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辐射和辐射源-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红外光学系统内部热辐射引起的杂散辐射分析
![红外光学系统内部热辐射引起的杂散辐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284d5b77232f60ddcca149.png)
i n r r d Op i a y t ms n I f a e t l se c S
HUANG in qa g, NI Xi-u , S U n h a HE Xu - n N emi
(hnhint toTcn aPyi , hns cdm Si csSaga2 08, h a SagaIstef ehi l hs sC i e a eyo c ne h nhi003 C / ) i u c c e A f e , n
meh d o ti p ia- e h ia y tm e gv n T e rs l y as ep a ay e a d d sg o to st so t l c a c ls se a ie . h e ut ma lo h l ls h c m n r s n n e in s me
黄 强,钮新华,沈学民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 所,上海 20 8 003
摘要:利用 Lgtol杂散光分析软件 ,建立一个空间光学系统光学机械结构模型。计算这个系统内 ih o T s 部各机械表 面辐射 能量到达像面的辐射 能量 的大小 ,判断 出关键表 面;通过 比较在 四种不同的发射率 情况下, 像面接 收到各个表面杂散辐 射量的变化规律 ,得到有用 的分析结果来对这个系统提 出了初步 的措施抑制,并且可以指导其他类似 系统的分析和设计。 关键词:Lgto l i T os h ;光学系统;热辐射;杂散光抑制
中图分类号:T 2 4 N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8 1 060 . 4 .5 0 189 ( 0)60 80 2 3
S r y Ra i to ay i Ca s d b n e i rH e t t a d a i nAn l ss u e yI t ro a d a i n Ra i to
地球大气透过率及辐射率计算.
![地球大气透过率及辐射率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6d5e9375af1ffc4ffe47ac80.png)
应用气象学报V o l .9,N o .11998年2月QUA R T ERL Y JOU RNAL O F A PPL IED M ET EOROLO GY February 1998
地球大气透过率及辐射率计算
Ξ
吴 晓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100081提 要
文章介绍了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地球大气的光谱透过率和到达大气层顶的红外辐射率的
w 3=w p z
p 0(8
p 0=740mm H g ,w是CH 4、N 2O的实
际含量,经验系数Γ取值:CH 4,Γ=0.
46;N 2O ,Γ=0.48.
气溶胶消光的透过率函数如下[4]:
Σ=e -r ∃L
(9∃L是大气路径(km ,r是气溶胶消光
系数.
r =b +k
(10b是气溶胶散射系数,k是气溶胶吸收系数
5
211期 吴 晓:地球大气透过率及辐射率计算
穿过地球大气到达外界的辐射率B (r ,T ′
由辐射传递积分方程表示:B (r ,T ′=B (r ,T 0Σb t +∫1Σa B (r ,T Σs d Σa (12
Σa是分子吸收透过率,Σs是分子散射和气溶胶散射透过率,Σb t是总透过率:
Σb t =Σa Σs
计算模型,光谱波长从4Λm到∞Λm ,吸收气体H 2O、CO 2、O 3的吸收计算采用E lsasser带模式及其经验参数,H 2O的连续吸收公式是美国LOW TRAN 26计算程序的水汽连续吸收经验公式.透过率的计算结果与LOW TRAN计算结果相一致.以这种透过率简化模型为基础,
建立了辐射传递正演计算模型,开发了相应软件,并用于卫星遥感射出长波辐射的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良好结果.
长波红外高灵敏度信息采集系统设计
![长波红外高灵敏度信息采集系统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aef705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49.png)
长波红外高灵敏度信息采集系统设计张龙;董峰【摘要】本文针对特定长波红外焦平面(288×384像元)探测器,选用低噪直流电源和低压差线性稳压器组合,实现了该红外焦平面模拟和数字驱动电路.分析提升长波红外探测灵敏度的关键要点,设计了高灵敏度信息采集电路.该红外成像系统具有高帧频、高灵敏度的优点.实验室测试得到该长波红外探测系统噪声等效温差(NETD)在300 K下优于30 mK.%The analog and digital drive circuit for infrared focal plane is designed by using the low noise DC power supply and the low voltage difference linear voltage regulato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key points of the long wave infrared detection sensitivity, a high sensitivity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circuit is designed. The infrared imaging system has high frame rate and high sensitivity. The noise equivalent temperature difference (NETD) of the long wave infrared detection system is better than 30mK at 300K by the laboratory test.【期刊名称】《红外技术》【年(卷),期】2017(039)005【总页数】5页(P409-413)【关键词】红外探测;驱动电路;积分时间;灵敏度【作者】张龙;董峰【作者单位】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红外探测与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8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红外探测与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215任何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会发出红外线。
红外成像电路非均匀性动态补偿技术研究
![红外成像电路非均匀性动态补偿技术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5f3505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7.png)
红外成像电路非均匀性动态补偿技术研究发布时间:2023-03-03T05:41:25.274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2年10月19期作者:罗涛张兵[导读] 对三代制冷型红外探测器非均匀性来源进行了总结,对红外成像机芯中的竖条纹状非均匀性来源进行了分析罗涛张兵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河南洛阳 471000摘要:对三代制冷型红外探测器非均匀性来源进行了总结,对红外成像机芯中的竖条纹状非均匀性来源进行了分析。
说明了探测器读出电路和信号采集电路是导致红外图像竖条状非均匀性的主要来源,采集电路温度漂移是导致红外竖条纹状非均匀性恶化的主要原因。
论证和实施了基于可调偏压的红外成像电路非均匀性补偿技术和红外电路温度漂移非均匀性补偿技术,对红外成像竖条纹状非均匀性进行补偿,经过试验验证,机芯图像非均匀性得到明显改善,图像竖条纹明显减弱,机芯环境适应性明显增强,图像非均匀性指标得到提升。
关键词:红外探测器;采集电路;温度漂移;非均匀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红外热成像系统是集成光学、机械、电子、半导体技术、控制等多学科的复杂系统。
因其利用物体热辐射被动成像,由于红外辐射的普遍性、被动性,探测距离远,隐蔽性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等各个领域。
如微弱目标探测、导弹预警、红外制导,前视红外成像和辅助导航等领域。
红外图像非均匀性是评价红外成像系统的成像效果的指标之一,从红外成像系统来说,红外图像非均匀性主要来自于红外探测器自身带来的非均匀性,红外成像电路器件参数漂移引入的非均匀性,外界输入相关的非均匀性等。
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是红外成像系统的核心光电探测器件,传统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读出电路采用的是多通道模拟信号以高阻输出的方式传送模拟信号[1]。
后端信号采集处理电路通过多路信号匹配电路,放大电路,滤波电路,AD采样电路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预处理。
竖条纹是红外图像非均匀性的常见表现形式之一。
对于制冷型模拟输出红外探测器而言,红外成像画面的竖条纹来源于探测器读出电路行列选择造成的输出通道之间的差异,以及后端信号采集电路不同通道之间的运放、电阻偏置和漂移差异,尤其是当采集电路所处工作环境温度变化时,采集电路不同通道之间的漂移差异会通过图像竖条表现出来。
上海光源辐射安全管理规程
![上海光源辐射安全管理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1b38f258d1f34693dbef3ecd.png)
附录A:上海光源辐射安全管理规程(第一版试行)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09年4月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组织体系及职责 (1)第三章剂量限值 (2)第四章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管理与个人剂量监测 (3)第五章放射性工作区 (4)第六章教育与培训 (4)第七章上海光源的安全运行 (5)第八章辐射监测 (5)第九章放射性废物收集贮存 (6)第十章紧急措施 (7)第十一章附则 (7)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保障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简称“上海光源")的工作人员与公众的健康和安全,保护上海光源所在园区周围环境,依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和“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结合上海光源的辐射安全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所有在上海光源工作、学习和参观的人员在实践和干预中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防护和实践中源的安全。
本标准不适用于非电离辐射(如微波、紫外线、可见光及红外辐射等)对人员可能造成的危害的防护。
第三条奖惩制度所有在上海光源人员有义务自觉遵守本规程。
凡在辐射安全方面有显著成绩者,给予表扬或奖励。
凡违反本规程者,根据情节严重程度,给予批评教育、停止放射性工作或行政处分。
第四条运行装置等部门或个人,应优化操作程序、改进工艺流程、促进材料、部件及设备等的合理再利用,尽可能减少放射性废物的发生。
第二章组织体系及职责第五条上海光源的辐射安全管理体系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由以下成员组成:(1)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所长;(2)辐射安全主管副所长或辐射安全协管所长助理;(3)科学研究处主管技术安全的处长;(4)技术安全技术部正副主任;(5)各部门第一负责人。
所长是辐射安全的最高责任人。
第六条基本职责辐射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以下事宜进行调查、协调、审议、建议和决策:(1)辐射安全基本方针的制定;(2)辐射安全规程的修改和更版;(3)放射性相关装置或设施的安全审查;(4)向上级审管部门申请、汇报或提交相关资料;(5)异常或事故情况下,采取的紧急措施和事故调查;(6)其它辐射安全相关重大事项。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TTM热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的探讨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TTM热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3029a784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a3.png)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TTM热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的探讨苏涛【摘要】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function of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the theory of TTM of Academician Liu Zhong-qi published in Xiangshan Scientific Conference in 2003, and the TTM hot tomography technology based on this theory. And it is compared with other video technologies, and the advantage of TTM imaging technology is summarized.%介绍了红外热像技术的功能以及该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介绍了刘忠齐院士在2003年香山科学会议上发表的TIM热断层理论,以及在此理论基础上研发的TTM热断层成像技术.并和其它影像技术进行区别比较,总结了TTM成像技术的优势所在.【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2(031)020【总页数】2页(P205-206)【关键词】红外热像技术;TTM【作者】苏涛【作者单位】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航空制造工程系,西安71008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220 引言红外热像技术是利用红外辐射原理,通过测取目标物体表面红外辐射能,将被测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热像图。
红外热像技术是目前最为活跃的研究热点之一,广泛应用于能源、环保、化工、冶金、医疗、航空航天等各个领域。
热断层扫描成像技术(TTM技术)是基于红外热像技术的功能影像技术的突破,是刘忠齐院士研究并在2003年香山科学会议上提出的用于医学的影像技术。
1 红外热像技术在各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热成像技术是利用红外探测器将不可见的红外辐射转换成可见图像的一种技术,以该技术为核心所制成的装置称为热像仪。
同步辐射在产业领域中的应用
![同步辐射在产业领域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80ef4fb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2.png)
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承办第69期东方科技论坛The 69th Eastern Foru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同步辐射在产业领域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Applications of Synchrotron Radiation in Industry2005年12月23-24日,中国·上海Dec. 23-24, 2005, Shanghai,, China目录一、研讨会主题背景二、会议执行主席简历三、日程安排四、邀请出席领导和专家名单五、会议摘要六、致谢一、研讨会主题背景同步辐射装置能够提供从硬X射线到远红外波段的高亮度光束,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
自1990年以来,国际上已先后建成了十多台高亮度的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我国也已在上海开工建造第三代同步辐射装置—上海光源。
高亮度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的不断问世不仅大大推动了同步辐射在众多前沿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在产业应用领域也展示出诱人的前景,已开始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同步辐射在产业界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涵盖了微电子(半导体器件的表征)、微制造(MEMS)、制药(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石油化工(原油中石蜡的晶化、新型催化剂)、塑料(纺织纤维、结晶度)、金属(应变/应力分析、织构分析)、化妆品(化妆品对头发和皮肤的影响)、食品(食品的稳定和老化)等许多方面。
这些都得益于同步辐射装置所具有的连续波谱、高通量、高准直、部分相干性等优异特性。
同步辐射在微细加工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LIGA、SR Lithography和XIL几种技术上。
LIGA技术是伴随着同步辐射光装置的出现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微细加工技术,在微机电系统(MEMS)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DXRL光刻、电铸和塑铸三个主要工艺环节。
LIGA的优越性在于它可以制造几乎任意横向几何形状的,结构高度在毫米量级的聚合物、金属及陶瓷材料的微结构,尤其是在高宽比达到几百比一量级的微结构的加工方面具有其它方法不可替代的地位;另外LIGA还具有很高的加工精度和极低的表面粗糙度以及可大批量生产等特点,与其他工业技术的结合,开展微部件制作方面的工作,在众多微机电系统应用中有着强烈的需求。
FY-4辐射计红外图像的仿真技术方法研究
![FY-4辐射计红外图像的仿真技术方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1909ae1172ded630b1cb664.png)
(hn h intue f eh i l hs &teC i s cd m S i csS ag a 0 8 , hn S a ga s tto T cnc yi h hn e a e y I i aP c e A f o c n e, h n h i 0 0 3 C ia e 2
维普资讯
பைடு நூலகம்
第3 0卷 第 1 期 20 0 8年 1 月
红 外 技 术
I fa e e h o o y n r dT c n l g r
V013 N o 1 .0 . J n. 2 a 008
F - 射 计 红 外 图像 的仿 真 技 术 方 法研 究 Y 4辐
Re e r h o h c i s a c n t eTe hn queo 4 Ra o e e nf a e m a eSi u a in fFY- dim trI r r d I g m l to
红外光学领域的探路者一一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黄志明研究员
![红外光学领域的探路者一一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黄志明研究员](https://img.taocdn.com/s3/m/240104decfc789eb172dc8f3.png)
红外光学领域的探路者一一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黄志明研究员作者:王珍来源:《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6年第11期红外光学领域的探路者——记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黄志明研究员文/王珍黄志明研究员1999年毕业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3年被评为研究员,2005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
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级研究员,目前,他担任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红外与太赫兹专项负责人。
黄志明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等10余项奖励和荣誉称号,并担任首届“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析仪器分析技术委员会(SAC/TC/SC6)”委员、“上海市物理学会光物理专业委员会”会员、“上海市激光学会”会员。
1999年博士毕业后,黄志明一直从事红外光电子物理和技术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在红外光学性质准确测量、全波段热敏红外探测和太赫兹光源与探测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他在Advanced Materials、ScientificReports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60篇,授权和受理中国专利33件,参加国际大会特邀报告6次,论文被他引1000次以上。
他的研究成果被写入((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学》、《中国材料工程大典))、《Trends in Semiconductor》,《Physics and Properties of Narrow GapSemiconductors》.《Mercury Cadmium Telluride》等学术著作中。
他的主要科研成果包括以下几方面。
黄志明首次实现了2~12.5微米单色仪分光红外椭偏仪器和方法,解决了红外材料介电函数的准确测量问题,获第五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他所提出的测量理论被现代椭偏技术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D.E.Aspnes作为有关椭偏测量理论30年来发展的唯一代表性进展工作。
非接触式红外测温原理及误差分析
![非接触式红外测温原理及误差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71a40c42cc58bd63186bd70.png)
2004,31(5)
从黑体辐射原理出发分析了红外测温的工作原理,推导了它的数学模型,描述了物体的辐射功率与波长、温度之间的关系,即红外测温必须根据实际测 温范围,选择不同的工作波长.通过具体应用电路的实验数据,从环境、反射率、距离系数等几个方面,探讨和分析了测量精度的原因,得出了环境温度与被 测目标温度之间的相互关系,验证了环境温度是红外测温产生误差的主要因素,并为消除测量误差提出了改进方法.
(+)
式中,’ 为单位面积," 为物体的辐射率,$ 为它的
吸收率。设被测物体的" 和$ 两者相等,由式(+)可
得
("’"!(##%*##$)
(,)
·$#· 万方数据
计量技术$&&+’-.%
测量与设备
表!提供了感受波长在("!#"!$!#)的测温镜 头在环境温度为$%&’ 至((&’ 范围,对从(&&’ 至 !&&&’目标温度进行测量时产生的能量误差())。
4.王立伟 手持式红外测温仪检定中的误差及分析[期刊论文]-铁道技术监督 2002(10)
5.戴季东 非接触红外测温器在工业测控领域的应用 1996(1) 6.姚学军 红外测温原理与测温技术 1999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晏敏.彭楚武.颜永红.曾云.曾健平 红外测温原理及误差分析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率成正比,不同物质的辐射率是不同的。
根据基尔霍夫定理[!]:物体表面的半球单色发
射率(")等于它的半球单色吸收率($),""$,在热 平衡条件下,物体辐射功率等于它的吸收功率,即吸
空中飞行目标尾焰红外辐射信号的建模与仿真
![空中飞行目标尾焰红外辐射信号的建模与仿真](https://img.taocdn.com/s3/m/c3bea7270722192e4536f6af.png)
第34卷第8期 光电工程V ol.34, No.8 2007年8月 Opto-Electronic Engineering Aug, 2007文章编号:1003-501X(2007)08-0025-03空中飞行目标尾焰红外辐射信号的建模与仿真高思莉,汤心溢(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上海 200083 )摘要:本文通过对空中飞行目标高温尾焰的流场分布进行研究和对飞行目标尾焰的红外特性进行深入分析,以圆对称尾喷管尾焰的温度分布和各组分压强的分布理论为例,对其红外辐射强度进行了计算。
首先,根据不同区域的温度分布公式计算出尾焰的等温线;然后,考虑了谱线的碰撞展宽效应和多普勒展宽效应,利用谱带模型C-G 近似法,计算了尾焰各部分的吸收系数。
最后,根据前面的计算得到了尾焰的红外辐射分布,建立了较准确的定量分析模型,并给出了仿真结果。
关键词:高温尾焰;流场分布;等温线;辐射特性中图分类号:TN215 文献标志码:ABuilding model of the plume released fromthe flying machine and simulationGAO Si-li,TANG Xin-yi(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ical Physic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200083, China )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researches the flow field of the plume released from the flying machines and analyzes thecharacteristics of its infrared radiance in detail. Taking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of the plume released from the circularsymmetrical nozzle and the theory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components’ pressure intensity as an example, its infrared radiance is calculated. At first, based on the distributed formula of the temperature of different extent, the isotherm of the plume signals is figured out.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collided-broaden effects and the Doppler-broaden effects of the spectrum, the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of gas of the plume’s different parts are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C-G approximate model of channel bands. At last, by making use of the previous results, the plume’s infrared radiance is worked out, a relatively exact quantitative analysis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supplied.Key words: high-temperature plume; flow field; isotherm; radiation characteristics引 言在空中目标的红外特性研究中,其飞行中喷射出的高温尾焰是一个重要的红外辐射源。
空间目标红外辐射谱测量系统
![空间目标红外辐射谱测量系统](https://img.taocdn.com/s3/m/144ae214650e52ea55189811.png)
0 引 言
随着人类对空 间开发 与利用 的规模不 断扩大 , 空间 日益成为维护 国家安全 的“ 战略高地” 空 间产业 也逐渐 , 成为促进 国民经济发展 的重要支柱 。据统计 , 由于受空 间碎片等空间环境的影响 ,0 4 %的航 天器曾发生故 2 % ̄0 障, 导致 卫星 和有 效载 荷 的性能 也 因此受 到影 响 。 如 果 能够 精 确 测 量 和跟 踪 空 间物 体 的 红 外辐 射 谱 , 可 以得 到 这 些 空 间 目标 的 温 度 、 积 、 就 面 与地 球 间距 离和 运 动轨 迹 等重 要 参数 H 】 。这有 利 于及 时 掌 握 和 分 析 空 间 目标 姿态 ,必 要 时对 危 险 的空 间 目标
S etu me s rme t ytm f nr r drdainfrs ail bet p cr m au e n s s e o fa e a it t jc i o o p ao
LI Ch n—a ,W AN G e— ng u li Yu mi ,LI Y i na ,W A U n—i n N G in— u Ja y
if e a a o pc u f sa a ojc,te mai m e cn s n e n E D nd te n a d r t n set m o pt b t h xmu dt t g d t c ad N T a i r r i di r i l e ei i a h r
红外探测新技术——量子级联探测器
![红外探测新技术——量子级联探测器](https://img.taocdn.com/s3/m/fcab3ce458f5f61fb7366660.png)
见光仅为整个电磁波谱中很小的一部分。要感知可见光 之外的其他电磁波,必须借助外界手段如光电探测器来 实现。红外光,也被称为红外线,是英国
科学家赫歇尔于1800年在实验室中发现的。它是波长比 红光更长的电磁波,具有明显的热效应,使人能感觉到 而看不见。专业术语如是说——所有
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均存在红外辐射。通俗来讲 就是,目前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物体都在源源不断的向外 发射红外光。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红外探
目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陆卫研究团队在 国际上首次研制了量子级联探测器红外焦平面阵列,该 探测器基于GaAs/AlGaAs材料
,峰值探测波长为8.5微米,位于素),并初步进行了红外成像实 验。 量子级联探测
器红外焦平面阵列对电烙铁的红外成像光的本质是电磁 波,人类肉眼可感知的电磁波被称为可见光,也就是众 所周知的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七种颜色。可
的光子可以将E1能级上的电子提高至E6能级,然后输运 区的能级设计成下台阶的样式,使该电子能够定向移动。 这个爬上去又滑下来的光电过程是
不是有点似曾相识?没错,与大家都玩过的滑梯有异曲 同工之妙!这种多个量子能级联合组成的体系就称为 “量子级联”。此时有人或许要问,能级不
是被限制在两个“墙”之间的吗?那么电子又怎么能够 “穿墙而过”的呢?这里又牵涉到量子力学中的一个有 趣的概念:量子隧穿效应。用量子力学的
外探测器大多是基于光电效应而设计的,十分类似于可 见光波段的CCD或者CMOS探测器,也就是广泛用于相机 中的感光部件,差别仅仅是红外探
测器中的光电转换像元是由能够感受红外光波的光电材 料制成。由于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常可将光波称为光子。 光子可直接作用于红外探测器中的电子
,使得红外探测器输出的电流或电压发生直接的变化, 通过对这种变化进行测试,可根据其转化效率直接推算 得到入射光的强度。这种方法基于光电效
红外辐射源标温控及性能测试方法
![红外辐射源标温控及性能测试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d543343cf84b9d528ea7a50.png)
Te p r t r o t o y t m n e f r a e t s e ho o m e a u e c n r l s s e a d p r o m nc e t m t d f r ne i f a e a i nt t r e w n r r d r d a a g t
远红外辐射加热增强红外探雷技术
![远红外辐射加热增强红外探雷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12c0975877232f60ddcca1b7.png)
:
假 设远 红外 辐射 源能 流密度 均匀 , 大小 为 1 0 0 0
表 面 的能流也 为 此值 。其 次 远 红 外 穿透 深 度 很 小 ,
只有微 米到 毫 米 数 量 级 , 面 吸 收 全 部 能量 , 面 表 表
0 () 2
以下 以热 传 导 形 式 传 热 , 合 第 1节 中建 立 的模 符 型 j 。共 做 四个仿 真 , 射 时 间 分 别 为 4 ,0S 照 5S6 , 9 ,8 。沙 子 和 地 雷 的 初 始 温 度 均 匀 1 ℃ 。 0s10 s 5
第1 2卷
第 1 2期
2 1 4月 0 2年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Vd. 2 N . 2 Ap .2 1 1 o 1 r 02
17 — 1 1 0 2 1 —9 50 6 1 85 2 1 )2 2 9 —5 r
Si c eh o g n n ne n c neT cn l yadE  ̄ ef g e o i
果 表 明此 技术 是 可行 的 , 后 讨 论 了该 技 术 的 进一 最
步 研究 方 向 。
图 1 掩 埋 地 雷 几 何 模 型
1 雷场 的热 传导模型
1 1 几 何模 型 .
12 边界 条件 .
如果 雷场 表 面与 外 界交 换 的热 流 密 度均 匀 , 当 土壤 半径 大到 一定 程度 时 , 圆柱 型 土壤 的侧 壁 在 只有 竖直 方 向的 热 流 , 直 侧 壁 的方 向 是 绝 热 的。 垂 深度 h 足够 大 时 , 土壤 底 面 的温 度在 一段 时 问内将
中图法分类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红外光电工程导论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教育中心序言红外线是电磁波谱的一个部分,这一波段位于可见光和微波之间。
早在1800年,英国天文学家赫胥尔为寻找观察太阳时保护自己眼睛的方法就发现了这一“不可见光线”。
但是,红外技术取得迅速发展还是在二次大战期间和战后的几十年,推动技术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军事上的迫切需要和航天工程的蓬勃开展。
红外系统是用于红外辐射探测的仪器。
根据普朗克辐射定理,凡是绝对温度大于零度的物体都能辐射电磁能,物体的辐射强度与温度及表面的辐射能力有关,辐射的光谱分布也与物体温度密切相关。
在电磁波谱中,我们把人眼可直接感知的0.4~0.75微米波段称为可见光波段,而把波长从0.75至1000微米的电磁波称为红外波段,红外波段的短波端与可见光红光相邻,长波端与微波相接。
可见光辐射主要来自高温辐射源,如太阳、高温燃烧气体、灼热金属等,而任何低温、室温或加热后的物体都有红外辐射。
通常情况下,红外仪器总被认为是一种无源、被动式的探测仪器,因为它主要探测来自被测物体自身的红外辐射。
例如:红外辐射计、热像仪、搜索跟踪设备等就不需要像雷达系统那样的大功率辐射源,红外仪器可对物体自身热辐射进行非接触式的检测,从中反演出物体温度或辐射功率、能量等。
由于,具有全天时、隐蔽性好、不易为敌方干扰,适合军事应用。
但是,并非所有的红外仪器都是无源的。
因为,除物体自身热辐射外,自然或人工辐射源与物质相互作用也能产生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与物体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反射、吸收、透射、偏振、荧光等多种形式,利用不同作用机理,可研制出门类众多的红外仪器。
如利用物体反射、吸收电磁辐射时的光谱特征,可测量分析物体的颜色、水份、和材料组分等。
这一类探测仪器是需要辐射源的。
习惯上,我们都是根据仪器自身是否带辐射源来划分被动式或主动式探测仪器。
仪器的命名也有所不同,如我们把被动式的辐射测量设备称之为辐射计,如红外辐射计、微波辐射计。
而主动式的辐射探测设备相应地称为红外雷达、微波雷达。
本课程主要介绍被动式的红外光电探测系统。
红外系统的信息流程通常包含辐射产生、传输、采集、光电转换、信号处理等环节。
红外光、可见光本质上都是电磁波,波段相邻,红外仪器与可见光仪器的工作原理、信息流程几乎相同,主要元部件(如光学系统、探测器)虽有差异,但其作用机理、设计方法相似之处甚多,许多遥感仪器也经常集成了可见光通道和红外探测通道。
由此,红外光电系统课程重点讲授红外技术,但许多内容对可见光系统也是适用的。
红外系统技术涉及红外物理、红外光学、红外探测器、信号检测与处理等多个技术领域,是一门工程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可以用辐射、光谱、空间、时间等特性来描述一个红外系统的性能。
具体表现为:辐射特性:系统探测灵敏度、信号动态范围;光谱特性:波段、光谱分辨率;空间特性:探测视场、瞬时视场(空间分辨率);时间特性:扫描速率、扫描效率、电子带宽、数据率等;红外系统的综合性能受到光学结构、探测器、扫描方式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且各种特性相互制约,例如系统的光谱、空间、时间性能会限制系统的辐射能量。
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快速扫描辐射计,不可能获得较高的系统信噪比。
因此,设计红外系统必须从应用需求出发,合理设计系统的各个组成环节,使系统综合性能得以优化。
图1.2 红外系统的主要性能特征考虑到本课程的工程性较强,笔者力图尽量结合一些应用实例,以加深对红外光电系统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理解。
但是,红外系统应用领域又十分广泛,除军事、航空航天遥感外,在工业检测、医学诊断、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应用甚广。
本书不准备逐一详述,引用的应用实例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辐射定量检测,如遥感辐射计。
另一类是目标识别与定位,如军用搜索跟踪设备、卫星姿态检测设备等。
前一类系统对遥感数据的定性、定位、定量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对定时的要求则次之。
定性是指“何物”,要求系统具有足以识别物质属性的光谱分辨率和光谱定位精度。
定位是指“何处”,即准确的空间分布。
定量是指“多少”,应将仪器的输出反演为辐射源的温度或反射率。
定时是指系统的时效,即数据采集速度。
后一类系统虽然对定量的要求稍次,但要求系统有较高的实时性,即快速反应能力,它的定性、定位能力表现在复杂背景下弱小目标的提取,识别和精确测向。
本书各个章节大体安排如下:由于红外光电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可见、红外波段的电磁辐射,教材第一章主要介绍红外辐射的基本定律和辐射计算、自然辐射源和人工辐射标准源,以及大气传输特性。
红外光电仪器是通过光学系统收集辐射能量的,光学系统性能主要反映在聚光能力和光学像质。
第二章简要介绍了工程光学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包括几何光学基本定律、理想光学系统、光学系统对光束的限制、光学像质及评价,这些理论和设计方法对可见、红外光学系统是同样适用的。
由于受到光学材料、探测器的限制,红外与可见光学系统之间有共性,也有个性。
红外光学材料、典型红外光学系统、辅助光学系统等章节对此有阐述。
光学系统收集到的辐射能量通过探测器实现光电转换,探测器是红外光电系统的核心部件,光子探测器和热探测器是最常用的两类红外探测器。
第三章主要介绍红外探测器特性参数和常用探测器。
红外阵列探测器是近年来发展趋势,因此,阵列探测器的焦平面结构和读出集成电路在该章也占有相当的篇幅。
为获取更详细的光谱信息,红外光电遥感系统已经历了从多光谱、细分光谱到超光谱,以至高光谱的发展进程,光谱分割日趋精细。
图谱合一的成像光谱技术使同时获取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成为可能。
第四章主要涉及红外光电系统常用的滤光片、棱镜、光栅和傅立叶分光等分光谱技术。
红外阵列探测器虽有长足进步,集成的探测元数仍十分有限,因此,对红外系统,光机扫描至今不失为获得大视场和高空间分辩率的有效手段。
用扫描机构可获得多种扫描方式,利弊各有不同。
行扫描器可简化光机扫描机构,因为有一维扫描可利用搭载平台飞行来实现,但需要解决数据定位的难题。
第五章拟集中论述这些内容。
作者期望通过基本理论和典型应用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让初次涉足光电专业的研究生能尽快掌握红外系统设计的精髓,对今后开展课题研究有所裨益。
第一章 红外辐射和辐射源1.1 红外光谱红外通常指波长从0.75至1000微米的电磁波,红外波段的短波端与可见光红光相邻,长波端与微波相接。
红外与电磁频谱的其他波段一样以光速传播,遵守同样的反射、折射、衍射和偏振等定律。
彼此差别只是波长、频率不同而已。
红外谱段可进一步划分为:表1.1 红外谱段的划分1.2 辐射测量术语1.2.1 定义、符号和量纲在可见光范畴,已有完善的光度学术语和计量单位,如光通量的单位为流明(lm ),发光强度单位为坎德拉(cd ),以及光照度单位勒克斯(lx )。
光度学物理量主要根据光学引起观察者的视觉感知来计量,其度量单位不是由质量、长度和时间等最基本的物理单位构成的。
辐射学的物理量用辐射能量度量的,其辐射术语可应用于整个电磁频谱,包括微波、红外、紫外和X 射线等谱段。
如要将辐射量转换为光度量,必须计入人眼视觉特性。
如1瓦辐射通量相当于多少流明的光通量,就与视见函数有关。
辐射术语的中文译名非常混乱,《红外系统原理》(Hudson 著,中译本)所推荐使用的译名如表所列。
图1.3 电磁频谱表1.2 常用辐射术语的定义、符号和量纲辐射术语虽名目繁多,但命名方法还是有规律可循:1)凡是冠以“辐射”前缀的术语,均强调它们是辐射量,不是光度量。
2)有“光子”前缀的辐射量不是用辐射能或辐射功率度量的(如用瓦、焦耳等),而是用入射的光子数来度量的。
这是因为有一类探测器的响应与能量并无直接关系,而是主要与入射的光子数有关。
3)带“光谱”前缀的辐射量是在特定波长上,单位波长间隔内测得的。
无“光谱”前缀的辐射量是在全光谱范围内或特定波段内测得的,两者的量纲明显不同。
4)表中发射本领、吸收率、反射率和透过率等项均定义为比值,无量纲。
它们主要与材料性质有关,如无说明,工程上将它们默认为红外仪器工作波ε即光谱发射本领。
段内的波段值。
如需强调它们是光谱值,也可加下标,如λ由于有些辐射术语有多个中文译名,需予说明:1)辐射通量P(Radiant Flux),也译作“辐射功率”。
“通量”和“功率”含义相同,均表示能量传递的时间速率。
本书采用“辐射通量”,以求与光度学的“光通量”相呼应。
2)辐射通量密度W(Radiant Flux Density),也译作“辐射发射量”或“辐射出射度”(Radiant Emittance)。
由于该术语的英文名就不一致,笔者认为译作“辐射通量密度”或“辐射出射度”均可。
“密度”一词能表达出“单位面积”的含义,而“出射度”较容易与“照度”相区分。
3)辐射亮度N(Radiance),也译作“辐射率”。
本书用“辐射亮度”,与光度学的“亮度”相对应,或按习惯简称为“辐亮度”。
4)发射本领ε(Emissivity),有“比辐射率”、“发射率”等其他译名。
本书用“比辐射率”。
1.2.2 辐射亮度和理想朗伯体辐射计算一个辐射源可以用辐射强度、辐射通量密度和辐射通量来描述其强弱和能量的空间分布。
辐射强度定义为辐射源在单位立体角内的辐射功率,反映了辐射能传递的空间分布。
辐射通量密度是单位辐射面积发出的所有辐射功率,反映了辐射发射的面密度,而辐射通量则是整个辐射源向空间发射的功率,即发射的辐射能的时间速率。
辐射亮度定义是:辐射源在沿视线方向单位投影面积向单位立体角所辐射的功率。
可以用公式表达辐射强度、辐射通量密度和辐射通量与辐亮度的关系。
将辐射亮度对辐射源的面积积分,可得辐射强度:dA N J A ⎰=θcos (1.2.1)将辐射亮度对辐射所张的空间立体角积分,可得辐射通量密度:Ω=⎰Ωd N W θcos (1.2.2)取辐射亮度对辐射所张空间立体角和辐射面积的双重积分,可得辐射通量:Ω=⎰⎰ΩdAd N P A θcos (1.2.3) 上述公式中:N 为辐射源的辐亮度;dA 为辐射源面元的面积;θ 为发射方向与dA 法线的夹角;dA ⋅θcos 即辐射源面元在发射方向的投影;辐照度与辐射通量密度有相同的量纲(W/cm 2),但辐射通量密度是发射的功率密度,而辐照度是单位被照面积接收到的辐射通量,是指接收端的功率密度。
当用仪器接收辐射时,入瞳的辐照度按下式计算:⎰Ω=d N H θcos (1.2.4)此公式与(1.2.2)式形式上完全一致,但式中的辐亮度为接收端的辐亮度,对立体角的积分范围应是仪器的接收立体角。
下面将要讲到:如不计能量传递过程的损失,辐射源的辐亮度和仪器接收端的辐亮度是相等的。
如考虑能量损失,计算也较为简单。
因此,工程应用中,源的辐亮度计算十分重要。
一般情况,物体辐射或反射均有方向性,能量仅在一个有限的空间立体角内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