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德国送礼礼仪差异
馈 赠 礼 仪
馈赠礼仪礼尚往来也是国际上通行的社交活动形式之一,是向对方表达心意的物质表现。
在外事活动中,为了向宾客或对方表示恭贺、感谢或慰问,常常需要赠送礼物,以增进友谊与合作。
送礼规则与中国人送礼不同,国外送礼有独特之处,一些基本的约定俗成的“规则”主要是:外国人在送礼及收礼时,都很少有谦卑之词。
中国人在送礼时习惯说“礼不好,请笑纳”,但外国人认为这有遭贬之感;中国人习惯在受礼时说“受之有愧”等自谦语,而外国人认为这是无礼的行为,会使送礼者不愉快甚至难堪。
所以,当接受宾朋的礼品时,绝大多数国家的人是用双手接过礼品,并向对方致谢。
送礼花费不大,礼品不必太贵重。
太贵重的礼物送人不妥当,易引起“重礼之下,必有所求”的猜测。
一般可送点纪念品、鲜花或给对方儿童买件称心的小玩具。
外国人送礼十分讲究外包装精美。
送礼一定要公开大方。
把礼品不声不响地丢在某个角落然后离开是不适当的。
西方人大都喜欢在收到礼品后立即打开,并说出感谢的话,以示对送礼人之尊重,你不用介意他是否真正喜欢。
拒绝收礼一般是不允许的。
若因故拒绝,态度委婉而坚决。
一些国家的馈赠礼仪举例给美国人送礼。
可“以玩代礼”,邀请对方共度良宵就可算作送礼。
当然也可送葡萄酒或烈性酒,高雅的名牌礼物他们很喜欢,尤其是尽量送一些具有浓厚乡土气息或别致精巧的工艺品,以满足美国人的猎奇心。
送礼可在应酬前或结束时,不要在应酬中将礼物拿出来。
给英国人送礼。
给英国人送礼要轻,可送些鲜花,小工艺品、巧克力或名酒。
送礼一般在晚上。
给德国人送礼。
德国人喜欢价格适中,典雅别致的礼物,包装一定要尽善尽美。
给法国人送礼。
法国人最讨厌初次见面就送礼,一般可在第二次见面时才送,礼品常是几枝不加捆扎的鲜花。
给日本人送礼。
送礼是日本人的一大喜好,他们比较注重牌子,喜欢名牌礼物和礼品的包装,但不一定要贵重礼品。
送礼通常送对其本人用途不大的物品为宜。
送礼者不要在礼物上刻字作画以留纪念,因他还要将此礼品继续送出去。
中德文化与生活习惯差异
互相了解
中德两国人民可以通过互相了解对方的节日习俗,增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中德节日文化交流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口味偏清淡
德国菜口味偏清淡,调味品使用较少,强调食物本身的口感和味道。
德国饮食习惯
德国啤酒在中国流行
德国啤酒在中国逐渐受到欢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品尝和喜欢德国啤酒。
中德互相借鉴烹饪技巧
中德两国在烹饪技巧方面也有互相借鉴的情况,例如德国的烤肉技巧对中国烧烤文化有一定影响。
中式餐厅在德国受欢迎
随着中餐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中式餐厅在德国开设,提供各种中国菜肴。
亲子关系
德国人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空间,而中国人可能更加开放和直接。
隐私观念
01
03
02
04
中德家庭观念比较
05
CHAPTER
中德教育观念差异
重视知识传授
中国教育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强调记忆和应试能力。
集体主义导向
中国教育强调集体主义精神,注重团队合作和纪律。
家庭期望
中国家庭普遍对孩子寄予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较为普遍。
重视效率
德国社交习惯注重效率和实用性,在商务场合中尤其明显。
德国社交习惯
中德社交礼仪异同
称呼礼仪
在中国,人们通常根据辈分和年龄来互相称呼,而在德国则更注重对方的职位和身份。
送礼礼仪
在中国,送礼是一种常见的社交行为,而在德国则相对较少见。
餐桌礼仪
中德两国在餐桌礼仪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例如在中国,让客人多吃菜是礼貌的表现,而在德国则更注重个人需求和喜好。
中西方送礼礼仪差异
中西方送礼礼仪差异中西方遵循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因此在礼仪方面也有一些显著的差异。
送礼是一种表达关心和尊重的方式,在中西方社交互动中都非常重要。
下面将探讨一些中西方送礼礼仪的差异。
首先,中西方送礼的目的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是表达感激和尊敬的方式。
在商业交往中,送礼被视为加强人际关系和建立信任的手段。
在西方文化中,送礼更多地强调个人关系和友好的目的。
西方人倾向于重视礼物本身,注重其实用性和质量,并希望让受礼人感到惊喜和满意。
其次,中西方对于礼物的选择也有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礼品的价值经常被视为礼物重要性的标志。
一般来说,礼物应该是高质量的、昂贵的和有价值的,以显示送礼人的尊重和慷慨。
西方文化更加注重礼物的实用性和个性化。
礼物的选择通常要考虑受礼人的兴趣爱好和喜好,以个性化的方式来表达尊重和关心。
第三,中西方对于礼物的包装和交付方式也有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包装是非常重要的。
送礼人会选择华丽的包装方式,以显示对受礼人的尊重。
在交付礼物时,送礼人会用双手捧着礼物,表示对受礼人的重视。
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包装并不像中国那样重要。
通常,送礼人会简单地用礼品纸包装礼物,并用手递给受礼人。
最后,中西方在接受礼物后的回应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受礼人通常会推辞几次才接受礼物,以示谦虚。
与此同时,礼物的接受者也会表达感激之情,并主动邀请送礼人分享礼物或参加一起活动。
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接受通常更加简单直接。
受礼人会立即表示感谢,并可能在未来适当的时候回赠礼物作为回应。
总的来说,中西方在送礼礼仪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的目的是表达感激和尊重,礼物的选择要考虑价值和质量,礼物的包装和交付方式也非常重要,受礼人在接受礼物后会谦虚地推辞几次。
而在西方文化中,送礼的目的更加注重建立个人关系和友好,礼物的选择更注重实用性和个性化,礼物的包装和交付方式相对简单直接,受礼人会立即表示感谢并可能在未来回赠礼物。
浅谈中西方送礼礼仪的区别
浅谈中西方送礼礼仪的区别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得中西方在送礼这个礼仪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而由于这些差别,使得各国对礼仪的理解有所不同、对
送礼的习俗也有一定的禁忌。
送礼礼仪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规则,一种语言,也是工具。
是作为交际礼仪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际
交往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这些不同礼仪文化中,使得中西方的送礼礼仪有着截然不同的地方。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发展,中西方送礼礼仪的差距越来越突显。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一个唯一传承千年文化的民族。
所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卧薪尝
胆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礼仪。
而且中国很注重礼尚往来的送礼习惯,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思想,不管在大大小小的节日里,彼此送礼传答祝福,似乎早已约定成俗。
所以逢年过节,亲朋
好友之间的走动或托人办事或答谢等,礼物都会派上用场。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如果送的礼太便宜了,不但会丢了面子还会得罪别人。
因为中国人大多数的都是爱面子的,所以送礼的礼物就看的很贵重。
并且中国送礼当礼物送到别人手里时,不能当着送礼人的面把礼物拆了,不然会被看作不尊重人的表现,而且也不能问其价格。
但是也有秉承的礼轻情意重的思想的,在很好的朋友间只要你有一颗爱她的心就够了,礼物是其次,不过我们在送礼的时候。
中国送礼的注意事项及各国送礼禁忌
中国送礼的注意事项及各国送礼禁忌1.礼物的选择:中国人讲究礼物的意义和象征性,所以在选礼物时要注意礼物的象征意义是否合适。
比如,送钟表表示时光飞逝,可能被人联想到恶运;送鲜花要注意花的颜色,红色鲜花表示爱情,白色则象征丧事等。
2.双手递交礼物:在中国,送礼时要用双手递交礼物,并且要表达出真诚的祝福,以示敬意和善意。
3.拒绝礼物:中国人有时会拒绝收礼物,这是一种礼貌的方式,表示对方的礼物太过珍贵或不便接受。
但送礼的人应坚持送礼并表示非常感谢,可以多次尝试送礼。
4.避免送钟表、鞋子等寓意不好的礼物:在中国,送钟表表示时光飞逝,可能被人联想到恶运;送鞋子则与送别的含义相近,被认为不吉利。
5.避免送红色包装:在中国,红色是吉祥和幸运的颜色,但在送礼时红色包装可能被认为是送礼人希望对方早日归西的象征。
各国送礼禁忌:1.日本:在日本,送礼具有象征性和微妙的含义。
禁忌主要包括送钟表(象征时间有限)、白色花朵(象征丧事)、刀具(象征分离)、红色和黑色(象征不吉利)。
2.韩国:在韩国,送礼也有很多禁忌。
例如,送白色花朵代表悲伤和丧事;送水果时要避免送梨子,因为梨子的发音与离别的发音相似;送礼要用双手传递,并且要包装得精美。
3.印度:在印度,送礼时要避免送牛皮制品,因为牛在印度被视为圣物;同时,送鞋子也是一个禁忌,因为鞋子象征着污秽。
4.法国:在法国,送婴儿礼物是一个禁忌,因为法国人认为会给孩子带来厄运。
同时,红色和黄色是不吉利的颜色,应避免在礼物中使用。
5.阿拉伯国家:在阿拉伯国家,送礼要注意礼物的特点,不要送有猪图案或制品,因为在伊斯兰教中猪是禁忌的;同时,应当用右手递交礼物,因为左手被认为是不洁的。
6.墨西哥:在墨西哥,用包装纸包裹的礼物是一个禁忌,因为它象征着不快乐。
同时,送钟表代表时间有限、送刀具和葬礼花圈也是不合适的。
总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送礼有不同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在送礼时,我们应尊重对方的文化和习俗,尽量避免送有负面象征的礼物,同时要用心选择礼物,表达出真诚和善意。
中德送礼习俗的差异对比
中德送礼习俗的差异对比中德送礼习俗的差异对比一、引言随着中德两国合作的日益紧密,两国人民的往来也日渐加强。
送礼作为古今中外人士用于维持或加强彼此联系的共有方式,也是中德两国百姓在跨文化交际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然而,两国的送礼习俗存有较大差异,易在中德跨文化交际中造成误解和冲突,尤其在送礼动机、送礼对象、礼品选择及收礼人反应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送礼动机送礼一般情况下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或者特定关系的存在。
无论中国人还是德国人,每逢佳节,互赠礼物都是为了表达对彼此的祝愿;婚礼、乔迁之喜、生日等场合,互赠礼品是为了表达祝贺之情;得到他人帮助和关心,赠送礼品是为了表达感激之意。
然而,中德两国在送礼动机方面仍有所不同。
中国人有事相求时,会在事前携礼登门拜访。
然而这却会引起德国人的反感。
德国人认为,在此时赠送礼物会给他们造成“不得不帮”的压力。
因此,德国人一般选择在事后赠送薄礼以示感谢。
此外,德国人对陌生人或泛泛之交的送礼往往采取一种怀疑谨慎的态度。
以我亲身经历为例,我曾经陪一位德国人去乐器行买小提琴套,店里面没有卖,但老板很热心地要把自己多出来的一个送给那位德国人。
德国人没有接受,走出店后,便问我:“他对我有什么企图?”我只好跟他解释,乐器行老板并没有什么企图,这单纯只是中国人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
另一个例子也来自我的亲身经历。
有一回陪一对德国夫妻去旅游,路上有两位中国年轻人邀请我们去他们别墅参观,德国夫妻的第一反应也是问我:“他们对我们有什么企图,是要将别墅卖给我们吗?”我只好跟他们解释,那对年轻人并没有什么意图,只是单纯想让你们看一下中国的别墅。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对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尤其对于外国人,经常“过分”友好,以至于让德国人觉得“天上掉了个机关重重的馅饼”.两国就送礼动机方面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异,源于“不确定性规避”的指数不同。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不确定性规避是指组织或群体面对不确定性时所感受到的威胁以及试图通过制定安全规则和其他手段来避免不确定性的程度。
德国人与中国人文化差异
德国人与中国人文化差异德国人和中国人是两个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他们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这些文化差异既可能带来文化碰撞,也会促进两国人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下文将从礼仪、人际关系、工作方式、时间观念和家庭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德国人与中国人的文化差异。
礼仪方面,德国人注重礼貌和仪式,比如社交场合要注意言谈举止,表达尊重和感谢之情。
在交际中,德国人一般摆出严谨的面孔,避免过多表现情感。
相比之下,中国人对面子和情感表达较为看重。
在社交场合中,中国人通常会表现出亲切友好的态度,喜欢送贺礼、互相祝福来表达心意。
人际关系方面,德国人注重个人隐私,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不过分干涉别人的私生活。
“私人与职业”分明,工作之余不轻易混淆,甚至会严格区分工作上的同事关系与个人友谊。
而中国人则注重人情世故,常常建立广泛的人际网络,擅长突破组织和职位的壁垒来寻求互惠互利。
工作方式方面,德国人注重工作效率、质量和可靠性,注重规则和程序。
在德国的工作场所中,默契和团队精神都很重要。
而中国人的工作方式则更倾向于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注重人格的光辉,更强调全面性的思考和协调力。
时间观念方面,德国人很注重时间的规划和时间的效率,并且尊重时间的约定,晚到会被视为不礼貌。
而中国人则普遍存在着时间观念淡薄的问题,比如常常不守时、拖延等。
事实上,中国人的时间观念是比较弹性的,并不像西方那样刻板和规范。
家庭关系方面,德国人通常独立生活,家庭相对简单而稳定。
对德国人而言,独立的生活方式是德国人被认为是自由、平等和安定的象征。
在中国,家庭关系比较重要,家人之间的亲情和睦是社会稳定和繁荣的重要保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乡和家庭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中西方赠送礼仪差异分析
中西方赠送礼仪差异分析摘要:礼仪,是全世界文明的基石,是世界文明最为直接最为全面的表现方式。
中国是文明古国,是最古老的国家之一,一直都是礼仪之邦,有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全球的影响无比巨大。
在近200年来,西方国家的不断崛起,西方主导着世界潮流。
在当代社会通行的社会礼仪基本上都是西方礼仪。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西方人价值观的统一,西方国家的人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觉悟。
并不仅仅是西方国家比我国的国力强大的原因。
在当前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国家更多的是借鉴西方国家的礼仪,但无论我们是借鉴西方的礼仪还是自己独创一套礼仪系统,这在形式上并不是很难的。
最困难的是我们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深刻觉悟不足,这使得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我们如果要借鉴西方的礼仪,不仅仅是要借鉴它的形式,更要借鉴其内在灵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立自己的优越感和自信心,才能够确定我们的感染力。
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大,更是一种文化复兴。
只有其他国家的人认同我们的文化,才能够真正使我们的礼仪在全世界畅通流行。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赠送礼仪;价值观念前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尤其是在2001年12月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国际交往中和西方国家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联系日益增多。
同时,中国人与西方人在各个领域都进行着广泛的跨文化交流。
在国际交往过程中,无论是政府的往来还是民间的往来,难免要赠送或者接受礼品,像这种行为传递着人们的诚意和情感。
使友谊得到发展,同时使得合作得到增强。
我们认识了这一点就知道礼品不仅是社会交际的需要,它本身还会给我们带来莫大的好处。
此外我们不得不承认,由于西方国家和中国国家的差异巨大,不同国家的人们对自身的价值观念有诸多不同,因此,在进行国际交往中人们在对待礼品自身及送礼品的方式上存在许多的困惑。
总之,送的东西不对路,送的方式不对头,那么你送礼的好意完全有可能被误解,更严重的还会带来交往障碍,甚至产生文化冲突。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与分析
Part 03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
见面礼节差异
中方:握手是 常见的礼节, 同时会互相介 绍,使用敬语
等
西方:握手同 样是常见的礼 节,但通常会 交换名片,行
吻面礼等
中方:在商务 场合中,地位 高的人先伸手, 而西方则是女
士优先
西方:在正式 场合中,行吻 手礼,而在非 正式场合中, 则可以行拥抱
礼
Part 05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融合与借鉴
中西方商务礼仪融合的必要性
全球化背景下, 中西方商务礼 仪融合有助于 跨国企业更好 地融入当地市 场,提高竞争
力。
中西方商务礼 仪融合有助于 消除文化隔阂, 促进国际商务
合作。
中西方商务礼 仪融合有助于 提高个人职业 素养,提升国
际形象。
中西方商务礼 仪融合有助于 推动不同文化 间的交流与理 解,促进世界 文化多样性的
添加 标题
添加 标题
西方商务礼仪的发展:从古至今,西方 的商务礼仪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包 括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 启蒙运动时期和现代商务礼仪。
添加 标题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融合:随着全球化的 加速,中西方商务礼仪也在相互影响和 融合,形成了具有国际特色的商务礼仪。
添加 标题
中国商务礼仪的发展:中国的商务礼仪 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的礼制演变 到现代的商务礼仪,经历了数千年的发 展和演变。
商务礼仪规范:中西方商务礼仪都有自己的规范和惯例,双方可以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和 借鉴,以促进商务合作。
礼仪教育:中西方商务礼仪教育可以相互借鉴,通过培训和学习,提高个人的商务礼仪 素养和水平。
Part 06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发展趋势与 展望
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礼与外国的礼之差异
中国的礼与外国的礼之差异不同文化的七项对比我国和西方国家商务交往最多。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在具体礼仪上有很多截然不同的地方。
具体来说有七个方面,必须首先有所了解。
1、对待赞美我们和西方人在对待赞美的态度上大不相同。
别人赞美的时候,尽管内心十分喜悦,但表面上总是表现得不敢苟同,对别人的赞美予以礼貌的否定,以示谦虚:“还不行!”、“马马虎虎吧!”、“那能与你相比啊!”、“过奖了!”等。
而西方人对待赞美的态度可谓是“喜形于色”,总是用“Thank you”来应对别人的赞美。
2、待客和做客我们和人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为别人着想。
这表现在待客和做客上,尽责的客人总是尽量不去麻烦主人,不让主人破费,因而对于主人的招待总是要礼貌地加以谢绝。
比如,主人问客人想喝点什么,客人一般会说“我不渴”或“不用麻烦了”;主人在餐桌上为客人斟酒,客人总要加以推辞,说“够了,够了”,而事实上,客人并不一定是不想喝,往往只是客气而已。
所以,称职的主人不会直接问客人想要什么,而是主动揣摩客人的需求,并积极地给予满足。
在餐桌上,殷勤好客的主人总是不停地给客人劝酒劝菜。
所以,中国人的待客和做客场面往往气氛热烈:一方不停地劝,另一方则不停地推辞。
而外国人特别是西方人,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大家都非常直率,无需客套。
当客人上门了,主人会直截了当地问对方“想喝点什么”;如果客人想喝点什么,可以直接反问对方“你有什么饮料”,并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果客人确实不想喝,客人会说“谢谢!我不想喝”。
在餐桌上,主人会问客人还要不要再来点,如果客人说够了,主人一般不会再向客人劝吃请喝。
3、谦虚和自我肯定我们一直视谦虚为美德。
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
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指责为“不谦虚”、“狂妄自大”。
比如,中国学者在作演讲前,通常会说:“我学问不深,准备也不充分,请各位多指教”;在宴会上,好客的主人面对满桌子的菜却说:“没有什么菜,请随便吃”;当上司委以重任,通常会谦虚地说:“我恐怕难以胜任。
中西方送礼礼仪文化差异
中西方送礼礼仪文化差异因文化差异,各国对礼仪的理解各有差异,送礼的习俗和禁忌也各有不同。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西方送礼礼仪文化差异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中西方送礼礼仪文化差异(一)送礼的场合。
在中国,送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
逢年过节,日常亲朋,邻里间走动,托人办事或答谢等,礼物都会被派上用场,而送礼的场合也是名目繁多。
从小孩满月、百日、周岁; 长辈或老年人,甚至年轻人和小孩的生日到日常的婚、丧、嫁、娶诸类重大活动和乔迁,开张庆贺等,应邀的亲朋好友自然要送礼。
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日常送礼就没那么频繁,但在亲朋好友生日、订婚、结婚周年纪念日、乔迁、告别,大学毕业以及圣诞节等重要日子,或应邀到他人家中拜访时通常也会带些礼物。
(二)礼物的选择。
中国人在选择礼物时很重视礼物的价值,认为礼物越贵重就越尊重对方,其表达的感情也就越真挚, 所以赠送礼品时一般都会考虑到具体的对象和场合。
而在生日,乔迁和日常的婚、丧、嫁、娶中,送钱则较为普遍,这在西方是非常少见的。
但中国人不太注重礼物的包装,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包装也给予了更多关注。
西方国家在礼品的选择方面没有太多讲究,他们一般不送也不接受太贵重的礼物,因为这可能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
“礼轻情意重”,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赠送礼物人的心意和祝福,而不是礼物的价格。
一束鲜花,一瓶酒,一盒巧克力,一块手表,一些房间的装饰物,纪念品,自制的手工艺品或卡片等都是很好的礼物。
但西方人比较注重礼物的包装,无论买来或自制的礼物一般都要经过精心的包装。
中西送礼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礼仪在其历史演绎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带有其本土文化的特征。
日常交际中不同的习俗和禁忌本质上都有其深层的文化根源,所以在理解和尊重这些礼仪差异前应对其文化根源有一定的了解。
(一)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五大价值维度之一的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维度来看,中国文化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个人主义文化。
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送礼在国际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中西方送礼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重点对中西方送礼文化的差异进行探讨。
首先,中西方的礼物选择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送礼的价值追求比较贴近生活,人们更注重礼品的实用性和寓意。
例如,在婚礼上,人们习惯送现金、酒和家居用品等实用性较强的礼物。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选择更多考虑对受礼者的兴趣和喜好,追求独特和个性化。
例如,在西方,人们可能会送书籍、音乐、手工艺品等更加注重情感和个性化的礼物。
其次,中西方送礼的时间有所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节日和重大场合的送礼,例如春节、中秋节和婚礼等。
这些节日和场合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送礼也被视为表达美好祝愿和对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的关怀。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在关系的发展过程中随时送礼,例如生日、毕业、结婚纪念日等。
在西方文化中,送礼更加强调对亲密关系的维护和对个体的关注。
再次,中西方送礼的包装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常将礼物精心包装,以表达礼物的尊重和对受礼者的关怀。
包装袋和包装纸的颜色、图案以及装饰物的选择都有着特定的意义。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礼物本身的精致和个性,包装的简约性更能突出礼物的特点。
相比之下,西方更注重礼物的精致感和独特性,而不太重视礼物的包装形式。
最后,中西方送礼时的礼仪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在送礼的时候通常用双手递给对方,并在接受礼物时表示感谢和欢迎。
对于收到的礼物,人们也会尽快回赠以表达对对方的感激。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会在接受礼物时表示谢意,并不会立即回赠,而是在合适的时机回赠一个同样精致的礼物或以其他方式回报。
综上所述,中西方送礼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西方在礼物选择、送礼时间、包装方式和礼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点。
对于中国人来说,礼物的实用性、寓意和节日场合的重要性更为重要;而对于西方人来说,礼物的个性化、感情表达和对亲密关系的维护更为关注。
必须了解的送礼常识:世界各国的送礼禁忌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即使是在我们国家的不同省份,都会存在不同偏差的送礼禁忌,所以在挑选礼物时,必须了解相关的送礼常识,切不可挑选了对方禁忌的礼物。
而现在很多年轻人会在外企,或上司、领导是外国人的,所以下面会给大家分享一下世界各国的送礼禁忌,以防送错礼,反而吃力不讨好。
1、中国人送礼禁忌1、不能给恋人送伞哈!伞和散音同。
2、不送绿色帽子给男人,表示妻子不忠。
3、不能给老人送钟在中国,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贫穷之色。
同样,黑色也被视为不吉利、是凶灾之色,哀丧之色。
4、如不能为健康人送药品,不能为异性朋友送贴身的用品等。
2、德国人送礼禁忌1、德国人是很会挑剔的,包装要力求尽善尽美。
2、德国人不习惯玫瑰送人,他们认为玫瑰是情人间的专利,万勿送给主顾。
3、德国不喜欢别人送厚礼,送礼超过一定金额必须纳税。
4、送花不能送十支,他们反感“成打出售”的物品。
5、带有“黑猫”和“喜鹊”图案的物品不能作新年礼物。
德国人认为,看见黑猫会带来不幸,因为黑猫是邪恶女巫的化身。
喜鹊有“小偷”的恶名。
3、英国人送礼禁忌一般送价钱不贵但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切记不要送百合花,因为这意味着死亡。
4、美国人送礼禁忌送礼物要送单数,且讲究包装,认为蜗牛和马蹄铁是吉祥物。
5、澳大利亚送礼禁忌1、在数目方面,受基督教的影响,澳大利亚人对于“13”与“星期五”普遍反感至极。
2、在人际交往中,若澳大利亚人应邀出游,请不予以拒绝,会被他们理解成不给面子。
3、澳大利亚人崇尚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
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乐于保护弱者。
除了保护老人、妇女、孩子、弱小种族之外,他们还讲究保护私生子的合法地位,甚至将保护动物看作是自己的天职。
4、金合欢花与桉树,是澳大利亚人最喜欢的植物,并且被视为澳大利亚的象征。
因此,它们分别被定为澳大利亚的国花与国树。
5、澳大利亚人最喜爱的动物是袋鼠与琴鸟。
前者被澳大利亚人视作澳洲大陆上最早的主人,后者则是澳大利亚的国鸟。
在澳大利亚人眼里,兔子是一种不吉利的动利。
中国与德国特殊场合送礼习俗的差异探究
中国与德国婚嫁送礼习俗的差异探究姓名:刘珊珊年级:2010班级:1班学号:1017011716完成时间:2012.6.13目录1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中德婚嫁的送礼习俗...............................................................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婚嫁礼物种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1中国婚嫁礼物种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2德国婚嫁礼物种类...............................................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婚嫁礼物的禁忌 (6)2.2.1中国婚嫁礼物的禁忌 (6)2.2.2德国婚嫁礼物的禁忌 (7)2.3婚嫁送礼和收礼的方式 (7)2.3.1中国婚嫁送礼和收礼的方式 (7)2.3.2德国婚嫁送礼和收礼的方式 (7)3中德婚嫁送礼习俗差异的原因 (8)3.1社会原因 (8)3.2历史原因 (8)3.3文化原因 (9)4结语 (9)参考文献10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然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人情,缺乏对异国文化的了解无疑会造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异国友人交流的障碍。
本文仅以中国和德国为例,从婚嫁送礼种类、送礼禁忌、送礼及收礼方式的差异入手,比较两国在婚嫁这个特殊场合送礼习俗的差异,进而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加深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减少因缺乏相同的文化认知造成的尴尬局面,促使两国人民能够更好地交流,从而推进各国文化的交融与进步。
中西方商务赠礼礼仪的对比
中西方商务赠礼礼仪的对比摘要:商务赠礼作为社交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所表达的是一种职业联系,既是友好的、礼节性的,又是公务性的。
在与客户交往中,赠礼既可以成为“敲门砖”,也可以作为告别礼。
然而由于世界各国,文化上的差异,不同历史、民族、社会、宗教的影响,在馈赠问题上的观念、喜好和禁忌有所不同,所以在中西商务交往中,只有把握好这些特点,商务赠礼才能达到目的。
关键词:赠礼;礼仪;交际中西方商务赠礼礼仪的对比一、中国商务赠礼礼仪1、礼的历史渊源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
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中国人一向崇尚礼尚往来。
“仁、仪、礼、智、信”,其中“礼”是中国儒家思想最经典、最辉煌的一页。
它的影响深远,至今还倍受人们的推崇。
因此,送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
《礼记·曲礼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赠礼,是与其他一系列礼仪活动一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西方商务赠礼礼仪西方文明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
它的历史只有短短200年,而它的人民是从各个地方移民而来的,众多不同民族和种族都融合在一起。
他们信奉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能够梦想的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这是西方精神,是在英雄主义和献身精神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它短短200年的历史,创造了人类史上的灿烂文明,它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这就是西方的魅力。
在对外贸易洽谈中,谈判人员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经常会馈赠一些礼品以期表示友好和联络感情,西方学者幽默地称之为润滑策略。
中西方赠送礼仪的差异有哪些
中西方赠送礼仪的差异有哪些中西方赠送礼仪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礼物的选择: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在选择礼物时考虑的因素有所不同。
在西方,礼物通常是实用性的,并且与收礼人的个人喜好和需求相关。
例如,西方人可能会赠送书籍、家居用品或者体育用品等。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对受礼人身份、地位和关系的尊重。
常见的礼物包括茶叶、红酒、烟酒等。
2. 礼物的包装: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包装通常简洁、大方,注重礼物的内涵和个人意义。
常见的包装方式是使用彩色纸和蝴蝶结装饰。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包装更加注重外观和装饰,通常采用红色礼盒,装饰有各种吉祥的图案或字样。
3. 礼物的交接方式:在西方文化中,礼物通常在正式场合或生日派对上交给收礼人。
收礼人通常会当场打开并表示感谢。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交接通常在私下进行,而非公开场合。
受礼人会收下礼物,但通常不会当场打开,而是在稍后打开并表示感谢。
4. 礼物的拒收:在西方文化中,由于一些原因,收礼人有权选择拒收礼物,并且这样的行为通常不会被视为失礼。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拒收被视为对送礼人的不尊重,除非有特殊原因,不应该轻易拒收礼物。
5. 礼物的数量: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数量往往被看作是对受礼人的尊重和慷慨,通常应该是偶数个或数字6的倍数。
而在西方文化中,礼物的数量通常没有固定的规则,可以是任意数量。
总之,中西方赠送礼仪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礼物的选择、包装、交接方式、拒收和数量等方面。
了解并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是进行跨文化交流和赠送礼物的基本原则。
中西方赠送礼仪的差异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下面我们将进一步讨论这些差异的具体内容。
首先,中西方在礼物的含义和象征上存在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礼物被视为一种表示友好、关心和祝福的方式,特别是在特殊的场合如生日、婚礼和圣诞节等。
因此,在西方,礼物通常与个人喜好和兴趣相关,以表达对受礼人的了解和关心。
而在中国文化中,礼物的含义更加复杂,它常常被视为寓意着人际关系和传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有哪些_中西方送礼习俗特色差异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有哪些_中西方送礼习俗特色差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送礼不仅是拉关系,更是加强往来,增进情谊的重要手段。
但由于文化风俗不同,每个国家都有其特定的送礼文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中西方送礼文化差异1.购礼的方式不同。
中国人通常为了方便,往往从客人住地附近的商店购买礼物。
英美人喜欢购买礼品在一地,而送往另一地。
因为异地礼物有“异国情调”,好满足受礼人的猎奇心理。
有的中国人很喜欢跨国邮寄来的礼品,而英美人会尽量避免跨国邮寄礼品,以避免给受理者带来不便及额外的海关费用。
2.礼品的选择不同。
中国人在节日里送时令的礼品。
例如,在中秋节送月饼和水果,农历新年时送贺年礼品,例如洋酒、香水、水果、巧克力糖等。
中国人也会在亲朋好友的葬礼上送钱。
在中国很普遍而在西方不多见的礼物是从市场上买的食物(水果、糖果或其他能吃的东西)。
除了葬礼和开业典礼以外,鲜花不是一种流行的礼物。
而美国人在圣诞时送的礼物比如:产品样品、书桌上的摆设品、酒、饮品、特别的食物等。
鲜花是送给女士的最常见的礼物,几乎适用于任何场合:生日礼物、贺礼、给女主人的礼物。
3.送礼的对象不同。
有的中国人为感谢领导或便于工作、提升等,会千方百计地找机会给上司送礼;他们将礼物送给客人家的男主人或女主人。
中国人喜欢给商业伙伴赠送礼物,特别是初次见面。
而英美人做下属的不宜送上司任何礼物,以免影响正常的工作关系;他们送礼往往送给客人家的女主人。
4.送礼的方式不同。
中国人送礼比较重物,讲究礼品的价格档次。
中国人通常对礼品的包装是不大讲究的,一般宁可盒子小些,也不希望盒子大而装不满。
在美国以及其他有些国家,人们习惯用彩纸包装和用丝带包扎,有时还习惯附上一张名片。
这是胡静在《实用礼仪教程》中提出的。
英美人送礼注重其形式的本身。
他们认为,礼物贵贱不在价格,而在于礼物是否投人所好,给人一份惊喜。
5.送礼的时机不同。
中国人很讲究雪中送炭,即十分注意送礼的时效性。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中西方送礼习俗的差异-最新文档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中西方送礼习俗的差异、前言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各有着什么样的送礼习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怎样做可以使中西方更好地进行沟通交流?本文将一一进行分析。
二、中西方送礼习俗的差异中外都有送礼的习俗,重视赠送礼物,而且都认为应该礼尚往来。
中西方文化之间有一定的共性,但也有其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是造成文化差异的客观依据。
中西方送礼习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送礼目的方面中国人送礼,通常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且常常是在请求别人帮助前送出去的。
正如蔡明在小品《送礼》中所说,“不送礼办不成事儿呀”道出了送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办成事情,不是心甘情愿的为了联络或者加深感情。
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送礼这一行为和礼物的象征意义。
他们送的礼物一般不是很贵,比如鲜花、或者一些具有新意的小物品等,这些东西不贵却具有纪念意义,也不会被误认为一种贿赂。
2. 接受礼物时的反应方面在中国,人们接受礼物时往往不喜形于色,且不当面打开礼品,并会说“来就来了,还花钱买啥东西”之类客套的话,否则会被人认为不礼貌,给人留下“贪财”的印象。
而在西方,人们接受礼物时,通常会当面打开礼物,话感谢所 赠礼物,并对礼物赞扬一番,表示自己真的非常喜欢这件礼物。
往往注重礼品的纪念价值而不是其价格的高低。
但西方人比较注 重礼品的包装,多数喜欢用包装纸和丝带精致的包装一下。
西方 人在赠送礼物时随意自由的态度和对于礼品包装的认真态度反 映出西方人对人的尊重。
中西方送礼差异的原因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由于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生活习惯、 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差异。
要解释这种现 象文化因素过于复杂和广泛,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进行阐释。
首先,思维方式的差异是造成其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
人合一”、 “天人合德”是中国人主张的基本思维主张。
统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基于事实, 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加以识别、 理解和进行整体判断。
中西方送礼礼仪差异
中西方送礼礼仪差异综观全世界,由于各国的文化风俗不同,各国皆有送礼的风俗。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中西方送礼习俗,盼望对您有所协助,欢送大家阅读参考学习!送礼习俗特色差异俗话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人们常以送礼来表达情意。
有时候礼物本身并不珍贵,却深深表达了送礼人的心愿,使受礼人为之感动。
但综观全世界,由于各国的文化风俗不同,各国皆有送礼的风俗。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红包是一种装钱的特别红色小纸袋。
这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由父母或挚友送给小孩的礼物。
红色也可以送给没有结婚的亲戚或挚友。
未婚的职员同样也盼望从老板那里得到红包。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婚礼或关系亲近的亲人挚友生日时,也会送红包。
红包里的钱可以是几元,也可以是一大笔。
俄国人社交中讲究送礼,尤其是亲戚挚友之间。
礼物选得合不合人心愿很重要,礼物的价格倒在其次。
设计新奇、制作精致又有必须纪念意义的礼物,像旅游纪念品就广受欢送。
去人家里做客或参与聚会,俄国人通常送鲜花、糖果或小纪念品等。
对俄国人来说,干脆送钱给他们是一种羞辱。
对于澳大利亚来说,社会交往中,给主子/女主子赠送一份小礼物是比拟得体的做法。
通常,这种礼物是酒、巧克力、花等等,不必包装。
其他在生日、周年庆、婚礼、领洗礼等场合赠送的礼物轻重要依你们的关系而定。
对西方人而言,圣诞节的精神是向四周的人表达关爱。
因此,圣诞节可算得上是最重大的送礼节庆了。
礼物大多数是写满祝愿与问候的圣诞卡,但小卡片遮天蔽日、漫天飘舞,表达了浓浓的关爱之情。
送礼差异1.对送礼的看法不同中国人送礼比拟重视礼品本身的价值。
而西方人送的礼物一般都很轻,如向女挚友表达爱情,送上一枝玫瑰花;挚友过生日,送上一张贺卡;参与挚友的周末晚会,带上一盒巧克力。
他们并不在乎礼品的贵贱,认为意思到了就行。
有位男士送给他女挚友一枝已不太别致的花作为生日礼物,她仍旧很开心,认为他没有遗忘自己的生日。
中国人送礼重内容,而西方人更重包装。
西方人送别人礼物,包装精致,包装的价值往往超过内涵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与德国送礼礼仪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增多。
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观念上面的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对
不同的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避免
误解。
下面是学习啦为大家准备的中国与德国送礼礼仪差异,希望
可以帮助大家!
中国与德国送礼礼仪差异
中国送礼礼仪
受礼与答谢
受礼和答谢是受礼人对馈赠者深情厚谊的肯定,它可以从另一方面帮助馈赠者完成送礼的任务。
在一般情况下,对于一件得体的礼品,受礼人应当郑重其事地收下。
大多数从很幸运地接受过礼品,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礼貌地接
受别人的礼品。
当他人口头宣布有礼相赠时,不管自己在做什么事,都应立即中止,起身站立,面向对方,以便有所准备。
在对方取出
礼品,预备赠送时,不应伸手去抢,开口相问,或者双眼盯住不放,以求先睹为快。
此时此刻,应保持风度。
在赠送者递上礼品时,要尽可能地用双手前去迎接。
不要一只手去接礼品,特别是不要单用左手去接礼品。
在接受礼品时,勿忘面
带微笑,双目注视对方。
接过来的若是对方提供的礼品单,则应立
即从头至尾细读一遍。
正式场合下,受礼者应用左手托好礼物(大的
礼物可先放下),抽出右手来与对方握手致谢。
您可能对礼品赞不绝口,但这是不够的。
在双手接过他人礼品的同时,您应向对方立即
道谢。
“谢谢您”三个字表明,您谢的不是礼物本身,而是对方送
给您礼物的这一举动。
您还可以找一些动听的话,或者令人开心的
模棱两可的话来说。
您可以感谢送礼人所花费的心血:“您能想到
我太好了。
”您可以感谢对方为买到合适的礼品所付出的努力,如:“您竟然还记得我收集邮票。
”接受礼物时要注意礼貌,但不要过
于推辞,没完没了地说:“受之有愧,受之有愧!”以致伤害送礼者
的感情,即使送的礼物不合您意,也应有礼貌地加以感谢。
接受礼品后,欧美人喜欢当着客人的面,小心地打开礼物欣赏,从外包装夸赞到内包装,看见了礼物,也会好好地夸赞一番,甚至
高兴时还会拥抱您一下,与送礼者共同分享收到礼物的喜悦。
欣赏
完礼物,他们会重新将礼物包装好,对他们而言,这才是一个完整
的受礼礼仪~!而中国人在接受礼品时,一般不会当着送礼者的面把
收到馈赠的礼品后,受礼人一般要回赠,从而加强联系,增进友谊。
在节日庆典时期,可以在客人走时立即回赠。
在生日婚庆、晋级升
迁等时候接受的礼品,应在对方有类似的情形或适当时候再回赠。
回赠礼仪
回赠的礼品切忌重复,一般要价值相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但也不必每礼必回。
每当接受他人的馈赠,您应留心记住礼
物的内容,回赠时以选择类似的物品为宜。
例如:他人送我一套陶
器用品,回赠时可选择同是陶器类的物品作为礼物。
因为一般人在
选择礼物时,无意之间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
因此,回赠对方时,不妨参考一下对方馈赠的礼物,较易赢得对方的喜悦。
致谢礼仪
收到礼物后一定要以书面的形式表示感谢,而不是随便一个电话。
感谢函要在收到礼物后几天,最迟两个星期内寄出,写信给年纪大
的人应尽量快,这样才是有礼貌的。
如果您同时收到很多礼物,您
也必须抽时间尽快回复,而且每一件礼物都该分开亲自致谢。
如果
是结婚贺礼则另当别论,送礼人心里都很清楚,你们双双度蜜月去了,所以不会期待你们在度完蜜月之前致谢。
如果给您送礼的人太
多或时间太紧,不能及时给每位送礼者写感谢信,那么,您可以给
每位送礼者寄张明信片,表明你们已收到了礼物。
这是万不得已的
策略,稍后有空时仍应写封感谢信。
过去,感谢函往往只寄给女性,即使礼物是夫妇俩送的,现在谁送就写给谁。
如果夫妇俩都在贺卡
上签了名,那么感谢信上也要写上两个人的姓名。
新娘和新郎都可
以写感谢信,但信的签名必须是写信者本人,尽管您可以加上一句“我们俩都很喜欢您的礼物。
”如果人家送了钱,在感谢信里还可
以提一下你们准备如何花这笔钱,但不要提及钱的数目。
信必须是
亲笔书写的,如果用事先准备好的统一格式填上您的签名,这是对
花了时间为您挑选礼物朋友们的不敬。
写感谢函时,口气听起来也
要像当面道谢一般。
内容应简短扼要,不要太长,但是要充满感情,有些词应该是特别提到的,如“您美好的礼物等”。
为舞会和晚餐所送的感谢花篮不必附感谢信。
如果确实很重要,那还是要写信表示感谢。
可以在一张正式的卡片上写道:“您真好-
-----我喜欢它”或“您不该这样-----但它是令人感动的。
”在这
样的情况下要注意避免“谢谢”的字眼。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您感觉所收的礼物质量很差,那就不要在答谢函上加以赞美。
您只要简单地在答谢函上写道:“在这个美好的
日子里,谢谢您还记得我。
”
拒礼礼仪
一般而言,不要拒收礼品。
但这种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当您不能接受礼品时,您可以礼貌的拒绝,但是必须注意礼节。
符合社交礼
仪的拒收礼品方法可以因人因事而异。
1.婉言相告.拒绝对方的礼品。
比如,当对方向自己赠送手机时,可告之:“我已经有一台了。
”当一男士送舞票给一位小姐,而打
算回绝时,则可以说:“我男朋友也要请我跳舞,而且我们已经有
约在先。
”
2.直言缘由。
即直截了当、所言不虚地向赠送者说明自己难以接受礼品的原因。
在公务交往中拒绝礼品时,此法尤为适用。
例如:
拒绝他人所赠的大额现金时,可以讲:“我们有规定,接受现金就
是受贿。
”拒绝他人所赠的贵重礼品时,可以说:“按照有关规定,您送我的这件东西,必须登记上缴。
”
有时,拒绝他人所送的礼品,是在大庭广众下进行,往往会使受礼者有口难张,使赠送者尴尬异常。
遇到这种情况,可采用事后退
还法加以处理。
即当时收下礼品,但不拆启开封。
事后,尽快地单
独将礼品物归原主,时间一般在24小时之内。
以上是与各位朋友分享的:送礼礼仪。
其中包括礼品馈赠,致谢赞美,以及回礼方面的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内容。
希望对朋友们有所
帮助。
德国送礼礼仪
德国《联邦政府官员法》明确规定,政府官员收礼是违法行为,价值超过15欧元(1欧元约合11元人民币)的礼品或酬劳必须上交。
如何处理这些上交的礼品呢-据德国朋友介绍,通常情况下,一些政
府部门在圣诞节前或本部门有重大庆祝活动时,每年或每隔几年采
取抓阄的方式让下属分获这些礼品。
不管抓到还是抓不到礼物,下
属们都会非常开心,因为这是上司对他们的一份心意。
德国人不兴厚礼。
一瓶香水、一条领带、一张贺卡、甚至自制的蛋糕、果酱都是送给亲朋好友的最好礼物。
如果是为公事或外事送礼,他们就更注重礼品的意义了。
本人在陪同国内代表团拜访德国
新闻局局长时,对方赠送的礼物是一本介绍德国名胜古迹和城市风
貌的画册;德国安联保险公司在华成立10周年,记者收到的是一个
普通但又具有特殊意义的瓷杯,瓷杯上浇铸了本人撰写的一篇报道
安联保险公司的文章和彩色照片。
在德国,下属向上级送礼、公司向官员赠礼的现象非常少见。
因为个人的升迁、公司是否获得订单,都有法可依,并不由某位官员
说了算。
但有时也有例外,官员过生日时,会收到家人和知心朋友
赠送的礼物。
记得德国前科尔过65岁生日时,曾向外界宣布,不希
望接受任何生日礼物,但可以向其夫人设立的一项基金会捐款,筹
集的资金用于救助在意外事故中的大脑受伤者。
与好面子的中国人相比,德国人送礼,似乎显得有些小家子气。
细想一下,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东西方人送礼观念不同;二
是德国财务规定严格,不管官职多高,不该报销的钱是绝对不可以
报销的,即使是德国总统和的活动经费也有限额,超过部分绝对要
自理;三是德国司法界秉公办事,不管谁触犯刑法都将受到严厉的惩
罚。
中国是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送礼之风自古有之,然而这些年,送礼之风盛行,尤其是公款送礼更是有悖初衷。
上万元的月饼、价
格不菲的洋酒以及高档服装更加助长了送礼的奢靡之风。
这些礼品
已失去了其原来的意义,难怪有人说,高档商品在中国已成为引发
贪污腐化的东西。
德国公职人员不能收礼,这是明文规定的。
如果官员收了不该收的礼物,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或承担相应的后果。
如德国央行行长在
参加“欧元货币面世”庆祝活动时,顺便带了家属在柏林住豪华酒
店并游玩了4天,结果花去了该活动主办方7600欧元。
不久,这一
丑闻曝光,德国央行行长迅速偿还了家属所用的3800欧元。
不过,
老百姓对此并不满意,认为他这样做,无论是从法律上还是从道义
上都说不过去。
最后,央行行长为此不得不宣布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