向
2013 年第 11 期 ·4· 《世界经济研究》
2002 , 资料 来 源: 根 据 UNCTAD: 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 P160 , Table5. 6 数据整理。
表2
752 764 759 776
中国部分高技术产品进口显性比较优势变化
产品组 数据处理设备 通信设备及零部件 计算机部件、 办公用品 晶体管及半导体 RCA 指数 0. 3 1. 8 1. 2 1. 3 Cr 指数 1. 3 0. 8 2. 3 1. 6
一、 全球化经济的要素流动及其带来的影响
1. 全球化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世界经济发展已逐渐从贸易性质的世界市场发展 到以国际直接投资日益增加的世界生产及其经济运行, 从而形成了从相互独立的国民经济发展到相互融合的 全球化经济。国际直接投资本质上是以资本为载体的 生产要素( 包括技术、 专利、 管理、 品牌等) 的国际流动, 不同于因贸易联系而形成的生产国际分工, 因此, 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