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导读教学大纲
《国学经典导读》课程教学大纲
《国学经典导读》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课程学时:32课程学分:2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国学经典导读”属人文素质教育课,可作为全校通识课程开设。
本课程的目的,一是增强同学们对国学文化的基本认知,增强同学们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使同学们从理性上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是为同学们提供一个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的知识平台,以利于他们从更广的角度、更深的层次上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促进自己的专业学习。
二、课程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讲国学经典概述1、国学的概念理解2、国学的内容与分类掌握第二讲《易经》导读1、概述了解2、《易经》的内容了解3、《十翼》选读理解4、《易经》的文化价值理解第三讲诗词经典导读1、音乐与古典诗词的流变了解2、经典诗词选读掌握第四讲古典戏曲导读1、戏曲史概述了解2、经典戏曲作品选读掌握第五讲古典小说导读1、小说史略了解2、经典小说选读掌握三、学时分配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1.教学方法:这是一门知识性、鉴赏性很强的课程,教学方法上应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尽可能地多赏析(或了解)一些经典的诗词曲以及小说作品;并依据授课内容,适当采取主题讨论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某些课时,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采用多媒体教学。
2.教学手段或条件:学校教室多配备多媒体设备,能够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五、考核方式考核以平时考查和期末考查方式进行。
平时考查包括课堂发言、考勤等形式;期末考查为小论文形式。
计分比例:平时考查30%,小论文70%;均采用百分制计分。
六、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王晓江主编《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导读》,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胡维革主编《中国传统文化荟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国学经典导读课安排
国学经典导读课安排第一节:课程简介国学经典导读课是一门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和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根基,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修养和素养。
第二节:经典之《论语》《论语》是中国古代伦理学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整理而成。
通过学习《论语》,学生可以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深入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孝道、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念。
第三节:经典之《大学》《大学》是《四书五经》中的一部分,被誉为“立德修身之书”。
学生通过学习《大学》,可以了解到成才之道,明白自身修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态度。
第四节:经典之《中庸》《中庸》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强调的是人的自我完善与内在平衡。
通过学习《中庸》,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的性情之中的复杂与多样性,学会如何应对人生中的困境和挑战,并发展平衡的思维和处事方式。
第五节:经典之《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先秦时代各个地区的诗歌作品。
学习《诗经》,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方式,培养审美情趣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第六节:经典之《周易》《周易》是我国古代先秦经典文献之一,被誉为“天人之经”。
学生通过学习《周易》,可以了解到唯物辩证法的起源,认识到阴阳变化的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系统思维和探索事物本质的能力。
第七节:经典之《山海经》《山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地理志书,收集了古代对山川、河流、地域、动植物等自然事物的描述。
学习《山海经》,可以了解到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和认识,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八节:经典之《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
学生通过学习《史记》,可以了解到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和社会风貌,培养历史意识和对历史的思考能力。
第九节:经典之《左传》《左传》是我国古代先秦战国时期的一部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左丘明所著。
《国学》教学大纲培训讲学
《国学》教学大纲
《国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国学是一国所固有的学术。
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国学经典,是最有价值的书,是蕴含着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
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多学习一下国学经典。
特别是我们的孩子。
让他们在最宝贵的年龄读最有价值的书,就好像师从圣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去展开他们的人生。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当前很多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富有个性的他们平常养成很多的坏习惯,如: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文明礼貌意识淡薄、诚信观念淡薄;性格暴躁,情绪低落,行为懒散、抑郁、消沉;思想感情存在缺陷,产生麻木,脆弱,经不起挫折,自暴自弃,爱慕虚荣等。
希望通过对国学的学习,能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有益于学生安身立命。
从而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对国学经典导读课程设计
对国学经典导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概念、主要思想和历史背景;2. 学生能掌握至少两部国学经典著作的核心内容及其价值观念;3. 学生能了解国学经典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及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一定的国学经典阅读理解能力,能分析、概括经典著作的主要观点;2. 学生能运用所学国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考;3. 学生能通过讨论、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国学经典产生兴趣,愿意主动阅读和探索;2. 学生尊重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国学智慧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国学经典导读,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认识国学经典,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习惯。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思维能力,但国学知识储备有限,需要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国学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国学经典的魅力,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国学智慧。
二、教学内容1. 《论语》选读:围绕“仁、义、礼、智、信”五大核心观念,选取经典章节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道德经》选读:以“道、德、无、为”等关键词为线索,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章节,引导学生领悟道家哲学的智慧,培养学生辩证思维。
3. 国学经典故事解读: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国学故事,通过故事讲解,让学生感受国学智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4. 国学经典名句赏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国学名句,引导学生从文学、哲学等多角度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论语》选读(仁、义)第二周:《论语》选读(礼、智)第三周:《论语》选读(信)第四周:《道德经》选读(道、德)第五周:《道德经》选读(无、为)第六周:国学经典故事解读第七周:国学经典名句赏析教材章节及内容:1. 《论语》选读:教材第一章至第三章,涉及仁、义、礼、智、信等内容;2. 《道德经》选读:教材第四章至第六章,涉及道、德、无、为等内容;3. 国学经典故事解读:教材第七章;4. 国学经典名句赏析:教材第八章。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精彩教案设计完整版(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精彩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四单元“诸子百家”章节,详细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庄子》、《墨子》四部分节选,每部分精选五篇代表性文章进行深入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了解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诸子百家的思想内涵、文言文阅读理解。
教学重点: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代表性文章的解读与诵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诵读》辅助资料、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与诸子百家相关的图片、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知识讲解(20分钟)(1)介绍四家学派的基本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详细解读四家学派的代表性文章,指导学生理解文言文。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篇代表性文章,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言文句子结构,理解文章内涵。
4. 随堂练习(15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四家学派思想的理解程度。
5. 诵读实践(10分钟)分组进行诵读比赛,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1. 四家学派:儒家、道家、墨家、法家2. 代表性文章:《论语》、《孟子》、《庄子》、《墨子》3. 重点词汇及句子解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选择一篇你喜欢的四家学派的文章,进行朗读并录音。
2. 答案:(1)录音文件。
(2)翻译:我每天三次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学习是否勤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四家学派思想的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国学经典作品,了解其他学派的思想。
(2)组织辩论赛,让学生针对四家学派的思想展开讨论,提高思辨能力。
《国学》教学大纲
《国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国学是一国所固有的学术。
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国学经典,是最有价值的书,是蕴含着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
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多学习一下国学经典。
特别是我们的孩子。
让他们在最宝贵的年龄读最有价值的书,就好像师从圣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去展开他们的人生。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当前很多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富有个性的他们平常养成很多的坏习惯,如: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文明礼貌意识淡薄、诚信观念淡薄;性格暴躁,情绪低落,行为懒散、抑郁、消沉;思想感情存在缺陷,产生麻木,脆弱,经不起挫折,自暴自弃,爱慕虚荣等。
希望通过对国学的学习,能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有益于学生安身立命。
从而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国学》教学大纲
《国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国学是一国所固有的学术。
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学;国学经典,是最有价值的书,是蕴含着常理常道,教导人生常则常行的书。
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多学习一下国学经典。
特别是我们的孩子。
让他们在最宝贵的年龄读最有价值的书,就好像师从圣哲,从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文化巨人的肩膀上,去展开他们的人生。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当前很多中职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浓,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富有个性的他们平常养成很多的坏习惯,如: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文明礼貌意识淡薄、诚信观念淡薄;性格暴躁,情绪低落,行为懒散、抑郁、消沉;思想感情存在缺陷,产生麻木,脆弱,经不起挫折,自暴自弃,爱慕虚荣等。
希望通过对国学的学习,能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有益于学生安身立命。
从而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其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四单元“仁爱篇”,详细内容包括《大学》、《中庸》两部经典著作中关于“仁爱”的论述,着重解读“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核心思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仁爱”这一国学核心概念,学会关爱他人,提升道德素养。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口语表达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仁爱”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经典著作中关于“仁爱”的论述,以及如何将“仁爱”思想融入日常生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国学经典诵读》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仁爱”的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仁爱”主题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20分钟):a. 解读《大学》中“仁者爱人”的论述,分析“仁爱”的内涵。
b. 解读《中庸》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论述,探讨如何践行“仁爱”。
3. 例题讲解(15分钟):分析一道关于“仁爱”的例题,指导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一道关于“仁爱”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
5. 小组讨论(5分钟):分组讨论如何将“仁爱”思想融入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六、板书设计1. 仁爱篇2. 内容:a. 《大学》仁者爱人b. 《中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 仁爱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仁爱”的理解,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仁爱”。
2. 答案要点:a. 理解“仁爱”的内涵,明确“仁者爱人”的意义。
b. 从自身做起,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人,传播“仁爱”思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仁爱”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中华诵__国学经典诵读教案_(四年级下册)教学提纲
中华诵__国学经典诵读教案_(四年级下册)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四年级下册)教案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教案(四年级下册)学期计划一、教材分析国学经典文章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名篇佳作篇目繁多,美不胜收。
让学生从小诵读古文,不仅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语感,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我们的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语言、积累文化的最佳时期。
因此,吟诵古文活动对于他们今后的治学修身、熏陶性灵、引导价值判断、提升审美品味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塑造少年儿童的灵魂,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更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1、培养同学的读书兴趣,提升了语文能力。
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学生从中感受到历史、地理、天文、常识、艺术知识的丰富,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
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
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熟读成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国学读本的内容达到“认识字、发音准确、流利诵读,对其中大部分篇目能背诵”的目标。
2、教学相长:教师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广泛学习国学内容,不断提高国学素养,学生背诵的篇目教师先要进行研读,力争做到熟读成诵。
3、教研同步:将“国学经典诵读”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学校领导与教师要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边交流,提高国学经典的教育效果,使教师和学生通过此活动在思想和知识能力上有所提升。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中精选章节的内容,理解其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热爱国学,尊重传统文化,提高道德修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论语》中经典语句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经典语句的含义,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论语》教材、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孔子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好奇心,引入本节课内容。
2. 讲解经典语句(15分钟):详细解读《学而篇》和《为政篇》中的经典语句,分析其含义。
3.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举例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经典语句的运用。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经典语句的理解。
5.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练习题目。
六、板书设计1. 《论语》经典诵读2. 内容:《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为政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经典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经典语句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国学经典,深入了解儒家文化,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
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引导学生理解经典语句的字面意义,进而深入挖掘其内涵。
2.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经典语句的现实意义,提高道德修养。
二、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1. 情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其能产生共鸣。
2. 情景应具有代表性,能够涵盖经典语句的核心意义。
国学讲授提纲
国学导论(讲授提纲)薛新力绪言一、何谓“国学”1、“国学”概念出现的背景。
2、从“国粹”、“国故”、“国故学”到“国学”。
3、国学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总称。
国学即“一国固有之学”或“一国自有之学”,是在一国历史环境中的政治、经济、社会等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学问,这个“历史环境”当然包括了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
二、为什么要学习“国学”1、爱国—立国、强国《左传》:“国于天下,有与立焉。
”立国的基础是什么呢?章太炎:“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
”“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自立者也。
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
”强国四要素: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水平高、文化有吸引力。
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更加要求文化具有民族独特性。
2、人类文明转型的需要原始文明(采集狩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轴心期文明与文明的转型。
中国的轴心期文明在春秋战国基本形成,完成于汉代。
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最典型的东方理性主义,而当下人类文明转型最需要的就是理性精神。
3、自我完善知识的自我完善人格的自我完善三、我对学习“国学”的态度1、反对“国学无用”论2、反对“国学万能”论3、坚持“兼容并包,经世致用”的原则第一章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流变一、秦、汉之际学术文化的基本架构孔子删订六经、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七略》与《汉书艺文志》之关系。
国学经典导读:《汉书艺文志》(《七略》之六略三十八种)辑略:六略之总最,大小类目意义,秦汉学术源流(总序、大序、小序)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
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
诗赋略:屈原、陆贾、孙卿、杂赋、歌诗。
兵书略:权谋、形势、阴阳、技巧。
数术略: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
方技略:医经、经方、房中、神仙。
(不足一类的少量书则附入性质相近之类,如史书较少则附入“春秋”)二、魏晋以降学术文化的基本架构《七略》与四部互竞时期:王俭《七志》与阮孝绪《七录》、X默《中经簿》与荀勖《中经新簿》、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
《国学经典导读》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国学经典导读The R eading Guidance of Chinese Classics课程代码:27410043学分:2学时:32(其中:课堂教学学时:32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程实践学时: )先修课程: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教材:《国学经典导读》,卞新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国学经典导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选修课,共32课时。
该课程主要讲授国学经典的概念、精神要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接触国学经典,了解大道至简和正本清源的精神要义,提升人文素养和人生智慧,以期知行合一,有益于个人身心健康,进而有益于家庭和社会。
这是该专业学生理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让学生了解国学经典的基本面貌,明了其精神要义,懂得大道至简、正本清源、孝悌仁爱、宗经明道、万法一源、天人合一等大道理,确立正知正见。
课程目标2:指导学生在了解国学经典原理的基础上,努力践行,将国学智慧应用于实际生活,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人际,成为富有、中国智慧、中国美德的现代青年。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关于国学经典的学习(一)课程内容1.知识点:国学的概念经典的概念国学经典的意义国学经典的学习方法2.能力点:理解概念含义掌握学习的方法(二)教学要求1.掌握:国学的概念;经典的概念;国学经典的意义;国学经典的学习方法2.理解:国学和经典的含义;掌握学习国学经典的方法3.了解:学术界对国学的阐释(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1. 重点理解国学和经典的含义和意义2. 难点切实懂得国学经典的学习方法第二章国学经典的精神要义(一)课程内容1.知识点:大道至简;万法同源;正本清源;趋吉避凶2.能力点:对大道至简、万法同源、正本清源、趋吉避凶的融通理解(二)教学要求1.掌握:有关大道至简、万法同源、正本清源、趋吉避凶的基本知识和原理2.理解:大道至简、万法同源、正本清源、趋吉避凶的关联性3.了解:古圣先贤的有关论述(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1. 重点理解大道至简、万法同源、正本清源、趋吉避凶的关联性2. 难点体悟古圣先贤的有关论述的深意第三章国学经典的价值探寻(一)课程内容1.知识点:国学经典在智慧开启、精神愉悦、身体健康、事业兴旺、国泰民安方面的意义2.能力点:把握国学经典与世俗观念在诸问题上的异点(二)教学要求1.掌握:国学经典在智慧开启、精神愉悦、身体健康、事业兴旺、国泰民安方面的意义2.理解:国学经典与世俗观念在诸问题上的异点3.了解:古圣先贤的有关论述(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1. 重点掌握国学经典在智慧开启、精神愉悦、身体健康、事业兴旺、国泰民安方面的意义2. 难点体悟古圣先贤的有关论述的深意第四章国学经典的落实基点(一)课程内容1.知识点:修身为本;教学为先;孝悌为基;心性为要2.能力点:对修身为本、教学为先、孝悌为基、心性为要的融通理解(二)教学要求1.掌握:修身为本、教学为先、孝悌为基、心性为要的基本原理2.理解:修身为本、教学为先、孝悌为基、心性为要的一体性和关联性3.了解:古圣先贤的有关论述(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1. 重点理解修身为本、教学为先、孝悌为基、心性为要的一体性和关联性2. 难点体悟古圣先贤的有关论述的深意第五章国学经典面面观(一)课程内容1.知识点:宗经明道;天人合一;万法平等;中和之美;知命立命;协和万邦;世界大同2.能力点:理解宗经明道、天人合一、万法平等、中和之美、知命立命、协和万邦和世界大同(二)教学要求1.掌握:宗经明道、天人合一、万法平等、中和之美、知命立命、协和万邦和世界大同的原理2.理解:国学经典诸方面的一体性和关联性3.了解:古圣先贤对国学经典诸方面的有关论述(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1. 重点理解国学经典诸方面的一体性和关联性2. 难点体悟古圣先贤的有关论述的深意第六章止于至善的人生境界(一)课程内容1.知识点:清净的人生体悟;大同的社会理想2.能力点:深刻理解清净的人生体悟和大同的社会理想(二)教学要求1.掌握:清净的人生体悟和大同的社会理想2.理解:清净的人生体悟和大同的社会理想的关联性3.了解:古圣先贤的有关论述(三)重点与难点(若不单独列出,需在教学要求中适当注明)1. 重点理解清净的人生体悟和大同的社会理想的关联性2. 难点体悟古圣先贤的有关论述的深意三、学时分配及教学方法四、课程考核五、参考书目及学习资料《国学概论》钱穆主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六、大纲说明2017年9月18日。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范文
2024年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计划范文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计划旨在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名著诵读选取经典名著,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通过诵读名著中的经典篇章,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2. 文言文诵读选取经典文言文,如《论语》、《孟子》、《诗经》等,让学生学习和诵读这些文言文经典,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感知与理解。
3. 古诗诵读选取中国古代诗词,如苏轼、李白、杜甫等诗人的作品,让学生以朗读的方式诵读优秀的古诗,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与境界。
4. 传统经典诵读选取经典典籍,如《论语》、《大学》、《中庸》等,让学生学习和诵读这些传统经典,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方法1. 组织诵读比赛设置诵读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诵读准确性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
2. 配置教辅材料配置相关的教辅材料,包括名著原著、文言文辅助阅读材料、古诗选集等,辅助学生学习和诵读经典作品。
3. 分级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分级进行教学,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课程,让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阶段进行学习和诵读。
4.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讨论和互相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日常表现评价定期进行学生的日常表现评价,包括诵读准确性、表达能力、阅读理解等方面,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指导。
2. 综合评价设计诵读任务和项目,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和完成任务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诵读作品录制、写作比赛等。
3. 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通过反思和总结,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五、教学资源本教学计划需要配置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书籍、影音资料、多媒体设备等,以供师生使用。
国学经典大纲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年级:小学四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弟子规》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蕴含的孝道、礼仪等传统美德。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辨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友爱的品质。
教学重点:1. 《弟子规》的基本内容2. 孝道、礼仪等传统美德的内涵教学难点:1. 理解《弟子规》中蕴含的道德观念2. 将《弟子规》中的道德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学准备:1. 《弟子规》文本2. 相关图片、视频资料3. 学生预习笔记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播放《弟子规》经典诵读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弟子规》的了解。
二、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弟子规》的作者、成书背景等。
2. 学生齐读《弟子规》总序,理解其含义。
三、课文讲解1. 讲解《弟子规》中的“入则孝”部分,让学生了解孝道的重要性。
2. 通过实例讲解“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体会孝道的具体表现。
四、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你如何理解孝道?”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关于孝道的短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弟子规》的理解程度。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在生活中如何践行孝道。
二、课文讲解1. 讲解《弟子规》中的“出则弟”部分,让学生了解尊长、友爱的道理。
2. 通过实例讲解“兄弟敦,孝在中;悌于长,宜先知”等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三、课堂互动1. 教师提问:“你如何理解尊长、友爱?”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四、总结与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长、友爱的道理。
2.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关于尊长、友爱的短文。
小学国学导读课教案
小学国学导读课教案教案标题:小学国学导读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知识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传授国学知识,包括经典文化、历史故事、诗词歌赋等。
2. 培养学生对国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
2.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国学教材和资料。
2. 准备多媒体设备,以便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3. 准备小组合作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国学知识,并与本节课内容进行联系。
2. 通过展示一幅中国传统文化的图片或播放一段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化、历史故事、诗词歌赋等内容。
2. 结合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国学知识。
三、阅读与思考(20分钟)1. 分发相关国学材料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其中的内容。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一些与国学相关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小组合作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学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
2. 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撰写一份关于选定知识点的小结或演讲稿。
3.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合作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
2.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国学知识,并提问学生对国学的认识和感受。
3.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可以推荐相关图书和网站资源。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古迹等,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表现评估他们对国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导读》课程教学大纲
IntroductiontotheclassicsofChineseculture.
制定单位: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系、部)
制定人:刘成荣
审核人:洪涛(课程组长)
经典自
为学生
ozhuan,Shji,Lunyu,Zhuangzi,Shijing,Chuci.Wewillstudymanycontentsinthisco urse,suchasthehistoricalinterpretivetraditionofthesebooks,thesubjects,th efamousscholarsandwritings,themethodsofstudying.Throughthiscourse,thestu dentscannotonlycomprehendwhatweretheancientbooks,butalsoknowhowtostudy,a ndfinallytheywillgetgreatimprovementonindependentthinking.
三、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对《周易》、《礼记》、《左传》、《史记》、《论语》、《庄子》、《诗经》、《楚辞》等八部经典文本的集中研读,达到对古代经典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初步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具备独立思考与研究的能力。
四、师资团队
刘成荣:文学博士,讲师,
五、教学资源
教材:朱自清《经典常谈》网络:国学网
传》)
(
王逸《楚辞注》,朱熹《楚辞集注》,洪兴祖《楚辞补注》,王夫之《楚辞通释》,戴震《屈原赋注》,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游国恩《离骚纂义》,姜亮夫《屈原与楚辞》,金开诚《屈原集校注》,吴仁杰《离骚草木疏》,王力《楚辞韵读》(以上为《楚辞》)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通论》,章炳麟《国学概论》,吕思勉《经子解题》,朱自清《经典常谈》,杨伯峻《经书浅谈》,钱钟书《管锥编》,张之洞《书目答问》。
(以上为综合类)
六、教学要求
本课程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先秦文学的学术训练,具备相关的专业修养,知识储备丰厚,有相关的科研背景,并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合理开展课堂教学。
七、学习要求
选修本课程的所有同学,必须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要求、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认真完成课后作业,撰写期中小论文,并最终通过期末考试。
八、考核方案
本课程的最后成绩包括如下几个部分,即课堂讨论、期中论文、期末论文。
各部分所占总分的
第一章《周易》作者、构成及成书第一节《周易》释名
一、连山释名
二、归藏释名
三、周易释名
四、易之流变
第一节《周易》之象
一、观象设辞
二、象辞关系
三、八卦象义
第二节《周易》之数
一、八卦之数
三、六爻之数
三、周易逆数
第三节《周易》之理
一、《周易》之理
二、《易经》之理
三、《易传》之理
第四节《周易》之占
一、筮法规则
二、筮法详解
三、《礼记》音乐
第四章《礼记》的接受、价值及读法第一节《礼记》之接受
一、先秦礼学
二、清前礼学
三、唐前礼学
四、现代礼学
第二节《礼记》之价值
一、个体价值
二、家庭价值
三、社会价值
四、礼超越性
第三节《礼记》之读法
一、梁启超
三、秦末战祸
四、后世想象
第三节《左传》价值的重新考量
一、经学价值
二、史学价值
三、子学价值
四、文学价值
第六章《左传》、孔子与《春秋》三传第一节《左传》与《春秋》
一、《春秋》之产生
二、《左传》之解经
三、《左传》之作者
第二节《左传》与“公”“谷”
一、《春秋》之经解
三、壮游天下
四、个性特点
第二节悠久家学传统
一、家族专史
二、史官责任
三、临终托志
第三节“成一家之言”
一、经典序列
二、天人之际
三、一家之言
第八章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第一节《史记》基本知识
一、编写体例
二、篇目增补
三、《论语》之成书
第三节《论语》读法
一、苏轼的读法
二、程颐的读法
三、今人的读法
第十章《论语》文本专题解读第一节孔子世家
一、孔子家世
二、孔子形象
三、孔子周游
四、孔子传说
第二节孔门弟子
一、颜回
二、子路
第十一章庄子、《庄子》与庄学第一节庄子其人其友
一、庄子其人
二、庄子交游
三、作者之谜
第二节《庄子》简释
一、《庄子》之构成
二、《庄子》之异说
三、《庄子》之艺术
第三节《庄子》佚文
一、汉志篇目
二、寓言故事
三、宋人特点
第十二章庄子思想体系之考察第一节庄子为什么写作
一、基本组成
二、基本特征
三、六义之说
第二节《诗经》的作者成书
一、成书过程
二、诗篇作者
三、经外逸诗
第三节《诗经》的时空分布
一、地域分布
二、时间跨度
三、文学地图
第十四章《诗经》的性质及其接受第一节春秋时期的《诗经》之用
一、贵族教育
二、宋朱熹与《诗集传》
三、方玉润《诗经原始》
四、闻一多之社会学向度
五、钱穆关于历史学解读
第十五章《楚辞》与屈原
第一节关于《楚辞》
一、文学溯源
二、楚辞释名
三、楚辞雏形
四、楚辞特征
第二节屈原其人
一、屈原有无
二、历史资料
三、仕途变迁
一、
第三节《九章》
一、基本篇目
二、写作时地
三、作品赏析
四、作品比较
第四节《天问》
一、《天问》释名
二、《天问》结构
三、《天问》主题
四、《天问》神话
五、《天问》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