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重商主义)

合集下载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机会成本递减
W
如果随着每增加一个 单位的某种产品,所 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产 品的数量逐渐递减, 则这种状况为机会成 本递减,此时PPC凸 向原点。
随着每增加一单位的 C,所必须放弃W的数 量逐渐递减。
C
图1-4 机会成本递减
三、机会成本与相对商品价格
假设商品价格等于成本,则小麦(对布匹)的相对价 格(Pw/Pc)=小麦的机会成本( ΔC / ΔW) 。
案例
单位劳动投入 产品 大米 小麦 棉布 钢铁 中国aLi 10 10 20 20 美国 a′Li 10 5 4 2 相对劳动生产率
a′Li/aLi1 0.5 0.2 源自.1第三节相互需求原理
约翰· 穆勒是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他提出的相互需求原理对比较优势理论作了重要 的说明和补充。 互惠贸易的范围——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贸易条件的决定——相互需求程度 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条件
案例
国家 美国 法国 中国 泰国 布aLc 2 5 9 8 小麦aLw 0.5 2 6 8 布的相对成本aLc /aLw 4 2.5 1.5 1
两个国家多种产品
假设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但有许多种产品:M种,分别用1 ,2……M表示。
中国和美国都能生产也需要消费这M种产品,那么按照比较优势,中国和美国各自应该
一、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
1936年哈伯勒(Haberler)用机会成 本理论(opportunity cost theory)解释了比 较优势原理,用机会成本理论解释比较优势 原理,有时也被称作比较成本原理。
机会成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如果一国在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本, 而另一国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有较低的机会成 本,那么两国应各自专门生产自己机会成本较低 的产品。这种生产上的重组会扩大整个世界经济 的规模,通过贸易,两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二、绝对利益说的图形解释
Tw
Y’
C
进口(X)
D’
Y
Y0
Y1
A
出口(X) D
Y0 ’
出口(Y)

Ⅱ I
进口 (Y)
C’
Y1 ’
A’
B
I
X0 ’ X2
Tw
O
X1 A国情况
X0
X
O
X’
B国情况


假设A国与B国各生产X与Y产品。左图为A国的基 本情况,右图为B国基本情况。图形表明,当两 国发生国际分工与国际交换后,两国的生产点和 消费点出现了空间上的分离。 A国的产业优势在于生产、出口X产品,B国产业 优势则在于生产、出口Y产品。因此A国使用全部 资源生产X产品,并用X产品按照国际交换比率Tw 交换Y产品进行消费。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 a Lj ) 大 米 ( aLR) 小 麦 ( aLw ) 中 国 美 国 1.0 1.25 2.0 1.0
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说,每吨大米在中国只要1个单位的劳动投 入,在美国则要1.25个单位。相反,每吨小麦在中国需要2个单 位的劳动投入,在美国只要1个。在表中,我们分别用 aLR 和 aLw来表达中美两国单位大米和单位小麦生产中的劳动要素投入, 即生产成本。
2、生产成本 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 L 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 a Lj Qj 表示。

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 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 对优势。
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
两国的劳动生产率
A国
X的劳动投入量 Y的劳动投入量
即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

国经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2012-2)

国经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2012-2)

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分析思路: 首先确定两国各自具有的绝对优势/相对优势,分别进行专业化分工生产 (可以增加世界经济规模),在世界市场按照某一世界市场交换价格进 行交换(两国均可比原先的国内贸易获得更多的利益)。 绝对优势的确定 如果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上生产较外国需要更少的单位劳动力,那 么这个国家就在这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 假定aX<bX或1/aX>1/bX ,A国相对于B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亚当· 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代表产业 资本的利益。 1776 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该书初版于1776年,先后被译成 多国文字,它集经济理论、经济史和经济 学说史于一体,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已经成 熟并形成体系。 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对重商主义理论 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绝对优势论” 又称 绝对成本论,这标志着国际贸易纯理论的 真正开端。
3、绝对成本论概述
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 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如果这种绝对优势是该国 所固有的“自然优势”或已有的“获得优势”,它就应该充 分利用这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出口这种产品, 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 方都更加有利。
三、专业化分工后,世界经济规模的变化:
表2-3(a)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X Y 3 6
B 12 4
世界经济规模 分工前 分工后 2 2 3 4
表2-3(b) 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
A
B
世界经济规模 分工前 2 2 分工后 3 2.5
X Y
3 6
12 8

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二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第1节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国际贸易理论起源于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和生产分工的思想。

一、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国际贸易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希腊时代,荷马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中就出现分工交换思想。

最早提出分工学说的是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Plato),他强调每个人都有多方面的需求,但是人们生来却只具有某种才能,因此一个人不可能无求于他人而自足自立,有待于互相帮助。

他进一步指出,一人为多数事,不如一人专心于一事。

如果一个人专门生产他擅长的东西,生产出来的必定较多,质量较优。

所以,一国中应该有专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

主语每个人究竟从事哪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则取决于个人秉性,这是先天决定的。

此外,早期宗教神学中也有部分关于贸易的思想。

二、重商主义(Merc antilism)国际贸易的系统研究开始于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大约从14世纪末到18世纪。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为2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叶—18世纪)1.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

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

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

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

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是固定的,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家的损失,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

基于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即:怎样通过鼓励商品出口、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而增加社会财富。

国际经济学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

国际经济学 第2章-比较优势原理
Part I: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第2章 古典贸易理论 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 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 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可以了解: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斯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理论评价与比较
比较成本学说
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 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 禁止粮食进口; 围绕《谷物法》 围绕《谷物法》存废展开的激烈 论争; 李嘉图1817年出版《 李嘉图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 及赋税原理》 及赋税原理》,他建立起了以 “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 劳动价值论” 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 “比较成本”的贸易分工思想。 比较成本”
大卫 李嘉图 (1772—1823)
李嘉图发现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解决下列问题时将 面临困境: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或者所有商品 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那么国际贸易 还能否发生呢? 如果能,那么国际贸易是否对双方都 有利呢? 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斯密理论的范畴。 在斯密的理论中,鞋匠有制鞋的绝对优势,裁缝有 做衣服的绝对优势,两者的分工比较明确。但假如 两个人都能制鞋和做衣服,而其中一个在两种职业 上都比另一个人强,那么应该怎样分工呢?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 经济学之父
(1723—1790)
绝对成本的前提条件
采用2× × 模型 即两个国家A和 , 模型, 采用 ×2×1模型,即两个国家 和B,每个国家均能生产两种 产品X和 ,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产品 和Y,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 假设条件 (1) 全世界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 生产过程中唯一形成成本的就是劳动; (3) 生产要素在两个国家之间不流动,但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可 以自由流动; (4) 两个国家的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5) 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不变; 机会成本 (6) 不存在交易成本 运输成本 ,而且产品在各国之间可以 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 交易成本 自由流动; (7) 生产和交换在完全竞争 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进行。 完全竞争

经济学第02章 重商主义和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经济学第02章 重商主义和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于本国能够多出口竞争力强的工业制成品, 因此他们主张实施鼓励国内工业发展的政 策。当时实行重商主义的各国都围绕着发 展本国工业制定并执行了种种政策措施 。
第2节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贸易政策
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重商主义是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极大地
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发展,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同时,重商主义的一系列主张,如强调国家应 该干预对外贸易,运用关税等措施奖励出口限 制进口,这在今天也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3、保护关税政策 • 主张对进口的制成品设置关税壁垒,课以重
税,使进口的商品价格提高,售价昂贵,从 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对进口的原料和出 口的制成品则减免关税,或出口制成品时退 还进口原料所征的关税,以支持和鼓励本国 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
第2节 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和贸易政策
• 4、发展本国工业政策 • 重商主义者认为,保持贸易顺差的关键在
第3节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 Absolute advantage
一个国家生产同一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 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则该国在这种产品的 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第3节 绝对优势理论
他主张:每个国家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 的产品,然后用这种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 品,从中获利。
绝对成本理论 theory of absolute cost
第1节 重商主义的发展
一、早期重商主义 “各国彼此对立着,就像守财奴一样,双 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忌的目光打 量着自己的邻居。”(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 判大纲》)
第1节 重商主义的发展
二、晚期重商主义 晚期的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主要 思想,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商主义,代表人物: 英国的托马斯·孟 法国的让·巴蒂斯特·柯尔培尔 意大利的安东尼·塞拉。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增口是任 加赚有何 本取限国 国别的家 财国,金 富金只银
银有储 才靠量 能出都
本国同 国购时 金买要 银别限
国制 商或 品禁 支止 出本
鼓励出口 限制或禁止进口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三、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
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 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18世纪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四个特点:
将劳动分工推广到国际领域,认为国际分工也会提高整个 社会的消费水平或福利水平
机会成本不变 简单直观 不能解释一国两产品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两产品劳动
生产率均低的国家间的国际贸易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评价
进步性: 第一次从生产领域出发说明国际贸易发生与发展的必然性。 局限性: 只说明国际贸易中的特殊现象。即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处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一)早期重商主义—货币平衡论
代表人物:斯塔福(William Stafford) 政策主张:
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要保持 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 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 货币财富。 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国际经济学
(国际贸易部分)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1.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2.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第一节 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
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货币平衡论 贸易平衡论 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部分)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400
3.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两国实行自由贸易,美国以120吨小麦 (100天劳动)交换英国200匹布(100天劳动),双方均获利。
表2-6 贸易前后两国的消费情况
美国 分工前 小麦 布匹 120吨 100匹 分工后 120吨 200匹 分工前 120吨 100匹
英国 分工后 120吨 200匹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分工后英国和美国都比分工前多得100匹布。 2.国际分工给世界(假定只有美国和英国)带来的总利益是增加了 200匹布。 3.国际分工带来的利益通过国际贸易由两国均分(每国100匹布) 。
• •
葡萄酒(单位) (80+90)/80=2.125
(100+120)/100=2.2
分工后,英国专门生产呢绒,共生产了2.2单位;葡萄牙专门生产酒,共生产了2.125单位。 产品总量比分工前增加了,呢绒增加了0.2单位,酒增加了0.125单位。 最后,李嘉图指出,国际贸易可以使分工导致的产量的增加转变为各国消费水平的提高,当 然这还取决于交易条件。按照李嘉图的假定,两种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为1:1。
国际贸易学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相互需求理论 比较优势的度量指标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一、绝对优势理论产生的背景 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假设 三、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四、绝对成本理论中的基本概念 五、绝对成本理论的基本模型 六、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古典贸易理论
亚当•斯密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绝对优势论 ?
背景
当时的重商主义理论和政策严重阻碍了英国工业资产阶 级向海外的发展。
重商主义定义 重商主义是15~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 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

国际贸易原理第二章 重商主义

国际贸易原理第二章 重商主义


2004版
械设备输出,向生产者发放贷款并提供各种优惠条件 等等。 9
Chapter 2
四、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1、进步之处
2、不足之处
——对重商主义的批判
2004版
10
Chapter 2
1、进步之处
重商主义理论所处的时期,正是欧洲由封建社会
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重商主义理论对当时
欧洲各国外贸政策的制定起到了指导作用,为资

于是, 即使在民主国家,严厉的金融管制,超常的贸易保
护,大规模的国家福利政策等,也都成为人们心目中挽救经 济的灵丹妙药。因而,亚当•斯密的所谓“看不见的手”,
以及 “市场的自发的调节功能”等等,早已被多数人视为
陈旧过时的老调,不予理睬了。

当时美国兴起的著名的“罗斯福新政”,某种意义就是凯恩 斯主义的直接后果,并形成一种相当长时间的“凯恩斯旋
28
2004版
Chapter 2
3、重商主义复兴的主要观点

贸易顺差引起的需求将促进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乘数效应)
2004版
29
Chapter 2
第二章 重商主义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
二、重商主义的发展阶段和代表人物
三、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和政策建议
四、对重商主义的评价
五、重商主义的复兴
2004版
1
Chapter 2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
它是15世纪产生的最古老的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
7
Chapter 2
1、重商主义的主要思想

黄金和白银是国家财富的象征
一个国家应积累黄金和白银,从而增加国家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
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重商主义)
晚期重商主义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 Mun ) 政策主张: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 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 国内就可以。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 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 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因此,晚 期重商主义的思想被称为贸易平衡论。
第二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重商主义)
(4)重商主义的主要错误
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 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 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 而进口则减少财富。
第二章 古典国贸理论(绝对优势理论)
二、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如果一件物品的购买费用小于自己生产的成本,那么就 不应该自己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
第二章 古典国贸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一、背景知识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个 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均处 于绝对优势地位,另一个国家 均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则这两 个国家之间不会进行贸易。根 据这一理论,国际贸易可能只 会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 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就不会 发生任何贸易。这显然与国际 贸易的现实不符。1871年, 大卫· 李嘉图发表了《政治经济 学及赋税原理》一书,其中他 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David Ricardo,1772-1823
第二章 古典国贸理论(绝对优势理论)
2、生产和贸易模式
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 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具有 “绝对劣势” 的产品;

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
(五)保护贸易理论(费里德里希· 李斯特)
理论简评:
1、充分论证了落后国家实行贸易保护的必要性、阶 段性、动态性,并提出具体建议,确立了贸易保护 理论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牢固地位。 2、作为一种庸俗国际贸易理论中所含有的非科学成 分——过分强调了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忽视了经济生产客观规律的普遍意义;对经济发展 阶段的划分撇开了生产关系因此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形态变化的真实性;对生产力的定义模糊。
历史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和理论在最早的时 候几乎都是出自重商学派的著作。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西欧封建制度向 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 期),具体地说,在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 推崇的一种经济哲学。 重商主义又分为早期的重商主义和晚期的重 商主义两种。
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内容安排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相互需求原理 保护贸易理论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重商主义理论 1、产生的背景 2、主要经济思想 早期的主张—重金主义 晚期的主张—重商主义 3、局限性
1、重商主义理论产生的时期及背景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内容安排 2-1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5个) 2-2 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3个) 2-3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6个)
第二章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来展开: 国际贸易格局,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及决 定贸易流向的因素; 国际贸易条件,在国际贸易中决定交换比 例或相对价格的因素; 国际贸易收益,国际贸易对交易各方的福 利及整体社会福利产生的影响;
亚当· 斯密主要论点:
国际分工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自由贸易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 贸易之所以发生,基础在于各国成本上存 在绝对差异;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案例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案例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势 ,各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 , 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 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 具有 “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 出口其具有 “绝对优势”的 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 ,则 各国资源都能被最为有效地利用, 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 每一个国家都能从中获利。世界的 的贸易 的产品 ,则各国资源都能被 模式 总体福利水平也可以得到提高。 最为有效地利用,每一个国家
2、两种产品的生产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绝 对差异;

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间流 动,不可以跨国流动;

5、规模报酬不变;
6、消费偏好相同;
7、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等于生产成本,无 经济利润; 8、无运输成本; 9、两国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 ·
100 110
90
Autos
如果两国面临的是边际机会成本递增,则两国在开展 专业化生产的同时,生产的机会成本也在不断递增, 所以两国的生产专业化持续到两国的商品相对价格相等 时,这种分工就会停止,两国贸易在这一价格水平上达 到均衡。
使两国贸易处于均衡状态的这一共同的商品相对价格 称为贸易均衡商品相对价格。
(一)斯密的自由贸易思想
1、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要内容; 2、通过对国家和家庭进行对比来描述国际贸易的必要性;

3、强调分工的重要性。
4、在国际贸易中,不仅出口带来利益,进口也同样给一国 带来好处。
(二)绝对优势贸易模型

基本假设: 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2、价格-货币-流通机制

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基本假设和生产贸易模式-1
• • • • • • 1、基本假设:与绝对优势模型相同; 2、比较优势的衡量 (1)用两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2)用两产品相对成本 (3)机会成本 结论:一国可能会在所有的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 但一定会在某些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 思考:是否会有特例? • 3、对绝对先进国家和绝对落后国家间贸易的解释
小麦(吨) 25 50
美国
假定中国大米和小麦交换比例是1:1
有贸易时,中国和美国的产量和消费量
大米 中国 50 50
小麦(吨) 50
美国
50
三、贸易所得:有无贸易的对比-3
• 贸易的交换价格 • 1、假定的交换价格:1:1 • 2、贸易交换价格的区间:大米/小麦交换比例(大米的相对价格) 应在0.5与1.25之间; • 3、交换单位商品的贸易所得:中国和美国;
• 1、无贸易:两国生产都生产两种产品;假定平均分配劳动力
表2.1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1)
大米 中国 100 80
无贸易时,中国和美国的产量和消费量
小麦(吨)
50
美国
100
大米 中国 美国 50 40
小麦(吨) 25 50
三、贸易所得:有无贸易的对比-2
无贸易时,中国和美国的产量和消费量
大米 中国 50 40
两国为什么要完全专业化生产?
返回上层目录
2.1.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14世纪末~18世纪初)
• • • • •
• • • •
1、财富观 2、贸易政策 3、两个阶段 (1)货币平衡论 (2)贸易平衡论: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 财富》 4、错误: (1)贸易是“零和游戏” (2)国家过度干预贸易 5、贡献:为国际贸易一般理论奠定基础

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

第二章_国际贸易理论
①分工能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②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工作,可节省与 生产无直接关系的时间
③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2)分工的原则是各自集中生产具有优势的产 品
(3)分工的基础是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
绝对优势的来源: 自然禀赋优势:一国在地理、环境、
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 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
(8)该理论主要从供给方面分析,没 有分析来自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结构 的影响。
(9)把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间收入 的差别归结为要素禀赋的差异,掩盖 了资本对利润和超额利润的追求对国 际贸易的推动作用和国际贸易中富国 对穷国剥削的事实。
四、里昂惕夫之谜 Leontief Paradox
1、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检验——里昂惕夫之谜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1953年用投入—产出模型
5、简评
意义 : 建立了贸易基础 阐明了贸易原因 分析了贸易互利
历史局限性: 忽略动态分析 掩盖分工实质 未能解决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问题
萨谬尔森在他的风靡全球的《经济 学》一书中,称它为“国际贸易不 可动摇的基础”。
“如果理论能够参加选美比赛的话, 那么比较优势理论一定能够夺得桂 冠。”——萨谬尔森
赋税原理》,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
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

时代: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 义不断上升的时代。在英国工业资产阶 级争取自由贸易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
比较成本说背景图示

谷 物 法
小 麦 价 格 上 涨
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牧草减 少,羊毛价格上涨
工人工资提高
食品支出增加,工业品支出减 少
亚当·斯密(1723—1790) 资产阶级 经济学古典学派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国 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倡导自由贸易的 带头人。

海闻《国际贸易》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圣才出品】

海闻《国际贸易》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圣才出品】

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一、概念题1.古典贸易模型答:古典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主要理论之一,它是指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模型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其关键假设都为: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固定的产品边际成本;完全竞争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固定的规模报酬(无规模经济);不考虑需求。

不同的是,绝对优势贸易模型认为决定贸易模式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技术绝对不同,即绝对劳动生产率差异;而比较优势贸易模型认为贸易模式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技术相对不同,即相对劳动生产率差异。

2.贸易顺差答:贸易顺差又称对外贸易出超,是指一国(地区)在一个报告期(通常为一年、半年或一季)内,出口商品的总值大于进口商品总值的差额,海关统计中称“出超”。

贸易顺差反映该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

3.贸易逆差答:贸易逆差又称对外贸易入超,是指一国(地区)在一个报告期(通常为一年、半年或一季度)内,进口商品的总值大于出口商品总值的差额,海关统计中称“入超”。

贸易逆差反映该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地位。

4.重商主义答:重商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一种经济思想。

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晚期为晚期重商主义。

二者都把货币看作是财富的唯一形态,都把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

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采用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

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

晚期重商主义重视的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和总体的贸易顺差。

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贸易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保证顺差就可以。

被称为贸易平衡论。

为了鼓励输出实现顺差,积极主张国家干预贸易。

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以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如出口退税、奖励出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口替代。

5.贸易所得答:贸易所得是指在开放的自由贸易下,各国通过贸易进行专业化分工和全球范围的交换,提高了社会的福利水平,各国都比贸易前增加了消费,达到了在自己自足时不可能达到的消费水平,可以消费超出其生产能力的产品。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历程中,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起源、模式和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重商主义是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它强调国家应该通过积累金银财富来增强国力。

在重商主义者看来,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一国的收益必然是另一国的损失。

他们主张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政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以实现贸易顺差,从而使本国获取更多的金银。

然而,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它过于注重货币财富的积累,而忽视了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其他方面的影响,如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的传播。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则是对重商主义的一次重大突破。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贸易来获取自己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产品时,其生产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以比其他国家更少的资源生产出同样数量的某种商品,那么这个国家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假设国家 A 生产一单位的小麦需要 5 个劳动力,而国家 B 生产一单位的小麦需要 8 个劳动力。

同时,国家 A 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10个劳动力,国家 B 生产一单位的布匹需要 6 个劳动力。

那么,国家 A在小麦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国家B 在布匹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按照绝对优势理论,国家 A 应该专门生产小麦,国家 B 应该专门生产布匹,然后通过贸易交换,两国都能获得更多的商品,从而提高整体的福利水平。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现实中,并非每个国家在每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具有绝对优势。

那么,那些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是否就无法参与国际贸易了呢?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每种商品上都比其他国家耗费更多的劳动,它依然能够通过生产那些“与外国相比生产差距相对较小”的商品来参与国际贸易,并从中获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的单位成本
布匹的单位成本
1
2
3
4
2)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Ⅱ. 相同的成本比例 美 国 小麦的单位成本 布匹的单位成本 1 2 英 国 2 4
结果是:只会发生短暂的国际贸易
3)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价格比例不同决定的
要素价格,指要素的报酬,即生产 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所获得的相 应工资、利息、地租的货币收入。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简图
重 商 主 义 保 护 关 税 理 论 保 护 幼 稚 工 业 理 论 超 保 护 贸 易 业 理 论
中 心 外 围 理 论
战 略 性 贸 易 政 策 理 论

新 要 素 理 论
绝 对 优 势 理 论
比 较 优 势 理 论
相 互 需 求 理 论
要 素 禀 赋 理 论

(三)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
1.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世纪中叶) 观点: 一切购买都会使货币减少,所有的销售都能使货币增 加;因此主张每一笔贸易都要有顺差。 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这样才能多积累货币,使国家 致富 。(重金主义) 极力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国家采取各种严格措施, 加强对外贸易的管制,防止货币流向国外。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二、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
二、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来自亚当· 斯密的经典例子(九大假设):
1.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即所谓的两个国家、 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
呢绒 产量 (单 位)
2.7
所需 劳动 人数 ( /年 ) 190 酒和呢绒 1:1交换
酒产 国 量 家 (单 位) 英 国 1
呢绒 产量 (单 位) 1.7
190
葡 萄 1.375 牙
1
亚当· 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的意义:
1、充分论证了自由贸易所带来的三大好处。
互通有无 增加福利 互惠互利
2 、证明了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 。
1947年
出口品 资本 (1947年美 元价格) 劳动 (人/年) 2550780 进口替代品 3091339
1951年
出口品 2256800 进口替代品 2303400
181.31
170.00
173.91
167.81
人均资本量
格斯曾讥讽:“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 打量着自己的邻居。”
把这种主张用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以及在对外贸易中强调多卖少买 或不买来积累货币的方式为—-“货币差额论”

影响
在16时期中叶以前大约150多年时间内,欧洲许多国家 的对外贸易政策都带有早期重商主义的色彩。例如,英国 政府规定,入境商人必须将在英国国内获得的货款,全部 或部分购买英国的货物。
第一节 重商主义 Mercantilism
什么是重商主义?
产生于15世纪,流行于16、17世纪,瓦解
于18世纪下半期。
⑴一种政策体系: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采
取的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条件的经济 政策
⑵一种经济学说:
反应商业资本利益和论 证重商主义政策合理性的经济学说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背景
案例:比较优势陷阱

从中国贸易的商品构成、贸易方式和企业性质等多方面看, 中国贸易与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而这些特色意味着中国不仅算不上一个贸易强国,而且还有 落入“比较优势陷阱”的潜在风险。

发展中国家片面崇拜比较优势理论,在国际分工中过于偏重 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依旧能获得些许利益,但在长期中却 会面临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落后于人的“比较优势陷阱”。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高新技术时需要在长期内自主性 投入较大的时间、人力、物力,这意味着贸易增长可能会因 此在短期中减弱前进动力,而能否目光长远地忍受贸易表现 的短期“阵痛”,用长期努力换得比较优势转型是中国贸易 能否“做强”的关键所在。

经济条件
地理大发现——货币资本积累——世界市场扩大 ⑵
政治条件
地主阶级
商人、商业资本
二、重商主义的基本思想
(一) 社会财富观念:金银是惟一财富 重商主义者坚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 他们把财富与货币混为一谈,认为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惟 一形态;把货币的多寡视为衡量富裕程度的标准。 (二)财富源泉的观点:对外贸易顺差是增加金银的源泉 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流通领域,只有靠流通 领域才能使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国内商业不能增加国家的 货币量,只有对外贸易才是国家富裕的根本途径。

§3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
§3.3 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要素理论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赫克歇尔Eli F Heckscher
1879-1959
俄林Bertil Gotthard Ohlin 1899-1979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假设: 1、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使用两种生产要素 (2×2×2,模型)。 2、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在各个国家内自由移动, 在各国间不能移动。
里 昂 惕 夫 之 谜
技 术 差 距 、 生 命 周 期 理 论
产 业 内 贸 易 理 论
国 家 竞 争 优 势 理 论
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
产生背景:重商主义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16-18中)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1760S—1970S)
第一节 绝对优势理论
第二节 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节 相互需求理论
4)要素价格比例不同是由要素供给比例不同决定的
在一般情况下,要素供给丰富的国 家,其价格就相对低廉;要素供给 稀缺的国家,其价格就相对昂贵。
反推回去,得到要素供给比例理论的精髓 :
要素供给的丰缺 一国应出口大 量使用本国丰 富要素所生产 的商品,进口 那些本国需要 大量使用稀缺 要素所生产的 商品
一、绝对成本理论
亚当•斯密的例子:假定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 和呢绒两种产品。生产情况如下表:
分工前 所需劳动 所需劳动 酒产量 呢绒产量 人数 人数 (单位) (单位) (人/年) (人/年) 1 120 1 70
国家
英国
葡萄牙
1
80
1
110
分工后
所需 酒产 劳动 国 量 人数 家 (单 (人 位) /年 ) 英 国 葡 萄 2.375 牙
要素价格比例的不同
商品价格比例的不同
国际贸易的产生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价格 均等化定理
赫克歇尔和俄林不仅认为不同国家的不同要素禀 赋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而且还进一步论述了 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 对价格的均等化 。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P.A.Samuelson,1915-)发展了这个理论 ,因 此这个理论又称赫-俄-萨原理(H-O-S Theorem)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生产要素价格均等 化定理
甲国 乙国
资源丰富,劳动稀缺 利息率低,工资高 ↓
资源稀缺,劳动丰富 利息率高,工资低 ↓
出口资源密集型商品,进口劳 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 动密集型商品 源密集型商品 ↓ ↓ 资本需求量增加,劳动需求量 资本需求量减少,劳动需求量 减少 增加 ↓ ↓ 资本价格上涨,劳动价格下跌 资本价格下跌,劳动价格上涨
一、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评价:积极方面 1、理论上有所发展和创新 。
2、俄林把李嘉图的个量分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 具有实际意义 。
3、使用的是比较成本理论的分析方法,但是生产 要素禀赋的分析更加接近经济运行的现实,从而 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 。
存在的缺陷:
1、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假定基础之上的,影 响到这个理论对现实的国际贸易的解释力 。 2、该理论没有考虑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三、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
(一) 货币政策:从禁止输出到适量输出 (二)“奖出限入”政策 (三)关税保护政策 (四)鼓励发展本国工业 奖励生育、低工资低成本、引进技术人才、禁止人 才技术外流、 发放贷款支持生产

一、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Adam Smith 1723-1790 Scottish
国民财富的性质 和原因的研究
A国 PA 价格高 进口 〉 ← B国 PB 价格低+运输费用 出口
2)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必要条件
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 原因,但是并非有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就会 发生国际贸易,还必须符合比较优势的原则。 Ⅰ. 不同的成本比例
美 国 小麦的单位成本 布匹的单位成本 1 2 美 国 英 国 3 1 英 国
3、该理论完全从要素禀赋、比较成本的角度来分 析国际贸易分工格局,没有考虑国际生产关系、国 际政治环境的影响。
二、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Vassily W. Leontief),由于他 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经济学的杰出贡献,获得了1973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里昂惕夫的计算 (投入-产出法)
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
一、绝对成本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 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 对地低于他国。按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 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 得贸易利益。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2. 产品的生产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劳动同质。 3. 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 。 4. 生产要素是充分就业的,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 家之间流动。 5. 规模报酬和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