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各建筑来历及其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大学各建筑来历及其简介(含图)
嘉庚风格的历史建筑
嘉庚风格的校园建筑,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包括群贤楼群、芙蓉楼群、建南楼群三个各自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建筑组群。这种风格前后经历了全面西方样式向富有闽南特色地域建筑样式的转变,直至形成不土不洋、中西混合的独特、新奇的建筑形态。这就是注重闽南式大屋顶与外廊建筑式样西式的巧妙结合,以斜屋面、红瓦、拱门、圆柱、连廊、大台阶为基本特征。
在2001年落成的嘉庚楼群,是厦门大学嘉庚风格的新的标志性建筑。嘉庚楼群秉承嘉庚建筑的“一主四从”传统布局,在校园中心沿南北向成线性展开。主、从楼高低错落,空间上以一高四低取得群体均衡。楼群东侧略呈弧形,面向中心广场,前方是开阔的芙蓉湖,从规模及高度上成为校园的主体楼群。
漳州校区建筑:位于龙海市港尾镇与厦大本部隔海相望的漳州校区,其规划与建设,在建筑理念的传承和建筑风格的发扬上,也始终散发着嘉庚建筑的独特魅力。主楼群又一次以“一主四从”的形式“一”字形朝东构筑,五幢楼之间有连廊贯通,使楼群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他如学生公寓、学生食堂等建筑造型,从红砖粉墙、山墙坡顶、拱券连廊,到细部线角、色彩妆饰,既承袭嘉庚建筑的风格,又展示着自己的鲜明个性。嘉庚建筑是陈嘉庚先生个人的审美品位与当地能工巧匠智慧碰撞的结晶,是西方南洋建筑与闽南建筑在实践中不断磨合筛选而达成的中西结合的成功范例。访问过厦门大学的郭沫若先生曾动情地赞誉“厦大之美,全国之最”。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著名建筑大师陈从周教授著文盛称嘉庚建筑“在近代建筑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地位,今后要定为宝贵文物
来保护”。专家的高度评价,也足以证明在特定历史时代建造起来的嘉庚建筑具有重要的艺术与科学价值,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保护嘉庚建筑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
1. 群贤楼群
群贤楼群是嘉庚校主建校时候建的。群贤楼群包括映雪楼、同安楼、群贤楼、集美楼、囊萤楼5幢建筑。
楼群兴建于1921年5月,1922年底竣工,这是厦门大学的首批校舍。群贤楼群动工兴建时,为了表达陈嘉庚自己教育兴国的决心,特地选择5月9日(即国耻纪念日)作为校舍奠基日。校舍落成后陈嘉庚将1号及5号楼分别命名为“映雪楼”和“囊萤楼”。“映雪”、“囊萤”二语,出自古人孙康、车胤不畏贫困、勤奋好学的典故。2号及4号楼,陈嘉庚则以“同安”和“集美”两地名命名,表达了嘉庚先生为振兴家乡、办好国民教育的决心。中间主楼落成时,有人建议取名为“嘉庚楼”,当即被嘉庚否定。又有人建议以“敬贤”(嘉庚之弟名)命名,陈嘉庚经过一番思考后,改“敬贤”为“群贤”,取“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之意。时群贤楼、同安楼和集美楼为教学楼,映雪楼和囊萤楼为学生宿舍楼。1938年5月至1945年8月,厦门沦陷期间,厦门大学成为日寇军
营,校舍受到极大破坏。1946年厦大复校后,对群贤楼群等进行了修缮。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再次维修。
该楼群呈“一”字形排列,坐北朝南,砖石木结构。映雪楼和囊萤楼为三层建筑,建筑面积均为2316平方米,平面均呈双角楼内廊式布局。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双坡西式屋顶,屋顶铺红色机平瓦。山墙开尖拱形窗,三楼设前廊,8根西式圆柱承托屋檐。两楼3楼中亭亭楣上分别镌有陈嘉庚和陈敬贤手题的“映雪”、“囊萤”两字。集美楼和同安楼为二层建筑,建筑面积分别为1062平方米和1096平方米。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平面呈前廊式布局,一楼为拱形廊,二楼为方形廊,廊中间装饰西式顶檐柱。屋顶为双翘脊歇山顶,脊尾呈燕尾式。屋面铺红色机平瓦。同安楼和集美楼的楼名分别为时任厦门道道尹的陈培锟和原思明县县长来玉林手书。群贤楼平面呈“T”字形,建筑面积2593平方米。前廊式布局,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楼面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中部屋顶为双翘脊重檐歇山顶,两翼为双翘脊歇山顶,脊尾呈燕尾式。屋面铺红色机平瓦。山墙及屋檐下有闽南传统的灰雕泥塑及木雕垂花装饰。“群贤”楼名为时任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手书。各楼之间以双坡顶木廊相连。
中央主楼的屋顶采用闽南民居的大屋顶“三川脊”歇山顶建筑,高低错落,富有节奏感。集美楼、同安楼还是以中式风格为主,花格屋脊、石结构墙体,筑造典雅独特。出自勤奋读书的典故而命名的囊萤、映雪两座楼,其建筑风格则趋于西洋式。整个群贤楼群的这种中式占主导地位、西式为辅的建筑风格,体现了陈嘉庚先生对民族精神的崇尚和强调。囊萤楼由于是福建省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而被列为厦门历史文化名楼。集美楼是当年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工作、生活过的住所,现辟为“厦门大学鲁迅纪念馆”。
2、芙蓉楼群
芙蓉楼群由芙蓉一、二、三、四和博学楼组成,除博学楼建于1923年外,其余建于1951年至1954年。博学楼初建时为教职工宿舍,1953年在此建成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芙蓉一、二、三、四号楼为学生宿舍。
芙蓉楼群基本呈半环状布局。芙
蓉
一、
二、
三、
四号
楼平面呈双角楼前廊式布局,一、四号楼3层建筑,二、三号楼主体
3层、局部4层。砖石木结构,楼面均为木结构上铺红色斗底砖。芙
蓉一、二、三号楼墙体以红色清水砖砌筑、花岗岩作装饰镶砌。芙蓉
一层顶主体为硬山顶,角楼为歇山顶。芙蓉二、芙蓉三门楼及角楼屋顶为歇山顶,两翼为硬山顶。脊尾呈燕尾式,屋面均铺绿色琉璃瓦。角柱作“出砖入石”装饰。拱券、栏杆及窗套均为西式装饰。三座楼的建筑面积分别为6045平方米、4820平方米和4120平方米。芙蓉四楼高3层,建筑面积4254平方米。墙体以花岗岩条石砌筑、红色清水砖作装饰镶砌,屋面为双坡西式屋顶,上铺红色机平瓦。拱券、栏杆及窗套均为西式装饰。博学楼高3层,建筑面积2496平方米。平面呈双角楼内廊式布局,墙体为花岗岩条石砌筑,屋面双坡西式屋顶,上铺红色机平瓦。
3. 建南楼群
嘉庚女婿李光前先生捐赠。
建南楼群系20世纪50年代初,由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先生捐资、陈嘉庚先生督造的,包括建南大会堂、成义楼、成智楼、南安楼、南光楼五幢大楼,曾是
厦大颇具风格的标志性建筑群。李光前先生的哲嗣主持的新加坡李氏基金会念其年久失
修,遂于1994年开始陆续捐献1630多万元巨资,予以全面翻修,2001年我校80周年校
庆期间举行了翻修竣工典礼,昔日雄伟壮丽的建南楼群重新屹立在厦大上弦场上。
在厦门大学的嘉庚风格建筑中,以建南楼群最为宏伟壮观,它是陈嘉庚先生倾注心血最多的杰作。
建南楼群亦由“一从四主”的五幢楼组成,主楼为建南大礼堂,东侧为南光楼、成智楼,西侧为南安楼、成义楼。五幢楼排列成弧形,巍然矗立在山坡上,正面向南俯瞰大海,
楼前辟为半椭圆形的大运动场,利用楼群与运动场之间的落差,因地制宜地砌成可容纳两
万人的大看台。由于运动场与看台都呈弧形,恰似上弦月,故称之为“上弦场”。
建南楼群由成义楼、南安楼、建南大礼堂、
南光楼、成智楼5幢建筑组成,建于1951年至
1954年。时成义楼为生物馆,南安楼为化学馆,
建南楼为学校大礼堂,南光楼为物理馆,成智楼
为图书馆。2000年至2003年维修。
陈嘉庚创办学校从不为自己留名,但对他人的支持和赞助,却铭记于心。李光前先生长期竭力资助厦门大学,故芙蓉楼群和建南楼群的命名多与李光前有关。李光前祖籍为福建南安芙蓉乡,故有芙蓉楼群及南安楼之名。“成义”、“成智”则以李光前的亲属名来命名。而“建南”大礼堂则是与集美学校的“福南”大礼堂相呼应,两者合起来即是“福建南部”,寓意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是福建南部教育基地。
建南楼群建于一山冈上,沿山势呈半
月形围合排列,南临上弦体育场,故又称
上弦楼群。外轮驶入厦门海域,即可看到
这组巍峨壮观的楼群。中式风格建筑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