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
国学经典导读读后感600字
国学经典导读读后感600字《国学经典导读读后感》篇一读国学经典,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
以前总觉得国学经典是些老古董,离我们现代生活十万八千里,可读了之后才发现,这里面真是别有洞天。
就说《论语》吧,以前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像口头禅一样被大家挂在嘴边。
真正读进去了,才发现孔子他老人家的智慧那是杠杠的。
就像我们在学校里,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可一到考试成绩出来,才发现比自己厉害的人多了去了。
这时候就会想起孔子说的,要向别人学习。
有一次我参加数学竞赛,看到旁边的同学解题思路特别新颖,我就想啊,这不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现实版嘛。
我厚着脸皮去请教人家,嘿,还真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呢。
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简直是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
我有个朋友,总是喜欢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硬塞给别人,还觉得自己挺大方的。
我就跟他说,你这可不行啊,这就违背了老祖宗的智慧。
他还一脸不屑,觉得我在小题大做。
结果呢,他因为这个事儿得罪了不少人。
后来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跑来跟我道歉,说这国学经典还真不是盖的。
不过,国学经典也不是完全没有让我疑惑的地方。
像《诗经》里那些古老的爱情诗,有些用词晦涩难懂,我就想啊,老祖宗们表达爱情为啥不能直白一点呢?也许在那个时代,含蓄就是一种美吧。
但我这个现代人有时候真的理解起来有点费劲。
国学经典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虽然有时候挖掘起来有点困难,但只要你挖到一点,就会发现那是闪闪发光的金子。
它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智慧,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指引方向。
我觉得我们现代人可不能把这么好的东西给丢了,得好好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它的魅力。
《国学经典导读读后感》篇二国学经典导读这本书啊,就像一把神秘的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世界的大门。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有点懵的。
那些文言文,就像一串串神秘的密码,等着我去破解。
但当我真正开始理解其中的一些经典篇章时,就像是在黑暗中看到了点点星光,那感觉,别提有多兴奋了。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被誉为“儒家经典之首”。
这本书记录的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阐述了一系列的道德品格和
行为准则,如诚信、仁爱、勤奋、学习等。
这些价值观影响深远,成为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大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经典著作。
它被认为是中国
古代政治哲学和教育理论的精髓。
本书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了人的自我完善和不断进步的重要性。
同时,书中还阐述了中国
传统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方法论。
《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部关于卜筮、哲学和人生观的经典著作。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而且
包容了中国传统的科学、宗教和文化的精华。
文中的八卦、六爻和六十四
卦都被广泛应用于农事、治国和人生管理等领域,被誉为中国文化最重要
和最深刻的表达之一。
《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品,是中国小说史
上的顶峰之一、它以清代中晚期江南贵族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庞大家族中
的人物形象和传统文化的生活场景。
这本小说以其优美的文学风格和深刻
的人生哲学,打动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价值,反映
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艺术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这些经典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
刻影响了华夏子孙的思想和行为。
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精选5篇)
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精选5篇)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精选篇1)中华古国,悠悠五千载;中华文明,绵绵无千年;中华经典,浩浩五千卷。
中华经典的星空里,群星闪耀。
诗情融花意一体,智慧与激情齐飞。
阅读经典就犹如与先哲同行,聆听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人生的感悟,就会被那蓉智的思想灵光所感染,比如,《三字经》中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的言而有信;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的广阔胸襟;《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的宇宙万物的奥妙……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伟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其中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淀着一个伟大民族不朽的灵魂。
毋庸置疑,国学经典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辅助教学书,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济,更是当代学生学习的模范用书。
是这本书教会了我何为真诚,让我领略了真诚的无限魅力!以言语温暖他人也是泛爱众。
人生有限,可祝福别人的机会屈指可数,利用好自会喜悦。
当老师以真诚心帮助学生,昔日视若无睹的机会骤然间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摸。
方知没有哪种职业会比国学经典更有功劳、最愉快,渐渐在享受经典。
原来我的生活习惯不节俭,现在的习惯令人赞叹,这一切佳绩源于《弟子规》潜移默化间教会学生逐渐形成高尚的品德、强烈的责任感,严谨细致、团结守信、处处为人着想的待人处世方法,锲而不舍、善思好学的态度。
德育和教学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我喜欢眼见为实。
一本《弟子规》让我明白立身处世接物的道理,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中,庆幸圣贤与己如影随形。
懂得经典是拿来做的,不知何时起赢得了家长从未有过的尊敬,只因我请了古圣先贤来帮我。
树的本是根,人的本是孝。
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是我们成长的根。
我们一定要从小做起,把根扎牢,让世世代代的人都知道做人要孝顺父母,尊敬老师,把孝永远传下去。
我向善启孝心的国学经典致敬,是你为我们扎下了正确做人的深根。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五篇模版)
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五篇模版)第一篇: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国学经典诵读推荐篇目(一)经部选篇1.《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 2.《礼记·中庸》选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二)史部选篇3.《史记·鹖冠子》选段魏文王问扁鹊:“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 魏文王曰:“可得闻邪?”扁鹊曰: “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
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
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 4.《山海经·南山经》选段南山经之首曰鹊山。
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
多桂多金玉。
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
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
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三)子部选篇5.《孟子·公孙丑下》选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国学经典导读
国学经典导读《国学经典导读》中国古代的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和道德哲理。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国学经典,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些经典著作。
一、《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经典之一,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而成。
全书共20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对待人际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
《论语》以简洁的语言、精辟的论述展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对于了解儒家文化和中华传统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自我完善。
《大学》通过一系列的论述,教导人们如何明辨是非、端正心态、做到内外一致。
这些道理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周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卜筮经典,以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占卜和解释卦象来推测吉凶祸福。
《周易》不仅仅是一部卜筮的工具,更是一部总结了古代智慧和哲学思考的作品。
它通过对每个卦象的解析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宇宙的运行规律,堪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
四、《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学集合,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
它包含了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内容丰富多样。
《诗经》以其真实、生动的描写方式,表达了古人对生活、自然和伦理道德的追求。
通过阅读《诗经》,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人们的情感,领悟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五、《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学经典,著名的兵书之一。
它由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武所著,主要讲述了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原则。
《孙子兵法》强调了战争的智慧和谋略,并提出了“进退有据”、“虚实相生”等军事原则。
即使在现代,这些原则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对军事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军事战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过对以上几部国学经典的导读,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国学经典导读课安排
国学经典导读课安排第一节:课程简介国学经典导读课是一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和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根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修养和素养。
第二节:经典之《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而成。
通过学习《论语》,学生可以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孝道、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念。
第三节:经典之《大学》《大学》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分,被誉为“立德修身之书”。
学生通过学习《大学》,可以了解到成才之道,明白自身修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第四节:经典之《中庸》《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强调的是人的自我完善与内在平衡。
通过学习《中庸》,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的性情之中的复杂与多样性,学会如何应对人生中的困境和挑战,并发展平衡的思维和处事方式。
第五节:经典之《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先秦时代各个地区的诗歌作品。
学习《诗经》,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审美情趣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第六节:经典之《周易》《周易》是我国古代先秦经典文献之一,被誉为“天人之经”。
学生通过学习《周易》,可以了解到唯物辩证法的起源,认识到阴阳变化的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系统思维和探索事物本质的能力。
第七节:经典之《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书,收集了古代对山川、河流、地域、动植物等自然事物的描述。
学习《山海经》,可以了解到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八节:经典之《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
学生通过学习《史记》,可以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和社会风貌,培养历史意识和对历史的思考能力。
第九节:经典之《左传》《左传》是我国古代先秦战国时期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左丘明所著。
国学经典导读
国学经典导读第一部分国学的内涵第二部分国学经典介绍第三部分怎样读国学经典第二部分国学典籍介绍一、国学典籍的选择1、选择的范围:广义上说,凡是属于中国的历史文化的理论都可以看作是国学的内容。
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天文、历法、农耕、畜牧、饮食、医疗、卫生、军事、管理、琴、棋、书、画、曲、艺,等等。
因此,经典很多。
2、选择的标准以人为本★二、五类重要经典(一)养生文化经典(二)卫生文化经典(三)管理文化经典(四)哲学文化经典(五)宗教文化经典(一)养生文化经典1、农耕类经典2、畜牧类经典3、古代科技类经典1、农耕类经典(1)西汉《汜胜之书》;(2)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3)宋代农桑类:宋初陈旉《农书》、吴攒《种艺必用》、秦观《蚕书》;陶谷《苑茗录》;蔡襄《茶录》、僧赞宁《笋谱》、陈仁生《菌谱》、吴辅《竹谱》、陈翥《桐谱》。
花果类: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王观《扬州芍药谱》、张武仲《芍药谱》、刘蒙《菊谱》、范成大《范村梅谱》、王贵学《兰谱》、蔡襄《荔枝谱》、韩彦直《桔录》。
(4)元代王祯《农书》(22卷);元代司农司编纂:《农桑辑要》(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5)(淸)沈公练(著),仲昂庭(辑补):《广蚕桑说辑补二卷》。
2、畜牧类文化经典1、《伯乐相马经》2、《齐侯大夫甯戚相牛经》3、古代科技类经典1、北宋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2、南宋曾之谨的《农器谱》3、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二)卫生文化经典1、医学类2、丹学类3、武术类4、兵学类1、医学类(1)四大经典:《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金匱要略》、《温病条辨》。
(2)成方药典:孙思邈《千金方》、李时珍《本草纲目》。
2、丹学类1、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2、钟离权著,吕岩传:《秘传正阳真人灵宝毕法》3、北宋张伯端《悟真篇》4、张三丰《无根树》3、武术类(1)拳法类〖1〗达摩《易筋经》〖2〗明代少林寺玄机和尚传授,陈松泉、张鸣鹗撰《拳经》〖3〗张三丰《太极拳经》又名《太极拳谱》〖4〗清陈鑫著《陈氏太极拳图说》〖5〗清王南溪注解《内功四经》〖6〗清黄百家著《内家拳法》(2)兵器类〖1〗明代俞大猷《剑经》〖2〗杨家六合八母枪法〖3〗明代程宗猷著《耕余剩技》〖4〗《阴符枪谱》〖5〗清仁和王丹麓著《兵仗记》4、兵学类之一(1)武经七书(宋定名):《孙子》(孙武著)、《吴子》(吴起著)、《六韬》(吕望:文武龙虎豹犬六韬)、《三略》(张良师傅黄石公著:上中下三略)、《司马法》(司马穰苴著)、《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国学经典导读
——《论语》 《论语》
• 学而第一 • ⒈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 之本与! 之本与! • ⒈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⒈3子曰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 曾子曰: 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则勿惮改。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 有子曰: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子曰: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 • ⒈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5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子曰: 可也;未若贫而乐, 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 者也。 者也。” •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 也。”
• 6.13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 子谓子夏曰: 女为君子儒! 儒!” • 6.18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彬彬,然后君子。 彬彬,然后君子。” • 6.19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 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乐之者。” 乐之者。 • 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 子曰 不可以语上也。 不可以语上也。” • 6.26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 宰我问曰: 仁者,虽告之曰, 其从之也? 子曰: 何为其然也? 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
国学经典导读第五章课件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总之,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 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 它的思想核心,同时也是增强并推进民族 凝聚力更新的精神力量。
32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 (二)精神激励功能
文化基本精神代表着民族精神,是民 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体现。无论在历史上还 是在当代,都具有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 心和民族自豪感的伟大作用。成为维系中 华民族共同心理、共同价值追求的思想纽 带,成为焕发人们为民族统一、社会进步 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源泉。
11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一)以人为本
儒道合流、儒道互补塑造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 “宁静致远”、修己慎独,刚健有为与致虚守静相统一,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善于在生活中发现 美、欣赏美和享受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视万钟如 浮云,视功名如敝屣。从而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使中国 人具有了似乎与生俱来的内心自我调适功能,能很好地 适应人世浮沉荣辱的变化,克服心理疾患。
• 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人”是 天地所生万物中最灵、最贵者的思想。 •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 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 中国文化中强调“人禽之辨”, 即为人的本质属性张本,强调人之所 以为人的本质。
7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一)以人为本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人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表现是, 突出人在道德实践中的能力,将道德实践 提到至高地位,强调个体在道德自省自律 与道德实践上的主体性、自觉性,以道德 教育代替宗教信仰,以道德自省自觉抵制 宗教强制。
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四)贵和尚中
孔子也主张重和去同,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国学经典导读论文
国学经典导读论文国学经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导读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国学经典导读论文篇一国学经典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根基。
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学经典简洁而不简单,寥寥数语却尽现悠长韵味、深远意境,正如孔子所说“不学诗,无以言”。
自从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以来,我始终以“诵读中华民族之经典,弘扬中华民族之正气”为导向,结合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
一、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能做到的我先做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先做到。
所以,我也主动参与到诵读经典文章的活动中来。
在每一节国学经典课的授课前,我必要细细品味《论语》里的每一句话,读准每一个音,领悟其中的育人思想,与学生齐读共诵,我要求学生会读的,我跟着学生一起读,我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和学生一起背诵,这样相互比赛,既和谐了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又触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更提升了我自身的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
二、诵读千古美文,增加学习兴趣多诵读好听又好说的韵文,不仅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汉语言形式的魅力,还能使他们更喜欢学习语文。
小学生的好奇心十分强烈,插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系的典故,能把好奇心转化为学习兴趣。
如读《赠汪伦》时插入“十里桃花,万家酒店”的故事;读《塞下曲》插入李广将军射虎中石的故事;背《七步诗》插入曹丕、曹植二人之间的故事;背《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孟母三迁的典故。
背“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讲晋人孙敬悬梁苦读,战国苏秦用锥刺腿的勤学故事……这些典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诱导了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共振效应。
“像这样以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多大啊!”。
幼儿园国学典籍导读课程方案 幼儿园国学经典
幼儿园国学典籍导读课程方案一、引言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历史文化。
幼儿园是儿童教育的重要阶段,国学经典的导读课程对幼儿的思想品格、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幼儿园国学典籍导读课程方案,以期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课程目标1. 培养幼儿对国学经典的浓厚兴趣和基本认识。
2. 增强幼儿对传统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4. 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和道德观念。
三、课程内容1. 国学经典故事导读通过国学经典故事的导读,如《三字经》、《百家姓》等,引导幼儿了解传统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2. 古诗词鉴赏通过朗诵古诗词和鉴赏古诗词的形式,让幼儿感受古诗词的韵味和内涵,并培养良好的语言节奏感和想象力。
3. 传统节日习俗引导幼儿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端午节等,通过制作手工、绘画等活动,让幼儿亲身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4. 经典故事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国学经典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增强对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听观法在引导幼儿进行国学典籍导读时,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如听音辨曲、观察注视等,让幼儿通过感知和观察,增进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记忆。
2. 体验法通过体验国学经典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让幼儿亲身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从而增强对国学经典的感情投入和深刻理解。
3. 互动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幼儿互动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表达愿望,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本及教辅资料教师可准备相关的国学典籍故事书籍和教辅资料,以便于幼儿学习和导读。
2. 多媒体设备在幼儿园的国学典籍导读课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音响设备等,为故事、诗词等内容的呈现提供多样化的形式。
3. 现场体验适当安排实地教学活动,如参观博物馆、文化场馆等,让幼儿亲身感受国学经典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导读国学经典读后感400字
导读国学经典读后感400字篇一导读国学经典读后感国学经典?这玩意儿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高深莫测?也许在没接触之前,我会这么想。
但真正读了之后,我发现,嘿,还挺有意思的!就拿《论语》来说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句,我一开始觉得,不就是学习了要经常复习嘛,这有啥高兴的?可后来我琢磨琢磨,也许这里说的“习”不只是复习,还可能是实践呢!当你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中,解决了问题,那种成就感,难道不令人开心吗?我觉得吧,这就好比你学会了做蛋糕,然后做给家人吃,看到他们满足的表情,你能不乐吗?还有《孟子》里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可真是一句大实话!想想看,那些总是处在舒适环境中的人,可能就慢慢变得懒惰、没斗志了。
而经历过困难和挑战的人,反而更强大。
这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拿到外面就蔫了,而在野外生长的野花,风吹雨打都不怕。
你说,这难道不是很有道理吗?读国学经典,有时候我也会困惑。
比如说,有些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咋就那么难呢?可能这就是国学的魅力所在,它让你不断思考,不断探索。
总之,读国学经典,我觉得就像在挖宝藏,越挖越有惊喜,越挖越觉得自己懂得太少。
这一路的探索,真的挺好!篇二导读国学经典读后感国学经典?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比如说《道德经》里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哎呀,这可把我绕晕了!啥叫道?能说出来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也许这就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需要我们慢慢去领悟。
就像生活中的一些道理,你能说清楚,但又感觉说不清楚,是不是很神奇?再说说《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画面感简直绝了!我仿佛能看到河边那美丽的鸟儿在叫,还有那温柔的姑娘让小伙子心动不已。
难道这不是爱情最初的模样吗?读国学经典的时候,我有时会想,古人咋这么聪明呢?他们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却能想出这么深刻的道理,写出这么美的诗句。
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现代人有时候太依赖科技,反而忽略了内心的思考?不过,国学经典也不是那么好懂的。
初中班会 国学经典导读 《道德经》 课件 (25张PPT)
• 相传老子长寿,大约于周元王五年(公元前471年)死于秦国,享年一百零一岁。 •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老子被封为太上玄元皇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
肆 作品鉴赏
01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 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
02
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 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03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 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
壹 作品简介
《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 思想 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前37章为《道经》,第38章之后为 《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 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肆 作品鉴赏
《道德经》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 “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 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 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 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 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国学经典导读优美句子摘抄
国学经典导读优美句子摘抄1. “国学经典就像一座无尽的宝藏,难道你不想去挖掘其中的珍宝?比如说《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好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耳边叮嘱,让我们明白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快乐!”2. “读国学经典,如同与古代的智者对话,你难道不期待他们的教诲?像《孟子》里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不就像是警钟,时刻提醒我们要有危机意识!”3. “国学经典是心灵的滋养品,怎能不让人沉醉其中?就拿《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来讲,是不是像一个神秘的谜面,等着我们去揭开谜底?”4. “走进国学经典的世界,难道不是一场奇妙的冒险?好比《庄子》中的‘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那种奇幻的想象,难道不令你心驰神往?”5. “国学经典宛如璀璨的星辰,你难道不想仰望其光芒?像《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就是爱情最初的美好模样吗?”6. “国学经典是历史的长卷,难道你不想慢慢展开它?就说《左传》中的‘多行不义必自毙’,这简直就是对恶人的严厉警告!”7. “品味国学经典,不就像品尝一杯醇厚的美酒?比如《礼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不正像在告诉我们要经过磨砺才能成才吗?”8. “国学经典好似一把万能钥匙,难道不能开启你的智慧之门?像《孙子兵法》中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不是在战场上,更是在生活中的制胜法宝!”9. “国学经典是心灵的灯塔,难道不能为你照亮前行的路?比如《尚书》中的‘满招损,谦受益’,这难道不是做人的至理名言?”10. “沉浸于国学经典,难道不是一种极致的享受?就像《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不正是激励我们奋进的力量源泉吗?”11. “国学经典犹如古老的歌谣,难道你不想倾听其动人的旋律?例如《孝经》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不是对孝道最朴素的表达吗?”12. “国学经典是智慧的结晶,你难道不想拥有它?像《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不就鞭策着我们不断进步吗?”13. “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难道不是人生一大乐事?好比《中庸》里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难道不是求学的完美指南?”14. “国学经典像一面镜子,难道不能照出我们的不足?就拿《韩非子》中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说,这不就是揭示矛盾的绝妙比喻吗?”15. “阅读国学经典,难道不是在与历史握手?像《史记》中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不正是对人心险恶的生动写照吗?”16. “国学经典是文化的根脉,难道你不想深深扎根其中?例如《山海经》中的‘夸父逐日’,那是何等的英勇无畏!”17. “国学经典宛如一座神秘的花园,难道你不想去探寻其中的奥秘?比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这难道不是离别的深深哀愁?”18. “国学经典是思想的宝库,难道不能满足你的求知欲?像《朱子家训》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这不就是教导我们要珍惜的朴实话语吗?”19. “走进国学经典的殿堂,难道不是一种荣耀?好比《三十六计》中的‘瞒天过海’,这计谋是不是让人惊叹不已?”20. “国学经典像一首悠扬的古曲,难道你不想聆听它的韵味?就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那不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辛辣讽刺吗?”21. “国学经典是人生的导师,难道不能指引你的方向?比如《聊斋志异》中的‘画皮’,这不就是对人性丑恶的揭露吗?”22. “领略国学经典的风采,难道不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像《世说新语》中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难道不是以小见大的绝妙智慧?”23. “国学经典犹如一片广阔的海洋,难道你不想畅游其中?例如《资治通鉴》中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不是在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意见吗?”24. “国学经典是灵魂的栖息地,难道你不想在此栖息?就拿《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闹海’,那是多么的英勇无畏!”25. “探索国学经典的世界,难道不是一次奇妙的旅行?好比《隋唐演义》中的‘秦琼卖马’,这不就是英雄落难时的无奈吗?”26. “国学经典像一座巍峨的山峰,难道你不想攀登上去?像《杨家将》中的‘满门忠烈’,这难道不是令人敬佩的家国情怀?”27. “感受国学经典的温度,难道不是一种温暖的体验?比如《说岳全传》中的‘精忠报国’,这不正是赤胆忠心的体现吗?”28. “国学经典是艺术的瑰宝,难道不能让你为之倾倒?像《红楼梦》中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难道不是对人生的深刻洞察?”29. “沉浸在国学经典之中,难道不是与古人共舞?例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那是多么深厚的兄弟情义!”30. “国学经典是心灵的慰藉,难道不能抚平你的创伤?就说《水浒传》中的‘替天行道’,这不就是正义的呐喊吗?”。
国学经典导读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山东财经大学
国学经典导读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山东财经大学第一章测试1.在中国古代,“国学”指的是:参考答案:国家设立的学校2.提出“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的是:参考答案:章太炎3.国学典籍的经、史、子、集四分法始于:参考答案:隋代4.中国古代的道教、佛教典籍存录于:参考答案:子部5.本门课程主要研读的国学典籍有参考答案:《史记》;《诗经》;《论语》和《庄子》6.下列属于国学典籍的有:参考答案:《九章算术》;《唐诗三百首》;《三字经》;《黄帝内经》7.古代的经学就是现代学科中的哲学。
参考答案:错8.中国传统学术中存有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的观念。
参考答案:对9.国学已经过时了。
参考答案:错10.国学主要指政治学、哲学,不包括文学艺术。
参考答案:错第二章测试1.在四部分类中和《诗经》同属一部的是参考答案:《论语》2.“六经”中到汉代失传的是参考答案:乐3.下列典籍属十三经范畴的有参考答案:《礼记》;《论语》;《孝经》;《尔雅》4.《诗经》中风、雅、颂的划分标准是参考答案:音乐5.下列关于四书的说法正确的有参考答案:四书中的《大学》《中庸》出自《礼记》;《论语》《孟子》是语录体6.汉代传授《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中,属于古文经的是参考答案:毛诗7.下列关于《诗经》中诗歌的说法正确的有参考答案:《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首;《硕鼠》是怨刺诗8.下列诗句使用了起兴手法的有参考答案: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9.《蒹葭》的时间背景是一个深秋的早晨。
参考答案:对10.《蒹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
错第三章测试1.下列说法出自孔子的有参考答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下列关于《论语》的说法正确的有参考答案:《论语》共20篇;《论语》的第一篇是“学而”篇;《论语》“子曰”中的“子”全部指孔子3.下列出自《论语》“学而”篇的成语有参考答案:巧言令色;慎终追远;一日三省4.下列解释正确的是参考答案:“孝弟”的“弟”通“悌”,指敬爱兄长5.下列不是孔子弟子的是子产6.孔门四圣中被尊为“亚圣”的是参考答案:孟轲7.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国学经典导读
国学经典导读1. 什么是国学经典?国学经典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经典著作,包括但不限于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等。
这些经典蕴含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文明的精华,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2. 国学经典的分类2.1 古代儒家经典•论语:由孔子及其弟子记录的言行录,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方法与原则。
•中庸:强调人的中正之道,追求心灵与行为的平衡。
•孟子:孟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阐述了仁义道德等观念。
2.2 古代道家经典•道德经:陈述了道家哲学思想,讲述人们应当追求自然之道。
•老子授业篇:介绍老子治理国家和培育人才的观点。
2.3 古代文学经典•诗经:是中国古六艺之一,包含了大量古代民歌和宫廷乐舞的作品。
•四书五经: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易经》、《尚书》、《礼记》、《周礼》、《仪礼》等著作,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础。
3. 国学经典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例子:•领导力:儒家经典中强调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对于培育领导者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体系:国学经典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和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
•美学观念:古代文学经典中包含了丰富的美学元素,对于塑造人们审美意识和欣赏能力有积极影响。
4. 如何进行国学经典导读?4.1 阅读经典原文首先要深入研读经典原著,理解其中的思想和内涵。
可以从简单易懂的版本开始,逐渐深入,建立起对经典的整体认识。
4.2 理论与实践结合将国学经典的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思考如何运用这些智慧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生活。
可以通过讨论、写作、实践等方式来加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
4.3 寻求专家指导如果遇到难以理解或解释的问题,可以寻求专家指导或参加相关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
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导读知识点总结
国学经典导读知识点总结一、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
儒家经典强调“仁”、“义”、“礼”、“智”等核心价值观念,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人们的思想观念都有着深远影响。
《论语》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之一,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观念,对中国历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作者是孟子,书中内容主要包括了孟子的思想和主张。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提倡仁政和民生至上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大学》内容丰富,包括了关于人的修养、国家治理和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思想内容。
《大学》对于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庸》是儒家经典,《中庸》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中庸》主要强调了中庸之道,提倡中庸之德,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道家经典道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经典包括《道德经》、《老子》等经典著作。
道家经典主张“道”的观念,提倡追求自然、超脱尘世的境界,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重要哲学著作,作者是老子。
《道德经》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主张追求道、崇尚自然,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是道家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重要哲学著作,作者是老子。
《老子》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主张追求自然无为,提倡虚心谦和,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佛家经典佛家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经典包括《大正藏》、《大般若经》、《金刚经》等经典著作。
佛家经典主张“舍弃执著、追求禅定、超脱生死”的观念,对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正藏》是佛家经典之一,是佛教的经典经典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对佛教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学经典导读
国学经典导读翻译1.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译: 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因此不停的自我奋发图强。
2.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译: 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因此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 天地尊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译: 天尊而高,地卑而低,乾坤的位臵就确定了。
卑低、尊高一经陈列,事物的显贵和微贱就各居其位了。
天的动和地的静有一定的规律,阳刚阴柔的性质就判然分明。
天下各种意识观念以门类相聚合,各种动植物以群体相区分,吉和凶就在同与异的矛盾中, 产生。
4.八卦陈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译: 八卦创成而分列其位,万物的具象就在其中了,根据八卦重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都在其中了, 刚爻柔爻相互推移,变化的道理就在其中了, 在卦爻下撰系文辞而告明吉凶,事实变动的规律就都在其中了。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译: 君子,吃东西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理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 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 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截止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译: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8. 绝圣弃智,民利百姓,撅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君王若能绝圣弃智而清静无为,就会使人民得到百倍的利益, 若能绝仁弃义而无欲无私,就会使人民恢复孝慈的天性, 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典籍导读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典籍导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根基深植于古代经典中。
古代典籍作为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历史传承和文化精髓。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本文将以导读的方式介绍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典籍,供读者了解、研究和欣赏。
一、《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记录和整理而成。
该书以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主,以弟子之间的问答和对孔子言教的回应为主要形式。
《论语》内容包括对礼、乐、政治、教育等方面的论述,展示了孔子思想的核心要点。
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了解到孔子的思想教育原则、家庭伦理和政治思想。
二、《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多元。
它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涵盖了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其中,风是古人对风俗、生活和爱情的歌咏,雅是对才德、礼仪和国家事务的歌颂,颂则是对帝王、天地、祖先的歌赋。
《诗经》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念。
三、《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经典文献,传世二千多年。
该书以短小精悍的章句记录了老子对道家思想的阐述,强调了人与自然、道与德、治与无为的关系。
《道德经》提供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宇宙运行、人生哲学和社会治理的思考方式。
通过研读《道德经》,我们可以探索道家思想的深邃内涵,领略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
四、《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
该书以叙事、对话和插曲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红楼梦》以其丰富的细节描写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度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矛盾和人性的丰富性。
通过阅读《红楼梦》,我们可以领略到曹雪芹在描写人性、家族与宗族观念等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文学才华。
通过以上四部中国古代典籍的导读,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和核心价值观。
国学经典导读心得(精选5篇)
国学经典导读心得(精选5篇)国学经典导读心得【篇1】有人曾说:“读经典犹如吃多种维生素片,虽每日一粒,亦可养身。
”让孩子在记忆的黄金时期,心灵最清澈的年龄阶段诵读经典美文、唐诗宋词,既能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又能让孩子学会做人。
古韵声声,飘来校园书香;美文句句,加厚校园底蕴。
诵读经典如同永不停歇的小溪,犹如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咏叹着人生的华彩,净化着学生的灵魂,充实着思想的血脉,更支撑着师生人格的大山。
国学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走进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的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我校作为重庆两江新区开发中学校,伴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校园文化愈来愈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强大引擎,鲜明的文化性格,旺盛的文化生命力可成为学校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为此,我校大力开展了“诵读国学经典,滋养阳光人生”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开发经典诵读校本教材20年6月,我校组织成立了一支由分管教学的校长任组长、德育处主任任副组长、年级组组长任组员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领导小组。
各年级根据学校编写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认真编写了本年级校本教材的初稿,经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领导小组严格审稿后,我们编撰了一套“诵读国学经典、滋养阳光人生”的经典诵读校本教材。
该教材一共六本,一至六年级各一本。
教材的内容分为五个篇章:山河风光篇——江山多娇美如画;爱国情怀篇——赤诚之心耀中华;勤学惜时篇——书山有路勤为径;心灵悟语篇——大道无形明心智;品德行为篇——德行优良创和谐。
配有“小光老师教你读”、“我和阳阳诵经典”(里边又包括“教你读”、“我来读”、“我乐背”)、“阳阳伴我行”、“精彩对对碰”等不同板块,这些板块增加了诵读的趣味性,特别是“阳阳伴我行”这个版块,在学生学会一章节经典诗词后,结合自己平时的言行给自己一个评价(笑脸或星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用所学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经典转化为人文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导读翻译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译:天的运行刚强劲健,君子因此不停的自我奋发图强。
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译: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因此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3.天地尊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译:天尊而高,地卑而低,乾坤的位臵就确定了。
卑低、尊高一经陈列,事物的显贵和微贱就各居其位了。
天的动和地的静有一定的规律,阳刚阴柔的性质就判然分明。
天下各种意识观念以门类相聚合,各种动植物以群体相区分,吉和凶就,在同与异的矛盾中,产生。
4.八卦陈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译:八卦创成而分列其位,万物的具象就在其中了,根据八卦重成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就都在其中了,刚爻柔爻相互推移,变化的道理就在其中了,在卦爻下撰系文辞而告明吉凶,事实变动的规律就都在其中了。
5.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
译:君子,吃东西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理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截止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译:如果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8.绝圣弃智,民利百姓,撅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君王若能绝圣弃智而清静无为,就会使人民得到百倍的利益,若能绝仁弃义而无欲无私,就会使人民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这三句话虽然很重要,但作为警句还不够精彩,所以就让它们有所归附:显现出朴素的外像,守持其纯真的本质,减少其私心和贪欲,放弃仿效学习的那些机巧技艺之能,停止冥思苦想那些机巧获利之事。
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译:一切由条件构成的现象,都是虚幻的,好象梦幻泡影,好象露水闪电一样,应该这样看待这个世界” 。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译:佛祖知悟其本性,对慧能说:“你不认识你自己的“本心”,自性,,你再怎么学法也没有用处,倒过来说,你如果能识得本心,见自本性,那你就是“大丈夫、天人师、世尊……佛”了。
一简答题一结合《论语》中相关言论,谈谈孔子关于学习与人生的理解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
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
,三,善于启发~触类旁通。
~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
,四,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五,联系实际,评人评事。
孔子评价过的人很多,上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伯夷、叔齐,下至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等各类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
孔子通过对人的评价,教育学生辨别善恶是非,为弟子们修身养性树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
2 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论语》中关于君子品格的思想 , 任选择其中三点,一, 君子之道,首先在于“务本”君子立身的根基,在于原本的一套“人格范式“,这套人格范式,亦即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务本”之初道。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故君子本不立而道不生。
二, 君子立足于“此在”孔子的人生观立足于此在的世界,对于彼岸性的不加追寻索问。
素常“不语怪、力、乱、神”。
季路向孔子请教生与死的问题,孔子直言“未知生,焉知死”,直截拒绝季路的请问。
将生死观念建立在今生此在的世界,不对来生或彼岸问题加以追索,成为儒家思想之一脉传统。
当三, 君子“尚和”孔子倡导君子秉性应该以温和为上,温文尔雅的风貌气度向来为饱受入学熏陶的文人士大夫所推崇备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即使是纵横沙场的周瑜,在苏轼笔下俨然亦是一儒者之风范。
“尚和”的另一重要体现,在于“不争”。
君子之风度,气质偏偏,在于以理服天下人,在于以道行人事。
四, 君子固穷儒家传统思想以君子对国家民族有所为为准绳,以“闻达于诸侯”为人生之政治理想之展现。
在于小人穷困则丧失其操守,君子则能在穷困当中不改其道,坚持自己的操守。
在物质生活条件方面,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正确对待富贵与贫贱,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应该注重对“道”的思索与追求,求其道而上下追索,不应该在物质生活的层面上过分的花销其精神,不是以道得来的富贵,不可以拥有它,不能以道德消融的贫贱,则无法消融,正所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五, 君子好学人生来非圣人,故求诸于天的学习,儒家一脉,崇尚好学孔子编经修史,韦编三绝,朱子博览群书,著作等身。
好学,自孔子伊始,俨然成为人日常生活必修的一门功课,“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3 结合《道德经》的相关论述,谈谈老子的无为思想及其意义无为”思想就本质而论,“无为”者,“无违”也。
是不违背事物自然规律的意思。
由“无为”思想发展出守柔、不争、无知、无欲、绝圣、弃智等功夫;也由“无为”思想发展出老子的整个政治哲学体系。
至于“无为”误解为“无所作为”、“无所事事”,欲从根本上否定“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诠释为消极的无所作为,实在与其本意相去十万八千里,是彻底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原始出发点而进行的狭隘理解,老子的“无为”,其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是在“无所不为”上。
4结合《庄子》有关篇目,谈谈庄子“绝对自由”的精神庄子》开篇《逍遥游》便提出了道家的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他认为,如果要做到至人的境界,一个人应该突破所有功名利禄的枷锁,使精神达到绝对至上的优游自在的境地。
作者认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达到这种境地。
“无己”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是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无所限,无所待了,也就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了。
而在《德充符》里,这些观念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作者分析宇宙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归根结底却都浑然为一,这作为一种“心态”或“精神”,反映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是“忘形”与“忘情”,这也与庄子所提倡的精神绝对自由又是高度一致的。
作品分析结合《王风〃黍离》谈谈《诗经》中的黍离之思及其影响《黍离》选自《诗经〃王风》,造就了一个词,黍离之思。
大意是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可以是游学国外时对祖国的思念全文以相同的结构,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
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
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
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使诗人对亡国的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结合《陈风〃月出》谈谈《诗经》的“思慕”情节首先,关于主旨的牵强附会,这是一种古人的思想桎梏,或者说是一种兼具了思维习惯和表达忌讳的表现。
其实现在也是一样,现在也不乏这样的人,喜欢把什么事情都与政策和道德关联,以为这样就是深刻,这样就是“正声”。
然后关于文中男女形象的关系,以及忧思的来源,我认为并不重要。
或者说,正是因为不明确,所以才分外地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
我的比喻是这样的:人生犹如长路,一段经历与抒怀可比作一条虹桥。
一条桥,会有很多人走过。
他们来自何方,去向哪里,充满了未知和莫测的可能性。
但我们可以知道两点。
其一,这些纷纭的可能性,让我们浮想联翩,在这种浮想中,我们能更深刻地理解爱情与生活。
其二,就这一段特写的记忆而言,它本身充满了美感,我们何不暂时忘记纷扰,而全身心地被这段感喟浸润,而关于语境的虚实,我也倾向于是实境。
或者说,月亮是实的,而美人是虚的。
以实引虚,终归还是实的。
有人觉得这是虚的,是因为美人是虚的,而且写作目的在于美人,所以就认为月亮也是为了配合虚像而出现的虚构的意象。
我说这是不懂两点。
首先,以实引虚是一种在《诗经》中常用的手法,也就是我们说的“兴”。
兴,就是以眼前之物,引发心绪。
其次,以明媚的月色引发美人的清婉,顺理成章、合情合理,在逻辑与感情上,都是说得通的。
所以,这当是以实引虚。
三论述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谈论儒家的“中和”思想及其在当代意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答: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中,表现出来后很合乎常规叫做和。
这个中是天下之人的大根本,这个和是天下通行的大原则。
人们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就会在中和中各安其位,万物就会在中和中发育成长。
儒家把天道与人道视为一体,他们认为天道的运行很有规律,宇宙的一切都是和谐的,宇宙万物在和谐中发展,人的行为也应该是和谐的。
儒家认为中是体,和是用,所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是指人未与外物接触时的一种自然平衡状态,与外无接触后就要发生喜怒哀乐的情感,这是很自然的。
关键是要求这种情感表现要合乎节度、合乎人们认同的常规常理,这就叫做和,中是人们行为的大根本,和是人们行为的通行大道。
所谓致中和,就是人们达到了最理想的中和境界。
在当今时代的意义: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蕴和现实价值。
一、“中庸”思想与个人身心的和谐实现社会和谐,需要促进社会各系统、各要素的和谐,包括个人的身心和谐。
人的身心矛盾起源于人对外部物质的无限过度追求,对金钱、名誉、权力的过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