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知识讲义
国学知识讲解
国学知识讲解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礼:礼节。
五礼者,吉、凶、宾、军、嘉也。
乐:音乐.射:射箭技术。
御:驾驶马车的技术.书:文学,书法(书写,识字,作文)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数:算术与数论知识.九流十家: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
西汉学者刘歆作《七略》,其中《诸子略》将先秦和汉初诸子学派分为十家,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并分别指出其学术渊源及主要特点。
十家中小说家属于艺文,除去不算,称为九流。
四书五经: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这些是古代必考的内容;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教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十三经注疏:注疏是注和疏的并称。
注,对经书字句的注解,又称传、笺、解、章句等;疏,对注的注解,又称义疏、正义、疏义等。
十三经注疏即指后人为了便于查阅《易》、《诗》、《书》、《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的注和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的一部书。
这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
经学原本是泛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中国汉代独尊儒术後为特指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
经学内容为“十三经”、“四书"及一个附从部类“乐类”。
史学的内容,除过历史方面的书以外,还有地理类和书目类的书。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今古文学的衰落与复活 初由郑玄王肃融会或混淆今古文“家法”,经魏晋的扰乱, 到隋唐变成“注疏之学”,再到宋明成为“理学”,延至晚清, 由于社会思想的趋势,今文学得以复活。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两汉史学
司马迁与《史记》 《汉书·司马迁传》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鲁壁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汉熹平石经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先秦郭店楚简
今古文的差别
• 对孔子的评价:今文学尊孔子是为后世制法的素王;古文学认为孔子 是先师。
• 对六经的看法:今文家认为六经皆为孔子所作;古文家认为六经是古 代史料。
• 对现存的五经:今文家认为汉代五经均为全本;古文家认为是秦火残 余,其传述多不可靠。
▲ 历史社会学的解读 (1)刘歆诸子出王官说
(《国学通论》页2 / “六经皆史”)。 (2)胡适民生疾苦说。
▲ 思想本身的嬗变:《庄子·天下篇》“道术分裂”说。(“道术将为天 下裂”、“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由经递变为子)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先秦诸子之学的主张
道家:老子、庄子 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自然与无为”的涵义都很微妙深远。
国学基础国学基础
• 至于在学术方面(作为学术的国学),上古学术思想源远 流长,但到了孔子的时代有很多已经无可考证。孔子的学 术工作在于删《诗》《书》,定《礼》《乐》,序《易》 《春秋》,而成就六经或六艺这一学术典范。
• 因此,从上古到古代,国学主要指国家设立的各类学习、 学术机构,意在培养人才。那时的“国学”尚不指代学术。
马一浮《泰和宜山会语》:“六艺者,卽是《诗》《书》《礼》 《乐》《易》《春秋》也。此是孔子之教,吾国二千年来普遍承认一 切学术之原皆出于此,其余都是六艺之支流。故六艺可以该摄诸学, 诸学不能该摄六艺。
最新国学入门知识教学讲义ppt
“全盘西化”论者关注的是民族政权的存亡, “国学立本”论者更看重的是民族文化传统的 存亡,具有强烈的爱国情结。
国学的基本分类及定位
小学:开启中国文化之门的管钥 经学: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史学: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 子学: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存智慧 文学: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
儒家
•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 《论语》、《孟子》、《荀子》。
• 主要思想: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 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 「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 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道家
•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作品: 《道德经》、《庄子》、《列子》。
名家
•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 团。作品:《公孙龙子》。
• 主要内容: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 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 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 「辩者」、「察士」或「刑(形)名 家」。
纵横家
• 代表人物:苏秦、张仪。创始人:鬼 谷子。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 主要内容:战国时南与北合为“合纵 ”,西与东连为“连横”,苏秦力主 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 ;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 秦,纵横家由此得名。
小说家
• 代表人物:虞初。作品有:《虞初新 志》。
• 主要内容: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 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 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二)经学:汉代经学(儒学)
•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古代一系 列经典书籍。四书是指《论语》、《孟子》、《 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是指《诗经》、《尚 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 “诗书礼易春秋”,还有一本《乐经》,但后来 失传,只剩下五经。
国学基础知识
❖ 清惠棟《後漢書補注》24卷。 ❖ 清王先謙《後漢書集解》120卷。
.
《三國志》
❖ 《三國志》—65卷,西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 ❖ 其中《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
紀傳體的分國史,在斷代史中獨創一格。 ❖ 記載漢獻帝至西晉統一近八十年的歷史。 ❖ 裴注引用了一百五十多種史書傳記,爲《三國志》
❖ 《漢紀》三十卷,東漢荀悅撰。 ❖ 《後漢紀》三十卷,東晉袁宏撰。
.
第二節 《資治通鑑》
❖ 《資治通鑑》294卷,《目錄》30卷,《考 異》30卷。北宋司馬光撰。
❖ 史料價值如何 ❖ 考異之特點 ❖ 輯佚的作用
❖ 通鑑的胡三省注
❖ “地名之同異,州縣之建置離合”,“悉疏其所以然”。 ❖ 對“制度之沿革損益”,包括官制等也注得很精核。
誤較多。 ❖ 以上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
齊書和周書即所謂七史。
.
《隋書》
❖ 《隋書》—85卷,唐魏征等奉敕撰,志唐長孫無忌 等奉敕撰。
❖ 五本紀、五十列傳。 ❖ 又增十志,爲三十卷。其篇第雖編入《隋書》,其
實別行,俗呼爲《五代史志》。 ❖ 這五代,就是指沒有修志的梁、陳、北齊、周、隋
五個只修了紀、傳而沒有修志的朝代。 ❖ 《五代史志》就是梁、陳、北齊、周、隋的志。
.
其他補著
❖ 《宋史職官志考》,鄧廣銘撰。 ❖ 《宋史刑法志考 》,鄧廣銘撰。 ❖ 《唐書兵志箋證》,唐長孺撰。 ❖ 《北朝胡姓考》,姚薇元撰 。 ❖ 《兩漢太守刺史表》,嚴耕望撰。 ❖ 《唐僕尚丞郎表》,嚴耕望撰。 ❖ 《北周六典》,王仲犖撰。 ❖ 《北周地理志》,王仲犖撰。
国学基础知识
国学基础知识国学基础知识让厚重的国学变得生动,让灿烂的文化变得鲜活史学·典籍1、史书是何时才独立成一类的?是不是中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的一部分,习惯上也称"乙部"。
我国很早就有史籍产生,现存最古老的典籍大多具有史的性质,但在汉代以前,史书只是六艺的附庸,直到隋代才独立出来。
大概情形如下:汉--《汉书·艺文志》中史书附在《春秋》之后,称"春秋家"。
魏晋--图书有甲乙丙丁四分法史籍开始独立成部,或入丙部,或入乙部,但无"史部"名目。
隋--《隋书·经籍志》首分经、史、子、集四部,史部名目下又分为13类。
唐--《新唐书·艺文志》史部亦分13类,但与《隋志》不同。
宋--武公《郡斋读书志》亦分史部13类,但不同于《隋志》。
清--《四库全书总目》分史部为15类。
是历史上最完备的分类法。
2、史书一般有哪些分类?史书的分类一般包括以下五类:(1)正史。
以纪传体、编年体为体例,记载帝王政绩、王朝历史、人物传记和经济、军事、文化、地理等诸方面情况的史书为正史。
如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2)杂史。
只记载壹拾之始末,一时之见闻或一家之私记,是带有掌故性的史书。
(3)别史。
主要指编年体、纪传体之外,杂技历代或一代史实的史书,有时与杂史难以区分。
(4)野史。
有别于官撰正史由私家编写的史书。
(5)稗史。
通常指记载闾巷风俗、民间琐事及旧闻之类的史籍,如清代潘永因的《宋稗类钞》,近代人徐珂的《清稗类钞》。
有时也用来泛指"野史"。
3、史书主要有哪些体例?史书体例主要由以下六类。
(1)纪传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应历史事件。
纪传体史书创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用"本记"叙述帝王;用"世家"记叙王侯封国;用"表"记录年代、世系及人物;用"书"或"志"记载典章制度;用"列传"记人物、民族及外国。
国学(人文)基础知识
国学(人文)基础知识【两仪】阴、阳【三才】天、地、人【四象】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五行】金、木、水、火、土【六合】上、下、左、右、前、后【七星】天枢、天旋、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坤【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四阳宫)、中宫、(四阴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三皇】伏羲、女娲、神农【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地狱、[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寒冰地狱、[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六子全书】《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十三经】《易经》、《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义】风、赋、比、兴、雅、颂【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五彩】青、黄、赤、白、黑【五音】宫、商、角、徵、羽【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八旗】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三姑】尼姑、道姑、卦姑【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五谷】稻、黍、稷、麦、豆【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铁观音〖福建安溪县〗、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十二生肖】〖中国〗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埃及〗牝牛、山羊、狮子、驴、蟹、蛇犬、猫、鳄、红鹤、猿、鹰〖法国〗摩羯、宝瓶、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天秤、天蝎、人马〖印度〗招杜罗神的鼠、毗羯罗神的牛、宫毗罗神的狮、伐折罗神的兔、迷立罗神的龙、安底罗神的蛇、安弥罗神的马、珊底罗神的羊、因达罗神的猴、波夷罗神的金翅鸟、摩虎罗神的狗、和真达罗神的猪,【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期颐之年:一百岁【古代主要节日】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国学基础知识讲课文档
现在十五页,总共一百二十六页。
(二)考求书籍的真相
1、研究书籍记录的目录学 2、研究书籍版本的版本学
3、研究书籍勘误的校雠学 4、研究佚书辑录的辑佚学 5、研究书籍真伪的辨伪学 6、研究书籍年代的避讳学
②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③经典著作:《老子》、《庄子》 ④思想旨要:自然无为
现在二十八页,总共一百二十六页。
老子
现在二十九页,总共一百二十六页。
庄子
现在三十页,总共一百二十六页。
(3)法家
①起源: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 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②代表人物:韩非、商鞅、申不害、慎到、李斯 ③经典著作:《韩非子》、《商君书》 ④思想旨要:法、术、势
现在三十一页,总共一百二十六页。
韩 非
现在三十二页,总共一百二十六页。
现在三十三页,总共一百二十六页。
李斯
现在三十四页,总共一百二十六页。
(4)墨家
①起源:墨家者流,蓋出於清廟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貴儉;養三老五更,是以兼愛;選士大射, 是以上賢;宗祀嚴父,是以右鬼;順四時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視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長也。 及蔽者為之,見儉之利,因以非禮,推兼愛之意,而不知別親疏。
至于“中国学”的称谓,西则是汉海外学者研究中国传统和现当代学术的合称。
现在六页,总共一百二十六页。
三、对“国学”概念的总结
国学,一国固有之学术。一般来说,是指对中国古代以儒家 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与学术的认知与学习。
国学知识基本常识
国学知识基本常识一、什么是国学?国学,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科,也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知识体系。
它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历史、哲学、经典著作、诗词曲赋等多个领域,是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国学的发展历程国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深受古代统治者和学者的重视。
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只是国学的一部分,国学还包括佛教、道教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三、国学经典著作国学的经典著作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著作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些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四书五经,还有一些其他的经典著作,如《庄子》、《老子》等道教经典,以及《离骚》、《史记》、《资治通鉴》等历史文献。
这些经典著作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思想、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国学的意义与价值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国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和传统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心。
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其次,国学能够启迪我们的智慧,培养我们的道德品质。
国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再次,国学也具有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通过推广国学,可以增加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与认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综上所述,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学习国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承文化传统,提高自身修养,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在当代,发扬国学,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
国学讲义
目录第一篇中国文学 (2)第一讲:《诗经》 (3)第二讲:《楚辞》—《离骚》 (5)第三讲:《论语》 (7)第四讲:《孟子》 (9)第五讲:《易经》 (11)第六讲:《孙子兵法》 (13)第七讲:《史记》 (15)第八讲:《资治通鉴》 (17)第九讲:《国语》 (19)第十讲:唐诗、宋词 (21)第十一讲:元曲,元杂剧 (23)第十二讲:明清小说 (25)第十三讲:《弟子规》 (27)第二篇中国书画 (29)第十四讲:书画 (29)第三篇中国戏曲 (31)第十五讲:戏曲 (31)第一篇中国文学中华民族的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
中国文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
它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众多的作家、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第一讲:《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的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史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六义”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这就是“六义”。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15部分,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称作“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分为《小雅》(31篇)和《大雅》(74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赋”,就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PPT国学基础知识讲座
应用社会科学系 李志松
第一讲 导 论
• 国学的概念 • 国学的分类范围 • 国学的学科定位
嵩山古建筑群之嵩阳书院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小史》 中说:
• “中国的人生观也许错了,但是中国的
经验不会是失败。如果人类将来日益 聪明,想到他们需要内心的和平和幸 福,他们就会转过来注意中国的智慧, 而且必有所得。”
程:县设小学,府设中学,省设大学,循 序递进,给照为凭;大学卒业学成,乃咨 选京师国学,覆加课试,量才授官。所学 皆实用,所取皆通才,而国家收得人之效 矣。”
• 国学从周朝就有了,原来是国家级的贵族
子弟学校,逐渐发展为国家的最高学府, 优秀的庶民子弟也可进入国学,经过考试, 量才授官。
•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人主张大兴国学,发展
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豆丁完全解决方案,1000W高质量 文档+1天上传5W文档通过率8成 ==1年后月被动收入5W以上,全 套解决方案售价仅8W元,有意请
联系扣扣709604208
豆丁完全解决方案,1000W高质量文档+1天上传5W文档通 过率8成==1年后月被动收入5W以上,全套解决方案售价仅
• 外国学者称研究中国的传统学问,一般叫
做“汉学”(sinology)、“支那学”或 “华学”。至于“中国学”的称谓,则是 海外学者研究中国传统和现当代学术的合 称。
• 欧美学术界还有“东亚学”的称谓,其范
围包括对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 研究。
二、国学的分类范围
(一)考据之学 (二)义理之学 (三)经世之学 (四)辞章之学
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
言。”由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张之
国学基础知识讲座
国学的发展历程
01 起源
国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02 繁荣
在明清时期,国学达到了鼎盛,出现了许多著名 的学者和著作。
03 衰落
在近代以来,由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进程 的加速,国学逐渐衰落。
国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文化传承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 宝,传承和弘扬国学有助 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 自信。
05
国学经典著作介绍
《论语》及其思想内涵
著作概述:《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 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包含了伦理、 道德、政治、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教育理念:孔子重视教育,提倡“有教 无类”,认为教育应该面向所有人,不 分贵贱贫富。
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礼,认为礼 乐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 石。
思想内涵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论述了从个人到国家的治理路径。
其他经典著作介绍
《易经》
儒家经典之一,主要探讨 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包 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生 智慧。
《孟子》
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论述 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人性 论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中庸》
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中庸 之道,即处理事情要恰到 好处,不过度偏颇。
仁爱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即人与人之间的 关爱与尊重。
忠孝思想
儒家提倡忠孝,即对国家和家庭的忠诚与 孝顺。
礼制思想
儒家强调礼制,即以礼仪、规范来维护社 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中庸思想
儒家主张中庸之道,即处理事情要恰到好 处,不过分偏颇。
儒家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01
历史影响
国学基础知识讲座24PPT课件
(二)义理之学
义理是研究国学的思想理论、内涵精 神之学,也可细分为下列诸项:
1.经学 2.诸子学 3.魏晋玄学
4.道教神仙之学
5.六朝隋唐佛学
6.宋明理学
7.清代的汉学与宋学
8.新儒家
18
(三)经世之学
读书治学的目的,有内外两端,向内 讲究修身养性,发展完善的人性,向外则 主张贡献服务于社会人群,如此才能将知 识转化为有用之学。如果说义理之学为体 的话,那么经世之学便为用。
国学基础知识
深入理解、加强学习传统文化
1
整体 概述
一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二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 ຫໍສະໝຸດ 述内容三 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
2
第一讲 导 论
• 国学的概念 • 国学的分类范围 • 国学的学科定位
嵩山古建筑群之嵩阳书院
3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小史》 中说:
• “中国的人生观也许错了,但是中国的
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 三曰孝德,以知逆恶。”郑玄注:“国子, 公卿大夫之子弟。”
• 《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
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5
《礼记集说》卷六 :
“古者二十五家为闾,同在一巷,巷首 有门,门侧有塾,民在家者,朝夕受教于 塾也;五百家为党,党之学为庠,教闾塾 所升之人也;术当为州,万二千五百家为 州,州之学曰序,《周礼》春秋以礼会民 而设于州序是也,序则教党学所升之人; 天子所都及诸侯国中之学谓之国学,以教 元子(天子嫡长子)、众子(天子的庶子) 及卿大夫士之子,与所升俊秀之士焉。”
包括书籍著录的目录学、研究书籍版 本的版本学、研究书籍勘误的校勘学、研 究佚书辑录的辑佚学、研究书籍真伪的辨 伪学、研究书籍年代的避讳学等。
国学基础知识讲座课件
国学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的推广与实践
社会公益理念
国学中的仁爱思想,提倡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福祉,为社会公益 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
公益活动组织
国学中的礼仪规范和组织管理思想,可以为社会公益活动的组织和 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志愿者精神培养
国学中的“天下为公”、“无私奉献”等思想,有助于培养志愿者 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以上对《四书五经》的简要介绍,仅涵盖了其表面层面的内容。实际上 ,这些经典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需要经过 深入的研究和体悟才能领略其博大精深。
经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意义
道德指导
经学中的伦理道德观念可以作为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指导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传承
经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扬有 助于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国学在职场中的应用
职场道德修养
国学中的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 德修养和职业操守,有助于提高 职场人员的道德水平和职业素养
。
领导力提升
国学中的管理思想,如孔子的“ 为政以德”、孙子的兵法战略等 ,对现代领导力提升有积极的借
鉴意义。
人际沟通技巧
国学中的交际之道,可以帮助职 场人员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建立 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倾听、尊重
国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脉络
历史渊源
国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争鸣,奠定了国学的基础 。汉代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等,都是国学发展史上的 重要阶段。
发展脉络
国学的发展脉络主要表现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互作用。在传承方面,历代学者 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注释,不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创新方面,国学不断吸收 外来文化和思想,进行融合与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体系。
(完整版)国学经典入门(讲稿)
「易经」的作者是我们的历代祖先.不是 某某一个人,是中华远古历史的传承。
以后,他记忆也很好,英语也学得很快。所以19岁考公费留学,20岁出 国去。到了27岁,在哥伦比亚大学拿哲学博士。他凭什么拿博士?他写了 一篇文章叫《先秦名家研究》。懂得诸子百家已经很困难,懂得名家就更 困难。没有高度的文言文基础,能够研究先秦名家吗?所以胡适之非常容 易就写出来了。因为13岁前就读完了。而且他写出来以后,美国教授看不 懂。所以糊里胡涂地,让他通过毕业了。28岁回来,在北京当北大教授, 他凭什么当教授?他凭13岁之前的功力。他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哲 学史》。他凭什么写《中国哲学史》?你能吗?不到30岁全国闻名,凭什 么?13岁之前受的教育基础!他去演讲,引经据典,不要带书的,从来不 会错误。因为他至少会背一千首诗词。至少!其它的书不用说了。在他成 功之后,反而建议当时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从此不要再让儿童读古文。
莱布尼兹认为伏羲八卦是“最古老的科学纪念物”。
美藉华人,杨振宁、李政道在1955--1956年对当时公认的 “奇偶不灭定律”提出怀疑并得到证实,因而获得1957年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在获奖后对记者讲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并明确指 出:灵感来源于《易经》学说,既有阴阳的道理,即同时也 有阴阳消长或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剥久必复(易 经·第二十四卦),否极泰来(易经第十卦)的道理。
5、而且越小越能静下心来感悟,青少年时期,可以有时间去读,培养其兴 趣,现在而成年人由于生活、工作压力的压力太大,反而难以安心去感悟。
国学基础知识讲义(PPT 97页)
1.梁启超 我国杰出的学者,1925年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早年从事
政治活动,曾和康有为一起发动变法维新。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出自他1914年的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
2.胡适 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
义的先驱”。拥有三十二个博士头衔(经袁同礼考证,胡适共获得博 士学位36个。)
1907年,刘师培、邓实、章太炎等人创办《国粹学报》。 1922年4至6月,章太炎在上海讲授“国学”,其记录稿由现 代著名学者曹聚仁整理成书曰《国学概论》。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四大名师入驻讲学。
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 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 分流发展。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 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 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 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 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兴起于二十 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 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 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 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 新定位。
这个现状,可以说是中国学界的悲哀:若大一个中国,十
几亿众生,当钱钟书、钱学森季羡林等大师级人物相继去世之 后,竟再也找不出人来承续其学术香火;在近期内,几乎不可 能再产生出这样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师来了。更不用说产生如王 国维、严复、鲁迅、郭沫若等一批泰斗级学者了。
2.社会和谐进步的需要
诺贝尔奖八十八届巴黎宣言:如果人 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 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中国 古代文化的意义。
3.辜鸿铭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
国学基础知识讲座 ppt课件30张
现在一说到“豆腐渣”桥梁、“豆腐渣” 堤坝,便不由自主的想到贪污与腐败,一说 到讨薪问题,我们便会联想到跳楼,作为中 学生,我们课堂上听的是大公无私,到街上 走一圈就有可能被欺骗,我们不知所措,困 惑!为什么?是世界经济的冲击,还是世界 文化的渗透?我认为:关键是我们国人自己 失去了方向,西方经济冲击也好,不良文化 渗透也好,那是外因,内因毕竟是决定因素。
儒
恕 仁 德
“恕道是自己的人格,公道是社会的藩篱。个人无 人格则危,社会无公道则乱。个人能“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自己的人格则立,人人能“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社会的公道乃彰。(摘自《阎府家训小辑 》)”恕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孔子一生为之追求 的人生境界。 人生三不朽,第一个「立德」。其次「立功」, 很多歌颂历代真正对家、对国、对社会有真实帮助的 圣贤人的文章,都是别人佩服他写的。能立德、能立 功的人必然有言可传,就是「立言」,留下名垂千古 的文章能够利益后人。立言的前提在德行,没有德行, 留下来的文字是不会让人家受益的,所以德行为要。
国学讲座
讲座分三部分:
1、何为国学?现阶段,为什么要 学国学?
2、吸取精华,去其糟粕 3、学习国学经典的态度
企业家现在开始在思考,所有的员工哪一件事最重 要?哪一点最重要?“品德”最重要。一九九五年,英国 有一家银行叫“霸菱银行”,已经两百多年历史,因为新 加坡一个期货员挪用公款太多,两百多年基业怎么样?毁 于一旦。二00一年,全球第七大企业“安隆集团”,也 因为两个主管在会计上动手脚,所以全球第七大安隆集团 也宣布破产。每一年的营业额是数千亿美金,也倒了。 所以西方的管理学本来最注重什么?本来是注重质 量管理。所以他们都觉得我只要把东西做好了,我的企业 就怎么样?就可以赚钱。由于最近这一、二十年发生这么 多大的事件,他们开始思考,产品质量不是最重要的,而 是什么?员工的德行、员工的素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已 经开始进行全面伦理道德管理。所以未来连锁的大企业要 的是什么人才?有品德、有素质的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梁启超 我国杰出的学者,1925年担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教授,早年从事
政治活动,曾和康有为一起发动变法维新。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出自他1914年的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
2.胡适 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
义的先驱”。拥有三十二个博士头衔(经袁同礼考证,胡适共获得博 士学位36个。)
1907年,刘师培、邓实、章太炎等人创办《国粹学报》。 1922年4至6月,章太炎在上海讲授“国学”,其记录稿由现 代著名学者曹聚仁整理成书曰《国学概论》。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四大名师入驻讲学。
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 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 分流发展。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 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 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 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 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兴起于二十 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 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 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 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 新定位。
自西学东渐、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 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 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 之为“国学”。
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 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 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
1906年9月,章太炎在日本发起“国学讲习会”,不久成立 国学振起社。
5.地位
1)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传统文化,是先进文化。是中 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万年来中国人思维 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
2)凝聚中华民族文化向心力 国学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
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母亲的乳汁, 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 大地。
的各类学术系统总称,及其后中国及世界研究中国传统学术(以文 史哲为主)的学术,以别于“西学”。
国学,是以中华文化为背景、以传世经典为载体、以儒家思想为 核心的中国学术。
国学,是传统思想精华与现代文明相融的文化精髓。
国学术语,是在西学东渐、古老的国家面对列强虎视眈眈,仁人 志士寻求救亡图存,反思现实追问自身时提出来的,如章太炎、梁 启超、胡适等。国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承载华夏民族的物质与 精神,它使我们民族曾经骄傲地立于世界,它无愧于世界最优秀的 文化,它是一种起源于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的,现实的,活着的,正 在继续的东方古老又年轻的中正文明,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 和追求,是华夏民族真善美健的高度总结,是黄河、是长江,是中 华民族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国学作 为中华母亲的乳汁,她是那样浩瀚博大,她孕育一代又一代华夏儿 女创造辉煌,使我们能够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国学大师谈国学
1)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 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 为辨书籍之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 文学应用。
2)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 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 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 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
3)吴宓认为:“兹所谓国学者,乃指中国学术文化之 全体而言” 。
4) 胡适认为:“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 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 ‘国故学’,简称为国学”。胡适由于当年在学术界的地位 高大,因此其观点影响范围最广。
5)其他 国学,即“中国学术”之简称,一般指清中晚叶以前中国所固有
3.辜鸿铭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
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 东洋,仕在北洋。”精通九国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 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 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 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 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历史长河里的辜鸿学概念(定义、名称、大师论谈、分类、地 位)
1.定义
国学: “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 指传
统的中华科学、文化与学术。 即一国之所学也。
2.国学名称源起 国学的本名原意,原指国家学府,如古
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 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
论证内容
●国学基础概述 ●小学-----神奇的汉字:开启中国文化典籍之门的管钥 ●经部------精深的思想:领会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 ●史部-----悠久的历史:把握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 ●子部 -----百家争鸣: 运用中国人的治世思想与生存智慧 ●集部------璀璨的文学:体味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心灵咏叹 ●综述
4.分类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 术。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 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
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 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
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今 天,任重道远。
3)是华夏民族立于世界的根本----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也就 是人人都会是一条龙!我们处在一个走向更好文明的文明 时代。
(二)国学大师
国学大师是人们对心目中的德才兼备的学者、专家的尊称。
近代期—西学东渐: 章太炎,王国维,梁启超,等
--现代时期: 蔡元培,陈寅恪,赵元任,辜鸿铭,胡适,鲁迅等 当代时期:季羡林,钱钟书等